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形势范文【精选9篇】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农村经济形势范文【精选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农村经济形势 篇1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近日了《2012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夏粮和早稻总产分别达到12995万吨、332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产2.8%和1.6%,秋粮面积增加,单产提高,丰收已成定局。农民工就业规模继续稳步扩大,农村非农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三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867万人,同比增长3.0%,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249元,同比增长13.0%。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实际增长12.3%。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有望接近10%。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

2012年,受欧债危机持续发酵、部分粮食主产国干旱等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波动激烈;我国大宗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稻米产量实现“九连增”,价格稳中有涨。小麦总产再创新高,价格涨跌互现。生猪产能持续偏高,价格大幅走低,后期猪价将维持弱势震荡格局。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这表明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政策已初见成效,城乡关系趋于逐步改善和协调。

农村主要政策执行较好

为了了解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情况,2012年9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4个省的110个县9129个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2012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财政对部分领域的农业投入有所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国家对“三农”投入继续增加。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重均有所上升。国债资金数额大幅减少,投入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投入农村的比重上升。耕地占用税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上升。但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依然没有全面取消。

各项农业补贴略有增长,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补贴力度有所加大。2012年户均补贴金额为304元,比上年增长8.1%。所有调查县均对购置农机进行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范围扩大。有26.4%的调查县农资综合补贴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有72.7%的调查县对农户进行了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全部调查县平均保费补贴金额比上年增长23.9%。有21.5%的调查县开展了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工作。

农业生产大县得到的奖励补助资金增速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部分项目和补贴资金到位较慢。2012年,产粮大县平均获得的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为3435.7万元,比上年增长24.1%。有52.1%的县获得了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获得的资金比上年增加21.5%。68.0%的县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有88.8%的县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粮食作物的统防统治率达到45.9%。农户接受农技站或植保站提供服务的农户比例最高,达55.60%。

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平稳发展,相关政策落实较好,但部分投资有所减少或到位较慢。有92%的调查县被纳入“农村公益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励补贴试点范围”。与上年相比,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都有略微提高,95%的调查县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行住宿补助。2012年,县均农村低保标准比上年提高了14.6%,低保补助水平比上年提高了16.8%,农村低保支出总额的增长幅度高于低保补助水平的增长幅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口数量进一步扩大。2012年,有93%的调查县提高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农民的筹资标准人均56元,政府补助的标准人均227元。

扩大农村消费政策的实施力度继续加大。2012年1-8月,县均累计发放的补贴金额为1154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1%。有53%的县是上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县,2012年每县平均可得到的上级财政对农村危房改造资金预计为2158万元,比去年提高25.7%。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也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9月,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32个省的946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考察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国家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支持、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企业对后期发展形势的判断。

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带农增收作用明显。《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94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平均主营业务利润9923.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平均职工2231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6%;平均工资总额为3760.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主营业务成本比上年同期上涨17%。其中,原材料成本比上年同期上涨18.6%。

龙头企业普遍享受到了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享受到了不同的优惠政策。2012年,91.6%的龙头企业获得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平均获得财政支持资金770万元;91.3%的龙头企业获得了信贷支持;75%的企业享受到了国家税收减免政策。64.5%的龙头企业认为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政策很好,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很大,但有52.2%的龙头企业认为即使符合条件也不容易争取优惠政策。

企业对未来发展形势仍然比较乐观。对未来发展方向,56.7%的龙头企业表示将重点加强品牌建设,52.2%的龙头企业表示将重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37.1%的龙头企业表示将重点调整产品结构,36.9%的龙头企业表示将重点开拓新市场。也有部分企业把产业链建设作为未来的一个重点,32%的龙头企业表示将重点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有12.2%的龙头企业表示将重点发展订单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态势与政策建议

农业对外依存度快速提高,保持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与结构平衡难度加大。2012年我国主要粮食生产产量有望再创新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增加与膳食结构改变、饲料与工业用粮的增加,在维持农产品总量紧平衡的态势下,供给与需求的品种、结构、区域矛盾更加突出。

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快速提高,农业生产已进入高成本时代。我国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农业用地、用水成本将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农资、农机等物质费用投入增加趋势难以改变。农业劳动用工的成本将不断提高。

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风险时期。受气候异常变化影响,全球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自然风险增大。国际国内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明显加大。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身体健康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农业从业人员进入多元化时代。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同时,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大户不断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就业格局的变化带来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农业政策效应递减,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势头难度加大。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成本时代,而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抑制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国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少企业特别是作为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工业利润下降,影响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长。随着国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以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应递减,继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市居民的难度加大。

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农村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时期。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和农户的分化,空心村大量出现,农村社区的稳定性、同质性降低,传统的血缘、亲缘关系弱化,成员之间、社区成员与乡村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观念冲突增大,农村传统自组织机制受到影响。城镇建设、乡村撤并中的土地占用、房屋拆迁和安置引发的利益冲突呈增多趋势。同时,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参与意识、维权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推动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方式重构,农村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社区社会转变。

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篇2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将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作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切实加强领导,开展执法检查,解决存在问题,落实相关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本月初市两办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当前农民负担工作中一些突出问题的紧急通知》之后,我们又对减负工作进行了进一步部署,下发了文件,组织全县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对照文件要求进行了减负工作的全面自查和督查抽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减负工作基本情况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坚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一把手负责制”、部门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成果列入乡镇三个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从执行政策、杜绝“三乱”、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等方面,对乡镇党委、政府实施考核,其考核结果直接与乡镇三个文明建设成果排序、乡镇党政负责人考核评先以及乡镇机关干部年终奖金挂钩。各乡镇党委、政府层层落实责任制,将防止负担反弹,确保农村稳定的责任落实到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落实到乡镇机关各有关部门。县级机关有关部门坚持部门一把手负总责,认真履行减负工作部门责任制,坚持不搞要农民出钱、出工的达村升级活动,不向基层下发集资摊派的文件。县减负办切实承担起工作职能,认真组织培训,加强把关扎口,在贯彻落实政策,开展减负工作方面,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在省、市统一部署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测算和政策、业务准备,4月2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会议,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财政所长、农经站长、县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2003年工作,对2004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贯彻国务院、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4年控减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海办发[2004]36号),就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加强村级资金的监督管理、加强控减农民负担政策落实的监督管理、加大涉及农民负担的和严重事件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控减农民负担工作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为有力地促进2004年减负工作提供了保证。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我们先后组织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参加了市统一举办的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培训班,系统学习了有关政策和业务。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普遍反映,培训班时间虽短,内容丰富,贴切实际,操作性强,对掌握减负政策,统一思想认识,更好把握尺度,做好减负工作很有帮助和促进。

