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中外合作交流(优秀4篇),欢迎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思考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从2000年开始,抓住中国“人世”与民航高速发展,大量需要机务、空乘、空管、安全等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机遇,在广泛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民航高职教育“三高一快”的特征要求和学院的比较优势,利用学院多年开办行业专业积累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选择国际化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中外校企、校际合作办学,使学院获得快速发展。2005年初,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同年11月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一、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民航行业院校来说.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更为重要。根据这一认识.该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积极争取民航总局支持,选送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比例。近年来,该院先后派遣了9名教师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进行MBA专业学位学习,选送了30多名教师到美国加州SIEERA学院参加FAA执照和FAA签派员执照的培训和考证。二是通过中外合作教育项目,每年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加拿大合作院校免费进行专业课程培训。自2001年开始,该院已分5批选派了33名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外派教师专业课程的培训,不仅快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增强了教师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力,使该院“双语’’教学课程达40多门,全英文原版教材专业课程高达54门;而且扩大了培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了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能力。三是积极做好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不仅每年保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英语语言课教师和外籍英语专业课教师来校任教,而且保证外籍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同时呈递增趋势。目前,来该院任教的加拿大、英国外籍教师已递增到19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11%左右。“双师型”教师、外籍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各占一定比例,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内教师骨干层、出入有序的外籍教师流动层、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补充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创新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中国民航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民航高技能人才、提升毕业生在国际民航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己任;基于此,该院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为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创新多途径、多渠道的中外合作教育模式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发展策略。
1.“中加”联合办学模式。此模式为国内2年、国外1年的“2+1”合作教育模式。2000年,该院与加拿大圣力嘉(Seneca)学院首次合作,开办了“2+1”模式的“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2+1”模式扩充到“电子工程技术”和“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合作院校则由加拿大圣力嘉 (Seneca)学院扩充加拿大卡纳多(Canador)学院。 2004年,“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在2003年试点的基础上,改革为“3年直通车”的“2+1”模式,即将模式中最后1年的国外留学教育改在国内完成,采用原版教材由“加方”教师全英文授课;“电子工程技术”则由一个专业方向扩展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2005年扩充到8个专业方向(包含计算机程序和网络技术、通信、控制、电缆等),培养层次由“2+ 1”专科)扩充到“2十1”(专科)和“2十2”(本科)两个:“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则由一个扩充到2005年的四个专业(新增专业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机电结构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
中加“2+1”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使该院“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出国门.不必花赞巨额学费就能享受国际化教育,获取与出国学习相同的中外两个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而且使“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和相应条件,出国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或选择“2+2”模式就读国外本科:机务工程系的出国学生则可选择参加FAA(美国联邦航空局)执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飞机维修执照。
目前,该院中加“2+1”模式的合作专业已由 2000年的1个扩大到2005年的6个,年招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1080人,占学院年招生总数 1956人的55.2%;在校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 1694人,占全院在校生总数4199人的40.3%;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四届106人。涉外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均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比例趋势发展。中外合作教育模式的创建,不仅使该院合作专业快速形成品牌效应,而且使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2.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此为该院引进国外(合资)企业设施设备资源,共建校内实训——培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技术技能培训的一种合作模式。鉴于民航业的国际化属性特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交流能力,而且必须及时跟进、掌握国际民航业的最新技术、最新标准和最新规则。
