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古诗【优秀10篇】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苏轼古诗【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篇1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参考答案 篇2

19、 C (落:免除)

20、 A

21、 C (范镇并未“获罪”,只是“待罪”,即在家等待获罪)

22、 (1)赶紧办就能成事(或成功),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或翻译成“看重或重视机会”)的缘故啊。

【评分建议】5分。“济”“所以”“贵”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范公向皇上上表谢恩,其中写道:“虽然说是请求退休离开朝廷,但怎敢轻抛忧国忧民之心?(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

【评分建议】5分。“谢”“乞身”“敢”各1分,句意通顺2分。

苏东坡诗词:《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篇3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苏东坡诗词:《点绛唇·月转乌啼》 篇4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美人愁闷。不管罗衣褪。

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嗔人问。背灯偷搵。拭尽残妆粉。

苏东坡诗词:《西江月·马趁香微路远》 篇5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篇6

年代: 宋 作者: 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诗词:《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 篇7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拼花前醉。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家庭成员 篇8

王弗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曾写过王弗对他的诤言: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王闰之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8]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献给了妻子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王朝云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二十二岁为东坡生了个儿子。东坡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对友人说:“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给孩子取名苏遁,乳名“干儿”,出生三日按习俗洗浴时,写下了《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天有不测风云,干儿十一个月大时因病不幸夭折。他哭道:“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又写朝云悲情:“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秦观也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 南柯子》: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祇恐使君前世、是襄王。(祇恐使君前世 一作:只恐翰林前世)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为名胜。

苏辙

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元子示诗飘飘然有谪仙风气吴传正继作复次 篇9

宋代:苏轼

飞仙亦偶然,脱命瞬息中。

惟诗不可拟,如写天日容。

梦中哦七言,玉丹已入怀。

一语遭绰虐,失身堕蓬莱。

蓬莱至今空,护短不养才。

上界足官府,谪仙应退休。

可怜吴与苏,肮脏雪满头。

雪满头,终当却与丹元子,笑指东海乘桴浮。

苏海弄闲——《苏东坡全集》读书笔记 篇10

苏东坡在被贬惠州、儋州五年多的日子里,视友人借读的《陶渊明文集》和《柳宗元文集》为“南迁二友”。一日,他读过柳宗元《三戒》寓言小品后,乘兴将他在吴地游历时从老百姓那里听来的两个小故事写了篇《二鱼说》。他说写此文并非刻意模仿柳文,而其用意是“聊以自警”。《二鱼说》含两篇短文,其中《河之鱼》85字,《海之鱼》67字。文章虽短,却微言大义。

《河之鱼》讲的是河中有一条鱼叫“河豚(tún)”,因为常在桥下游来游去,经常撞在桥墩上,为此它非常恼怒。遗憾的是,它不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选择避开桥墩的方式以求安全,而是怪罪桥墩有意撞了它。于是气得鱼鳃炸开,唇须竖直,肚皮膨胀,漂浮在水面上,半天一动也不动。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只饥饿的苍鹰发现了它,猛地直扑下来,用坚锐的巨喙(huì)撕碎它的肚子把它给吃了。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苏东坡因物寓理,意在言外,富于了深邃的哲学意味。他感叹道:“好游而不知止,因游以触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zhé)腹而死,可悲也夫!”(《苏东坡文集》第六卷,第3044页)这意思是说,河豚喜游但不知该停止时应停止,直到碰了壁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竟然荒谬无理地大发脾气,结果丢掉了性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笔者读后若有所思:东坡先生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应该做到“游而知止”(“游”在这里指的是游宦、游历。“知止”即对目标、归宿有明确了解),“触物罪己”(当违背事物的规律时能引咎自责)。《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墨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故常有“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之说。

《海之鱼》讲的是海中有一种鱼叫乌贼(又称墨鱼)。它有一种在水面上吹气泡的功夫,即“喷墨”的功能。它害怕被在海岸边嬉游的海鸟发现,就用“喷墨”的方式掩蔽自己。万万没有料到它的这种欲盖弥彰的小技俩被海鸟识破,趁它吹气泡时迅猛地扑了过去将它捕获。东坡先生对此又感慨一番,他说:“徒知自蔽以求全,不知灭迹以杜疑,为识者之所窥,哀哉!”(同上)这意思是说,只知道试图用遮蔽,掩盖的方式来保全自己,而不知道选择灭却自己的迷惑,杜绝自己疑念的根本办法来处世,结果被窥视者所得手,这是多么悲哀啊!

笔者品读东坡先生《二鱼说》,恍然大悟。感叹先生用心良苦。笔者以为这两条“鱼”的故事,实际上是苏东坡贬谪生涯的人生体悟;是他从挫折人生中总结出的为人处世之道。此道简而言之四个字:“知止”,“杜疑”。违背此道,就会像他在惠州给自己的亲戚王序的书信中所说:“某仕不知止,临老窜逐,罪垢增积,玷污亲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