2、坚持执行政策,落实税改方案。年初县农办对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制订了2004年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方案,报送市减负办审批。其后,县农办按照县减负工作会议的要求,组织各乡镇农经干部培训,统一政策业务,布置各乡镇制定2004年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方案。此后各乡镇及时组织宣传动员,培训业务骨干,核实基础数据,逐村严肃把关,制定报批方案。并在县审批的基础上,使用电脑及固定的软件进行归户计算,打印农民负担监督卡。到5月中下旬,全县22个乡镇已经全部将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到了农户。与此同时,各地结合组织进行村务公开活动,将2004年农民承担税费和劳务方面的政策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公开2004年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方案以及归户计算结果,组织基层干部走村入户,帮助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检查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落实情况,为做好夏季税费征收工作打好基础。

3、认真组织督查,促进政策落实。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面上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情况,5月中下旬,县农办组织专门人员,对各乡镇进行了督查。对照审批方案,核对归户结果;深入调查走访,了解发卡入户情况,听取农民群众反映。

6月9日,市两办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当前农民负担工作中一些突出问题的紧急通知》之后,县委、县政府负责人非常重视,立即召集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会商,研究贯彻意见。一是以县委办、县政府办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当前农民负担工作中一些突出问题的紧急通知》(海办发[2004]52号)于6月9日连夜发到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求立即执行政策,并对本乡镇农民负担执法情况进行自查自纠。二是组织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农办、县监察局的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于6月13-14日对全县进行了抽查,共抽查了角斜、洋蛮河、古贲、曲塘、南莫等5个乡镇。

二、减负政策执行情况

从各乡镇自查和县抽查的情况看,今年我县减负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全县25.05万农户,74.27万承包人口,承担两工的劳动力为35.19万个,计税面积77.67万亩,农民承担农业税及附加3258.11万元,税率在去年7%的基础上下降了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比下降,农业税的计税价格和常年单产标准不变。农业税社减实行了先减后征。统一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后,村级范围内兴办生产和公益事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向农民筹集资金和劳务。全县农民承担“一事一议”筹劳276.08万个工日,每劳每年不超过8个工日;实行以资代劳坚持农民自愿,严禁强制以资代劳,全县农民承担以资代劳工日140.76万工日,折代劳金1407.61万元。农民承担“一事一议”筹资1414.48万元,人均不超过20元。从2003年开始,我县已经停止执行向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员收取公益事业建设费的“公平负担”做法。

1、规范操作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我县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行“上限控制、民主议事、议批结合、张榜公布、监督使用”。对于卡内以资代劳金每劳超过4个工日的,一定要求村与农户签订自愿以资代劳的协议,否则不得超额收取。

2、严格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我县农民负担监督卡全部实行电脑打印,卡上无增加项目的现象。目前监督卡已全部发放到农户。

3、切实改进基层干部思想工作作风。各地结合组织进行村务公开活动,将2004年农民承担税费和劳务方面的政策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公开2004年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方案以及归户计算结果,组织基层干部走村入户,帮助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检查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落实情况,为做好夏季税费征收工作打好基础。在向农民收取税费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收费行为,杜绝小分队上门收取税费,清收陈欠。杜绝运用警力和非法手段向农民收取税费。

三、存在问题和整改情况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极少数乡镇、村在执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存在卡外收费现象。除了农民负担监督卡上规定的收费项目(农业税及附加、一事一议筹资、一事一议筹劳)以外,乡镇还普遍收取了两个项目:水利工程水费、新型合作医疗费,部分乡镇还收取了广播费和电影放映服务费。少数乡镇还收取了农田灌溉管理费、农业综合开发费、联防保安费等。市两办发文后,我们坚决取消了广播费、电影费和机电排灌管理费。新型合作医疗坚持尊重群众意愿,自愿参加的原则。治安联防费采取契约化办法,由公安派出所与农户签订服务协议,凭协议向农户收取。

2、部分乡镇在“一事一议”筹劳方面有强行以资代劳金的苗头。有13个乡镇的部分村每劳承担的以资代劳工日数超过了每劳4个工日的标准,县减负办已对这些乡镇提出了整改要求,凡是每劳超过4个工日的,一律凭与农户签订的书面协议向农民收取。

四、建议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减轻农民负担是党在农村的一项重要政策,涉及到农村发展和稳定,上级有关减负的政策我们必须坚决执行。但我们建议有的项目取消后应当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

1、尽管广播费已于2002年经省政府行文取消,但由于农村广播在我县很普及,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工具,现在广播信号都是通过无线信号进行发送,各村都设立了信号接收、放大站,在设备维护和用电等成本上都有不小的支出;同时不少乡镇反映,广播信号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后,这方面的收支多数由村来承担;加之农民从事粮食、油料等基本农作物的生产,其技术指导只能靠有线广播这唯一的渠道来维持,因此农民群众对农村有线广播的依附程度相当大。鉴于乡镇、村缺乏这方面的资金来源,建议在下年省财政转移支付时增加这一支出项目。

2、农田灌溉管理费原属于农田灌溉成本项目之一,应当由车口承包、经营人员在收取的灌溉水费时统一收取并上交给农机管理部门。现在上面取消的是农机作业管理费,而农田灌溉管理费是否属于农机作业管理费,是否在取消之列,要有书面文件进行确认,不能仅凭口头答复。

3、创建平安江苏涉及到基层群防群治网络,上级对基层乡镇的考核指标之一,是聘用了联防队员的数量。目前多数乡镇企业已经改制,从企业抽调联防队员,由企业承担报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这部分联防队员从群防群治的角度来讲又缺少不了,乡镇政府及公安分局又难以解决其工资报酬。前几年一些地方创造了以契约化的形式收取治安联防费,且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有关部门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推广。在此基础上,少数乡镇也通过与农户签订契约的方式,向农民收取联防保安费。但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权宜之计,都是今后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出台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农村经济形势 篇3

一、2013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一)农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增长速度稳中趋缓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偏轻,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总体有利,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走弱等影响,农业增速出现阶段性下滑,下降至近三年最低水平,近年来宏观经济减速形势下农业逆势较快发展的势头未能得到延续。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同比实际增长4%,增幅回落0.5个百分点,较2011年同期下滑0.3个百分点(见图1)。

(二)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延续了过去多年好形势,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0193.5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增长2.1%,首次实现“十连增”。其中,夏粮总产量达到13189万吨,同比增长1.5%,早稻产量达到3407.3万吨,同比增长2.4%;秋粮43597.2万吨,同比增长2.3%。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本平稳,其中,受种植面积减少和不利气候因素影响,棉花生产继续萎缩,产量大幅下降,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同比减少7.7%。受前期油菜籽价格上升、国家支持力度加大等影响,油料生产形势较好,全年油料产量达到3531万吨,同比增长2.8%;糖料生产总体稳定,产量13759万吨,同比增长2.0%。畜牧业在经历H7N9禽流感冲击后逐步恢复,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2876万吨,同比增长0.5%。受异常天气、奶农退出、奶牛平均产奶量下降等影响,牛奶产量出现大幅下降,全年产量3531万吨,同比下降5.7%,创近年最大降幅。

