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法工作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记者从政法工作会议获悉,去年我国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先后确保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上海亚信峰会、南京青奥会、北京APEC会议、G20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顺利进行,成功维护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另外,据统计,20xx年1月至11月,全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xx年同期下降43%,命案下降30%,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那么这一切成效背后的关键在哪里?
加强“三预”有效应对各类矛盾风险
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如何及时发现、有效应对矛盾风险,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各地探索建立社会稳定指数信息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努力实现对各类矛盾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
建立的金融风险防控预警平台,在资产端和资金端开展实时监测,推动建立立体化、社会化、信息化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金融风险发现、防范、处置水平。
重庆、四川等地运用大数据对社会矛盾进行研判、预警,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发现机制。对排查发现的社会矛盾,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原则,逐一落实工作责任,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政法工作会议指出,虽然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大数据技术开展风险研判预警,但仅有数据、技术是不够的,关键要加强人机结合,深入研究各种案件演变规律,及时将其特点植入数据研判模型和基础管控标准,并在实战中不断检验、评估、完善,增强防控工作精确性、时效性。
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政法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很多地方善于运用改革办法破解难题。江苏通过建立专业化办案团队,广东通过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吉林通过建设电子法院,贵州通过建设智能审判辅助系统自动处理审判事务……
实践证明,只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出路,一切问题都可以破解。
今年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战之年。两年多来,司法责任制改革蹄疾步稳,成效逐渐显现。各项改革政策已基本到位。
会议指出,接下来关键是要抓好贯彻执行,防止变味走样。对入额法官检察官,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切实保障他们在办案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谁办案谁负责。对只拿待遇不愿尽责、担当不够不敢担责、能力不足不能负责的,要建立员额退出机制。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涉及政法各单位、刑事诉讼各环节,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改革。贵州省法院运用大数据技术,探索把统一适用的证据标准嵌入数据化办案程序中,为实现证明标准统一适用提供技术、程序保障。
会议要求,政法单位组织工作专班,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对量大面广的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进行集中攻关,形成操作性强、可数据化的统一标准,为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改革落地奠定基础。
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打造智能化安保工作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现代科技颠覆了传统犯罪形态,各类犯罪加速向网上蔓延。据统计,我国网络犯罪已占犯罪总数的1/3,并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针对这些新趋势新特点,各地探索建立科学指挥、合成作战、分类打击、技术支撑的新机制,提高防范打击新型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一些地区对流动人口犯罪实行“二维码”管理模式、建设人脸识别视频门禁系统的做法,结合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攻坚行动,探索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
目前,地铁等轨道交通客流量大、通行快,安全风险高。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探索运用自动识别技术,提高安检自动化、精细化、快捷化水平,同时,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完善应急疏散、处置预案,严防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政法工作会议指出,今后要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研发建设,善于运用大数据关联犯罪嫌疑人行为轨迹,创新网上网下一体化打防管控模式。
1月12日至13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前,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会上就全国政法机关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政法工作作出部署。
记者注意到,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到打击各类新型违法犯罪,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到建设过硬政法队伍,会议的每一项决策和部署,均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体现了政法机关将以“从严从实从细”的“工匠精神”提升政法工作品质的坚定决心。
打击新型违法犯罪,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20xx年1月至11月,全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xx年同期下降43%,命案下降30%,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会议用详实的数据“晒”出了20xx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成绩单。
记者采访了解到,20xx年,围绕平安中国建设,政法机关有所作为、敢于担当。检察机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遗余力,20xx年前11个月,批捕毒品犯罪嫌疑人11万余人,批捕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近1.6万人。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复杂程度加深,公共安全风险增多,防范化解管控难度大。对此,强调,政法机关要强化忧患意识,提高政治警觉,增强工作预见性,不断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全面提升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水平,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孟建柱同志强调,要克服传统思维定式,抓住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黑恶势力、涉爆涉枪、盗抢骗、制贩毒品、校园暴力、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探索建立科学指挥、合成作战、专业研判、分类打击、技术支撑的新机制,提高防范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会议专门给出治理之策,如完善电信网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诈骗电话防范系统;及时查封虚假、钓鱼网站;深化窃取泄露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有关专项活动等。
