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优秀8篇】

中秋节的习俗 篇1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晚上,大家都在开心地玩乐,我却早早地就去睡觉了。

那天在报纸上看见这么一个文章标题《我们的中秋节,真的就只剩下吃月饼了吗?》,读后感觉真是很悲哀的了。君不见每逢中秋之际,铺天盖地的就是满街的月饼广告了,报纸上反复强调的也只是“要保证今年中秋月饼质量”什么的。了,难道不吃月饼我们就不是过中秋节了吗?难怪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过中秋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了,除了吃似乎就没有什么好玩意了么。

可是,且住,咱们老祖宗还留下那么些的好东东呢,现在还有人知道吗?还有人在过这样的传统中秋节了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国内各地都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另外,在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中秋习俗,特别有趣好玩的哦,可惜现在我们很少见到这些过节的方法了。比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在今天,钱塘江中秋观潮也还是人们乐此不疲的旅游盛事呢。

“听香”是古代流传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是由妇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祷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测的事(如感情、财富等),在请示了出门以后应行的方向后,就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所听到的一切谈话、歌唱等,均可以就此卜测所问的事,然后以杯茭问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则继续前行,直到获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为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将得到美好的爱情。

在北京,中秋民间常常有“拜兔儿爷”的习俗。月亮里不是有那么个玉兔吗?所以啊,拜兔儿爷也就等于拜月了。以前,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

在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过中秋的时候就一定要有葡萄、柚子和梨这些水果,还有吃鸭子的习俗呢。

看看,一个中秋节,各地竟有那么多好玩的风俗哦,也许在我们今天忙乱麻木的生活中不可能一一重复这些玩法了,那么,有可能的话,在家里阳台上放一个小茶几吧,摆上香梨、葡萄,切两块月饼,给家人和自己斟上浅浅的一杯红酒,最好再挂上一盏兔子灯,呵呵,还满象那么回事了。就过一一个没有电脑电视的安静快乐的中秋节吧。

中秋节的习俗 篇2

中秋节的习俗

一、吃月饼

月饼是中国的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二、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慢慢变成了轻松的娱乐活动。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三、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四、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五、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六、投壶

源于射礼,战国时期最为盛行。游戏规则:壶代表着箭靶子,筷子代表着箭,在吃饭喝酒时玩耍,射中为胜。

七、打糍粑

将糯米煮熟,放在石槽里,用木棒锤打,直到打成“胶体”,用白糖或黄豆粉沾着吃,别有味道。

八、做糖人

用灰面和白糖为原料,做成可爱小人的形状,再用竹签串起来,是小孩子的最爱。

九、博饼

与现代摇骰子类似,不过博的彩头是月饼,相传是郑成功为鼓舞将士作战士气而设立的游戏。

十、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十一、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十三、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十四、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中秋节有什么含义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吃月饼的禁忌

现代生活的高节奏、高营养,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以随便吃的。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的月饼,对于人体有着一定的影响,一定不能吃:

1、超出保质期。饼的保质期都是很短的。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0天。那种真空包装的可以储存40-60天。因此,买月饼前一定要看好保质期,如果不是当天或者近期的一定不要购买。

2、摸上去感觉不松软,硬硬的。月饼在新鲜的时候都是很油光松软的。一旦时间长了,就会变硬变质。所以,当你看到月饼看上去已经开始变硬了,表面的油脂也不晶莹剔透了,就不要购买了,更不要吃了。

3、血压高的人。血压高的人一定要少吃、不吃月饼。因为月饼高脂肪、高糖的特性会给高血压病人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还是尽量不吃或者少吃为妙。

中秋节的习俗 篇3

天渐渐昏暗下来,啊,月亮要升起来啦!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对,是——中秋节。

帮妈妈摆好水果、月饼等食物后,我向那茫茫的天空望去,胖乎乎的月亮姐姐穿着金色的礼服,从朦胧的薄雾中探出了脑袋,将一束束光辉投向人间。它像一个小姑娘,刚刚从东天边升起,又羞答答地躲入云彩妈妈的怀抱,又好似是与我们玩捉迷藏。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今年不是,十五的月亮就是十五圆。我仿佛看见了月亮上,美丽的嫦娥正向我微笑呢!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不错,远在张家口的妹妹也千里迢迢赶回来了。我欣喜万分,当时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妹妹没有变,还是原来那么的活泼,那么的友好。我们俩姐妹在一起,谈天说地,她向我谈谈生活情况,我向她叙叙学校见闻,我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写作业,形影不离。尽管我们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心中对彼此的思念没有变,那条无形的丝带永远将我们连在一起,姐妹情深,是用什么都改变不了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这样写道。

中秋节,我期待你来年的到来!

