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让,寓言故事孔融让梨的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历史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新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孔融让梨”讲的是我国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孔融4岁时,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和弟弟。”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孔融在掌握资源分配权的时候,本来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但他没有这么做。如果扩展到经济生活中,就会发现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按照对人对己、有利有害的后果来区分,会有四种选择,即利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
从道德层面来看,“利人的行为”都值得称颂,尤其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让出自己的利益;而“损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基本上能够作出决定,应该提倡“损己利人”的行为,坚决抵制“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利人利己”的选择。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我们曾经最流行的口号之一,它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大家都不利己,那让出的利益也就无处“出口”了。我们在鼓励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鼓励利益接受者成为“损人利己”的人。过去我们一度认为人如果完全抛弃了私心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的结果却是和理想越来越远。
好在我们及时觉醒了。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中可以看出,倒是不排斥“私心”的市场经济救了中国。土地还是那个土地,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因为制度发生了变化,便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绩。这也充分说明:资本、劳动力、科技这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缺乏了动员或者激励它们的制度安排,就不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有很多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分歧与争论也随之而生。但从我们的社会发展来看,要想在经济上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孔融只是从他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必然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我们既要鼓励孔融“损己利人”的高尚品格,又要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要使其最终获取比较大的实惠才会是可持续的做法。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 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 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我想,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知道让梨是因为他知道要尊老爱幼,许多人知道了这个故事以后,纷纷效仿“孔融让梨”,可是,这只是行为上的表现,并不是出自内心的。
给大家讲一个由于效仿孔融让梨造成悲惨后果的故事吧!
一户人家生了个孩子,取名叫融融,因为他们十分喜欢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能顾及别人的人,从此,他们天天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每次母亲买回来水果什么的都让融融先挑,融融一旦挑大的给自己,妈妈总会把它从融融手上拿回去,假装是融融准备给自己的,毕竟母亲是心疼孩子的,为了让融融每次都吃到大的,妈妈总会找理由把大的再给融融,最后还夸融融是个好孩子,日子长了,融融每次挑大水果给妈妈这种动作就固定不变了,融融习惯了这种生活,因为他觉得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动作,反正大水果最终还是到他手中。然而就在这一天,融融的行为让他们彻底的觉悟了…
这天,融融父亲的上司来到融融家,妈妈让融融去拿苹果招待贵客,融融挑了个大大的苹果递到了他的手中,上司见了夸融融是个好孩子,融融的母亲也为此感到欢喜,然而,悲剧就在这时候发生了,虽然那个上司最不喜欢吃苹果了,但是盛情难却,他刚刚咬一口,麻烦就来了,只见融融用手指指着他大骂:“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大苹果是我的,你怎么可以吃呢,你太卑鄙,太,太下贱了!”上司听了,脸红成了一片,吞也不是,吐也不是,他干脆直接出了家门,往家跑…..
融融知道了孔融让梨,可是并不知道孔融为什么要让梨,他只是知道大水果最终会回到自己手里的,那个最大的是属于自己的,悲剧的酿成的原因是融融没有亲自的去体验顾及别人的快乐,他只是知道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小动作!
知道又怎么样,你会去做吗?经常的小事:你知道作业是什么,可是你懒的去做!
你知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是为了一点零零碎碎的小事却抛弃了诺言,你知道粒粒皆辛苦可是为了少吃一点,宁愿倒了也不愿意可怜辛勤劳动的成果,你知道你自己终究也有死的一天,可是,却觉得这太遥远了,不愿去做该做的事!你知道…..你还知道什么?我知道我们所知道没什么人会用一生的经历去证明所知道的对与错!
你呢?你敢许下诺言吗?你敢说你现在知道的会去用你的行动来证明你所知道的没白知道吗?我希望是这样……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同大家分享。
一则是外国一个有名的“分粥”故事。说的是有七个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想建立一个制度来解决每天分食一锅粥的问题。起初,大家发现,不论是谁,只要负责分粥,分给自己的总是最多。于是决定轮流分粥,结果凡是当天负责分粥的人,还是给自己分得最多。后来,大家商量,推举一个最信得过的人来分,但是好景不长,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后来,大家只好再选一人来做监督,这样一边分,一边做监督,结果粥虽然分得公平了,但是耗时太长,等粥分完也凉了。而且,时间一长,分粥人和监督人出现了“权力合谋”,两人分得的粥最多。这时有一个农夫出了个主意,还是大家每天轮流分粥,每人可任选其中一碗,但分粥人只能取最后一碗。这个主意的效果出奇得好,从此,七碗粥总是一样多,因为分粥人都意识到,如果分得不一样,自己将得到最少的一碗。
这个故事中,农夫的办法非常聪明,通过利用人的私欲,达到了分配的公平。由此联想到企业的管理,有的企业想方设法订立许多规章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正常有序地运行,其实它们忽略了对机制的完善。一种好的制度,必须要以合理和科学的方式加以贯彻才会取得预期效果。如同上面分粥,轮流分粥和派人监督都是好的制度,但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促进制度有效性的发挥。
另一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 “孔融让梨”故事。说的是孔融来分梨,总是把最小的留给自己。面对比自己大的兄长,理由是“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而对比自己年幼的弟弟,理由则是“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这个故事中孔融表现出的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成为培养儿童高贵品质的经典故事。今天我们从另一角度分析,孔融分梨固然高尚,但也需要既定规则的配合。众所周知,孔融让梨是区分了兄与弟,按照两套规则进行的。按照这套规则,孔融分了梨,而孔融的兄弟们也必须接受孔融的分配规则,这样孔融的梨才分得下去。否则孔融的兄弟也来学孔融这般懂事,都纷纷谦让,那么孔融的规则便执行不下去了。由此可见,即使是做好事,也是存在规则底线的。一种高尚的价值观也需要普世规则的接纳,否则当人人都高尚起来,那些能够成就个人高尚品德的规则反倒进行不下去了,结果高尚就沦为伪高尚。对此,胡适曾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讲规则而不讲道德,最终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成为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最终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分粥和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公平的制度固然重要,但制订能够保持制度执行下去的规则更为重要。在制度执行中个人的高尚行为固然重要,但其他人能够遵守共同的普世规则同样重要。
2、原文:《孔融让梨》
范晔 〔南北朝〕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3、翻译: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