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经营范文最新27篇

《资本经营范文最新27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资本运营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营运资金管理论文 1

【关键词】连锁超市 财务管理 资产配置 沃尔玛。

超市作为一种商业形态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出现以来,有80余年的历史。我国超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过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熟。近一二十年来,连锁经营形态又被引入到我国,连锁业与超市的结合,使得连锁超市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从符合商业发展的需要,也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需求。连锁超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实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成为研究连锁超市的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

一、连锁超市经营概述。

连锁超市是经营同一类别的商品的普通超市以统一的标准形式组合成的整体,它往往具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经营管理模式、规范的人事和内部管理,以统一的形式使得多个超市经营的标准化和简单化,以达到规模效应。连锁超市具有低价格、高周转率、销量大、顾客开放选购等结合连锁业和传统超市的特点,具有统一形象、采购、价格、管理、销售、服务等优势。从经营上来看,连锁超市的资金、资产、物流、财务、人事、服务管理都要有较高的水平,缺一不可,只有在各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准才能在连锁超市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我国国内出现的连锁超市主要有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大润发等,其中沃尔玛以其强大的规模和市场营运能力在国内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力。

二、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是在连锁超市整体的经营目标下,对投资、资本的筹集和营运资金以及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的管理。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商品零售业的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之下,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发展过程中所占地位尤其重要。

1。

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作为一项反映超市各方面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不仅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更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与超市经营管理的其他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财务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连锁超市经营状况的好坏。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指导经营,帮助连锁超市追求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完善资本运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日常经营策略的监管,及时掌握连锁超市发展状况,迅速处理存在的问题,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数据和指标来促进连锁超市对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中的巨头,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对财务管理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在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追求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以财务管理带动了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对策分析。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个方面。当前我国的连锁超市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标准化程度较低,控制系统建设不完善等方面。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连锁超市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领域的巨头,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沃尔玛自1996年进入我国以来,截止2010年1月,在内地门店总计达到175家,它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其成功的财务管理分不开。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融资能力强,投资活动活跃,营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强劲,存货周转率的管理能力强等。

第一,建立和完善适合连锁超市发展的财务控制系统。首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连锁超市的战略发展目标同各个门店的具体经营状况结合,将总的预算细分到各个具体的目标,力图通过预算的刚性促进各个基层经营实体的经营活动的改善,提高连锁超市的整体营运能力。

实行全面预算还可以为连锁超市进行整体考核和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加强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连锁超市的现金流量大,资金利用率高,因此资金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要实行集中管理,实行信用结算,提高资金的运营能力,建立统一的结算中心,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和统一管理。再次,要加强连锁超市的存货管理,从进货、储存、退货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控制。存货是流动资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连锁超市的商品周转快,销量大,种类多,需要根据已经建立的商品目录进行进货的决策和管理,同时对储存的商品进行合理分配,规范退货程序,力图实现存货的最小化和商品的最快流通,提高经营效率。最后,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一支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连锁超市的统一性使得其可以设计出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流程,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职责权限的规范,建立起由人员管理控制、财务安全控制、审计控制和绩效评估等机制在内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第二,改善财务管理的客观条件,建立起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连锁超市作为一个拥有较多分支门店的经济实体,其财务管理设计的地域和分支机构繁多,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必须建立起与其组织结构配套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财会的电算化和联网管理,实现信息的互换和电子的审批监管,以及及时收集财务信息并进行财务分析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三、连锁超市的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的目的是让连锁超市的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资产配置几乎涵盖了整个供应链,包括商品的采购数量与方式,仓库的设置,商品的配送与运输,以及人员的配置等多个方面。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行业的巨头,采用了高效率的供应链。沃尔玛在中国目前有近两百家店,只设了深圳和天津一南一北两个商品配送中心,采用集中配送的方式,有效控制了商品的采购、运输以及库存成本,同时还有效控制供应商交货时间。配送中心在当天让商品配送到各个门店,在保证门店的货源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库存,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

从投资上来看,沃尔玛的资金筹措能力强,通过采取持续巨额投资、阶段性筹资、维持高杠杆水平和激进的营运资金政策,提高了其资产效率的充分发挥。

从沃尔玛的经验来看,连锁超市行业既要充分发挥其流动资金的作用,尽量减少其库存,提高货物的流通率,让资产在流动中不断升值;还要充分利用其固定资产进行各种方式的筹资,增加投资,已取得规模效应,保证连锁超市的资产得到全方位的充分利用,以促进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提升其营运能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综上所述,我国连锁超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从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学习沃尔玛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化的理念,结合自身寻找出一种最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资产配置的模式,壮大自身的力量,促进自身营运能力的提高,为我国连锁超市行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明,连锁超市财务管理最优配置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23期;。

[2]陈兴蔷,连锁超市集团的资产与财务管理,上海商业,1995年02期;。

[3]于媛,试论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11期;。

资本经营论文 2

[关键词] 资本结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修正的净资产收益率

一、引言

从Modigliani和Miller开始,学术界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国外对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MM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二是以MM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然而,国外的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主要是在既定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下研究各种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也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外理论是否适合,以及多大程度上适合我国国情,还需要具体分析。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服务几乎面向所有的生产和消费部门,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共同需要。而且,从资金需求来看,电力行业属资金密集型行业,它的发展需要各种渠道的资金投人,电力行业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融资成本的高低和经营业绩的好坏。因此,对电力行业资本结构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1.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

本文共用到我国46家电力上市公司2006年~2008年如下基础数据: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所得税等。这些基础数据均来自各电力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

2.实证分析的样本选取

在样本的选取中遵循如下4个原则:

(1)只考虑那些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上市的年限较长可以确保公司的行为相对成熟,样本数据更具代表性;(2)数据完备,相关指标可以计算;(3)不考虑那些与电力有关,但主营业务不属于电力的上市公司,以使样本数据具有可比性;(4)不考虑PT类、ST类上市公司。

基于上述原则,本文选取了2003年以前上市的46家电力上市公司2006年~2008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三、指标选取和模型构建

1.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

经营业绩简单的说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它指一个经营实体在一定时间内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在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现金流量、市场价值和投资报酬率。本文选择通过投资报酬率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出于如下的考虑:

(1)没有选择现金流量指标的原因有:单独的现金流量指标并不能反映公司业绩的全貌,也不能可靠预测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必须辅以对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分析。例如: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前景,正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其现金流量却可能是负值。

(2)用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市场价值指标主要有:市盈率、净资产倍率和托宾Q。不选择市场价值指标的原因如下: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股价并不能反映资本的真实价值;负债的市场价值也难于估算。另外,我国股市的一大特色就是将股票人为的分割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这两种股票无论从流动性上还是从市场价值上都有所不同,非流通部分股票的市场价值很难评估。由于上述的客观原因,公司的市场价值计算很困难。

(3)投资报酬率指标把企业的收益与所使用的资产联系了起来,用它来评价企业使用资产的效率水平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具有横向可比性。而且,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也主要以投资报酬率指标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主要手段。但是,投资报酬率指标也有其自身缺陷:首先,收益率并未进行风险调整,不能反映获得收益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其次,资产可能被不恰当的估计。

所以,本文选择了修正的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修正主要体现在:从收益中剔除了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的影响。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并不能体现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将其剔除会更有利于准确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构成中所有者权益与负债两者各自所占的比重及其比例关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不仅包括长期资本,还包括短期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仅指长期资本结构。关于资本结构的度量,学术界普遍采用以下三种做法:一是资产负债率;二是产权比率;三是长期负债率。在本文的分析中采用第一种做法,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主要是因为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能更完整地反映公司资本结构的全貌。

2.实证分析数学模型的构建

本文旨在研究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在进行研究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资本结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经营业绩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1)为了考察资本结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本文设计的基本回归模型如下:

Pi,t = a + b×ZCFZLi,t +εi ①

参数说明:

Pi,t:第 i 家公司在第 t 年的经营业绩;

ZCFZLi,t:第 i 家公司在第 t 年的资产负债率;

εi:随机干扰项。

(2)为了考察企业经营业绩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设计的基本回归模型如下:

ZCFZLi,t = a + b× Pi,t +εi②

ZCFZLi,t:第 i 家公司在第 t 年的资产负债率

Pi,t:第 i 家公司在第 t 年的经营业绩;

εi: 随机干扰项。

四、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方程①和②,利用SPSS13.0软件对2006年~2008年的样本数据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1.资本结构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回归结果

为了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本文将资产负债率作为解释变量,采用回归模型①进行回归分析,表1是对回归结果的汇总:

从表1可以看出,回归方程①2006年~2008年度的显著性水平 均大于0.05,表明资产负债率对修正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2.经营业绩对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回归结果

为了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将修正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解释变量,采用回归模型②进行回归分析,表2是对回归结果的汇总:

从表2可以看出,回归方程②2006年~2008年度的显著性水平 均大于0.05,表明修正的净资产收益率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五、结论与思考

通过前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只考虑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的相互关系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根据公司税MM理论的命题二,即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等于相同经营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加上无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与负债成本之差及负债率和公司税率决定的风险报酬。具体来讲,如果上市公司是在有意识的进行负债经营以提高经营业绩的话,那么,当无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大于负债成本时就应该适度增加负债;而当无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小于负债成本时就应该尽量减少负债。这就会使得业绩好的公司相对负债也较多,而业绩差的公司负债也较少,在统计上经营业绩与负债比率应该呈正相关的关系。另外,根据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核心的资本结构理论,负债对于降低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都有着重要作用。这进一步使得负债比率与经营业绩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上市公司是在有意识的进行负债经营以提高公司业绩的话,那么负债比率应该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综上,可以推断出:电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之所以无明显相关性,其主要原因是电力上市公司并未主动通过负债经营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

参考文献:

[1]王学亮:电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相关性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张佳林杜颖李京: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17卷,第3期

[3]龙莹张世银: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6,12

资本经营论文 3

关键词:债务融资;经营绩效;债务期限结构;债务来源结构;倒“U”形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2-0036-08

收稿日期:2011-10-30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持续巨额贸易顺差调整中的财政政策可运用空间研究”(Y2008H24)。

作者简介:崔晓燕(1977-),女,山东平度人,经济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国际金融;王梅(1971-),女,山东莱阳人,管理学硕士,山东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一、引言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即债务融资治理效应,是指债务融资的存在及其比率变动、期限结构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该命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债务融资的存在能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提升公司经营绩效;债务融资比率的变动如何影响公司绩效;是否存在最优债务融资比率值(或区间),以及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是否产生影响等。

自20世纪50年代Modigliani & Miller提出MM定理以来,理论界对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并形成了一些富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如成本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产品市场理论、公司控制权理论等。总体来说,国外理论界对公司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是存在争论的,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债务融资有着积极的治理效应,在某个适当的区间内,债务融资比率的上升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但是,如果债务融资比率过高,则财务压力和破产成本的加重会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西方理论界对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上述分析结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他们的理论能否有效解释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结合已有理论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债务治理效应提供经验性结论。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文献,理论界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即债务融资水平及债务期限结构是否影响公司经营绩效。对于第一个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大多表明,债务融资水平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则大致存在三种结论。于东智[1]以2000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非金融类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得出负债率与公司绩效为负相关的结论;封[2]根据资产负债率均值将所选总样本分为两个子样本,然后分别进行OLS估计,发现两组样本的债务融资与经营绩效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毛英等[3]选取我国沪市制造类、水电煤气供应类等六类共648家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EVA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水电煤气供应行业外,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为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上述研究得到的负相关结论不同,汪辉[4]运用OLS方法研究了1998-200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比率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债务融资具有显著增加公司价值的作用;范从来等[5]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的OLS估计结果同样表明,公司债务融资比率与经营绩效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债务融资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有限;张锦铭[6]根据资产负债率高低将所选总样本分为八个分区间,在此基础上构造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发现债务融资比率与经营绩效呈近似倒U形关系,上市公司的最优债务融资比率在0.3左右;褚玉春[7]以2001-2007年由485家制造业企业相应指标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总样本,运用GMM研究了债务融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发现公司经营绩效与债务融资比率呈倒U形,最优债务融资比率区间为(0.35,0.4];储成兵[8]利用710家上市公司2008-2009年的财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与公司治理绩效在不同的资产负债率区间表现为不同的相关性。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崔晓燕,王梅: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与第一个问题形成的大量研究成果相比,理论界就第二个问题,即债务期限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则匮乏得多。Barclay[9]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长期负债比率(期限在三年以上的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与经营绩效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而Schiantarell和Srivastava[10]以及Schiantarell和Schbenelli[11]的相关研究则均表明债务期限与公司经营业绩呈显著正相关。国内学者袁卫秋[12]认为债务期限与经营业绩之间为正相关关系,适当延长债务期限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胜等[13]基于2003-2006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则表明,短期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长期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可以看出,前述关于债务融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理论界大多围绕着企业债务融资水平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展开研究,深入探讨债务期限结构与债务来源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则甚少。而且,以债务融资水平对经营绩效影响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也多是基于所选总样本做公司价值对债务比率的总体线性回归,而理论和实际情况均表明,上述两个指标之间并不一定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区别于已有的研究文献,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同时研究债务融资水平、期限结构与来源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第二,按资产负债率、年平均长期负债比率、年平均短期负债比率高低分别将总样本划分区间,在各分区间内构建panel data模型分别对债务融资水平、债务期限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三、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实证检验思路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2004-2009年的年度数据考察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在选取样本的过程中,剔除了被ST或PT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异常公司以及部分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确定由72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6年的相应指标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集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数据均来自锐思(RESSET)金融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经营绩效)的度量指标。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有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益率和营业收益率等账面利润指标以及托宾Q值等市场价值指标。由于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此本文选取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绩效。

2.解释变量的度量指标。在考察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水平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时,债务融资水�

3.控制变量的选择。在公司经营活动中,诸多因素会对其经营绩效产生影响,为准确确定债务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真实影响,本文以公司规模来控制公司内部因素对经营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此外,公司运营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需求冲击等宏观经济因素)也可能会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引入时间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以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

上述所有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表1变量定义表

营运资金管理论文 4

1.在企业内部建立结算中心。

在企业内部建立结算中心,能够帮助财会人员很好地了解企业资金的进出状况,也能够对企业的货币资金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有一个很好的把控。当然,通过这个结算中心,企业就能够单独开设账户,而且结算中心也能够相应地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然后再与各个银行的商业情况结合,为企业在各种地域都开设相应的账户,这就给企业的资金进出提供了有力的后盾,帮助更好地管理企业的营运资金。

2.企业按照国家规范管理资金。

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身处在何种行业中,都必须得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准则,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要求,规范相关部门的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态度,争取让所有员工都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保证企业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对待企业中的财务人员也要有严格的态度,明确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赏罚制度,让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的工作中去。

3.加强企业的金融资产的管理。

每个企业要想提高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就必须要加强对金融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所涉及的金融资产也相应较多,我们应该设立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部门,可以有效地规划企业的货币资产,让相关人员依照规定对企业的资产充分利用,例如:可以有效地对资产进行买进、出售等,从而保障资产能够很好地流动,再依据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创造更大的收益。

4.应该周期性地编制企业的资金。

无论在何种企业中,我们都需要对自身的整体资金做一个预算,并且还需要合理地规划资金的分配以及流动状况,要在确保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定期对资金做合理的编制,并对资金的回收以及支出做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当然,我们在编制的过程中,也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在不影响企业资金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进行,并合理地规划企业的货币资金以及金融性资金,定期做科学合适的编制,以便于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的各项资金,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二、合理地管理相关账款的支出与收入

为了让企业有更大的影响力,也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我们一定会接触到许多的账款支出与收入,例如:企业的生产、销售、资源应用等都是企业支出或收入的相关账款,从资产负债表项目来分析,这部分资金也是企业的流动资金,我们能够将其直接、快捷地转变为企业的现金,并且这部分资金关系着整个企业的收益,所以,我们需要严格管理企业的这部分款项。

1.从资产负债表项目预计账款的收入。

企业的财务部门每个月的月底都会对企业的整体资产做相应的分析总结,而且也会有下月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从这个表中,对应分析企业的合作单位以及相关客户的信用度等,制定出相对应的账款收入政策,并且需要严格计算整理其中的赊欠情况等,从而给企业下个月的资金运用做出合理的规划,让企业能够更好地控制管理其营运资金。

2.依据企业的资金状况规划资金的支出。

作为财务人员,我们必须对企业的资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依照企业的营业总额、销售总量、生产总量等规划企业接下来的资金支出状况,而且也要对资金进行合理地分配,例如:将企业的部分资费投入到生产设备的改进、员工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我们也需要对员工的薪酬进行认真地比对,依据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做好相应的记录,从而促进企业各个环节的和谐发展,也给了企业运营提供相应的保障。

3.建立严格的账款收支制度,降低风险。

企业的资金运转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我们一定要建立严格的账款收支制度,从资产负债表中分析各种各样的资金数据,并且按照所制定的账款收支制度将拖欠企业的帐款收回,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资金的风险,才能给企业的资金运营强有力的保障。

三、企业的借款管理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能够更大地扩展企业,也为了增加企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客户,我们也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借款情况,也可能出现从银行中贷款的情况,这就会让企业短期地处于负债的状态。而且,在现在各类企业都风起云涌的情况下,对于借款我们必须谨慎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在借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的资金现状以及企业的财务所能承受的限额。其次,我们企业的还债能力也是重中之重的,企业的借款必须要保证在企业资金所能偿还的能力范围内。再者,我们也要结合所借债款的支出方式,千万不能用在长期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上,这样,企业的资金运营就会降低发生财务危机的几率。所以,企业的借款要合理地运用,合理的分配,才能确保营运资金的正常工作。

四、结语

总之,企业的资金管理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进行,各类企业的财务人员一定要管理好企业的资金,并且要确保将其合理地运用起来,让企业的资金能够更好地运营,更快地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不断壮大企业的规模。

营运资金管理论文 5

1.货币资金的管理

国企业尤其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仍停留核算初级阶段。对货币资金缺乏统筹安排和资金使用计划及预算制度。许多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并不考虑资金占用情况和占用成本。对资金的管理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相关财务制度制约,造成企业资金短缺、钱不够用,或有一些闲置资金但对外投资盲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和整体财务管理目标不统一,影响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2.库存管理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企业在发展危机中遇到的困难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库存积压,二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可见在企业中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而在我们现在大部分企业中往往重钱不重物,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对库存货物或商品的管理却有一些忽视。认为货物或商品卖不出去是销售人员的问题,对库存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合理的库存管理制度,当库存出现积压时没有积极寻找方法解决,造成大量的库存资金占用,滞销的存货无法消化,畅销的存货进不来或因资金短缺无法正常生产。

3.应收账款信用管理

大部分企业重视货物或产品的销售,却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督,对客户缺少信用管理,造成企业的销售规模逐年递增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呆账、坏账。企业资金紧张但账面上大量的应收账款却无法得到及时回收。可见应收账款的管理也是企业资金周转中重要的一环,如不能妥善管理,将会使企业自身陷入困镜。

4.企业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结构不合理

企业除流动资产还存在一定的非流动资产。企业资金有限,非流动资产资金占用过多势必会影响流动资产的配置,影响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和储备。

二、拓宽企业资金渠道的建议

我们的企业在发展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资金紧张的问题,更广泛的资金来源无疑会更好的保障企业的发展,分析拓宽企业资金渠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向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贷款

这是目前我们企业中普遍采用的筹资渠道。因为金融机构或信贷机构资金营利性和安全性,对企业的资信都会有一定的要求。有过贷款的企业都知道,金融机构或信贷机构均会要求我们提供三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来查看企业是否满足相应的资信要求和偿还能力。虽然是最普遍的筹资渠道,但仍有不少的企业不能通过金融机构或信贷机构的资信考查贷不到款。

2.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为金融租赁公司购买设备,出租给企业,由企业支付租金。企业享有设备使用权,所有权归融资租赁公司,到租赁期限到期,企业可以决定归还设备或购买该设备。这种融资租赁的方式解决了企业特别是资信评级较低的企业获取设备难的问题,使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也得到发展机会,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

3.发行股票

是指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上市,通过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企业发行股票需要有一定的股本,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可以将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但同时也要将收益与投资者共享,即股东有权按持有股票比例取得相应利润。

4.向企业员工分配股权

企业除了通过交易所上市向投资者筹集资金,还可以向本企业员工配置一部分股权。员工持股一般占的比例较小,员工通过购买企业的股票拥有企业一部分产权,属于长期激励计划,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扩大资金来源的一种渠道,也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方法。

5.与成功的企业的合并

成功的企业合并,不仅可以解决资金困难的难题,还会带来成功企业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能加快推动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6.变更供应商合作方式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一般可以分为购销、代销、联营。常用的方式为前两种。前者是按照供货额结款,后者是按销售额结款。两者对比前者一般对额度及还款时间有一定的要求,后者占用资金更少一些。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协商,变更合作方式,先销售后结算,减少资金占用。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酌情选择筹资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扩大企业发展。

三、总结

由以上可以看出,营运资金作为企业中最活跃的部分,周转越快,则企业的生命力越强,每个企业都应当对营运资金的管理重视起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避免财务风险,防范经济危机,加速营运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 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及时而充足的融资支持,对企业集团而言就更是如此。科学有效地融资管理对集团的发展极为重要。集团公司需要发挥集团整合优势,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并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为下属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服务。本文首先阐述融资对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融资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据此提出一些加强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的策略。

一、融资对企业集团发展十分重要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及时充足的融资支持,对大型集团公司而言就更是如此。融资驾驭控制得当,可以给集团的发展壮大增加动力,集团通过融资获得快速发展。例如某集团从10年前成立初以承接工程建设施工项目及总承包为主的施工企业集团,施工利润有限,但通过科学有效的融资支持和管理,成为以基础设施投资及房地产开发带动设计施工总承包,集团利润得到充分保障和提高,集团成功转型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企业集团。2007年集团被市国资委第一批确认主业的企业集团之一,集团核心主业是城市基础设施设计施工总承包及运营管理、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和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年综合营业额、净资产、资产总额均翻5倍以上。反之融资失控,必然影响集团信誉和健康稳定发展,会给集团、债权人、国有资产造成损失。可见融资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极为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我国企业集团融资的因素很多,集团公司如何发挥集团整合优势不断拓展或创造更多的融资渠道,并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服务?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企业集团融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我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会出台一些财政金融政策,影响企业融资方式、融资规模及融资成本。如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相关政策频出,全年五次加息,一年期贷款利率从年初的6.39%增长到7.29%;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14.5%,冻结银行信贷资金过万亿元。特别是10月份后,银监会用窗口对话的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各银行的信贷规模不能超过年初的水平,上述这些政策给处于投资期的企业集团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而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从年初从紧货币政策,紧缩市场货币流通到年末积极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且从9月16日至年底央行连续5次降息,一年期贷款利率又从7.47%降至5.31%。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改变了融资环境,使集团资金筹集及融资成本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2、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限制了企业集团选择多种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防范融资风险的空间。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首先,体现在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对一些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尤其明显。其次,在直接融资,即资本市场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失衡,企业往往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所需资金,而较少利用债券方式。虽然政府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已经呈现出逐步完善的趋势,债券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债券市场管理体制还有待理顺,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流动性也不强,限制了企业发债融资。