今天是中秋节,我一大早就拉着爸爸的手起码奔超市买月饼。到了超市,我看见了好多好多好吃的月饼。爸爸选中了两个草莓味的月饼,两个原味的月饼,问我喜不喜欢。我见爸爸手里拿的都是我爱吃的,就说:“行。”爸爸听了,连忙买了这四个月饼。

到了晚上,我们吃完晚饭,我和妈妈去散步。

散步时,妈妈问:“你知道今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最圆吗?”我摸着下巴,想了想,说:“不知道,这个还没想过呢!”

妈妈说:“告诉你吧,今天的月亮晚上十一点时最圆。”我听了,点点头,说:“妈妈,我们回家吧。”话音刚落,妈妈就拉着我走了。

我们刚到家,我的朋友居然来了。我和她一起玩呀玩。不知过了多久,我一看时间,吓了一跳,妈呀,已经快十一点了。这不是赏月的最好时候吗?我们怎么还在上面?

当我回过神时,朋友已经拉着我走了下去。我见爸爸妈妈还没下来,就冲着里面喊:“爸爸,快把月饼拿下来!”

不一会儿,爸爸就拿着月饼下来了。他给了我们两个月饼,说:“这两个你们的吃吧。”我们点了点头,拿着月饼,坐在草地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我家今年的中秋节多快乐。

我喜欢的传统佳节是中秋节。今年的9月14日十分特别,既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逢我的生日,真可谓是双喜临门哪!这意味着全中国的小朋友都在为我,为月亮姐姐祝贺生日呢,一想到这里,我的心就乐开了花。

苏东坡曾在中秋时为思念他的弟弟写下一首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最圆。我们沿袭着古人的习惯,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外婆在这天也会特地去买一些碧绿饱满地毛豆和雪白滚圆的芋艿放在锅里煮。到了月亮露出她那银色的圆脸时,我们就会搬一张椅子坐在阳台上,一边听外婆讲美丽动人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往着月宫里住着的月兔,长着桂花树。

听外婆告诉我,月宫里还有追求嫦娥的吴刚哥哥。据说月亮姐姐给吴刚哥哥一个考验,要他砍下桂花树枝作为求婚的礼物。吴刚便去砍树枝,谁知桂花树是越砍越长,吴刚怎么也砍不断它。但是为了心中的女神,他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为了得到美好的东西,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哪怕看上去很难办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爷爷在中秋佳节时写下的千古名句至今传诵,代代传递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皎洁的明月下,我也涌起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

我盼望着中秋佳节的到来。到了那一天,我要和天下的小朋友一起,愉快地吟诗赏月,度过这花好月圆的时刻。

中秋节,我喜欢。

中秋节的习俗 篇4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每一年的八月十五了。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实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因为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当中的八月称为“仲秋”。

从古到今,客居他乡的游子常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祭月是重要的习俗之一。在古代,不光是皇帝有祭月的社制,平民老板姓也有祭月之风,只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赏月,祭祀变成了欢娱。在唐代时中秋赏月的风俗最为旺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而且至今为止也还遗存着“拜月亭”、“望月楼”等的古迹。

不过在中秋来临的时候,让我们最难忘的还是和亲人朋友团聚所带来的温馨和祥和。

人与人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情愫往往能在风格迥异的节日意境中得以诠释。因此节日也就成为生活中一种特定的沟通公式。

中秋节往往少不了吃月饼,而月饼是有感情的,她带着浓浓的情意,给了我们思念的情怀。情谊的深厚是无法用物质或金钱的价值来衡量。

岁月的印记无法涂抹,时代的步伐难以停歇,生活中的感动也是无处不在,在中秋来临之即,去探望曾经给予你点滴帮助的朋友和亲人们。

最后在这里我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中秋节的习俗 篇5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中秋节的习俗是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节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赏月佳处

