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11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对称图形

教材分析: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让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等,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做中体验、思考,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过这部分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意识。学生经历了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方面,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数学模型,

2、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学生经历了拼一拼、量一量等大量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本班有13名同学,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渗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会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对称轴。

3、让学生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广泛运用这一道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一猜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老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有没信心。

生:有

师:老师出示事物体的一部分,你们猜猜那是什么?

(师出事物体的一部分,生猜)

师:这些图形你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的。

生:因为它们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是怎样的一样能说的更清楚些吗?

生:颜色、形状、线条都一样。

师: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左边和右边都一样,看到右边,就会想到左边,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它叫做对称图形。

师:怎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生:左右两边对折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这样的对称图形大家想看吗?

生:想。

2、看图片,进一步加深认识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猜物游戏和欣赏对称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美,同时游戏和美丽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新知

1、找一找

师:刚才看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在我们身边的对称图形呢?

(生找并汇报)

师:同学们真实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出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

2、剪一剪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生:想

(生动手剪,并贴在黑板展示)

师生小结:要想剪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可先对折后,再其画上物体的一半,再沿画的笔迹剪下来。

3、认一认,画一画

师: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都是对称图形

生2:他们都有一条折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可以沿这条折痕画条线,这条线就是对称轴(师板演)

师:你们拿出自己的作品画一画,并给同桌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找一找、剪一剪、认一认等环节中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理解和初步的认识对称轴。)

三、巩固提高,深化中心

1、练一练

书本第68页的做一做

2、折一折

书本第70页的第2题

4、画一画

书本第70页的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四、回顾全课

师: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各自的总结再次呈现本课的重难点,强化了对本节课的掌握)

教学反思

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猜物体导入,我出示物体的一半让学生们猜物体时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适时的提问:“你是怎样猜对?”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并且也让学生们初步的感受到对称图形。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3、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纵观本节课大部分的学生都已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比较遗憾的是在动手剪纸这一环节学生纪律比较不好,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加强怎样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做到有条不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目标解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四张熊猫玩偶图片,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茶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1)课件播放:“盲人摸象”。

(2)引发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吗?

(3)学生交流:这几位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所以说不出大象的全貌。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观察物体,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问题是探究的出发点,本课伊始,创设儿童熟悉的故事情境,旨在诱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仅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知的学习,而且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起点。

(二)观察实践,自主建构

将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学生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围坐在四周。

1、定位观察,建立表象

(1)首次观察:每个学生均正对熊猫观察。

(2)组内交流:你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

(3)全班汇报:指定一组中的四位学生依次说说自己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点拨。

(4)设疑探究:你们看的是同一个熊猫玩偶,为什么看到的情况却不一样?

2、全面观察,丰富表象

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

(1)再次观察:每组同学按顺时针依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2)交流反思:你现在看到小汽车的哪一面?为什么和刚才的一样呢?

3、重点观察,深化表象

(1)对比观察:刚才有两个位置看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请再到这两个位置进行观察。

(2)质疑辨析:你看到的熊猫左右个侧面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明确认识:引导学生根据熊猫右耳朵上戴的蝴蝶结进行区分,说明熊猫的脸、四肢伸向左边还是右边即可。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熊猫玩偶为直观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学生的思维在情境活动中激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推理活动中建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为下一环节的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二数上册教科书第6———8页例3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增加和减少及移多补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出示例3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2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看茄子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问题(课件呈现)

师: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怎么办?

二、操作思考,解决问题。

1、引导操作

(1)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圆片,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摆一摆。

小军有8个,在第一行摆8个红圆片。这8个表示谁的?(板书:小军)

芳芳有12个,在第二行摆12个蓝圆片,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整齐。这12个十芳芳的。(板书:芳芳)

(2)看着圆片图,你知道了什么?

想一想,怎样用虚线分一分,就能一眼看出多4个或少4个的?

边指边说:这儿的8个是和小军同样多的,这4个是比小军多的。

用铅笔代替虚线把你的圆片也分成这样的两部分。

(3)我们知道了小军比芳芳少4个,芳芳比小军多4个,也就是相差4个(板书:相差4个)。现在两串彩珠不相同,怎样让两串彩珠同样多呢?(出示:不相同→同样多)请大家想一想,先动手摆一摆,移一移,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看看谁想的办法多。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摆成“同样多”的方法。

(1)小军的添上4个,就和芳芳同样多。

追问:为什么添上4个就同样多?

谁再来说说怎样让小军的彩珠和芳芳同样多。

师:相差几个,少的添上几个就同样多。(板书:添)

(2)芳芳的去掉4个,就和小军同样多。

追问:为什么去掉4个就同样多?

