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风俗习惯学生作文优秀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秋节风俗习惯学生作文,供大家参考。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秋节风俗习惯学生作文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

提到年糕,在山间奔跑的大孩子,干农活的中年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有吃过。

小的时候,买年糕的小贩都会骑着车 车上有一车年糕,走街串巷,在大街上喊“卖年糕了”听到的人就会跑到街上,买上一小块儿年糕,而现在却很少了,甚至是没有。大多数人都会去固定的。

年糕的由来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叫“年”,到了严冬季节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而这种美食就是年糕。

关于年糕还有一个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意欲借兵伐楚。吴王不同意,便杀了吴王,率兵攻破了楚国京城,另立新吴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为防止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杀身亡。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人们用它制成一种食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

因为各地的口味不同,所以各地的做法也不同。我们河北人喜欢在蒸煮时加入大枣,红豆,绿豆。那样我们吃起来有种甜甜腻腻的感觉。

记得我第一次吃年糕时,买了一块儿带有大枣的年糕,我从小不爱吃大枣,可是吃年糕里的大枣给我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感觉,大枣去了核,而且被蒸的很软。里面还留有一些汁,一口咬下去,糯米入口即化,枣在口中嚼两下,一个字“甜”红枣是甜的,糯米是甜的,但我们小孩子就是喜欢吃这种甜食。

年糕的谐音便是年高,抑郁着明年能升官发财。

年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们的美食文化,习俗。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2

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在外婆家过年,大概也了解并参与过一些过年时要做的风俗活动。比如:采购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饼……这些过年必备的零食。

过年前外婆一定会包很多包子和蒸很多馒头,外婆说过年那几天,肯定会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所以馒头,包子这些主食要多准备一些,防止人来多了不够吃。而蒸馒头,包子,也有来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接下来就是“祭灶”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相当于小年,晚上要在灶前供上糖饼、糕点、糖果之类的甜食,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说。

紧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比如一早把大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挂红灯笼。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内种上“摇钱树”,所谓“摇钱树”,便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上系红绿两种颜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叶子越多,叶子越大,意味着来年财源越旺盛

年三十晚上守岁,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各家开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还会放一种叫“高升”的东西,声音很响,威力也比鞭炮大很多。大年初一的早晨吃饺子,然后拜年,说吉利话,当然最开心的是我们小孩啦,占足了便宜,收到了很多红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

春节这股暖风来得快,走得也快。春节虽然已过,但余波仍然存在。节时的那股年味还未散尽,但新的太阳已经升起,面对我们的是新的一天。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3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撒白糖……”又到了苇叶青葱,粽香飘溢的时节,妈妈又开始忙活开了。

妈妈先把采来的苇叶放在清水里,一片一片洗干净,挂着水珠的苇叶,青翠欲滴,散发着来自河滩的清香。接着把糯米、蜜枣、红枣洗干净,放在一个盆里,一颗颗蜜枣在糯米的映衬下像一颗颗耀眼的红宝石。

开始包粽子了,妈妈左手拿两片苇叶并排放在一起,右手灵巧地一折,一个精致的“宝船”就做好了。捞起一把糯米,不多不少,正好装满“宝船”,用力压实,再放上一个大蜜枣,铺上一层白色的糯米,你看,红红的蜜枣藏在厚实的“糯米被”中偷偷地笑呢。苇叶在妈妈手中上下左右快速翻转,最后用丝线

紧紧地缠绕,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多像一个裹着羽绒服的小胖墩儿啊。

我也在一旁学者妈妈的样子,有模有样的抱起来,可是我刚学,还不太熟悉,刚把粽叶,弄成小船,刚要装“宝贝时”哗啦啦就调皮的,从缝隙里跑了出来,试了好几次,都漏了,一气之下,就放弃了,就这样粽子下锅喽,刚煮几分钟,厨房里就飘出浓浓的苇叶的香味儿,我围着锅转个不停,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我这只小馋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粽子熟了,苇叶不再那么翠绿,我拿起一个,顾不得烫手,剥开它的外套,整个房间里飘荡着苇叶和糯米的清香,咬上一口,糯米和蜜枣夹杂着苇叶的清香,充斥了整个口腔,嚼一嚼,香味顺着牙齿,舌头,喉咙,一泻而下,到达胃里,整个身体都被粽香紧紧地包围着。

