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盲人摸象课文原文(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九月,我们又迎来一个教师节。
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要耐住寂寞、默默奉献;教师,又是伟大而光荣的职业。每个上过学的人心中都有他们神圣的位置,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栋梁靠他们培育,民族的复兴要他们奠基。
当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时,我们特刊登两篇稿件,讲述了两位特殊的老师――残疾教师甘做蜡烛的感人故事,并以此向工作在全国特教战线的广大教师们祝贺节日、表达敬意。
在山城重庆,有一位普通的音乐教师,从坎坷的盲道,走上了令人景仰的三尺讲台。他心中的路铺满了一串串动人的音符,也谱写着特殊教育的奇迹……他,就是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第一位盲人特级音乐教师,被誉为“山城阿炳”的重庆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张治平。
立志做阿炳一样伟大的盲人音乐家
在全国小学音乐教材里,有一首动听的儿童歌曲《甜甜的咧》,以其欢快优美的旋律被成千上万的孩子传唱。可有谁知道,这山泉般动听的音乐是从一位盲人黑暗的世界里流淌出来的。1955年,7岁的张治平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当时只有0.2的视力,医生说,没有任何药物可治,视力会一天天衰退,直至失明。
医生的话让小治平对自己的将来充满恐惧,直到有一天,小治平听到一支天籁般美妙的乐曲,才让他重新振作起来。那是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着有些悲伤又充满希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张治平心中燃起了希望:即使将来成了盲人还可以当音乐家。
从此,张治平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学习音乐。他学会了笛子、二胡、手风琴、小提琴、吉他等多种乐器,又先后师从西南师范大学四位音乐教授学习乐理知识,为自己向音乐创作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基础。
35岁那年,张治平的双眼完全失明了,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勇敢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失明后的短短几年,他创作的儿童歌曲不断在省市及全国获奖,1985年,张治平受聘重庆市盲人学校,成为一名音乐教师。20多年来,张治平如春蚕吐丝,孜孜不倦,用光明的旋律照亮了一批又一批盲童的心灵,开启了孩子们热爱音乐的心门。他辅导的盲人学生乐队也在各类汇演中不断取得佳绩,“盲校有个‘山城阿炳’”的赞誉在重庆不胫而走。几十年来,张治平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音乐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各种音乐刊物和各级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映共计200余件(次),在全国各种音乐比赛中获奖共计80余件(次)。199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破格吸收张治平为会员,他成为我国第一位没有大学学历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我国特殊教育第一位特级音乐教师。
用光明的旋律开启盲童的音乐之门
初到盲校时,张治平发现二年级的学生邓航有点音乐天赋,就决心下工夫培养他。尽管那时的邓航还没有完完整整地唱过一首歌,但张治平并不气馁,一句句教唱,三四年如一日。1990年邓航参加重庆市十大歌星大赛,在与近2000名健全人歌手的角逐中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取得第五名的佳绩。在张老师的鼓励下,邓航走上了音乐道路,现在他已经是河北省残疾人艺术团艺术指导和电吉他手。在张治平的学生中,目前已经有5人先后考入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系深造。学生胡国英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在音乐上收获如此多的成功与快乐。她除了双眼全盲,还有手抖的残疾。为了教她吹笛子,张治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经过两个学期,胡国英终于能把笛子拿稳了,张老师又教她学习音阶,再吹简单的曲子。就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到小学三年级,胡国英已是班上最好的笛手。她说:“是张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
在一片漆黑的世界里,张治平创造了“触摸式教学法”:唱歌吸气示范时,让学生摸他的胸、肩膀;学生做时,他再摸学生的肩部,检查动作对不对;演奏乐器时摸摸学生的手、臂姿势是否正确,唱歌时摸学生的嘴,看他如何运气。孩子们说:“这个方法好,我们一摸就明白了。”有感于表现盲人生活的歌曲太少,张治平创作了《盲人之歌》、《快乐的盲童》、《盲校的早晨》等歌曲,其中《盲人之歌》被定为校歌。英国罗切德尔市的教育官员米歇尔先生看了张老师和他的学生表演的节目后说:“我在英国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盲人乐队,特别是这位指导教师,达到了国际水平。”