谁再来说说怎样让芳芳的彩珠和小军同样多。 师:相差几个,多的去掉几个就同样多。(板书:去)

(3)把芳芳的移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追问:为什么只要把芳芳的移动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谁再来说说怎样移动两串彩珠就同样多的?

师:相差4个,只要移动4个的一半给少的救同样多了,这个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

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只要两串彩珠同样多,都是可以的。

3、整理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使小军和芳芳的彩珠变得同样多,还记得这些方法吗?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方法?(学生回忆并作答,师结合电脑演示3种方法)。

这些方法你都会了吗?动手再试一试,把这3种方法都摆一摆,说一说。

4、回顾反思。

师: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会不同的方法,白菜老师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呢。(课件出示)

师: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比如:把两串数量不相同的数量变成同样多,我们刚才是通过什么来解决的?(摆圆片)

师:对,动手操作可以帮我们来解决问题(课件显示)

刚才把两串彩珠变成同样多,我们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

师: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课件显示)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些方法来学习数学。

二、巩固练习。

1、动手摆一摆(“想想做做”第1题)

(1)按要求用小棒摆一摆:第一行摆15根小棒,第二行摆9根小棒。

师:让两行小棒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吗?

(2)先动手摆一摆,再填空。

(3)追问:你有哪些方法让两行小棒同样多?

(板书:去4个,添4个,移2个)

2、看图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1)第(1)题

看图说题意。让学生先填空,再交流。

追问:梨比苹果多,梨去掉7个就和谁同样多?

苹果添上7个呢?

想一想:这道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吗?为什么?

(板书:双数)

(2)完成第(2)题。

看图说题意,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追问:大力比明明少20�

梨添上()个就和苹果同样多。

师: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这几道题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带领学生读一读板书)

小结:相差几个,去掉几个就同样多;

相差几个,添上几个就同样多;

相差几个,移几个的一半就同样多。

3、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第3 4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思考,在书上做好,师巡查,反馈。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不相同→同样多

相差几个

小军:○○○○○○○○添几个

芳芳:○○○○○○○○ ┇○○○○去几个

双数移一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问题,感受“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展示多媒体图片: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引导孩子说出:女生会赢,因为6个女生比3个男生多3个人,或者是男生比女生少3个人,或者男、女生的人数不一样,这场比赛不公平等说法。

教师:要想知道结果,咱们先把他们的人数用小棒摆一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一共摆6根小棒,学生再摆。

同桌检查,你是老师这样摆的吗?

教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我们把第一排的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第二排的小棒里有几个这样的3根呢?把你们的小棒移动一下让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排里有2个3根吗?请一个孩子上讲台移一移。

教师:把每3根小棒放在一起,我们这样摆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第二排的小棒有2个3根。那么第一排有3根小棒,第二排有6根小棒。6里面有几个3呢?6里面有2个3。(板书)。

6里面有2个3,我们也可以说6是3的2倍(板书)。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句话。(学生边说老师边指黑板)。再请两个同学起来说一说。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

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

(5)拍手游戏

教师:孩子们学得真好,我们还继续学习,你们有信心吗?让我们用掌声来激励自己。

先由老师拍,第一次拍两下,第二次拍4下,问孩子:第二次拍了几个两下,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再由师生对拍,老师拍1下,要求孩子们拍的是老师的4倍,老师拍2下,要求孩子拍的是老师的5倍。

2、教学例3。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6片黄叶 问: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孩子挪动第二排的树叶,2片为一份,可以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

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6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3倍。

6÷2=3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绿叶的片数是黄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挪动第三排的树叶,6片为1份,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12片叶子每6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2倍。

12÷6=2

3、教学例4。

小朋友去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小组的小朋友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植了7棵树。”

第二小组的小朋友说:“哈哈,我们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哟!”

那么第二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7×3=21(棵) 则第二小组植了21棵树。

4、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5、比一比,看谁答得好。

看多媒体图片并填空,同时说出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

三、巩固练习

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请孩子们猜一猜老师多少岁了。

四、总结课堂

教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场拔河比赛,观看多媒体录像,女生赢了男生。为什么呢?