“插艾叶,戴香囊,龙舟下水喜洋洋……”远处又传来孩子欢快的童谣声

家乡的风俗 篇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位于祖国的西南地区,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要说四川成都的风俗,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元宵节赏灯了。宋代诗人欧阳修曾云:“今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也曾写过:“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千古绝唱。元宵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古称上元节,而元宵灯会始于隋唐时期,无数的诗人都留下了名篇佳句描写这一盛况。

在成都,每到元宵节,便会在武侯祠举行一年一度盛大的灯会。这座有着1800年历史的古祠在这一晚会被装点的金碧辉煌。从四面八方前来赏灯的人穿着新衣裳,提着灯笼,如潮水般涌来,在这个灯的迷宫中尽情漫游。

灯会真热闹。爸爸带着我和妹妹也来逛,只觉得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花灯,到处都是人,忽而左旋,忽满分作文网而右转。兴趣盎然中,但觉得灯海锦簇,一片人头攒动。各式各样地灯犹如百花争艳,各具形态。走马灯旋转着,上面画有车、马、人的影子;纱灯里面有小铃铛,摇一摇就叮叮的响,声音清脆悦耳;琉璃灯上镶着宝石水晶,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各种造型的灯玲琅满目,有吴刚伐桂灯,有三英战吕布灯,有大闹天宫灯,各式花灯仿佛带我们走进了神话世界。

元宵灯会不仅是灯的盛会,也是孩子们的节日,鱼儿灯,西瓜灯,娃娃灯等都是给孩子们玩儿的,妹妹向爸爸要了一个兔子灯,兔子的全身由白色,淡粉色和鲜红色组成,短短的腿,小小的三瓣嘴,乖巧可爱的趴在那儿,底下安四个能亮灯的轮子,可以拉着走。

这场灯的节日,也是全家人聚会的日子。在这元宵佳节,一家人相聚家乡,一起吃顿元宵,一起在五光十色的花灯中漫步,亲情在我们之间流淌。也许在这不经意间,你就能感受到家乡的风俗和家的温暖。

家乡的风俗习惯六年级作文800字 篇5

我的家乡蓬莱位于胶东半岛,黄海和渤海交界处。这里濒临大海,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有着八仙过海的传说,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

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了。过小年又叫“辞灶”要祭灶神。这天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后就开始除尘,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团圆饼”和“圣虫”等面食。据说小年这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所以做的饽饽味道很特别,最香最好吃。

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面鱼、寿桃等面食,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年前要蒸许多特大号的“大饽饽”,大的有两三斤重,用红色的颜料来装饰,正月里作为主食招待客人。蒸馒头时,开口的馒头,要说馒头笑了。还有就是用剪子把揉好的面团剪成小刺猬、小燕子、小猪等各种形状,蒸出来之后,用颜料画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面塑。通常除了大馒头之外,面鱼和“圣虫”做的最多,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装饰呢。

“圣虫”谐音“剩虫”,又被叫做“神虫”。“圣虫”的前身被认为是龙,用面团来做“圣虫”祈求每年都能够风调雨顺,希望家中能够粮食满仓。先将面团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粗头朝上作头,细的一端绕着头盘成两圈,然后用剪刀剪出“圣虫”的嘴,把一枚硬币放进“圣虫”嘴里,接着剪出神虫身上的鳞片,最后便是用绿豆安“圣虫”的眼睛。做好的“小圣虫”要一对一对地分别放在面缸、米缸、菜盆、冰箱里,意味着来年米缸、面缸不招虫子,寓意天天有菜吃。面鱼通常用木头模子做出来,蒸好后用颜料画好眼睛和鳞片。放置在窗台、柜头,意味着年年有余。