言传身教鼓励盲童自立自强
在中央电视台庆祝教师节20周年晚会上,两名盲人学生在晚会上演唱了张治平老师创作的歌曲《是谁给我一双翅膀》。谈及他们的恩师,孩子最深的感受是:“张老师不仅教我们音乐,更教我们自立自强地做人。”
盲童大多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家里的累赘,也不敢去想今后的前途。张治平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盲孩子进行理想教育,比对健全中小学生的理想教育更重要。所以,新生一入校,张治平就给他们讲旧中国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故事,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他对学生们说:“老师如果不是从小立志当阿炳这样的音乐家,今天可能还在街上给人家算命。你们不一定个个都成为音乐家,但身为残疾人,我们一定要自强自立,要从现在起认真学习一门技能,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治平又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题为《心中的路》的演讲稿,并多次在重庆市各大、中、小学及社会各界演讲。张治平常常对人说:“解放前的阿炳遭遇那样悲惨,现在我这个‘山城阿炳’却能够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全靠党和政府,所以我要尽力为社会、为国家、为更多的残疾人特别是可怜无助的残疾儿童多谋幸福,把光明的旋律带给他们。”
背景资料:
张治平老师近年来教学方面的主要成绩:
2005年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学生罗健的钢琴独奏获二等奖;学生李乾平竹笛独奏获三等奖。
2006年学生李乾平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系;莫亚莉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音乐系。
2006年9月张治平老师指导的重庆市盲人学校乐队将参加重庆市最高规格的中学生艺术节的比赛。
张治平老师近年来创作方面的主要成绩:
歌曲《我们是光荣的纪检战士》获2005重庆市反腐倡廉征集歌曲一等奖;
创作歌曲《为新世纪喝彩》在2005年征歌中获一等奖;
歌曲《甜甜的咧》、《晚归的牧笛》、《快乐王子的小船》、《我爱光明》、《黄桷树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学音乐教材。
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竟还存活在这片苍老而美丽的土地上。
历经三年,一位美籍华人女摄影家行走陕北,苦苦追寻着延川一群卖艺度日的盲书匠。
记录、感受、体会――人世的冷暖沧桑、生活的悲喜哀乐如抽丝拨茧地展现出来……如果你遇上了一个盲书匠,请放慢脚步,不要错过。静下心来,他们吟唱的故事里可能有你一生的寻觅。
9月,太阳斜斜地扫过陕北金色的黄土高原。我在延川寻找一群说书的盲人……
延川隶属陕西省延安地区,它深深地嵌在黄土高原的心脏中,黄河由北奔腾而下,在此转了几个大弯再向南而去。这儿山高沟深,道路崎岖,是个有名的贫困县。因贫困而得以长久保持着的淳朴这两年也不可避免地被现代化着。夕阳下,延川县城边的秀延河堤上新起的大楼逐渐地遮住了对面的山头。
在陕北,盲人说书有着深远的历史,据说源于周朝宫廷里掌管阴阳礼法的“瞽史”(瞎子乐官)。民间的盲人效仿宫廷瞽史,学习音乐和阴阳八卦,在谋生的过程中不断演变,从依附皇室到依附神灵生存。至今陕北说书的开场白还和瞽史的诵诗相似,艺人也大多数精通阴阳八卦和算命术。在延川目前有规模的盲艺人演出团体还有十二个。县文化馆将他们组织成“延川曲艺队”。“单位五十,农村四十,望关怀残疾人,给予方便”,领着文化馆的一张便条,盲艺人每年抽签决定各组走唱的乡镇,直唱到岁末才回家。
年复一年地走唱、年复一年地在黄土高原的深沟拐峁里漫游。这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竟然还存活在这块苍老而美丽的土地上。一群为生存而吟唱的艺人,在他们神秘的、流浪的外衣下,究竟有什么样的表情?
白志亮和郝能
南方旅馆在延川城南界。是盲书匠一贯落脚的地方。两块钱一个铺位,是城里最便宜的。20瓦灯泡微弱的光亮下,煤黑的被褥散发着一种浊气。我和文化馆冯向前摸进黑黢黢的窑里,雕塑一样卧在炕上的是盲艺人郝能和白志亮……
第二天,我随他们上路了。
明晃晃的太阳,灰扑扑的大路,炙热难熬的空气,让人仿佛置身火炉中,只有远处用水泥雕塑的假交警无动于衷。老白和老郝自一辆三轮车里蹒跚地爬出来,带着不少演唱家具。30多年来,他俩都是这样靠四根长长的棍子,远远地摸索着漫漫的长路。
书匠在村子里演出,由大队一次性给40元,个别的村民请说书,便只管食宿,不需再给。他们每人每年必须上缴文化馆二三百元包租费。其中包括了文化馆的集训费、一个月2元的医疗费、车马费、县里的旅店费和修乐器的费用。除去包租费,一个书匠一年大约能挣个七八百元。
关庄是他们的第一站。一条直而长的路,稀疏的几行平房,两家餐厅和杂货店……乡政府里,我看到了盲艺人窘迫的一幕:艺人在文化站等批文下村子,而文化站明显不愿给予方便。
白志亮无奈地叹气说:“其实咱们就和讨饭吃差不多……”
办公的注意到我来到旁边,便有些不好意思:“不不!是艺术家,民间艺术家……”
财政所的人好心,出钱让他们在大院里唱了一场;信用社的人又领去唱了一场;邮政所半价把他们打发后艺人们去了一所中学。中学也不热情,转手将他们送到了小学;小学又烫山芋似地送他们去了大队……
