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教学教师反思(通用35篇)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已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架设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质疑问难、拓展活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借助多媒体画面、运用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如,在“字词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等等。正因为关注了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 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边读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师生共同读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理的方式。
我在教学《绝招》一文前,胶尽脑汁地想了好几种导入方法,但总觉得不尽人意,因为我想用我所拥有的绝招吸引孩子的眼睛。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计上心头。就用“转眼珠子”这个绝招吧!说起转眼珠子,还有一段小故事,由于我的眼睛近视,医生让我闲暇时间里多转动转动眼球,让眼睛得到适当的休息,刚开始的时候,我总也不会转,说是转眼珠子,倒不如说是转动脑袋瓜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练得比医生还要好,现在就更别说了,我一转眼珠子总会引来一阵笑声,因为转得实在太快了。用这个“绝招”的目的有二:一是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嘛;二是这个“绝招”与书中的绝招有不谋而和之意,能告诉孩子绝招是练出来的,并且是对自己有用的。
这时让孩子们停下来,让他们看我转眼珠子,刚开始转,就赢得了孩子们一阵阵的唏嘘声,有的外向性的孩子索性大声地称赞起我来了。此时我抓住契机,说: “其实老师刚开始转眼珠子时也和大家一样,转的是小脑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拥有这项绝招吗?又是怎样练成的吗?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或许你会从今天学习的《绝招》一文中得到启示……”(用相似的情境激发兴趣,此乃一举两得也)
就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我的导入,他们一定会知晓绝招一定是对自己有用的,一定是练出来的。我相信课下孩子们一定也会积极地去练一项属于自己的绝招!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为了更好地落实新的理念,我对课文进行了“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还是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我自我感觉,这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
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的态度改变了吗?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
这篇课文围绕的是这样一个核心——“人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成长都应该以书作为自己的伴侣。”课文还渗透了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和读书悟道的一些常规方法。号召孩子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在上这节课前,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两个一”,即读通读顺课文;解决书后的一个问题。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
课讲完了,但我要把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化作他们的行动。对大部分只喜欢看电视而不愿多读书的同学提出倡议:倡议全班同学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合理安排时间,减少一些看电视的时间,力争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又充分发挥同学们做的书目的作用,让同学们传阅每人的书目,开展“互借互读”的读书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读书的空间。
现代社会,物品越来越注重包装,但这些拆下来的包装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废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结合我园绿色幼儿园的创建,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创造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创造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以参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本次活动的开头,我以故事《奇妙的商店》导入,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也使幼儿懂得: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平时丢弃的废品是可以做成漂亮的礼物的。在第二环节中,我采取直观教学法,以幼儿参观“奇妙的商店”,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在制作活动中我采用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在整个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创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励志天下 www.liz
我上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体现了“一个主体,六个特性”。
这主要得益于尤校长做的“有效课堂教学之教学目标的确定”的讲座,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运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了解几个孩子比了哪些绝招,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最佩服谁的绝招,运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3、在读说中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并产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二、严格按照略读课教学模式上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问题、学法迁移”、“自学合作、开放拓展”、“质疑总结、布置任务”四大环节清晰、紧凑,且每个环节的任务能在规定时间内很好地完成。
三、注重学法迁移。
在进行学法迁移时,不仅让学生说明“这些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而且说明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运用学法的盲目性。
