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整理的《那树》(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文
导语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赏析文章
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
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
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
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功用)
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
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为什么?
提示学生自读文章第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学生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可分为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视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学生自由朗读第8段,体会老树的情怀,引起学生对老树命运的共鸣。
5、教师小结
老树面对人类的屠杀,老树无语,上帝也沉默,老树终究没有“死复绿”。设想一下,当我们的大陆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时候,人类还会有朋友吗?
(三)讨论启发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有关资料。
小结:善待生物、关爱自然、敬畏生命。
(四)课外作业
第8段,老树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他想说什么?
附1:多媒体板书演示:
特点 很久很久 坚固稳定
功用 荫庇
被伐
命运 怎样被伐 偶然因素(直接原因)
为什么被伐
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启发
善待生物、关爱自然、敬畏生命
附2:有关资料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对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里的儿童来说,他们所呼吸的空气相当于一天吸两包香烟。 ”
——流行病学家戴维斯
不论何时我伤害何种生命,我必须完全清楚是否必要,不是不可避免,我绝不干,不论看上去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生命。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的,是对生命犯下了罪行。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阿尔伯特·施怀哲《敬畏生命之伦理学》
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生物,然而在这方面,人类已经遭到了根本性的溃败,这溃败是如此地彻底,其他所有的败坏都由此而滋生。
——米兰·昆德拉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一幅人与自然万物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画卷,尽收眼底,感人至深。
——王维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可是,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公分一公分的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任他依然绿着。
出租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荫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菓摊搬了,搬到行人能优闲的停住的地方。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问题。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百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桠间跳远的鸟族已栖习过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哩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也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公分仍绿。绿世界的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上染着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年轮站定,看着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多少斤木柴。一个她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画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豪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殊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牠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
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段所有的静脉动脉。时间仍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着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赶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为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人们常常说地球是绿色星球,地球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倒在人们的刀斧电锯之下,今天,我们拜读一下中国台湾著名作家王鼎钧的一篇散文《那树》,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树的命运。
二、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
1、给生字注音:
倒坍()引颈受戮()
虬须()周道如砥()
碾压()刽子手()
佝偻()踝骨()
2、掌握词语:
虬须:卷曲的胡子。指树根。
周道如砥:形容道路平坦,畅通无阻。
三、展示教学目标,生齐读。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思考:(多媒体展示)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____的树。
师生交流。
五、品味赏析(展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倾诉些什么?(同位合作)
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然后全班交流。
六、出谋划策:
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怎么去处理那树?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七、体验反思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八、作业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了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写一篇练笔。
《那树》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先请大家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幻灯1)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中国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二、板书课题,走进作者:(幻灯2)
王鼎钧,中国台湾散文家。他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
三、整体感悟 探究文本
(1)、读完全文,在那树的生命历程中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幻灯片3)
生:“绿着生,绿着死”和文中反复出现的“根”
1、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幻灯片4)
3、师:是啊,那树有许多特点,也有不少美好的品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那是一棵--------的大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幻灯片5)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幻灯片5)
2、其实,在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幻灯片6)
那树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中国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根 (幻灯片6)
刘飞耀
从诗经论语里爬过
从唐诗宋词里爬过
你枯槁的形象如同母亲的手
紧紧抓住这历经沧桑的土地
岁月的长河边
你曾是那历史长堤的奠基石
滚烫的血液里
你是奔流不息周而复始的梦
可是钢筋水泥砌就的丛林中
你却慢慢被物欲的利爪嚼碎
只能在深深的地底下
闷闷地喊一声——
把根留住
【WWW.BAIHUAWEN.com】四、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幻灯片7)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幻灯片8)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感受?从文中再找几个类似的词进行品味。)(幻灯片9)
“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幻灯片10)
三、思维拓展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想象“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幻灯片11)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
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
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幻灯片12)
如果那树有灵,面对人类的无情杀戮,它会在上帝面前如何控诉?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一下。(幻灯片13)
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
你该怎么办? (幻灯片14)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作者借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幻灯片15)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后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师: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了解了它的一生,特别是它的付出与它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赞叹、痛苦)(幻灯片16)
1、请大家用赞叹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幻灯片17
2、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红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课后理解完成)
3、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幻灯片18
4、找出文中表现那树“痛苦”的句子(用蓝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课后理解完成)
一个字,一片情,一个词,一片心,文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这样一棵可爱可敬的老树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呢?仅仅是因为那一场交通事故吗?(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师:哪个小组起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认为即使没有那场交通事故,老树也不能幸免。为什么?你说因为它妨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师:那么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来处置这棵老树?(出示幻灯片19)
1、 会在老树周围种上花草,修一个转盘,让老树继续为人类送来清凉。(很好,一举两得。)
2、 你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老树移栽到森林里,让它回归自然。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你把现代化与自然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很有见地。看来,当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牺牲环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可是,老树老了,人们赶走了城市中最古老也是最后的一簇绿荫,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思索。作为人类一分子,感受了那树的命运,对对自然与文明,又该有怎样的态度呢?(幻灯片20—29)
1、你想到了大树不在,风沙如何遏制?大树不在,鸟儿何处安家?大树不在,人类如何呼吸?
