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当清明节人们就会上山扫墓,祭拜祖先,踏青,在这一天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活动,而在清明节期间有些事情也是不可触碰的。下面是整理的清明节不宜做的事情(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1、青团
青团子油绿如玉的色彩,十分契合清明的寓意。青团有甜咸之分,吃起来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食品。将麦浆草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细腻的豆沙馅儿,肉末馅等等。民间诀窍还要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好坯入笼蒸熟,出笼时再薄薄刷一层熟菜油在表面。蒸熟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
青团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这样的难消化食品与油脂混杂在一起则会加重肠胃负担。最好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为这些食品可以减少肠胃道消化青团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负担,有利于青团在体内的吸收。
2、鲜嫩野菜
清炒芦蒿或者芦蒿炒香干,再加上一点尖辣椒一起炒,简直是心尖上的一道家乡菜。这个季节还是吃马兰头最好的时候。《西吴食风谣》说:“二月春风燕子飞,笋芽绝嫩蚌肉肥。枸杞、马兰滋味好,鸡蛋摊摊豆腐皮……”
清明吃野菜的乐趣更在于可以亲手采摘。
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杏桃开花,草木萌发,人们在享受明媚阳光清新空气的时候,有时也发现干燥上火等不适。这个时节,绿色蔬菜品种多起来
,让我们寻些绿色的野菜来缓解内热及春季干燥引起的出鼻血等症。
3、清明馃
清明馃是一种时令风味小吃,并且因为颜色青翠色而称“青馃”。清明前后,百花争艳,青也吐露了新绿。手持小剪刀的采青队伍,花上半天的时间,就能喜获丰收,然后朋友们一起将采来的艾蒿洗净、煮熟、沥干、捣烂,与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拌成青团,然后包入甜味、咸味两种馅儿,揉捏成三角,最后用蒸笼蒸熟而成清明馃。
清明粿是田间的艾蒿做成的。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4、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清明螺,胜似鹅”。螺蛳的药用价值亦不可低估。中医认为:螺蛳肉味甘、性寒,可以清热、利水、明目,能治黄疸、水肿、淋浊、消渴、痢疾、肿毒等症。
5、润饼菜
说起清明美食,闽南人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润饼菜”。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远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盘祭祀春神的礼俗,五辛盘内容为大葱、小蒜、韭菜、香菜、芸薹,再祭祀春神后食用这五辛,以求开五脏、去伏气的保健养生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单吃难以入口,于是后来逐渐发展以面饼包裹五辛成为春饼来食用,春饼也就成了润饼和春卷的前身。
6、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美食与养生: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炒米做成的欢喜团。尤其适合正处于长身体的儿童,气虚,痰湿,阳虚体质者。
7、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营养分析: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馓子,孕妇、高血脂症、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馓子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属油脂类、高热量食品,不宜多食。
