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分析(优秀4篇)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本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和收入是否应计入本期损益为标准,处理有关经济业务的一种制度。以下是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单位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分析(优秀4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权责发生制 篇1

关键词:预算会计政府会计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指以交易或事项的是否发生来确认和记录收入或支出,以计量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取得的财政收入与消耗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差异,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等情况。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金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来确认交易或事项,计算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收入支出之间的差额。实施这一核算基础的目的在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期间现金的筹措情况、使用情况以及报告现金的余额等信息,主要满足管理者重点关注现金余额,控制现金变化的需要。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就其本质而言,作为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确认标准,是一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或是一种假设。前者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基准确认收入和费用,后者以权利义务的发生作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从会计信息的内容来看,权责发生制信息更具决策的相关性,更全面、更完善,能够较好地反映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正如美国学者Clarst.Homgren所指出的:“权责发生制下的收益能更好地计量营业成果与付出努力的关系,现金收付制只关注主体通过目前营业所获现金的能力,这是个狭隘但又重要的问题”。

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缺陷

收付实现制已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只反映当年还本付息的支出以及应计提的养老金等信息,不包括政府已发行的国债应由本期承担的利息,所以无法获得全面的政府债务信息,不利于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财政风险的防范。

收付实现制不能适用WTO及国际竞争的要求,政府的入世是我国加入WTO的关键。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既然是企业,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事,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企业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因此收付实现制不能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不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

在政府预算会计中收付实现制本身存在缺陷,收付实现制会导致低估当期的财政支出,虚增国家可供支配的财力资源,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耗费,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等现象出现。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转变的必然性

(一)实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财政是一种大包大揽的财政,政府统揽一切,财政通过直接分配来实现政府目标。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分工逐步明晰,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向公共品的提供。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财政从单纯的“分配”向综合的“管理”转变,政府从直接“干预”经济到间接“调控”的转变。

因此,政府必须提高决策的法制化和透明度,大力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这需要有全面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映财政资金运动的信息,以及上述资金运动相关的财务信息,如政府担保、政府对某些事项的承诺等,而这些是目前的收付实现制预算与会计无法提供的。

(二)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政府对一部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招投标,交给市场来做。当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实现与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并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对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和比较。

(三)全面揭示政府债务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支的矛盾日益尖锐,赤字和公债规模日益扩张,通货膨胀提高,这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虽然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还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如果考虑到“隐性债务”如地方政府欠发工资的存在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只反映当年还本付息的支出,不包括政府已发行的国债应由本期承担的利息,以及应计提的养老金等信息,所以无法获得全面的政府债务信息,不利于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财政风险的防范。

(四)我国政府“入世”及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入世”,关键是政府的“入世”。经济的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既然是“企业”,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基础,能够很好地反映损益,实现收入成本的配比,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政府会计信息的内在要求

现代政府会计目标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会计目标是政府会计满足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即反映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受托责任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由不同的公共管理理念决定的会计目标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的会计技术选择,也就是它决定了政府会计方法基础的选择。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意义

(一)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金制预算和会计信息只是反映当期的财政资源,而无法全面反映政府公共资源存量,因此整个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和配置状况对于外部和内部信息使用者都无法获得。从外部政府信息需要来说,将导致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督;从内部政府信息需要来说,将使管理者无法据以进行合理科学的决策。政府活动从纯粹的预算分配向积极的财政管理扩展,应计制的引入提高了政府整体对人大会的受托责任,扩大了评估政府财政状况的信息范围及提高管理者对其正确掌握资产的意识。因此,权责发生制以对公共资源的监督和使用的信息约束,实现对其的优化配置。

(二)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

收付实现制在传统的预算管理中对控制支出取得一定的成效,它侧重于对一个财政年度内资金拨付“不超预算”的控制。权责发生制是从政府部门的产出即提供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规模及质量上确定拨款。根据现金制信息所进行的管理控制的主要形式是按“时间”。这样做使得管理者为了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而对业务的时间安排加以操纵。然而进入应计制系统后,这种可能性降低了。应计制将责任和义务的发生作为确认基准,管理者不再具有影响时间的能力了。因此,他们需要集中关注的是所消耗的资源及其为其所支付的价格,也就使得管理者即财政资金使用者从根本上关心资本使用的效率。所以,应计制的实施有利于引进效果更佳的财政控制系统。

(三)有效地评价政府绩效和工作效率

现金制下的“支出”并不能反映政府当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成本,也就不能实现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权责制预算和会计改革的主要课题是将重点从投入转向结果。要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最根本的要求是使这些部门承担管理受托责任。开发和应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和预算信息,正是明确政府部门承担相应的责任,形成与私人部门信息系统中相同的激励机制。