基于此,该院一是与亚太教育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的加太语言培训中心合作,双方以资金,品牌、场地、设备、设施、生源及数码语言系统等知识产权作为投入,筹建中加语言学院;针对“中加”合作办学专业部分英语水平短期难以达到小国要求的现状,以通过“托业’’考试为办学日标,确立了股份制的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二是利用中国大型航空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具备世界航空业的先进技术与设施,在企业员丁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均有一套完整体系的优势,主动与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珠海摩天宇飞机发动机维修公司(MTU)合作,并以联合培训协议为纽带,根据企业培训需求,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对员工或毕业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截止2005年底,该院已为企业组织了20多期的职工培训.培训人数累计6000多人次。三是联合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与香港中国飞机有限公司,香港职业训练局属下专业教育学院合作,对香港飞机机务人员、民航雷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执照培训和“雷达工程师”培训。现已组织了三期香港电机机务人员的执照培训、一期“雷达工程师”培训。
3.中外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模式。此为该院与中外合资企业联手,按照企业人才质量标准与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合作进行量身定制的—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满足首都及国际民航业快速发展对飞机维修人员的需要,2005年,该院和北京飞机维修公司(ARMECO)进行了定向北京招生,“订单”进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历合作教育的洽谈。双方约定,从专业定向招生的组织宣传,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学生的实训实习,考证与就业,企业全程参与竹理。学生前2年在该院学习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3年在企业进行岗位资格培训和顶岗实习,若考核合格则直接被企业录用。H前,按双方约定招收的2005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60名北京新生已顺利入学就读。
三、推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是高职教育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属性。我国入世后,在世界经济发展生态圈里,中国经济与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强化,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总规则;更加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也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国际接轨成为必然趋势。这些.都要求我国高职教育的“双证书”与国际通用的资格证书接轨。为了顺应这一要求,该院自转制后率先在人才培养中实行了双证书制,即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证书培训、考试内容引进相关课程,以保证毕业生在获取相应专业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一个以上国内或国际通用岗位资格证书。
此外,该院还参照民航国际交通管制标准、飞机签派的FAA标准、JAA(欧盟地区/英联邦国家)标准、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IATA/UF TAA、IATA/FIATA、标准规定,通过与国外同类院校、合资公司的合作,积极争取行业授权在学院建立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中心。
经过努力,该院现已获得了多种行业岗位资格证培训、考试单位的授权,先后成为中国民航总局委任的“中国民航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和考试单位、“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客货销售人业务”培训和考试委任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国际客运(货运)销售人”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中国BSP(开帐结算计划)”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同时也是“剑桥商务英语(BEC)”培训单位授权的“托业(TOEIC)考试报名咨询站”,“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点,“思科网络学院”培训考试点,中国商业技师协会授权的“全国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站”。
这些具有国际、国内岗位资格培训机构的授权设立,不仅使该院应届毕业生中持有“双证”比率高达85%,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而且使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境外。
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与思考
(一)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
总结该院中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可得到如下启示:
1.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实践性环节比重大,教学设施设备投资大,教学资源消耗大;尤其是属于“三高一快”的民航行业高职教育,设施设备资源依赖性更强。因此,走中外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高职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广泛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快速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水平的重要举措。
