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作文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优秀3篇)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作文,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除了屠呦呦、张弥曼女士,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女科学家,巾帼不让须眉,在生物、医学、农业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她们堪称绚丽绽放的“科研玫瑰”。关于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有哪些呢?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 1

3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获颁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张弥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大学生,后被选拔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她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研究,从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起源过程。她于3月22日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获颁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目前世界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仅为28%,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旨在打破科学领域的性别“玻璃天花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正生活在不断创新的科技时代,解决面临的问题要依靠人类共同的智慧,也需要女性科学家的才能和创造力。”她同时强调,目前科研领域的女性比例仍然较低,性别平等不仅需要集体意识和建立规章制度,更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全程英文致辞:中国科学家张弥曼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二、素材关键词

关键词:女性自强 民族英雄 沉淀与坚持

时评速递

青春 因理想更丰盈

(杨昊《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5日 17 版))

“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新时代对青年提出了新要求。

谈到理想,有人会想起儿时“当一个科学家”的稚嫩童言,有人会觉得虚无缥缈甚至“矫情”,也有人会感慨自己的“能力匹配不上野心”。当“回报率”“收益”成为人们口中的高频词,理想内涵之一种,或许可以概括为超越功利,找到个人追求和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契合点。

每一代青年都有着自己的际遇。95后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自小在优渥的物质条件、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开放的价值理念里成长,让他们更加自信,也更乐于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当有人还在批判他们“自我”时,他们已不经意间走出了“小我”,对知识的渴求、对原则的坚守和对理性的敬畏使他们不再安于所谓的“小日子”,开始展现出观照世间的“大情怀”。海外留学生不断回国,年轻的大国工匠淬火成钢 ,一大批青年清醒着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正在成为他们的又一个标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贯通古今,焕发出浓浓的家国情怀,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从回湘做村官的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批最年轻潜航员唐嘉陵,从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铁甲精兵王锐到为国争光的乒乓球大满贯选手丁宁,他们身上都充满着创造力和正能量,他们自信地改变世界,最终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实现了自我。

当你嫌理想过于高蹈,难以化为前行动力的时候,不妨从上述的先行者身上学习,借鉴这些具有大境界的年轻人的成长策略。与其抱怨理想太远而焦虑迷茫,不妨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从一个个“小目标”努力,用实打实的本领让自己飞起来,一路“通关升级”,就会离自己期待的样子越来越近。与此同时,更要有把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力,相信个人奋斗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从改变自己开始推动社会的改变。正如鲁迅先生所希望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新时代为年轻人人生出彩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赋予年轻人无限的机遇、更多的可能和足够的宽容,能够妥帖安放更多人的理想。正如先驱李大钊当年那振奋人心的号召:“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以理想绘就底色,青春才真正饱满丰盈。新时代呼唤更多充满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在“干”字当头的社会氛围中,源源不断地注入青春动能。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 2

1一切为了祖国需要

受在医学院工作的父亲影响,张弥曼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高中毕业前,张弥曼在报上看到了刘少奇的讲话: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国家要建设首先需要工业,要把工业发展起来,一定要先找到矿产。当时学校的政治辅导员是张弥曼的学姐,也是她的好友。她动员张弥曼报考地质。“我想国家需要嘛,我就去。”张弥曼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期望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到大一快结束时,学校选学生留学苏联,张弥曼获得了资格,成了16名访苏学员之一。

“我们开始都不知道去了学什么,最后宣布我们学古生物。”张弥曼当时一点都不知道古生物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就这样因缘巧合撞进了这个专业,开始从事鱼化石研究。

“决定你一生就要做这件事之后,就开始做起来。慢慢地,就觉得很有意思。”虽然外行人不一定理解其中的意义,但身在其中,做出一点点新发现,张弥曼都非常高兴,“在研究中你看见你从来没看见过的东西,或者就叫discovery(发现)吧。”

2不负时光,和化石谈“恋爱”

年轻时的张弥曼每年都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行走20多公里的山路,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村里祠堂的戏台上,时而有老鼠爬过,身上长了虱子……数十载的坚持,张弥曼从未退缩。寂寞山岭间,人迹罕至处,多了一个跋涉的倩影——身负30多公斤的行囊,一根扁担挑着锤子、胶水、化石纸和被子。

1980年,张弥曼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那一块块普通人眼中显得生硬的石头,张弥曼常常一摆弄就是一上午。沉迷在化石堆中多年,她一直坚持自己动手采集化石、修理化石、给化石拍照、研究化石。1982年,她采用连续磨片法,完成了对泥盆纪原始肉鳍鱼类杨氏鱼头颅的三维重建。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的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

