《诫子书》教案(2【优秀3篇】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诫子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认识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题解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淡泊(dànbó) 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真知必须在宁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如果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叮咛?

七、你谈我谈,分享家书

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读我读,积累名句

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

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忘初心,笃志前行。

《书愤》古诗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步骤

一、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 “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二、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三、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四、拓展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五、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书愤》古诗教案 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以知人论世,抓取诗歌意象或关键词。

3.理解本诗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写下的诗,强烈的要求收复失地,驱逐金人,雪洗国耻。这是陆游一生歌唱的理想,也是他永不衰竭的灵感。《示儿》是这样,《书愤》也是这样。本节课我们就以《书愤》为例,解析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韵。

二、文本探究

由题目“书愤”抛出问题“诗人抒写心中什么愤懑?”探究诗句。(学生自读诗句,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主思考的成果。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指导,期间课堂生成的问题难点,再引导小组讨论,完善交流解决。)

明确:

(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重点分析:“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豪情壮志。)“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重点分析: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当年抗金的壮盛豪情。)“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颈联重点分析: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心痛和忧国忧民之情。)“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四)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重点分析:《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对国事的操劳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三、阅读思考

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他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问题:诗题为《书愤》,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再次诵读全诗,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展示。)

明确:

1.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课堂小结: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四、拓展阅读:豆春明《长不大的小白马》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