(三)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价格波动幅度收窄

尽管受到自然灾害、动物疫病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农产品价格依然实现了平稳运行,价格总体上涨,多数月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总指数高于上年同期,价格波动较2012年收窄。2013年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变异系数分别为0.026和0.032,较2012年均有所下降。分品种看,粮食价格在托市收购提振下总体平稳,每50公斤红小麦、白小麦、混合麦年平均收购价同比分别上涨7.1%、14.7%和13%;早籼稻、晚籼稻平均收购价格同比微跌,粳稻价格小幅上涨0.5%,大豆收购价同比上涨7.4%。棉花价格总体上涨,2013年1—10月,每50公斤棉花平均收购价同比增长12%。肉蛋类产品价格运行以上涨为主,波动幅度较去年收窄。其中,猪肉批发价格波动较往年增加,猪粮比价曾连续15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此后又连续上涨数月,全年周度猪肉批发价格同比微涨;牛肉和羊肉批发价格上涨明显,同比分别增长25.4%和15.7%。尽管受灾害减产、生产成本增加等影响,全年蔬菜批发价格波动仍小于上年,变异系数为0.012。

(四)农产品贸易低速增长,谷物进口增速明显下降

201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低速增长,其中进口增速下降明显,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贸易逆差扩大趋势有所放缓。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866.9亿美元,同比增长6.2%,增速下降6.7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额678.3亿美元,进口额1188.7亿美元,贸易逆差51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2%、5.7%和3.7%。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增减互现,以降为主,近年来粮食、食糖和棉花进口激增的状况有所改变。其中,谷物进口同比增长4.3%,达到1458.5万吨,但不同品种出现分化,玉米、稻谷进口增速下降,小麦进口在10月后大幅反弹,全年同比增长49.6%;棉花进口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同比下降19.1%;食糖进口依然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食用植物油进口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增速下降明显。畜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其中牛羊肉进口呈激增态势,全年畜产品进口额195.1亿美元,同比增30.9%,贸易逆差达到129.9亿美元,同比增53.4%。

(五)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收入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2013年,受主要农产品增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等综合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4%,实际增长9.3%,实现“十连快”,增幅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8%,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7.4%,财产性收入增长17.7%,转移性收入增长14.2%。同时,由于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但大宗农产品价格走弱、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减缓,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调查统计,2013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性收入2516元,较2012年增长12.9%。

二、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耕地污染等农业资源安全问题更加凸显,主要农产品增产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矛盾加深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变,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供求关系日益偏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压力较大,导致支撑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为了追求短期增产,我们长期奉行数量主导型发展模式,不惜代价提高产量,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膜、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导致地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产品稳定增产和质量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增产是靠掠夺式利用农业资源,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和牺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换来的。据2013年环保部的《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显示,我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另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超过5000万亩耕地为中、重度污染。目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数量型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处在必须转型的关口。

(二)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现象加剧,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面临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逐年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一定作用。到2013年小麦、粳稻最低收购价累计上涨达到60.1%和100%。但是,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明显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固化了农民和市场主体提价预期,造成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刚性上涨,不仅加重政府财政负担,而且导致进口压力不断加大。在国内生产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共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且价差越来越大,传统价格优势逐步丧失,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国内市场,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国内与国际倒挂、产区与销区倒挂现象,“稻强米弱、麦强粉弱、棉强纱弱” 等造成加工企业经营困难,带来产业安全隐忧,对农业生产和国家宏观调控产生一定影响。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多发,质量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尚待健全

2013年我国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非法加工制售肉制品等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加重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依然多发,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点多面广、分散无序,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低,长期以来追求增产带来化肥农业过量使用,同时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导致一些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被严重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基本保障。同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九龙治水”、“产”与“管”脱节以及运动式、应急式监管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观,长效监管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关注度高,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局部个别事件很容易被炒作,引起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甚至对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影响,迫切需要完善相关应急管理机制。

(四)农民收入增幅出现阶段性放缓,延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难度加大

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农民收入增速却下降至近四年新低,只有9.3%,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无论中东部还是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均呈现放缓态势。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下降是农民收入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差拉大,国内支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日益趋近“天花板”,主要农产品连续增产后产量继续增加难度加大,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受到限制。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周期性调整的换挡期,经济增速下降对农产品需求和农民外出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受到一定限制,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势头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新的增收渠道支撑,城乡居民收入比可能进入新的波动期,存在扩大的风险。

三、2014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一)农业增速小幅回升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阶段性放缓、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农业增速已经步入下行区间,呈整体回落趋势。2004—2008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速平均为5.1%,2009年以来平均增速下滑到4.3%,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4.5%的增长区间,2013年增速下滑至4%,达到近年新低,这一趋势在2014年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展望2014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将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势必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不发生全局性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年农业经济有望继续平稳发展,增速也将有所回升,但考虑到国内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主要农产品增产空间收窄,农产品外部需求变化等因素,农业增速尚不具备大幅回升的基础,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实际增长4.2%左右。

(二)粮食产量稳中略增

在连续十年增产后,我国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2014年如果没有全局突破性、区域带动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全年粮食不具备大幅增产的基础。同时,近年来连续增产带来的耕地污染、非粮生产受挤压等负面效应在显现,国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推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全年粮食生产仍存在诸多利好因素,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六大工作任务之首,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同时,我国已经启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2014年粮食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启动,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规模经营将发挥积极作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预计2014年粮食产量将达到6.1亿吨左右,增产1.5%。

(三)农产品价格温和上涨

2014年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复杂,总体看推动价格上行的因素大于下行因素,全年农产品价格将总体上涨。根据H-P滤波分析,200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进入新一轮波动周期,目前仍处在上行通道。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连增”,主要农产品大多增产,部分农产品库存较大,供求关系总体宽松,同时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将持续,会对国内价格带来下行压力,受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可能下降等影响,全年农产品价格不具备大涨的基础。但是,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依然并不宽松,受最低收购价提高、生产成本上涨等影响,201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不会改变。预计全年粮食价格在托市政策支撑下将稳中有涨,但受国际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走弱影响,涨幅可能出现回落;棉花价格受高库存、消费减少和国际低价棉影响存在下行压力,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受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油脂油料和食糖价格将承压下行,走势继续偏弱;猪价将进入周期性恢复上涨通道,牛羊肉、乳制品价格稳中有升。

(四)农民收入增速继续下滑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已经连续多年增长放缓,部分地区纯农户收入出现徘徊甚至下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农民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主渠道,农民收入增长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关系更加紧密,受宏观经济紧缩的影响更加明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经济增长已从高速转入中高速,预计2014年经济增速有可能进一步放缓,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势头可能趋缓。同时,主要农产品增产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继续上行动力趋弱,农业生产成本继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难以大幅增长,2014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将继续下降。但是,全年农民增收也存在诸多有利条件,经济稳定增长和劳动力供求关系趋紧将带动农民务工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土地、产权等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有利于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中央继续加大“三农”支持力度、推进目标价格制度等有利于稳定和提高农民农产品收入,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有基础。综合看,全年农民收入增幅有望保持在8%以上。