山间的夜色说到就到,是一种很深的蓝。远处传来集市的闹声,仿佛来自另个世界。书匠们一边说着古人的故事,一边听着今人的烦恼,无数的故事随风而过。深蓝色的夜色中盲艺人站在街上没有人答理。那两个茫然的身影不辨东西,寸步难行的模样,让我久久难以忘怀。那晚,满天繁星,夜凉于水。我哆嗦着听完书,随着几个女人回到温暖的窑里,电突然停了,烛光亮起来之前,在黑暗里我想象着老白老郝的心情和世界。他们别的没有,有的只是时间。黑暗中的时间无穷无尽……
高家的院子里渐渐聚满了乡亲,高老头跛得厉害,还打着谷子,矫捷地做着各种事情;高老婆瘫了,长年累月地躺在炕上。这场书是高老汉为他瘫痪的老婆演的,“包公案”终于接近了尾声,到底谁对谁错,善恶是否真的终自有报?热闹之后终又归于平静。
拄个拐杖,搬个小凳凳,大队长家80岁的刘老婆婆,在关庄说的每一场书都有她。没有听众时,她会安慰瞎子:“都坐满了,只是大家都鸦雀无声……” 盲人当然知道有多少人在听,他们无奈地笑着。
谁家有求于神灵,就请盲人说平安书。说书前要准备香烛、常青纸花、糕点水酒。在一户姓曹的人家白志亮叠起纸,铰起了花。黄的敬神,白的敬家里的先祖。装着小米的斗里插着“供献曹门三代宗亲之灵位”和“供献一切孤魂之灵位”白色的灵牌;装着谷子的斗插着“奉请天地诸神土神之神位”黄色的神牌等。黄色的纸花前用红碗装上供果。一支蜡,三柱香,献上白酒。一段平板请来诸神野鬼和老家亲,把一切心愿唱出。掌柜的或家中长子则适时地敬酒、磕头、烧纸钱;香不断,蜡长明。然后说书的节目开始了,两段书几曲民歌,直到尽兴。节目完了还必须把请来的神明送回去,黄的神牌、纸花在黄盆里烧了,洒上三杯酒;白的灵牌、纸花在白盆里烧了,洒上四杯酒……屋子里烟雾弥漫,三弦声中神界人界扑朔迷离。这时老郝拉着二胡,悠悠长长,如泣如诉地唱起“走西口”、“兰花花”。乡亲们的心愿一一满足。
白志亮和郝能都是幼时得了白内障治疗不当而瞎的,已经说唱了30多年。我喜欢听他清唱“小米棍儿下山”,小姑娘思春的心让他唱得酸溜溜的。高兴的时候,他会手舞足蹈,跳起他想象中的舞;吃饱饭,他喜欢摸摸肚子叹口气:“饱了,又和富人一样了!”
郝能有张长脸,高大的身材,一双修长的、感性的手。他有非常浑厚的声音,低沉而震撼。“有人喜欢了,欢天喜地;没人想听,难受。到底不是讨饭的……”人世的冷暖沧桑凝结在他们的每声叹息中。
两个瞎子,两杯茶。两个老人相互扶持,犹如两屡清风相互戏解着人生的寂寞。渐渐地我和他们生出了一种情感,他们也习惯了我的相伴,让我帮着点钱,转过头随意地呼唤着、找寻着……
贺生明和樊世凯
车子从塞砂坝干涸的河床边开过,在泥泞的路上颠簸着往山谷里去。在永坪听说贺生明和樊世凯已下乡,我一路追赶,在丰百胜村的山沟里我终于找着了他们――斜倚在窑里的炕上,打着盹儿。
樊世凯有个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身材,睁得圆圆的眼睛还能朦胧地辨出一些影子。他不爱说话,总是静静地喝着茶。只有谁踏着了他新纳的布鞋才着急,脾气不是特别好。文质彬彬的贺生明是砍柴火时给崩瞎的,失明前曾当过村里的书记,现在是“延川曲艺队”的队长。他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演唱时会把自己的名牌挂上。他对“阶级”、“领导”有种说不出的尊敬,他悄悄告诉我:我的出现会改善村民对他们的态度……
老樊20岁就开始说书,一说就是30多年,在延川颇有名气。他说书的时候,除了三弦琴和脚上的踏板外,手上还带着一串木制的不知名的道具,演奏起来打着一串串细碎的节奏。也许是改行晚,老贺不说书,但他会唱许多歌曲,最擅长的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道情。他的声音细且长,像胡琴般凄凉。这对搭档还带上了扩音机和麦克风。演出前会把流行音乐大声放出,广告村民。开场时贺生明要唱一段,宣传歌颂伟大的主席领导;樊世凯来上一段快板,宣传“三个代表”、“吃碘盐”、“少生优生”等种种政策,然后才开始真正说书。他们的书给人带来了教育和娱乐,一方面成为村民和神灵之间的桥梁,了却人力无法完成的心愿,另一方面又成为政府一种最原始的宣传媒体。
顺着山沟一村村地走唱,山道越来越狭窄,两边的山壁渐渐地逼近,终于成为一个小小的峡谷。开始,还有拖拉机送我们一程,后来乘驴车,最后便只能步行了。丰百胜、白家河、老好沟、十沟……越走人迹越少。偶尔有几个老人驻足闲聊,偶尔有几个村童嬉笑,黄土高原的深处人烟已稀。我想,这些角落也只有书匠为着一口饭吃才走得到。
我们一直走到了最后一个村子。山沟的深处,美丽而荒凉。一个接一个原始的土窑洞、一串串红辣子,天空很蓝,是秋天纯净的颜色。这地方原本缺少人气,有本事的早已远走西安、延安,留下一个个空窑,像荒废的城。
我们在小队长家等待着。阳光明媚,把门帘的图案洒在地上,万里无云,偶尔有一阵风,扬起一片尘埃后,又平静下来。无尽的等待,时间和路一般漫长。贺生明轻轻地唱起了歌,樊世凯接着唱,你一首我一首,孤单地吟唱在这世界的尽头,歌声里有一种温暖的色彩,我们的距离拉近了……
晚6点时分,小队长的婆姨才背着大包小包,从黄昏里走来。她清晨两点不到就起,3点把饺子做上,5点左右出门,背上40斤的黑豆翻过后山赶到盘龙村赶集,卖了黑豆再买回干粮、蜡烛等生活用品。现在把脸一擦,围裙一系,就开始做饭,这就是陕北女人的一天。
“田地挣下千万亩,死后占不了半分田;粮食攒下了千万石,墓里只放一个祭食罐;金银财宝万万千,死后嘴里只放个口含钱。人吃黄土土常在,黄土吃人影无踪……”这是一段开场白,跟着一段典故:“千里来书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窑里渐渐暗了下来,豇豆米汤熬成了诱人的稠粥。盲艺人一天的平淡庸懒,无所事事,终于换来晚上的红火。老汉们上了炕,点了烟,婆姨们三三两两进来,窑里一会儿就挤满了人。红烛暗暗地照着一个个疲惫期待的脸。三弦声起,人们慢慢地进入了古老的时光之中。
“这会儿是唐朝盛世,人人锦衣华服,家家雕梁画栋。有富家子弟乘千里驹上京赶考,途中忽遇贼人…… ”只觉得耳畔风起云涌,蹄声如雨,刀枪剑影,哭笑怒骂,在老樊的三弦里,各路人物粉墨上场,错综复杂的情节把人们带入如梦年代,那光影、音乐里交织了一种粗旷又哀凉的情感和信仰。