(四)为防范国家财政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对政府长期债务,现金制会计信息得不到全面反映,只在偿还当期予以确认,本期应承担而在未来期间支付的债务及利息无法反映,也就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状况,往往低估了政府风险。这令人无法接受将财政负担转移给了后代。权责发生制预算与会计能够真实、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各种风险情况,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提高政府的长期持续能力

随着现代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加强,众多的有权和需要知道政府事务的人们要求有全面和透明的信息来评估政府的责任。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部门拥有的各种资源如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各种固定资产、存货都得到清楚反映,对财政支出区分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对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公民可以充分了解这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长期决策,提高政府的持续能力。

对我国政府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的建议

近年来,国内会计理论界对于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及其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讨论,主要观点有:政府会计宜采用收付实现制,不宜采用权责发生制;实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渐向权责发生制过渡;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作为长远目标;渐进式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而现在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此,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就显得很重要。

根据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实际状况和政府会计的具体业务,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在总体上应当采用“双基础制”,此后,逐渐向完全的权责发生过渡。具体建议如下:

基本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无论是在整个政府层面上,还是在政府单位层面上,平时必须按收付实现制加以全面核算,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和监督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为政府及政府单位的决策提供现金收支的全面、完整信息。

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期末发生的应收未收、应支未支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以反映未了事项的责任。

部分项目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双基础制。对于资本性支出项目,应当一方面按收付实现制确认为预算支出,另一方面应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为政府产权、债权、固定资产增加;对于出售长期资产取得收入的项目,应当按收付实现制确认为收入支出,另一方面应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为政府产权、债权、固定资产减少;对于借入或归还外债的项目,应当按收付实现制确认为债务收入或债务支出,并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为应付债务的增加或减少,以全面、完整地提供政府债务的形成、使用和偿讨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国际会计改革概要。会计研究,2005

权责发生制 篇2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渐进式改革

1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的成果,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在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大部分支出是以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的,即按国库实际拨出款项列报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一些较大的支出项目,需要按项目进度分次拨付资金。部分项目跨年度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实际拨款数小于预算支出项目所需金额的情况,按此记录和汇总总预算会计的支出数额就会使预算平衡表出现结余。而实际上由于应付未付的资金是已实施项目必需的资金,并不是真正的预算结余。由此会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并给以后年度预算项目的安排造成假象。

而这一问题会随着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办法的推广更加突出。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出现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

1.2不能明确反应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年度的财政预算支出包括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和已经发生但是尚未支付现金的部分,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包括本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和前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这样就使得财政总预算支出中没有包括那部分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资金,于是出现“隐性债务”。隐性债务中的“隐性”,是指债务支出在当期已发生只是尚未支付现金,因而不在政府会计报表体系中直接表现的支出部分。隐性债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财政支出的低估,导致政府会计报表数据失真,影响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业绩的正确评价。目前“隐性债务”突出表现在中央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各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社会保险基金缺口,政府由于提供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以及地方乡镇政府拖欠公务员工资等方面。

1.3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经济分析与绩效分析,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在收付实现制下,建立在现金流量基础上的政府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大。一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下所反映的现金支付是按当期实际缴入国库数和支付数分别确认和计算收支的,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样,一些应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由于集中在本期发生,往往导致前后会计期间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多,二是横向不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确认支出和费用的标准,是资金是否己经实际付出,而不核算资本的损耗。这样,因资产购置的不平衡,预算单位之间难以进行绩效比较分析,从而不能将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在其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同时还未考虑将资本投资于实物资产的机会成本,所以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反映政府各部门使用资本的年度成本情况。

2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2.1引入时机: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

世界上第一个对政府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实质性变革的是新西兰,从其改革历程来看,实施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要有系统的行政、合同、预算、投资等法律法规相配套,还要有完整的部门组织结构、清晰的行为责任划分和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以规范新基础下的管理流程,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统。我国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尚不规范,国家正处于法制化进程中,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的修订,还不能满足全面彻底的权责发生制改革需要。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来看,我国从事政府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已经适应原有的简单政府会计的处理,整体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强,观念还停留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如果进行全面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他们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培训,以掌握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对于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但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还需要一定长的时间,所以从具体实务工作者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目前也不具有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

