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写,入选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学期课本。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含义。
2、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
3、通过阅读文本,以拟写“课文对联”的形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型与课时】
1、读写结合课
2、一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结合课前提示和文下注释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重点朗读两个自然段中关于关于家园的描写,感受作者所倾注的情感。
【课文简析】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时写于“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土地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为了抒发这两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土地的热爱、想念、眷恋。并且江倾诉对象拟人化,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二是运用大量的排比造成连贯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三是运用蒙太奇手法,列举东北特有的景色,连续展现出来,形象性强,能借物抒情,避免直接抒情的苍白无力容量大,能触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学生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仅凭文中的文字来激发他们的情感是不够的。因此,如何来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如何对课文的留白进行补充,显得至关重要。
【教学创意】
本课的独特创意就是:以补充的材料和文中的内容为依据,在诵读的基础上写“对联”。
“课文对联”,就是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在深入了解了文本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取文中现有的词语进行适当的加工来组成“对联”,其形式多种多样。就文章组成而言,可以用“对联”概括主要内容;用“对联”概括某一片段,用“对联”概括人物形象等。就拟写“对联”的形式而言,可以是学生自拟上下联;学生互拟,师生互拟。
这种形式,一是能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二是恰到好处的浓缩文本精华。三是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读上,而是停留在理性的写上,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写的《土地的誓言》。
相信经过预习了,同学们都知道如何来解释文章的标题。
学生回答:面对土地,作者发出的誓言。(同学们应该能够回答出文题的含义。理由是文本中具有明显的誓言特征的句子: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入队、团宣誓,竞选班干部宣誓等,都有我愿意,我发誓等字样。)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既然同学知道了“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作者发出的誓言”,那么,请问同学在读课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注音识记,会写生字词,弄清词义。
(2)搜集关于祖国故乡土地等方面的歌、诗、散文资料。
(3)翻看中国历史了解我国东北的物产及沦陷的年代、范围等情况。作阅读笔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歌曲播放,激情导入
1、歌曲播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导入: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朗读感情及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最能触动你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①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是一篇难得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文本情景进行学习。
教学环境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思念的文章,我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日军侵华图片和故土昔日美景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的罪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根据学校实际条件,我选择了用电子交互式白板上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深层体会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
2、利用课件、图片及视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悟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
五、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整合点:
流程图
(二)激情导入,背景介绍:
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去见证一段屈辱的历史。(播放日军侵华图片)
1931年9月18日,日军强行侵略了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作者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军的铁蹄整整蹂躏了十年!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在音乐和图片的放映中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罪恶,为下一环节体会作者发誓时的情感做铺垫。】
(三)誓言铿锵戍家乡
试想,对于流淌着同胞泪水与鲜血的东北大地,对于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的家乡,他们有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面对土地发下誓言:
学生读:“我必定为他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这就是(板书:土地的誓言)
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个丢掉国家皇帝的感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一个耄耋老人临终的夙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个将军就义前的铮铮遗言。国破家亡,故土沦丧,你能体会作者发誓时的内心感受吗?
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生甲:愤怒。那就请读出你的愤怒来!
生乙:坚定。请你用坚定语气告诉父老乡亲:“收复故土,舍我取谁?”
生丙:必胜的信念。那就请你给乡亲们打一针强心剂吧!
……(板书“戍”)
看来,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就能读出不同的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也就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设计意图:此处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通过作者富有激情的语言与图片、音乐的渲染,训练学生读出情感的能力。】
“我”与家乡生死相依,休戚与共,是因为“我”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有着“炽痛的热爱”!