3、对融资风险认识还存在不足

企业集团的融资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而且,伴随着近年来集团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和发展速度的提高,融资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集团作为一个财务主体,资本结构有负债存在,必然面临融资风险。具体可分为现金性风险和收益性风险,无论是哪种风险发生都会给企业集团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但目前有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能够找到资金,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融资风险,对未来环境变动预期,考察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及制变能力缺乏研究,而且这种观点在一些企业集团高层管理人员中也很普遍,一味扩大投资规模,对投资风险与融资风险彼此是否协调对称研究甚少。这种由于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观念狭隘,缺乏正确的市场风险意识,也是融资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完善集团融资管理策略

根据企业集团发展战� 集团可以通过预算,对集团及子公司等的融资规模、融资方式以及时间进度事先统筹规划,使集团融资策略与未来投资的资金需求协调匹配,进行科学的融资规划,制订合理的融资方案,确定融资渠道,明确融资主体。有效的融资管理既要强化内部管理,控制财务风险,也要不断创新融资方式,确保融资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和风险。

1、积极进行资本运营,盘活企业集团存量资产

一般而言,资本运营模式可以分为扩张型和收缩型。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在进行资本运营过程中应当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和规模优势,采用纵向资本扩张模式。如某施工企业集团通过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基础设施投资一种比较新的契约型直接投资方式,成功建造了沪嘉高速、沪青平高速、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大连路隧道等,也带动了集团内施工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与BT、BOT投资配套的融资策略是集团自有资金投入三分之一,银行项目贷款三分之二,贷款人除依赖项目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并可在项目资产上设定担保物权外,还要求与项目完工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当事人提供各种担保。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是指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它是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的重组,其根本目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其规模优势,加强资本运营的力度,通过大规模并购或出售集团内部分企业资产将其盘活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如企业集团房产开发资金紧张,通过已有的房产经营性物业固定租金收入抵押贷款,还有集团通过应收工程款保理业务及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盘活存量资产获取资金,补缺暂时资金缺口。

2、加强负债融资管理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成为发展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杠杆。但是,负债筹资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这一点在企业集团中更为突出。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

(1)加强负债经营风险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 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来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大败。因此,必须树立负债经营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风险发生,有效应付风险。

(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3)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一项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对一些基础设施、房产项目投资回报率较高、资金回收期快的项目增加投资,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若经过评估有投资收益率更好的投资项目,就考虑将原先的BT项目作买断性保理业务,收回投资,降低负债,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筹资风险。

3、加强日常融资管理,控制融资风险

(1)每月定期制定资金收支计划。关注收集宏观经济政策和信息,提前做好预测,收集审核各分、子公司的资金收支计划,及时准确的编制好集团资金计划。报集团领导审批后,按照计划安排资金,既减少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又保证集团投资项目正常运作,发挥了集团资金的整合优势。

(2)积极开展银企谈判。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扩大集团的综合授信。比如某集团利用其投资公司不纳入集团合并报表的优势,充分发挥投资公司融资平台的作用,尽量扩大投资公司的授信,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既保证了集团生产、经营、投资的资金需求,也避免了对集团合并报表结构的影响。

(3)定时做好集团融资匹配分析。根据宏观调控和集团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好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集团融资能力分析,为集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充分利用表外融资业务。为集团及下属单位承接工程项目,开具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为集团工程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5)定期进行贷款担保和银行保函的清理工作。按照集团担保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办理子公司担保过程中,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并要求子公司定期对各类银行保函进行汇总、分析、清理,严格控制集团对外担保的风险。

资本运营论文 7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同一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有关的每一个国家里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又通过内部交易把这些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获利动机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为基础,而往往以综合交易为基础,服从于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交易价格不是由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其交易动机主要是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使经营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实现正常的运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的培训等。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由中间产品,其中主要是技术、专利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使得企业利用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导致企业创造出内部市场,将原先由市场连接和组织的各项活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控制之下,当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时,跨国化经营的舞台就形成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外部市场不完全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的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大。某些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市场尤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经营活动。通过内部贸易,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使资源和产品在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二,知识产品的特性促使内部市场形成。知识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及商业信誉等。知识产品要实现其专有权的价值,会因市场不完全而遇到困难。一方面,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研究与开发耗费的时间长,投资的费用大,一旦开发出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其价值的实现要靠歧视性定价或差别性定价;另一方面,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准确定价,且外部交易极易使知识产品泄露出去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若将这一交易置于同一所有权之下,便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借助内部市场的定价机制充分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并可充分发挥企业的垄断优势,形成内部化优势。

第三,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内部贸易的形成动机。由于外部市场存在很多交易障碍,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关税壁垒、谈判成本等,通过外部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内部资源的转移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一般来说,外部交易成本越大,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图示如下:

附图

二、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第一,在结构调整方面,内部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生产的可能性,促进和健全了公司内部网络的形成,即把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分设在不同国家,或者由各子公司专门生产整个生产线的某种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内部技术贸易还促进了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保持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工艺。

第二,在要素配制方面,内部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和规避风险。内部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由公司上层人士制定的,通过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全球战略目标指导下实现内部交换,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并可减轻税负,实现内部资金配置,逃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避免外汇汇率风险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例如,当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国的外汇管制和利润汇出限制严、营业利润抽税高时,母公司就抬高供应给子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务价格,使子公司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从而少纳税;当子公司产品面临当地产品竞争时,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转移价格,从而降低子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强其竞争能力,以掠夺性价格打垮竞争对手,操纵和垄断当地市场,然后再提高价格;当所在国货币将要贬值时,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价格将子公司的利润和现金尽快汇出去;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坚挺时,母公司就利用转移价格使子公司扩资,从汇率中牟利。由此可见,转移价格已成为跨公司弥补外部市场结构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市场的重要手段,又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强大支撑�

第三,在无形资本运作方面,内部贸易可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话,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摹仿而受损失。内部贸易就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有助于公司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实行内部贸易与公司拥有的技术水平有关,其技术水平越高,内部贸易的比重就越大。据邓宁教授研究,母公司内部出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工业为91.3%,石油工业为51%,汽车工业为62.4%,电子工业为36.5%,纺织业为12.8%,食品业为9.8%。

第四,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内部贸易解决跨国公司内部相对利益中心之间交换的矛盾,有利于公司高层人才的稳定。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虽然隶属于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使是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的大局出发也应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维持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换过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为基础进行无偿调拨,而必须采取贸易形式,通过内部市场机制满足各方的经济利益,以解决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风险最小化方面,内部贸易降低了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有利于跨国公司实行计划管理。完全受市场自发力量支配的企业经营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投入供应数量、质量、价格等不确定,以及不同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由独立企业承担带来的协调问题等。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种经营不确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数量、商品结构以及地理流向都服从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计划、生产投资计划、市场营销计划和利润分配计划,优化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内部贸易的负面效应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

第一,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改变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贸易秩序。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服务、资金时,人为地调高或调低价格与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自由竞争赖以存在的供求调节价格的价格机制,破坏了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联系。因此,内部贸易减弱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原本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第二,转移价格往往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调出东道国,规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等。据有关部门的数字表明,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企业的外方却不断增资,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这些企业的外方通过“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实现了“虚亏实盈”、“中亏外盈”。可见,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了东道国合资方的利润,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第三,内部贸易降低了东道国引进外资的关联效应。很多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有时宁可高价进口国外关联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例如,某合资企业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达唑,国内许多厂家均能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很好,但该企业的合资外方却拒绝使用高质价廉的国产原料,而高价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进口。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国际关系复杂化。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侵占了东道国的利益,破坏了东道国的投资声誉,而且使东道国在制定外经贸政策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内部贸易中的返销假活动使得进出口国地位改变,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改善。这些矛盾显然会造成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例如,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其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尝汇率升值;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等。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拥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都已制定出专门法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短,缺乏经验,要管制转移价格就比较困难。目前发展中国家应该从完善法令、法规入手,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并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有关国家的税率差别,了解国际市场同行业利率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以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进行限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营运资金管理论文 8

(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的研究较为成熟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

(1)现金周期。

Gitman等(1974)将现金周期作为管理的重要因素引入营运资金管理研究。Hager和Hampton•C(1976)认为,现金管理过程始于采购终于销售收入的实际收回,通过原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产成品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等重要财务指标构建了现金周期指标。该研究仅讨论了现金周期的计算公式,以及其作为一项综合指标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意义,并未具体深入地分析现金周期指标的内涵,因而没有明确给出现金周期的明确定义。VerlynD•Richard和EugeneJ•Laughlin(1980)明确界定了现金周期指标的含义。他 该定义较好地揭示了现金周期的本质,分析了该指标的作用及优势。可见,采用现金周期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简单、直观、明了,但该指标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加权现金周期。

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认为,在原材料采购到销售账款收回的整个经营周期中,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是不同的,而Richard和Laughlin等人的研究并未考虑这一因素。由此,他们提出了加权现金周期概念。在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模型中,以各项目资金占用量与销售额之比作为权重,考虑了各项目的每日消耗量,将存货项目划分为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分别计算加权周期,并单独考虑了应付账款的影响。显然,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资金营运绩效。但加权现金周期的计算需要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资金占用额数据,从而较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不便于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

(3)净营业周期。

Hyun-HanShin和LucSoenen(1998)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采用了净营业周期指标。与通过分别计算存货、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现金周期指标不同,净营业周期指标以这三个项目所占资金的合计数额作为分子,以销售额为分母,因而更为实用;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相比,所需数据则更易为外部投资者获得。另外,实证研究表明,合理减小净营业周期可以提高股东价值。

(4)营运资金周转期。

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在1997年开始的1000家美国最大企业营运资金调查中,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净营业周期的计算公式相似,变现效率为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额之比。自2003年开始则不再采用变现效率指标。该调查还对各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以及应付账款周转期进行了研究,指标中的分母均为净销售额。综上,像评价资产利用效率一样,上述各项指标的主要目的都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但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显然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亦如此,即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也应该是其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研究尚不系统

波士顿咨询公司自1991年开始对营运资本生产率进行研究,以单位营运资本所产生的净销售额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显然,较之于绝对值指标,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更有利于不同公司、不同期间的比较。同时,考虑到营运资金周转期中的营运资金范畴,波士顿咨询公司建议考察未减去应付账款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以避免利用应付账款操纵营运资本生产率。GeorgeStalkJr与HaroldLSirkin(2005)对营运资本生产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该指标是用以度量企业运营业绩本身的指标,反映了提高绩效的努力成果。区分了营运资本管理成果指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表明这两类指标的作用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方面,评价指标则由各单独项目指标发展到综合指标。其中,现金周期指标是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是综合性效率指标建立和改进的基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主要研究则是提出了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从而完善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系统。

二、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关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较为系统

由国外研究可见,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固有缺陷使其难以基于全局视角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基于此,郁国建(1999)介绍了一种新财务比率———购销周转率,将应收账款、存货及应付账款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购销周转天数越短越有利。显然,这一比率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解决了单一指标难以考核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是否最优的问题,但其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应收账款周转期等指标,从而不能准确反映这些项目的真实状况。杨雄胜等(2000)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期”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以各项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实际状况;将“存货周转期”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以某种存货占存货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存货占用期,避免高估存货周转效率。显然,这些改进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准确考评。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已经发展成一个新研究领域

王竹泉等(2005)在分析跨区分销企业后,认为企业应该把营运资金管理重心转移到分销渠道的管理上,应把保持分销渠道畅通、提高分销效率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由此提出了建立新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思想,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由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构成。显然,从其使用的各具体评价指标看,重点改进的是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评价,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其他方面则涉及较少。刘树海等(2008)研究了基于流程管理模式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性、分权性、及时性以及和谐性等基本原则,建议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包括流程稳定性、收益性、流动性及和谐性。廉菲等(2011)借鉴了刘树海等人的研究,构建了包括流动性评价、和谐性评价及收益性评价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流动性评价主要借鉴了王竹泉(2007)提出的流动性指标,和谐性评价采用了平均付款期、平均生产期、平均账龄等增加权重因素改进后的指标,收益性评价采用的是各渠道收益增加额指标,但该指标的准确性有待考察。显然,此类研究增加了对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的评价,拓展了基于渠道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并未改进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王竹泉等(2012)在研究了已有体系中各渠道指标与总体指标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后,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中的“全年销售成本”改为“全年销售收入”;改进了传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计算方法,将其重新定义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之和;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为各渠道增值额的确定提出了建议。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进而结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践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仍然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而非直接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考虑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使其评价更具综合性

上述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涉及多方面因素,因而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了9项关键指标,借助沃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此外,郁国建(2000)指出,包含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才是有效的,在构建中应注意顾客信用、管理水平等指标,并且应该考虑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综上所述,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从早期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逐渐发展为评价内容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研究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一)规范性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研究中,大多使用资料法、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一般通过观察法、调查法提出问题,结合资料法对现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运用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进一步分析现有指标的缺陷,通过逻辑推理,改进指标。如,GeorgeStalkJr等(2005)运用比较法,区别了营运资本生产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阐释了营运资本生产率这一指标的性质;郁国建(1999)归纳总结了传统指标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杨雄胜等(2000)通过分析指标的内涵,指出了传统周转率指标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重新对营运资金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见,规范性研究方法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由其基本功能和作用可以预见,在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视角下,规范性研究方法仍然可

(二)案例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一般用于新旧指标的比较以及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等。从现有研究看,大多使用解释性、评价性、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既有单案例研究也有多案例研究。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应用模拟数据案例,对比了现金周期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的信息处理结果,凸显了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构建的意义。通过模拟数据处理,使评价指标的应用方法得以简单、直观反映。李争光等(2011)选用3家2009年上市的家电企业,应用其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说明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分析评价了其数据处理的结果。田原(2012)选用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应用营运资金按要素、渠道划分的两类周转期评价指标,与行业平均、竞争对手绩效状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可见,案例研究能够更直观地表明改进后的绩效评价指标较之传统指标的优势,可以更具体地阐述评价方法的应用方法和步骤,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应用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更好地反映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他� 宫丽静(2008)选取了215个沪深两市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2006年度报告数据作为样本,基于供应链视角,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样本分析,以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供应商数量等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经营、采购、生产、销售过程资金周转期以及整个经营过程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逐步检验假设。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多以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有力地说明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可以体现指标使用的实际价值。如,Hyun-HanShin等(1998)采用净营业周期指标,选用58985家企业研究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净营业周期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崔雯静(2012)选择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系列实证分析,检验了企业绩效与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间的关系。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广泛采用了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较好地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有关影响因素等;另一方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阶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严谨性问题。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思路

一方面,现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多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即在既有营运资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而没有从营运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出发;另一方面,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研究,从而有可能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际要求相脱离。因此,基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从价值链角度重新审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从而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来探索营运资金及其管理的本质,进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

(二)完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看,一方面,它可以用来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用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成果,发现目标与实际的差异,找到改进营运资金管理的方向。而就现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看,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评价研究较为成熟,有关营运资金管理运营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虽然不少学者关注了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盈利性,但仍存在指标如何应用的问题。因此,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成果评价方面的研究,以完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资本运营论文 9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的广播电视同行们都在积极的探索。

1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主权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3.2经营模式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由于政策局限、观念束缚以及现行体制等多层面原因,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体没有切实的尝试产业资本经营,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及广告收入。但今天的广播电视业已发展成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有限的广告收入就可以支撑和维持这个庞大产业的,媒体产业要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多渠道开拓资金�

资本运营论文 10

[关键词]媒体资本运营SWOT对策

一、媒体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不管从媒体自身的特点考虑,还是从资本的逐利性出发,或者从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角度看,媒体进行资本运营势在必行。因为,进行资本运营可提高传媒产业资本的利用率,拓展盈利模式,一方面在短时间内迅速筹集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壮大自身规模和开发新路子,另一方面可充分运营现有资本,提高使用效益,增加创收。此外,进行资本运营,还能够促进改革。比如媒体上市,不得不面对股东及社会的监督,以及资本市场不断竞争的压力,从而能促使媒体必须完全遵循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和完善包括监督机制,以及财务机制在内的内部微观管理体制。

二、我国媒体进行资本运营的SWOT综合分析

对我国传媒企业实施资本运营的环境和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诊断分析,能够使国内传媒企业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战略。

1.优势。国内传媒已经充分认识到进行媒体资本运营的必要性,传媒集团迅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就是资本运营,越来越多的传媒与资本的结合。媒体资本运营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既有部级广播影视集团的成立,也有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强势媒体进一步加快与国外传媒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资本市场上,几家传媒公司均不约而同地公告,进行一系列资产、业务重组,显示出在新形势下国内强势媒体开始加快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资本运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同时,从目前我国媒体资本运营的制度环境来看,主要是目前广电行业的市场化。这也为我国媒体的资本运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2.劣势。目前我国媒体进行资本运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障碍。第一,以“四级办广电”为代表的行业政策导致了行业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此外,频道资源等作为广电行业的特殊资源,在“全面开花”又“各自为政”的现行管理体制下,这些资源的开掘和使用大量存在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其次,产权不够明细,行业定位不明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使得多数媒体在经营方面只能采取一些表层改革措施,造成了资本进入行业的障碍。在机制上,由于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人缺位,管理层缺乏长期薪酬激励,因此,传媒经营缺乏足够的的盈利冲动,同时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因素,导致腐败。第三,资产的授权问题,还有待完善。第四,传媒资本市场存在缺陷。在体制上,我国资本市场总体上来说是“权力嫁接”而不是“资本联姻”,传媒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也不完善,使媒体进行资本运营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的保障。

3.机会。目前,媒介的市场化要求日益强烈。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看,包括卫星、数字化、因特网在内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电子媒体间的竞争与较量,公共类媒介为积聚资产、壮大实力、扩充影响而在行业内外的扩张兼并的市场需求日益强烈;另一面,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出发,为了尽可能解决上述种种问题,以促进广电行业发展并使之具有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对应于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延伸,新一轮广电行业改革在政府、媒介与市场的互动中悄然启动。中国广电乃至整个传媒业将重新洗牌,在资源分配和经营控制的不同层面上,产生新的链接、断裂和整合。

3.威胁。从国际形势看,中国加入WTO后,境外的跨国传媒集团正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内渗透。据统计,获准在境内落地的国外电视频道已达30多个,经营规模前十位的杂志大部分有外资的进入,多家国际传媒集团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中外传媒的直接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与国外传媒集团相比,国内的传媒集团经营范围仍局限在单一媒体内,多元化经营的能力不高,在技术、实力、人才等方面均处于很大的劣势,竞争力低下。面对外来媒体的入侵,国内媒体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对策分析

资本运营论文 11

首先,简单陈述下华瑞公司出现面临分家前出现的危机。

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汇率的变化造成外汇的短缺,外方股东造成损失。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向好快速发展,造成人民币对国际货币汇率的快速变化,导致外方股东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损失。1990年中瑞双方的谈判,始终找不到解决外汇的长期办法,最后只能够和瑞典方面谈分家清算。

二、阿斯特拉公司意图分家。作为瑞典方面的股东之一的阿斯特拉公司,在其公司的产品中,销售非常不如人意,加上外汇等多方面的问题,阿斯特拉生出了伏尔加的意图

三、华瑞生产的药品在中国国内没销路。在90年当时的中国市场上,中国人的富裕程度还达不到使用外国价格昂贵的营养液产品,瑞典派出的市场调查团队得出的结论是,眼下中国市场上,脂肪乳最多能卖到每年25万瓶,而且每瓶价格不能超过30元,这在当时华瑞的期望值相差太远,市场销路的缺乏加剧了危机的产生,导致危机出现直接原因。

四、经济的困难加上政治的动乱。89年到9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上出现困难,政治上出现轻度动乱,把瑞方在中国投资的信心打沉了一下。

4个原因快速加剧了华瑞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急需进行新的资本运营模式的探索和改变来扭转华瑞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危机的化解和得到的成果:

新上任的总经理措施。

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承诺对华瑞发放130万美元无息贷款。

最后经过华瑞上下各方的努力,终于把危机初步解除并得到一定的骄人成绩:

(1)提前实现扭亏的现状。

(2)销售额上升了150%,脂肪乳生产线开始两班制生产。

(3)曙光初透,最艰难时期基本过去

并购模式的前提条件:

华瑞公司的主要并购模式是杠杆式,杠杆式并购模式,结果往往是公司资本结构基本达到双方的平衡状态,把原来退出去股东的股权采取对留下来股东相对平衡的方式出售给外来参股方,而不改变以往公司的管理结构和领导权的变化。

杠杆式并购模式能够降低资本重组后所带来的管理上断层的风险,可以使新资本重组的公司的适应期缩短,避免因资本过度而形成的适应期内部的混乱和矛盾。

进行杠杆式并购的前提条件主要有:

(1)稳定而充足的现金流量。

(2)良好的经营前景与升值空间。在阿斯特拉公司分家和1%股权转让后,华瑞进行了公司的有形与无形资产记性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在正式投产7年之后,企业净资产已增值141%,达4.25亿元,而由于华瑞在制药行业、三资企业和无锡所占的地位、商誉及良好的前景,评估单位运用超额收益资本化方法估算出其无形自产价值也过亿。因此,华瑞公司的经营前景和升值空间非常乐观。

(3)收购者富有管理经验和良好信誉。收购1%股权以及阿斯特拉分家所出的股权的公司是德国著名只要企业费森尤斯有着先进的只要生产技术和零线的管理体制。

(4)管理层有一个可行的企业经营计划。

(5)收购前负债率特别是长期负债率较低。

(6)业务性质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小。华瑞所经营的是药品行业,药品是人所必须的物品,而且受到国家的严格管制和保护,因此,产品受到的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非常小。

综上,华瑞公司基本具备了进行杠杆式并购模式的前提条件,能够进行比较主流的此种并购模式来重组华瑞的资本结构。

并购模式的难点与分歧

(1)股权转让中费森尤斯公司没明确答复其在中国的计划。在最初的谈判过程中,在中方认为,法—普和费森尤斯的交易中没有提及、也不应该包含中国项目。这样给中方的错觉认为,费森尤斯是以资本运作为目的,而将来可能会将华瑞变卖以完成其资本的动作而产生对中方不利的各种因素风险的存在。