1、庐山赏月

奇秀天下的庐山屹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门票)之滨。中秋之夜,在上匡庐赏月也许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庐山素有“清凉世界”、“避暑胜地”等美名,秋日里更是赏红叶的好去处。山上空气清新,森林、花鸟、温泉、飞瀑、峭壁、别墅一应俱全,形成完善的休闲渡假旅游胜地。庐山含鄱口是观日出的最佳胜景,但其实这里也是赏月的好去处。在望鄱亭中坐下,鄱阳湖上碧波万顷,渔火点点,轻风阵阵。渐渐地,一轮明月从湖那边缓缓升起,中秋的月色,在山上看起来显得更加清冽,更加明朗,仿佛伸手可及,让人欲乘风而去。又或走在牯岭镇上,抬头看明月如镜,月色撒在地上,四下如同镀上一层银色的光泽。

2、 黄山邀月

黄山之美是一种多彩而又清纯的美。在南国还是初秋时节的中秋佳节,黄山却已层林尽染。漫山的红叶,将名传天下的黄山迎客松映衬得愈发苍翠。入夜,盈盈明月轻轻爬上树梢,爬上了山,山雾如轻纱将其笼罩,更显得朦胧皎洁。黄山的月如此纯净,黄山的夜如此静谥,这个时候,无论您是在山路上漫步而行,或是在山上品酒赏月,都将不由自主沉醉于这片银色的世界之中。

3、 三峡仰月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听江涛澎湃,观远山夜景,夜色朦胧中的三峡别有一番景致。由于受长江截流前“告别三峡游”口号的影响,许多游客误认为截流后长江水位将上升,景点将被淹没,三峡不能游。事实上,三峡的景点在截流后不但美景如昔,而且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这一气势恢宏的景观。月明之夜,在豪华游轮的大型观景台上与三五好友品茗赏月,把酒谈心,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4、 西湖游月

杭州西湖之美,乃世人皆知。中秋月明之夜,泛舟湖上,尽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诗般意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也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每逢月夜,特别是中秋佳节,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倒影湖中。待到皓月中天,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一湖金水欲溶秋”。

5、 石湖串月

石湖,离苏州城西南九公里。石湖东面有座九环洞桥,又叫行春桥,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处。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这两三天中,石湖里灯船往来如梭、丝竹弦歌声彻夜不绝。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当空,澄澈万里,湖波山岚,一片清光。

中秋节的习俗 篇6

广东中秋节的习俗多样,如阳江有中秋节吃糖鸡的习俗,韶关有寓意团团圆圆的炸花生饼,惠东则拜月的时候要吃柚子,潮州人过中秋节,还会吃芋头,还有烧瓦塔的习俗。佛山南庄镇上元村的朋友们,有幸可以观赏中秋舞火龙。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广东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1、广州:树中秋

在广州,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2、湛江:编猪笼

把做成小猪形状的月饼,装进竹篾编的小笼子中,中秋节时用红线戴挂在孩子们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杆上,笼子一头是红色一头是绿色,有的还绑上彩带或碎花,既是旧时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以这种方式迎接庆祝中秋节是粤西湛江中秋节时的传统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吴川、雷州、廉江、麻章等地的村民们就开始编竹笼,一直持续到八月十五,这段时间,各村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忙碌着买竹子、开篾、浸柱、织笼、着色、扎彩,一家大小围在门口的大树下,邻里串门,你帮我编,我帮你织,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中秋气氛也越来越浓。

3、惠州:驳山歌

对歌(也叫“驳山歌”)是中秋节惠州人的传统娱乐形式之一,以前西湖边时有中秋之夜驳山歌(对唱)娱乐活动。入夜,一些喜唱山歌的人自动集中到预先约定或适宜对歌的场所,如西湖边。对唱时,以“今夜山歌我开始,哪个敢对我就来”开始,随后对方必须随声相应,否则,即算落败。

对唱内容十分广泛,叹命苦者有之,揭人隐私者有之,猜谜者亦有之;对歌者不分男女,有歌就唱,以唱惠州话山歌为主,间或出现少量客家山歌,直至月过中天,歌声渐歇,人们才尽兴而归。

