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上篇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仍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
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朝由兴盛到灭亡的过程,却没有写想象中由兴盛到灭亡的精彩故事,而是重墨叙写了秦国的势力之大和强势的行为,简叙了陈涉地位之卑微,率疲敝之卒击破了强大的秦国。作者贾谊有意将秦国的强盛与败落拉近距离,好进行一番比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预知贾谊的意图,必得在文中找出蛛丝马迹。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商鞅变法”起了实质性的作用,加上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秦国就坐收渔翁之利。不得不说秦国在攻天下上很有政策,确实也获收了利益。
后来一直到昭襄王,沿袭了政策,秦国依然为强大,尽管诸侯们合纵缔交,面对秦国的开关延敌,只能犹豫迟迟不进。终反被秦国趁机杀害。面对势力诸侯国只能割地屈服,秦国统一了全国。但别忘记这是用武力得来的,多少百姓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秦国懂得打天下,却不会守天下。到暴君秦始皇,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毁坏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以便愚弄及削弱百姓。修城墙,做护城河,做防御工事,自以为天下已定。然而暴行越来越激怒百姓,民心早已不在始皇天下,等的就是一个爆发的时刻。
于是这时鄙陋的陈涉率领了短小的队伍转而攻秦。有了这个爆发点,就一发不可收了,顺应民心的起义很快得到发展,队伍急速扩大。秦始皇早变成了瓮中之鳖,继而秦国毁灭在陈涉的手里,但也可以说是毁灭在民心的愤怒里。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便是秦灭亡的原因,也是贾谊想表达的重点。
秦国灭亡已成历史,但是历史可鉴,“仁义”可见是守国的重要政策,它可硬凝聚一个国家的民心,有了民心,百姓才信服于你,君主才能在百姓的爱戴中守住并发展国家。贾谊是西汉的政治家,敢于上书陈述。当时,汉由于长期战争,因而造成经济凋敝,米价昂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仍未改变。贾谊有感于此,作文以劝诫皇帝体恤民情,重视农业生产,积贮粮食,在百姓中树立“仁义”的形象。本文多以短句并列,读起来很有节奏与气势,充分表现出了贾谊的爱君与才华,实为难得的臣子。
古为今鉴,打天下的方式不适于守天下。打天下需要一个“野”字,却不是“野蛮”而是“雄野的心”,守天下需要的是一个“仁”字,即对百姓仁爱。现在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国策,但都会设立大量法律保护子民的利益和扩大福利,让百姓感受到国家的关心。温总理已经是个年迈的老人了,在生病期间还亲自去慰问了伤者家属,而不顾自己,时时刻刻想着他的子民。他的行为能不让每一个中国子民感动吗!他只是一位老者,却带给我们国家的关心。
如果不尊重民权,体恤民情,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国外,例如英国的高权并不是在国王那,而是在代表了民众的英国议会里,在大的野心也只能像秦国一样毁掉。
百姓都希望没有战争,然而战争从未停过,“仁”的范围难道有国界吗?无法做到对其它国家百姓仁吗?仅仅是守住自己的一角吗?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让天下和平更难!但“仁”的精神永不会消逝!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6)、贾谊在《过秦论》中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
(9)、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0)、文 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1)、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12)、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3)、作者用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14)、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5)、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一、知识要点
1.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洛阳人。年轻时就极负才名,深得文帝赏识。年仅20岁,就被召为博士,一年后,又升为太中大夫。贾谊学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曾针对时弊提出一套改革政治和法律的主张,却因此遭贵族和大臣们的嫉恨。他们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文帝逐渐疏远他,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念及其才,召回京都,拜为梁怀王太傅。此间,他又多次上疏,对抵御匈奴,发展农业生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提出过很有见地的意见。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太傅之责,更愁怀才不遇,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仅33岁,所著文章,刘向编为《新书》。
2.本文是史论。古人权衡时事,多以史为鉴。彰往察来,发人深省。所以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贾谊生活的时代,是汉王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之争,连年战乱,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极需要发展生产力,使广大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贾谊针对这种社会现实,作《过秦论》,过秦意即责秦之过,批评秦始皇施行暴政,从而达到讽喻汉文帝推行仁政的目的。
3.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新书》是贾谊所著的一部政论著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引用了这篇文章,可见本文的重要《文选》是一部文学总集,选入此文,正表明它的文学价值也是很高的。
4.本文叙事极力铺张渲染,气势磅礴,要认真欣赏文章的文采,学习综合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经验。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色是对比鲜明。
5.学习本文要注意的常用词有:厚、通、制、兵、 余、亡、北、金、信、利、家、势。
二.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红色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宽厚而爱人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蒙故业,因遗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红色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而迁徙之徒也。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兵不血刃 短兵相接
B.兵凶战危 兵连祸接
C.兵精粮足 兵临城下
D.兵不厌诈 兵贵神速