2、你想到了我们不仅要保护大树,我们还要善待所有的生物,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
3、你想到了 坚固稳定的老树,象征着根深叶茂的传统文化,你担心在西风日盛的今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也会象老树一样被连根拔起,消失殆尽!
师: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幻灯片30)
然而,值得幸运的是,人类正在觉醒,文明正在觉醒
1、遂宁:古树地位高(幻灯片31)
遂宁为保护7棵古黄桷树,新建的主干道拐了个大弯,多投资数百万元——
在遂宁城建规划图上,古树享有了“特殊”待遇。
在遂宁市区中心商业区里,古树让笔直的干道拐了一个弯,古树在城建规划
中优先受到保护,全市3006棵古树葱茏叠翠,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8月,一名开发商看中了市委党校旁边一块地,但那里有一棵200多
岁的古银杏,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开发商狠下心少修了一栋房子;而公园口的农行营业楼,也为古树退后了近50米。
2、长沙:为4XX年古树让路(幻灯片32)
长沙市韶山南路再往南延长2.9公里便经过雨花区洞井镇鄱阳村周家冲,一棵树龄达400多年的明朝古樟树正好位于新韶山路规划路幅上。对这棵被称为长沙第三大古樟树的古树,究竟是就地保护还是移栽?
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既要开发,又要保护”的原则,长沙市规划设计院三次修改原道路设计方案,在环保大道与黑梨路之间调整平面线形,使新韶山路避开古樟树,古樟树将处在路侧10米宽绿化带内,使道路标高降低到接近树基地面标高位置。
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780多万
3、各抒己见(幻灯片33)
每一次让道于树,都花费了巨额的资金,于是有人认为,花这么多的钱仅为了一棵树,根本不值得。要知道,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可以救助多少贫困家庭,多修多少公里的路。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明智之举。请说说你的看法?
老师的看法:印度一位教授曾经估算过一棵50年的大树,如果将其供应氧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维护生物多样化等的作用加起来可共值19万美元。那4XX年的古树则远远超过这个价值。看来,长沙市委、市政府不惜花费巨资来保护这棵古樟,是明智之举。
人们不会忘记,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一些部门,为了尽快提升绿化水平,竟采用了“拔苗助长”的方式,不惜花费巨资到农村去收购大树古树到城市移栽。结果,这些古树大树进城以后大都死了。据XX年7月31日《三湘都市报》载文披露:我省近几年来共移植大树古树进城1000万株之多,50%至70%都死去了。即算有少数活了下来,也是枝叶稀疏,缺乏生命力。人们讽刺这种大树古树进城是“高价毁绿”、“绿色大屠杀”,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长沙市迎宾路上,两棵“夫妻树”枝叶相连,却让路人有点犯难:它们粗大的树根和树干延伸到了一个丁字路口,车流中不时有车撞上去。这城市的古树,是保护还是移栽?长沙城区,这样的古树多不多?
这样的树还有不少:五一大道上,有株树龄为120岁的古银杏;八一路,两株百年古樟姿态优雅地挺立在马路中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教师欧阳蕃说,保护好了老树就像保护好一段历史,“长沙古树有幸,这个城市有幸。”
六:小结
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到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箭,“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是秀,牛羊遍野“,处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幻灯片34)
人类在城市中挤走了最古老也最长久的一簇绿阴,那依靠生命之绿才得以繁衍的“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性灵,离灾难还远吗?人类会为今天的行为后悔吗?(幻灯片35)
七、布置作业(幻灯33)
请你以“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这篇课文的思考详细的些下来。
同学们,人类是善与思考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早日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那 树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资源,力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倒下,王鼎钧笔下的那树就是其中的一棵。 二、合作研讨,感受大树形象 1.提出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一种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王鼎钧笔下的那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 2.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 3.讨论明确: 大树容貌奇特,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 大树生活环境特殊,站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座老式平房。 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行人纳凉、鸟儿栖息、孩子们欢唱…… 大树无私奉献,执著忠诚,即使在生存受威胁时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 大树善良和蔼,在自己面临灭亡时,也要保护自己的蚂蚁国民安全撤离。4.教师小结:那树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邃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民,只愿给予,从不索取。 三、探究老树命运,体味作者情感1.就是这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 明确: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成了都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最终被砍伐,不久便被遗忘。 2.设想那个醉汉司机不撞上那棵老树,老树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提示学生读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 3.作者在描述老树形象、讲述老树命运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能力 1.教师谈话: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面对王鼎钧笔下这株年轮已经定格的老树,想想我们身边的一些关于“绿色”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 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也是文化的。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片绿阴吧!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采用说读的方式,将学生的眼光与思绪带到课文中,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训练学生的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余光中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家,他的散文他的诗都深受读者喜爱,还有一位与之同时代的,也许艺术成就更大、境界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人散文家,他就是王鼎钧。余、王二人都是创造了散文阳刚之美的作家。《那树》是王鼎钧的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明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3.集中交流明确。 4.教师小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同学们在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 三、寻读课文绘形象 要求:速读课文,寻找文中描绘大树形象的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试着画一画老树。 提示:要找准关键词(泥泞的小路 老式平房 佝偻 老态 树顶繁密 霉黑潮湿的皮层 隆起的筋 纵裂的纹……) 四、默读全篇谈精神 问题:这样一棵佝偻老态而又坚固的大树,有着怎样的品格呢?请默读全文思考。 明确: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 五、精读局部议命运 1.读文章第三部分,讲讲现时大树的命运。 一个深夜,电锯锯倒了大树,伐树的工人又连夜对大树进行了肢解,然后运走了枝干,第二天早上。路上只剩下一些碎叶。 2.面对这棵老树,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交通专家的态度是怎样的?你又怎样看呢?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对它悲惨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对锯伐大树的这种行为深感愤恨;而交通专家却认为这棵树有害无益。 六、前后比照说感悟 话题:那树绿着生,最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车轮下绿着死了,作者通过叙写那树的生命历程,是想向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思想?说说你读过课文之后的感悟吧! 示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是生命体,树也是生命体,野花野草、小虫小鸟也是生命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第四学段的学生阅读文章时,应该具备通过自己的深入阅读对课文进行一定的质疑、探究的能力,能够在同学间的研讨中获得启发,学会分析思考,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关于作者: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关于文本:请几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同桌间互相提出关于字词方面的问题,相互解答。 二、梳理文本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2.理清作者叙写老树的思路,说说作者融入描绘中的情感。 三、探究文本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解决同学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 1.小组长搜集整理本组同学的问题。 2.教师筛选出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情预测:①文章有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②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3.教师对共同探讨的问题先给出一些启发与方法指导,留一段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再交流发言。师生合作探讨,最后解决问题。 四、质疑文本 在解决了同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提示质疑角度:文章内容、语言、写作技巧、文章的现时意义等。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