4、佛山:舞青火龙

狮山松岗万石村有中秋夜舞青火龙的习俗。当日扎好的龙身放在祠堂,等天色逐渐入黑,村里面的青年吃完团圆饭之后,就会舞起长龙,先到村附近的东风水库,把龙头和龙尾沾一下水,寓意采水。

完成青龙采水后,青年又舞动青龙就回到村中,拜过祠堂后就开始穿街过巷,为村民祈福。青龙舞到巷口的时候,村民纷纷上前在青龙上插香添烛,变成火龙。村民还会给舞龙的人送上红包,并从青龙身上拿回一柱香插在家中神位前,祈求得到保佑。

5、梅州:捧菜篮姊

梅州客家传统的中秋节除赏月、吃月饼外,还有一习俗:叫“捧菜篮姊”又叫“捧月华姊”(捧即抬也),这一习俗在客家农村长盛不衰。每到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有的地方廷长至至八月十六)月圆之夜,明月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普照大地之时,便是赏月的最佳时候,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在皓月当空,一家人喜气洋洋,摆上月饼、果品之类焚香祈祷、化财帛(这一过程叫中秋赏月接月华姊)之后,一家人团坐分吃月饼、饮茶,共享无伦之乐。

接着有一个活动(习俗)“捧菜篮姊”就开场了。他们大多通过其祈求问卜,展望未来的收成好坏,小孩、少年、青年则大多问某人今年几岁?读书如何?前途如何?婚姻如何?接下来就是嬉闹之事。据说“菜篮姊”有求必应,男女老少亦乐此不疲。

广东中秋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比较特别的,如中山中秋食猪仔饼,肇庆要烧番塔,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

6、中山:食猪仔饼

沙溪人过中秋,有食猪仔饼、煲粥的习惯。在物资匮乏年代,贫困家庭买不起月饼,就用“糙米饼”和“猪仔饼”替代。

褐色的“糙米饼”用黏米碎成粉末,混合片糖制成,大约1厘米厚,直径约10厘米,中间嵌一小块薄肥肉,味道甜腻。“猪仔饼”用面粉制成小猪形状,装在小猪笼里售卖,被亲切地称为“小朋友月饼”。

7、肇庆:烧番塔

广东肇庆高要和鼎湖区的乡村中秋节至今仍保留“烧番塔”的习俗。中秋之夜,在村中空地用砖头石块垒砌起“塔”,燃烧的草料从“塔”喷出,村民边烧边唱“番塔”歌,场面十分壮观。当地的老人称,“番塔”火苗高升就代表吉祥,升得越高越好。

“烧番塔”的起源民间有多种说法,有传是为纪念清代抗法将领把逃入塔中的“番鬼仔”(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有传是纪念元朝末年汉族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者,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现在是为祈求吉祥和来年丰收。

8、东莞:照月

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

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9、潮汕:荡秋千

潮汕地区有着一个独特的习俗——荡秋千。中秋之夜的荡秋千,要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然后在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

中秋节的习俗 篇7

八月十五是我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是我们国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月亮圆得像个白玉盘,我们都会欣赏着美丽的月亮,也就是赏月。

中秋节也叫中秋节或团圆节在中秋的前几天,大街小巷都有月饼卖、有灯笼卖。到了中秋节那天,家家户户都摆着月饼赏月,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着佳人团圆的象征。在中秋节的夜晚,小孩子提着灯笼,挂着荧光棒,在小巷里追逐、玩耍;而大人们在家里吃月饼赏月;年轻人出外猜字谜、逛街。

每当到了中秋节,东莞就会焕然一新。街上人来人往人们都会拿着月饼去拜访好友,在漆黑的夜景里,人们都拿着荧光棒,一闪一闪的,增添节日的喜庆。中秋节,人们都非常开心、喜庆。月饼又圆又甜,象征着团圆和甜蜜。年老的爷爷婆婆们都会给年幼的小孩灯笼钱,寓意着给福禄小孩,希望小孩子平安。中秋节的灯笼精致美观,各形各色。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而且一年一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民风名俗都有他的意义。中秋节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希望我们的炎黄子孙能把这个传统。

