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优秀21篇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

《七律61长征》教学设计 1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

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识大屏幕上的人物吗?(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人民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大家了解他吗?(学生汇报) 2.教师板书课题。(长征诗是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再现) 3.出示长征路线图,并随图介绍

同学们想了解长征路线图吗?(一起看大屏幕)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我党的领导地位。此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水草地,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随即,红

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在这激动人心的特殊时刻,毛泽东同志以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文体介绍

1、创作背景

2、七律知识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

二、

四、

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才是这首诗的题目。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指导生字学习。

教师重点点拨:

1、字音: 逶 迤(wēi yǐ) 磅礴(pánɡ bó) 岷山(mín)

2、词语解释: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朗读:

3、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朗读诗歌,感悟诗意

全诗围绕哪两行来写的(板书这句话)

1.学习首联。

重点点拨:

(1) “等闲”表面上是如同空闲,等于闲置的意思。引申一下就有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轻重的意思。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朗读(读出决心与勇气)

具体从哪些方面写远征难及(千山万水)的代表 2.学习颔联。

(1)读一读这一联,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

(2)哪些词语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4)修辞提示、朗读(读出气势)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读一读这句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3)朗读(读出温暖和心惊胆寒)

4.学习尾联。

(1)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通过朗读表达这种心情。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喜笑颜开。

五、朗读与小结全诗

1.朗读

2.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伟、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六、小练笔 1.示五幅图片

2.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描绘一下,并说说感受。 七。板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金沙 暖 大渡 寒 岷山

尽开颜

英雄主义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征路线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我们所了解的一般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叫做《七律长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泽东。(板书课题)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2.学生汇报:

A.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般情况。

B.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及相关图片。

C.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言,就是字,每句有七个字。

3.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诵读品味,领略诗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诗里面有2个生字,我们来读一下。(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指导读。

3.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诗的意境。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这首诗我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么在这首诗中,有许多山名和水名,大家发现了吗?请你标注出来。

2.那么这些山和水在哪儿呢?(教师指图讲解)

3.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五、总结

红军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就是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何况还要翻越那么多的高山大川,再加上天上的飞机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的追赶、拦截,这长征真是太难了。那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怕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课件播放长征场景)看过这段录像,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2.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长征途中那一幅幅壮阔的画面:那五岭、乌蒙山上飘扬的红旗;那金沙江畔回荡的欢声笑语;那泸定桥上的斑斑血迹;还有那千里岷山映照着的张张笑脸。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

二、读诗

1.请大家把诗读两遍。

2.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三、讲诗意

1.这首诗大家已经读得挺好了,那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然后几个人再商量商量。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2.汇报。(一个人完整讲,其他人补充)

3.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学生置疑)

重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其中“暖”和“寒”,教师可以结合两次著名的战斗,帮助学生理解。

4.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下?

四、感情诵读

1.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让我们在歌声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放《长征七律歌》)

2.大家练习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诵下来。

4.我们一齐背诵一下。

五、总结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3

一  七律 ·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4)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一      七律    长征

万水: 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 五岭      乌蒙     岷山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4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A、云崖

(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红军怕了吗?从哪个字眼看出来的?(暖)

2、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知道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吗?

3、听了故事,�

4、老师觉得还不够高兴。想一想,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胜利了。。。生读

面对险峻的金沙江,还有狡猾的敌人,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生读

5、我们诵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诗歌的内容想象成画面,这样才能真正的入情入境。孩子们想一想:“大渡桥横铁索寒”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6、是啊,强过大渡河困难重重。泸定桥头是--(疯狂的敌人),桥下是--(湍急的江水),而桥上只剩--(十三根铁链),还被敌人用火--(烧得滚烫)。此情此景,叫人看了怎么不觉得--(心寒)!”

7、当毛泽东同志率领大队伍来到大渡河的时候,硝烟没有散尽,铁锁上还滴着战士们的斑斑血迹,河里还漂流着着战士们的一具具尸体。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我们再读这一句。

8、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 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 男女生轮读, 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

大家看,这就是终年积雪的岷山,海拔有4000多米。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是呀,在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由于粮食衣物缺乏,由于天气太冷,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真是难哪!这时我们想到了军需处长。

2、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喜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生1:翻过了连绵起伏的五岭。生2:翻过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

生3:越过了险峻的金沙江。生4: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更喜指什么”(翻过了岷山)(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3、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板书:无畏 乐观)

4、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5、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引导: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显示出一代伟人的胸怀,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1、读全诗引导: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听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自由背背吧! XB#?j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2、如果请你给这首诗谱上曲子,�

3、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还有《清平乐六盘山》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五、总结。

七十五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长征壮举已� 但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听到苍凉的水,触到漫天的雪,嗅到战场的硝烟。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七律61长征》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

英雄豪迈的气概。

2. 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

谨。

教学准备:

1. 了解长征的背景

2. 搜集_的诗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

二、1、作者_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 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 解读诗歌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

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 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么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那么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困难呢?

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严寒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五、 总结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可请学生说说,教师再总结)

问:这首诗歌无论从内容和艺术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的地方在哪些地方?