3为油田勘探提供理论依据不居功

大庆油田开发之初,不少人都认为含油层是距今1.5亿年的早白垩纪,石油勘探也应该集中在相应的地层内进行。但张弥曼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提出,含油最丰富的地层应该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晚白垩纪时代,是海陆交互的。这一理论当时并未引起关注。到1990年代,大庆油田三位研究人员通过其他方向的研究把大庆深油最主要的层位上到晚白垩世,与张弥曼当年提出的观点一致。于是,便有许多报道称张弥曼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庆油田打出了第一桶油。

然而,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之后的采访中,张弥曼却否认了这一观点,“在发现和开采上,我们任何事情都没做。我们做古生物的人,可以给石油地质方面提供一些基础材料。”她谦虚地强调,“我们只能做这个。”

除了将古生物研究用于石油勘探的实用领域之外,张弥曼还为早期进化理论做出了贡献。2013 年,她的一项化石分析表明,3000万年前,西藏高原上的水逐渐干涸,钙的浓度不断升高,鱼类也因此发展出了厚实的骨骼以适应这一情况。该发现反映了生物在严重的环境压力下出现的剧烈的生理调节。

“确定这个新化石是什么化石,它与其他有机体如何关联以及它能告诉我们哪些有关远古环境的信息……这都是真正的科学解释。”张弥曼表示。“我的工作属于纯粹的科学。”张弥曼说,“它探索的是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来自何处的一些基本问题。”

4不用扬鞭自奋蹄

2011年和2015年张弥曼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相当于地学界的诺贝尔奖)。

功成名就后,张弥曼没有躺在过去的辉煌中安享晚年,而是转身投入另一个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开始新的探索——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对待年轻人,张弥曼更是甘当铺路石、领路人,毫无保留,主动将热门的研究领域交给年轻学者。正是在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地学院教授朱敏及其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重要奖励。

“当老朋友一个个离去,我庆幸自己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更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国家的科学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跟世界领先水平还差得远。”张弥曼认为,要抓住现在的机遇,从源头上释放科学家的创意,创新才能成为常态。

【素材解读】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张弥曼院士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索漂亮作答。跋山涉水,踽踽前行,一头扎进石岭山岗,用一生索求那来自远古的声音。可以说,张弥曼院士是将自己宝贵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挚爱的科学事业。在张弥曼院士的心目中,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选择事业的方向。而一旦作出了选择,就要矢志不移,执着向前。更令世人钦佩的是,她虽是巾帼,却丝毫不逊须眉。20年来,从事科学工作的女性比例增长了12%左右,但女性科研工作者占科研总人数的比例还不到30%。女性获奖者比例在诺贝尔科学奖历史上也仅占3%。张弥曼院士用一连串炫目的荣誉为中国女性争了光,为祖国争了光。

【素材运用示范】

拂去岁月的晨雾,打开历史的启示录,便会看到,只有与国家荣辱与共,将国家需要作为自己事业选择标准的人,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永生的机遇,化为永存的浪花。张弥曼院士就是这样的人。是祖国的需要,让张弥曼高中毕业时毅然选择了报考北京地质学院,她期望的是将来能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后来,又是祖国的需要,她进入了古生物领域,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不悔追求。打开历史史册,我们会发现到处都是这样的事例——爱国。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把青春镌刻成精致的玉雕,把年轻改写成激情的诗行,把爱国情制成坚固的桨,把信仰化作前进的力量,让我们的人生之路饱蘸爱国之情起航吧!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 3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名单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赫然在列。或许对于国人来说,张弥曼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但对于古脊椎动物学界而言,“张弥曼”三个字早就意味着学术上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正如教科文组织给张弥曼的颁奖词中所说的:“她开创性的� ”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凭借自己的能力成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也值得我们学习的事。所以这次纸条君就带大家一起来感受张弥曼的科学人生。

研究科学是个“有意思的过程”

今年已经82岁的张弥曼,研究的是生活在数亿年前的古鱼类。她在大学里念了地质学,大一结束时又去苏联学习古生物学,开始了她的鱼类研究生涯。后来张弥曼说:“当我决定要研究鱼化石后,慢慢地经历了从不认识,到认识鱼类,再到觉得有意思的过程。”1980年,张弥曼在瑞典攻读博士学位时,对杨氏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在1982年,她成功完成了对杨氏鱼头颅的三维重建,并勇敢挑战权威、提出了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的新观点:杨氏鱼不能上岸生活。这意味着学界将掀开对于四足动物起源的探索新篇章。在研究过程中,张弥曼用连续磨片法将那块仅仅2.8厘米长的杨氏鱼化石画出了540多幅切片图,据悉,研究人员对于复杂的图,平时一张就要画上十四五个小时。更遑论五百余张,其工程之巨大,心血之耗费,于常人是难以想象的。当获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之后,张弥曼在颁奖现场也展现出了科学家睿智且幽默的过人风范,5分多钟的致辞全程用流利英语演讲,并在部分片段使用法语、俄语、瑞典语和中文进行交叉解读。张弥曼还曾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希望把积攒多年的标本和一些有意思的想法传给年轻人。她幽默地说:“不要等我死了以后,他们再到我办公室里找。”她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在古生物学领域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用法解析】