2.是建设师资队伍的一条捷径。要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而通过中外校际、校企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教师在出国进修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扩大国际视野,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通过中外校际合作办学外派教师的出国课程培训,可以使派出教师既以学生身份直接插入班级听课学习、参加专业实训实习.又以教师身份参加合作院校专业教研组活动,无距离地和国外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商谈教材处理和教学的组织安排,熟悉原版专业教材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与示范技巧,为回国后使用全英文教材授课,实施双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外籍教师的来校任教,可以便中方教师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国外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感受异域文化精髓,提高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合作能力;通过教师国际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使中方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国际技术、国际标准、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提高专业改革、课程创新能力;同时,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建设水平。
3.是打造专业品牌的核心手段。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决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和前景,而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岗位能力标准是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国际化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决定行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该院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社会及行业企业的认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行业专业优势,借鉴国外合作院校专业开办经验,得益于及时掌握国际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关键岗位能力标准,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从而较快地树立起专业品牌形象。
4.是保证“双证书”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该院“双证书”制教育的成功.关键是正确定位“依托产业、产学结合、双师双证、国际通用”的办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及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技能、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针对性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教育培训的结果。
(二)中外合作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坚持与优良教育资源合作,注重长远成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解决自身办学定位不准,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应对合作方的办学资质、师资力量、专业优势、实践特色、教学方法、管理模式、考试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选择有可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秀院校进行合作办学。
2.要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合作方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坚持本国文化和教育方针,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发达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从而不分良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而应该根据本国、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选择性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方面,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惯例,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师资队伍、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则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契机,培养锻炼师资.引进国外优质原版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切忌放弃本国特色而“东施效颦”。
3.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因我国高职教育历史短无多少成功经验而妄自菲薄,认为国际化就是向发达国家输送留学生,或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学习,或引进国外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而要以我们的特色优势、专业品牌,使“请进来”成为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访问研究;吸引更多国外、境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吸引更多高水平学校来校合作办学和吸引更多的外企来校投资;要使“走出去”成为选派更多的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还要使我国优秀的高职院校、品牌专业、优质培训办到国外去,挤入国际高职教育培训市场,使中外交流与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得到国际承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接轨。
4.创新管理制度,做好中外合作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开展,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给合作院校增强了办学活力,但也提出了管理上的新课题。创新中外合作教育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使中外合作教育以高起点迈步、规范化管理、健康化发展,是保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要选择有双赢效益、有发展潜力、有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合作载体;二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对中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三要坚持外籍教师的聘用质量;要按照一定的招聘条件,通过广泛的国际招聘,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外籍教师来校任教,避免合作学校成为国外观光旅客的周转站,锻炼外籍教师跨国教育的加工厂;四要注意做好外籍教师在华工作期间的协调管理工作。应将外籍教师纳入本校教师的整体管理范围之内,在生活、工作上尽可能地创设优良环境,但在教师岗位职责的规定上应与中国教师同样要求,在教学规范上一视同仁进行管理,使外籍教师逐步适应由优惠待遇向国民待遇的角色转化,以避免媒体所反映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提高‘外方’质量阶段”的现象出现,从而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奎,王路炯.中国入世与中外合作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一、十六年对外交流与合作回顾