六、稍稍拓展一下,_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的豪迈的气概还在他的哪些诗歌中体现?说说一两句即可。

七、布置作业。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7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 感受xxx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xxx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认识新字生词

1. 默读,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 páng bó mín shān yún yá

逶 迤 磅 礴 岷 山 云 崖

三.品读。

1. 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 自由朗读课文

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请在大屏幕中指出。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 细节探究

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可让学生读出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

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逶迤“和”磅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1)课件出示金沙江画面,老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2)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放音乐。

“暖”与“寒”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花开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热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律·长征 教学设计 8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点燃孩子心中的诗情

设计理念

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必过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

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指名读。

读七律有一个小窍门,它的二、四、六、八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叫韵脚。读的时候把韵脚拉长一些会更好听。教师带学生读。

(2)圈出不明白的词语,师生交流,疏通诗意。

(3)找出中心句。

师:它总领全诗,下面三句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范读营造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那一段峥嵘岁月,让他们对全诗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学生读诗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韵脚”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的读有了一定的滋味。】

四、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读——(学生读)。在你的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呀?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艰难困苦怎能一一记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们能找到吗?(学生默读用横线勾画,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2.先看五岭和乌蒙,诗的第二句是颔联,这样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想要翻越该有多难)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成了——(板画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板画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们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就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高年段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义、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里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即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这样有感情地读自然水到渠成。】

3.第三句是诗的颈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暖”:了解云南五月的天气,读出温度给予的“暖”意。

(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请学生谈感受,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他仿佛看见:

我们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寒”:(出示泸定桥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注意往“寒”上引导)

想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敌人妄想依靠天险让红军队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看了这段录像,你想到哪些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女生分读。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境、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境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情感,读的效果一次比一次明显,人文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

4.第四句是尾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要想翻越它,难度远远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配乐,出示雪山背景和写话训练:

山陡路滑,红军战士踩着冰面艰难前行,有的滑倒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二、给加粗的字注音

三、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奔腾急,          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

1.给加粗字注音。

下鞍(    )巨澜(    )酣(    )锷(    )堕(    )拄(    )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

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服了高山险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中,毛主席用坚强的山来比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工农红军。

4.《十六字令》三首的写作时间题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简要说说这一段时间红军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清平乐  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3.对这首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是展现长征前夕情况的一篇革命史诗。

b.“踏遍青山”客观地写出了当时革命战争的特点——“作战线的不固定”和“战争的流动性”。

c.毛泽东与一些同志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察看长征路线,回来后在文武坝写下了这首词。

d.这首词是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二篇,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表达了长途大进军、夺取革命胜利的雄心壮志。

【参考答案】

一、1.逶迤 2.磅礴

二、lǐng  līn  mín  méng  jǐn  héng  hèng

三、略

四、蜿蜒曲折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庞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小小的泥丸在流动。

五、1.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5.c 6.略

六、1.ān   lán  hān  è  duò  zhǔ  2.c 3.d 4.略

七、1.颠连: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东海 南粤:广东一带 欲晓:快要天亮2.b 3.d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0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

按课标精神,我把朗� 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

1、 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第一范文网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3、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艰难来突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每一联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我同时也会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3、视频观赏,升华感情。

现代的孩子多数都生活无忧,根本就不可能去体现长征时的艰辛,所以我以视频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特别是“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如果直接说过这铁索有多艰巨,学生们也是只能从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红军过这短短的铁索却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时,肯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4、 感情回归,完整体会。

这古诗我都是采用一联一联的去体会,因此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体会整首诗的思想。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分开朗诵时还可以,但一旦整体去朗诵时就又会变得乱且没感情,因此必须一边读一边重点提示,这样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现出来。

(三)作业强化,课外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毛泽东的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希望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毛泽东的诗词。对此我安排了抄录毛泽东的诗词的题目,假如学生对此有困难的话,老师可以适当指点和提示。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七律?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4)投影练习:

把( )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 )比作( )。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5.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律·长征 教学设计 12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感悟中,鼓励自由表达的探究性阅读。本文是一首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教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英勇无畏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更好地引导背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纪录片。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3、歌曲《长征》。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情导入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教师调控,补充),红军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5课。

(教师板书。)

从交流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小组解决。

(学生读文,边读边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2、展示学习情况:

指名读文,学生互评,理解个别词语(读音注意“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在读文中巩固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1、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知道了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知道了难和不怕难?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⑴ 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

① 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出示长征路线图。

② 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③ 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⑵ 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

① 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

② 讨论:

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 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读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⑶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

播放相关影片,并读出第五、六句诗。

⑷ 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情感。

4、同学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歌曲配有一些长征画面)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5、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四、背诵诗句

组织全体同学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

2、继续背诵。

3、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尽开颜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岷山千里雪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只等闲  腾细浪  走泥丸  云崖暖  铁索寒  万水千山  尽开颜

2、填空:

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指____“只等闲”是指_______全诗的意思是_________。

⑵ 《长征》诗中写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教学建议】

1、整体感悟,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中感悟课文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在学生通读之后,把握住全诗的主要内容,提问,从诗中哪里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梳理脉络,在两者的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2、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诗的背景和长征中感人的点比较多。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感悟。

3、朗读注重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句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

【资料链接】

1、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2、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3、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13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14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 / 不怕 / 远征难,

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

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

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

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二

北大附小 郭琼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②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②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②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喜踏岷山雪”

学法:�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

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歇台子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律·长征 教学设计 15

【教材内容】

《长征》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5课(需2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让学生学习和继承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红军长征的困难和艰险,让学生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

“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反复读全诗,讨论、交流

1、说出你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读全诗,展开想象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大意”应该是:

1、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

2、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

3、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

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五、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六、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1、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2、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背诵这首诗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律·长征》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

二、学(1-2分钟)

了解诗歌体裁: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共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押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三、整体感知(8-10分钟)

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

2.生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3.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

师明确:小组之间不会的教师讲解

四、合作探究(7-8分钟)

1.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五、悟(4-5分钟)

1.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六、拓展链接(8-10分钟)

1、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背诵全诗。

律·长征 教学设计 17

【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平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解放中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难           不怕

难                   不怕

难                            不怕

( 豪迈    乐观)

律长征微课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_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律长征微课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这首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 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 预答:害怕 (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 (这就是寒 )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 (这就是寒 )——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长征 只等闲  (画泥丸)

英勇乐观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可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1

【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平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解放中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