(2)费森尤斯北京公司和华瑞之间的重复生产和竞争关系难以解决。费森尤斯在北京建立的营养产品合资公司刚投产不久,与华瑞的产品线基本重合,一旦合并,公司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抑止。而且费方也没就这个问题对中方作出详细的说明和书面协议上的承诺。

(3)中方和外方对华瑞公司控制权的争议。在这个问题上,中方坚持原来建立华瑞时的领导和管理权上的分配方案,就是1:1对等的方式,而对方缺不尽愿意以这种方式进行并购,其中控制权的争议是双方热论的焦点。

(4)中方资金的问题。由于控制权问题的争议没达到完全的双方统一意见,中方不得不行使“优先购买权”来迫使对方进行让步,使用优先购买权中方就要把51%的股权收购,产生的费用在中方资金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杠杆式并购模式产生分歧矛盾的深度分析:

杠杆并购模式却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差异引起的纠纷问题。这在新形成的股东结构中要有个适应调整期。而在调整期中,这样的分歧需要双方进行长期的磋商与让步,中方在磋商中占有领先的地位,因为中方占有着巨大潜在市场和华瑞令人乐观的经营前景。因此进行谈判中中方要牢牢抓住这筹码。华瑞公司出现的文化差异主要出现在硬指标和不容商量的强硬态度上。中庸之道在中国根深蒂固,而外国的文化思想就是弱肉强食,凡事进行硬指标的标准。管理文化上巨大的差异需要时间来磨合。

但如果文化差异能够经过调整而形成公司的统一文化理念后,能够促成公司内部的团结和效益的提升。

并购模式模式的效果:

经过长时间的双方的谈判,让步,调整,并购协议最终1999年8月签订。

技术上的成功,华瑞获得原法—普公司和费森尤斯—卡比肠外营养产品在中国的独家生产、销售权以及费森尤斯的所有肠内营养产品专有技术,对费—卡开发推广的有关新产品,华瑞有12个月的优先选择权。

管理上的优化,华瑞信息管理上进行系统优化,引进MOVEX管理软件,使得生产、仓储、销售、财务和日常管理连成一体。公司每日内部信息能够快速、整齐、准确地反应出来。

杠杆并购模式给企业引来的进步体现在新技术的引进和管理上优化上。

通过新股东的新技术和优秀管理方式,使企业效益更进步,资源整合利用能够得到提升到新的层面。

但是如果不能得到迅速调整,会对企业造成损伤,带来的风险成本也会相当惊人。

因此,杠杆并购模式带来的高风险应该要提前做好准确的评估。

对华瑞公司资本运营模式深度研究:

1、资本的再投入问题:

作为中外合资企业的华瑞,在资本运营过程不可避免发生中外双方的资本再投入比例问题。

在华瑞控制权对等的模式上,双方对等的只是决策权的问题,资本的再投入问题一直是双方的争议性话题,且中方总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和当时的中国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中方可充分利用股权结构上双方的比例对外方进行磋商,寻求最有效且公平的投资结构比例。

中方资本的优势在于政府在中方股东结构上占有席位,这也是国营企业对于私营企业的最大优势。政府可采用一定的财政手段对必要的投资项目进行资金拨款。华瑞前期发展就在于政府资金的支持下顺利进行。

政府对华瑞的资金帮组不只是直接的作为股东方式投资,可充分利用行政手段的方式对华瑞进行低息甚至无息贷款。

2、外来资本参与方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国际化的演变,资金的短缺必然会成为障碍。

在这过程中就必须要引进外来资金的参与。在不以技术作为条件的前提下,适度引进风险投资商的资金参与。风险投资投资的进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权和控制权不清晰的问题,这以中方股东和外方主要股东股权比例远高于风险投资作为前提,且引进风险投资必定要以这作为前提条件。

3、华瑞公司资金发展模式:

华瑞公司长期的发展模式应该要以继续进行并购的模式发展。

在中外双方股东不断地进行资金再投入的前提下,公司发展必然走向国际化道路。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前期以产品出口为主要战略,目的是摸清目标市场的环境。

目标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以收购或入资目标市场本地企业为主导,即直接资本投入,并购目标市场企业相对于投资建厂有着时间成本低,管理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利用并购的企业成熟的市场基础可以快速地将资本打进目标市场,一定程度上大幅降低营销成本。

而且,制药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技术和质量的行业,各个地区对药物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采取并购目标市场企业的方式能够利用目标企业本身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准确把握市场的信息并吸收其精华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 12

资本经营的方式。资本经营有多种具体方式,且各有特点,但从总体上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1、扩张型资本经营,即企业通过资本经营扩大规模,资本扩张是资本最大化增值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企业通过资本扩张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发挥协同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多元化经营等目标。2、收缩型资本经营,即企业通过资本经营缩减规模。传统的观念认为资本收缩是企业经营的失败,但从现代资本经营的理念来理解,资本收缩同资本扩张一样,都是企业的战略措施。3、重组型资本经营,即通过资本经营优化资本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与之相适应企业也必须经常进行资产重组,调整资本结构,改善资源配置。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问题。企业兼并重组的问题和事项。在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特点制定科学的战略计划,而且要在兼并重组中更多的人为因素的变化,把握兼并重组过程中的企业文化融合和行为方式融合,以便推进企业顺利的实行重组。首先,要审查兼并重组的动机。作为兼并方,要对被兼并方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了解其账外存在的各项法律责任。其次,要妥善处理好被兼并方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企业运行效率的直接决定因素就是企业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会直接决定企业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因此,在兼并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安置和管理,避免对员工情绪造成负面影响。股份制改造在运用中的问题。我国企业在资本经营实践过程中,为达到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目的,股份制改造往往还包括对资产、人员和债务的剥离和重组,即:将优质资产及相应的人员和债务注入股份公司,将其他资产剥离出去,其目的是保证股份公司在未来的持续盈利和不断发展。但通过对众多股份制改� 我国企业的融资偏好问题。国内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在我国的二元股权结构下,非流通股东追求的自身价值最大化不以股票市场价值来体现,而是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这与流通股股东的价值趋向明显冲突;第二,企业管理层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其在进行企业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扩张偏好,这本质上是由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所致;第三,经营业绩不佳导致企业即使存在内源融资偏好,利润增长与利润留存也不能满足企业扩张发展的需求。对策。成功的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如何成功地进行企业兼并和重组。在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而且在兼并重组中关注人的变化,把握兼并重组中文化,思想,动机更加有助于企业顺利的实行重组,保证公司变革的顺利实施。(1)对兼并重组动机的审查;(2)妥善处理被兼并方企业职工安置问题;(3)正确评估被兼并方的资产;(4)企业的兼并重组,应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通过技术的重组推动资产的重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控制资本成本。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必须根据市场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比重,利用财务杠杆来控制融资成本。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低,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尽可能的减少股权融资,增加债务融资数量。一般情况下,企业债券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且其融资成本较低周期较长(以中长期为主),因此通过债券融资企业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自由使用大量资金,能够显著缓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并且由于债券融资不需要提供担保,而只以企业的信用评价为依据,因此对于信用较高的企业来说,发行债券是企业资金取得成本最低且取得效率最高的融资途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在我国还属于新兴市场,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发展程度来说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不可否认其在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因此企业应充分地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进行小规模融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自身资金的问题,也可以促进这些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实现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发展。五、财务战略在对资本运营的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资本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基础。在企业资本运营模式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考核标准,生产了什么和生产了多少不再是重点,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是否实现才是其评价的标准。因此,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把财务管理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企业的最佳财务状况。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也对财务管理目标做了明确规范:在资本保值的前提下不断增值。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企业经营方式转化为资本运营以后,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是不断向其他能够创造利润的领域扩展。财务管理也不仅仅是商品经营过程中的理财活动,也包含资本运营过程中的理财。科学的资本运营模式,需要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

营运资金管理论文 13

【关键词】企业;连锁经营;资金运行管理

一、连锁经营企业的分类

连锁经营方式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企业共有三种类型,本文按日本式分类可以分成以下三种:

一是直营连锁,指狭义的连锁店也就是由总公司直接经营的连锁店,如肯德基。

二是自愿加盟,自愿加入连锁体系的商店。这种商店由于是原已存在而非在加盟店的开店伊始就有连锁总公司指导创立,其在经营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只是以加盟联合的形式在进货等方面降低运营成本。

三是特许加盟,加盟连锁是连锁中公司与加盟店之间的一种合同行为,总公司将自己的商标、商品名等足以代表自己公司营业形象的标识供给加盟店使用同时提供经营上的指导,统一的整体设计和商品供应,而对方即加盟店在取得上述权利的同时需要支付一笔加盟费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加盟连锁更多的是一种合同关系而非统一经营关系。因此,在以上连锁经营企业的分类中自愿加盟与特许加盟形式其加盟店与总公司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经营和资金调配关系,因而论文中的连锁经营企业特指直营连锁形式。

二、资金运行管理的特点以及在连锁企业中的现状

连锁经营企业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的同时,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连锁企业模式。但是,由于我国连锁企业起步相对较晚,各方面发展不成熟,经营者们都是感性的选择,盲目的扩张。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利润效果,反而因此负债累累,这主要归结于连锁企业的资金运行管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资金运行管理的特点

一是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由连锁总部进行统一核算是连锁经营众多统一中的核心内容。区域性的连锁企业,由总部实行统一核算;跨区域且规模较大的连锁企业,可建立区域性的分总部,负责对本区域内的店铺进行核算,再由总部对分总部进行核算。下属连锁经营企业一般不设专职财务人员,店铺与总部在同一区域内的,由总部统一办理纳税登记,就地缴纳各种税款;店铺与总部分跨不同区域的,则由该区域的分总部或店铺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登记,就地缴纳各种税款。区域分总部应定期向总部汇报该区域各店铺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原则上连锁企业在建立时就应实行统一核算,有特殊情况的企业在实行连锁初期,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进行核算上的统一。

二是票流、物流分开。由于连锁企业实行总部统一核算,由配送中心统一进货,统一对门店配送。从流程上看,票流和物流是分开的,这同单店式经营中资金与商品同步运行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连锁企业中财务部门与进货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财务部门在支付货款以前,要对进货部门转来的税票和签字凭证进行认真核对,同时,在企业财务制度中要规定与付款金额数量相对应的签字生效权限。

三是资产统一运作,资金统一使用,发挥规模效益。连锁经营的关键是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主要体现为:第一、连锁企业表面上看是多店铺的结合,但由于实行了统一的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使资产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第二、由总部统一核算,实行资金的统一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增加利润。第三、实行资产和资金的统筹调配,统一调剂和融通。总部有权在企业内部对各店铺的商品、资金和固定资产等进行调动,以达到盘活资产、加快商品和资金周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第四、地位平等,利益均衡 连锁企业利润的取得是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创造的,不存在谁地位比谁低、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各方都遵循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地位平等、协商共事的原则,不能靠牺牲对方利益获取自身利益。

四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流动资金需要量大。连锁经营企业多被运用于零售和服务行业,对于这类行业来讲应收账款比重偏低,对外投资也比较少,因此流动资产和流动资金的管理尤为重要。

(二)资金运行管理的现状

目前,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运行管理仍然停留在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单一控制层面,其管理重点仍为总店对分店的资金划拨以及分店的资金上缴,没有对企业整体的资金运行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同时,由于各分店在月末才对自身实现的销售、购进的商品成本进行核算并结算内部利润上交总部,总部对各分店的资金运行管理存在滞后性。

三、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内连锁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管理水平,内控制度,以及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资金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差。连锁经营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是现阶段资金运行管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支机构银行账户过多,资金分散;资金的占用管理不到位。分店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资金运行管理失控。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流动资金占用增加、周转缓慢。

二是重视利润指标考核,忽视现金流控制。现金流净额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三者总和,一般而言,经营性现金流能更好地反映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说明企业经营资金周转不灵,可能存在存货积压、赊账过多等不利因素。但总的净流量仍为正,说明企业是通过投资收益、出售资产、大量举债、吸收股东投资(可能有欺骗因素)等因素来维持周转的。公司要生存下去,充足的现金流量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三是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连锁经营企业内部机构中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资金的流向与控制层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决策约束的机制。总部对分部、总部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监控不力,甚至存在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四是缺乏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由于连锁企业总部与分店之间资金运行联系十分紧密,企业的整体资金运行甚至小部分的资金运行出现问题都有可能给整个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对连锁企业及时发现危机,降低损失意义重大。

四、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来看,加强连锁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管理的作用,对有效摆脱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和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1.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真正做到预算指导经营。连锁企业全面预算是在每年的年末对当年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作全面地分析,并对下一年的企业目标进行研究,然后根据上报的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进行修正补充。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突出预算的刚性,管理的重点在于落实过程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对由于预算原因造成的偏差,及时修正预算指标,并且针对大额偏差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2.加强结算资金管理,是资金运行管理的中心环节。连锁经营企业具有货币资金流量大、闲置时间短、流量沉淀多的特点。财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调度和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效益。

3.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可使分散的资金快速回拢,一方面保证了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加大了沉淀规模,从而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具体操作上,总部资金管理中心承担资金筹措、使用、调度和管理的职能,门店实施收支两条线,专款专户,专款专用,收款账户只能收款,不能取款,防止门店“坐支”销货款。总部管理人员通过审核往来账单进行监管,并通过远程查询、网上银行随时督察。

4.建立财务资金电子审核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分店地域的分散性给总部资金集中管理造成的不便,审批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以登上系统进行审批,增强了用款的时效性,便于财务的资金安排和资金的预算管理。

(二)推行内部审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

1.在连锁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内部审计制度。一是建立内部预算审计机构,任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二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和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对于企业内部重大的经营决策项目要重点审计,对其财务报表,账目,凭证等要审计其合法性。

2.实行联网管理,强化财务监督。要在加强资金内部审计制度的同时,全面加强企业的预算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各项先进的收付,应收未收,预算收入等要建立严格的立项审批制度和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监督。

(三)应用电子结算系统平台,方便信息互通

建立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即财务MIS系统,既便于总部的远程监控,又便于信息互通。资金集中管理电子结算系统风险管理机构由信息中心、财务部门组成:财务部是电子结算系统运行的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电子结算系统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电子结算系统的日常收支结算业务的安全运行;信息中心是电子结算系统维护和监控的主管部门,负责电子结算系统硬件设备、网络及通信设备的维护和监控,提供日常运行服务和运行技术支持,确保电子结算系统外部环境的安全及稳定运行。

(四)建立基于现金流的资金运行预警系统

基于现金流资金运行预警系统,能较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经营者,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资金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在对分店日常资金运行进行管理的同时,连锁经营企业还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对其分部及总部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现金流的资金运行预警体系,形成信息收集、评价、触及报警系统、启动应急系统等一系列完善的体系,从而保障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安全。即建立一种机制,在企业资金运行在发生异常时,预先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在财务危机发生前发出预警信号,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寻找导致资金运行异常的根源,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连锁经营企业基于现金流的资金运行预警值是测算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以判断企业的资金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危机。临界值的设定应当会同有关专家,或根据经验和理论值来确定。在企业日常的资金运行危机管理中,连锁经营企业应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预警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总之,连锁经营企业只有不断强化资金运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更有利于连锁经营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营运资金管理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基于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的案例研究》,作者:彭家钧;出自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2010:132-153.

[2]《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张月玲; 洪慧林; 邢小培; 陈莉; 陈露;出自《会计之友》2012年11期。

[3]《连锁经营企业资金管理之我见》,作者:袁文玲;出自《才智》,2012,21:14.

[4]《浅析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段术祥;出自《经营管理者》,2011,09:102.

[5]《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困境及应对》,作者:李慧,王元章;出自《现代商业》2010年第5期。

[6]《连锁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陈旭明;出自《会计师》,2011,08:57-58.

[7]《企业资金管理的要点分析及强化对策探讨》,作者:杨秀芬;出自《现代商贸工业》,2011,24:258-259.

[8]《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邹广宇;出自《现代商业》,2013,02:228-229.

[9]《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刘大宣;出自《现代企业》,2010年第10期。

[10]《现代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作者:张艳;出自《中国外资》,2013,15:174+176.

营运资金管理论文 14

【关键词】供应链 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周转期

一、供应链营运资金基本理论概述

供应链可以直译为英文“supply chain”,许多学者对于供应链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比如: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再比如: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计划与控制等职能,同时它也是一种管理策略,主张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它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分担采购、制造和销售的职能,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企业的市场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想要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上获得胜利,企业就必须与其供应商和客户形成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与此同时,对企业营运资金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充分考虑营运资金在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地位与关系。由于企业的营运资金目标不同,种类也不尽相同,所以本文选择以提高周转效率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作为研究的对象[1]。

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主要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加快资金的回收,同时也可以提升支付能力。这样,既有利于企业进行内部的管理,提升其内部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也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中所有战略合作伙伴的绩效。

图1 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

从图1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营运资金可以分为采购过程中占用的营运资金、内部生产占用的营运资金和销售过程中占用的营运资金。所以,结合本文对所选案例――苏宁电器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分析,就是选取一定的财务评价指标,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苏宁电器2009~2012年度的营运资金绩效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并期望评价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苏宁电器在该时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以及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二、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一)营运资金分类

营运资金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把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环节管理相结合对营运资金进行分类,这样,既考虑到了全部的营运资金,又直观地反映了营运资金在各个环节的分布。

表1 营运资金具体项目分类表

如表1所示,根据业务流程,将营运资金分为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和营销环节营运资金。结合图1及表1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资金在各个环节的分布图。

图2 营运资金在各个环节分布图

(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

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度的财务报表数据计算相关指标,营运资金管理主要使用的计算指标如下:

1.采购过程中的营运资金指标

由于在现实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往往是不能同步的。所以,仅用企业的存货数量衡量采购过程中的营运资金是不科学的。因此,要真实的测算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就要在物流的基础上考虑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付账款对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影响。

采购过程营运资金周转期= (1)

采购过程营运资金= (2)

2.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金指标

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金要考虑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如应付租金、出租包装物的租金等。因为其他应收款表示的是企业已经支付某单位的款项或是尚未收取的款项,所以其他应收款影响了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而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应付但尚未支付的款项,所以在计算营运资金时应扣除其他应付款的款项。

生产过程营运资金周转期= (3)

生产过程营运资金=

(4)

3.销售过程中的营运资金指标

销售过程是指企业依据消费者市场的需要,最终把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因此销售过程也是供应链的最后一环。在销售过程中需要厂商、商、经销商和顾客共同参与完成的。

销售过程营运资金周转期= (5)

销售过程营运资金=

(6)

三、苏宁电器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案例分析

(一)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管理初期发展

1.“1+3”的运营模式

成立于1990年的苏宁电器最早主要致力于空调的直销,但由于当时中国空调人均消费水平低,空调的供应量大于消费者的需求量。所以,苏宁电器逐渐将自己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建设和完善零售的环节上,并建立了“1+3”的运营模式。其中“1”指连锁店, “3”指物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和客服中心。“1+3”的运营模式就是建立一个连锁店面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物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和客服中心。“1+3”运营模式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也可以稳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帮助企业提供更适合消费者的产品。

2.传统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分析

传统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分析,就是按照要素来对供应链的营运资金进行分析。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如表2所示的绩效指标。图3是对应表2的营运资金绩效分析图。

表2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绩效指标 单位:天

从图3不难看出,苏宁电器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在2009至2012年是逐年上涨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2009-2012年间,存货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都明显上涨。如果将2009年作为基期年,那么,2010年的存货周转期比2009年基期年上涨22.97%,2011年上涨34.34%,2012年上涨58.72%;2010年的应收账款比2009年基期年上涨78.48%,2011年上涨337.97%,2012年上涨615.19%.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1至2012年的供应链营运资金周转期涨幅最明显。

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惠民政策的实施,使苏宁电器代垫财政补贴款增加,客户增多,从而使应收客户款项增加,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相应增加,最终导致应收账款周转期增加,所以苏宁电器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期的延长是企业以后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图3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绩效指标分析图

(二)基于供应链的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1.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1)采购环节的绩效指标值

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如表3所示的采购过程中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绩效指标值。图4是对应表3的绩效指标的分析图。

表3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的绩效指标值

单位:元

(2)采购环节的绩效分析

由于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天数必须是正数,但是根据公式计算出营运资金周转期是负数,所 再结合图3计算得出:2009年~2010年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上升了46.34天,2009~2012年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下降了30.51天。虽然从2011年的51.65到2012年的57.11上升了5.46天,但是,总的态势较2009年的周转期还是呈下降趋势。如果把2009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看成基数,那么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4年中相对于2009年来说下降的百分比分别是100%,112.26%,25.12%,38.35%。

图4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采购环节绩效指标分析图

表4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流动负债内部结构分析表(%)

另外,从表4中也可以看出苏宁电器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占流动负债总额的比例最大,分别为86%、91.7%、86.1%、81.8%;同时发现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比例在这4年中没有过大的波动,且始终保持在高位。在苏宁电器2009~2012年流动负债总额中,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两项总和都在80%以上,是流动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表明苏宁电器利用供应链的优势,既增强了议价能力,又增加了对供应商信用资金的使用力度,从而加快了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的运转。

总之,苏宁电器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在2009~2012年度表现较好,虽然在2010~2012年间周转期有所延长,但是,相比2009年是呈下降趋势的。在2009~2012年的4年间,苏宁电器占用供应商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应付票据的增加。

2.生产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1)生产环节的绩效指标值

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如表5所示的生产过程中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相绩效指标值。图5是对应表5的绩效指标的分析图。

表5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绩效指标值 单位:元

图5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生产环节绩效指标分析图

(2)生产环节绩效分析

从表5和图5可以看出:2009年~2012年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出现了波动,2012年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比2011年上涨6.45天,上涨比率为176.71%。2009年~2012年在产品存货金额均为零,其原因主要是苏宁电器是以家电零售为主的企业,不涉及产品生产,所以不存在在产品。

通过计算可知:苏宁电器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2009~2011年间下降了8.75%,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但2012年上升明显,苏宁电器应更加关注生产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化。

3.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1)销售环节的绩效指标值

根据苏宁电器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如表6所示的销售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绩效指标值。图6是对应表6的绩效指标的分析图。

表6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销售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的绩效指标值 单位:元

(2)销售环节绩效分析

从表6和图6可以看出, 2009~2012年期间销售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逐年上升,上升的比率分别为66.38%、103.87%、70.54%。同时,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成品存货占销售环节的营运资金的比重最大,致使2009年、2010年的成品存货金额比整个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的金额还分别高出46265.6万元、22443.6万元;2011年、2012年成品存货占整个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的98.06%、94.99%。说明苏宁电器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存在潜在弊端。二是应收账款占整个环节资金的比例逐年上升,反映出苏宁电器的坏账风险较高。

图6 2009~2012年度苏宁电器销售环节绩效指标分析图

四、苏宁电器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苏宁电器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货周转期长,导致成本上升

通过图表分析可以看出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管理的每个环节所包含的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和成品存货在其各自的营运资金中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在采购环节中,如果把2009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看成基数,那么采购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4年中相对于2009年来说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销售环节,结合图6不难看出,自2009年~2012年周转期逐年上升。可见,在苏宁电器供应链循环中,存货周转期越长,说明存货在企业滞留的时间越长,企业的成本就越大,这样就提高了销售该存货的亏损概率。

2.应收账款周转期上升,降低了企业偿债及盈利能力

根据上述图表的数据显示,对于应收账款周转期来说,从2009年~2012年上涨了615.19%,这一现象表明其应收账款的周转效率变慢,也说明了苏宁电器从2009年~2012年资金在企业外部滞留的数额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应收账款形成的利润并没有以实际的货币作为基础。所以,应收账款周转期的上升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苏宁电器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解决对策

1.优化存货管理结构,降低成本

无论是苏宁电器的门店还是供应商都会有自己的存货库存。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优化库存,降低成本;但是,以某一环节的优化代替整体供应链优化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苏宁电器应该调整各环节存货结构,提升配送环节的能力,以达到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的目的。

2.关注与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所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赊销方式,寻找赊销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和成本。同时,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控制应收账款规模。

参考文献:

[1]James A. Gentry,R. Vaidyanathan, HeWiaiLee. A Weigh ted Cash Conversion Cycle[J]. Financial Management (spring),1990.