家有女儿的人家要做团圆饼,也叫“太阳饼”,形状像太阳花,层层叠叠做成太阳状,每一层都涂上蜂蜜、芝麻,外围折成盘叠交错的花瓣状,上面用刀刻上棱形花纹,再用红枣镶嵌。大年初三姑娘回娘家时,除了要吃初一早上的饺子之外,临走还要带走一块团圆饼,意味着幸福团圆,生活甜蜜。

家乡的年前的习俗真是太有意思了,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家乡的风俗习惯六年级作文800字 篇6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大家庭,有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一样的节日,有着不一样的特色食物,还有不一样的民居,不一样的穿着,但在我认为,磐安的春节是最热闹、最隆重、最有趣的。我喜欢磐安的春节。

所谓春节——是最热闹、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俗称过年。过年是一年中最忙、最高兴、最开心的日子。看,磐安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窗花、年画等。还要买家家户户春节必须有的东西——如:各种各样的小吃,水煮花生、红枣桂圆汤、饺子、年糕、炸春卷……过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要吃团圆饭,此时此刻,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饭,餐桌上还必须有一条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磐安的春节还有一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迎龙灯。到了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都在放烟花。抬头一看,就能看见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烟花飞上天,“噼里啪啦”的。乡村的龙灯有的非常长,龙头还有长长的胡须,显得非常的霸气。哦,我喜欢乡村的龙灯。

过年时的除夕夜还有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有多姿多彩的节目,如:小品,搞笑幽默;有相声,脍炙人口,让人赞不绝口;有唱歌,唱的优美动听,使人听了还想再听一遍。到了十二点正,每家都要起来放鞭炮叫——开门红;春节的除夕夜,最传统的习俗是守岁,有两种含义。一、珍惜大好时光。二、守岁的时间越长,父母的寿命就越长。磐安的春节在农历的二十五日到二十九日里都要举行一次大扫除,把天花板擦得干干净净,把地扫得一尘不染。因此,这一天不仅是最忙的,也是最累的。

春节的除夕夜还有一种习俗——吃饺子。炸饺子又香又脆,非常好吃。饺子虽然好吃,但制作起来,却很难。首先做饺子皮,先把面粉搓成面团,在一点一点揪出来,再做成一个圆形。然后,再做饺子,然后再做饺子馅儿,先把豆腐切丁,然后把肉切沫,再把菜也切成丁,然后再搅拌在一起,这样,就做好了。接着,就可以包饺子了,馅包在饺子皮里。在沾点水,捏花边,饺子做好了,十分好吃。哦,我爱吃饺子。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就是拜年了。我们一家拿着许许多多的东西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喝茶。我最喜欢拜年了,因为在拜年时可以收到一个个大红包。哦,拜年真好。

看,这就是盘安的春节。的确很热闹、很传统吧。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7

河北具有悠久的传统戏曲,至今,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你能说上三个以上吗?

河北梆子可是中国汉族的戏曲之一,它可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梆子声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脉,它是“山西、陕西梆子”到河北后,经过河北人民培育成的,听老辈人说,早些年“梅兰芳”唱的河北梆子最有名气,而梅兰芳的老家离我老家也只有八里地的距离……

河北梆子的唱腔风格有:高亢、激越、慷慨、悲忍。让人听起来有酸辛、痛快的感觉。河北梆子主要板式有多种,如:慢板、流水板、二六版、哭板等等。

河北梆子唱腔分为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有小生、武生,都用老生腔,不会用太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等。则用青衣腔,很少唱大慢版;净行有一套唱腔,除大慢板外,其它板式俱全。

男女生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起来较吃力,正调是微调式,反调是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

河北梆子有很多剧目如:《陈三两》、《打金砖》、《蝴蝶杯》、《宝莲灯》、《钟馗》等。

河北梆子若按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生行分胡子生、小生、武生。胡子生在生行中占主要的位置。

旦行则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共五类。青衣多穿黑色服装。花旦,表现人物性格比较多样。彩蛋则属于丑行。