引导孩子们说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

今天我们认识了“倍”这个新朋友,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和“倍”有关的。

只要你认真观察,还会发现数学王国的许多乐趣。

今天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你能找到这里的倍数关系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之间存在倍数关系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29+35+9= 97-25-47=

75-46+31= 53-(9+37)=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习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角的观察和探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并能用直角尺测定和判断直角。

3、通过动手制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角与直角。

2、动手制作直角。

教学过程:

引入:

1、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4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上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你看,他们藏在这里。Ppt

2、师: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尖尖的,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3、老师在黑板上也来画三个图形,看看它们是不是角?(板书)

新授

1、认识角

①师:这个尖尖的点,直直的线在角中有特殊的名称。自学课本65页,告诉大家,角的各部分名称。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顶点、边)

②汇报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强,像这样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记号,画上角的符号。(圆弧)

师:看另外两个角,说一说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板书)

2、辨别角

师:你看一群图形来了,要我们帮忙把其中的角找出来,并说明理由。Ppt (练习一)

师:我们找到了4个角,想不想我们自己也画一个角?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画角?角有一个顶点两个直边。

拿出练习纸,把你脑海里的角画出来和你的同桌分享,画在练习纸反面。

3、特殊角

师:其实啊,在角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类特殊的角,你看,像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做直角(板书),他有属于自己的直角符号。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个直角符号。横竖

4、探究直角

师:小博士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学得很棒,所以就想来考考大家了。你听,问题一、你能在学具、桌面上找到直角吗?

师:用手来比一比,我找到的直角在这里……

师:老师也找了一下,你看

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捏住直角,和我一起转动三角尺,现在直角在哪里,捏住他……

师:小博士又来了,听,问题二,黑板上的直角、数学书上的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比较?

先验证黑板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播放PPT)

师小结: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用这个好方法让我们动手验证一下数学书上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看来直角是个乖宝宝,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回顾一下,刚才测定直角的过程。(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问:他是直角吗?(播放PPT)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角中有没有直角,你们说我来做。(是直角的画上直角符号)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啊?(练习纸)

汇报,媒体演示

师:量一量一开始自己画的那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4个直角,那如果是这样的一张纸,它还有没有直角了?(没有)

师:你听,问题三,如果什么工具也没有就一张纸,如何折出一个直角?同桌合作讨论

请学生讲,老师媒体播放

师:将我们折的直角打开,数一数一个有几个直角,并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小结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今天你的收获吧。(课堂知识梳理)

留下疑问

动手操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

(二)、学习0的除法

问题:把几个月亮平均分?分给几个猴子呢?

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个)

引导:分给6个猴子呢?0÷6=0(个)

分给7个猴子呢?0÷7=0(个)

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练习:0÷3=0÷8=0÷9=6×0=0×8=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1和2

(四)、拓展练习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材学情简析】

本节课是主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这些常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方位词;在认数过程中,也通过几与第几的比较,积累了一些用类似“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学习经验;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用“第几排第几个”等类似的方法来描述物体位置的生活感性经验。本节课就是建立在激活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经历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在小组交流、游戏学习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瞧!小导游——百灵鸟带我们去参观动物王国啦!(课件出示一排小动物)

提问:这只小猪真可爱,它的位置在哪里?

2.揭题:小朋友用第几个就确定了小猪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二、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一)第几排第几个

(课件出示四排小动物)

1.引发冲突。

提问:现在的队伍有什么变化?

想一想,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那你们有办法说清楚这只小猪的位置吗?

预设:

生1:小猪的位置在第1排第4个。

生2:小猪排在第1排第2个。

生3:小猪排在第4排第1个。

……

引导:看来,确定小猪位置的说法还挺多的。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会不同呢?

谈话:看来呀,为了交流的方便,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2.统一标准。

(1)提出问题。

谈话:请听小动物们来介绍。

(课件小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我在第2排第3个。)

提问:根据小猴和小熊的介绍,(指屏幕两句话)想一想:第一排在哪里?(慢)其它各排呢?谁能上来介绍介绍。

那我们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第几排?又怎么确定第几个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教棒指这两句话)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讨论。(放音乐,参与讨论)

(2)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启发:

(4)小结。

3、描述位置。

(1)师生交流:根据这个标准,小猪的位置在哪里?排在第4排第2个的是哪只小动物?你是怎么找到的?

(2)学生游戏。

提问: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谁愿意上来介绍,考考大家它的位置在哪里?

也可以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在第几排第几个,看谁能猜出是哪只小动物?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学会了用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小动物的位置。

(二)“第几组第几个”(改编自“想想做做”第4题)

1、谈话:我们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呀?

请第1组的小朋友起立,为什么不止一个人?请每组

的第1个起立。谁站起来两次?为什么?

2、描述指定小朋友的位置或根据位置找到对应小朋友。

(1)提问:你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谁来介绍介绍?

(2)提问: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他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你好朋友的位置在哪里?他的好朋友是谁?

(3)互动游戏:

第4组第2个在哪里?

第6组第3个在哪里?

第2组第5个在哪里?

第5组第2个在哪里?