四、学习评价贯穿始终,而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一开课我就交代:“这节课我们还要从‘习惯、朗读、知识’三个方面来考查同学们参与学习的情况,你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全班学生齐声高呼:“有!”“老师相信你们个个都会表现得很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习惯”是从听课状态、发言情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四个方面来评价的,要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朗读”主要用于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先指名朗读课文,再由参与朗读的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打分,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再在小组内接读课文,并按上述步骤进行评价打分。“知识“主要看学生对测试卷上的题回答的情况。
下课前,让每个小组分头统计这节课上每个同学的综合成绩,老师了解各分数段后进行总结性评价。
一、教师引导、鼓励不够
在生生互动这个环节,我让幼儿之间推选出一个代表讲述最有趣的故事时,幼儿表现出胆怯,不主动,都想把这个任务推让给别人,就是被推选上去的幼儿也是硬着头皮去讲,讲述的时候也比较拘束,不敢大声的说,语速很快,平淡,情节的描述也不够生动,讲完后犹如释重负的感觉。看到这样的情景非常诧异,这与《纲要》中要求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精神相差甚远,当时我在众目睽睽之下,显得很紧张,一时忘了作为教师,该有的随机教学的能力。说出的话也显得生硬,没有用积极的语言进行引导。那一幕令我久久思索这和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有关。我在活动中没有很好的关注孩子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没有察觉到他们的需要,没有及时的鼓励孩子积极的表达。没有很好的体现《纲要》的精神,在活动中做孩子的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
二、在师生互动环节,孩子和老师之间有比较好的配合。通过我有感情的将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体验了故事的美感,以及感受到平面成像的科学道理。使得孩子的兴趣顿时上升,我感受到孩子的配合,紧张情绪也消除了,带着轻松的情绪与孩子在聊天式的提问中,孩子们积极动脑筋,争先恐后的回答而且还运用了很多丰富的词语,活动达到了高潮。
三、活动前的准备不够充分。
最后一个部分我想让孩子从歌曲中体验小熊遇事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本来也是这个活动的亮点,可是在活动中,效果没有体现出来。这和我活动前的准备不够充分有关。在活动前我自认为《吉祥三宝》这首歌曲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孩子也应该很熟悉,所以在平时我也没有花时间让孩子去感受这首歌曲。在活动中,反应出孩子们对《吉祥三宝》旋律还不够熟悉,另外我自己也省略了互动对唱的环节。所以这个部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我按照《纲要》的精神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乐趣。由于我情绪紧张,使得我说话就象背书一样,所以自己讲了什么,提出了什么要求都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引导的过程语言不够精练,话说不到点子上,关注启发孩子方面也做的不够,显得孩子不够配合,使整个教学活动的气氛都不够活跃。
通过这个研讨活动,使我进一步深入理解了《纲要》的精神,让我在“集体活动中如何准确把握活动目标”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以《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将理论的精髓,转化为实践行为。
在活动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整改方案如下:
一、进场部分。将原来的律动换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入场。
二、图片的改进。图片增加了两幅,更好的体现了故事情节。在入场后请孩子集体观看图片,把看见的记在心里,激发的孩子接下来排图讲述的兴趣。
三、由原来推选代表上来讲述故事改为孩子自愿上来。这样更好的发挥每个孩子的主动性,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宽松自由的表现环境。
四、幼儿在倾听完我的讲述后,设计的一些问题更精练了。避免我在不知不觉中说教成分会加重,重新设计后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有机的和平时生活经验相结合,发散孩子的思维。让孩子通过说,去体会从中的科学道理,以及人生态度。
五、结尾部分,将歌词重新的创编,围绕着小熊三次捞月亮所用的道具进行修改,让孩子在课后多熟悉这首歌旋律。
不教语文不被语文这条缰绳拴。经常教语文的,有时侯会受语文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局限。当我抛开脑中的常规的设计思路来看《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涌现。从三维目标完成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学生又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地品词析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容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话语超乎了老师的想象。
所以,课堂上,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这些,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可以说,我最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具备创造的潜能,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对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提问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朗读感悟的机会,寻取学习方法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思想、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课堂将充满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从而迸发出更精彩的思维火花。
本课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学习生字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生字以前你就认识了,怎样认识的?”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借鉴,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常用的方式记忆汉字。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三个新部首:又纟门,掌握部首的写法及变化。
在学习课文时,我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小树对小鸟说的话,让学生复述小树对小鸟说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听了小树话后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交流,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演是加深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我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时时变换角色,把它们说的话表演出来,学生兴趣盎然。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不足以外,还有一处值得重视,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灾,08年的共抗雪灾地震中的感人情景,声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讲述后,再来读这重点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
“若是把老汉的两次‘吼道’……挖得更深,读得更透些,学生对老汉不徇私情的领悟将更深更适。