[2]Tim Reason. Capital Ideas: The 2005 Working Capital Survey[R]. CFO M agazine,2005.

[3]George William Collins, Analysis of Working Capital, Accounting Review,1945, Vol.21 Issue 4.

[4]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 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02).

[5]宫丽静。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供应链的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08.

[6]邓连凯,王文文。供应链整体营运资金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6).

[7]吴克,熊燕华,王佳强,朱亚敏,张杰。供应链环境下苏宁电器VMI的实施研究[J].物流科技,2008(5).

[8]郭晓莎,吕素萍。苏宁电器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1(5).

[9]王竹泉,马广林。分销环节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06).

[10] 王竹泉,孙莹。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分类研究――由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引发的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C],2010.

[11]戴鹏。营运资本一个尴尬的概念[J].对外经贸财会,2001,(9).

[12]李心合,叶玲。嵌入供应链的公司财务理论研究[J].当代财经,2013,(05).

[13]李聪聪。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3,(8).

[14]王竹泉,王苑琢。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

[15]任文艳。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3.

资本运营论文 15

Abstract:Inamarketeconomycondition,thecapitaloperationisthefundamentalchangeofenterprise''''smanagementstrategy.Andthekeytothecapitaloperationisthestrategicchoicetothecapitaloperationmode.Whichmakethecapitalexpanded,gatheredanddisposedeffectively.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

Keyword:EnterprisegroupCapitaloperationMode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我国已经明确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今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国企业正面临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转型期。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以及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传统的企业增长方式已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只有把企业的各种要素,包括产品、技术、设备、厂房、商标、战略、服务、文化、管理团队等等,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流动、整合和重构,进一步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一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企业集团,为应对WTO的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把公司做大做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资本运营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谋求拥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一、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

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资本扩张

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横向型资本扩张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而且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青岛啤酒集团的扩张就是横向型资本扩张的典型例子。近年来,青啤集团公司抓住国内啤酒行业竞争加剧,一批地方啤酒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地方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大树”求生的有利时机,按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和规划布局,以开发潜在和区域市场为目标,实施了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方式的低成本扩张。几年来,青啤集团依靠自身的品牌资本优势,先后斥资6.6亿元,收购资产12.3亿元,兼并收购了省内外14家啤酒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壮大了青啤的实力,而且带动了一批国企脱困。2003年,青啤产销量达260万吨,跻身世界啤酒十强,利税总额也上升到全国行业首位,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

2、纵向型资本扩张

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之间,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称为纵向资本扩张。纵向资本扩张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自身控制范围,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格林柯尔集团是全球第三大无氟制冷剂供应商,处于制冷行业的上游。收购下游的冰箱企业,既有利于发挥其制冷技术优势,同时也能直接面对更广大的消费群体。从2002年开始,格林柯尔先后收购了包括科龙、美菱等冰箱巨头在内的五家企业及生产线。通过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格林柯尔已拥有900万台的冰箱产能,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具备了打造国际制冷家电航母的基础。格林柯尔集团纵向产业链的构筑,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混合型资本扩张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称之为混合资本扩张。混合资本扩张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跨越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的交易。它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拥有105亿资产的美的集团一直是我国白色家电业的巨头,2003年的销售额达175亿元。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的从来没有偏离过家电这一主线。专业化的路线使美的风扇做到了全国最大,使空调、压缩机、电饭锅等产品做到了全国前三名,巨大的规模造就了明显的规模优势。然而,随着家电行业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进军其它行业、培养新的利润增长� 与此同时,美的在资本、品牌、市场渠道、管理和人才优势等方面也积累到了具备多元化经营、资本化运作的能力。审时度势之后,美的毅然作出了从相对单一的专业化经营转向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8月和10月美的先后收购了云南客车和湖南三湘客车,正式进入汽车业。此后不久,又收购了安徽天润集团,进军化工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美的将以家电制造为基础平台,以美的既有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内部重组和外部并购为手段,通过对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新产业的扩张,实现多产业经营发展的格局,使美的最终发展成为多产品、跨行业、拥有不同领域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国际性综合制造企业。

二、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

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它是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而进行的重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收缩性资本运营通常是放弃规模小且贡献小的业务,放弃与公司核心业务没有协同或很少协同的业务,宗旨是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当一部分业务被收缩掉后,原来支持这部分业务的资源就相应转移到剩余的重点发展的业务,使母公司可以集中力量开发核心业务,有利于主流核心业务的发展。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扩张性资本运营的逆操作,其主要实现形式有:

1、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指把企业所属的一部分不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这些资产可以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也可以是整个子公司或分公司。资产剥离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不良资产的存在恶化了公司财务状况;(2)某些资产明显干扰了其它业务组合的运行;(3)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急需收缩产业战线。

中国人寿在上市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资产剥离。2003年8月,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分为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超过6000万张的1999年以前的旧保单全部被拨归给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而2000万张左右1999年以后签订的保单,则以注资的形式被纳入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通过资产剥离,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承担了1700多亿元的利差损失,但这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铺平了道路。

2、公司分立

公司分立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某一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通过这种资本运营方式,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和股权结构的新公司。在分立过程中,不存在股权和控制权向第三方转移的情况,母公司的价值实际上没有改变,但子公司却有机会单独面对市场,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判断。公司分立通常可分为标准式分立、换股式分立和解散式分立。

3、分拆上市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分拆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分拆上市后,原母公司的股东虽然在持股比例和绝对持股数量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分成,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将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

2000年,联想集团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调整,对其核心业务进行拆分,分别成立新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2001年6月1日,神州数码股票在香港上市。神州数码从联想中分拆出来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分拆不但解决了事业部层次上的激励机制问题,而且由于神州数码独立上市,联想集团、神州数码的股权结构大大改变,公司层次上的激励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4、股份回购股份回购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一定途径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适时、合理地进行股本收缩的内部资产重组行为。通过股份回购,股份有限公司达到缩小股本规模或改变资本结构的目的。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回购,一般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保持公司的控制权;二是提高股票市价,改善公司形象;三是提高股票内在价值;四是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的实施;五是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股份回购与股份扩张一样,都是股份公司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采取的经营战略。因此,股份回购取决于股份公司对自身经营环境的判断。一般来说,一个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已超过一定的规模经营要求的公司,可以选择股份回购的方式收缩经营战线或转移投资重点,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1999年,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协议回购方式向国有法人股股东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回购并注销股份10亿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7.98%,共计动用资金25.1亿元。国有法人股股东控股比例由原来的80.25%下降到68.16%,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回购完成后,公司的业绩由98年每股收益0.306元提高到99年每股收益0.508元,而到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了0.933元。这为申能股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上市公司中的绩优股地位。

三、资本运营创新模式的探索

1、TCL集团—整体上市模式

2004年1月,TCL集团的“阿波罗计划”正式得以实施。即TCL集团吸收合并其旗下上市公司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原TCL通讯注销法人资格并退市,TCL集团向TCL通讯全体流通股股东换股并同时发行TCL集团人民币普通股,TCL通讯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权益并入TCL集团。整体上市为TCL集团筹资25.13亿元,这将给公司带来产业扩张的新契机,也为其带来一个新的资本运作平台。这是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一个里程碑。集团整体上市将给集团以更大的运作平台。企业要面对全球化竞争,要做大做强,这都需要资金,金融资本集资是最有效的方式,集团上市后无疑可以让集团更加有效地通过集资发展。而在行业整合、产业重组方面,让大集团完全靠现金收购来进行产业重组显然不大现实,整体上市可以让大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实现更有效的扩张,这对蓝筹大集团来讲极具意义。

2、德隆集团—行业整合模式

一个产业规模很大、很分散,怎么整合?德隆的选择是,把资本经� 通过资本经营,收购同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这个最优秀的企业去整合和提升整个行业。

德隆把资本经营与产业整合相结合、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相结合。德隆现在控股5家上市公司,他们的做法是,把证券市场作为企业整合的一个手段。德隆一般不孤立投资一个项目,其投资某个项目,是为了整合整个行业。例如为了整合新疆水泥行业,首先控股屯河70%以上,然后把屯河的水泥生产能力卖给天山,用所卖得的钱买天山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权,从而控股天山,通过天山整合整个新疆的水泥业。而屯河做红色产业,在国外与亨氏合作,进入欧洲的蕃茄酱市场,变成亚洲最大番茄酱生产和出口企业;在国内控股汇源果汁公司,迅速打开国内饮料市场。

3、海尔集团--产融资本结合模式

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滲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2年9月,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海尔集团全面吹响了进军金融业的号角。同年12月,海尔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携手,成立海尔纽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海尔已先后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长江证券。如此,海尔在金融领域已经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业务。海尔投资金融业是真正地开始搭建一个跨国公司的框架,由于金融业本身良好的资金流动性,产融结合将为海尔的资金链加入润滑油,加速其资金融通,为海尔冲击世界500强提供强劲的资金动力。

资本运营形成的原因即有企业内部的动因,也有企业外部环境的支持。重视资本运营的战略地位,借鉴成功的运营模式,并在现实的运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范恒山资本运营·理论脉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 16

[摘要]本文将劳动者健身观念与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立论,通过东北地区3个中心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实证研究,论证人力资本的健康投资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健身观念锻炼

一、人力资本与健康投资产生的背景

根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用于医疗保健的投资;用于正规教育的投资;用于在职培训的投资;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用于个人和家庭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流动的投资。我国学者将上述理论归纳为医疗保健的投资;教育的投资;迁移投资。研究认为“教育的投资在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头等重要的投资。因为健康投资使人得以存在,以及智力、精神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医疗保健投资是其他两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从健康投资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所提出的医疗保健投资是“通过对医疗、卫生、保健、营养等进行投资,以此来恢复、维持或改善、提高人的体能(体力和精力),增进健康水平,这种投资方式恰恰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快捷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低水平生活导致健身观念淡薄

按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家庭的尺度,企业职工均在60%以上,属于贫困线,属于体育低消费群体。研究表明,收入与消费关系十分密切。(见表1、2)

统计结果证明,企业职工收入与体育锻炼的内容、目的、地点、时间、次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与锻炼目的、锻炼次数非常相关。体育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越优越,体育消费的投入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除此之外,人们的体育习惯、生活节奏、余暇时间、体育观念、社会环境等都与体育消费有关。应该说,体育消�

2.不良心态影响健身观念形成

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有矛盾心理占15.5%,压抑心理占18.4%,挫折心理占6.4%,消沉心理10.6%,疑虑心理5.1%,其他心理状态的365人,占43.6%。

体育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社会竞争缩影”,改革开放带来社会体制、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变化,同时也产生许多矛盾。据社会学专家研究,除了必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外,体育可以起到缓解、宣泄、减少下岗浪潮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各种矛盾的作用。

三、结论与对策

1.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再就业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因素和能动因素,发展体育运动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体育锻炼要占用一定的时间,之所以强调体育健身的作用,是因为可以理解为体育是一种旨在追求未来效用的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从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体育锻炼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它投资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从人力资本配置的需要寻找合适的物质资本,最大限度的优化实现自身的价值,较好把握从新配置人力资本的再就业机会。

2.调整不良心态,拓宽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

现代企业职工压力大,无论是环境,还是心态,都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由于种种不良的心境,导致无形中缩小就业的渠道,缩小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是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直接有关的,通过体育服务工程进行情感解困工作,调整不良心态,使之产生和形成与社会一致的心理。因此,企业职工应主动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把就业看成是一场智力、体力、心理上的竞争,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挖掘潜能,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3.树立健康观念,加速人力资本投资

要树立健身观念,消除健康投资是一种简单的消费支出的旧观念,主动积极的进行健康投资,同时要积极参加培训,要主动锻炼、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丰富自身的人力资本,为创业储备本领。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增加企业职工的健康存量、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存量的增加,意味着“生病时间”的减少和“健康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创业的基础储备增加,从而有利于产出增加,个人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因此,这种投入是有效的投入,也是一种成本性投入。企业职工自身还应从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来提高对健康投资的认识。

资本经营论文 17

(一)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是预测国有企业下年度经营收益困难。通常情况下,本级预算大约在上年度的七、八月份开始编制,在编制时难以准确预测下年度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数,因此,要准确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一定困难。二是被纳入预算范围的企业还不够重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是财政部门、国资部门、国有企业三个编制主体上下多次互相协调编制而成。由于多年来国家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留给国有企业继续使用,解决前些年度国有企业困难时期及国企改制时遇到的资金需求矛盾,因此,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税后利润就应该全部留给企业,由于存在抵触心理,在实际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中,企业会出现隐瞒收入、虚增成本,虚提费用等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行为,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带来一定困难。三是部分地方编制预算不规范。在走访部分市、县时发现,他们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由于对收入不能准确估计,支出预算也没有细化,每年确定一个控制数,收支通常是在一般预算中体现,将国有资本收益直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统一安排支出,随意性较大。

(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支出不合理国有资本具有国家所有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应当优先用于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及弥补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保持社会基本公平,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很大,由于公共财政资金紧张,对农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关系民生行业投入明显不足。按照主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公共财政资金相对较紧而国有资本收益每年产生巨额收益的情况下,为充分体现国有资本公共所有的属性,将国有资本经营的部分收益转入公共财政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是可行的选择。但就这几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来看,国有企业上交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基本上按原上交渠道返回,作为政府持有的资本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上交积极性,但没有起到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配制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

(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上缴情况较差我国国有企业税后利润留归企业使用已经多年,己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导致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应上缴财政部门的国有资本收益没有上缴。而国有企业不按规定上缴各种收益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国有企业对国家投入的资本形成的税后利润不分配和不及时分配,影响上缴;有的是因为国有企业对占有和使用的资产经营不当,没有实现利润,甚至亏损,没有收益不能上缴;有的国有企业出租资产或对外投资,资产未能及时收回,投资收益未及时入账,或故意隐瞒收益,造成收不抵支或坐收坐支,造成国有资本收益未能上缴。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存在困难由于有些企业认识不到位、预算编制本身不够科学合理、监管未跟上等原因,导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不高,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使用及分配情况,直接造成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距较大,预算无法执行或执行困难。

二、有效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检查的对策措施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检查要注重宏观目标和有针对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检查要注重宏观目标,关注全局性、整体性和效益性,力求在把握总体、揭示微观的基础上,针对预算的准确性不高,编制不规范,支出不合理等问题,从中检查分析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从根源剖析查找原因,从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尽可能多地提出检查建议,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二)对纳入国有资本预算范围的企业营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企业经营效益是关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核心问题。财政监管部门应按照会计年度严格对纳入预算范围企业的收支、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核实、检查和监督,检查是否存在隐瞒和延迟登记收入、虚增成本、虚提费用等影响企业损益真实性的问题。严格检查企业经营中是否存在转移收入、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确保企业的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要审查企业实收资本是否按照占用比例实现了同股同利,是否同期实现了股利分配,是否存在应提未提、应付未付、延期支付和挪用国有资本收益等问题,跟踪确定国家按出资比例享有的税后利润,按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关制度的规定,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管理、收缴、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

(三)严格监管纳入国有资本预算范围企业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情况财政部门要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直接纳入国库集中管理,支出按照预算安排和资金使用的具体计划划拨到收款单位账户。财政部门中的专们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负责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收缴、支出实行常态化检查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企业切实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分离资金的使用权和控制权。

资本运营论文 18

[关键词]资本市场,养老保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货币市场

一、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理论研究

(一)资本市场不完全条件下养老金介入的研究进展

正像西方经济理论中论述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很难发生一样,完全资本市场形成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也很难满足。为了弄清楚不完全资本市场,首先应该知道完全资本市场是什么样子的。经济学家托宾认为,对资本流动没有约束的市场就是完全资本市场。法博齐和莫迪利安尼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买卖双方的数量都非常大,并且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所占的份额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都小得多,其结果就是所有的单个市场参与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时就不会有交易成本和阻碍商品供求的障碍。爱德华·S·肖认为,资本市场完全就意味着资本市场上的实际利率很高,有组织的利率与场外利率差别很小。由此可以看出,完全的资本市场意味着资本市场上资本的供给者与资本的需求者都是利率的接受者,资本流动中不存在障碍,投资者的风险为中性。但事实上由于经济结构等原因,很多企业和居民户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本市场之外,上述的完全资本市场得以形成的条件并不存在。在我国市场经济推进的同时,国有和非国有产权的经济主体在资源占有、政策待遇以及所拥有的市场权力等多方面还存在着差别,这种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经济结构的割裂促使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不可能形成。穷人出于谨慎动机所形成的短期储蓄根本无法形成资本积累,养老金对于穷人而言有储蓄的需求但根本没有办法进入金融市场。这种穷与富的差别使得拥有不同财富的人进入资本市场的权利不同,从而使其进一步积累财富的机会和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这些人在资本市场上拥有的信息也不同。

随着经济发展,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量在增长,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介入资本市场虽说是一个新话题,但越来越引起更多国家的重视,但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全,养老金安全、高效地介入资本市场过程中,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不同制度设计的国家面对的难度还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外在养老保险与不完全资本市场关系方面虽然从理论层面进行了研究但一直不是很深入。大多数人坚持资本市场不完全是养老保险存在的基本原因。但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养老保险与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 戴维斯就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研究认为在资本市场不完全情况下,由于资本流动性约束的影响使得消费者的终生消费路径与没有资本流动性约束情况下有很大不同。原因在于:流动性约束限制了个人自由贷款的可能性;养老金的非流动性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个人储蓄不会对等减少;相同数量的资本的未来消费收益很大时会提高个人的总储蓄。阿萨德拉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认为现收现付制向完全基金制的转移可能造成贫困陷阱,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成本不仅使当代人的生命周期收入减少,还会通过馈赠变量影响下一代。博迪1990年也提出,养老金发展是促进资本市场扩张的重要因素,资本市场的扩张直接会促进金融创新。霍茨曼在智利养老金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方面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养老金对资市场场的流动性以及竞争程度有绝对深远的影响。沃尔克研究认为,养老金通过以下几方面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减少交易成本;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增加储蓄等。

国内关于不完全资本市场与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不深入,其间虽然还未明确提出不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到底应该实施何种养老保险制度,但很多学者在资本市场的成熟度的重要性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方面达成了共识。由于智利养老金制度的成功转轨时间还比较短,由此做出完全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之间关系的结论还为时尚早,所以智利养老保险金的运营模式不能复制到中国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基金制的养老保险需要一个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较高的投资管理支持以保障其较高水平的投资回报。一般认为,无论任何国家,资本市场都不可能是完全的,资本积累的增加应该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并非养老保险的转型导致。养老保险的目的也不在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对于养老保险的意义在于,当资本积累的边际产出高于工资增长率时,参加养老保险的消费者的福利状况得到改善。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市场效应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数国家采取的还是现收现付制度,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投资额不大,投资收益也不高。由于这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失业率低且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低,国家并没有感到支付养老金的财政压力,所以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化运营没有受到重视。资金运用的方式也主要限于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保险基金急需增值的愿望,通过投资获得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是诸多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养老保险纷纷向基金转型,主要出现两种投资趋势:一是证券市场;二是海外投资。养老金介入金融市场后,其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 研究认为,养老金介入资本市场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1.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主要表现在金融中介可以将公众的零散资金进行集中并投资于资本市场,为扩大市场交易提供资金支持。

(2)强化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选择安全性好、投资收益高、投资期长的投资方向是资本的本性,养老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

(3)引导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养老保险基金的形成可以引导金融产品的创新。养老保险计划应该具有经常性支付的特点,这需要开发包括收益稳定的套期保值类的新的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以美国为例,随着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的颁布,零利率债券、有抵押支持的债券、指数期货和期权以及保证收入合同等金融产品逐渐被创造出来。

(4)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能够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投资者可以进行基金参与和改进公司的治理。

2.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

(1)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机构投资者的短期行为会增加资本市场的易变性。一般情况下养老金多作为稳健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出现,但偶尔也会产生短期行为。由于养老基金的规模庞大,一旦出现投机行为就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在缺乏弹性的资本市场中,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养老基金的一个大的买盘或者卖盘就会造成资本市场的过度需求或者过度供给,增加资本市场的易变性。

(2)巨额养老保险基金增强了资本市场的压力。随着养老基金规模的增大,当其积累额超过的市场吸收能力时就会导致整个资本市场的回报率下降,养老基金的回报率也随之下降。

二、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及管理模式比较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各个国家先后采取了不同的运行模式:英国实施了福利国家模式;美、日、韩、德实行了投保互助模式;新加坡实行了强制储蓄模式;中国以及东欧国家实行了国家退休保险模式。

1.福利国家模式。该模式以英国和瑞典为代表,按照普遍性原则,以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和福利设施体系化为目标而设置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政策。这种保险模式以1942年英国颁布的《贝弗里奇》报告为标志,提出了为每个公民提供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补助、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补助、妇女福利以及失业救济等7个方面的社会保障。福利国家的保险模式的主要特征有:所有人按照统一标准享受保险给付;国家强制所有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保险的种类由单一险转向综合险。相对更加安全的全民保障的安全网络得以建立。