适用于好奇心、探索、专注、科学风采等命题。如2015年全国卷二《谁是最有风采的人》,示例:研究者、劳动者和艺术工作者都是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者,劳动者任劳任怨值得敬佩,艺术家点缀生活值得赞赏,但我最想为之鼓掌的却是世人眼中常年“坐冷板凳”的研究者。他们往往埋首于庞大的数据、浩瀚的书海、复杂的技术设备中,一干就是几十年,其中甚至可能无人问津、毫无成果。但对科研的热情、对祖国发展作出贡献的责任感让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张弥曼便是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古生物学研究者,她在研究杨氏鱼的时候,将仅仅2.8厘米长的鱼化石画出了540多幅切片图!要知道这种切片研究法,平时一张就要画上十四五个小时!研究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风采从中可见一斑。

“我自己觉得女性和男性在科学研究上没什么区别”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该奖项每年只授予各大洲共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从1998年该奖项创立至今,已经有包括张弥曼在内的5位中国杰出女科学家获得过这项殊荣了。而且根据《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面向2030》的数据结果,20年来全球范围内从事科学工作的女性的比例增长了12%左右,这正是一个“女性力量不断崛起”的绝好证明。张弥曼在巴黎接受采访时也说道:“我自己觉得女性和男性在科学研究上没什么区别。”她表示自己就带了三个女研究生,觉得她们“在能力上完全没有问题”。所以最后在采访中,张弥曼还向全社会发出了“我们还需要从根源上更重视女孩”的呼吁。张弥曼认为,正因为男性与女性在能力上具有平等性,所以也应该实现资源配给的平等,甚至适当给予女孩更多读书的机会,尤其是在偏远山区。

【用法解析】

适用于平等、打破刻板印象、突破传统等命题立意。如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示例:在当代社会里,每个人的眼睛都像是一块显微镜,而口舌则是评测仪,不仅会将他人的生活不断放大,还会进行各种评判。而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判断中不乏错误的“刻板印象”。例如对待女性,传统评价便是“女不如男”,尤其是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科研领域,片面地认为女性的思维和身体素质都不及男性。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18“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古生物学家张弥曼却恰好打破了这一传统评价,她甚至直言“女性和男性在科学研究上没有区别”。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评价他人,避免刻板评价。

“我想国家需要嘛,我就去。”

张弥曼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但在高中毕业前,她在报上看到了刘少奇的讲话:“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国家要建设首先需要工业,要把工业发展起来,一定要先找到矿产。”同时她学校的政治辅导员也动员她报考地质专业。于是在个人理想和国家建设之间,张弥曼选择了后者,“我想国家需要嘛,我就去。”她最后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就是为了给祖国寻找矿产资源。而在大学访问苏联期间,张弥曼因缘巧合就撞进了“古生物”这个专业。即使一开始都不知道古生物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但在为国谋福祉的激励和热情之下,张弥曼积极投身鱼化石的研究事业。此后她不仅研究出了兴趣,也确实研究出了成果。在开发大庆油田时,张弥曼便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给石油地质方面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而在古鱼类化石研究方面,张弥曼也一直致力于“把鲜为人知的中国鱼化石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即使在她已经获得世界级荣誉之后,张弥曼也没有放下过为国效力的信念。她现在又转而研究起了新生代鲤科鱼化石,就是因为“这一块再不做,中国就赶不上了”。作为科学家,张弥曼至今为止的人生历程很好地诠释了时代精神和祖国情怀。

【用法解析】

适用于奉献、个人与集体、时代精神等命题立意。如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示例:今年已经82岁的古生物学家张弥曼或许已经不算是当代的“新青年”了,但当她17岁做出报考北京地质学院的决定时,她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新青年”。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是缺乏地质专业人才的时期,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又离不开矿产的开发,于是从小便以医生为职业理想的张弥曼毅然决定“弃医从矿”,投身于祖国急需发展的矿产事业。对于自己的选择,她只说了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这便是中国新青年!而到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作文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合集】相关推荐文章

关于张弥曼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研工作需要一点野心心得体会

人民英雄张定宇人物事迹五则 人民英雄张定宇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最新学习张定宇事迹心得体会8篇 学习张定宇院长事迹感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