(一)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挖掘石化企业各种潜力
归根到底,企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没有对生产单位的、对本企业生产状况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可以说紧贴生产、调查研究是对外交往成事之基,谋事之道,是外事部门发挥桥梁作用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求外事部门的人员,把了解生产一线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自己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积极参与生产调研,广泛收集生产单位的信息,全方位吃透生产单位的需求。同时,切实与国外企业的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对外交流中努力为国外企业提供翔实、准确的交流依据。譬如:2007年、2008年从与日本出光公司节能目标和措施中,我们公司看到了自己公司的节能潜力,在公司内部通过一年一个重点,逐步突破节能瓶颈,降低了炼油的综合能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外事部门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从资料的翻译,到出光公司节能具体措施的跟踪、资料的整理,到炼油厂措施的实施,以及效果的反馈,都兢兢业业,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先后3次针对清洁生产和产品质量升级课题,组团到日本出光公司进行交流,了解其质量升级过程及具体实施方案。3次有针对性的课题探讨,为茂名石化两次质量升级和企业挖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提升思路。
(二)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对外主动交流能力
从地位上讲,外事部门在企业中具有从属性,是具体的办事部门,但地位的从属性不等于工作的被动性。新的形势与任务,要求我们外事部门的同志从过去被动的服务中摆脱出来,学会超前思考问题,无论是中外双方信息的反馈、综合协调,还是交流内容的督促检查,都要做到不仅想生产单位之所想,而且要想生产单位所未想,由慢半拍变为抢先一步,积极、主动、超前搞好对外交流服务。比如:在每次交流的前4至5个月,我们外事部门都会提醒生产部门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定1个或几个交流题目和具体需要详细了解的内容提交给出光公司准备,交流时根据出光公司准备的材料结合他们的生产实际坦诚交换意见,了解先进水平标准,弄清我们的问题所在,回国后制定消化、吸收、提高的措施。与此同时,敦促出光公司提出初步交流框架计划,供我公司人员在今后的技术交流中参考。这样的做法,由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得到了参与技术交流的中外人员的好评。
(三)增强重点意识,不断扩大企业对外交流渠道
作为公司对外交流的窗口单位,外事部门承担着综合、协调、翻译、督办、服务等工作职责,是公司对外交往的信息中心、翻译中心、服务中心。但是说到底,一切的工作都是围绕公司生产和经营服务的。推进与日本出光公司的长期交流,提高技术交流的水平,最重要的就是紧扣公司生产经营的现状,紧扣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并有针对性地在对外技术交流中提出问题、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建议,形成有深度、有分量、对推动公司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技改技措措施,才是我们外事部门在公司对外交流中服务的重点。由于出光公司以清洁生产为理念,严控生产过程,力图加工损失最小化。在千叶炼油厂区,所有装置都没有跑冒滴漏现象,水汽排放也实现了无污染循环。近年来,公司从细化生产系统和公用工程系统管理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做好原料平衡优化,确保酸性气产量不超过硫磺回收装置的处理能力,基本实现酸性气不放火炬。公司还根据乙烯供氢情况,优化调整连续重整、三制氢等产氢装置以及加氢裂化、三加氢等用氢装置的负荷和工艺参数,在实现制氢原料完全气体化同时,尽可能降低制氢装置负荷,最大限度减少因制氢而造成的损失。
(四)增强落实意识,不断扩大企业对外交流成效
外事部门是对外交流工作的中枢,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抓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对外交流工作合力是外事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公司的对外交流中,我们外事部门坚持摆正位置,明确责任,及时沟通,全程跟踪,全程服务,牢固树立协助、参与对外交流,扎扎实实为生产单位抓落实的意识。在与日本出光公司长达16年的技术交流中,我们外事部门每次都会将交流的内容和双方的达成的意见翻译、整理和归类,通过组织团组总结会、外事工作联系单等形式,敦促生产部门把与日本出光公司交流中获得的生产和管理好的做法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利用,在这16年间,在我们外事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公司采纳和参照出光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多达20多项。出光公司在交流过程中借鉴我公司做法10多项。
(五)增强团队意识,不断打造高素质外事铁军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对外交流的能力实践证明:不论干什么工作,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外事队伍,就不可能取得一流的工作业绩,就不可能提高为对外交流服务的能力。
1、做到在政治上坚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组织认真学习外事方面法律法规和规定,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和向心力,廉洁自律,无私奉献,争先创优,树立外事部门和外事干部良好的对外形象;