一地脱下来的布鞋,炕上靠墙坐着一排婆姨,织着毛衣,悄悄地拉着话;老汉们东倒西歪,有些恍惚了;小孩儿打着哈欠,又不肯离去。夜,就这样悄悄地爬进窑里,睡意也爬进人的眼底。天明之前,我们已远远抛开了生活的辛苦和粗糙,享受着一种今生难得的奢侈。
贺文阳和张成祥
从山中出来,脑里充满着各种声音、颜色和人物。当我在土岗中学的会客室里见到盲艺人贺文阳和张成祥的时候,感觉自己竟是和他们一般的尘土满面落魄无助。
拿着旱烟,蹲在地上,为一个学校对他们的冷遇而大发牢骚,张成祥那股嫉愤让我吃惊。他说还是好,现今盲书人的待遇一日不如一日…… 多数时书匠都是顺受命运,走一天唱一天,这是我第一次听盲书匠批判社会。那天晚上大街上空荡荡,只有电信局前围着稀疏的几个听书人,窗前一个低瓦数的灯泡照着气氛的凄清。张成祥的开场白里满是对各个领导的感激和鸿福齐天的祝词,那份仰人鼻息的辛酸令我恻然。
抱着个土琵琶,忘我地投入说唱中,一天的失意和落寞都似乎消失无踪。张成祥一张嘴大开大合,每个表情又都像在呐喊。阴影里的贺文阳叼着根烟,打着板为他伴奏,轮到他说书的时候,弹起三弦琴,两眼一闭,悲悲切切,似乎故事里的一切都是真的。天上忽然下起了毛毛雨,像一个个休止符,淋散了听书的人群。土岗上的演出不得不结束,他们很是失望。这时,我忽然深切体会到,说唱不仅仅是他们吃饭的手段,更是他们惟一的灵魂慰藉。
关键词:全盲学生;语言教学;点字教学;词汇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70-02
一、点字教学
盲生学习汉字困难,点字成了盲生独特的“汉字”。点字教学具有与汉字教学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识记点字点位学习盲文代替学习汉字偏旁结构识记汉字;运用盲用书写工具书写点字代替汉字书写。在学习点字的过程中,盲生不仅要识记点字的符形、发音和意义,还要把触摸。到的点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以训练其手指的触摸能力、辨认能力,发挥触觉的代偿功能,为正常阅读打下基础。
1.利用直观教具,指导盲生摸认点位
点位教学一般要经过摸认点位和书写点位两个阶段。为使点位概念更加清晰,一般先从摸认点位开始。
借助放大的点字模,向盲生解说点字点位的名称、基本结构和位置,然后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学习摸认点字。正确摸认点字的前提是能熟练地摸认声母韵母,将点符编写成一些顺口溜有助于帮助盲生记忆。例如,“úel”、“uai2”、“uan13”、“ou4”、“úan5”、“ch6”、“ua满方”。点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一般每部分各占一方,一方有六点位,点位的凸凹不同,表示不同的意义,六个点都凸起叫“满方”,表示“ua”。上述的顺口溜表示为:“满方”依次少l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为“úe”、“uai”、“uan”、“ou”、“úan”、“ch”。盲生在摸认点字时能迅速地辨认点位就能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摸读的水平。
2.建立“满方”概念,灵活进行书写点位教学
盲生有书写点字的特殊用具――盲文写字板和写字笔,此外还有特制的盲文纸。教学书写点位首先要教会盲生正确装纸(又叫上板)、握笔和换字板,接着在帮助盲生理解盲文“反写正摸”的道理后才能指导书写点字。盲文是凸点文字,写下去是凹下的点,摸读的则是凸起的点。读与写点位的方向刚好相反,即摸读点位从左开始,书写点位从右往左。这种反写正摸的关系,初学盲生不易掌握,必须通过分析法帮助理解。让盲生面对老师站立,成镜面关系。盲生伸出左手摸自己的左眼睛,伸出右手摸老师正对自己的右眼的眼睛才是左眼。然后叫盲生转身背对教师,面对同一方向便能知道前面的判断是正确的。此外,还可以用“四五六点会变化,摸的时候在右边,写的时候在左边”来帮助记忆和巩固。
指导盲生书写点位的传统方法是要求盲生按照声母韵母表的顺序练习书写,边写边识记其点位。通过指导脑瘫盲童书写点位发现:盲生在没有“满方”的书写体验下直接学习声母韵母书写,尚未建立书写六点位(即满方)的动作表象,练习中错误率较大。指导盲生按照书写满方、缺l点、缺2点、缺3点、缺4点、缺5点、缺6点、一二三点、四五六点、一四点、二五点、三六点、一点、二点、三点、四点、五点、六点、声母、韵母的顺序反复练习。实践证明:这样的书写顺序的安排能更准确、更快地完成书写点位教学。
二、词汇教学
盲生词汇教学的特征是通过听觉、触觉或嗅觉而不是视觉来认知具体形象词汇;较多地利用直观教具、实物或形象语言教学词汇;教学重点是更多地补充感性经验,丰富表象;抽象词汇教学困难,需要借助形象词汇和语言帮助理解。确实有效的词汇教学是盲生正确理解并获得词汇的重要保障。
1.培养盲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
盲生因视力障碍不愿主动观察生活或者观察困难,从而造成感性经验贫乏,对词汇尤其是抽象词汇的理解困难。引导盲生主动地、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有利于丰富其感性认识,提高学习词汇的速度和水平。
2.提高教师语言教学水平,促进盲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盲生习得词汇很大程度依赖模仿教师,教师语言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盲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适合盲生语言发展水平的词汇将会对盲生习得语言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所运用的词汇生动、活泼、形象,不仅能够帮助盲生理解并积累词汇,而且能够增强其学习词汇的兴趣。
3.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词汇教学