强化产权司法保护,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林耘严重破坏矿产资源产权案、杨某严重侵犯国有资产收益权案、张某、泽某侵犯商业秘密案……就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的前几天,最高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加强产权司法保护“22条意见”以及9起侵犯产权典型案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该意见是继最高检今年年初出台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18条意见”之后,保障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又一有力举措。
“加强产权保护,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财产的安全感,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创新创业动力,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孟建柱特别强调,要着眼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严格依法办事前提下,会议要求政法机关树立“谦抑理念、审慎理念、善意理念”,以历史和发展眼光对待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因经营不规范引发的问题,对于相关案件,要严格遵循法不溯及既往、罪刑法定、从旧兼从轻等原则公正处理。
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改革整体效能
“司改后行政职级没了,现在朝着专业目标前进,路子更宽,收入也增加了,职业尊荣感更强了。”谈起对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的感受,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检察院检察官刘如是说。
记者从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获悉,20xx年,政法机关全面推开司法责任制改革,有序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认罪认罚从宽试点改革等试点,司法公信力实现了新提高。例如,在推进内设机构改革过程中,海南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从平均15个减为7至8个,精简50%左右,大批业务骨干回归一线,办案质量、效率明显提升。
20xx年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战之年。强调,要锲而不舍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孟建柱同志也指出,要把按司法规律与改革规律办事统一起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改革整体效能。
记者采访获悉,下一步,法院、检察院将进一步严格入额条件和程序,建立员额退出机制,全面推开内设机构改革,深入推进诉讼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建设过硬政法队伍,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
近年来,全国政法机关在队伍建设上,多措并举,通过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百万干警学习讲座,制定实施干预司法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履职能力明显提高,人民满意度明显提升。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政法机关必须建设一支过硬队伍。强调,要坚持不懈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确保忠诚可靠;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清正廉洁;深入推进专业化建设,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孟建柱强调,要健全执法司法权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构建立体化、全天候社会监督网络,让执法司法腐败无处藏身。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会议特别提出,政法机关要加强对现代科技应用意识和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干警履职能力,推动政法工作转型升级。
从工作会议获悉,去年我国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先后确保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上海亚信峰会、南京青奥会、北京APEC会议、G20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顺利进行,成功维护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另外,据统计,20xx年1月至11月,全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xx年同期下降43%,命案下降30%,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那么这一切成效背后的关键在哪里?
加强“三预”有效应对各类矛盾风险
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如何及时发现、有效应对矛盾风险,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各地探索建立社会稳定指数信息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努力实现对各类矛盾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
建立的金融风险防控预警平台,在资产端和资金端开展实时监测,推动建立立体化、社会化、信息化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金融风险发现、防范、处置水平。
重庆、四川等地运用大数据对社会矛盾进行研判、预警,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发现机制。对排查发现的社会矛盾,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原则,逐一落实工作责任,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政法工作会议指出,虽然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大数据技术开展风险研判预警,但仅有数据、技术是不够的,关键要加强人机结合,深入研究各种案件演变规律,及时将其特点植入数据研判模型和基础管控标准,并在实战中不断检验、评估、完善,增强防控工作精确性、时效性。
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政法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很多地方善于运用改革办法破解难题。江苏通过建立专业化办案团队,广东通过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吉林通过建设电子法院,贵州通过建设智能审判辅助系统自动处理审判事务……
实践证明,只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出路,一切问题都可以破解。
今年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战之年。两年多来,司法责任制改革蹄疾步稳,成效逐渐显现。各项改革政策已基本到位。
会议指出,接下来关键是要抓好贯彻执行,防止变味走样。对入额法官检察官,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切实保障他们在办案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谁办案谁负责。对只拿待遇不愿尽责、担当不够不敢担责、能力不足不能负责的,要建立员额退出机制。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涉及政法各单位、刑事诉讼各环节,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改革。贵州省法院运用大数据技术,探索把统一适用的证据标准嵌入数据化办案程序中,为实现证明标准统一适用提供技术、程序保障。
会议要求,政法单位组织工作专班,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对量大面广的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进行集中攻关,形成操作性强、可数据化的统一标准,为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改革落地奠定基础。
