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故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乔治。萧伯纳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萧伯纳的故事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韦伯夫妇是19世纪英国知名的社会活动家、费边社的组建者。这对夫妇求才若渴,自家庄园里经常宾客满座,大有当年孟尝君养食客三千的豪情。宾客多半是年轻人,其中一个是萧伯纳。萧伯纳那年27岁,读了一肚子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可有一件事老是做不好,就是骑自行车。那年头骑车是件时髦事,但不知为什么,每次遇到拐弯,他都会摔下来,若是有点坡度,更麻烦,他会摔个人车分离。不过萧伯纳有一招,无论怎么摔,都摔不倒他,不但人无碍,车子也没事。他死要面子,因此每次骑车摔跤,他都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似乎是故意摔的,摔摔才潇洒。罗素
韦伯庄园的客人中,还有另一个英国年轻人,这人日后的声望也不比萧伯纳低,他就是伯特兰·罗素,那年23岁。罗素思维严谨,各种生活技能训练有素,骑自行车更是小菜一碟,车技可与赛车手媲美。人家还有理论呢,在《心的分析》一书中,他以骑自行车为例,说明本能与习惯的区别:“吃东西是动物的本能,但骑车不是,需要通过学习去掌握必要动作,直到这动作娴熟得如同本能一般。”
1895年9月的一天,天气晴朗,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未来名满全球的幽默大师,一个是注定要流芳百世的思想贤哲,结伴骑车出游,准备穿行威尔士的山川大地。罗素靠着娴熟的“必要动作”,一马当先,不一会儿就将萧伯纳甩得老远。到一个十字路口他停下来,仔细阅读路牌上的说明文字,想看看走哪条路更合适。这时候,萧伯纳气喘吁吁地赶上来了,因为要拐弯,他管不住自己的车,一下就把罗素连人带车撞翻。萧伯纳像往常一样,若无其事地拍拍车子,跨上车,一分歉意也没有,准备继续前进。
可是罗素没法前进了,他虽没伤着,但裤子被刮破了,自行车也被撞坏了,只得扛着破车坐火车返回。萧伯纳见状,也只好怏怏而回。那时火车本来就慢,还得等车,这回萧伯纳可算跑在前面了,他早早赶回了韦伯庄园,还对人笑话罗素的破裤子。原来车技好的,还跑不过车技差的,正应了那个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罗素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萧伯纳太以自我为中心,从此对萧伯纳敬而远之。后来在与旁人说到萧伯纳时,罗素还说了另一件亲眼看见的事情。
一次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柏格森也非等闲之辈,是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欢宴,萧伯纳坐在柏格森旁边,一个劲地跟柏格森讲解柏格森哲学,根本不容柏格森插言。柏格森后来实在耐不住了,对萧伯纳说:“哦,不,不是这样的,我的哲学不是这样的。”萧伯纳满不在乎地回应:“伙计,对你的哲学,我了解的比你多。”柏格森当时紧握拳头,真想一拳砸向萧伯纳,但最后还是涨红了脸,起身走开了,而萧伯纳不管不顾,继续滔滔不绝往下讲。罗素说:“常人都说萧伯纳为人坦率,我不这么认为,他只是自以为是而已。”
萧伯纳15岁时就不得不出去找事做。
20岁时,萧伯纳去了伦敦,却不知到何处寻找工作,后来他参加了许多讨论社团。起初他总是感到困窘,逐渐的,情况好了起来,他知道怎么把话说得通透明白,不久他就被各种集会邀请前去作专题演讲。在12年的时间旱,他是靠演讲过日于的。
然而萧伯纳并没有满足眼前的成功,他想将这新发现的才能应用于写作。于是,他给自己规定每日必写5页东西,不管好坏, 一概不拘。就这样过了4年,他从自己的那些文章里总共才得到30美元的稿费,这不免使他很失望。
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他接着写了5部长篇小说,全部被出版社拒绝,这令他更加沮丧,他吸取了当初演讲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坚信自己写作也会成功。他鼓励自己,仍然每日写一定数量的文章。
就这样,没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萧伯纳成了世界上最有名气、收入最多、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家之。
一个人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名气、收入最多、最受人们所喜爱的作家之一,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成功吗?难道不是一件最令人欣慰和喜悦的事吗?但这个成就是在多年的奋斗中孕育起来的,是不断进取的结果。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奋斗,人生难以取得成就,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功的喜悦了。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懂得了奋斗的价值所在了。
萧伯纳所创作的戏剧,最为突出的思想特点便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他敢于将自己的作品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为本质的问题,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通过他的戏剧暴露在公众的面前。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思想感情之间的交锋来凸显人物的性格冲突和主要的思想,他的戏剧中,语言是尖锐而又泼辣的,同时也是充满了机智的,许许多多的妙语都出自萧伯纳的作品。
在人文主义方面,萧伯纳的戏剧之中对于人物群像的展示批判非常地鲜明坚决。他讴歌和赞美质朴善良的高尚人性,他揭露和讽刺丑恶徐家的低劣人性。
在语言方面,萧伯纳的戏剧,语言非常地精辟,并且蕴含着生活的真谛,就像在萧伯纳的《伤心之家》中,看着又老又疯的萧特非船长的话耐人寻味:“我们家里的人在我们跟前的时候,我们老得琢磨他们的好处,否则我们就没法跟他们在一块呆下去了。可是他们不在我们跟前的时候,我们就得净琢磨他们的坏处,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得到安慰,不再去想念他们了。”
在音乐性方面,萧伯纳本身便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他曾是伦敦最出色的音乐评论家,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许多剧情的发展都是交响乐式的引人入胜。
在结构方面,萧伯纳在戏剧的结构上作出了巨大的创新,形成了采用辩证法的正题—反题—合题三段论模式。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萧伯纳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将易卜生戏剧中的“讨论”技巧指出来并给予高度评价的人。他不断实践萧伯纳式的观念局,从而引导着英国戏剧走出了“佳构剧”的困境,完成了向现代戏剧的转型。
有一天,萧伯纳应邀参加了一个丰盛的晚宴。席间有一青年在大文豪面前滔滔不绝地吹嘘自己的天才,好像自己天南海北样样通晓,大有不可一世的气概。
起初,萧伯纳缄口不言,洗耳恭听。后来,愈听愈觉得不是滋味。最后,他终于忍不住了,便开口说道:“年轻的朋友,只要我们两人联合起来,世界上的事情就无一不晓了。”
那人惊愕地说:“未必如此吧!”
萧伯纳说:“怎么不是,你是这样地精通世界万物,不过,尚有一点欠缺,就是不知夸夸其谈会使丰盛的佳肴也变得淡而无味,而我刚好明了这一点,咱俩合起来,岂不是无一不晓了吗?”
有一次,一个鞋油厂的。老板,想了一个发财的鬼点子,他请求萧伯纳,允许用萧伯纳的名字做一种新鞋油的商标名称。
老板对萧伯纳说:“如果你同意这样办,世界上千百万人都会知道你的大名了。”
萧伯纳道:“不,也有例外。”
老板愣住了。
萧伯纳接着说:“你忘了没鞋穿的人哪!”
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的腰肢,顶多14岁。”萧伯纳一本正经他说。
贵妇人高兴得跳了起来:“您能否准确他说出我的年龄?”
“请把我刚才说的三个数字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