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优秀12篇】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优秀12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 篇1

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__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部编版高一历史教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为指导思想,切实贯彻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偏文兴趣班按计划完成历史必修①后半部分的教学及历史必修②的教学。在期中考试之前完成必修①的教学,期末考试前完成必修②的教学,偏理兴趣班完成必修②的教学。

三、具体教学举措

1、把握课改方向,注意新、旧教材的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材不同于以往的通史体例,而是将历史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形式编写,割裂了历史之间的联系,同时重历史史实的叙述,缺乏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及对历史史实的评价。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备课时力争做到深入钻研新、旧教材,对比新、旧教材的不同,力争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历史体系。

2、群策群力,构建有效课堂

①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由备课组老师谈一谈对本周教法相关意见和看法,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把握备课环节。

②在课堂教学上,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由学生思考或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教育。

④每节课后由备课组老师互相交换教学心得,力争让课堂精益求精。

3、精讲精练,夯实学生基础

以《优化训练》节节练和单元训练卷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题目,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基础。节节练上的题目要求大家平时完成,每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单元训练卷主要用于晚自习的练习或考试。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对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面改。

4、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前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进行复习备考。

四、加强备课组的交流和建设

1、切实抓好每周的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组的合力。

2、以听课、评课的方式带动全组的教学,由海江老师多讲示范课、优质课,宋小英、潘延庭老师讲实验课、研讨课,并组织全组老师进行互评,促进组内的交流和提高。

3、由宋__老师设计相关多媒体教学课,在全组进行交流。

4、将历史教材的相关专题分配给组内的每一位老师,以一位老师为主体,并在采纳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分析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 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 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

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清朝设立的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之所以是本课重点,是因为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抵抗外来侵略变为妥协和好,并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导致此后清政府在处理对外事物时,不惜以割地赔款、出卖主权来求得与列强和解,这使中国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慈禧的掌权与恋权也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衙门何时设立?”“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衙门?”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衙门”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宋朝市舶司与衙门设立的背景、管辖范围等,使学生理解衙门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理解辛酉政变产生的影响。

难点分析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认识到只能通过扶植清政府,才能保护其业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并获得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以摇摇欲坠,由于阶级本性所决定,它必然选择依靠侵略者,镇压革命,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由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些困难。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导入: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设问】(2)这种变化,我们为何用“剧变”来形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东欧剧变的表现来回答这个问题?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等

结合图片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例如波兰。1989年西方国家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和平方式是通过国家的统一来完成的。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__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波兰、匈牙利、__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__和法制。

b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__,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__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__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__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__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__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__。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的因素有哪些?

A“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B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C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我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

经济决定政治。我们来看一看2000年至2002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依旧处于世界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国

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还处于变化之中,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我们立足现在:和平与动荡并存。“一超多强”局面显现。

我们展望未来:“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希望同学们能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争取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

高一历史教案 篇5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2课时)

教 学 目 的

一、基础知识: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 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二、思想认识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由于帝国主义的扶植和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教育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

3、通过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三、能力要求

1、通过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袁世凯的两面派手段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分析和讨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培养和增强学生依据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难点: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一、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干涉与破坏

1、军事威胁、经济扼杀

帝国主义是一贯仇视和破坏中国革命的。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便积极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表现:教材P87三点内容:调集军队、军舰;出售武器;截留海关税收)

2、在“严守中立”伪装下扶持新代理人

由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的原因: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实质:扶植新的代理人来阻止破坏革命

结果: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3、帮助袁世凯策划“南北和谈”思考:“南北议和”是怎样出台的?

北方: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进行,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

南方: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

过程:1911.12.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思考:南京临时政府是怎样成立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简介孙中山回国和他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情况。

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成立概况:(时间、领导人、国旗、国都、历法、纪元)

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内外政策:看书中表格,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四个方面的法令措施。外交方面见P86,发表《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思考:南京临时政府对内政策有何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什么要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你怎样看待这个外交文告?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南京政府成立后还颁布了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1912年春,由参议院制订、孙中山颁布的`。

思考:《临时约法》出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三大方面(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国家政体采用内阁制布不是总统制。

这是因为袁世凯正加紧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革命党人企图以约法约束袁世凯。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促成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四个因素: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④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2、经过

①逼迫清帝退位。

他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宣称清帝退位给予优厚的条件,另一方面唆使部下发表通电,要求共和政体。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清宣统帝宣布退位。时间是1912.2.12.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当时民国给予优厚的条件,对此,史学界评价不一,有的认为这是速定共和的手段,但更多的