富有儿童情趣,语言活泼、情节耐人寻味。讲的是狮子大王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每个动物轮流当一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猫头鹰让大家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小动物们叫苦连天。袋鼠要大家跳着走路,小动物们听了直摇头。可爱的小猴子让大家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得到了大家的拥戴,成为森林里的新“万兽之王”。
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我在设计本课时重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抓关键词感悟,以悟促读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教学本课时我以重点词语为抓手,例如:“神气极了”、 “激动”、“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深入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同时借助课件的直观感受与语言描述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
人物的神态、动作,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体会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得言得意”。
2、以学定教,巧计情境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积极作用,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课标精神,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巧计情境,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适当的探究学习。
这篇课文的含义应该说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会体会,在体会优美句子上狠下功夫。“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仅是为了写美景,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要体会到,世上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回来,继而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小学 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本文巧妙的用词使句子变得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伶伶俐离”、“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既天真又调皮。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背下来。由于学生对文章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同学在一天的时间内都能很完整的背诵下来。
小练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新认识写下来,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学习了习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里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我将本次的教学目标设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老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首先,我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我”的角度或者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我引导他们可以综合时间的推移,人物的转换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等因素来概括。
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自己喜欢哪个人物就研究哪位,找出课本中对他(她)相关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深刻含义。这样设计,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并没有让学生按照我设计好的思路去理解人物,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研究探讨。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然后,我提问:课题中说的那匹马出现了吗?在课文中这句话又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说的?又有何用意?这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让学生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线索下,体会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重点学习“有一天”发生的事,以“走进院子我看到了什么” 为题,让学生组织讨论,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充分感受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最后,我引导学生说说对其他人的印象,因为课文不仅仅是展示了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闪光点。在教学本课时,我联系了本组口语交际的要求“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这个话题,在结尾处引导学生理解理解残疾青年与妹妹说谎的原因,为辩论做了准备。
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其中的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回味。所以,我觉得仅仅把它当做一篇略读课文来讲十分可惜。因此,本次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以及一些富有表达力的句子和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以求达到对学生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但是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衔接不怎么紧密,是课文看上去有点散,节奏不够紧。课堂氛围比较自由,学生中也不乏出现很多思想上的闪光点。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假设和设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外,还把重点放在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上。在指导学生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书比作家和朋友,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书还可以比作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充分领会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在理解读一本书的方法时,我补充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的收效会大大提高,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懂得了该怎样读书。
我觉得实在还要体现在让学生乐学,爱学,这需要教师实在地引导,热切地鼓励,真切地调动,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内非肽分泌得比较多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实在了。