2.2推进方式:采取渐进式改革,实行逐步扩展与分步到位相结合的方式

综观世界各国,对于预算会计改革的推进方式和实施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步到位式,分步到位式,逐步扩展式。一步到位式,即对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直接由收付实现制转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其代表国家有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分步到位式,即先由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过渡方式逐步推进,其代表国家为加拿大;逐渐扩展式,即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收入、支出项目或部分资产、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此后再逐渐推广,代表国家为美国。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目前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还不具备,同时现有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逐步扩展式与分步到位式相结合。具体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在保持原有收付实现制为主的基础上,先对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政府会计的局部领域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第二步主要是对与促进管理和效率相关的项目进行权责发生制改革,待条件成熟时,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转变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但对某些会计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此外,为保证改革稳步有序地进行,在实施的部门范围上,应采取从地方到中央逐步扩展的方式。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中央政府会计和地方政府会计中一并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则工作量太大,操作也过于复杂,而且也不利于财政工作的稳定,因此较现实的做法是先在个别地方政府中试点,在实践中找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与不足然后逐渐扩大试点范围,最后在中央政府中运用。

2.3应用程度: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领域优率先采用权责发生制

财政支出的核算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了有效地管理和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支出和收入相匹配,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应按权责发生制确定的支出预算数额和支出范围,在应归属的会计期间分别确认。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及其他应付未付款项运用权责发生制进行处理,以解决财政结余不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金秀。新编预算会计学[J].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3).

[2]王敏。中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论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9).

[3]赵秋梅。对财政总预算会计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4,(12).

权责发生制 篇3

长期以来收付实现制一直是世界上各国财政管理主要采取的确认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凡本期收到的款项作为当期的收入,本期付出款项的作为当期的支出或费用,而不论收入和支出应归属的具体期间。由于收付实现制存在着许多弊端,不能很好地反映和监督财政资金的运动和执行效果,不能充分发挥预算控制的作用。近十年来,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政府预算中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其中,澳大利亚、新西兰已经完全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英法及东南亚等国的改革速度也极为迅速。我国目前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大势所趋,权责发生制已成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客观必要性及好处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的深化过程之中,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分工日益明确清晰,政府不再是分配资源、完全管制的角色,政府职能正逐步转向为社会共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管理等公共物品。要实现这一转变,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政府会计信息,正确科学的反映和监督财政资金的运动。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好的核算政府的财政收支,区分收益性支出于资本性支出,使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配比,有利于更好的考核政府的业绩及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

(二)加强政府审计和社会监督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大,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财政收支规模日益扩大,同时政府审计的地位和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政府审计对于维护政府经济秩序,反腐倡廉,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仍局限在财务收支的层面上,而西方国家的审计则是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兼顾,这也是我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会计标准是政府审计的重要依据。如果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必然会影响到审计的标准和质量,影响真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甚至影响到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的建立和运行。

此外,社会公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希望更多的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受托责任的履行。也只有进行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才能提供更充分的会计信息,适应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

(三)准确核算国债,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财政风险加大。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的条件下,财政预算会计将举借国内外债务作为一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在借款安排支出的同时又将其作为该级政府预算支出,这样做不能全面反映债务的借、还以及利息支出情况。但如果采用权责发生制,则可以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合理的确认和计量,如实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防范财政风险。

同时,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政府担保、养老金拖欠以及资产折旧等许多非现金交易和事项。在权责发生制下,这些交易和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成为了可能。

(四)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间对比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权责发生制为标志的政府会计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半数以上成员国已经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我国是世界上大多数经济组织的成员国,遵守国际的公认规则是一个大国应尽的义务。同时,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报表,也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比较,找出缺点与不足,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管理运营水平。

二、对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本国国情,逐步推进改革。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完全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国家毕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国家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我国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的现状。改革可以搞试点,先从一个县做起,再逐步向全省、全国推广;或是部分会计核算项目先引入权责发生制,再进行全部会计核算项目的核算变革。

(二)加快相关法制建设,保证权责发生制改革顺利实施。从西方各国改革的经验教训来看,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对改革成败至关重要。我国的法制还不健全,规范预算会计的主要有会计法、预算法以及相关的会计制度。并且其中的一些规定与权责发生制是相悖的。因此,必须加快制定修改相关法律,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使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可以有法可依。

(三)加强政府审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政府审计主要是从政府内部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和制约,在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过程中,为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保证改革的效果,可以建立这样的一种制约机制——即政府的财务报告只有在经过国家审计部门的批准后,才可以正式递交人民代表大会和向社会公众披露。

公众监督则主要是从政府外部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政府必须向公众公告年度收支计划和目标,公告财务报告和资金使用的详细情况。有了公众的参与,更容易发现改革中的不足,及时纠正解决问题。也可以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将改革进行到底。

浅析权责发生制 篇4

【摘 要】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一条基本原则,相较于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核算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本文分析权责发生制的含义、产生基础及客观缺陷,阐述对权责发生制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发生制;会计信息;缺陷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核算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在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被称作会计核算基础。它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和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及债权和债务。也就是说,按照现金收入及未来现金收入——债权的发生来确认收入,按照现金支出及未来现金支出——债务的发生进行确认费用,而不是以现金实际的收入与支付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新企业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列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假设。《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八款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由我国的法律条文可知,权责发生制不仅仅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是整个财务会计的基础,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