②通电赞成共和,迫使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就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立即向参议院呈递辞呈。在辞呈中,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又提出三个条件:临时政府定都南京、新总统在南京就职、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约法》。他希图使袁世凯离开其老巢北京,置于南方革命党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之下。

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③1912.3.10.在北京就

孙中山的前两个条件很快被袁世凯施诡计打消了。于是1912.3.10.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临时政府北迁。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讨论:�

②给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

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伟大的,但它的功绩和失败并存。辛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更主要地表现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失败原因: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分析其具体表现)

4、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高一历史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唐朝诗人__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隋统一的过程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__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__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__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__年的__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__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

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

学生回答:有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下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大规模起义。

(三)唐朝统一

教师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片段提问: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又是谁取而代之统一全国的?

学生总结: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后来唐军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教师追问:唐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稳定政局,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唐统一后给后面几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

高一年级历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主要发明,如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等,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

2、理解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掌握工业革命史怎样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

思路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只是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实力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当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在欧洲大陆轰轰烈烈时,在英国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一变化就是工业革命。近代史上没有别的历史事件曾更惊人地影响普通人的生活,或对人类进步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工业革命史怎样扩张的?怎样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7、第一次工业革命

知识点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多媒体显示课件

问题设计:1、分析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教师指导:阅读教材第30页第一自然段和历史纵横。

点拨归纳: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

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地掠夺获得的大量财富

劳动力:圈地运动,大批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不得不去手工工场做工

生产技术: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市场:18世纪以后,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必要性)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多媒体显示课件

围绕工业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发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点拨归纳

机器发明和使用。(珍妮机---开始的标志)

机器动力的革新。(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

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轮船、蒸汽机车、火车)

工业革命的完成。

1840年前后,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知识点二:从工场到工厂

多媒体显示课件

问题设计:工业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的内容后点拨归纳。

(1)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重要作用

(3)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加快

(4)社会关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

(5)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7)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知识点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多媒体显示课件

问题设计: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 篇8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学情分析

二战后一种微妙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在这一格局里,有两个国家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这就是美国和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了。这种对抗的方式很奇特,我们叫它“coldwar”,也就是冷战。既然叫冷战,说明两大阵营间并没有爆发直接的、激烈的或者是大规模的战争冲突。然而世界局势依旧紧张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这是美国1954年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上进行的核试验,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广岛__的1000倍,其结果是爆炸中心及附近的三个岛屿在瞬间化为乌有,爆炸中心形成了一个直径约2公里,深约80米的大坑。然而这样的核试验并不是一次。为了在冷战中居于优势,美、苏两国不断研制新型武器。到1987年底,美、苏共有4.8万个核弹头,相当于tnt爆炸当量的119.66亿吨。全世界可以人均分摊1.8吨。整个地球好像处在一个大__桶上。

这种紧张的局势是两极对峙的结果。到什么时候这种对峙结束了呢?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新版高一历史教案 篇9

神圣抗战的开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的重点课文,是前面学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发展的结果。从这节课开始至第12课,学生将学习中国抗日战争史。因此,本课在整册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材结构:

----------------------------------------------------------------------------------------------------------------------------------------------------------------

--------------------------------------------------------------------------------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正面战场的抗战 日军的侵华罪行(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和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经过;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对抗战的危害;南京大屠杀(时间、经过、被杀人数)。 2、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明确以下几点:(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共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3)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比较努力地进行了对日作战。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来-的妄想,但由于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使中国丢失了华北、 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4)从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分析国民政府要抗战初期的功过,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看问题的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四)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南京大屠杀。难点是:对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功与过的评价。二、教学教法:

高二历史说课稿神圣抗战的开始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纪录片片断、照片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简要地回顾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对我东北、华北、华东的侵略活动,说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并非偶然。(二)讲授新课:

一、以图说文,介绍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战的爆发。 在本目的讲解中,注意使用课本中的《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来说明卢沟桥在军事上重要地位。并结合课件,简要讲述事变的经过和二十九军将士英勇抵抗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二、联系旧知识,认识团结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的经过。 在讲述本目之前 ,应提醒学生注意标题中的“正式建立”这四个字,并引导学生回忆西安事变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的情况,然后分四步(即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新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结合课件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经过,最后讲明其重大历史意义。三、讲、读、观察相结合,了解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的抗战。 在讲述本目之前,应向学生说明抗战一开始就存在两个战场,即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而本目讲的是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将在以后讲述。接着讲述日本在占领平津之后,制定了三个月-的狂妄战略计划,以使学生对日本的全面进攻有一个总的了解。面对日本的全面进攻,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比较努力地进行了抵抗,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结合课件,重点讲述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在讲述淞沪会战中,课文中的小字部份宝山县城姚子青营守城殉国和谢晋元团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事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应让学生认真阅读。注意:在讲述淞沪会战结束,南京失守后,将教材放在最后面的“南京大屠杀”一目作为一个小点提前讲述,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时间概念上的连续性。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并结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份,要求学生记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被杀人数,从而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以使学生牢记这一深仇大恨。 在讲述平型关大捷时,要求学生记忆时间、我方参战部队、歼敌人数和在抗战的地位(即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通过演示课件中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八路军英勇作战的情况。同时提醒学生学生注意:尽管平型关战役取得胜利,但整个太原会战是失败了(为以后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 在讲述台儿庄战役时,要求学生记忆时间、中国军队指挥官、歼敌人数及在抗战的地位(即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通过演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作战的激烈和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同时了解尽管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但整个徐州会战以失败而告终。 在讲述完武汉会战之后,引用毛泽东的话:“从一九三七七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那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英勇斗争的军队和在战争中牺牲的官兵,都应受到崇敬和纪念。”对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作战情况作一个小结。 接下来,启发学生思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军队一度英勇抵抗,并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但却不断丧师失地,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因为国民党从抗战一开始就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具体分析:片面抗战路线即不发动群众,单独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因为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和人民是对立的。它害怕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因此不敢发动人民战争。最后指出片面抗战路线的严重危害:使中国丢掉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三)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小结及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课时教学内容

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高一历史教案 篇11

一、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偏文兴趣班按计划完成历史必修

1、后半部分的教学及历史必修的教学。

2、在期中考试之前完成必修的教学。

3、期末考试前完成必修的教学。

4、偏理兴趣班完成必修的教学。

三、具体教学举措

1、把握课改方向,注意新、旧教材的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材不一样于以往的通史体例,而是将历史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形式编写,割裂了历史之间的联系,同时重历史史实的叙述,缺乏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及对历史史实的评价。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备课时力争做到深入钻研新、旧教材,比较新、旧教材的不一样,力争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构成完整而科学的历史体系。

2、群策群力,构建有效课堂

①在每周的团体备课时间,由备课组教师谈一谈对本周教法相关意见和看法,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把握备课环节。

②在课堂教学上,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由学生思考或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本事,并进行情感教育。

④每节课后由备课组教师互相交换教学心得,力争让课堂精益求精。

3、精讲精练,夯实学生基础

以《优化训练》节节练和单元训练卷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题目,经过强化训练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基础。节节练上的题目要求大家平时完成,每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单元训练卷主要用于晚自习的练习或考试。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对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面改。

4、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前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进行复习备考。

四、加强备课组的交流和建设

1、切实抓好每周的团体备课,提高备课组的合力。

2、以听课、评课的方式带动全组的教学,由海江教师多讲示范课、优质课,宋小英、潘延庭教师讲实验课、研讨课,并组织全组教师进行互评,促进组内的交流和提高。

3、由宋--教师设计相关多媒体教学课,在全组进行交流。

4、将历史教材的相关专题分配给组内的每一位教师,以一位教师为主体,并在采纳其他教师的意见和提议的基础上构成统一的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篇12

第二次***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本课的内容为综合考察***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从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标理念。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次***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在落实目标1、2、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次***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本课难点:

第二次***战争是***战争的继续

二、说教法

探究性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供依据。教师通过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他们学会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反复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提高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高中学习不久,初高中的过渡尚在进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有待养成。

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当堂反馈。

简述历史思维的三时态特征,并将学生分为三组

让学生分组在课本中找出与各时态相对应的观点

提出本课的总问题: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时间人们的看法会有如此差异?

分别以“***战争后的中国”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例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由共时态思维向即时态思维转化,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二次***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2。第二次***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战争的影响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基本构想,上述构想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这一理念,力图在课堂上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培养发散性四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历史的乐趣不仅仅建立在轶闻野史之上,关注社会演进中人们的观念之变,体味社会文明的进步,才能真正从理性层面体会历史之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