语文课要姓“语”,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静读思考问题,师生(生文,生生)之间的对话,句式变化的意义,读书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对于读书理念的反思,评价这些都是在品词析句中,在引导交流中,在方法指导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儿”。
助跑跨跳是幼儿园大班体育基本动作训练之一。以往我们都是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的方式教幼儿学习,幼儿既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又对单调的练习不感兴趣,所以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去年11月,受培训的启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体育活动目标,我班尝试设计并开展了以学习助跑跨跳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学做解放军情景游戏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播放背景音乐《小号手》――用雄壮有力的音乐和模仿动作激发幼儿学做解放军的积极性
来到户外,我告诉孩子们玩学做解放军游戏,并发给他们一颗红五星佩戴在胸前。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感。随着节奏鲜明、雄壮有力的《小号手》音乐,孩子们自然地挺起胸脯抬起头,精神抖擞地排好队伍,开始了准备活动。在音乐的伴奏下,我带领孩子们学着解放军的样子雄赳赳、气昂昂地练习分队走,按口令做敬礼、吹号、射击、投弹等动作。情境逼真,具有鲜明特点的准备活动,激发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跨战壕运子弹――让孩子在体验中领会动作要领
我以班长的身份给战士们布置了跨战壕运子弹的任务。这个任务需要跨两道战壕,为了保证成功地将子弹运回,我让战士们自选分成两组,尝试跨两种战壕。孩子们一听跨战壕,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的任务刚布置完,他们就分组进行了尝试。
助跑跨跳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学会用力蹬地,向前迈腿,这是我们在备课和亲身体验中摸索出的经验。为了让幼儿自己感受到这一点,我用缠上绿色皱纹纸的松紧带设置了两条宽窄不同的战壕(一条是60厘米,另一条是75厘米)。
在初次尝试中,跨窄战壕的孩子多是对跨跳信心不足或能力弱的孩子,但由于战壕比较窄,他们跨起来比较容易;跨宽战壕的孩子们因为能力强,跨起来也没有感到太困难。为了让他们充分体验跨越宽窄不同的战壕的方法,在第二次练习时我将这两组幼儿调换了一下。这样一来,一些较弱小的孩子就有些畏难。这时,我就鼓励他们向解放军叔叔学习不怕困难。看到老师鼓励的目光,孩子们鼓足了勇气站到起跑线后,听到口令就向战壕飞快地奔去。蹬地、起跳、迈腿,嘿!真棒,多数小战士都跳过去了。
在试跳两次以后,我及时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是怎么跳过去的,跳宽的和跳窄的有什么不同。他们总结了经验,共同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交流时,成功跨过战壕的孩子们表现得既兴奋又自豪。那些没有跳过去的孩子听了别人的经验也受到了启发,有的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但是,再次试跳时,仍然有几个孩子跳不过去。于是,我又引导他们观察同伴的动作,分析跳不过去的原因。孩子们观察后发现,这几个小朋友之所以跳不过去,有的是因为离战壕距离相差很远就起跳,有的是因为跑得慢,缺乏冲劲儿,有的是因为没迈腿。在同伴的帮助下,这几个孩子经过总结经验,终于勇敢地跳过了战壕。
几次尝试之后,幼儿自from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来自 end#得出了结论:跨窄的不用跑得太快,跨宽的要使劲跑,用力蹬地;跨窄的轻轻一迈步,跨宽的要迈大步。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文章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出自,此链接!。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6人一组自由组合,分成4队进行运子弹的比赛。比赛开始了,听到口令后,小战士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跨过战壕,阵地上的小战士在不停地为自己的战友加油,场面非常热烈。可是,因为孩子们求胜心切,有的顾不上用力蹬地迈腿跨跳就掉进了战壕,影响了动作的完成。于是,我引导幼儿重新调整了规则。新的规则规定,掉进战壕的战士所运的子弹不算数。这样一来,孩子们将注意力转向了跨过战壕的动作,使游戏真正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跨战场炸碉堡――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跨战壕炸碉堡是这次活动的高潮。为了让孩子充分体验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在巩固动作的练习中仍然感到有趣,乐于参与,也为了使大班幼儿的游戏更具有情景性和挑战性,我将大班冬锻的投掷内容和跑的内容结合在这个游戏中,以期促进幼儿上肢力量和全身协调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我们用纸箱子制作了3个能倒塌的大碉堡,并安上了纸做的凶相毕露的大头敌人,然后按照大班投掷达标的距离,在碉堡前拉起了一条1米高的障碍,以促使幼儿往高往远投掷。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
目标: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 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都江堰》教学反思)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
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
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这节课我能抓住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突出了识字和写字的过程,并扎实有效。一类字的教学,我还是觉得老师自己在黑板上范写、多次范写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教学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越熟练,对在黑板上书写就越来越生疏,孩子们被课件上的图片、生字卡片“惯”得有些懒于动笔了。今天的课上,我反复地在黑板上示范写字,第一遍写,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老师的笔顺、书写每一笔的方法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写是巡视了孩子们自己练习写字发现了一些问题后逐一地改正他们的错误写法和笔画。但同时又有许多遗憾: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很及时的评价,板书速度慢,教学中语言不够丰富,情绪不够饱满,有的环节还浪费了时间。学生在课上打开书、翻书不出声音,写字时桌椅不出声,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但它们却是反映一个班级是否建立起了严格有序的课堂常规的一个评价标准。
在课上,听到我们班的同学放书霹雳啪啦的声音,以及写字时凳子扭动的声音,我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开学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也曾专门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对于学生的常规训练,绝非一次、两次地专项训练就可以初见成效的。“好习惯21天养成”,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不应忽视这些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状态显得特别的浮燥,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今后还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1设置的学习目标学生清楚吗?可以检测吗?