四、措施建议

(一)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以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制定农村土地质量保护和管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尽快全面开展耕地污染治理,建议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等筹集资金,建立土壤生态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指导农民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对污染的农村土地进行补救治理等。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土壤保护意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农艺措施,积极发展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和分级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排放限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调控机制

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在搞好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开展粮食目标价格补贴研究和试点。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适当调减储备规模,完善储备品种,优化储备区域布局,明确政府抛储干预上限标准。按照稳定生产为主导、储备调节为辅助、进口调剂为补充的思路,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推进规模化养殖,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积极推出生猪期货,健全猪肉进口办法。对棉花、油料、食糖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重要农产品,要强化进口管理措施,优化关税配额、滑准税和非关税措施等进出口调控办法,探索对食糖进口实施滑准税,根据大豆进口情况变化适时征收反补贴或反倾销关税。此外,要理顺市场价格调控管理体系,强化物价部门统一协调农产品价格调控职能,尽早设立全国层面重要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健全重要农产品价格信息收集和制度,科学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

(三)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按照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全产业链监管的要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产品等级规格、包装储运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用最严谨的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搞好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用料。坚持“事前防范、重典治乱、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主体强制退出机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拓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渠道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将规模化经营设施纳入财政保险补贴覆盖范围,支持以流转土地经营权、大中型农机具等进行抵押贷款,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用地难、风险大”等问题,推进规模化、特色化种养,提高产出效率。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农产品价格支持力度,丰富价格支持形式,增加农民务农收益。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重点要加快探索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将财产性收入培育成农民增收新亮点。鼓励土地流转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农村劳务合作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篇4

现把经常性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开展“阳光服务”活动情况。

一方面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举办的“阳光服务”活动,广泛组织农技人员进农村等三下乡活动,一年来,共进行培训期数350期,培训农民15000人,发放各类农技科普资料25000份。

另一方面为加强工作透明度,凡涉及本单位审批事项的条件、程序、办事时限、收费标准等一律在单位醒目位置进行了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杜绝利用手权搞有偿服务、搭车服务、刁难勒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为方便群众办事,我们编制了职权目录和办事流程图,使服务更便民简化。

2.公开承诺情况。

农业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县电视台面向社会作出承诺,确保实施好农业项目,将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民手中,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并要求广大干部职工要严格依照承诺内容,认真履行职责

3.“述职述廉”情况。

农业局于6月底和年底两次召开了“述职述廉”工作会,邀请了主管副县长和政协副主席参加,各位局领导都对自己工作情况进行了“述职述廉”报告。

4.设置了农民问题咨询热线,听民声,解民忧。

农业局设置了农民问题咨询投诉热线,热线主要是解答了农民生产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全年共接听农民咨询350次,解答农民难题300余件,全年未发生有农民投诉的事件。

5.抓好专项整治。

依据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自查自纠、专项治理、专题整改等工作,努力在解决人们最关注、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取得扎实的整改效果,提升社会形象。

6、积极参加各项评议活动,及时上报信息反馈

我们坚持准时参加各项评议工作活动和会议,及时上报各项工作总结和其他材料信息等,积极参加我县组织的各类行风建设活动,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事项,对纠风办批办的件做到快速反应,按照时限上报处理情况。

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篇5

现就我区农业和民政工作近三年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和农村协调快速健康发展20__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建设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全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优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开步伐,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展顺利,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投入普遍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20__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下面分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财政公共化、服务市场化、城乡统筹发展等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一)坚持战略性调整的主线,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提高我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区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以建设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我区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农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蔬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5万亩(含开发区),年产量11.63亿公斤,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林果业突出抓好红枣规模扩张,由20__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突出抓好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奶牛产业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等,玉米从20__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

二是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我区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的“两区三带”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已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畜牧业上,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去年我区有2家农业龙头企业被列入市“双百”项目,今年又有5家农业龙头企业列入“双百”项目,涉及金额上亿元。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全国性的商贸交易活动,发展外向型农业。如连续三届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晋中农业名品博览会、在香港举办的“黄河韵.山西风情展”、今年的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业园的品牌优势,不遗余力地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等9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6亿元。今年新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另一方面,丰元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本地加工企业也迅速崛起。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经营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针对我区十年九旱、生态脆弱、投资缺乏的实际,我区采取争取国家资金、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租赁承包、个人自办等方法,尽可能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部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去年新发展达标节水面积6.5万亩,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户均年收入20__元,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今年开工建设的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五是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市政府提出的以108国道为轴线,打造“绿色科技园区”的规划,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前期规划已经制定。张庆乡打造醋业园区,组建了怀仁酿醋集团公司,力争形成8万吨的年生产规模。修文镇争取20__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此外,根据市政府“兴办10件实事”、建设60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安排,我区重点建设12个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

六是粮经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区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加强粮食工作的部署与要求上来,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实际工作到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了粮食安全。20__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20__年增加10.6万亩,增长31。今年粮食种植面积也达到了42万亩以上。在今年年初市 经济工作会上,我区被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一名的荣誉称号。

七是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我区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近三年共培训农民58万余人次。如20__年的“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20__年的乡村技术骨干综合培训,今年的“20万人农技培训工程”、“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十乡廿村农业信息网络推广示范培训活动”、“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活动。同时组织科技骨干“走出去”,外出学习参观。如今年5月,组织6个乡镇参观永济核桃和扁桃基地,改变了“核桃要等十五年”的落后观念,农民发展核桃、扁桃的热情明显高涨。通过常年培训,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八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区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让农民从中分享更大的利益。截至20__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__、20__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我区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试点县之一,全区认证面积将达到35万亩,占全区食用农产品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华玉荣香椿、中昌梨枣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加紧制定中。

(二)用非农化的思路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农民致富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我区成立了区阳光工程办公室,依托晋中农校、省职介培训学校、榆次一职中、晋中旅游学校等,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实地培训。20__年培训农民工2317人,超额完成任务的45,其中有1900名学员输送到北京、天津、珠海等地就业。本地转移渠道也逐步拓宽。修文镇利用民营园区就地培训转移劳动力500余人,不离乡,不误田,能赚钱,平均月工资达到800元。截止目前,全区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从去年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贡献率为26.6。

(三)用财政公共化的思路增加投入,全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这些年,财政面向农村的投入逐年增强,仅20__年支农资金预算达到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2.9以上,绝对额增长90万元。但由于投资渠道多,资金使用分散,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我区积极推进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转变,实施项目捆绑,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用财政投入带动信贷投入,用内资带动外资,以小带大,长期坚持,收到了实效。先后引进国家“863”节水、旱作农业、世行贷款、日元贷款等项目,引进资金达到5700万元。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扩大信贷投放,20__年支农贷款发放达到2.2亿元。

(四)勇于实践创新,用市场化的思路全方位搞好农业服务

这些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取向。我区加快涉农部门职能转变,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目前已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起了农业服务网络。一是抓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落实。农业五站由撤乡并镇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二是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39个,会员3209名。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已完成25个农村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今年重点建设普家乐物流配送中心、10个连锁超市和10个农资服务站,初步形成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三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四是畜牧防疫体系建设,总投资113万元,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五是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正在加紧筹建中。