发扬光大,让中秋节闻名全世界。

中秋节的习俗 篇8

扬州中秋节的习俗

月十五月儿圆,又是一年中秋来。在“月亮城”之誉的扬州,钟情于月亮的老扬州人,在中秋节这天,以怎样的心境,怎样的准备,怎样的仪式度过?近日,记者采访了民俗专家和几位老扬州人,听他们唠唠老扬州的中秋节。

中秋起源——春节之外最大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何以成节?成为继春节之后最重要的节?扬州民俗专家曹永森在《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扬州中秋习俗谈》一文中说,民众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此话并不十分准确。此时,月亮也不一定离地球最近,中秋的月光也比不上冬天的明亮。客观地分析,人们之所以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主要是因为此时新稻登场,一年的收成大体已定,这在农耕社会是极为重要的大事。丰收了,人们要感上天的保佑,颂月、祭月就成为情理中的事象。”

“中秋节的主角是月亮,自然传说故事也离不开月亮以及月亮上的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民间文学普查采风时,曾在扬州民间采录到多则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是‘嫦娥奔月’的传说。”曹永森说。

“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吃了不老丹,飞到月亮上去了。后羿在地上看着月亮,好似看到嫦娥。”讲起中秋节的传说,陈金龙信手拈来,“还有一个故事,平常不大有人提到,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的故事。”陈金龙说,后一个故事有些荒唐,但听来也挺有趣。是说有一个八月十五,从天而降一个神梯,还是孩童的李隆基顺梯而上,到月亮上看到许多宫娥。其中有一个漂亮的宫娥冲他一笑,从此李隆基就害上了相思病。直到漂亮宫娥下凡,投胎为女人,让李隆基遇上并与其相伴相守。这就是杨贵妃。李隆基为了感谢月亮,每年的八月十五都要摆上香案进行祭拜。

老扬州吴德祥,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说,“到中秋节时,田里庄稼,水生植物,树上果实都熟了,丰收了。”吴德祥理解中秋节,“首要意义是为庆丰收,感恩天地所赐累累硕果,并祈祷来年依然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秋祭月——“月亮公公”为啥不是男的?

说到祭拜,也就是老扬州人颇为重视的中秋祭月。“中秋祭月,是十分古老的习俗。史书记载,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曹永森说。

在采访中,记者常听老扬州人说祭拜“月亮公公”。“月亮公公应该是男的吧,反正从我记事起,大人这么说,我也这么告诉孩子的。”杜祥开说。

吴德祥认为,“月亮公公就是一个称谓,就和说老天爷一样的,就是代表天地神灵。”

对此,曹永森曾在《中秋——祭拜月亮公公》一文中专门进行诠释。“清代女诗人言忠贞在《话雨楼诗草》卷二中用一首《芜城竹枝词》作为解释:满城齐供广寒图,宝塔明灯百果铺。博得嫦娥看一笑,月宫误作月公呼。言忠贞从方言谐音的角度,解释了 ‘月公’是一种误说。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能尽如人意,因为扬州方言中的‘月亮公公’,这‘公公’是个叠词,不太可能同‘月宫’的‘宫’相混同。”

“从扬州人的处世观念看,还可以有另一种更合情理的解释。扬州人一向崇敬有学问、德行高、受尊敬的女子,对她们,扬州人有一种特殊的称谓方法,即把女性的称呼改作男子的称呼,叫做“大大”、“先生”等。如扬州画坛上曾有两位年高德劭的女画家,一位叫李圣和,一位叫李竹村,扬州人中有人称呼她们‘李老太’,但更多的扬州人是尊敬地称呼她们‘李先生’。对神灵也不例外,嫦娥是受人尊敬受人崇拜的,当然也可以叫成‘月亮公公’。”

扬州有一句俗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参加拜月仪式的都是妇女和孩童。主祭的又多为老奶奶或是当家的主妇。陈金龙说,民间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不过这一俗话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执行。一大家子,男女老少一同拜月的情景在民间也很普遍,自己小时候也与长辈一同参加拜月,长辈也没有因为自己是男孩而不让参加。