首先我觉得必须要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目标是为学生而设置的而不是教师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性的目标有主要分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教师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该学习目标是可操纵的可检测的,以此来检测和巩固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怎么样的。针对地理学习目标设置主要分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平三个阶段。今后
2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分层了吗?时间够用吗?
以前我一直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单纯的教师在一旁看着学生完成的进度而学生只是简单的进行看书圈画罢啦。看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反思了近两个月以来的时间我的课堂自主学习的状况。我发现我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设置的内容并没有分层且设置的内容还比较繁琐。
在时间安排上也不恰当,我发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长了,容易出现学生打闹现象,但是如果时间短的话就会达不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针对以上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我的课堂中实际我总结以下办法来解决。首先将学习内容分模块进行学习,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层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由浅入深的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学生自主把握时间,培养程度好的学生当教师设置内容过少时学会进行下一步阶段学习。而对于复杂的知识内容设置中注意教师的点拨作用。
3、对子交流、讨论问题的价值?
对于学生的交流讨论我是持肯定意见的,因为我觉得教授的过程中只能将大部分的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掉但是对于某一小部分性格内向且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说则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把不会的问题解决掉。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则可以巩固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此外我觉得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于整堂课来说而言讨论什么呢,讨论的是否有价值则又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第一点: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整堂课的重难点。第二点:讨论的问题时应该保证全体参与性。
4 学生自主学习对子交流时教师巡视主要是做什么呢?
教师的巡视是对各个小组的调控,一方面教师的巡视作用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班级内学生的进度以便掌控整个的课堂。另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中起到点拨作用,尤其是一些重难点方面教师给予学生关键点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5学生的提问有效吗?
首先必须肯定的一点就是,学生的之间的提问是十分有效的,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提问到每一位学生。而学生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学生之间的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在我的课堂上存在于我们班的现状就是在学生提问时的思路层次性、内容、时间、方式、本质、重点等方面上存在巨大的问题漏洞。
6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做过培训吗?
说实话我没有对学生的提问做过培训,这是我教学的漏洞。从今天起我打算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提问题的内容也要从浅入深,提问的时间也要注意把握恰当。提问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比如说在地理课堂提问的时候针对黄河这一节内容应当一画图的方式进行提问,而针对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的则主要是以问题式提问为主。
7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关注到了听展者的学习效果?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在听完杜郎口中学的两节地理课程后我发现在整堂课中展示者将知识掌握的非常熟练但是我发现特别容易忽视大部分的听展者的学习效果。其实我觉得这也是杜郎口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所以我一般就会采用学生讲解然后我就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询问是否听懂和课下检测的方式对听展者学习效果的评估。
8学生的讲解是否完全能代替教师?教师如何做好引领的?
夏教授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教授的特别好的话那么还需要教师干嘛,那么为什么国家还坚持将教师分为不同的等级呢?比如说特级教师和中极教师。所以这一句也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的讲解并不能代替教师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起着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到自己的引领作用。每次的课堂教学都要当成舞台的表演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并且分层次进行教学。上次蒋校长听完我的课后给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做好构建好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并且要做到课文中的每一段都要有知识网络图。我觉得做好每一次的思维导图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并组织好语言才会做好课堂中的引领。
9教师是怎么关注弱势群体的学习效果?
一个班级里面肯定有程度差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针对这些学生我主要采取课上多提问,下课多检测的方式完成对程度差的学生的关注,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主要采用鼓励式发言和奖励制。
10教师是如何赏识与激励的?