(五)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建设乡村全面小康社会

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特别是农民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城镇化水平等等,从许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区对此非常重视,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做好这方面工作。一是稳定党的政策,扎实推进改革,创造农村发展的宽松环境。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消了村级招待费;农村税费改革胜利完成,减少税费负担171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实施信用工程,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的金融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区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规范。农村初中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双证培训制度,全区双证毕业生累计达到10227人。今年财政投资1300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其中投资8700万元改造调整农村学校危房50000平方米,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投资9000余万元建设“村村通”工程,总里程300公里,把一条条笔直宽敞的“小康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口。郭家堡、张庆等5个乡镇环卫管理所挂牌投入运行,彻底结束了乡镇农村无环卫管理机构的历史。

二是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进展顺利。我区东阳、北田、长凝、什贴、修 文等八个小城镇建设被列入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对“城中村”进行大幅改造,郭家堡乡北关、窑上、安宁、南关等村已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东阳、东赵、乌金山等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发展旅游集镇。东阳的常家庄园、东赵的后沟古村、乌金山的森林公园等旅游品牌已经打响。今年我区选定郭家堡等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以示范乡村为突破口,积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经验,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开拓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我区民政工作在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优抚安置工作、抗灾救灾工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健康快步发展。

一是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和《居委会组织法》,积极推进城乡基层政权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平稳交接,20__年全区283个行政村全部成功换届。村务公开实现了“三个加强”、“四个结合”、“五个统一”。社区改制,将原有的125个居委划分为61个社区,实现了新旧体制平稳交割。

二是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救助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市低保对象由20__年的700余户,发展到目前的7493户,支出低保资金3000余万元。20__年启动的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对全区402户五保户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累计支付五保供养金150余万元;对农村特困户404户进行生活救助,发放特困救助资金20余万元。

三是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全区现有重点优抚对象1868人,累计发放各项优抚补助金690余万元;优待农村义务兵家属840余户,260余万元;扶持优抚对象7200余户,其中脱贫7128户,占扶持总数的99;支出“解三难”专款20万元;先后两次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人均达到2540元/年;换发残疾***734人;妥善安置退役士兵1100。

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篇6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被迫返乡,如何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二、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08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培训、引导作用。学校把市柑桔所创办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市农科所创办的良繁基地、市种子管理站创办的农业示范场等作为学员实习基地,以便农民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并切实掌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从各个方面,满足返乡农民的需要,培养出适合新农村、新社会的优秀农业人才。

创新培训机制对接返乡农民

农村经济形势 篇7

[关键词] 农村经济形势 粮食价格预测 农民创业

一、农村经济运行现状

1.粮食紧平衡运行矛盾突出

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资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压力下,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大。同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在目前农民生活成本加大的情况下,粮价也要求上涨,2010年自然灾害也可能会造成粮食总产量下降的情况。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国有粮库和粮食企业夏粮收购后可能会出现垄断性提价,这是粮食价格提高的另一博弈力量。因为目前粮食的市场购销都由中储粮总公司一家负责,国家粮食储备行为极有可能由于企业利益诉求而形成新的垄断。这时候,垄断性提价发生的可能性增强。这一点,在光大期货田亚林的论述中已经明确提出。

2.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和职工工资上涨,给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压力

2009-2010年,在通胀压力、消费不足、汇率变动的多重压力下,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大批中小企业相继倒闭或者转移生产地。这说明了本就脆弱的中小企业,在复杂的局势下,很可能成为最先失去抵抗及生存能力的经济群体。受到冲击最严重的除了本地经济的萧条,税收的减少,还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缓,大批农民工面临失业。

3.土地的难题

现行土地制度无法适应农业的适度规模生产。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致使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契约缺乏稳定性,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高昂,同时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功能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农业生产难以适度规模经营。

4.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同时如果中国的粮食需求大量依赖国际市场,世界粮价将上涨更多,也会促进中国的粮价上涨,增大经济正常运行的压力。所以即使我国耕地资源紧张、自然环境、水资源的匮乏等都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我国仍要坚持以往的国家粮食政策,要将粮食供给立足于自身,保障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保护国内粮食市场。

二、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

从上文的农村经济运行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粮价有待提高,但是提高多少,如何提高难以决策。提高粮食价格,才能保障粮食总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大大抵消了农民的种粮收益,农民弃耕的威胁可能性大大提高。一旦粮价提高的预期破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将会对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破坏。因此,合理提高粮食价格,可以维护农村和城市的稳定,保证粮食按全,也就可以减少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也就是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流动的问题。只有大量的农村的劳动力实现转移,才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内需;其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可能会实现其家庭的转移,为下一步的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户――农民家庭。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生产靠老弱妇幼来维持,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一种农民生产活动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它不但使外出打工人员难以实现职业和居住地的双重迁移,而且把农业生产逼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规模、品质、产量、专业化等都无从实现。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粮价和农村劳动力两个方面,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因为,粮价关乎国家稳定和粮食安全,这是重中之重。解决好这个问题,农户才可能有能力接受新技术,才会考虑增产的新方法,采用新品种、新的生产资料等,这极有可能带动农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是产业化发展。

三、解决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措施

1.提高粮食价格,科学确定涨幅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粮食市场全面引进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粮食价格机制是大势所趋。。粮食价格体系中的市场价格必然是政府调控的目标和重点。

考虑CPI的变化,我国粮食价格指数在2010下半年到2011上半年可能会有大的变动,预计涨幅在5%-10%。为了应对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国家可以考虑加大对产粮区的直接补贴和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同步措施,这样可以减少因粮食价格上涨过快的经济运行压力和风险。

2.建立农民创业支持平台,鼓励农民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农民通过闯市场、办企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并形成了一支农民企业家队伍,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化的理想效果。从国际发展的经验看,我国农民创办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积极鼓励农民创业,实现农民自主就业,这就需要建立农民创业支持平台。因为创业支持平台将创业者、机会(项目)和各种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为创业者提供必需但创业者自己不容易获得的服务和信息,从而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活率。

四、小结

通过对目前农村经济形势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存在粮食低价位运行矛盾突出,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和职工工资上涨,给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压力,土地的难题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等难题。通过论证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粮价和农村劳动力两个方面,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了提高粮食价格,科学确定涨幅和建立农民创业支持平台,鼓励农民创业两个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晓山: 农村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3)

[2] 中国粮食问题不能依赖国际市场。 中国食品商务网。2007-08-09

农村经济形势 篇8

(一)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普遍大幅度增产,但农业结构调整进程放缓

在种植业方面,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6947万吨,比上年增加3877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扭转了5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或徘徊不前的局面,增产幅度达9.0%。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同步增长,其中,单产提高1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对总产量增加贡献尤大。第二,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其中,秋粮增产最多,达到3140万吨,增产幅度最大,达到10.3%。第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样样增产,其中,稻谷增产总量最大。第四,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处处增产,其中,主产区增产尤为显著。