8、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常用黍谷作原料,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黍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同时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述:黍子性味甘、平,微寒,无毒。红枣含有蛋白质、脂肪、醣类、有机酸、微量钙多种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成份。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本经》中记载,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
一、不适合去扫墓的人
1、孕妇不合适。且不说舟车劳顿,山路崎岖、祭祀场所各种烟灰影响,在很多地方扫墓有放爆竹的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到孕妇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从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适去见这些死去的人的,因为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妇必须去,那就得用红布将肚子包上一包。但还是强烈建议不要去。
2、刚动手术的人不合适。体弱是主要因素。民间传说,刚动手术的人要是去了坟场,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术伤元气,元气弱的时候,邪气也就特别容易入侵,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刚动手术的人还是不要去扫墓的好。 。
3、三岁以下的小孩不合适。有一种说法是7岁以下的孩子不合适,但其实从命理角度上去看,3岁的更不合适,因为不管从中国的宗教还是国外前世今生理论,都提及3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看到另一个世界。从科学角度上来讲,3岁以内的孩子容易因为扫墓现场的各种条件限制不好携带,外出到一个相对污染比较厉害的地方也容易让孩子生病,也就是不建议带去了,哺乳期的妈妈就更别带自己婴幼儿去了。
4、印堂发暗或眼窝发青发黑的人不合适。印堂发暗和眼窝发青发黑的人处于一个很晦气的时期,扫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坟墓规则不会是一个很独立的地方,而是要经过不少其他家的坟墓。晦气临门更不合适去穿越阴气扎堆的地方。
5、重病患者不合适。这个扫墓可不是一个锻炼的行为,大部分坟墓都离住的地方比较远,大部分坟墓还都要走一段路。重病患者需要的是调养生息,不能过度操劳,免疫力低下,身体阴虚,心神漂浮,易遭各种邪气,所以,不推荐。
二、扫墓的时候不能做的事
1、不能黄昏扫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不能给坟墓照相。不利家运,也容易做鬼梦。
3、不能在坟墓周围的大树下照相。民间有这样容易带鬼回家的说法。
4、不能在坟墓上大小便,不管该坟墓是否破败。这种行为往往会引来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5、不能将坟头的花花草草树枝树苗带回家。
6、祭祀剩下的香烛不能带回家。
7、祭祀食品除了肉类,一般到了最后要么就放坟墓前,要么就给孩子吃了,总之不带回家。
8、扫墓的时候当肃穆严肃,不打闹嬉戏,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辞行为。
9、不对他人的坟墓进行不友善的点评。
10、扫墓祭拜顺序别颠倒了。顺序应该是修整―坟头压纸―点香烛―放供品―敬酒或敬茶―烧纸钱―拜礼―放鞭炮-撤供品。
11、不可在墓区过度亲热,房事。
12、不要对自己或他人的扫墓过程进行拍照录像,此为大不敬。
13、扫墓回家后不能穿着沾满泥巴的鞋回家。进家门前当先清洗鞋底。
三、清明节该做和不该做的事
1、不能选清明节谈婚论嫁,更不可选清明节结婚。
2、若生日是清明节,注意要规避黄色的鲜花,当地风俗若有推迟会提前办的,应该遵循。
3、不要在清明节当天去拜访他人。
4、清明节自己没空去祭拜先人的话,不可胡乱承诺,否则当年运势不会你想要的。
5、清明节前中后三天有些地方有寒食的说法和习俗,有这个风俗的地方当遵守为佳。
6、外嫁女儿一般不能回娘家扫墓。但有部分地区不忌讳这个,根据地方风俗来不会错。
踏青
清明踏青活动,在宋代曾经出现过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成为历史上清明活动的艺术经典。但清明踏青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期,那时就有踏青和野浴的户外活动。
宋代有关记载和描述更多。如欧阳修在《阮郎归》词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昊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鸢。”这是文人墨客们在踏青游乐中写下的切实感受,成为清明诗文中的名篇。从中可见,踏青中往往有野宴、弹唱等活动。
戴柳、插柳和植树