在课堂中对于回答问题表现好的学生我会采用鼓励式的语言对他们进行评价,在学生讲解问题较好的时候我会采用点评式的夸奖语言,但是表现不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们和要求他们在认真再审题进行解答。
11教师在教学中投入了怎么感情?
首先针对我个人问题而言我特别容易带着感情上课,这就是我上课的另一个弊端。今后我将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向上、激昂的态度去上课。我认为快乐是可以传递的,教师的快乐表情可以感染到听课的学生们。
12教学检测是如何落实的?
针对教学的检测我主要分为课上的检测和课下检测。课上主要是板块练习和课上提问,课下主要是小组抽测进行检测。
13教师检查时如何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课下的时候进行检测的时候检测的内容分为中等和基础题,通过不同层次的检测内容实现逐步提升。在课上的时候就主要对不同程度的问题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
14 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效益如何?
针对学生学习完后教师的课堂检测可以检测出学习效果。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则是看是否达到了预设学习目标。学习效率的检测则看学生完成预设目标的时间。
15课堂中师生有多少无效劳动?
我觉得姜校长说的一句话特别好,就是在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学生出现打闹现象究其原因则是无事生非,你没有安排适当的学习产生了无效劳动。在目前我的课堂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讲授过多,而学生需要做的有很多少。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需要在课堂上少讲授、精引导使每一学生做到有事干。
1、教师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课堂上在突破难点,凡卡在乡下的乐更反衬出凡卡的苦,此时我的引导不不到位。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读出爷爷和凡卡在乡下的苦。所以课堂上有学生认为爷爷会来接凡卡,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主要是我备课不充分所致,课堂反应不机智。
2、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教学设计中学生自我探究时老师的引导不够,学生的通篇思考驾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虽然作者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
主 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 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 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 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习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树木的爱护,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重点抓住以下环节:
1、自主识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本课生字较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出示生字后,可以问一问学生,哪些生字以前就认识了,怎样认识的,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借鉴,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常用的方式记忆汉字,如:拆一拆(“召”)、合一合(“唱”、“歌”)、编顺口溜等等。
2、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完课文之后,说一说,小树对小鸟说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小鸟听了小树话后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交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想象,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第三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藏戏》一文就是对藏族传统剧种的生动阐释,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们朗读,并尽可能地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知。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
第三,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经过《北京的金山上》这次活动,我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应该让幼儿重点欣赏歌曲,不要求幼儿能够学唱歌曲,同时应插入基本步弹簧步、进退步、后替补、侧点等步伐的学习。这样幼儿在第二课时中才能较轻松地将手部动作与脚步动作协调配合起来。同时在教幼儿舞蹈的分解动作时,应更强调动作的细节,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在本次活动的第二课时中,我运用了图谱进行教学。但是发现图谱并没有对幼儿的学习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儿基本上还是跟着老师的动作学。图谱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图谱画的有些小,并且没有将一句歌词中出现的动作画在一张纸上。下次如果仍然选择用图谱,那应该充分发挥图谱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本次活动幼儿基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动作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外,基本能够跟着音乐来跳这个舞蹈。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体验了乐曲轻快、悠扬的情绪,初步了解了藏族音乐的特点。更增进了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高什么是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在众多的环节和措施中,最主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历史学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怎样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新知呢?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必须先认识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前提必须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解、掌握的欲望和要求。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将这么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主动去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图片、音像资料、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的体验,产生内在的激情,进而促使学习的兴趣由内心迸发并不断提升。
同时,改变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课程倡导的主导-主体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比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评论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
⒊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时,学生对其“夹缝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费解,我就举了汉堡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汉堡的上下两层分别代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间的夹层。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通过汉堡这个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同时历史语言还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味精,是教学魅力的源泉。历史教学需要幽默,通过寓庄于谐,庄谐并举,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内在的学习热情。
⒋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⑴适度性