2004年,中国棉花大幅度增产,总产量达到632万吨,增幅为30.1%;单产也大幅度提高,达到75公斤/亩。油料和糖料产量分别达到3057万吨和9528万吨,分别增产8.8%和减产1.2%。全年蔬菜种植面积为2.65亿亩,比上年减少435万亩,但产量达到54927万吨,比上年增长1.7%;水果产量达到15243万吨,比上年增长5.0%。

2004年,中国畜牧业和水产业均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26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生猪产量增长,养猪效益处于近年来最好的时期,农民养猪积极性较高。牛羊肉生产效益稳定,产量分别增长7.9%和10.6%。奶业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牛奶产量达到2190万吨,比上年增长25%左右。养禽业克服了年初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呈持续性增长的趋势,其中,蛋类总产量达到270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达到4855万吨,增幅为3.2%,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增长高于海水产品产量,养殖产品产量增长高于捕捞产品产量。

2004年,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例如,水稻优势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6.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东北玉米优势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大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9%以上。二是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例如,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占小麦全部播种面积的43.9%,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优质早稻面积占70.5%,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占3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04年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有放慢的趋向,部分地区片面强调发展粮食生产,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在已经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上重新种植粮食的现象。

(二)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增加,但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增加幅度大。第二,财政支农方式有所改进,突出了公开化,提高了透明度。第三,重点比较突出,即粮食生产和粮食主产区。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绝大部分投在13个粮食主产省,并基本上与粮食生产挂钩。另外,国家进一步扩大了良种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将补贴范围扩大到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四大粮食作物,补贴规模扩大到28.5亿元。第四,带动作用大。在购置农机具补贴方面,中央财政投入资金7000万元,全国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4.1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0亿元,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0万多台(套)。

2004年,国家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特别是在国债总量减发的情况下,安排农业方面的国债投资占全部国债的34.2%,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中,安排专项资金285亿元用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此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452亿元,占16.3%,比上年增长17.4%。

2004年,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中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加大了农业信贷的规模。上半年,在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中央银行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额度,重点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西部贫困地区发展。

虽然近年来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第一,历史欠帐较多,投资增量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第三,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两工”,加上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明显减少,影响建设资金发挥效益。第四,政府支农资金来源多,但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

(三)主要农产品价格看涨,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200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其中以粮食、肉类、蛋类最为显著。粮食价格上涨始于2003年9月,经过当年10月和2004年2~3月两轮大幅度上涨后于5月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小麦、玉米、稻谷3种粮食的平均市场价格仅次于1995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价格涨幅在30%左右,而且粮价涨幅从5月以后开始回落。

粮价上涨也带动以粮食作为饲料的畜牧业、水产业产品价格以至于食品价格整体水平上涨。其中,肉类和水产品价格涨幅在20%左右,蛋类价格涨幅在30%左右,食品价格平均涨幅达到14%,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受消费需求的制约,鲜奶零售市场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2004年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之间存在缺口。近年来,中国粮食需求量平均每年增加500万吨,2004年的需求量约为49000万吨,当年粮食产量仍然小于需求量。如果按粮食年度考虑,由于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相对较低,则2004年粮食需求量与上年产量之间的缺口更大。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当年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就一直存在,需要动用库存或通过进口来弥补。同样,也是由于当年产不足需,2004年,中国国内市场食糖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当年11月,国内市场糖价为2628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42%。

与此同时,2004年,其他农产品价格与上年持平或下降。其中,蔬菜价格总体水平低于2003年。蔬菜价格走势的特点是:第一,起伏较大,表现为先降后升;第二,总体水平走低;第三,不同品种蔬菜的价格走势差异很大,突出表现为在第四季度,细菜价格上涨,而大白菜等冬季大众菜价格陡降。水果价格总体水平接近2003年,且北方水果价格相对平稳,而南方水果价格波动较大。

2004年,还有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跌,其中以棉花最为抢眼。2003年,中国国内市场棉花价格急剧上升。进入2004年,在国家在89.4万吨进口配额之外两次增发150万吨进口配额以及紧缩银根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市场棉花价格开始回落。棉花销售价格在6月下降到15000元/吨之后,受2004年棉花大丰收的心理预期的影响,棉花价格下跌速度加快,到年底时,棉花销售价格下降到11300元/吨,比年初下降了35%。与此对应,棉花收购价格也大幅度下降。此外,由于国内丰产,进口顺畅,供给充裕,加上国际市场行情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大,2004年,国内大豆及其制品价格大幅度下降,部分加工企业损失惨重。

但是,2004年,中国也出现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村电力供应紧张的现象。化肥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化肥所用的煤炭、成品油等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导致国内化肥生产成本上升;二是国际市场价格和海运费上涨,导致进口成本增加,并使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面对化肥价格上涨,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生产、促进流通、保证供应、稳定价格的措施,取得一定成效。这次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根本上说,是宏观经济局部过热带来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四)农产品进出口双双大幅度增长,但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

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农产品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农产品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1%。农产品进出口差额由上年的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创历史新高。

农产品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依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即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进口产品以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一些鲜明的变化:第一,粮食由上年的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第二,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大且增长较快。第三,水产品、蔬菜、水果出口继续引领农产品出口。第四,畜产品出口、进口都增长,且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出现贸易逆差。

尽管2002年和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幅度已经超过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幅度,但是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还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这是自1984年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造成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国内农产品供求形势有了变化。比较突出的是,由于连年粮食产不足需,2004年粮食进出口发生逆转,由2003年出口2000多万吨转为进口800多万吨(均不包括大豆)。棉花也是由于国内需求旺盛而进口大量增加。第二,中国具有一定出口竞争力的畜产品的出口在一些地方遇到了新的贸易壁垒。第三,国内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有些农产品国内生产不了,因而进口增加。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平稳,但一些地方出现“民工荒”

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出现好转的迹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指出乡就业,下同)数量为440万人,比上年的390万人增长12.8%;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累计达到10260万人,超过1亿人大关。另外,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1996年曾达到1.35亿人,但在此后的7年中,这个数字却是减少的,直到2004年才重新超出。这也说明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在增加。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不断增强。据调查,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到54%左右。而且,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素质也在逐渐提高。

2004年,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的另一个变化是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造成“民工荒”的原因,从农村劳动力供给方面讲,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造成特定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劳动力供不应求;二是在一些输入地,外来农村劳动力工资待遇低,甚至工资水平多年来没有提高,加上劳动条件差,降低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使他们不愿意外出就业;三是2004年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业生产形势好转,使一些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回流”。从农村劳动力需求方面讲,2004年,中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迹象,一些产业、一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不管怎样,2004年中国出现的“民工荒”是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的现象。它是否标志着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在农业生产上边际产出为零的所谓“零值”劳动力的时代的结束,从此农村劳动力不再向非农产业“无限供给”,还需要深入分析。

(六)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也受到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的影响