对于狼烟四起的家乡“泛滥着一种热情!”那么,令我魂牵梦萦的家乡是怎样的呢?(板书:忆)
(四)激情满怀忆家乡
“千里沃野,别时容易见时难。”无家可归、有家难回的“我”遥望家乡,看到的是:(播放家乡美景课件)
听到的是: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
《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学习,没有历史、音乐、地理学科的辅助学生很难接受,单纯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学特别枯燥无味。通过教师设计课前巩固翻阅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头脑中有印象及沦陷的历史经过,课中很好的体会被沦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课时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了解我们通辽市历史上归吉林省管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看到学生不愿读书、写作业,却有兴趣唱歌、抄歌词,故与音乐老师借资料给学生,投其所好,课上让其唱、读,给其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顺理成章的引导他们去写作,使其有内容可写,有格式可依。音乐的旋律使学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爱学、学好。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倒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有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整篇课文仅用二十五分钟左右时间,这样,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含义。
2、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
3、通过阅读文本,以拟写“课文对联”的形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型与课时】
1、读写结合课
2、一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结合课前提示和文下注释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重点朗读两个自然段中关于关于家园的描写,感受作者所倾注的情感。
【课文简析】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土地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为了抒发这两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土地的热爱、想念、眷恋。并且江倾诉对象拟人化,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二是运用大量的排比造成连贯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三是运用蒙太奇手法,列举东北特有的景色,连续展现出来,形象性强,能借物抒情,避免直接抒情的苍白无力容量大,能触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学生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仅凭文中的文字来激发他们的情感是不够的。因此,如何来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如何对课文的留白进行补充,显得至关重要。
【教学创意】
本课的独特创意就是:以补充的材料和文中的内容为依据,在诵读的基础上写“对联”。
“课文对联”,就是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在深入了解了文本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取文中现有的词语进行适当的加工来组成“对联”,其形式多种多样。就文章组成而言,可以用“对联”概括主要内容;用“对联”概括某一片段,用“对联”概括人物形象等。就拟写“对联”的形式而言,可以是学生自拟上下联;学生互拟,师生互拟。
这种形式,一是能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二是恰到好处的浓缩文本精华。三是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读上,而是停留在理性的写上,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写的《土地的誓言》。
相信经过预习,同学们都知道如何来解释文章的标题。
学生回答:面对土地,作者发出的誓言。(同学们应该能够回答出文题的含义。理由是文本中具有明显的誓言特征的句子: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入队、团宣誓,竞选班干部宣誓等,都有我愿意,我发誓等字样。)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既然同学知道了“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作者发出的誓言”,那么,请问同学在读课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师示二个问题:
①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
②为什么要发出誓言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3)同学们发言。教师即席评说。
同学们可能会表达的一句话(教师归类):
①
九一八前: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
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
这是一片留下我欢笑的土地。
这是一片充满香气的土地。
九一八后:
这是一片被占领的土地。
这是一片倒下的土地。
这是一片被践踏的土地。
这是一片沾满污秽和耻辱的土地。
②因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十周年。这说明我们的土地被日军占领了。所以作者要发出誓言。
根文前提示和文下注释,我们知道:九一八事变后,包括作者在内的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抗日战争仍然在继续。面对沦陷的土地,回想美丽的故乡,作者发出了铮铮誓言。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洁生动的对话(包括简介九一八事件、展示九一八事件的图片,以及抗日战争的一些情况,也可以是适当补充一些端木蕻良及其他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作家写的关于关东原野美丽或颓废的文字,为后面拟写对联奠定基础。)
三、指点本课朗读感情。
有了学生对“土地”和“我为什么要发出誓言”的理解。就不难把握朗读文章的感情。
师生共同讨论本课的朗读感情:
·重点字词。如“炽痛”“泛滥”、“无时无刻不”、“翻滚”、“埋葬”、“必须被解放”、“必须站立”。
·描写九一八前的故乡的句子。
·表示对故乡怀念的句子。
·想起故乡后自己的感受。
·对故乡发出的誓言。
……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和句子自读,互相听读,学生示范读,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再带着感情朗读。可以重组课文。如,先读九一八前的家乡——再读想起故乡的感受——再读九一八后故乡的有关语句——最后读誓言。
四、讲析课堂对联拟写的相关知识
朗读,更趋向于感性。如何把感性与理性更好的结合起来。那就非动笔不可。在文中,作者为我们细腻的描写了自己的家乡和回想家乡的感受以及面对被侵占的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如何把这些感性的文字变成理性的思考?如何让这些文字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妨用对联的形式来表现。
(1)教师讲析“课堂对联拟写”的形式:
所谓“课文对联拟写”,主要是指在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对联的内容为载体就是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在深入了解了文本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取文中现有的词语进行适当的加工来组成“对联”。其形式有:
学生自拟;
学生互拟;
师生互拟。
这是一种概括、领悟文本的好方法,也是一种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训练。
(2)教师讲析“课文对联拟写”的过程:
首先,要确定一个描写的主体,而且在文中或者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中能找到与这个主体相对或者相类的事物。如确定主体“故乡”与之相类的是“家园”。确定主体是“日军”,与之相对的则是“八路”。然后,利用文中的相关有效信息,拟写“对联”,这样拟写的对联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可以形成强悍的冲击力。
(3)教师讲授“课文对联拟写”的技法:
①要遵从“对联”的一些基本准则: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词性相对;上下联意思相关联;暂不考虑平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