5.红色词与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不含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红色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8.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意思是:
A.秦国跻身于诸侯之列,终于一统天下。
B.秦国统一天下使诸侯都来朝见。
C.诸侯与秦国地位相当,然而终被秦国消灭。
D.诸侯与秦国实力悬殊,终被消灭。
9.文中关于陈涉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陈涉处处不如九国,显然是对陈涉抱有成见,是应该批判的。
B.作者说陈涉处处不如九国,说明作者鄙视农民起义领袖,正反映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C.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贬低陈涉,他的意思却是要说明陈涉与九国相比,虽地位卑微却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反映了作者立论的客观性。
D.表面上看,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贬低陈涉,他的意图却是要说明陈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作者历史观的进步性。
阅读《过秦论》中篇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秦虽并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颈而观其亡。
10.红色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并海内,兼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不信功臣,不亲士民/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废王道而立私爱
D.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孝公既没
11.解释句中的词语:
①强凌弱,众暴寡。 暴:
②焚文书而酷刑法。 酷:
③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易:
④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建:
12.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的意思是:
A.先推行欺诈暴力取得天下,然后推行仁义,这说明取得天下必须从暴力开始。
B.先推行欺诈暴力取得天下,然后推行仁义,用暴力的办法来统治天下。
C.把欺诈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看得不那么重要,用暴力的办法来统治天下。
D.把欺诈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看得不那么重要,这说明取得天下必须从暴力开始。
答案:
1.D 2.D 3.A 4.A 5.D
6.A 7.B 8.B 9.C 10.D
11.①欺凌,损害。②使……残酷。③改变 ④建立
12.C
长发飘飘短发摇摇
高一(3)申羽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很小很小的小女孩的时候,就开始梦想着拥有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像电视中出现的那样的长发。那时的洗发液广告远不及现在的引人入胜,但仅仅是画面上女子甩头发的动作,足以使那颗种子深深地埋进我幼小的心灵中。
我细心地呵护着头发--尽管它并不美丽。我坚持每周洗两次头,并且用护发素护理--在当时,这已经算是对头发的最高待遇了,我却仍不满足。一次突发奇想,决定用搽脸油护发--按我的理论,护肤品的效果应远强于护发素。后来幸亏妈妈发现得及时,才避免了一场笑话的产生。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尚不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急于求成得可爱、可气、又可笑。
那时还特希望有人--当然是除了妈妈之外--能够当面夸我头发好。可是等了好久,欣赏我秀发的人也始终没有出现。直到有一年冬天,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玩时,一个女孩突然说:申羽的头发真好,又黑又亮!我听后笑了,灿烂得如那冬日的阳光。那等待许久的赞美被人道出,心中甜美的感觉至今回想都尚存甜意。
事后才想起那天阳光充沛,每个人的头发都是一样的黑亮。不过对那女孩,我是一直心存感激,以至在很久一段时间中都把她当知音看待。
当我终于可以自豪地把头发束在头顶,让垂下的发丝在脑后招摇时,却听到了这样的所谓的科学依据:(留)短发可以保护发质。为了若干年后的那个长发梦,加之妈妈在一旁反复撺掇--她对每早为我梳头深恶痛绝--我终于同意剪发。
那天很正式地穿上我最爱的衣服,拉着妈妈到街边为我留影纪念--后来就去了理发店,伤心欲绝地看那好容易留起的长发无声地落下--再后来,那张穿着白毛衣,披着及肩长发的照片,被妈妈放进了钱包里。
剪发之后,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有些东西--如那个娇气软弱的小女孩,如那个遇事动辄就掉金豆的孩提时代--随着长发一同逝去了。
那一年,我八岁。
娃娃头,齐耳短发,再不然就是假小子头,这是我剪发后先后试过的发型。娃娃头不适合我的脸型,齐耳短发显得老气,假小子头倒是方便,只是--
大哥哥,请问现在几点了?
宝宝乖,不要碰哥哥的小兔子。
……
类似的笑话闹多了,我已习惯。最可气的是班里的男生指着我刚剪的头发在后面窃笑,美其名曰猪鬃--我的发际低,有时脖子后面剃得不很干净,黑乎乎的一片,实在有伤大雅。
那时剪头,一半是在家让妈妈练手,不然就随便找家理发店,马虎了事。师傅们手艺各有千秋,加上发型轮换,着实谈不上有什么风格,有什么个性。只知道每次就说:短,短点就行。就像那时的我,谦逊随和,却少了锋芒,少了灵性。
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混完了小学。
上初中,发型就没再变--短发--女生中最短的头发。这桂冠我戴了三年,无人能及,也当之无愧。
那时不长个,头发却长得飞快。每月一剪,每次剪完头,进班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最苦的是同桌的男生,每每总是无辜地被当作参照物--好事之人总愿将我们的'头发作比,结果常让男同胞无地自容。
三年中一直爱着那头短发--并非是屏弃了儿时的梦想,只是学着更现实。免去了洗发时的费时,省下了每天梳头的繁琐,挤出时间,获益的是自己。
那时酷爱长跑。本没有体育特长,也非自虐倾向,只是喜欢看阳光下自己跑步的身影,还有那随着轻松的步伐,一起跃动的蓬松的短发。跑着,跳着,陶醉着,满足着,似乎轻盈得就要融入那红色的跑道,那金色的阳光。
喜爱短发, 我应该是出色的--至少看上去。于是我隔天洗头,用最好的洗发液--飘逸的短发给人自信的感觉,也带给自己一份信心,一份好心情。
初中的我不苟言笑,也表现的太过坚强,以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我是自主的,是独立的,不需要帮助,也势必会拒绝帮助的--我的身份是给予他人关心与爱的天使,而非接受施舍的弱者。只是有谁知道,我多需要一个可以依赖的怀抱,却忽略了我梦中那长发飘飘的新娘。
现在的我,又开始蓄发了。已非单纯地圆一个梦,只是在寻找,寻找一种改变,寻找一个全新的自我。
长发飘飘,飘飘……
短发摇摇,摇摇……
[评语]
一个关于头发的故事,一段难忘的成长历程。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柔美的语言,借头发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自我。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 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 从,通"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 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 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履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过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