2004年,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都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其中,实现增加值4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实现利润9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上交税金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6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2004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第一,增长速度快、效益好。第二,产销衔接保持正常水平,表现为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长高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第三,进一步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乡镇企业全年新增就业270万人;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975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020元,比上年增加90元。第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第五,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乡镇企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第一,能源、资金、交通等紧张,“瓶颈”制约明显。第二,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依然存在。第三,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第四,产品出口风险加大。第五,区域发展不平衡,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2004年,就不同地区而言,乡镇企业发展表现出“慢者更慢,快者更快”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3.6%、12.3%和11.2%;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的66.2%上升到66.5%。

(七)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消费增加,但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偏大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为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具体表现为农民纯收入的四项来源实现全面、快速增长。第一,农民人均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为1746元,比上年增加205元,增长13.3%。第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98元,比上年增加80元,增长8.6%。第三,农民人均得到的转移性收入特别是来自国家的补贴收入为116元,增加19元,增长19.3%。第四,农民人均得到的财产性收入为77元,增加11元,增长16.5%。2004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个特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农民收入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2004年,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20亿元,全年减少贫困人口300万人,是5年来减少贫困人口最多的一年。

造成2004年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第一,产量因素。尤其是粮食产量增长幅度较大,由此带来的收入增加额约占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加额的20%。第二,价格因素。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入增加额约占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加额的80%。第三,政策因素。据农业部估计,仅“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就拉动农民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第四,宏观因素。2004年,中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带动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而且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工资的兑现情况较好,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后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有所提高。

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近年来消费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2004年,随着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农村消费的增速逐月加快,1~10月,农民消费增长10.3%,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由于农民消费增长加快,城乡消费差距逐月缩小。

但是,2004年,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偏高,部分地抵消了农民新增收入。其实,自2003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一直高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甚至一些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也是农村高于城镇。200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食品价格总水平上涨9.9%,其中,城市食品价格总水平上涨9.1%,而农村上涨11.5%。据测算,当前农村消费品价格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每个农民就要多支出现金消费16元。

二、农村改革的新进展和主要政策落实情况

(一)实行以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为主的补贴政策,但直接补贴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04年,中国对农民实行了补贴政策,主要包括购买良种补贴和购买农机具补贴,特别是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了普遍的直接补贴政策,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共有29个省(市、区)的6亿多农民得到了116亿元补贴。不同地区的粮食直接补贴在享受补贴的粮食品种、补贴总金额或补贴规模、补贴范围和对象限制、补贴方式以及补贴标准等方面有所不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是中国农业政策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说明,中央对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具有了反哺农业的条件这一普遍趋势有了清晰的判断并付诸行动,中央对“三农”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进一步落到了实处,中国的农业政策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中国正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允许的农业政策空间。

虽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存在地区差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这种地区差异可能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此外,在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中还存在执行成本高、补贴资金被挪用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目标与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的目标从长期来看可能并不一致,这说明,实行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和实行重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二者不可偏废。

(二)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但必须正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2004年,全国在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农业税负担220亿元,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约60亿元,两项合计,全年减轻农民负担约280亿元。农民人均税费负担大幅度下降,下降额为30元,下降幅度为44.3%。税费负担与当年农民纯收入的比例由2003年的2.6%下降到2004年的1.3%。

但是,考虑到农村税费改革将在今后尤其是在2005年将有重大进展,必须正视这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农村税费改革所涉及的转移支付如何计算、在地区间如何平衡的问题,税费的尾欠如何回收的问题,以及乡村债务问题等。另外,减免农业税的含义要向农民讲清楚,即不是农民不需要交税,而是国家对农业不征税。

(三)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宣告完成,但健全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还未完整地、真正地建立起来

2004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粮食购销的市场化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保护好种粮农民的利益,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虽然2004年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有些方面的政策仍需改进。例如,在放开粮食购销的同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是必需的,而且2004年南方8个粮食主产省也确实实行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尽管新实行的最低收购价格与以往实行的保护价格有本质的不同,但也存在着诸如没有地区差价、品质差价不大等缺陷。再如,按照改革方案,政府主管部门要对购销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进行审核。然而,由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政府粮食主管部门的“血缘”关系,加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经营规模、储运设施、经营资金、检验和储存技术等方面确实具有一定优势,政府粮食主管部门很容易认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市场准入资格而较难认定其他粮食购销企业的市场准入资格,从而造成粮食市场竞争不充分。还有,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大了储备粮的运作成本,也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调控粮食市场。此外,粮食储备企业的行为既非完全的市场行为,也非完全的政府行为。如何保证和加强对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的监管,防止“中储棉事件”重演,也是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四)农村信用杜改革取得新进展,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体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农村资金依然外流

2004年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一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先期试点的8个省(市)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一是规范监督管理行为,探索新体制的运行方式;二是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强风险分类管理;三是逐步落实扶持政策,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四是转换经营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五是坚持支农服务导向,进一步改善支农服务。另一方面,21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扩大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至此,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在全国29个省(区、市)全面展开(海南除外,而西藏没有农村信用社)。

虽然农村信用社改革是2004年中国农村金融中的一个“亮点”,但是,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中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出的5个要点中有两点没有落实:一是县域内所有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二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此外,尽管由于政策导向等因素,2004年末,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较多,但对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余额却比上年末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2004年末,不仅其各项存款余额远远大于其贷款余额,而且与年初相比,其存款的增长幅度还略高于贷款的增长幅度,这是近几年首次出现的情况。这说明,农村资金依然外流,农村金融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五)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

近年来,社会对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200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工”的称谓也有了变化。例如,北京市将以前的“外来务工人员”改为更有人情味的“来京务工人员”。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也有了积极的变化,制定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加强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收费、办证的清理、整顿的力度;一些地方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农业部等部门启动了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2004年,中央财政拨款2.5亿元对250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非农技能培训给予补助。

尽管如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城乡二元就业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劳动力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更不能得到与城市劳动力相同的待遇。第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例如,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仍然在对进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实行证卡管理时搭车收费或变相收费;在进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准入、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采取歧视性政策。第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不能适应转移后就业岗位的需要,对进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针对性不强。

(六)对农民的权益保障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出现可喜变化,但农民是“弱势群体”的状况并没有彻底改变

2004年,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农民权益的力度。例如,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严格查处非法征占耕地的行为,并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在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中,四部委联合,共清查出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147.7亿元。八部门协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进城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工资追讨行动,共清理被拖欠的工资325亿元。2004年,中央决定,中央财政预算中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医疗救助工作也取得进展。

但是,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例如,进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主要是拖欠进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有些雇主甚至采取变相的方式拖欠或克扣进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工资,例如以“试工”为名不发工资,或以“包吃包住”为名压低工资;用人单位劳动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有的雇主以实行计件工资为名强迫进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高强度劳动;进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工伤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土地承包政策得不到落实,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承包地被以种种名义收回。