2.投保互助模式。这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实行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该保险制度的特点在于:保险对象不仅涉及工薪劳动者而且涉及未在职的普通公民;雇主缴纳的保险费比例要高于或者等于雇员交纳的比例;养老金分为普通养老金、雇员养老金和企业补充养老金等三个层次。该种模式的养老金的优点在于:养老金的资金来源相对丰富;社会覆盖面更广;基金管理更加科学;缴费和受益挂钩从而保障了公平和效率。互助性养老金在二战后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3.国家保险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受惠对象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劳动者;国家不向劳动者本人征收任何形式的保险费,保险费全部由劳动者工作的单位负责。

4.强制储蓄模式。保险金全部来自于企业和劳动者的缴纳,国家财政不进行任何补助。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就是一种强制储蓄的制度,国家对公积金不收税。公积金的缴费率随经济的波动而变化,在经济衰退、企业发生困难时公积金的缴费率降低。为保障公积金德安全性,国家规定公积金的投资工具主要是政府债券。

(二)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细微差别,但从管理主体角度可以区分为政府管理与非政府管理两种模式,各自在运作模式上存在着不同。

1.政府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是指政府有关机构直接参与养老金从收到支的各种具体事务,这取决于政府的功能定位以及能力和工作效率。政府管理基金存在诸多好处:通过收入再分配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从而更能体现社会公平;政府通过数量巨大的养老基金进行宏观调控;政府恪守谨慎原则可以防止个人在选择投资工具中的不理智行为。这种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容易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基金成员的利益出发管理基金;基金用于购买国债使投资收益不能很好地反映资金价格。

2.非政府组织模式。无论是盈利性的还是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基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政府管理模式的缺陷,以便更大程度上保障养老基金积累最大化。非政府组织模式包括以下三类:(1)保险公司和银行。该方式一般适用于职业年金和个人退休储蓄账户的管理。保险公司可以直接参与养老基金的管理,但养老基金财产要与保险公司财产分开。除了保险公司外,银行也可以管理个人退休储蓄账户,养老金账户的缴费和收益在退休前享受免税优惠。(2)养老金管理公司。养老基金委托给专门的基金公司运作,公司将养老基金直接投资于市场提供的金融工具。基金成员有权利将其账户在不同的基金公司之间进行转移。基金质量主要取决于有关管理公司的法律监督体系。基金管理公司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公司,所以母公司的任何问题都会影响到养老基金的运行质量,出现问题时基金成员只能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在不同的基金公司间转移其账户来规避风险。(3)基金会。这种模式中,一般由雇主、雇员等利益相关主体的代表组成董事会对基金行使最高决策权。基金的资产与发起人的资产相分离,通过各种契约型安排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营。基金会一般运用银行、保险公司或者共同基金等对基金进行专门管理,并授予这些管理中介以很大的决策权,同时通过一定的监督手段对这些中介的行为进行约束,以充分保障基金的安全性。董事会一般不强行规定中介对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等具体内容,着重于引导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的正确性。

三、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与养老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分析

根据金融学理论,资本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不仅没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也没有完善的银行体系。在长达30多年的计划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这一市场要素无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我国只有资金概念没有资本概念。1981年我国发行48.66亿的国库券才标志着资本市场的起步。1985年开始实行“拨改贷”,银行开始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中长期信贷成为我国资本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的出现使资本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虽然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但很多方面还充分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不完全的,这包括利率非市场化、交易工具落后、监管不得力、交易规则不健全等。造成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全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体制不完全、市场结构不完全、市场功能不完全、监管不完全和交易主体不完全等。诸多问题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影响:一是存贷款利差偏高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存贷款利差呈现稳定上升趋势。按照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这种较高的存贷差直接造成30%甚至更多的家庭不发生消费信贷。在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绝大多数居民的投资渠道非常有限,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资产存在形式。二是间接融资比例偏高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存款型金融机构的垄断和存款型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直接造成社会资金流动不畅,居民户的储蓄主要聚集在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的比例过高,有关资料显示,银行信贷占到信贷总额的90%以上,国有银行占到70%以上。形成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很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储蓄缺乏投资渠道和谨慎性消费习惯。

(二)不完全资本市场下养老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不完全延缓了我国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进程。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金介入金融市场在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条件下,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又不能脱离开养老保险的传统管理制度,国家在养老金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寅吃卯粮”的做法如果不连续只能给国家的养老保险职业铸成大患。整体而言,我国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隐性债务和转轨成本的承担主体虚化。隐性债务是相对于显性债务而言的,是指现收现付制度下的保险金缴纳者在未来某个时期需要获得的养老金收益。如果养老金制度是可持续的并且传统养老金制度是不变更的,则上代人需要获得的养老金收益就可以通过下代人的缴费获得,并且以此顺延。但出于转轨经济背景下我国很多制度层面是不健全的,我国的保险制度也在进行着改革,新制度的出台使得原先的现收现付的保险金制度不能再传承下去,上代人的养老受益的兑现就成为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国家的隐性负债,“老人”(已经退休的马上就需要领取养老金的人)和“中人”(已经参加工作的正在缴付养老金且在未来需要享受养老保险收益的人)的隐性债务于是就被显性化。所以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需要承担较高的转轨成本,这个成本包括三部分:“老人”的养老金的给付;“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的给付;物价水平变化需要增发的养老金差额。这个转轨成本自然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因为“老人”和“中人”已经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是通过对劳动者劳动报酬事先扣除的方式交给了国家并且国家已经将其投资和固化在国有资产当中。但国家并没有愿望也没有能力承担这样一笔庞大的债务,而是通过收入代际转移的方式将其转移给下一代。年轻一代能否承担这样繁重的债务还未可知。所以至少在短期内转轨成本的承担主体虚化了。

2.空账管理和保险覆盖面狭窄。在国家无力承担如上所述庞大转轨成本的情况下,国家在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只能不断透支个人账户中的养老保险金以支付“老人”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由此变为空账。“中人”虽然每年将自己的保险费打人自己的账户,但又不断地被提走,“中人”的账户总是一个空账户,在养老保险不能得到合理增值条件下,“老人”不断将“中人”的养老金提走,当“中人”变为“老人”并且需要从自己的账户中提取养老金的时候导致其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收益,空账户累加的本质在于国家负债的增加,当国家对累加的负债不堪重负的时候自然会引发养老保险体制的崩溃。空账户不断累积叠加将会危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安全。企业拖欠、逃避和拒绝缴纳保险费、私有和乡镇等非国有性质的企业参与养老保险缴费的积极性较低等多种原因导致保险范围狭窄。社会保险不仅体现在老有所养,还要体现互济性特点,“寅吃卯粮”的做法只能说是在很低的层次上实现了互济性。由于保险基金不能有效地保值增值和扩大规模,其覆盖面扩大的进程难以铺开,最终会导致收入高的老人获得相对高水平的养老金,而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仍然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这种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自我保险,社会保险很难实现层次上的提高。

3.退休年龄偏低。我国现行的男60岁女55岁的制度规定是在经济不发达、居民预期寿命较短的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政策,随着居民平均年龄寿命的增高,居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也在逐渐增长,低退休年龄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有后移的趋势。发达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普遍较我国高(如表2)。不但如此,目前全世界一共有165个国家对享受养老金的退休年龄做了具体规定。丹麦、冰岛和挪威的退休年龄最高,男女都是67岁。斯威士兰、赞比亚、科威特等国最低,男女都在50岁退休。据统计,全世界男性平均退休年龄约为60岁,女性约为58岁。其中规定男女相同退休年龄的国家占多数。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低于发达国家。日本也将退休年龄从60岁后延到65岁,英国人的退休年龄将从现在的男65岁、女60岁,逐步提高至2044年男女都68岁。据测算,如果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到65岁,退休金的支付总额可以减少50%。美国的退休年龄正从65岁向70岁推延,美国采取种种措施鼓励人们尽可能推迟退休。如果职工到了退休年龄还想继续工作,则可在继续工作情况下领取退休金,也可选择不领退休金继续工作到70岁,在这种情况下,每多工作一年,退休金就会提高约7%。德国在2003年出台了2010社会福利改革方案,按照这个方案,从2011年起逐步将退休年龄从65岁推迟到67岁,并提出了包括降低养老金标准、提高养老保险保费等一揽子应对老龄化冲击的解决方案。法国从2008年起,雇员只有付满40年保费才能全额获得退休养老金,到2012年这个期限将延长到41年,而在65岁前退休的人将不能领取正常的退休金。澳洲和意大利对容纳大龄员工工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新加坡为了满足老年人“退休之后继续工作”的要求,近来正在酝酿出台“反年龄歧视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有待提高。这对减缓我国的社会养老财政负担是一个重要举措。

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策略分析

(一)商业银行作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

与其它投资基金的托管业务相比较,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业务没有本质差别。银行作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在经营养老基金的过程中应该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要安全保管基金的全部资产,包括委托人委托的全部资金、基金投资购买的全部债券、股票以及由这些不同形式的资产所产生的资本利得或其他形式的收益。其次要负责基金投资的结算和对托管基金投资运作负责监督。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宽使其中间业务能够有很大空间成为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基金数额的增长,使银行托管养老金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客观的收入来源。商业银行参与养老保险金的管理不一定会伴随高风险,原因在于银行经营风险的高低不在于经营项目,而在于管理技术、管理制度以及资金在不同项目上的投资组合状况。不但如此,银行介入保险基金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银行的中间业务,不但没有提高其风险反而使其风险降低。所以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优势满足了养老金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要求。

资本经营论文 19

资本经营是通过优化配置所能控制的资源进行市场交易,达到资本拥有者利益最优化和资本的增值。因此,它不同于产业经营,内涵上包含着资源配置方法和企业经营方式两重意思。但从资本经营在实际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来看,企业经营方式是其直接表现形态,而资源配置方法则是它在运作以后所表现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本经营与产业经营有着在经营对象、经营理念以及运作风险上的区别。

1.经营对象不同。资本经营的目的是使资本通过运作得以增值,经营的重点是加速资本流动周转,尽量缩短物资留在企业各环节的流动时间,其最关注的是投资的使用效益和资金的循环增值。然而,产业经营的目的是使资产通过运作得以流转顺畅和保值,经营的重点是具体产品的流动周转,其最关注的是资产的使用效益和资产的循环周转。

2.经营思维方式不同。资本经营通过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业或部门,获得增值机会而不断增值。其经营是开放式的,在操作上尽可能利用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来发展自己,精于主业,分流辅业,控制资产闲置。而产业经营注重的是资产增量的投入,对资产的利用和效能发挥较忽视,其经营是封闭型的,总是在既定的范围内自我配套,不愿接受资本流动、可以增值的现实。

3.经营风险度不同。资本经营往往实现资本的多元化,靠多个产业或多元化经营支撑企业,以减少或分散经营风险。而产业经营往往依靠单一型的产品经营,只注重产品的开发和换代。

4.科技思维不同。资本经营以效益为中心,关心的是技改投入的回报率,决不追求无效益的先进技术。产业经营较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而相对忽视其经济性。

二、资本经营发展给财务带来的新理念

社会经济组织对经营和知识经济的理念创新,在于投资者的资本是否通过运作得以良好的增值,要求上是能创造出大于社会平均增长水平的回报。资本经营的运转和知识的运用,给财务方面带来更深入的效益理念的进步,其新突破在于:

1.抓住资本内涵价值这个根本,实现由事务管理向更高层次的价值观理智的飞跃。资本作为能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源,在客观上要求财务方面应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来认识原有的理财思维,而我们原有的观念是:通过资产的运作,使其发挥产出效益,试图创造出较高的资产收益率。而资本经营的观念突破,则使我们要将一个企业或资本投入项目作为资本运作的对象,按投资的收益回报要求来决定产业经营的深入或退出。

2.符合企业经营综合化、多元化的大趋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经营的被重视或者被企业界广泛运用,将促进社会资本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

3.开阔了经营思维空间,为提高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现在,我国的企业总资本已达到相当规模,每亿元的资本收益率如果提高1%,即可增加收益百万元。资本周转速度加速,也可为社会新增流动资本。搞好资本经营,比活化单个产品或新上一个项目效果更加显著。所以,资本经营将有助于企业确立效益的观念,以适宜的技术和品质,以有效的资本经营方式,取得投资者满意的回报。

4.开创出资本增值新的道路。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家直接投资到企业的资金越来越少,企业的发展原则上需依靠企业自身。所以,资本经营为企业经营创出实现资本增值的一条新道路。

5.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充分协调好各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1)建立多元化的财务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理财主体应进一步细分和多元化,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包括股东、经营者和员工、政府、顾客等;另一类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及所在社区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及其财务要求都应当被看成是企业理财的重要内容,其中第一类是最主要的。(2)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第一,财务目标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成绩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特别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我国,能在财务目标多元化下,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人力资本的利润分享制度,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盈利、他们个人资产积累与增长和企业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更有利于强化其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财务责任社会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财务要求,并在这两种财务要求之间谋求均衡。这样,既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也有助于其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6.强化风险管理,促进竞争与合作统一。(1)强化风险管理。首先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或避免因投资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损失。(2)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但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又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决算与日常管理中既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付风险的挑战,趋利避害,又要灵活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以增强企业自身及其他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三、资本经营中的财务问题

资本经营的展开,会不断地以其特有的经营方式进行,而现代企业经营中伴随着运营的实际问题较多,其中的财务问题和财务理财思维更是令人深思。

1.关于企业兼并中存在的财务问题。企业在实施兼并行为是一定要考虑兼并成本和与其受益。企业兼并成本是指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实施兼并所要承担的全部费用。且广义的兼并成本包括投资的机会成本。预期收益是企业预计的资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可带来的收益。

[摘要]资本经营与传统的产业经营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随着投资活动的迅速扩张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实践中的资本经营实现了由事务管理向更高层次的价值观理智的飞跃,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更高、更新、更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与实践相脱节,应用中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来认识原有的理财思维。

[关键词]资本经营;产业经营;知识经济;财务理念;交易成本;预期收益

资本经营是市场的产物,是由市场经济追求价值“滚动”增值、不断实现利润的增多这种内在本质要求所决定的一种基本经营形式。资本增值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而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因此,实践中的资本经营,给我们提出了较多的问题思考。

一、资本经营与产业经营的区别

资本经营是通过优化配置所能控制的资源进行市场交易,达到资本拥有者利益最优化和资本的增值。因此,它不同于产业经营,内涵上包含着资源配置方法和企业经营方式两重意思。但从资本经营在实际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来看,企业经营方式是其直接表现形态,而资源配置方法则是它在运作以后所表现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本经营与产业经营有着在经营对象、经营理念以及运作风险上的区别。

1.经营对象不同。资本经营的目的是使资本通过运作得以增值,经营的重点是加速资本流动周转,尽量缩短物资留在企业各环节的流动时间,其最关注的是投资的使用效益和资金的循环增值。然而,产业经营的目的是使资产通过运作得以流转顺畅和保值,经营的重点是具体产品的流动周转,其最关注的是资产的使用效益和资产的循环周转。

2.经营思维方式不同。资本经营通过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业或部门,获得增值机会而不断增值。其经营是开放式的,在操作上尽可能利用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来发展自己,精于主业,分流辅业,控制资产闲置。而产业经营注重的是资产增量的投入,对资产的利用和效能发挥较忽视,其经营是封闭型的,总是在既定的范围内自我配套,不愿接受资本流动、可以增值的现实。

3.经营风险度不同。资本经营往往实现资本的多元化,靠多个产业或多元化经营支撑企业,以减少或分散经营风险。而产业经营往往依靠单一型的产品经营,只注重产品的开发和换代。

4.科技思维不同。资本经营以效益为中心,关心的是技改投入的回报率,决不追求无效益的先进技术。产业经营较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而相对忽视其经济性。

二、资本经营发展给财务带来的新理念

社会经济组织对经营和知识经济的理念创新,在于投资者的资本是否通过运作得以良好的增值,要求上是能创造出大于社会平均增长水平的回报。资本经营的运转和知识的运用,给财务方面带来更深入的效益理念的进步,其新突破在于:

1.抓住资本内涵价值这个根本,实现由事务管理向更高层次的价值观理智的飞跃。资本作为能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源,在客观上要求财务方面应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来认识原有的理财思维,而我们原有的观念是:通过资产的运作,使其发挥产出效益,试图创造出较高的资产收益率。而资本经营的观念突破,则使我们要将一个企业或资本投入项目作为资本运作的对象,按投资的收益回报要求来决定产业经营的深入或退出。

2.符合企业经营综合化、多元化的大趋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经营的被重视或者被企业界广泛运用,将促进社会资本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

3.开阔了经营思维空间,为提高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现在,我国的企业总资本已达到相当规模,每亿元的资本收益率如果提高1%,即可增加收益百万元。资本周转速度加速,也可为社会新增流动资本。搞好资本经营,比活化单个产品或新上一个项目效果更加显著。所以,资本经营将有助于企业确立效益的观念,以适宜的技术和品质,以有效的资本经营方式,取得投资者满意的回报。

4.开创出资本增值新的道路。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家直接投资到企业的资金越来越少,企业的发展原则上需依靠企业自身。所以,资本经营为企业经营创出实现资本增值的一条新道路。

5.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充分协调好各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1)建立多元化的财务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理财主体应进一步细分和多元化,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包括股东、经营者和员工、政府、顾客等;另一类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及所在社区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及其财务要求都应当被看成是企业理财的重要内容,其中第一类是最主要的。(2)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第一,财务目标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成绩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特别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我国,能在财务目标多元化下,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人力资本的利润分享制度,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盈利、他们个人资产积累与增长和企业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更有利于强化其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财务责任社会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财务要求,并在这两种财务要求之间谋求均衡。这样,既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也有助于其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6.强化风险管理,促进竞争与合作统一。(1)强化风险管理。首先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或避免因投资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损失。(2)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但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又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决算与日常管理中既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付风险的挑战,趋利避害,又要灵活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以增强企业自身及其他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三、资本经营中的财务问题

资本经营的展开,会不断地以其特有的经营方式进行,而现代企业经营中伴随着运营的实际问题较多,其中的财务问题和财务理财思维更是令人深思。

1.关于企业兼并中存在的财务问题。企业在实施兼并行为是一定要考虑兼并成本和与其受益。企业兼并成本是指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实施兼并所要承担的全部费用。且广义的兼并成本包括投资的机会成本。预期收益是企业预计的资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可带来的收益。

(1)关于企业兼并成本或兼并交易价格。兼并并非是将一个企业“白白”送给另一个企业。现在许多企业提出“零兼并”,即不付出一分钱就可以把兼并的企业拿过来。所谓不付钱的“零兼并”,其实附带着其他的条件。这个附带的条件往往包括被兼并企业债务的承担、员工的安置,等等。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兼并成本的问题。事实上,兼并方在考虑实施兼并行为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兼并本身所需花费的费用外,还有连带的其他费用,比如:安置被兼并企业员工的支出、投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启动资金,等等。因此,当兼并价格过高,兼并方就会考虑放弃兼并。只有当

(2)对兼并资本的预期收益。兼并与其他投资行为不同的是,不仅兼并方要考虑资本的预期收益,而且被兼并方也要考虑资本的预期收益。这就是说,兼并是一项双方企业或资本拥有者的行为,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出于不同的对市场收益和企业自身发展策略的要求,兼并方和被兼并方对资本收益的预期是不同的。因此,兼并双方一定会出现讨价还价的谈判过程。财务对于资本收益的预测能力,都

2.无形资产的估量问题。在企业的资本经营中,往往会遇到一方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而另一方是希望投入该技术领域的资本投资企业。按国家有关技术入股的规定,对获得国家或省级新产品技术的拥有者,原则上可以在新设立企业的股权中拥有不高于35%的股权。而如何对先进技术的现值认定,又是双方在合作前期财务主管或首期谈判代表必须考虑并且坚持的关键要素之一。当然,国家在每个部级开发区所在地一般设立中性的产权交易所,试图论证技术的价值。实际上,企业进入或取得该技术的代价,内部是有上限的,财务策划往往决定该项目未来效益的大小和资本预期收益水平。

3.资产剥离的资产评估与市场认可价格差距的问题。在实际资本经营工作中,较难处理的问题较多,其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经过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资产价值往往与市场认可价格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财务处理往往是“掩人耳目”的。如某企业进行部分资产的拍卖,委托某资产评估机构对该项资产进行评估,经过评估,出具资产评估报告:该项资产账面净值为5.76亿元,评估价值为3.15亿元。而拍卖行报出的拍卖底价为2.88亿元,最后一企业以2.98亿元拍得。从实际操作情况看,财务上出现几个较难解释的问题:(1)拍卖资产企业的财产贬值如何进行账务处理?(2)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又说明什么?(3)拍卖价值低于评估价值,企业对评估机构又如何看?

4.股权投资中的股权定价问题。一般来说,股权交易的定价原则上以企业历史成本价格核算的净资产价值来确定。因而,在资本经营实施过程中,有以下情况摆在面前:(1)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前景估价,投资方看中的是未来的发展机遇或地理位置,或者资产存量的实用价值,或者人员、技术、区域性优惠政策,等等;(2)对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确定就成为财务依照投资理念来确定股权的上限价格,如投资某一家银行,其股权价格的确定就成为综合资本经营效益的判断标准;(3)接受投资方与投资方理财观念的差距,也是造成在股权估价上分歧的主要因素。

5.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财务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局面的明朗,社会经济组织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和操作能力增强,这便对财务方面提出较多的运作问题。虽然中国证监会对社会经济组织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资金进入股票二级市场有着严格的规定,且对“炒作”和投资以入市购买与出售之间的时间来判断,这给财务工作者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资金投资股票市场会出现以下现象:(1)资金来源应能证明是自有资金。(2)在资金投资于某证券品种控制的时间与资本经营的效益原则背离时,为规避“炒作”风险而丧失收益的机率大大增加,使投资活动变得无法控制。(3)会计核算上由于未将市值引入核算(上市公司除外),一般的企业在造成时点上的亏损时,如采取不出售的“技巧”,这一亏损就不可能让企业的股东(投资者)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经营班子的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四、资本经营中财务问题的对策思考

资本经营的具体形式较多,如企业兼并、企业收购、企业合并、企业联合、股份制合作、托管制、企业破产和租赁,等等。当然,它在促进企业存量资本的盘活、实现资本价值的保值增值、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促进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增长方面的作用较明显,但其在运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关于企业兼并成本问题,应与被兼并企业未来可能预计的收益进行比较,承担或接受被兼并企业的资产和“零”价格,财务更要关注债权的回收可能。通过律师函、资产和账务的审计等形式予以确定,且考虑未来介入债权回收的成本。

2.对兼并资本预期收益的认识,如单纯从事产业经营,而不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规划不实施,财务将会难以预计。

3.关于无形资产的估价,从目前来看,只有在进行企业间合并、合资等情况下才会出现,其在财务方面尚无任何历史参照。双方和中介机构的议定,却成为最后的股权组成部分,财务在参照物上几乎没有,是否符合效益原则,变得无所适从。因此,财务上要从整个资本结构的构成来确定无形资产价值在企业股本结构中的比重和预计收益的可能。

4.资产剥离评估与市场差距如何解决,必须是将市场价格作为公允对比价格,在会计准则中加以规定。

5.股权定价,从实际操作上是贯彻了市场原则,经营理念和今后操作收益的把握是财务应该控制的上限因素。

6.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财务问题,财务上对资金的合法性问题应采取现金流量走向的监管和资产负债率的控制。对现在的一般股票投资行为,应注重投资性的策划,而避免投机性的行为,内部设定止损点,风险与收益同时共存的思维要在制度上加以确定。

参考文献:

[1]黄艳玲,沈可宏。经济资本管理的优势[J].山西财税,2005,(10).