盲生学习词汇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词汇教学也应灵活多样。教学具体词汇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避免用模型代替实物来帮助盲生进行理解。教学抽象词汇时,教师要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或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或创设词义环境,或运用词义辨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盲生学习词汇。
4.丰富课外生活,积极运用词汇
词汇的真正掌握还在于盲生能够正确的运用。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进行语言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盲生语言发展的水平进行专项练习。例如“即兴小故事”,教师事先准备几张写有不同词性且毫无联系的词语的卡片,要求盲生说一个小故事,故事中必须包括卡片上的词语。
三、阅读教学
盲校语文阅读教学多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容易忽视培养盲生阅读能力,致使盲生自学能力较同龄明眼儿童差。培养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专项练习,培养认读能力,提高摸读盲文的速度
小学阶段,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熟记盲文点位,并通过点位的图形记忆声母、韵母来培养盲生的认读能力。盲生的认读能力与其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例如“diannao”,因现行盲文无声调,所以盲生在对电脑没有认识的情况下很难将之拼读出来,并联系音、义拼读出词语和句子。这就要求盲生学会自觉地学习和积累生活中的词汇,并学会做词汇卡片。
摸读盲文的速度同样要通过专项训练来提高。第一,阅读训练。教师在盲文纸上制作不同的图形如直线、平行线、正方形等,要求盲生保持正确的摸读姿势进行阅读,长期地训练有助于提高盲生摸读的速度。第二,经常组织摸读盲文比赛。
2.扩大认知范围,培养理解能力
培养盲生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与交往中扩大盲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盲生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在讲解各类课文时要注意分析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盲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此外,盲生还可以在网上了解社会动态,积累各种生活表象和社会经验以培养其理解能力。目前,全世界只有5%的图书被制作成盲文书籍,严重限制了盲生的阅读范围,盲校应配备安装有盲用软件的电脑,以盲用软件的发音系统为平台,下载电子图书以供盲生阅读使用。还可以使用高级的扫描仪将书籍转化为word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文档,再借助盲用软件阅读。
3.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学习鉴赏文章
盲校语言教学中常忽视盲生的主体性,教师多唱独角戏,较少考虑盲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应巧妙地利用提问训练盲生鉴赏文章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还应当重点培养盲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通过讨论研究正确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愉快教学,调动多种感官提高记忆能力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思想感情创造一个与其类似的课堂氛围,愉快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盲生多种感官理解记忆课文内容。例如“颜色”,盲生缺少视觉表象对颜色的支持,所以他们很难理解颜色究竟是什么,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对人会产生哪些影响。如果教师将视觉的内容转化为心理的体验,盲生将从另一角度认识这一概念。盲生会用“热情奔放”来理解“红色”,用“纯洁高雅”来理解“白色”,如此等等。
四、作文教学
全盲学生感知周围事物困难,表象贫乏,不能像明眼儿童一样有较丰富的社会活动,所以常常为“写作难”而苦恼。指导盲生“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作文教学的关键。
1.引导盲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因视觉障碍,盲生观察事物呈现以下特征:不了解周围的环境,观察事物多缺乏主动性;不能通过视觉完整地整合一个事物,可能产生片面性;观察速度慢,利用触觉观察事物,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逐步感知才能确认完整的事物形象;观察范围有限,利用触觉观察事物,必须直接接触客体,观察庞大的或细小的、远距离的或运动的、变化的或危险的物体困难,需要借助直观手段的帮助。