⑴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⑵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干旱缺水酸雨温室效应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棵……的树”。
教师注意引导: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与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写作目标。
〖教学步骤〗
一、情感交流
围绕下列问题作答,学生分组讨论作答: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
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
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2、拟人修辞格的运用。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4、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四、延伸拓展
课后练习二第3小题及练习三。
写一句话劝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环境和大自然的人们,联系现实,谈谈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受不到人们重视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人们在谋思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某一些内容,如环境。现在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差,大地的绿色越来越少。本文作者就描写了一棵坚强、茂盛大树,如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学习本文,同学们会作何感想呢?关于作者
王鼎钧,1925年生,笔名方以直,山东人,现旅居美国。著有散文集《开放的人生》《海水天涯中国人》《左心房漩涡》《昨天的云》等15种及小说、评论多种。
一、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和大概故事内容。
1、 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泥泞( )倒坍( )屹立( )世袭( )
饥蝗( )荫庇( )默契( )刽子手( )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佝偻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周道如砥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端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了早期的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全人类的'友善'。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写了近期的大树,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第三部分(余下部分)写了现时大树的最终命运。
3、作者在文章中写到'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4、作者在文章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5、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没实现的是什么?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实现的:死复绿。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三、 问题探讨。
1、结合文章中所谈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周围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对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发展的看法。
2、学习本文,要仔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用语,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同学们在读到'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几个词再现了人类屠戮自然生命的图景。这几个词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描写的,都能够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伐树人的愤恨。
中 考 解 析
阅读《萌芽》,完成1-3题。
萌芽
刘柳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懂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也把葡萄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
答: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语句,回答问题。
⑴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还想说些什么呢?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男孩为什么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题。选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男孩用葡萄核种葡萄,遭到父亲粗暴对待。第二件事写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得到父亲暗中帮助。
2.本题明为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实际是在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联想到孩子们具有的创新精神的萌芽。也可以理解为:以'萌芽'为题,寄寓着作者这样的希望和心情:家长、教师以及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要爱护孩子的创造精神,不要扼杀可贵'萌芽'。回答不求全面,能谈出一点认识,意思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3.⑴本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及想象能力。示例:知道,我每天都给葡萄浇水,可是爸爸说'执迷不悟',还把花盆摔碎了……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示例:女孩的父亲能理解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感情。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 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 王鼎钧)
(二)走进作者,注重积累
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
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
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思考:
(1)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
(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几件事?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4、体味关键句,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
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感受?)
(3)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四)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叙述“蚂蚁国”里的事情?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为什么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
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
然和谐相处。
(六)课外练笔:
请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环境冲突”为话题写一篇300---500字的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