李涵秋的《广陵潮》是以扬州的风俗民情为背景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中第六十回有一段有关拜月仪式的描写:“这一年中秋佳节,天气非常晴朗。朱二小姐清早起来,打扮得花枝一般,出来替卜氏拜节。又叫乳妈将小美子穿齐整了,单论他脚上两只小兔儿鞋子,是朱二小姐亲手做的??他(小美子)那两只小手,只管向桌上要去抓陈设的瓜果,引得卜氏同朱二小姐拍手大笑??一直等到初更时分,晋芳也不曾回来。朱二小姐怕小美子要睡觉,便先吩咐仆妇们点齐香烛,又把厅堂上那一座十二层镂空的玲珑宝塔点起来,四围配着水月纱灯,十分光彩。

卜氏以下一干人等,相率次第拜月。果然那一轮皓月,也像是知道有人要拜他的意思,纤云四卷,银河欲流,格外比平时晶莹十倍。”

吴德祥认为中秋祭月,深层次的意思是祭天地。“中秋时节,是庄稼、水果成熟季。人们内心中高兴、满足、感恩,所以就捧出各种成熟的果实,进行祭拜。而嫦娥作为一个神话人物,只是顺带祭拜一下而已。”

东关街“祥庐”主人杜祥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扬州,至今他家仍保留有中秋之夜祭拜月亮的习惯。“端一张八仙桌,把香烛点上,再挨样摆上月饼、烧饼、莲藕、老菱等,加上苹果、橘子等时令水果。与以前不同的是,那时候条件差,祭拜的东西没这么多。”

除此不同的是,过去全家人会按长幼顺序行叩拜之礼,而如今祭拜月亮,杜祥开则和妻子一同向月亮行作揖之礼。“也算敬过月亮公公了。”

盼团圆——中秋节为啥叫“团圆节”?

在扬州,中秋节有人说是“八月节”,更多的人称为“团圆节”。扬州民俗专家曹永森在《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扬州中秋习俗谈》一文中说:“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对于中秋节,原住老教场的扬州草根文化名人陈金龙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一年那么多节日,最好的就是中秋节。天气不冷不热,在外奔波劳碌的人,也能顺利赶回来团圆,吃团圆饼。”

吴德祥也表示,中秋节是“人月双团圆”,寓意家庭团圆庆丰收。“月亮圆了,一家老小也要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有长者过世,或谁在外求学工作,到了这天,一家人更是尤为挂念。”

家住宝应桃园三村的67岁老人张成兰,每年的中秋节,她都会买上一块大团圆饼(馅同月饼,直径约15到20厘米)。“吃过晚饭后,把团圆饼切下来,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弄几块吃吃,表示团圆的意思”。

宝塔灯——扬州中秋也玩灯?

老扬州人在祭拜“月亮公公”时,除了各种食品和香烛外,还有一样少不了的,就是宝塔灯。

很遗憾,宝塔灯作为旧时大户人家祭拜月亮的一种稍稍奢侈的物品,已经少为人知。在记者采访中,吴德祥、杜祥开,以及至今仍以做灯为乐的宦广陵老先生,都是在书中或老人们的讲述中听说过。“在《清风闸》书里看到过,没有见过真家伙。”吴德祥说。宦广陵说:“听老人说,以前辕门桥有家专做琉璃灯的做宝塔灯,但我没有见过。”

曹永森曾撰文,专门提及扬州人“中秋燃灯”的风俗。“中秋点燃的灯是一种特制的灯,叫‘宝塔灯’。清代郎葆辰的《广陵竹枝词》云:‘记得中秋踏月曾?重重宝塔试新灯。郎情如塔侬如火,照见中心透几层?’其中关于‘宝塔’一词,作者自注,‘扬州中秋,家家点宝塔灯。’另外,董伟业的《竹枝词》写道:‘八月中秋秋气新,满街锣鼓闹闲身。光明宝塔光明月,便益男人看女人。’其中的‘光明宝塔’也是指宝塔灯。”

中秋时为什么会有燃灯一俗呢?曹永森认为,中秋燃灯是男子拜月的特殊形式。旧时有“男不祭月、女不送灶”之说,是说祭月是女子的事,男子不能参与。但男子,特别是一些文人也有心愿向月亮表达,这就形成了燃灯一俗。避灾求福——赏月消食“走三桥”