所以教师在引导盲生观察事物时应注意激发其兴趣,教会观察的方法,事先说明观察的顺序或事物发展的过程,并用直观的语言指导盲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反复多次地观察客体,才能达到观察的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家长学会上述培养盲生观察力的方法,以便在家庭生活中指导盲生学习观察,积累社会经验,丰富写作素材。
2.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分析文章写作方法,结合文章写作特点进行片段练习和模仿练笔
教师不断在阅读教学中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指导盲生进行片段练习和模仿练笔,是盲生习得写作技巧的基本途径。
片段练习就是让盲生写一个人物肖像,一个心理过程,一系列动作,一个场景,或者文章的开头、过渡或结尾,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有助于训练结构方法和表现手段,提高选材用语的能力。通过长期的片段练习,可以将观察到的各种素材具体化为语言表象,随时为写作做好准备。
模仿练习就是仿照课文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作文练习,是读写结合的过程。通过模仿练习可以让盲生认真领会范文的写作方法和作者观察的角度、思考的方法、表达的技巧,吸取其中的思维成果和写作技巧,不断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写作技能。“如果将文章形容成一部机器,片段练习是制作‘基本零件’,那么模仿练习就是将‘基本零件’组装成完整机器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模仿,盲生将潜移默化地习得根据不同需要灵活组织语言表象的技能,从部分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创作过程。
3.坚持开展“三分钟说话”活动,提高盲生写作的心理素质
“三分钟说话”活动是安排在正式上课前三分钟的口头作文活动,要求盲生在这段时间内组织熟悉的素材围绕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物,发表一个观点,讲述一个故事,评论一件时事等。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盲生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维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盲生写作的心理素质。
盲生语言教学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从每位盲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培养社会需要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帮助盲生回归主流社会。
收稿日期:2006-05-25
作者简介:沈光银(1982-),男,江苏南京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盲童语言教学、家教指导及汉语教学研究。
关键词:盲人地图;构建;教学应用
国内外有关盲人定向行走专家较为认同定向与行走是存在视力残疾人(国内一般简称盲人)需要进行教学与训练的课程。美国教育家思菲尔德1948年就指出:对移动能力的限制可能是视力残疾带来的最严重的直接影响之一。本文就盲人地图的意义、定义、构建方法和教学应用方面进行阐述。
一、构建地图的意义
让盲人在一定的区域独立自如行走,就必须把对盲人的移动能力的限制减少,那么建立心理地图是一个一个能很大程度上增加定向行走的自如度而减少队移动能力的限制。
二、盲人地图的定义
盲人能够使用的地图包括触觉地图、心理地图和视觉地图。
(一)触觉地图
触觉地图,指以特定符号和触觉线索为图示,专供盲人触摸而制作的区域地形图。盲人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校园触觉地图”或“区域触觉地图”深入了解和熟悉校园或某区域的环境。
(二)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指已熟悉的环境和路线在记忆中所形成的印象和图形。心理地图对盲人的定向与行走具有特殊的意义。盲人对某区域的环境和路线一旦建立起心理地图,便可在该区域内独自行走。心理地图虽然可以随着对环境的熟悉而自然形成,但通过教学要培养盲人积极主动建立和应用心理地图的能力。
(三)视觉地图
视觉地图亦称普通地图。视觉地图对部分低视人的定向与行走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她)们可以直接利用现成的普通地图熟悉某区域的地形、道路、路标、区域和范围,进而建立起心理地图,便可在该区域内独自行走。
三、盲人地图的构建
盲人要想安全有效地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必须在出发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怎样去那里?通过问答这三个问题,帮助自己制定行走的计划或在头脑中构思一个旅行路线图。如果盲人在行走前未能对行走路线在心理上形成一幅地图,明眼人应该制一幅触摸地图或带领盲人走一趟。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明眼人都要让盲人了解路上的重要路标和线索,如建筑物、电灯杆、特殊位置的树、邮筒、交通岗、特殊质地的路面及熟悉的声响、气味等,以便帮助盲人确定好方向,有效性行走。