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为依据,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否则都达不到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来了。在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了英国和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怎么称呼?他们是怎么样产生的?各有哪些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跃跃欲试,相互讨论,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最后我让他们把分析讨论的结果归纳整理,制成一张表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⑵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分析、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吃好”,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要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到”,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诱导,让学生自然顺利地“摘到果子”。
⑶时代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兴趣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提问时注意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适当补充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发射等知识,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了解很多,特别是男生,一讲到这些内容时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讲《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从学生给最感兴趣的服饰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服饰变化的认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投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最后他们从服饰谈到饮食、住房、婚丧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辟。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并将它们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
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本课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素材服务于策略。诚然,在解决本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时,替换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学生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列方程的方法等等。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替换的策略?这就需要教者树立“素材服务于策略”的意识。因此,本课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依据教材提供的题材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整合,旨在不把解决某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类素材让学生体验替换这一策略是有用的。例如教材中例题主要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试一试”教学相差关系的替换。教者以“素材服务于策略”为出发点,将例题做了丰富性处理,即教学倍数关系替换后,通过不断改变替换依据(即条件②),自然过渡到相差关系替换,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2.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课始的天平图推理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回顾反思—-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3.体验策略的价值。替换作为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例题教学时,教者没有任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列方程、假设法等)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提出“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者也并没有结束例题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初步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在这之后的变式练习和巩固应用中,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或之后,不断体验到替换策略的优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提升数学思想。教学过程中,教者依据“提出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回顾解题活动”的教学线索,采用了回顾与分析、变式与对比、感悟与体验等渠道,逐步使学生对替换策略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目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化,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形成“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课堂上,我提出问题“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亲切 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小 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 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 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 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课文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的情景,从而感受语言的精美。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学生只有感兴趣,才会全身心的投入。上课伊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轻快的儿歌《种太阳》,音乐一响起,很多孩子就跟着哼唱,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我问学生:“世界真奇妙!这歌曲中的小朋友竟然种下了太阳。天上的太阳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不!太阳是大家的!”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形成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好地为新课教学打下铺垫。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是以读为主的,诗歌的学习更是如此。我在教学中侧重朗读指导。为了让学生感受景色的美丽,我用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太阳的美景,然后加入老师恰当适时的点拨,学生此时就已经找到了一些感觉,在这时我又做了有感情的范读,此时学生已经入情入境,读得很到位了。教学时,我注意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如教师范读、齐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评读等等。这样,学生在品味感受精美的语言时,很自然地进入一种真实而有个性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和丰富想像。
回首这逝去的一年,我有颇多感慨:
一为庆幸
为孩子们的安全庆幸。安全是第一任大事,今年的一年级,人数多,每班高达67人,但我始终牢记安全第一。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特别是当自己的儿子融入一(1)班这个集体时,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一点。
《晨会课》,我苦口婆心,宁可多给孩子打预防针,少让孩子吃安全上的后悔药;《品德与生活》课上,我模拟各种急发现场,教孩子学会自救,让孩子远离危险。切实为孩子考虑,你就会更爱护孩子,当我把教鞭高高扬起又轻轻落下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魏巍老师那轻轻落下的教鞭里不仅有对孩子身体的爱护,更有一份对孩子心灵的呵护。万分庆幸的是一学年下来,没有让人担忧的事发生。
二为欣慰
三为愧疚
当然,匆匆逝去的一年,有着太多的遗憾,许多美好的设想仍是设想。新课程的号角声嘹亮又逼人。接手新的班级,曾打算开设许多活动:走进新课程家长汇报课、每周家长听课日、我去书店(海)游一游、好书知多少、比比谁的手儿巧、在班级设立生物角......然而,主观的,客观的,自身的,外环的,让许多美好的设想都成了永久的遗憾......
传说中有一种荆棘鸟,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鸣唱,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它的生命洋溢着义无反顾的绝美,它用生命蜿蜒成不朽的乐章。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输给了那只叫荆棘的鸟!我隐约听见她对我的嘲笑之鸣......
