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虽然他缀学了,但仍认真的学着,这也证明了勤奋出天才,勤奋出才华,勤奋能给人创造价值。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应用题复习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条件:(1)有5箱热水瓶,(2)每箱12个,(3)每个11元。
问题: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由条件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两种解法的两种思路:
师: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里有三个条件,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一个问题?
生:根据每箱12个和5箱热水瓶,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板书:5箱有多少个)
师:知道了一共有多少个,再根据每个11元,可以进一步求什么?(板书:一共卖多少元)
这是一种思路,再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根据这三个条件,还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们讨论一下)
生:根据每个11元和每箱12个,还可以先求出每箱卖多少元。(板书:每箱卖多少元)
师:求出了每箱卖多少元,与5箱结合,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板书: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步列式解答。
订正时,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1)每箱卖多少元? (1)5箱有多少个?
11×12=132(元) 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32×5=660(元) 11×60=660(元)
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师:我们把这两种解法,列成综合算式可以吗?请同学讨论一下。
讨论后请同学回答。(板书)
11×12×5 11×(12×5)
=132×5 =11×60
=660(元) =660(元)
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种解法加括号是什么意思?(先求5箱有多少个)
师:想一想,这道题怎样检验?能不能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检验另一种解法?互相讨论一下。
然后请同学口述检验:(第二种解法5箱热水瓶共有60个,每个卖11元,共卖660元,和第一种解法答案相同。第一种解法,每个热水瓶11元,每箱12个,共卖132元,有5箱共卖660元,和第二种解法答案相同)
(三)巩固反馈
1.根据复习题已知条件(1)(2)与问题C,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口头叙述,老师出示)
学校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安装6只日光灯。一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
(默读题、审题)
师:根据这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用两种方法解答,观察计算结果是否相同)(指名写在玻璃片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4×3 6×(4×3)
=24×3 =6×12
=72(只) =72(只)
学生做题,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两个小队割青草,每个小队割3捆,每捆重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老师对上一题解答时出错的同学、重点辅导,看是否真正掌握了。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8×3×2 8×(3×2)
= 24×2 =8×6
=48(千克) =48(千克)
订正后,进行选择练习。
3.选择正确算式。
(1)大生的集邮本里,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贴5张, 6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 [ ]
A.3×5×6
B.5×3×6
C.5×(3×6)
D.6×3×5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40人,每人种3棵树,三年级学生一共种多少棵树? [ ]
A.3×40×4
B.40×4×3
C.4×3×40
D.3×(40×4)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乘应用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思路不同,结果相同。
作业 :思考第100页第4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因题中数量关系的差异和解答时所用数学知识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别。但从解题过程和教学要求来看,一般都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理解题意。通过读题,理解题目内容,找出与解题有关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必要时可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加以简要摘录或直接在题目上作些批划。
第二步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弄清各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沟通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方法,确定运算顺序。这是解答应用题最关键的一步。有时可以采用模拟操作或演示、图解等方法来帮助分析思考。
第三步是列式计算。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按照加、减、乘、除的含义用算式表示出来。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
第四步是进行检验,书写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连乘应用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答,比较容易接受。但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就比较困难了。因而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由于学生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列式(也就是乘数、被乘数的位置问题)学生易错,所以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复习。采用选择已知条件和相关问题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个几的问题。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先分步列式计算,重点强调谁作被乘数。在列综合算式时,通过讨论深刻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第二种解法。复习巩固时,在复习题中,选择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类似书中做一做)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自己能够编题,自己解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课本107页例4,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期初复习第9~13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地方认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加深理解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第12、13题里编出的各道应用题。
教学过程 :
一、 揭示课题
二、 整理归纳,巩固解题方法
1、出示乘、除法应用题组,让学生解答、比较。
(1) 有3个金鱼缸,每个缸里有5条金鱼,一共有几条?
(2) 一共15条金鱼,每5条养在一个金鱼缸里,要几个金鱼缸?
(3) 一共15条金鱼,平均样养在3个缸里,每缸养几条?
学生口头解答,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小结。
2、完成第9~11题。
(1)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检查订正。提问:第9题为什么用乘法算?第10题是怎样想的?第11题为什么也用除法?得数6和余数2表示什么意思?
3、思考第12题。
(1) 读题,你能找出有几个数量?
(2) 你能选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吗?试试看。
三、 口头编题、沟通联系
1、请小朋友先看第13题里的图,然后告诉大家是什么意思?
2、谁来编乘法应用题?为什么这是乘法应用题?
谁来编一道除法应用题?编题后再出示。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是除法应用题?
指名编另一道除法应用题。第2和第3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黑板上编出的三道应用题要求做在作业 本上。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掌握三步应用题的结构,熟练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通过一题多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小明每天看书8页,5天能看多少页?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米,比宽多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光明塑料厂,计划每天生产塑料6吨,实际每天比计划增产2吨,实际每天生产塑料多少吨?
(4)一台织布机每时织布15米,一匹布120米,需要织几时?
2.根据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
(1)使之成为一步应用题。(这条路全长有多少米? 12×10=120(米)。)
(2)增加一个条件,使之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现在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12×10÷15=8(天)。)
(3)改变增加的条件,使之成为一道三步应用题。(即为例3。)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3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
(1)复习应用题的解题步骤。(①审题(摘录条件和问题或画线段图);②分析数量关系;③列式计算;④检验答题。)
(2)学生按以上解题步骤试解。(遇到问题,同桌或小组商量解决。)
(3)学生讲解,订正。
①审题。
②分析数量关系。
综合法:
分析法:
③列式计算:
分步:
综合算式:
④检验。
看全长是否相等:
12×10=120(米) (12+3)×8=120(米)
看现在每天比原来是否多修3米。
12×10÷8-12=3(米)
看原来是否是10天修完。
(12+3)×8÷12=10(天)
2.改变复习题2中的(2)题的问题,使之成为三步应用题。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
(1)学生独立解答;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
(3)订正。
3.小结。
思考:通过改变题目的哪部分,两步应用题可以变成三步应用题?为什么?讨论得出: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两步应用题可以变成三步应用题。因为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都可使题目中的一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因此可以使两步应用题转化为三步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50“做一做”。
(1)解答后订正。
(2)将上题改为:一个蔬菜站运一批黄瓜。每筐装20千克,可以装50筐。如果每筐装25千克,要少装多少筐?
学生解答后,说解题思路。
(3)将以上两道三步应用题,改变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两步应用题。一个蔬菜站运一批黄瓜。每筐装20千克,可以装50筐。现在每筐装25千克,要装多少筐?
2.小红看一本课外书,每天看16页,10天看完。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及问题,使之变成三步应用题。
3.课后作业 :P51:12;P52:13,1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解答归总应用题,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及分析方法。无论是复习、练习,还是新课,通过一题多变,把两步应用题转化为三步应用题,同时把三步应用题缩为二步应用题,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题与三步题的联系,明确三步应用题的结构,再改编应用题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3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 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
分步列式:
12×10=120(米)
12+3=15(米)
120÷15=8(天)
综合算式:
12×10÷(12+3)
=120÷15
=8(天)
答:现在8天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