行前熟悉环境是盲人心理地图的形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法是:
第一步,了解校园环境。其中包括了解生活区及其设施(宿舍、盥洗室、厕所等);了解教学区及其设施(教室、办公室、楼道等);了解食堂及其设施(食堂的位置、环境等);了解学校其他设施(操场、传达室、开水房、浴室等)。
第二步,带领盲人走遍校园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包括残余视力)来了解环境,增长他们的空间布局知识,正如瑞瑟等人阐述的:“把走过的距离和转弯在脑子里列一个清单,这无疑是视觉障碍者运用的最多的定向方法。” 盲人通过自身感觉,加上教师的描述,从而了解了所处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教学楼的读书声;操场的风和草地;食堂的油烟味和饭菜的香味;校外马路汽车的各种声音等等,这样,盲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尝试,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幅立体的,较为形象的地图。并通过反复的行走,使他们了解了各种建筑物包括操场,水泥路、水池等之间的位置、距离、方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盲人便能够清楚地知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要经过哪些地方,有几条路线,应该如何行走等等。
第三步,制作触摸地图。在盲人建立一个基本的地形概念后,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校园的触摸地图。通过盲人的触摸,加上教师的讲解,使盲人进一步了解校园环境,原先在盲人心中形成的心理地图逐渐清晰,具体起来,为盲人的正确行走打下更好的基础。最后,还要利用课堂上的随机提问,使盲人进一步加深印象。
第四步,应用心理地图。从教学楼门口到宿舍,期间经过操场和篮球场地。那么,盲人首先要在门口利用声舌或阳光等判断自己的位置和宿舍方向,然后利用脑中的心理地图,了解要经过的路线,标志物,在行走时,首先是柏油路及两边的花草香,及两边操场的喧闹声,使他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当然,教学楼的声音也为他们提供了定向的标志,再利用食堂的香味到达食堂,再往前走,就到宿舍了。
以上的学习是在较为固定和熟悉的场地范围内进行,一但盲人走上社会去,进入大环境,对于盲人来说,很多情况是无法预知和熟悉的。所以处理定向行走的问题应会“举一反三”。另外,只要他们用心去记,努力、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环境,熟悉这个社会,形成一幅更大的心理地图,他们就会象在校园里一样,到处都可以通行无阻了。
四、盲人地图的教学应用
包括对盲生的背景分析、行前心理训练和各种地图的教学应用。
(一)背景分析
1、 盲人的视觉丧失程度及失明时间。
一般说来,残余视觉的充分利用可以提高视觉障碍盲人的定向与行走能力,视觉提供了环境的信息,而这种视觉信息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又依赖于视觉丧失的程度。视觉丧失得越严重,盲人的定向及行走能力也就越差。另一方面,视觉失明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后天失明的盲人在定向与行定能力方面要明显地差于先天性全盲盲人,其走向与行走的能力也就越不容易得到提高。
2、盲人认知能力。
盲人定向与行走的认知能力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盲人身体意象概念的发展;另一个是盲人的空间意识的发展。视觉障碍人士如果要达到有效行走与定向的目标,就必须具备精确的身体意象及周围环境的概念。身体意象是指一个盲人对自己身体部位、部位与部位之间的关系、各部位的功能及身体表面的前后左右的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视觉障碍盲人还需要理解自己身体与环境的关系,诸如相邻、远、近、上面、下面、前面、后面之类的概念,通过理解这类概念,盲人就能理解一些有关空间位置的含义。掌握了这种物间与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知识,盲人就能根据一些言语的描述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心理方位的图像。
3、盲人自我身体意象概念认知程度。
身体意象概念就是指盲人对自己身体部位、部位与部位之间关系及各部位运动机能的认知。毫无疑问,盲人在进行定向时,同样需要一个参照系统,这个参照系统一般就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以此建立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果盲人这种具体意象概念发展良好的话,他的定向能力就比较强,反之就比较弱。
4、盲人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
盲人除了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定向的参照系统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参照系统就是环境,盲人对环境中的知识了解得越多,他的定向能力就越强。利用环境中各种物体来建立自我与环境、环境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环境线索的识别和利用。
5、盲人对各感觉通道信息的协调综合能力。