净行分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四类。

丑,又名“三花脸”,分文丑、武丑两大类。

河 北梆子的唱腔使人们喜欢上了它……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8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还有其他的别称如秋节、八月节,追月节。

在那一天,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在院子里吃月饼赏月。月饼也分很多种。其中最为欢迎的便是五仁月饼。

中秋节是在农历8月15那一天。其中中秋节的来历也是人们广泛流传的。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晒的庄稼枯死,民不聊生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且留下最后一个太阳为民造福。后来王母娘娘给了后裔一包神药说吃了就可以成仙,但是后裔的徒弟为了得到这包神药和后羿的妻子嫦娥发生了争斗。最后嫦娥为了不让他得到吃了这包药,但是身体却不由得飞向了天空。

后裔回来后听说了此事便非常的痛苦。当夜晚他仰望月亮的时候他发现上面似乎有嫦娥的身影。

当我看到这桌子上了一盘盘已经摆好的月饼时。我的口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我看看妈妈又看了看桌子上的月饼。“妈妈我能不能先尝一个。”“那可不行,这是要留在晚上吃的。”我有些失落。不过听爸爸说,这次的月饼好像与往常的不同。一想到这里我又开始胡思乱想。到底会是什么馅的呢?难道月饼不只有五仁这一个陷吗?伴随着这一些些的期待,终于到了晚上。

坐在院子里,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月饼咬了下去。甜甜的,但似乎又有一些咸味。不过这个味道倒也不是那么让我排斥。低头,一看竟发现是豆沙馅的。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那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在家的院子里赏月吃月饼。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9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十分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明白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先,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此刻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这天我的收获太大了,明白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但是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春节风俗作文小学五年级3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这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方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但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之后,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明白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期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光,建立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状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明白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明白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此刻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之后,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之后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此刻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篇10

在我们顺平老家,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两件事——熏肉、灌肠,此后,在过年间的好几天都不再买肉、肠了。

要熏肉,就要先煮肉。提起要煮肉,就连一向晚起的我都会忍不住早早的爬起来,和姥姥一起回到老家。煮肉的时候要预备下的肉可多了,有五六十斤左右。

煮肉的用料其实很简单,葱姜,花椒,大料,料酒……用这几味最平常的东西就能煮出最鲜美的肉。煮肉主要靠时间——上锅煮肉至少也要五六个小时,靠时间让汤汁充分渗入肉中。这样煮出来的肉,滋味难忘,比平时的红烧肉、炖排骨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肉煮熟了,就要准备“熏”。这熏是炭火盆里的火熄灭以后,再在盆口罩上铁丝网,把肉块一个个搁上去就可以了。这一切的流程走完了,只需把肉照上,坐等熏肉出炉即可。

说起另一味美食——灌肠,口水总是忍不住要飞流直下三千尺的。

肉末葱姜,油盐,红薯淀粉,加水搅拌在一起,再添些别的配料,做灌肠的材料就做好了。

灌肠的时候要用一个漏斗,让漏斗的漏口对准肠衣的开口,把馅料缓慢而均匀的灌进去。下锅煮,最少半个小时。

煮熟的灌肠鲜美可口,热乎乎的,又软又糯。留着灌肠在嘴里跳舞,咽到肚子里后还是有余香回味。

这一天富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备下过年的荤食,也是孩子们的快乐日子。你想啊,在这一天里,老人们一边煮肉孩子们一边吃,为等肉出锅可以在锅旁一连坐上几个小时,足以看出孩子们是多么喜欢这美味的食物了。

要说熏肉,孩子们当是身先士卒。在火盆里的炭火还没有完全熄灭的时候,就有胆大的孩子坐在火盆旁,持着筷子,用火均匀地“烤”着肉,看着火舌一下又一下贪婪地舔着肉,那感觉真是无比惬意。烤着烤着,也许肉烤焦了,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也许筷子烤黑了,看着黑了一头的筷子哈哈笑着。

这一天,谁都很快乐。不仅是因为食物的美味,也是因为,这是过年的前奏。当老人们开始煮肉的时候,就意味着新年快要临近了。要赶紧准备不是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