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打造智能化安保工作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现代科技颠覆了传统犯罪形态,各类犯罪加速向网上蔓延。据统计,我国网络犯罪已占犯罪总数的1/3,并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针对这些新趋势新特点,各地探索建立科学指挥、合成作战、分类打击、技术支撑的新机制,提高防范打击新型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广东、宁夏银川等地对流动人口犯罪实行“二维码”管理模式、建设人脸识别视频门禁系统的做法,结合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攻坚行动,探索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
目前,地铁等轨道交通客流量大、通行快,安全风险高。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探索运用自动识别技术,提高安检自动化、精细化、快捷化水平,同时,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完善应急疏散、处置预案,严防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政法工作会议指出,今后要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研发建设,善于运用大数据关联犯罪嫌疑人行为轨迹,创新网上网下一体化打防管控模式。
昨日,为期两天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发言中指出,全国政法机关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牢固树立深度的忧患意识,切实增强工作预见性。在谈及司法体制改革时,孟建柱表示,今年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战之年,要把按司法规律与改革规律办事统一起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改革整体效能。
司改进入用立法固化改革成果阶段
在1月12日开幕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孟建柱指出,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已进入用立法固化改革成果阶段。要加强立法调研论证,积极推动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发挥好立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上,中央对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任务。随后,以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为基础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等为重点的诉讼制度改革,以立案登记制改革、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等为代表的便民利民改革等多项重点改革同步向纵深推进。
20xx年,作为第三批试点,北京、天津等13个地区相继按下司法改革“启动键”,这意味着,司法改革试点已在全国全面推开。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试点几年来,其中涉及的员额制、内设机构改革、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等,都意味着法院、检察院等机构的内部组织体系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对现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进行修改,即在立法上对成功的试点经验进行固化。
冯果提及,近年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在多次会议上对司改上述工作进行过部署。据统计,20xx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12次,其中10次涉及司法改革议题,审议通过《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意见》《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重要司法改革文件,为深化司法改革提供了顶层设计。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则强调,司法体制改革在做宏观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摆脱地方干预。冯果亦表示,去地方化也是目前司法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孟建柱在昨日的讲话中特别提到,司法责任制改革中,首先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中央政策。他要求,在党的召开前,全国层面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任务要基本完成。中央关于司法责任制改革各项政策已基本到位,关键是要抓好贯彻执行,防止变味走样。
孟建柱讲话高频词:新技术、大数据
在今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新技术”与“大数据”成为孟建柱讲话中的高频词。
在提及诉讼制度改革时,孟建柱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推动改革落地奠定基础;在谈及打击新型犯罪时,孟建柱表示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关联犯罪嫌疑人行为轨迹;在谈及运用改革办法破解难题时,孟建柱点赞了最高法院的“法信”系统与智慧法院等尝试。
此外,孟建柱的讲话中还专辟一章,以“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为题,强调司法系统应拥抱现代科技,推动政法工作理念思路与时俱进。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最高法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俊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在司法工作中的引入,有效地提升了政法工作的效率,使政法工作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有效做到了司法为民。
冯果对此举例解释,从审判的角度来看,大数据能够分析和总结司法规律,对同类的案件提供发现和总结,有效减少“同案不同判”,维护司法公正;在庭审方面,“智慧法院”等尝试,能够提高庭审效率,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此外,法院检察院推行的“阳光工程”,增加了司法系统的透明度,提升了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违法犯罪近年也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孟建柱在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网络犯罪已占犯罪总数的1/3,并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因此,他强调要切断不法分子实施电信诈骗的网上通道,针对“校园贷”引发的问题加强网络借贷平台监管;针对窃取泄露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新动向,要深化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灰色产业群。
在经济类案件中树立审慎与善意理念
“民事案件的审理常常比刑事案件的审理更具难度”,孟建柱在谈及加强对产权的保护,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创新创业动力时表示,新形势下,衡量执法办案水平高低,不仅要看是否依法查处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要看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孟建柱提出,在经济类案件中,要树立审慎理念,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树立善意理念,防止超标超范围查封、扣留、冻结财产,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表示,近年以来,面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中央提出要保护市场财产权,加强投资信心,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在此前的执法中,有时会出现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有时会出现混淆合法财产与违法财产,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经营与投资信心。