除了视觉以外,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都能参与盲人的定向与行走的活动,这些感觉通道都能提供有关环境的信息。例如利用脚底的触觉就知道了地面的性质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是软的还是硬的。而各感觉通道信息的协调更能提高盲人的定向与行走能力。例如,当听见碗碟的洗刷声,同时又闻到一股食品的香味,根据听觉、嗅觉的综合信息,盲人就能准确地确定餐厅的方位。
(二)行前心理训练
我们在盲校的定向行走教学中总结以下几点做法:消除行前恐惧心理、行前熟悉地图、搜索路标和线索、构建路线
1、消除行前恐惧心理
盲人在入学之前的独自行走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碰撞或摔跌经历,也可能有一些家长出于对盲人的爱护,根本就没让盲人自己走路,导致盲人到了学校才自己开始学走路,因此,盲人在陌人的校园环境中,怀有怕摔、怕撞等恐惧心理是必然的。但是,这种惧怕的心理必须要克服,克服不了惧怕的心理,就永远都不能轻松的独自行走。
在行走方面,盲人如果总是害怕,裹步不前,很难走向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即使勉强行走,也会呈上体后仰,手臂半张前伸或侧身碎步移动的盲态。可以说,不克服恐惧心理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环境,更做不到轻松自如的行走。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向盲人讲清恐惧心理对独立行走的危害性。其次在盲人所熟悉的路段内反复独立行走,以便逐渐消除恐惧心理。
在盲人独自行走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出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加强自我保护,鼓励盲人大胆行进,但要确保安全。适当纠正盲人的盲态,培养盲人正确的站立和行走方式。
另外应认识到消除恐惧心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训练就可以的,需要教师长期的耐心纠正与帮助。
2、自信心的建立
盲人由于视力障碍限制了他们探索外界的能力,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自如地探索外界,与外界接触和行动,因此他们会觉得自己能力低下,总是觉得无所适从,缺乏自信,容易产人自卑的情绪。因此在行动上,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沉默少动,,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过于依赖别人的帮助,甚至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愿意主动去做。长此以往,一旦失去别人的帮助,他们生活既不能自理,更不能自立,严重者还会患有自闭症和产人自残、自杀等行为。建立起盲人的自信心,对盲人在生活和学习、工作过程中,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学习当中,盲人首先应认识到清恐惧心理和自卑感的危害性。可能对行走越恐惧,那么出现意外和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在外出行走前,还要通过身边残疾人的故事或事迹帮助盲人建立自信。
(三)各种地图的教学应用
1、触觉地图
(1)说明触觉地图的种类、区域和范围。
(2)具体讲解触觉地图的图示符号和触觉线索,盲人双手触摸触觉地图分类辨别图示符号。
(3)带领盲人在触觉地图区域内实地行走,每到一处让盲人在触觉地图上摸出该处所示的符号、路标、线索等。
(4)指导盲人以触摸的形式在地图上“行走”,并指出沿途的符号、路标和线索。
(5)提出目的地,先让盲人在触觉地图上找出行走线路,然后指导盲人实地行走。必要时,让盲人在触觉地图上判断自己的方位。
2、心理地图
(1)说明心理地图的定义、作用和形成方法。
(2)具体讲解建立心理地图的地形、道路、路标、区域和范围等要素、。
(3)带领盲人在实地行走,每到一处让盲人记住地形、道路、路标、区域和范围等。
(4)提出目的地,先让盲人形成心理地图,制定行走线路,然后指导盲人实地行走。必要时,让盲人在心理地图上判断自己的方位。
3、视觉地图(普通地图)
(1)说明地图的定义、作用和认识方法。
(2)具体讲解建立地图的地形、道路、路标、区域和范围等要素。
(3)认识和制作各种地图。
(4)带领盲人在实地行走,每到一处让盲人记住地形、道路、路标、区域和范围等。
(5)提出目的地,先让盲人形成心理地图,制定行走线路,然后指导盲人实地行走。必要时,让盲人在地图上判断自己的方位。
(四)盲人地图教学评估
在教学盲人应用地图后,教师需要了解教学效果,学生也需要了解自己学习效果,所以要进行地图应用的教学评估看图能力、构图能力和应用能力方面评估;评估学习效果分好、一般和差三个等级;评估对象应包括教学者、教学对象和其他相关人员,比如家长等。
参考文献:
[1]谢敬仁《中国视障教育》 2006第4期
[2]香港盲人辅导会《定向行动训练教学手册》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
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
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
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
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
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