2、做到业务上精通。对外交流工作是一项全局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还要有搞好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大力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积极组织和选派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和外事活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3、服务上周到。一是当好参谋。我们把跟踪了解与我们签有技术交流协议的外国企业的情况及其所在国的形势作为必修课,为给对外交流当好参谋创造了必要条件。我们在交流方式上提建议。2007年,我们通过总结与日本出光株式会社15年交流的经验,向公司提出了每次最多带3—4个问题,进行对口专题交流的建议,被公司采纳,也得到了外国企业的认可。实践证明,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取得最佳效果的交流方式。我们在交流计划上提意见。每次出国前,我们都与出访团组一起研究优化交流计划,做到交流目的明确,带去的问题既是我们最需要探索的问题,具有深度和技术含量的问题,又是对方最有心得的问题,出访路线最经济、最合理,使每次交流都达到了预期目的,并蠃得了对方的钦佩和尊重。我们在交流礼仪上提要求。每次出访前,我们都向出国人员讲清前往国家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和工作交流的注意事项,在国外随时纠正出访人员不恰当的行为,使每个出访团组都展现了良好的形象。出光株式会社的朋友们说:“在你们身上看到了礼仪之邦和中国石化大企业的风采。”二是架好桥梁。深厚的友谊是长期、全面、深入交流的重要前提。我们真诚对待每一个与我们有业务来往的外国企业及人员,平时经常互通情况、互致问候,节日时送上美好的祝福,他们有求时,我们尽力而为,对不能办和办不了的事情及时说明原因,他们来访时,我们热情款待,并在严格保守技术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及时提供他们所要的情况和资料,特别是每次他们来访、我们出访前,我们都根据有关信息,精心为外方准备纪念品。我们的努力,蠃得了与我们进行交流的外国友人的称赞和信任。目前,有3个国家的3家企业与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00多位外国朋友与我们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们的外事资源正在不断丰富。三是抓好督办。对外交流,重在落实。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管理职能,认真督办对外交流的后续工作。对在交流过程中请对方在计划以外提供的当时没能带回的资料,我们积极催收,每次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以最快的速度译出,为出访团组按时优质地完成交流任务争取了宝贵时间;每次交流后,我们都在规定时间内请有关专家按照“经验概括得准不准,差距寻找得全不全,原因分析得深不深,措施制定得管不管用”等标准,审查交流报告并指导完善,使每次交流都在某些方面为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提供了动力和措施;我们采取跟踪了解、定期检查、督办信息等方式,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交流报告中制定的措施,使公司对外交流不断出新成果。
二、十六年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主要成效
从1995年茂名石化公司与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出光公司)签订技术交流协议以来,两家公司技术交流已经持续了16个年头。每年双方互派人员就生产、管理中最感兴趣、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充分交流,了解和借鉴对方的做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此间,公司共向出光公司派遣团组17批、117人;出光公司共派遣团组20批、67人。16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双方在互访中分别就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节能、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设备防腐、质量管理、检维修、TPM活动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双方通过详细了解各自在生产管理中的经验教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期共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持续多年的交流取经,对茂名石化学习日本企业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企业优化升级等方面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围绕着生产实际,紧盯国际先进水平,积极进行对外技术交流,极大地开阔了人员视野,提高了技术、管理水平。
通过2004年、2005年度和日本出光公司、COSMO公司的检维修技术交流,了解到日本炼化企业的大修开盖率为开盖率为30%左右,而茂石化公司当时大修的开盖率为100%。于是,茂石化公司炼油分部借鉴出光公司和COSMO公司的做法,应用RBI技术分析,制订降低开盖率检修计划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开盖率大副降低,节约了检修费用和工期。
清洁生产使茂名石化原油加工损失率由2005年的1.08%,下降到2008年的0.46%,降幅0.62%,相当于每年增加8.06万吨原油。今年1月~11月,茂名石化原油加工损失率再创纪录,仅为0.42%,跃居中国石化炼油企业前排。
在炼油部分与出光公司的技术交流卓有成效的基础上,2008年从出光公司借鉴的TPM活动在炼油分部全面铺开,一年后以炼油分部的成功经验向全公司设备和生产各个环节推广为契机,公司外事部门将此类技术交流的模式,逐步在化工分部、港口分部等单位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三、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经验启迪
通过总结几年来公司对外交流工作的经验,我们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外交流工作才有生命力
实践证明,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针对本企业关切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展开对外交流工作,才能做到选得准,立得住、做得下,可持续。不论是炼油部分的TPM管理,还是化工部分专用料的开发问题,都必须既有本企业的特色又有国际研究前沿热点共性的问题,才能够引起合作双方的共鸣,得到合作方相应的支持。
(二)领导重视和关心是做好公司对外交流工作的强大动力
茂石化公司领导对公司对外交流工作历来都十分重视。公司主管领导亲自抓对外交流工作,明确要求把对外技术交流作为公司国际交流的窗口,对公司年度对外交流计划和实施安排提出具体的要求;公司各级领导经常对公司对外交流工作悉心指导,亲自参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和讨论,提升了对外交流工作的地位和水平。
集团公司外事局领导和国际合作处对公司对外交流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集团公司外事局主管领导和负责对外交流的处室领导经常通过电话和传真的亲自听取我公司外事部门的工作汇报,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解答我公司外事部门所提出的问题,并适时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公司对外技术交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良好的团队合作是做好公司对外交流工作的坚强保证
对外交流工作与国际合作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年的里程,没有一支良好配合的团队这项工作是难以完成的。
公司外事科的戚兵兵科长在引进项目的外事工作岗位上工作了20个年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茂名石化公司两次乙烯工程项目的建设。在这样优秀“领头雁”率领下,外事工作人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当好情报员、参谋员、翻译员和通讯员,为公司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出聪明与才智,奉献出青春甚至牺牲了自己与家人的团聚,谱写了一曲奋进的凯歌。