孟建柱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在严格依法办事的前提下,树立谦抑理念,对通过民事、行政法律手段就能妥善处理的经济案件,不使用强制手段,努力以较小成本取得较好效果。
数说
1月至11月,全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xx年同期下降43%,命案下降30%。
党的以来,检察机关依法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近10万件,上升32%。
最高法院做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部署以来,收案数上升24%,结案数上升34%。
昨日,为期两天的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中共政治局委员、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发言中指出,全国政法机关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牢固树立深度的忧患意识,切实增强工作预见性。在谈及司法体制改革时,孟建柱表示,今年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战之年,要把按司法规律与改革规律办事统一起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改革整体效能。
司改进入用立法固化改革成果阶段
在1月12日开幕的政法工作会议上,孟建柱指出,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已进入用立法固化改革成果阶段。要加强立法调研论证,积极推动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发挥好立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上,对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任务。随后,以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为基础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等为重点的诉讼制度改革,以立案登记制改革、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等为代表的便民利民改革等多项重点改革同步向纵深推进。
20xx年,作为第三批试点,北京、天津等13个地区相继按下司法改革“启动键”,这意味着,司法改革试点已在全国全面推开。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试点几年来,其中涉及的员额制、内设机构改革、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等,都意味着法院、检察院等机构的内部组织体系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对现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进行修改,即在立法上对成功的试点经验进行固化。
冯果提及,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在多次会议上对司改上述工作进行过部署。据统计,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12次,其中10次涉及司法改革议题,审议通过《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意见》《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重要司法改革文件,为深化司法改革提供了顶层设计。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则强调,司法体制改革在做宏观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摆脱地方干预。冯果亦表示,去地方化也是目前司法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孟建柱在昨日的讲话中特别提到,司法责任制改革中,首先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政策。他要求,在党的召开前,全国层面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任务要基本完成。关于司法责任制改革各项政策已基本到位,关键是要抓好贯彻执行,防止变味走样。
孟建柱讲话高频词:新技术、大数据
在今年的政法工作会议上,“新技术”与“大数据”成为孟建柱讲话中的高频词。
在提及诉讼制度改革时,孟建柱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推动改革落地奠定基础;在谈及打击新型犯罪时,孟建柱表示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关联犯罪嫌疑人行为轨迹;在谈及运用改革办法破解难题时,孟建柱点赞了最高法院的“法信”系统与智慧法院等尝试。
此外,孟建柱的讲话中还专辟一章,以“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为题,强调司法系统应拥抱现代科技,推动政法工作理念思路与时俱进。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最高法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俊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在司法工作中的引入,有效地提升了政法工作的效率,使政法工作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有效做到了司法为民。
冯果对此举例解释,从审判的角度来看,大数据能够分析和总结司法规律,对同类的案件提供发现和总结,有效减少“同案不同判”,维护司法公正;在庭审方面,“智慧法院”等尝试,能够提高庭审效率,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此外,法院检察院推行的“阳光工程”,增加了司法系统的透明度,提升了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违法犯罪近年也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孟建柱在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网络犯罪已占犯罪总数的1/3,并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因此,他强调要切断不法分子实施电信诈骗的网上通道,针对“校园贷”引发的问题加强网络借贷平台监管;针对窃取泄露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新动向,要深化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灰色产业群。
在经济类案件中树立审慎与善意理念
“民事案件的审理常常比刑事案件的审理更具难度”,孟建柱在谈及加强对产权的保护,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创新创业动力时表示,新形势下,衡量执法办案水平高低,不仅要看是否依法查处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要看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孟建柱提出,在经济类案件中,要树立审慎理念,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树立善意理念,防止超标超范围查封、扣留、冻结财产,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表示,近年以来,面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提出要保护市场财产权,加强投资信心,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在此前的执法中,有时会出现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有时会出现混淆合法财产与违法财产,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经营与投资信心。
孟建柱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在严格依法办事的前提下,树立谦抑理念,对通过民事、行政法律手段就能妥善处理的经济案件,不使用强制手段,努力以较小成本取得较好效果。
数说
1月至11月,全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xx年同期下降43%,命案下降30%。
党的以来,检察机关依法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近10万件,上升32%。
最高法院做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部署以来,收案数上升24%,结案数上升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