[2]方克德。树立智慧资本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观念[J].交通企业管理,2007,(1).

[3]唐现杰。商业企业经营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07,(1).

[4]赵元豪。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策略[J].辽宁经济,2006,(12).

[5]王开良。重庆企业跨国投资与资本运营研究[J].特区经济,2006,(12).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 20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靠传统的融资渠道及自身资本的积累是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实际的资金需求的,这就需要企业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土地置换、存量资产出让、股权出让等渠道进行资金的筹措,也可以应用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在资本市场上实施直接融资,在企业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专业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便于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

在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对投资决策的管理责任与管理权限予以明确,以便于形成快捷、良好、有效的决策机制,这就需要建立其健全的资本运营决策机制。首先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对决策权限予以明确划分,对于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决策权,应当将其仅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所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主体之间重组或者变更时做出的明确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对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予以明确,以便于构建良好的资本运营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国有控股资产运营决策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并要积极提升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积极降低资本的运营风险。

三、建立起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过程 资本运营应该尽量的减少无关联合企业的兼并,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开展,在合理的市场结构下形成良好的企业竞争状态,将资本的运营与商品生产经营的实际密切结合,防止在资本的运营过程中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对资本运营轨道予以合理的规划。

四、建立完善的投资约束机制

在企业资本运营管理与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与融资渠道的拓宽工作,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约束机制,以便于对投资运营与投资决策中的一些行为予以约束,对于降低资本运营风险具有积极地作用,主要表现为:(1)建立起完善的投资运营可行性论证责任制,可行性论证的工作质量与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具有直接的联系,并且会影响到整个投资项目的风险性与效益性,在实际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开展过程中,通常采取单元论证与联合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投资建议通常由投资管理部门或者是业务部门提出,经过投资建议部门的单元初步论证之后,报送企业管委会实施申请立项,经过企管委审核同意之后,批准立项,然后由投资管理部门组织联合论证,联合论证部门主要有基建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共同组成,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还需要邀请资源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参与论证工作中,以便于提升可行性方案的科学性(;2)建立完善的投资运营约束机制,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在对投资目标及投资主体予以明确之后,落实各个投资决策环节的岗位责任制,并要积极强化资本的审查监督力度,降低由于投资运营不善所导致的资不抵债的风险,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五、结束语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 21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股权分置的含义,基于盈余管理的概念,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同时也提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也不

“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股权分置扭曲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制约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司股价难以对大股东、管理层形成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资本流动存在非流通股协议转让和流通股竞价交易两种价格,资本运营缺乏市场化操作基础。股权分置不能适应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在诸多方面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2005年4月29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2005年9月4日证监会正式公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它的完善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的程序规范,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一、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就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性差异的过程。从微观上,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将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营机制,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法人股东的持股信心。从宏观上,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将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的差异,加强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约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资本市场功能的全面发挥创造条件,并从根本上推动证券市场的彻底变革,有效增强投资者信心。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手段或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以达到影响盈余为目的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现代财务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盈余管理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还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变革、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公司会计行为、完善公开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外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是很普遍的现象。在这些失真的会计信息中,有的纯属会计造假,有的则是盈余管理所致。会计造假是公司管理当局蓄意的欺诈行为,由此形成的会计失真应该依法加以制止和严惩。而盈余管理是企业在有会计选择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者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合规合法行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盈余管理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 尽管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始终是违背了会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违背了高质量财务会计报告的精神。公司管理当局仅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极有可能会对广大投资者和整个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功能发挥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而且集中体现在上市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上市公司引出了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了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

(一)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股份得以全流通,解决了一股独大,产权不够明晰,流通股的比例过小等问题。在股权分置下,大约存在2/3的股份是不流通的,而且股权高度集中于非流通股,国有股权持股比例在60%左右。许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所持有的比例均超过了50%,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样控股股东很容易利用其控股地位进行盈余管理,操纵会计信息,误导投资者。股份全流通后,控股股东很难维持其绝对控股地位,这样就减少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行性。同时,控股股东在经营公司过程中,如果经营不善,则会导致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下跌,此时就会有其他股东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票来获取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原控股股东即失去控股地位,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二)促使上市公司注重公司价值

股权分置的解决,即股份的全流通,将有效抑制二级市场的投机性,重塑投资者的理性价值投资理念。在股权分置情况下,上市公司2/3的股份是不流通,只有1/3的股份流通,由于流通股所占比例较小,在“一股一票”制下,流通股股东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能力非常有限,通过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来提高司价值的动力不足,所以流通股股东很少期望从公司的期发展中受益,而只是通过获取买卖价差来实现自身收益,也就是所谓的投机。而这种投机行为使得股票价波动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严重阻碍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广大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股份全流通以后,股份再无流通与非流通之分,所有股东有了共同的目标利益,即公司价值的上涨,而不是具有历史性质的账面盈余。这样,企业管理当局也就会对账面盈余渐渐失去兴趣,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改善企业的经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上来。

然而,股权分置改革只是解决了我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的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也不 而且,国资改革的方针政策明确表明,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战略等方面的考虑,国有资本将对一些基础性行业和战略性行业控股。其次,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即使在股份全流通状态下也仍然存在。内部人控制即便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困扰公司治理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不

参考文献

[1]刘月平,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背景及行为研究。转轨经济下财务与会计问题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 22

时间:2003-1-21作者:秩名

为了贯彻《证券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需要研究在我国如何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建立以机构投资者法人持股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既有利于参予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又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

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国内资本市场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有足够的证券发行者和机构投资者,有严格的信息批露标准,以便于投资者对证券进行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价;有标准的交易票据和交易手段,以便于交易的进行和市场流动性提高;能实现较低的税收和交易成本;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能做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对泄露内幕信息、制造虚假信息者和操纵股市者进行严惩等。而我国现今的股市,虽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些规模,也立了法,已有法可依,但尚是一个不规范的、投机大于投资、非理性的股市。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

一、对实行股份制和开办股票市场,急于求成,缺乏认真研究,选择模式不当。从西方发达国家股市看,一种以美英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虽然越来越多,但都没有摆脱追求高流动性和短期效益的弊病,投机性很强。另一种以德、日为代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法人投资,法人投资有一种战略眼光,能着眼于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而不是像美、英的法人投资者那样追求短期效益。当时,我国发展股市如选择德、日模式,情况就会比现在好得多。二、我国股市仓促上马,立法滞后。1998年底,才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立法滞后,也是造成目前股市不理想、不规范的一个原因。

三、舆论和导向失误。在《证券法》公布前,理论界和舆论界只宣传股市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企业从股市筹资,而不重点宣传股市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应当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因而将股市引入仅仅是“筹资和圈钱场所,使好多股份制企业老总不把投资者作为“上帝”,而看成是“阿斗”,不给投资者以应有的回报。《经济日报》记者陈剑夫同一位准备上市的企业老总聊天,问他为啥要争着上市,回答是:“这钱不一样,等于是白白拣来的,花起来没有还贷压力”(见1998年8月2日《经济日报》“募资使用叫人难放心”一文)。

四、信息披露失真。有些上市公司在财务上搞虚假包装,以欺投资者上当,使股民投资权益遭受损失,逼着投资者只好进行短期投机。最为典型的是红光公司,编造虚假利润达1.57亿元,骗取了上市资格,使广大投资者上当,遭受了巨大损失。

五、严格规范监管缺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内幕人员和大户联手操纵股市有宽松的环境。我国《证券法》第71条、184条明确规定:“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多年来,我国股市上大户做庄、联手操纵哄抬股票价格,从中获得取暴利,广大小股民遭殃的事例屡见不鲜,至今对违规联手操纵的违法案例处理的很少。

六、我国股市投资者主要是4400万投资者散户。据上海证交所的资料,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公众股民散户占94%,机构投资者只占5%,自营者占1%。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股市中,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的退休养老金、保险基金、银行信托基金和投资基金等拥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占股市的50%以上。在每天的股市交易额中,2/3的交易额是由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国目前以散户为主的股市存在着很大弊病:一是投机性强,换手率高,频繁的股票交易,导致股市狂涨狂跌;二是缺乏参予股市经验的散户,往往成为股市的牺牲品,大户的“美中餐”。据《中国证券报》调查,1994年-1998年股市中赔钱的户占50%-60%,多是散户。三是股市中散户多,缺乏众多的机构投资者,不利于参与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通过上述分析来看,要做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股市稳定发展,除了必须端正、办好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牢牢树立投资者—股民是“上帝”的观念,坚决摒弃股民是“阿斗”、“圈钱的对象”的错误观念;证券监管机构除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严格进行监管外,还要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把我国目前散户为主的资本市场早日改�

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减少和降低小投资者、小股民的风险。通过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机构投资者通过发行基金、债券、信托投资等方式把城乡居民和小股民手中的钱吸引进来,由机构投资的专家进行投资组合,既能减少投资风险,又可给投资者以较多回报。二是机构投资者采取“直接介入”,或“挑选优胜者”进行“间接介入”,以发挥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远比小股民的作用大。三是股市中机构投资者比重越大,股市发展越稳定,但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证券监管部门必须对机构大户在证券市场中的运作严格进行监管,谁违规操纵股市必须严惩,要引导和鼓励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追求长期效益。三是发展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增强股市发展的稳定性。德、日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多大的交易量,但这两个国家已发展到了能与美国抗衡的地步。过去,我国股市追求交易量和股民人数,这是片面的。如何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我的思路是:必须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处于长线商业银行、短线投资银行(其中特别是投资基金)不协调跛足状态下运转。据我测算,1997年底,我国投资银行业总资产(系证券业)仅为2055.5亿元,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66228亿元的3%;投资基金总资产为100亿元(系1998年底数),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0.1%。1997年底,美国银行业总资产为47000亿美元,基金业总资产也达到45000亿美元,美国投资银行多达一万家,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总资产就已达到4100亿美元以上。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投资基金业还处于弱小的地位,是难以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着重发展资本市场要求的,也难以适应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资产运营、资产证券化需要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必须有发达的投资银行业,资本运营即资本的市场化运营,包括企业兼并、收购、分拆、破产、重组、股份制与股票上市等操作方式,都是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企业改制、企业股权证券化和债权证券化就是依靠投资银行业中投资银行家、金融工程师运用专业技术和金融工具帮企业筹划设计完成的,企业资本运营、兼并、重组和基金业的发展离开投资银行家是寸步难行的。我国国有工商企业巨额的(约在3万亿元)闲置存量资产,如果没有强大的投资银行业加以重新组合和证券化,要想较快搞活也是不大可能的。由此可见,为了早日改变目前投资银行业处于弱小地位的状况,为了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必须把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作者认为,只要开拓思路,采取压长补短的多途径发展的策略,就能扭转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处于短线的局面。现对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发展提出以下七个可供选择的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必须十分重视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中挖掘潜力。因为,原来国有四家专业银行按行政区划广设机构,现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要撤并机构、减员增效,在此形势下,采取压长线补短线的策略,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可供选择的三种发展途径:一种是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抽调一部分高学历、高智力的人员筹组新的总分行制的四家大型的国有投资银行机构,为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二种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允许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全能化银行方向前进,看来,在加入WTO日益临近的情况下,这一步改革走得越早越主动。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看,全能银行可为企业提供从银行贷款到证券融资的全面金融服务,还通过参股、控股控制企业,参与企业决策,形成了紧密型的银企关系。但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仍然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只有那些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才能获得银行的融资,并得到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对于长期经营亏损的企业,银行必定会主持、监督其实施破产,以实现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德国银企业之间关系密切但不相互过度依赖,银企关系通过市场规则进行约束,而政府不进行干预。德?娜芑兄贫戎档梦夜薪杓5谌质窃谠莶恍薷摹渡桃狄蟹ā诽跫拢迷市砉猩桃狄谐闪⒏绞舻耐蹲使荆扇⊥蹲室邪旆ǎ械8慊?996年以来新的逾期不良贷款的任务,因为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承担起上述任务。

第二个途径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和办好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中外合资投资银行,还应允许那些办得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筹办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投资银行的全面金融服务。第三个途径是加快制定《信托法》,要鼓励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使信托投资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第四个途径是要允许省市地方政府发展一批小型投资银行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小型的投资银行机构要为众多的不以上市为目的的中小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并购、投资顾问、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进行全面的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是投资银行开拓业务的广阔天地,是一个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一点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五个途径是要通过试点,稳妥地逐步允许养老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美国1999年3季度末,养老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25.1%,所占比重极大。但美国是成熟的股市,我国则是极不成熟的投机股市,允许养老基金进入必须采取十分稳妥和审慎的态度,切忌犯急于求成的错误。

第六个途径是要稳妥地审慎地逐步允许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美国1999年3季度末,保险公司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比重为6.2%。在去年底,国务院已批准保险公司可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了证券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将陆续推出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其他方式。

第七个途径是要加快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已设立16只,总规模达380亿元(只占股市总市值的1.4%),经营业绩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美国1999年3季度末,投资基金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比重为17.1%,在各类投资基金中,股票基金占优势地位,占53%,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1%,高于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其次为债券与收益基金,占23%;再次为应税货币市场基金占20%,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占4%。看来,我国基金的品种也要多样化,才能有利于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群体。有的提出设立专门用于支持国企改革的改造基金,通过发行债券或受益券,把老百姓的钱集中起来交给投资机构,给以一些政策上优惠,鼓励它们去改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盘活资产存量;有的提出国家鼓励发展那个薄弱行业,就批准设立那个行业的投资基金,以增强政策引导的有效性。这些都是有益的建议,可展开可行性论证。此外,也要十分重视发挥商业银行对促进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积极作用。国外银行均不同程度地持有企业的资产,1996年日本银行持有企业的资产的比重为15%,德国银行为10%,法国银行为7%,美国银行为6%。我国因实行分业管理,不允许商业银行向企业直接投资。商业银行虽不拥有企业的资产,但为了确保信贷资产?陌踩布刈⒑突贫笠倒局卫斫峁沟母母铮谡夥矫孀咴谌幸登懊娴氖翘兄泄校兄泄形H蕴奥殖У慕谠钭什苊艿餮泻吐壑ぃ岢隽恕疤案椿罴苹保ǖ髡笠盗斓及嘧樱忧抗芾恚纳聘赫峁梗┐缶婺#敌衅笠蹈闹疲凶什拦溃健疤沼瘛惫善鄙鲜校梢型咎岢隽酥苊艿某锘?见1998年4月9日《金融时报》“从太砂到太原刚玉的启示”报道)。

从上述几个发展途径看,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有需要,也是有可能的,其实投资银行也属于机构投资者,因投资银行业务中也有利用自有资金和借款对企业进行投资。至于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关系,有的采用“直接介入”投资战略的方式;有的主张机构投资者不应当走“持股公司”的道路,应将其投资战略原则确定为“推选优胜

者”,适时进行投资转换的战略原则,这样不仅能避免资金流动性问题,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殊经营优势—即在广泛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识别和发现优胜者的才能,并根据新信息灵活调整投资策略,提高整体投资回报率。机构投资者采取那种介入方式为好,还要靠实践来检验。但作者认为,要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客观条件是:政企必须彻底分开,取消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官本位制和上级组织的任命制,把任命权交给企业的董事会,在客观上要形成一个经理、董事长市场。

为了贯彻《证券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需要研究在我国如何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建立以机构投资者法人持股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既有利于参予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又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

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国内资本市场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有足够的证券发行者和机构投资者,有严格的信息批露标准,以便于投资者对证券进行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价;有标准的交易票据和交易手段,以便于交易的进行和市场流动性提高;能实现较低的税收和交易成本;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能做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对泄露内幕信息、制造虚假信息者和操纵股市者进行严惩等。而我国现今的股市,虽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些规模,也立了法,已有法可依,但尚是一个不规范的、投机大于投资、非理性的股市。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

一、对实行股份制和开办股票市场,急于求成,缺乏认真研究,选择模式不当。从西方发达国家股市看,一种以美英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虽然越来越多,但都没有摆脱追求高流动性和短期效益的弊病,投机性很强。另一种以德、日为代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法人投资,法人投资有一种战略眼光,能着眼于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而不是像美、英的法人投资者那样追求短期效益。当时,我国发展股市如选择德、日模式,情况就会比现在好得多。二、我国股市仓促上马,立法滞后。1998年底,才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立法滞后,也是造成目前股市不理想、不规范的一个原因。

三、舆论和导向失误。在《证券法》公布前,理论界和舆论界只宣传股市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企业从股市筹资,而不重点宣传股市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应当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因而将股市引入仅仅是“筹资和圈钱场所,使好多股份制企业老总不把投资者作为“上帝”,而看成是“阿斗”,不给投资者以应有的回报。《经济日报》记者陈剑夫同一位准备上市的企业老总聊天,问他为啥要争着上市,回答是:“这钱不一样,等于是白白拣来的,花起来没有还贷压力”(见1998年8月2日《经济日报》“募资使用叫人难放心”一文)。

四、信息披露失真。有些上市公司在财务上搞虚假包装,以欺投资者上当,使股民投资权益遭受损失,逼着投资者只好进行短期投机。最为典型的是红光公司,编造虚假利润达1.57亿元,骗取了上市资格,使广大投资者上当,遭受了巨大损失。

五、严格规范监管缺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内幕人员和大户联手操纵股市有宽松的环境。我国《证券法》第71条、184条明确规定:“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多年来,我国股市上大户做庄、联手操纵哄抬股票价格,从中获得取暴利,广大小股民遭殃的事例屡见不鲜,至今对违规联手操纵的违法案例处理的很少。

六、我国股市投资者主要是4400万投资者散户。据上海证交所的资料,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公众股民散户占94%,机构投资者只占5%,自营者占1%。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股市中,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的退休养老金、保险基金、银行信托基金和投资基金等拥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占股市的50%以上。在每天的股市交易额中,2/3的交易额是由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国目前以散户为主的股市存在着很大弊病:一是投机性强,换手率高,频繁的股票交易,导致股市狂涨狂跌;二是缺乏参予股市经验的散户,往往成为股市的牺牲品,大户的“美中餐”。据《中国证券报》调查,1994年-1998年股市中赔钱的户占50%-60%,多是散户。三是股市中散户多,缺乏众多的机构投资者,不利于参与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通过上述分析来看,要做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股市稳定发展,除了必须端正、办好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牢牢树立投资者—股民是“上帝”的观念,坚决摒弃股民是“阿斗”、“圈钱的对象”的错误观念;证券监管机构除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严格进行监管外,还要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把我国目前散户为主的资本市场早日改�

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减少和降低小投资者、小股民的风险。通过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机构投资者通过发行基金、债券、信托投资等方式把城乡居民和小股民手中的钱吸引进来,由机构投资的专家进行投资组合,既能减少投资风险,又可给投资者以较多回报。二是机构投资者采取“直接介入”,或“挑选优胜者”进行“间接介入”,以发挥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远比小股民的作用大。三是股市中机构投资者比重越大,股市发展越稳定,但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证券监管部门必须对机构大户在证券市场中的运作严格进行监管,谁违规操纵股市必须严惩,要引导和鼓励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追求长期效益。三是发展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增强股市发展的稳定性。德、日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多大的交易量,但这两个国家已发展到了能与美国抗衡的地步。过去,我国股市追求交易量和股民人数,这是片面的。如何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我的思路是:必须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处于长线商业银行、短线投资银行(其中特别是投资基金)不协调跛足状态下运转。据我测算,1997年底,我国投资银行业总资产(系证券业)仅为2055.5亿元,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66228亿元的3%;投资基金总资产为100亿元(系1998年底数),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0.1%。1997年底,美国银行业总资产为47000亿美元,基金业总资产也达到45000亿美元,美国投资银行多达一万家,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总资产就已达到4100亿美元以上。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投资基金业还处于弱小的地位,是难以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着重发展资本市场要求的,也难以适应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资产运营、资产证券化需要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必须有发达的投资银行业,资本运营即资本的市场化运营,包括企业兼并、收购、分拆、破产、重组、股份制与股票上市等操作方式,都是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企业改制、企业股权证券化和债权证券化就是依靠投资银行业中投资银行家、金融工程师运用专业技术和金融工具帮企业筹划设计完成的,企业资本运营、兼并、重组和基金业的发展离开投资银行家是寸步难行的。我国国有工商企业巨额的(约在3万亿元)闲置存量资产,如果没有强大的投资银行业加以重新组合和证券化,要想较快搞活也是不大可能的。由此可见,为了早日改变目前投资银行业处于弱小地位的状况,为了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必须把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作者认为,只要开拓思路,采取压长补短的多途径发展的策略,就能扭转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处于短线的局面。现对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发展提出以下七个可供选择的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必须十分重视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中挖掘潜力。因为,原来国有四家专业银行按行政区划广设机构,现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要撤并机构、减员增效,在此形势下,采取压长线补短线的策略,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可供选择的三种发展途径:一种是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抽调一部分高学历、高智力的人员筹组新的总分行制的四家大型的国有投资银行机构,为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二种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允许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全能化银行方向前进,看来,在加入WTO日益临近的情况下,这一步改革走得越早越主动。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看,全能银行可为企业提供从银行贷款到证券融资的全面金融服务,还通过参股、控股控制企业,参与企业决策,形成了紧密型的银企关系。但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仍然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只有那些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才能获得银行的融资,并得到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对于长期经营亏损的企业,银行必定会主持、监督其实施破产,以实现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德国银企业之间关系密切但不相互过度依赖,银企关系通过市场规则进行约束,而政府不进行干预。德?娜芑兄贫戎档梦夜薪杓5谌质窃谠莶恍薷摹渡桃狄蟹ā诽跫拢迷市砉猩桃狄谐闪⒏绞舻耐蹲使荆扇⊥蹲室邪旆ǎ械8慊?996年以来新的逾期不良贷款的任务,因为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承担起上述任务。