茂石化公司经理办外事科作为公司对外交流项目具体承接单位,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放手培养业务骨干,给业务骨干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和空间。公司对外交流工作头绪多,事物繁琐复杂,需要周密安排,默契配合,才不会出纰漏,在科长的带领下,外事科的同志无论是技术交流和座谈,还是带队参观和考察,或是接站与会务安排,或是担任翻译工作,都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较好的完成了公司对外交流任务,从而提升了外事科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在外事这个团队的带动和感召下,炼油和化工等二级单位也积极参与到公司的对外交流工作中,在中外技术交流工作中,炼油分部和化工分部的技术处给予外事部门以最好的技术支持,配合默契,分工协助,全力以赴,甘当无名英雄,愿做铺路石,使外事科的相关工作得以顺利的实施。
四、对外交流工作的未来展望
(一)帮助企业拓宽引资公司对外交流工作的渠道和途径
集团公司外事局作为集团公司引资和公司对外交流的司令部,应加强与全系统上、中、下游相关工作部门的联系,肩负起全系统对外交流交流与协作资源有效整合的任务,使上、中、下游各企业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帮助和促成企业参与国外技术交流、行业招商、产品对外推介、专家招聘等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充分挖掘国外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使企业与国外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对接,从而建立全系统完善的引资公司对外交流工作体系,上下联动,共同推进。
(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并举的工作方式
既要继续抓好“海外学成专业人才”和“外国专家”等各种“引进来”的公司对外交流活动,又要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关于“统一旗帜、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要求,积极走出去宣传推介,开展海外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全系统各企业和专业公司对外交流小分队或考察团,赴欧美、韩日等发达地区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和项目推介活动。要不断创新公司对外交流的方式方法,逐步改变过去主要从项目供给角度出发开展公司对外交流工作的模式,转向深入了解和掌握各企业意向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更宽领域和更有实效的公司对外交流活动,
(三)注重对公司对外交流工作突出单位和个人的表彰,搭建一个中石化系统公司对外交流交流平台
公司外事局每年进行一次全系统“公司对外交流先进集体”和“公司对外交流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和表彰,充分肯定和进一步激励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队伍和人员。与此同时,每年组织一次全系统公司对外交流工作培训班,或经验交流会,给系统内各相关工作部门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交流平台。
(四)加强技术交流,寻找战略合作项目,让技术交流赋予更高的内涵
我们在化工聚丙烯专用料的生产上,通过双方技术人员合作研发,成功开发出汽车保险杠专用料,应用于本田汽车,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今后要继续通过交流来发现、挖掘化工和油品生产的战略合作机会,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
(五)将定期交流扩展到化工领域,扩大交流的范围
近几年,我们在乙烯生产方面进行过几次交流,但深度不够,没有定期进行。事实上,和出光公司进行化工领域的技术交流,可能收获会更大,他们的聚合物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具有很高的水平,在这一方面,我们和出光还有一定的差距;己烯、丙烯酸、聚碳脂等特色产品的生产为他们创造了巨大的利益,充分的技术交流能为我们产品的升级改造提供路线选择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等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指国内外不同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以及文化交流,形式包括师生互换、联合办学、暑期项目、学者访问等。目前,中国高等学府都在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因为高校开展国际化是促进高校进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帮助高校向先进国家的高等学校学习,吸引国外先进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力量,从而缩小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差距,增强自己的教学实力。同时,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为中国高校打开国际的大门,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高等院校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一些重点高等学府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一些普通的高校在发展国际化方面相对比较落后。普通高校需要做出创新性的举措来改善国际合作与交流,融入中国高等院校国际化的大家庭。
本文发现普通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推进普通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使其更好地提升办学质量、缩小与知名高校的距离。
一、中国普通高校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保障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繁荣,我国高等院校的资源设置也有所提升,但是比起国外先进高校,我国普通高校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充足的交流经费、较高的排名、先进的设备等。但是国内普通高校的学科团队、科研设备、科研经费、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均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邀请国外高等院校的合作,无法吸引国际一流的科研人才和师资力量。学校的资源和设施跟不上国际化的水平,这是制约我国普通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首要问题。
(二)外籍教师或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较少
我国高校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学生,留学生比例和外籍教师比例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相比是很低的。国内高等教育学府的师资力量大多数由中国教师组成,并且这些教师极少数是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所以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很难实现开设纯外语的专业课程,只有部分学科会开设外语专业课程,这无法满足国外学生的需求。即使部分老师开设了外语专业课程,也很少用纯外语教学,学校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模式是运用纯外语课本和课件,而教师上课时用中文授课。