权责发生制产生的基本前提是信用制度。信用制度是现代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基础,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规范和保证信用行为和信用关系,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信用制度的建立,使得商品的交易和现金的收付可能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如果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则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混乱,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受到现金实际收付的约束。在信用受到法律保护的前提下,消除了隐性契约存在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的客观基础。权责发生制就是根据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会计判断,从而确定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持续经营和会计期间假设是权责发生制的基础。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之下,企业所拥有或支配的资产可以在会计期间内得到消费,企业的债务也可以得到有序的偿付。在会计期间分期假设之下,会计人员可以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收入、费用和成本,并确定企业的利润,编制财务报告,使会计信息得到及时和相关的反映。

在会计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权责发生制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除了政府和事业单位之外,绝大多数企业均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经实践检验证明,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能够准确反映物权转移,核算企业的收入;二是与本期收入相配比,能够正确反映所负担的费用;三是能够正确确定收益的时期,反映当期会计期间的利润。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确认,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因此,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弊端

基于理论的分析,权责发生制给管理层虚增利润提供了操作空间。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根据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会计信息缺失情况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观因素过多,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配比标准也分模糊,给会计人员确认每期的收入和费用营造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一方面,每一个会计主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名义上执行权责发生制原则,但在实际核算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口径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费用摊配、计提折旧摊销等方面不可避免要进行一系列的主观估计和判断。这些故意或者非故意的认为上的偏差,必然使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利润缺乏客观性。企业会计利润的核算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观性过大,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时,很容易为管理层所利用,如通过划分不同资产的流动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利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为了实现当期的利润最大化,公司甚至会牺牲未来的利益以取当前的绩效,以获取管理层报酬获奖金,但是这显然是“短视”,忽略股东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利用利润指标评价治理层业绩,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损害企业的长期价值。(2)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在会计系统中只处理和反映那些实际发生了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和反映。传统会计模式下,基于权责发生制,最终确定的是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而在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天,即使企业在利润表中反映的是稳健的财务状况,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进一步导致缺乏流动性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企业仍然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现金与现金流量比会计利润更加重要。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在披露企业现金流量上的缺陷尤为突出。(3)新兴的经济活动与事项使权责发生制所确认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到严重冲击。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有严重偏离。除此之外,在计量金融工具方面,也存在着重大问题。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品通常只是一种合同形式,合同的双方在合同生效的基础之上享有一定的权利或承担一定的义务,而不是实际支付金额。而且,对于某些金融工具如期货而言,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得到履行,在合同生效时往往无法预料。企业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期间,由于价格的不断波动,可能承受各种高风险高报酬的变化。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之下,这些远期金融工具并不能计入报表之中,对这种市场风险与变化报酬不能及时反映,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三、权责发生制缺陷产生的原因

(1)商业信用是权责发生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反过来商业信用也限制了权责发生制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扩张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标志,企业在交易活动中必然会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这些应收未收的款项会被确认为当期收入并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但由于不同公司信用风险不同,这些应收未收的款项往往有一部分不能完整收回,产生坏账,坏账的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计量,这就使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销售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带来了更大的风险。(2)会计期间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来社会不断变化,机会稍纵即逝,信息的及时性能够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制定决策。然而,会计期间的假设,只能定期提供财务资料,会计信息严重滞后。二是高科技时代的知识型经济和广泛使用的是日益复杂的信息处理手段,会计期间并不像以前那样明显,也没有如此重要。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消亡,非持续经营变得比较普遍。例如,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存在持续的经营条件,交易结束后虚拟企业也随即解体,以“应计”为特征的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3)权责发生制在其应用的过程中,本身的设置就存在着诸多缺陷。权责发生制的表述定义本身就十分模糊,未做正面说明,虽有比较完善的配比原则和收入实现制原则,但是对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并未有很多的涉及。

基于上述分析,权责发生制从其产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商业信用普遍存在。对于金融机构、网络公司的发展,可以运用现金流动制、收付实现制来进行补充,权责发生制的主题地位不能动摇。权责发生制所具有的可靠性、可验证性这些优点使它在会计计量中仍处于重要地位,未来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参 考 文 献

[1]焦授青,杨成文.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缺陷及其发展趋势[J].财会月刊.2006(11)

[2]崔莉.浅谈新会计准则下权责发生制的新变化[J].Commercial

Accounting.2008(8)

[3]赵为民.从金融危机看权责发生制的弊端及其改进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0(12)

[4]王晓军.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理解[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