第二个途径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和办好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中外合资投资银行,还应允许那些办得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筹办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投资银行的全面金融服务。第三个途径是加快制定《信托法》,要鼓励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使信托投资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第四个途径是要允许省市地方政府发展一批小型投资银行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小型的投资银行机构要为众多的不以上市为目的的中小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并购、投资顾问、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进行全面的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是投资银行开拓业务的广阔天地,是一个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一点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五个途径是要通过试点,稳妥地逐步允许养老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美国1999年3季度末,养老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25.1%,所占比重极大。但美国是成熟的股市,我国则是极不成熟的投机股市,允许养老基金进入必须采取十分稳妥和审慎的态度,切忌犯急于求成的错误。

第六个途径是要稳妥地审慎地逐步允许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美国1999年3季度末,保险公司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比重为6.2%。在去年底,国务院已批准保险公司可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了证券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将陆续推出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其他方式。

第七个途径是要加快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已设立16只,总规模达380亿元(只占股市总市值的1.4%),经营业绩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美国1999年3季度末,投资基金持股市值占上市股票总值的比重为17.1%,在各类投资基金中,股票基金占优势地位,占53%,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1%,高于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其次为债券与收益基金,占23%;再次为应税货币市场基金占20%,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占4%。看来,我国基金的品种也要多样化,才能有利于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群体。有的提出设立专门用于支持国企改革的改造基金,通过发行债券或受益券,把老百姓的钱集中起来交给投资机构,给以一些政策上优惠,鼓励它们去改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盘活资产存量;有的提出国家鼓励发展那个薄弱行业,就批准设立那个行业的投资基金,以增强政策引导的有效性。这些都是有益的建议,可展开可行性论证。此外,也要十分重视发挥商业银行对促进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积极作用。国外银行均不同程度地持有企业的资产,1996年日本银行持有企业的资产的比重为15%,德国银行为10%,法国银行为7%,美国银行为6%。我国因实行分业管理,不允许商业银行向企业直接投资。商业银行虽不拥有企业的资产,但为了确保信贷资产?陌踩布刈⒑突贫笠倒局卫斫峁沟母母铮谡夥矫孀咴谌幸登懊娴氖翘兄泄校兄泄形H蕴奥殖У慕谠钭什苊艿餮泻吐壑ぃ岢隽恕疤案椿罴苹保ǖ髡笠盗斓及嘧樱忧抗芾恚纳聘赫峁梗┐缶婺#敌衅笠蹈闹疲凶什拦溃健疤沼瘛惫善鄙鲜校梢型咎岢隽酥苊艿某锘?见1998年4月9日《金融时报》“从太砂到太原刚玉的启示”报道)。

从上述几个发展途径看,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有需要,也是有可能的,其实投资银行也属于机构投资者,因投资银行业务中也有利用自有资金和借款对企业进行投资。至于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关系,有的采用“直接介入”投资战略的方式;有的主张机构投资者不应当走“持股公司”的道路,应将其投资战略原则确定为“推选优胜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 23

一、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财务战略管理是上市公司为适应公司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金,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运用这些资金的方略,是上市公司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写作论文从总体上做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地概括和描述。上市公司财务战略要确定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确定公司资产结构、确定负债与权益资本构成。

(一)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筹资战略决策不当首先表现在盲目扩大规模,负债比率过高。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思路。一般都是以同一笔资金,根据某种需要,辗转注册成数家公司,形成一个集团的构架。然后,集团为了做大,常常不计成本、不择手段的进行融资,不顾风险盲目扩大规模。在开发市场的同时,利用这些公司的不实资产和业绩,以抵押、担保、甚至重复抵押、提供虚假资料等方式进行融资套现,维持公司的经营运作。而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发生的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吞噬着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使上市公司不得不以新的、更大的融资来维持还本付息和资金消耗。其次是筹资方式选择欠佳。债务资金利息能使

资本利润率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即所谓的“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既可以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筹集资金的渠道日益增加,使得许多上市公司更容易利用财务杠杆及灵活的财操作在短期内迅速扩充规模。然而这样的运作方式相对隐藏了许多风险,过高的财务杠杆比率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安全。

2.投资行为不规范

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l)频繁更改募资投向,投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都有特定的、符合国家政策并在募集说明书中已经公示、经股东确认有投资前景

的项目。但是,不少上市公司并没有履行募资承诺,不是将资金投放在募集说明书中注明的投资项目,而是频繁更改募资投向。(2)多元化投资缺乏理性,盲目贪大求全:我国相当多上市公司往往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跨行业投资,盲目贪大求全。

(3)依赖外援融资投资,呈现过度投资行为:许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对经济前景盲目乐观,往往在缺乏系统、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事一些自不量力的投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部分公司不顾自身承能力,片面、单一的依靠银行融资,尤其以短期融作为资金来源进行项目投资。

(4)资本运营盲目跟随潮流,缺乏应有的理性:“业务经营是企业经营的低级形态,资本运营是企业运营的高级形态”,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这种口号的鼓励下,盲目的从事资本运营,结果走人投资误区。

3.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从理论上讲,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上市公司在筹资战略决策上必然以追求最佳资本结构为前提。然而,纵观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结果并非如此。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3)资本结构调整的弹性小:资本结构的调整弹性是指企业资本结构状况对理财环境及财务目标变动的适应程度及相应调整的余地和幅度。资本结构弹性主要表现在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比例的速度和数量。但在我国缺乏畅通的筹资渠道和多样金融工具的情况下,加之公司理财人员自身的局限,致使大多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弹性很小。

4.资本收益分配政策不合理股利分配政策波动大,缺乏连续性。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可以说是无章可循,有些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更是朝令夕改。(二)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经过认真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上述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问题出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扩张的多元化战略近几年,我国有些上市公司采用多元化战略以增强其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他们不断大规模筹集资金,涉足众多产业,但在现实中,不少上市公司却吃了大规模跨行业发展的苦头。

2.投资缺乏有效管理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行为失范的因素很多,一是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匾乏和投资者结构失衡为上市公司不规范投资行为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二是股权结构不合理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是产生上市公司不规范投资行为的基础;董事会成员与大股东代表或高级管理人员同构化的治理机构,限制了其他股东对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监督。

3.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和公司股东监督力度偏资本是企业融通资金的场所。资本市场发育的完善程度直接制约着企业筹资风险与资金成本的高低,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从我国资本市场来说,论文写作它的发展是被动的、滞后的,具有明显的非市场化的特征。公司债券市场发展较股票市场相对缓慢,筹资方式单一制约了公司对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调整。我国上市公司在上市以后的权益资本融资多数是通过送股、配股、暂不分配股利等形式进行的。目前由于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条件下,市场和股东对人(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效率较低。

4.经营者失控

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股控股的,因持股人身份不同,同股往往不同权、不同利、不同价。持股成本最低的国有股以一股独大的优势,造成了公众股东不能有效对经理层施加控制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因此,企业的经营者会较多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决策,会倾向于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自己的股利分配政策,而不会在乎二级市场的股价,甚至以权谋私,损害企业利益,而不怕受到流通股股东的制裁。这是我国股市每况愈下、上市公司经营效益不断下降的原因,即经营者失控。

二、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存在问题的优化对策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筹资决策筹资决策是否合理会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上市公司在制定筹资决策时应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方式两大因素:企业筹集资金需要付出成本,筹资过多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筹资成本增加,进而导致负债过重,偿还困难,增大经营风险;筹资不足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在筹资时,必须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自身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分析风险,量力而行来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同时,企业筹资方式的不同,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很大差别。如股票投资,通常初次发行普通股并上市流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融通,还会大大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商誉,使企业竞争力获得极大提高。

(二)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已成为规范市场、推进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1.尽快实施国有股减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法律法规以约束和规范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促使上市公司“善待股东”,从而打造市场的投资者回报机制,使回报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的自觉行动。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上市公司退市和破产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根本问题是转变政府监管概念:首先政府的监管目标应从以保市场高价位、保公司高溢价发行为主,转向以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保护市场机制正常运作为主;其次,政府的监管内容应从政府直接对证券的投资价值进行把关为主,转向把主要精力放在保证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全面性为主;第三,政府的监管方式应从行政控制和审批为主,转向更多地为市场正常运作创造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最重要的是健全上市公司的退市和破产制度,强化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外部制约机制。

(三)优化资本结构一般而言,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志是:功能强、周转快、增值多、抗风险,我国上市公司只有按照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志,对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不断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资本运营,不断提高公司价值。主要措施如下:

1.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比例我国企业债券发展落后的原因,首先是政府近年来,重视国债与股票的发行,忽视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其次是对企业债券实行额度控制,债券发行规模受到严格控制。债券市场的落后已影响到企业资本结构。在重新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国家发改委将不再对企业债发行拥有审批大权,核准后,只需在证监会备案。政府淡化了计划规模管理,同时,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也给予较大的灵活性,使企业债券利率能够尽快市场化。

2.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硬化财务约束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公司经营者的约束通过对出资者的财务约束及资本市场、经理市场、银行机构等多种约束机制的共同作用来完成,我国现有治理结构下,公司内部责权利不明确、出资者财务约束软化,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等都造成了上市公司结构的扭曲。所以应建立资本结构的优化机制,硬化公司预算约束,强化出资者对公司的监督,建立利润分享计划,使公司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经营者敢于有意识的负债投资。

(四)调整股权结构,规范股利分配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的股利分配政策,要解决我国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人手:

1.尽早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机制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可以通过让售、回购、缩股和转化优先股等形式对国有股进行“减肥”。只有如此,才能改善公司治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不合理现象。同时,还应建立职业经理竞争制度作为辅助支持,即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职业经理层,废除职业经理行政任命制度,采用聘任制,引人竞争,形成市场化职业经理竞争机制,为股东选择合适的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以符合国际惯例的高度,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法律法规目前首先是遏制不分配现象,对于那些有累计盈利而又不分配的公司,必须强制其披露不分配的具体理由,同时制定公司必须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的有关标准并加以实施,将配股资格以及配股比例与分配比例直接挂钩,这样既能促进企业尽可能利用好募股资金,提高分配意识,也使投资者的合理回报得到了保障;其次是适当降低股本扩张的最高比例,应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送股的比例不得超过股票年度利润增长率水平,如增长率为20%,则最高送股比率为ro送2。上限送股有利于保持公司每股收益的稳定增长,即使公司来年业绩平平,也不至于使每股收益稀释很多。

资本经营论文 24

企业对资产进行配置的最终落脚点仍在企业业绩上,国内外对企业业绩研究的文献并不缺乏。

Czyzewski等( 1992)研究了企业资产结构和现金持有量对资产回报率(ROA)的作用,他们的结论显示成功企业的现金资产集中度较高, 也即充足的现金流量实际上将产生较高的资产回报率, 现金充足率可 与Czyzewski研究结论不同的是,Kamath(1989),Soenen(1993),Shin and Soenen(1998)认为:上市公司的流动性与其净资产报酬率、资本报酬率都显著负相关,而且企业的财务流动性对产业因素非常敏感,也即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显著区别。他们的结论与财务理论对企业现金一贯的认识相似,现金持有量较低时反而对应较高的运营绩效,流动资产运营效率越高绩效越好。其文献的贡献还在于提高了企业对流动资产重要性的认识,撇开企业流动资产与运营绩效的相关性方向,两者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以企业应提高流动资产的运营效率。

King等( 1998) 研究了资产组合变动频率与企业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他 虽然资产组合理论强调了资产组合对企业的有效运营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对资产组合变动频度的研究尚属较陌生的研究领域。资产要对企业业绩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并不是由企业对某项资产的投资规模决定,关键在于对某项资产的运营效率,自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学者渐多,近期Debasish Sur(2011)、Sonia(2011)采用各个国家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他们的结论是营运资本效率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Enria(2004)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即在市场上升期,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计入资产负债表,上市公司利润提高,投资信心增强,进而推高资产价格,容易造成金融资产价格高估;而在金融危机引起的市场下滑期,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企业股票价格下跌所致的损失会恶化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公司预期盈利率下降,投资萎缩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从而加剧金融危机。

我国学者对该领域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资产在企业财务活动各个环节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资产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类型资产的有效组合使企业实现最大化增值,依据不同资产跟企业绩效的关系可将资产分为三类: ①直接形成企业收入的资产类别,包括产品、商品等存货资产、应收账款等结算资产、有价证券等投资资产;②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收益不产生影响的资产, 如货币资产;③抵扣企业一定时期收益的资产, 包括非产品资产、非商品资产、固定资产、支出性无形资产等(余坚,1998;曲远洋、刘岩,2004)。 所以企业的总资产中应尽可能增加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资产结构中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比重越大,一定时期内不产生收益的和抵扣企业收益的资产比重相对变小,将有利于企业收益最大化。如果固定资产或长期投资比率过高, 资产结构流动性差、弹性小, 转换现金困难, 势必加大经营风险;反之, 如果流动资产比率过大, 虽然经营风险降低了, 但盈利能力却受到影响(倪红霞、许拯声,2003)。

企业资产配置的结果不仅形成了资产结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刻画出企业的成本结构,成本直接减损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固定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营杠杆的大小,所以在常态经济环境下,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直接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马永强,2009),经营风险越大的企业,在遭遇外部负面冲击时,每股盈利就会下降的越快,利润波动就越大。王咏梅( 2001) 的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投资资产收益率与经营业绩显著正相关,和投资资产与主营业务资产的比值也呈显著正相关。该文献将企业的投资资产与主营业务资产分立讨论,同时肯定了金融资产的高收益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企业对金融资产投资关注最多的是其高风险性,所以对其敬而远之,无疑过于保守的资产配置策略不利于企业业绩的提高,然而刘巳洋(2008)则将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视为一种“危险的游戏”,他对一些过度投资金融市场的公司进行了剖析,认为这些公司所持金融资产的目的有三种:短期逐利;战略性投资;同行业投资,牵制竞争对手。他的研究告诫上市公司,如果过大比例的资金投入主营业务之外的渠道,势必影响其主营业务的主导地位,而且

2007年会计准则改革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使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关注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王义中、何 帆(2011)认为公允价值下会计信息能准确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因而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然而,鉴于金融市场固有的不完全性,公允价值将当前利润与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及损失混在一起,增加了公司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不确定性,公司价值更容易波动,加大了股票价格与基本面价值间的差距,使得长期经济价值与当前金融资产价格出现持久差异。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企业资产中各个部分对业绩的实现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以前文献对企业金融资产与流动资产对业绩影响的研究相对欠缺:企业的流动资产多被定性为盈利能力不高的资产类别,并没有挖掘其在非常态环境下的正面价值;同时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对金融资产的态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对金融资产处于相当陌生的认知状态,学术界多是将金融资产当做研究公允价值时的载体,并未对金融资产属性以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出正面研究。

参考文献

资本运营论文 25

投资、资本运营中介组织以及企业资本运� 由这些影响和我国企

业资本运营的现状所决定,入世后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当前我国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资本运营是企业继生产经营、商品经营之后,以所拥有的资本为对象,通过资本更大范围的流动,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活动,它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我国企业资本运营自保定、武汉首开先河以来,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高潮,对加快我国企业改革步伐,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资本运营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对入世的影响展开分析之前,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应对。

1.资本运营理念扭曲。

资本运营是相对于生产经营的概念,如果说生产经营是内部经营战略的话,那么,资本运营就是外部经营战略。同时,资本运营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只有在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运营才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主要指生产型企业的资本运营)。而且,首先搞好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谈得上搞好其资本运营。从资本运营的目的看,资本运营的目的是挖掘企业潜力,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市筹集资金和扩大规模只是资本运营过程中的两个环节。然而,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理念严重扭曲,表现在:一是将过程视为目的。将筹集资金作为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为上市而上市,对企业进行过度包装,制造和虚假信息。更有甚者,将资本运营视为躲避监管的手段,假重组真逃债。近年来,频频曝光的上市公司恶性造假事件就是这种扭曲理念的反映。二是将规模经济误认为是简单扩大经济规模。企业片面追求规模,对并购对象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估,盲目重组、并购一些无发展前途的企业或本应该退市的上市公司,结果,非但没有通过并购壮大自己,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被并购拖垮。三是脱离生产经营进行资本运营,有些企业不是以搞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资本运营的基础,而是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盲目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导致战线过长,首尾不能兼顾,最终陷入被动。

2.资本运营主体模糊。

从理论上讲,企业是资本运营的天然主体,然而,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资本运营主体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政府往往成为资本运营的实际主宰者。企业资本运营的重心不在于企业之间的谈判,而在于政府的意愿,在于和政府对被并购企业权利与义务的谈判,在于政府对上市额度的分配,在于政府对资本运营的支持力度。也正是政府的这种特殊地位,使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状况始终紧随政府政策的变化而进退。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第二次高潮直接根源于“十五大”的召开。虽然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其促进作用,但总的说来,它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的发挥,使资本运营中的“扶危济困”、“拉郎配”现象非常普遍,资本运营被扭曲变样,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经营人员主宰资本运营。这种现象在西方也很普遍,但我们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资本运�

3.资本运营人才缺乏,资本运营中介组织严重不规范。

资本运营是一种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经营活动,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广泛的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而且要具有企业家的市场洞察力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和谈判能力。然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这也是我国企业资本运营难以走向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资本运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中介组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中介组织在资本运营中承担着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融通资金等作用。然而,我国资本运营中介组织发育严重不良;存在从事资本运营的中介组织数量过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中介组织的行为极不规范、中介组织与企业合谋欺骗投资者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等问题。

4.对外资本运营较少。

资本运营是企业将拥有的资本在全社会优化配置的过程,它没有地域和国别限制。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在“十五大”之后的第二次高潮中,成功地突破了地区限制,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是,我国到国外进行资本运营的企业数量不多,只有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外有资本运营活动。即使走出去的企业,有的资本运营也仅仅停留在融资这些相对简单的资本运营活动上,真正具有实质性的运营活动,如兼并、收购等很少。

二、入世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

扭曲的理念、模糊的主体、人才的缺乏、中介组织的不规范和有限的范围决定了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总体水平低,仅处于资本运营的初期阶段。在这种状况下加入WTO,将会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积极影响不会自然产生,需要主动应对、利用和争取。

1.入世将掀起我国企业第三次资本运营高潮。

首先,外国企业主要采取并购方式进入我国,会推动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受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随着我国入世后的开放步伐加快,外国企业将掀起进入我国的高潮。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好的经济资源,并购便于快速占领市场,实现本土化经营。因此,外企在进入方式选择方面,与上世纪采用设备、技术与我国企业合资、合作相比,这次将会更多地采取兼并、收购方式。这虽然也会推动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但会使被并购企业降为从属于外企的地位。

其次,为应对入世,我国企业将主要通过资本运营增强自身竞争力。面对外国企业咄咄逼人的气势,我国企业将通过资本运营迅速整合各种资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掀起企业资本运营高潮。

最后,入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巨大舞台。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结构调整是“十五”时期的中心任务。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资本运营是进行结构调整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同部门企业的并购可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不同部门企业间的重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等。

2.入世将为我国企业进行国际资本运营提供便利。

根据WTO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在我国对成员国开放的同时,成员国也对我国开放,这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提供了契机。我国企业不仅可以对外输出商品、劳务,而且可以输出资本;不仅可以进行间接资本输出,而且可以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投资建厂;不仅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而且可以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兼并、收购外国企业,从而有利于我国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运营两种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加入WTO为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到国际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提供了机会。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本运营,尤其是国际资本运营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大型企业才可以进行资本运营和国际资本运营。事实上,资本运营与企业规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几乎都是中小型跨国公司,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型跨国公司的比重也很高。英国和法国80%左右的跨国公司都是中小型跨国公司。联合国早在1993年就修改了跨国公司定义中对规模的要求,将跨国公司定义为由两个以上国家实体组成的、在一个经营体系下运营且通过股权与其他方式形成的企业。加入WTO后,必然采用这种标准,我国将拆除种种障碍,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将可以享受到我国和WTO成员国对跨国公司的各种优惠政策,促进我国企业的国际资本运营。

3.入世促使我国资本市场走向完善和国际化,为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提供良好中介。

资本市场是资本运营的主要场所,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资本运营的效率。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规模小、行政化色彩浓厚、市场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市场与直接融资市场不协调、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和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中介组织功能不完善以及法规不规范等缺陷,很难为资本运营提供优质服务。加入WTO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贸易协定》,我国将开放资本市场,允许外国公司享有国民待遇,允许在我国建立资本市场中介组织,取消跨国界服务限制,并逐步开放资本项目,走向自由化。我国资本市场在外国资本强势的竞争下,将随着WTO规则的实施逐步完善,逐步国际化,

4.入世有助于我国企业学习资本运营技术,规范资本运营行为,树立现代资本运营理念。

加入WTO之后,外国企业的资本运营活动,为我国企业学习资本运营技术、规范资本运营行为、树立现代资本运营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学习效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示范学习效应。我国企业可以近距离、全方位地了解外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全过程,真实领略现代资本运营的效率,学习资本运营战略和技术的合理使用。二是“干中学”效应。我国企业通过与外国企业合作和竞争,或者被并购,或者并购外国企业,或者争夺同一个目标,亲身体验现代资本运营理念的作用,真正掌握资本运营的完整内容和全部过程,使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尽快迈人规范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5.入世将促进我国相关法规和制度改革,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制度保障。

经济体制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刚刚形成,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资本市场发育很不成熟,各方面改革并不配套,再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要求,我国对企业资本运营采取了谨慎态度,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监管和规范的法规、条例,建立了比较严格的管制制度,这也是必要的,但是对资本运营的发展重视不足。更重要的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一些法规和制度演变为企业资本运营的障碍。入世后,我国将根据WTO的要求对这些法规、制度进行清理、改革,扫清企业资本运营的障碍,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当然,入世不仅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如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进行垄断性并购,将遏制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外国企业大量争挖人才,加剧我国企业人才不足状况;我国企业难以与外国企业抗衡,导致大量被收购;国门开放引起资本外逃;资本市场开放易引发金融危机;我国企业急于做大做强,导致对货币资本运营钟爱有加,对实际生产运营重视不足、本末倒置等等。这些消极影响需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管,我国企业也要积极应对。