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的外语水平无法达到国际交流的要求,这是直接影响到项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若教师不能清楚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专业认识,对方的国外高校可能会产生误解或歧义从而使得项目终止。
英语目前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这是中西方国家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交流渠道,教育领域尤其应该重视外语。然而,语言的障碍限制了我国高校与国外优秀人才的合作交流,因此这也是阻碍我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问题。
(三)学生缺乏国际化思想理念
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主要对象是师生,但是中国学生的国际化思想还有所欠缺。虽然很多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参加交换生项目,但是每年真正交换的学生数量比例是比较低的。交换学生这个项目一是需要学生本身有较好的英语基础来满足独立在国外上课和生活的条件;二是学生要有国际化视野和理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没有去向先进的国外大学进修学习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平时也不注重外语培训。等到后期学生建立起国际化的理念时,又因为语言不能达到要求而无法去心仪的国外高校进修学习,所以学生缺乏国际化思想理念是我国高校难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问题。
(四)各学院缺乏具体的实施行动
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首先是校际之间的沟通,然后具体的实施单位是底下的各个学院。若仅仅是校际之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底下的学院不愿意或者没有推进具体合作的话,双方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是无效且浪费时间,所以院系对国际办学的认知对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推动是非常重要的。
(五)管理人员缺乏国际教育或合作背景
高校的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水平。目前,高校的管理人员缺乏国际教育背景或国际合作背景,对国外文化不了解,很难和国外高校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高质量的对话。因此,大学应该促进管理人员间的国际流动,让他们学习和进修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理念。
(六)资金投入不足
高校需要得到较多的资金支持才能获得更多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然而很多国内普通高校的资金本身就不是很充足,拨到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一块的资金会更少,导致这些高校无法拨出与国外高校对等的经费来开展合作研究或交流项目使得高校损失与国际一流大学协作及学习的契机。
(七)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高校与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合作及配合。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直接导致国际合作与交流受到阻碍。目前,我国欠缺正规完善的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介服务机构。现有的中介服务机构不能满足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所需的专业法律服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服务,影响了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二、总结与启示
普通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比重点高校发展得晚,所以普通高等学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还不够完善及成熟,其中人员、经费、第三方机构、资源、理念等都存在一些问题。普通高校需要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跟上国际化的步伐与国际高校接轨,提升自己的师资力量、生源、科研成果、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詹淼。河南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叶敏。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民办高校 国际交流与合作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37-01
20世纪80年代,从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开始,高校教育便向着国际化发展,各高校把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向都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参考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和学校自身情况,引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但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了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跟得上社会的步伐,输出的人才可以具备国际视野,具备长期可雇佣能力,民办高校都要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 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 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 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 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 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外事的工作是需要很大资金的,要想使外事得以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必然要增加经费的投入,所以民办高校要与国家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助,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尽快的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用到的实验设施,还要将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实时的了解国际信息,更好的学习。
5 结语
为适应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受到国际化的教育,还可以成为适应国际社会的人才。但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困难也是巨大的,所面临的问题也来自多个方面,所以,这就要求民办高校要不断克服困难,提高自身实力,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