在扬州,还有“走三桥”、“摸秋”等有趣的中秋习俗,如今已不多见。“走三桥”是旧日中秋习俗。人们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多以女性为主,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活动,又叫“走桥”、“走百病”。后来演变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吉祥礼仪。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妇女相率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老扬州陈金龙说,“走三桥”是个一举两得的事情。一则为赏中秋月色,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景观灯,可以看到纯粹的自然景色。走在水边天上月和水中月交相辉映,再漂亮不过了。二则是为在吃饱喝足以后,大家能出去走动走动,帮助胃中消化,防止积食。现在要在扬州城里一晚上走三座不同的桥可能有点难度了,不过好在交通便利了,中秋夜可以开车外出赏月嘛。

农村旧时过中秋还有“摸秋”的习俗,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就会怀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女子可婚姻美满。

中秋节的各种习俗都是围绕着那轮又圆又亮的月亮展开的,而扬州人对月亮又格外钟情,扬州人一直视中秋赏月为悠雅闲适的赏心乐事。扬州籍作家汪曾祺有一篇散文《晚饭花》,其中就写到一家平民百姓的中秋赏月:“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大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的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这姓夏的一家喜爱清雅,全家人单独在院子里赏月。汪曾祺笔下写的是高邮县城,在扬州城里,许多人家也大致如此。庭院清幽,月色朦胧,静谧中流露出主人的雅致和祥和。

确实,从古至今,扬州人对月亮怀有一份独特的感情,很多民间风俗都与月亮有关,特别是中秋民俗,更是充满了月亮元素。

月观赏月——中秋佳节,一家人结伴到瘦西湖畔,来到“月观”赏月,在这座位于小金山脚下,坐西朝东,依山临水的轩厅,中秋的月亮刚刚从湖东面的树梢头升起,天上月和水中月交相辉映,一副“花月夜”的美妙意境。轩厅里还有郑板桥的手书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诗情画意与良辰美景融为一体。

神秘十五月——民间还有传说,八月十五的夜晚,划船到五亭桥下,在五亭桥下的十五个桥洞里都可见到一轮圆月。所以《望江南百调》中也说,扬州最好的赏月地点是在五亭桥。如果你在中秋那天到五亭桥赏月,当真妙不可言。百姓敬月——旧时扬州人家家户户都要“敬月”。老百姓们相信万物有灵,月亮也是一位神灵,也要设案祭祀。于是人们在中秋这天晚上,除踏月赏月之外,还有拜月祭月一俗。

月亮公公—— 百姓们敬称月神为“月亮公公”。月亮之上,是嫦娥仙子,又怎会称之为月亮公公。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这么叫。而“月公纸”,就是一张月亮神的画像,上面画着的月亮神形如嫦娥,画上还有桂殿、玉兔等。

奶奶主月——扬州有一句俗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参加拜月仪式的都是妇女和孩童。主祭的又多为老奶奶或是当家的主妇。如何祭拜呢?拜月仪式由家中的老奶奶主持,晚饭后,老奶奶先朝月出的方向设下供案,供案上摆有各种供品,月亮一出,由拜月人点香燃烛,向圆月叩拜。即使这天晚上下雨,不少人家也在大门内朝月出的方向拜月。拜完月,就可以分享美食了。老奶奶将一只一斤重的月饼(月宫饼)切开,在家和在外地的家人都要算在内,有多少人就切多少角,然后分给大家品尝。

寓意供品——敬月的供品十分丰盛,有:菱角、嫩藕、莲蓬、柿子、石榴、芡实、栗子、芋头、南瓜等,还有一盘鱼,加上“月宫饼”,举凡中秋时节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越丰盛越好。种种供品中“子孙藕”是必不可少的,“子孙藕”是一只藕节多芽的全枝藕,要枝芽完整,象征子孙延绵不断。小户人家在庭院中设个小桌即可拜月,而大户人家则另有许多讲究。除各种供品外还要布置许多叫做“月宫供”的陈列品,有围屏灯,小风灯,小香斗,小花瓶,小插牌,再讲究的还有小仪仗,小銮驾花厨,院子里还要悬挂各式走马诸灯。这些“月宫供”当时扬州的坊肆里可以买到,但有的人专有雅好,喜欢自己动手制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