三、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展望2005年,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有利条件是:第一,政府的思路明确,政策力度大、连续性强且重点突出。政府明确表示,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随着国家财力、物力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的力度。同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为2005年农村政策的重点。第二,农村改革将平稳推进,改革的措施将逐步完善。农业税将进一步降低。第三,农村社会事业将进一步发展,农民权益将得到更好保护。第四,国民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助于保持对重要农产品的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的不利条件是:第一,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2004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得益于政策、价格、气候以及投入各项因素的共同和协同作用,但2005年这些因素不一定共同朝好的方向起作用。第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体制性因素在短期内还难以根除,例如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和经济结构。第三,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对重要农产品例如棉花、粮食、糖料产量和价格的大起大落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农业发展面临一定的风险。第四,2005年,煤电油运仍将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加上国际市场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依然较高,国内化肥价格难有明显下降,成为农业生产增本减效的重要因素。另外,2005年,国际经济形势也看好,有利于部分农产品出口和农民增收;但是,由于2004/2005年度世界谷物、棉花、植物油等重要农产品的产量大于需求量,库存上升,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中国进口这些产品,并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同时不利于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总体上讲,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再现2004年那样的局面的难度加大。具体分析如下:

1.粮食等农产品增产,而棉花减产。在粮食生产方面,2004年增加的播种面积主要是撂荒地,而2005年粮食增产不再具备这个条件,粮食增产的空间有限。另外,粮食价格从2004年10月开始走低,出口形势也不太好,影响了粮价总体水平。因此,2005年粮食生产形势并不十分乐观,粮食产量有望比2004年略有增加或持平。由于2004年棉花价格大幅度下跌,2005年,棉花播种面积将有较大幅度回落,产量也将下降。此外,2005年,大豆生产将稳步发展;蔬菜面积将呈增长态势,名、特、优、新和高附加值蔬菜将成为蔬菜生产的新增长点。在养殖业方面,受上年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双重影响,生猪生产将平稳发展,但增长速度不会太快;牛羊肉和禽肉产量将会继续增长;禽蛋生产将稳定发展;牛奶生产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包括消费增长乏力、过度竞争、价格停滞、效益不好,虽然将保持发展的势头,但增速将趋缓。水产品产量仍将稳步增长。

2.农产品价格总体上趋于稳定。2004年底,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已经在较高价位上运行,而2005年粮食供给状况较上年宽松,但当年产不足需的格局不会根本转变,因此,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将以平稳为主基调,上半年可能小幅波动,下半年可能稳中略降,但降幅不会太大。虽然2004年棉花产量大增、价格大跌,但由于国内需求旺盛,当年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产需缺口,所以,2005年,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也将以稳定为主,并有可能出现反弹。另外,蔬菜价格总体水平也将趋于下降,但仍将有季节性波动;猪肉价格将稳中有降,而牛羊肉仍将保持有利的价位;禽蛋价格总体水平将低于上年,禽肉价格也将有所下降;牛奶价格将持续疲软的态势;水产品价格趋于稳定,但仍会有季节性波动。

3.农产品出口保持增长。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方面的两个突出变化是,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总水平至15.35%,成为世界上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的数量也将达到承诺的最高点。由于国内粮食供需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2005年,中国小麦进口将比上年减少,玉米出口将会增加,大米进口也将减少而出口增加,大豆进口量不会变化太大。但是,受国际市场低价位的制约,中国的粮食出口并不会增加很多。2005年,中国仍将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进口量会超过配额,但会小于上年的进口量。水产品、蔬菜、水果的出口将继续增长,中国在这些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发挥,而畜产品出口增长仍会遇到一些阻力。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将不会出现2004年那样大的逆差。版权所有

4.乡镇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乡镇企业发展面临三大有利因素:一是国际经济升温,国内经济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二是国家经济政策将更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三是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增加。因此,乡镇企业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

农村经济形势 篇9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政策措施,支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支农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巩固和加强,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一)各项支农政策落实情况较好

一是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力度。200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全国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率。实际执行结果比中央要求的快得多,全国免征农业税的范围已扩大到28个省份,预计全年全国农业税减免金额在220亿元以上。全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二是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约55亿元用于对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三是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部分省区启动了早稻最低收购价格预案,对小麦采取临时收储措施,起到了托市作用。四是针对化肥等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化肥生产、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有效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继续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在国债投资总规模较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全年用于农林水利气象和扶贫的国债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上正常的预算内投资,全年农口中央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据统计,全年用于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农村“六小工程”的中央投资超过280亿元,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直接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粮食生产继续恢复性增长

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夏粮面积3.96亿亩,增长4.9%,扭转了连续7年下降的局面,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3000多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在2004年增产3880万吨的基础上,预计再增产1000万吨以上。连续两年保持增长势头,扭转了前几年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局面,一度紧张的粮食供求关系有了明显缓解,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向纵深推进

农业生产优质化、区域化进程加快,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8%,已占全部小麦面积的50%,11个主产省区的小麦面积占全国的91%。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比例超过50%,优质专用玉米所占比重达到37%。棉花面积下降,产量减少,三大优势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占全国的99%。油料、糖料产量持平略减,特别是“双低”油菜籽面积已占油菜籽总面积的74.3%。畜牧水产业继续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发展令人瞩目,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效益明显提高。

(四)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1―9月份,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5%,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1.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可达5%。初步推算,“十五”期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可以达到5%,比“八五”、“九五”平均增速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二、2006年农村经济展望

总体分析,2006年农村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支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落实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保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土地、淡水等稀缺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愈来愈迫切;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小型公益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升,急需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农村金融体制、农村土地征占地制度改革依然面临艰巨任务。特别应当看到,当前粮食价格下行的压力加大,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耕地面积连年减少,气候条件很难预料,一些地方出现了忽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倾向,2006年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006年的农村经济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强化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扩大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粮食生产的预期目标是,稳定粮食总产,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改善生产布局,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为此,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滥用耕地势头,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持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主产区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大优良品种繁育力度,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投入力度,继续在中部4省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强西部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牢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除对13个粮食主产省区继续加大支持外,还要考虑对非主产省区的粮食生产大县给予适当扶持政策。

(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民办公助、自下而上、以奖、民主监督的思路,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改善农村整体落后面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紧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阶段性奋斗目标,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坚持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大幅度增加农村饮水安全投入力度,着力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水、污染水和季节性缺水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加大通路、通电投入,启动“十一五”乡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完善部分省份农网改造。加强村庄整治,科学引导农民改善村容村貌。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核心,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实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免收杂费,扩大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的范围。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完善“一事一议”,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努力建设和谐农村。

(三)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

实践证明,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保持各项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继续加大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支持力度。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和完善现行化肥调控机制,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的化肥、柴油等农资的直接补贴制度。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宽农民非农就业和增收渠道。出台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具体政策,继续清理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工作力度,继续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试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强化肥、涉农收费和价格的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五)切实加强重大农林水利工程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新增财政支农投资坚持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倾斜,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倾斜。突出抓好重大农林水利工程和项目,加快南水北调、淮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三江源治理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和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继续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继续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不断提高政府支农投资效益。

(六)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