古时清明节要采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说此时戴柳圈可以免蚕毒。同时有驱疫避邪、生机勃勃之意。古人也认为插柳能顺阳气。唐中宗时曾向侍臣赐柳圈,表示对臣子的关爱。宋朝时京城人在门上插柳条,叫作明眼,这天孩子们也必须戴上柳圈,说是防邪避毒、不闹杂病。清代、民国时也有插柳戴柳的习俗,有的竟然把房檐插满,显得青青可爱,生机勃勃。
古人早就有寒食、清明植树的习惯。但近代植树造林提倡最早的是清末左宗棠,他带领部队在西北行军中边走边栽,形成“左公柳”,一直被后人所称道。孙中山又是一位植树倡导者。他青少年时曾在家乡种桑树,创立兴中会时提出中西部植树造林计划,后在《建国方略》中又描绘了造林蓝图。
1915年,北洋政府把清明节定成植树节,是我国最早的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后,国民政府为纪念他,于1928年3月1日号召在领导纪念日植树,同年又确定3月12日为“领导逝世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全国绿化。1979年3月由全国人大通过决议,仍然以3月12日为植树节。现在每逢植树节、清明节,各媒体纷纷报道各地植树造林活动情况。
荡秋千、放风筝
荡秋千是春秋时北方山戎人的发明,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后带回了这种游戏。在云南拉枯族中也有相关传说,富有神话色彩。秋千在南北朝时传到长江流域,成为寒食清明前后的一种游戏。南朝梁人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仕女衣彩服坐其上而推引之,名日打秋千。”
到唐代打秋千风俗更为流行,唐玄宗时每年寒食前就竖起许多秋千架,让殡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身穿彩衣,随秋千凌空上下,宛若仙女,唐玄宗看得人迷,便称为半仙之戏。有词写道:“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东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低。”元朝时,此活动仍在宫廷内外盛行。
放风筝。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据《韩非子》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时,思想家墨子就曾做过木鸢。墨子早年当过木匠,传说赫赫有名的木匠祖师鲁班就是他的学生。《淮南子·齐俗》也记载:“鲁班墨子,以木为鸯而飞之。”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了。
相传楚汉相争时,韩信令工匠赶制一只特大风筝,让一人坐上飞到楚营上空唱起了凄凉婉嗽的楚歌,引起楚军应声唱和,从而涣散了军心,被韩信打得一败涂地。而到了西汉时用丝绸做风筝,改名纸鸢。也称为风鸢、纸鹤、风禽、鹤子等。
宋代时民间放风筝已经风行,专营店也多起来。现在每到春冬时节,城市广场都放风筝,清明时还举行风筝大赛。而如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成为世界风筝大赛的著名节日,其风筝多是尼龙布等所做,有的似降落伞之巨大。
按照传统的说法,清明节期间,指的是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这七天的时间。所以,在这七天内不宜做以下事情:
一、忌讳婚嫁等喜庆之事
古代人很重视婚丧嫁娶,讲究婚嫁等喜事一定要吉利,都要讨个好兆头。
清明期间,家家都要上坟扫墓祭祖;远在他乡的子女,也要在路口为先人烧纸钱。人们的脸上多是忧伤、思念。这样的气氛,是很不适宜举行婚嫁等喜事的。
二、不宜大规模洗涤
旧时习俗认为,逝去的亡魂,只有在清明节期间,趁着这万物复苏的时候,才能出来洗涤、晾晒衣服、被褥。所以,河边、溪边、井边、泉水旁,都有亡灵在洗涤、晾晒。
所以,活着的人,要给逝去的人机会、地方,别和他们抢地方抢水,让他们好好的清洗。
三、不宜大动烟火
清明又叫寒食节,相传,最早是晋文公为了纪念对自己有恩,却被自己错误决策烧死的介子推,就下令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动烟火,只能吃以前做好的饭菜。
随着时代变迁,虽然禁动烟火的禁令废除了。但是人们也因为出于对义士介子推的尊崇,还是将寒食节的习俗延续了下来,一般都会在清明节前准备好食品,尽量避免在在清明节这天大肆吃喝。
四、不宜庆生祝寿
瓜熟蒂落,新生命的诞生是不以日子好坏,节日与否而改变的'。但清明节这天出生的人,一般不会在这天庆生祝寿,而是会提前或者推后,避开清明期间。
1、不能选清明节谈婚论嫁,更不可选清明节结婚。
2、若生日是清明节,注意要规避黄色的鲜花,当地风俗若有推迟会提前办的,应该遵循。
3、不要在清明节当天去拜访他人。
4、清明节自己没空去祭拜先人的话,不可胡乱承诺,否则当年运势不会你想要的。
5、清明节前中后三天有些地方有寒食的说法和习俗,有这个风俗的地方当遵守为佳。
6、外嫁女儿一般不能回娘家扫墓。但有部分地区不忌讳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