提问:这两种说法里都有2和5,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深化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第几层第几号

百灵鸟:“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王国里的动物公寓建成了!(课件出示图片:将教材图片改为有两扇窗户关着)

谈话:小猴抢着要介绍他家的位置呢。(猴: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小猴是怎么确定第几层?怎么确定第几号的?

提问:小青蛙家住在哪里?住在第3层第2号的是谁?

调皮的小老鼠也住在这幢公寓里,你猜它家住在哪里?

(2)第几层第几本

百灵鸟:“小动物们个个都爱读书!下面我带你们去参观‘读书之星’小兔家的书架。瞧,它家的书又多又整齐。”

小白兔介绍:“第1层第1本是新华字典。”

提问:根据小白兔的介绍,你最想看的是哪本书?它的位置在哪里?同桌互相说一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百灵鸟:“我们动物王国还有电影院呢,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去电影院看看。”(课件出示电影院图片)

(猴:一排5号,兔:三排8号,狗:四排1号)

提问:电影院里是怎么来确定位置的呢?

提问:第一排在哪里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说明:在电影院里,离屏幕最近的一排是第一排。

提问:谁能帮它们找到座位?

(2)课件出示另一个放映厅。

提问:仔细观察,和刚才的放映厅有什么不一样?

提问:这3位小观众(小猪:四排1号、小鹿:二排9号、小鸭:三排8号),小猪、小鹿、小鸭各应该从哪个门进找位置比较方便呢?为什么?

提问:谁能帮它们找到位置?

提问:小鸭的好朋友小鸡买了一张三排7号的电影票,它能和小鸭坐在一起吗?为什么?

3、寻宝游戏。(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电影?

课件播放《多啦A梦寻宝游戏》片段。

课件出现寻宝图。

谈话:这就是那张寻宝图,机器猫已经在哪儿找到了一个宝藏?还有几处宝藏藏在哪里呢?准备参加寻宝之旅的小朋友就坐坐正。

要求: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人猜宝藏的位置,另一个人把鼠标移到这个位置。

说明:根据寻宝情况提供适当寻宝线索,进一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总结回顾。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哪些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呢?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这些确定位置的方法?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了呢?这些问题呀留给小朋友们课后思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

二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单调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并维持孩子持久的学习兴趣。如何让数学课� 此外,设计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快乐,更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在认知冲突中生成。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知识发生的本源,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学生在一年级通过几与第几的比较,积累了用“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学习经验,所以本节课我先出示一排小动物做操的队伍,让学生描述其中小猪的位置在哪里,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再出示例题图4排小动物,引导学生感受到用仅仅用第几个不能确定小猪的位置了,引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现在怎样才能说清楚这只小猪的位置呢?”;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相关的排队、座位等生活经验被唤醒,自己探索出只要在第几个的前面加上第几排就可一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了。通过这一过程的设计,不仅启发学生自己进行了创造,而且清晰地帮助学生实现了从一维到二维空间的过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标准在需要中产生。

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等等其实都是可以的,仅仅是人为的一种约定、习惯而已。只不过如果大家用各自的标准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话,表达、交流起来很不方便。基于上述思考,我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猪的位置,充分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说法会有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确定位置的标准不统一,感受到为了交流的方便从而产生统一标准的需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认知冲突——产生需要——制定标准——描述位置”这一过程。

4、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中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一个位置对应着相应的一个物体;标准统一后,一个位置的物体只能有一种描述位置的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对这一思想有所感悟,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在例题教学中,先出现一排小动物,再出现共4排小动物,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仅仅用第几个找到的不止一个小动物,而用第几排第几个找到的才是一个小动物;在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座位这一环节,我先请第1组或者每组第1个的学生站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站起来的为什么不止一个人?”、“谁站起来两次,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必须同时说清第几组第几个对应的才是1个小朋友等等。通过以上的设计,我试图引导低年级学生慢慢感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而分析和推理都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教材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旨在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准确地描述出相应的位置。如何引导学生依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是否需要呈现学生如何推理的思维过程?设计怎样的问题既符合孩子现在的思维水平又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节课不用太费劲,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应该就比较浓厚,但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还是适当设计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发展低年级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一维到二维的过渡,为高年级甚至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在学生讨论了确定第几排、第几个的标准之后,在主题图上加上从前往后的箭头和从左往右的箭头,这样展现给学生的二维空间一定更清晰、更难忘。在什么情况下用第几个即一个第几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什么情况下要用两个第几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两个问题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是否需要在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将是我继续思考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 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

1. 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 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 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 学生做,教师巡视

(3) 汇报订正

3. 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 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 三九( ) 五八( ) ( )八二十四

( )五一十 ( )七三十五 ( )七二十一 二( )十六

3. 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4. 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