三、入世后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特点

1.资本运营向科技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科技化和网络化是新经济的重要内容。尽管人们对新经济还有种种争议,尤其是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美国经济在新世纪之初进入衰退期,有些人更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化、网络化以及高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人们还在对新经济争论不休时,作为对市场最具有发言权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在当前正在进行的新的并购浪潮中,科技化、网络化作为发展方向已经得到展现。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将加快,世界并购浪潮中的科技化、网络化趋势将影响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将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

2.服务 服务业是我国较薄弱的行业,同时也是受入世冲击较大的行业。入世后,我国将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开放服务业。外资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大批进入将加剧服务业的竞争,服务业将成为并购的重要战场。其中,资本运营中介组织的并购重� 中介组织通过并购重组等使资本运营中介组织功能逐步完善。

3.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结合形成金融资本,成为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新特点。随着规模扩张,我国产业资本面临巨大的资本需求压力,为加快资本流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建立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联盟非常必要。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通过资本运营进入银行业。如新希望入主民生银行,海尔通过入主长江证券,与以法国巴黎银行为背景的百富勤合资成立我国加入WTO以来第一家中外投资银行,以及许多企业建立内部银行等。随着我国对金融业的开放,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发展。

4.我国将掀起一股对外资本运营热。我国企业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上市愿望,只是受信息缺乏、国家政策的限制,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入世后,国家在这方面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如果再出台相关鼓励措施、建立相应中介组织以及充分发挥我国驻外使馆的商务功能,将大大加速对外资本运营步伐。企业对外资本运营热将带动银行的对外资本运营,从而掀起对外资本运营热。

5.人力资本成为资本运营的新宠。人力资本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本,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竞争。入世后,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大了企业竞争压力,对人力资本的争夺将趋于白热化,人力资本运营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资本运营,首先是人力资本运营,而非货币资本运营,这种做法为我国的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本运营。

四、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努力实现资本运营形式的多样化。资本运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行业及不同地区差别很大,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式来优化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如汽车、电子、机电和化工等行业,可以采用横向并购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对于具有纵向一体化优势的行业,可以采用纵向并购方式进行资本运营。而中小型企业则可以与大企业和大公司联手,利用大企业、大公司的管理优势,进行混合并购。

从2001年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海尔模式。这是我国大多数实业领域企业模仿的榜样。其突出特点是,资本运营主体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围绕自己的产业扩展进行资本运营。第二种是德隆模式。其基本特色是充分利用了资本市场,首先通过买壳上市,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过注人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使上市公司的主业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并购、托管等形式,对上市公司所处产业进行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最后通过对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的整合,扩大上市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形成规模化、垄断性经营。这两种资本运营方式各有特色,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其进行借鉴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有效的资本运营的路子来。

2.集中力量,通过资本运营组建一批大型企业和公司。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西方国家的大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入世后,要求我们集中力量,在我们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集中发展一批大型公司和企业,以尽快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500强的资产、销售收入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强的前3家。如此势单力薄的单个企业自身是难以与海外著名跨国公司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抗衡的。为了应对入世的挑战,在将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当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为出发点,加大资本运营的力度,组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但组建大企业集团,不能只追求规模而忽视效益与竞争力的提高。事实上,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仅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行业特点、产品类别等因素相关,而且还要受到市场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组建大型企业和公司,一定要以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进行。而决不能用政府行为搞人为的“拉郎配”,成立名不副实的集团。只有这样,新组建的大型企业和公司才会有规模效益和竞争力。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以国内优势企业、特别是实力强的上市公司为核心,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通过兼并、收购,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其次,建立战略联盟,开展既竞争又合作的“柔性竞争”,实现双赢目标。不仅强调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而且在中外合资中,我们也应转变思路,积极与大型跨国公司“强强合资”,并做到同步技术更新。加入WTO,我们不仅要“与狼共舞”,而且要与“巨人同行”。这应是我国入世后应对竞争的新策略。

此外,通过无形资产筹资,进行资本扩张,也是组建大企业集团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利用名牌效应、管理优势、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承包、租赁、参股、并购等形式实现资本扩张。如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为了应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实力雄厚的外国企业的竞争,在自身的资金、技术、质量、服务达到一定水平时,以“海尔”品牌为主线,组建名牌集团,使企业由“一叶小舟”变成“联合舰队”。以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70多家企业联手组建的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工业区——海尔工业园,不仅生产电冰箱,还生产冰柜、微波炉、空调、洗衣机等,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企业借助本身的无形资产求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海尔集团最近在美国纽约曼哈顿黄金地段买下格林尼治大厦作为其在北美的总部,并命名为海尔大厦。海尔能有今天的辉煌,与其成功的资本运营是分不开的。

3.努力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在资本运营活动中承担着提供信息、咨询、账务处理、资产评估、融通资金等作用。如果没有中介组织,或者中介组织不规范,资本运营活动都是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的。目前,我国市场中介组织不但数量较少,从业人员素质也不高,很难适应入世后加快企业资本运营活动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培育我国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现在,不少外国中介组织已经进入我国,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4.我国企业要具有全球眼光,抓住入世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运营。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我国企业现状,目前应以发展中小型跨国公司为主。在对外投资地区选择方面,应以东欧、中亚等经济发展比中国“慢半拍”的国家为主要地区,中国的今天就是这些国家的明天,只要将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些做法引入,再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资源,就能够成功。当然,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同时,为避免我国企业在国外的互相残杀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对外资本运营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外国企业在我国投资的经验,建立集约式投资群体,即众多的中小型跨国公司一起到一个地区投资,形成配套服务,获得规模效应。

5.加强人力资本运营。当今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科技人才和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外国公司正在以其雄厚的实力、优越的工作条件、前瞻性的科研课题、灵活的创新机制吸引我国最优秀的人才。目前,已有45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48个研发中心。不到一年的时间,跨国公司总部已经招揽了我国40多位优秀青年人才,并且手中掌握有2000多位符合其条件的优秀人才的简历,还对我国高校优秀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建有档案。这只是未来人才竞争形势的冰山一角,我国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和应对措施,要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培育高效率的工作团队等手段进行人力资本运营。

6.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要使信息、技术网络和信息产业在资本运营和整个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要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要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以提高我国企业在资本运营中的国际竞争力。

资本经营论文 26

一、基于企业理论研究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进展

(一)基于社会一文化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

该范式遵循韦伯传统,主要是运用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去探究家族化问题。所谓韦伯传统就是强调特定企业组织形态与其所处的文化制度环境(包括经济伦理环境、价值认定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等)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蕴含在不同企业组织结构背后的“文化决定因子”来解释某种企业组织结构生成衰败原因的一般性命题。国内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集中体现传统文化论、家庭契约论和社会资本论。

1.循着费孝通(1985)的思路,传统文化论的主要观点有:中国传统的“家文化”特征和“差序格局”的信任关系(卢现祥,2000;陈立旭,2000;姚贤涛,王连娟,2002;李春来,2002)是民营企业家族化的文化动因。张之锋(2001)认为,家族制是民营企业在“私德有余而公德不足”条件下的“不得已的选择”。张强(2003)则从“自家人”和“外人”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与家族经营的关系作了解释。

2.家庭契约论(贺志锋,2003)认为如果把具体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看成是外生变量,假设它们是同质的;由于家庭的行为规范是利他主义,思想感情的一致使家庭内部能够实现有效的劳动分工(贝克尔,1987),从而实现“有机的团结”(迪尔凯姆,1986)。当家族成员共同控制和管理企业时,企业的委托的契约性质、团队生产监督问题、人力资本专用性问题和信息特征都将发生改变;家族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基于感情的共同预期和非正式承诺,以家庭关系为基础的家族企业是一种“高信任”(这种信任是一种基于感情的感情信任,而不是基于能力的认知信任)的组织形式(Jones,1983),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契约;而且,在家族企业中,委托人对人的高度信任来源于人的行为和情感,而不是人的绩效。其契约特征表现为感情关系导向,而不是遵循经济理性,并且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度远高于非家族企业的董事会和CEO之间的影响。

3.社会资本论在家族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福山(1995)关于华人企业的研究结论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资本与民企融资的关系(储小平,2003)借助行政权力和社会关系为企业获得各种资源(李路路,1995);周殿昆(2002)从作用范围、信息搜寻费用、防范道德风险机制、监督费用、违约失信概率和获取资源状况六个方面比较当前社会信用和家族信用,来说明家族信用是乡镇企业向家族企业回归的主要原因。程书强(2003)从信任与社会结构、制度变迁转型存在高度关联的角度分析社会信任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影响。储小平(2003)把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财务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指出家族企业在这四个层面的具有内在的作用机理。

(二)基于资源-能力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

该范式运用企业管理理论从组织效率论、企业家能力论、企业文化(团队精神)论等角度对民营企业家族制作出解释。

1.组织效率论以Leibens-tein(1966)的X-效率理论为依据对民营企业家族化治理机制作运用性解释。强调特定企业组织形态与其在管理和技术层面所能达到的经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不同“企业制度类型”在组织成本、管理能力、经营绩效等方面所可能存在的差异,得出某种“企业制度类型”之所以生成衰败的一般性解释。民营企业家的自我雇佣或家族化倾向在于它能低成本的减少X-效率从决策效率、对市场机会的捕捉和把握、企业凝聚力、减少内耗等方面说明家族企业的效率。如朱富强(2004)从显性协调和隐性协调角度论证家族企业长期存在的理由。

2.企业家能力论延续了熊彼特传统,即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主要观点是认为民营企业创业者的在企业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中具有特定的作用。邬爱其等人(2003)认为,企业家主导下的组织认知的一致性才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民营 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将长期存在。石军伟(2003)基于企业家能力的内生性提出“建立企业家机制主导模式才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这是对阿尔钦的古典企业论的明确坚持。

3.团队精神论(Alchian&Demsetz,1972)认为家族企业在创业的历程中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为家族荣耀甚至为打造百年基业而努力工作:又因为亲属关系相互熟知,信息对称,建立心理契约比较容易。钟朋荣认为民营企业选择家族化经营,是因为家族企业拥有更多的关心企业资产的资源。

(三)基于制度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

该范式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企业家供求论的观点对家族企业进行制度分析。

1.交易成本理论。是从交易成本出发研究民营企业家族化的思路,故可以归结为科斯传统。所谓科斯传统就是经典的企业理论分析方法,即交易成本范式。由科斯的交易成本观点出发衍生的团队生产理论(Alchian&Demsetz)、资产专用性理论(Williamson)、理论(Fama,Grossman&Hart)、契约理论等成为企业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该论把这一现象归结为成本过高,主要的观点有非对称信息论、内部交易成本论、外部市场论。非对称信息论认为:市场制度环境的不完善(王连娟,2001)和“低文本文化”形成的信息非规范化和分散化(陈凌,1998)。外部市场论认为由于经理市场还是一个“柠檬市场”,所以发现优秀经理的信息搜寻成本很高;因为高昂的成本和残缺的社会信用使家族企业排斥外部职业经理,这种“寻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的矛盾”构成私营资本管理方式转换的障碍,这将使私营企业“管理青春期”跃迁要经历的一个长期过程(刘伟,2010);同时又由于“家族企业治理家族主义的信任结构”促使经理市场的失灵(李新春,2003);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周立新,李传昭,2004;刘平青,2004);周立新,李传昭(2003)运用信息经济学方法建立一个外部市场模型。

2.制度变迁理论。可归结为诺斯传统。即从外部制度环境和企业整体制度变迁角度研究家族企业。在家族企业的研究中关于制度演化的分析范式运用,存在两种观点:制度变迁论和制度效率论。制度变迁论者主要从制度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讨论当前家族企业走向公司制的约束条件(方晓军,高瑛,2004);从制度嵌入和制度耦合的角度寻求制度变迁与制度环境的兼容性,如在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条件下家族制虽非“最优”制度安排,但或许是“最不坏”的制度安排(郑家喜,蔡根女,2004);制度效率论从非正式规则的存在及其变化对企业制度选择的制约来论证一定制度环境下家族制的阶段合理性(何智美,2004),认为只有能对企业核心要素提供有效激励约束的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制度;郑文哲(2003)建立了一个家族企业制度适用边界模型。

3.企业家供求论。任晓(2004)以温州为例从经理市场的供求状况探讨了企业家古典锁定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条件:导致企业家供给水平低下的原因是逆淘汰支配下的企业家市场导致过低的预期收益增加了企业家专用性资产进入市场的风险,噪音化的职业市场信号加剧资产所有者的自我雇佣;企业家需求弱化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及泛家族组织与企业生产梯队的整合”、“股份合作与企业家人力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发达的专业化商品市场或专业化产销基地弱化了企业对企业家的需求”。张佩国(2004)对民营企业换帅提出自己的看法:个人权威与制度化结合不会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基于演化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

组织演化论源于阿尔钦(1950)的达尔文主义市场选择论和纳尔逊和温特(1982)的“惯例性行为”论。前者认为,生存下来的是经过经济体系甄选后的成功者,因而是有效率的;后者认为组织创新的运动机制在于对惯例的承继和创生。在民营企业研究文献中,组织演化论者认为民营企业之所以选择家族化的产权形式或治理结构是适应现实经济环境的结果,运用演化经济学的方法和观点来深入探究“家族企业基因”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借助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加以解释。刘平青(2003)关于“家族基因”的解释比较新颖, 陈文科(2005)认为,“家族基因”所形成的非契约凝聚力和适应性创造力是家族企业生命力保持持续发展活力的内生性因素。企

(五)基于网络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

网络是界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企业组织形态(或叫经济组织形式)。专业化家族企业集群的生存多是依赖这种网络分工形式,以此降低风险。因为网络存在企业需要的关于“相似性活动”的知识,Richardson(1972)将企业间密切的合作关� 拜尔恩(Byrne,1993)把企业网络定义为:独立企业间的短期结合,它没有总部和组织图、没有科层、没有纵向一体化,网络内成员企业的分工细致。浙江和珠三角一带兴起的企业集群吸引了国内学者的眼光。陈守明(2000)认为,小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稳定性强、效率高的特点,温州家族小企业正是通过由相关性强的企业组成企业网络组织这样一种形式克服规模局限获得竞争力。以温州打火机产业为例,家族企业网络的优势在于一是减少机会主义,如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和适度竞争、网络内道德信用、区域内企业集聚的低信息成本以及网络组织的柔性化都有助于克服机会主义;二是相对于大企业的比较优势,如对需求多样化适应性强,内部管理成本低,激励机制好,分工、合作、竞争导致核心能力的专注,以全价值链最优化来选择合作企业并进一步促进核心能力的提高。钟朋荣(2004)以绍兴纺织业的产业集群为例揭示了作为企业网络或产业集群中一个元素的中小民营企业,其走家族化之路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他提出一个公式:产业集群+家族制=竞争力。朱秋霞(1998)和陈凌(2003)则从家庭网络和企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家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社会基础。

二、企业理论研究范式比较及其对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的启示

笔者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内在逻

辑和主要概念做出上述分类,这种的归纳不一定与成果所有者本人的初衷完全一致,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对研究方法本身的认识。社会一文化范式、资源一能力范式、制度范式、演化范式和网络范式是当前企业理论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甚至可以说有的是主流方法,有的是前沿方法。这些方法用来解释家族制存在的合理性,展示了问题的不同侧面,深化了对家族企业演变的理解。不过,仅就观点而言,单一的视角不足以给出满意的答案。只有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家族制的合理解释,才有可能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变迁以及家族企业合理性空间的扩展做出有说服力的推测。传统文化论强调“家文化”特征和差序格局的信任关系对家族化的重要影响,但无法回答:使得家族化组� 但这至多能部分解释为什么在儒家文化圈中,家族企 但它显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2/3以上的企业也是家族企业。因此,对于中国当前盛行民营企业家族化现象,社会文化范式并不具备足够的解释力。

对于家族企业管理效率和组织能力的高度评价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缺陷。如强调创业者尤其是核心人物的领导作用的观点,这种解释随着第二代的更替已成为追忆的历史;而家族企业产权和治理的非经济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被经济力量所穿透。

制度变迁理论强调制度环境约束和嵌入性要求,认为家族化锁定是市场和制度不完善的结果。但是它无法解释已经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建立了现代公司制,一些家族企业逐渐地“泛家族化”。

在交易成本理论看来,企业组织形式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把内部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外部化的过程(交给市场解决),同时引入不可交易的且企业需要的部分。它犯了科斯同样的错误,就是只看到企业的交易功能,没看到企业的生产功能。因为企业的知识由契约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组成(刘刚,2002),前者可以根据收益成本比较从市场上购买,而后者是内生的,需要自身的投资。

能力范式在于解释那些企业内部不能交易也无法交易的现象,如企业的隐含知识、核心能力、关键性资源等。基于交易成本范式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在一定程度靠近能力范式,但是还存在很大距离。刘伟(2001)把企业产权制度看作是要素市场制度的函数,产权结构是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函数。这种观点有助于对家族制在交易成本理论和能力理论结合性方面进行解释,即民营企业选择家族化的产权形式和治理形式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又维持了关键性资源,而这正是要素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制度和资产专用性(核心人力资本和其他关键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演化理论是研究民营企业制度的一个崭新视角,但是仅仅局限于达尔文主义的生物进化观点有时显得比较牵强,而且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与生物演化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现有文献中的一个缺憾是关于网络范式在民营企业研究中的运用与经济现实相比远远不够。网络范式揭示了区域性产业集群或企业网络的形成机理,以及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经济和虚拟组织的存在理由,它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辅之以经济社会学和交易成本理论,暗含着演化理论的逻辑,形成有现实感的理论魅力。在当前家族企业研究中,少数文献有所涉及,但缺乏理论自觉。家庭契约论和社会资本论以及产业集群论从非正式制度和规模效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示出网络范式的痕迹,但似乎又有一种欲说还休、不够明快的感觉。网络范式以其特有的理论生命力显示出比制度范式(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文化范式(也可成为经济社会学)对民营企业家族化有更强的解释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虚拟网络、社会网络与企业网络的交互作用,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企业组织形态,这些组织形式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运用新的理论去解释。

从国外企业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理论、控制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治理经济学)对中国民营企业有较强的解释力;在方法论上,新古典方法、制度分析和演化分析都有助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当前企业理论出现了契约理论和能力理论合流的趋势,这将为研究中国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更新的视角,有待我们去吸收养分,灵活运用。

三、民营企业家族化现象的经济逻辑

企业组织形态(包括产权、治理结构、组织形式等)的变化是由经济系统运动的内在逻辑决定,它是企业自身的因素与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用williamson的话来说,企业是一个适应性组织。在一个无强制性的经济体系中,企业之所以采取某种产权制度或治理方式是企业经济活动自生自发演进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人或组织理性设计的产物,这种企业从而具备了“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影响制度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企业演化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提高生产率;降低交易成本;市场规模的扩展;技术进步;制度环境的改善。而判断一种企业制度是否合理或具有效率,要看它是否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要看它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是否是低成本的(巴曙松,屠新曙,2002)。

民营企业作为一种本来意义上的企业,对市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它的演变过程与市场进化过程息息相关。应焕红(2005)把民营企业的特点概括为:具有生存特质,是一个动态伸展的过程,是一个自觉学习的系统,是一群尖锐矛盾的集合,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组织。基于这样的描述,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家族经营一方面是根据自身发展要求作出的制度选择,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市场化发展进程的结果。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在特殊的政治环境、经济生态和文化背景中,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民营企业面临两种不信任,即在经理市场上,企业主不信任经理人,在资本市场上银行不信任民企(所谓金融恐私症),产权封闭化、治理家族化是无奈也是明智的制度选择。简言之,就是为克服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将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当然,即使是家族化治理,也会出现形态各异的制度形式,这就取决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信息结构,不同的信息结构导致不同的控制权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契约结构,最终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治理机制。而这种治理安排也并非静止不变,民营企业天生的学习、模仿、纠错能力使治理机制处于不断的优化调整之中。迷信现代企业制度、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新型企业制度、简单的否定家族制,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更不是理性的经济决策行为。因为,这种否定“缺乏扎实的经验基础和令人信服的学理根据” (韩朝华,2004)。

[参考文献]

[1]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5.

[3]任晓.经济民营化运动中的企业家:自觉生成与古典锁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6):121-125.

[4]余立智.民营企业家族化的产权经济学解释[J].浙江经济,2003,(14)

[5]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

[6]弗郎西斯·福山.1995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纳尔逊,温特.经济发展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威廉·大内.Z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0]Leibenstein,Harvey,(1966).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56,392-415.

资本运营论文 27

关键词: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绩效;人力资本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2)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价值比较客观。因此,企业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2.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供需分析、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职业计划、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激励、发展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使企业拥有能长期保持高值的人力资本和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本激励使用这个本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民主基石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

3.人力资本整合。所谓“整合”(integration),是指基于放大组织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构功能及效应,而对组织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进行重组、调整及磨合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本系统1+1>2的整体功能的过程。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人力资本整合实质上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使人力资本存量最大化地转化成人力资本价值,以取得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在企业重组和整合过程中,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技术传统、管理传统、文化传统的冲突,从而面临着技术整合、管理整合与文化整合的任务。一般认为,企业重组和整合将产生两个方面的规模效益:一是人力资本整合后物质资源集约化运营的优势;二是人力资本整合后人员集约使用的优势。因此,企业重组和整合既是物力资本重组更是人力资本整合,既是物力资本整合更是人力资本的整合。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上人力资本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

4.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本扩张是通过人力资本运作,实现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处延的扩大,在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促使人力资本的增值,实现人力资本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人力资本扩张是人力资本张力的外在表现。人力资本张力即资本自我增值、自我扩张的能力,它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的能量,反映了资本要求不断增值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人力资本存量是凝聚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的结晶,它可以用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来表示;人力资本价值是人力资本存量在最理想运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收益的现值。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值愈大,人力资本扩张的潜力愈大。因此,静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是在指人力资本存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人力资本价值;动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过程是指不断放松约束条件即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人力资本贬值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其结果使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走到一起,� 我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员工来源和构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如何将这些具有不同人文性质的人力资本有机整合起来,对于企业组织运作和总体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如果没有有效地凝聚人心,保持和整合人力资本的政策策略和技术措施,就很有可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和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搞好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力资本的选拔。选拔的核心是使被选拔人员能真实地显露自己的个性、素质、潜能和工作能力,使企业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选拔人员的水平和比较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表现。由于选拔属于事前评估和选择,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2.人力资本的开发。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潜能开发、职业培训等方面。对于基础性的潜能开发,企业应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可提供部分资助并在时间安排上予以照顾,但员工个人应对其负主要责任,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开发成本;对于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由于开发的目的是形成为企业所用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企业应负主要责任,在内容、时间、资金、师资和厂所等方面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公务员之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