本周我们进行主题活动——《克隆专家》。而语言活动《小熊买糖果》是一个有趣的故 事,当看到这个故事时,我自己首先就被里面诙谐幽默的风格吸引住了。
这次活动从一开始出示小熊玩偶,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孩子们都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看法,起到了很好的引题和激趣的效果。紧接着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都专心致志,完全被故事吸引住了,当听到小熊买忘记了要买的东西时都不由的发出了笑声。所以,在问题的回答中孩子们也非常的踊跃。在学学挎、背、顶、抱等等的动词中,不仅起到了动静交替的效果,又增强的活动的氛围,还丰富了孩子对动词的学习。故事的分段讲述理解更便于幼儿理解、记忆故事。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帮小熊想办法记忆中,孩子们都表现得很积极,都非常乐意为它想办法,而且孩子们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讲述出一些记忆的方式,比如用纸记、用录音机录、记在心里等等。最后买礼物的环节更是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孩子们既玩了,又用到了不同的记忆的方式。
在学校开展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讲的是谜语诗《画》。课前,我多方面收集资料,写出了一份让自己觉得可操作性较强的教案,并精心制作了PPT课件。课中,我由猜谜导入,从课文插图着手,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图画,说出了画中的主要景物:山、水、花、鸟。之后利用课件展示了这四物的分解图,逐句教学了诗句。在学文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生字,纠正了他们的一些地方语发音。随后,我将本课要认的11个生字展示出来,考察学生的识字情况,并结合拼音再次正音,给生字口头组词,强化了识字环节。接下来,认识了两个偏旁“辶”和“忄”。带领学生大致理解了诗意,并明白了为什么谜底是一幅画。通过“我会说”板块学习了反义词。最后,利用课件演示了生字的书写过程,带学生练写了四个生字。
一节课上完,我有了如下感受。
1、教案的设计反映了教者对教材及学生的理解程度。
得:课前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一些资料,有教学用书、星级教案设计、中央电教馆的教案示例和课堂教学视频。可我发现没有哪一个能为我提供一个完整的范本,尤其是中央电教馆的那段视频,时长17分钟,一位教师六位学生,整个过程要搬到我们的课堂中实在是不太现实,也没什么特别值得采用的。最后我还是决定综合多方面的可用资源,整合成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案。这份教案融入了本课涉及到的所有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也化解了难点,配以自已构思并选材制作的PPT课件,为上好这节课做出了强有力的保障。
憾:参考的教案有设计为一课时的(中央电教馆提供的教案示例),也有设计为两课时完成的(星级教案设计),我选择了一课时完成——课上完后才发现这个决定是错误的。虽然这篇课文内容只有短短20个字,连课题也才21个字,但融合在一课时内完成,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要认识11个字,写会4个字;要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要认识“辶、忄”两个偏旁;要学习反义词,还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总之,这个决定直接造成了40分钟课堂内容爆满的结果,孩子们虽然一直很配合地端正坐着,认真听着,努力回答着,但我想他们一定很累!我把他们当成高年级的孩子教了……
我上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体现了“一个主体,六个特性”。
这主要得益于尤校长做的“有效课堂教学之教学目标的确定”的讲座,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运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了解几个孩子比了哪些绝招,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最佩服谁的绝招,运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3、在读说中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并产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二、严格按照略读课教学模式上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问题、学法迁移”、“自学合作、开放拓展”、“质疑总结、布置任务”四大环节清晰、紧凑,且每个环节的任务能在规定时间内很好地完成。
三、注重学法迁移。
在进行学法迁移时,不仅让学生说明“这些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而且说明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运用学法的盲目性。
四、学习评价贯穿始终,而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一开课我就交代:“这节课我们还要从‘习惯、朗读、知识’三个方面来考查同学们参与学习的情况,你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全班学生齐声高呼:“有!”“老师相信你们个个都会表现得很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习惯”是从听课状态、发言情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四个方面来评价的,要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朗读”主要用于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先指名朗读课文,再由参与朗读的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打分,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再在小组内接读课文,并按上述步骤进行评价打分。“知识“主要看学生对测试卷上的题回答的情况。
下课前,让每个小组分头统计这节课上每个同学的综合成绩,老师了解各分数段后进行总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