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元宵节作文精彩7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年味儿不经意间就淡了,可是随着一盏盏花灯挂起来,仿佛又闻到了那令人沉醉的年味儿。
今天就是元宵节了,赏花灯,猜灯谜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大早走进校园,迎面而来的就是那几百盏各式各样的花灯,那浓浓的节日的氛围立即把我们包围了,一股淡淡的年味儿萦绕在身边。
我们怀着雀跃的心情等待着,等待着……当老师宣布可以去赏花灯时,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排好队,来到东门花灯处。一到那儿,不等老师吩咐,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四散开来,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穿梭其间,不一会儿就钻入花灯的海洋。
忽然,一只可爱的小狗花灯闯入我的眼帘,我快速扫描花灯下挂着的谜面:“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我暗想:一口咬掉牛尾巴不就是把“牛”字下面的“尾巴”去掉,然后加上一个“口”,那不就成了“告”吗?我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想到答案,怎么能不给自己点个赞呢?我立即拿起本子,迅速记下答案,然后赶紧找下一个目标。多猜几个灯谜,等会儿要跟老师兑换奖品呢!
突然,我看到一只小金鱼花灯漂浮在空中。这可真是一只做工精致的花灯,简直是栩栩如生。瞧,那两只圆鼓鼓的金鱼眼好像活了似的,正冲我不停地眨眼睛,好像在说:“快来猜,快来猜!”可有趣了!一看下面的谜面:“大合唱(打一成语)”。哈哈,这个我知道,是“异口同声”。就这样,我一路走,一路猜,遇到不会的就找同学帮帮忙,集思广益啊!
就在我寻寻觅觅时,喇叭里传来排队集合的消息。我依依不舍地回首看了几眼花灯,花灯依旧,笑声仍在,明年再来欢欢喜喜闹元宵吧!
元宵节这天傍晚的时候,妈妈爸爸带我去看花灯。
街上人山人海,行人们都摩肩接踵,炮声、礼花声、人们的欢笑声简直震耳欲聋。道路两旁的路灯上还挂着一串串的红火红火红的灯笼。我们走了很长时间,我的腿都要走断了,可妈妈却说:“正月十五走百步,去百病。一会儿就看到花灯了。”
我于是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儿,终于看到了花灯,只见那些花灯色彩鲜艳无比。因为今年是鼠年,所以花灯的题材不少跟猪有关。有的花灯上面还画着猪八戒。肚子圆圆的,像一个大西瓜,还有两只像芭蕉扇一样的大耳朵,一张大大的嘴巴。它还戴着一顶官帽,好玩儿极了。我最喜欢的花灯是一个小火车样子的花灯,它不仅色彩艳丽,样子逼真,而且它的后面还是敞开的,可以进去拍照。
看完花灯,我们向广场走去,广场的角落里还有几棵杨树。树上挂着灯,闪闪发光,美丽极了。一会儿广场上的人开始多了,在广场中间人们放起了烟花。烟花在空中绽放,像下起点点亮闪闪的花雨。
看完礼花我们回到了家,妈妈开始煮起了元宵。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元宵是圆的?”妈妈对我说:“元宵之所以是圆的,是因为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
我希望每年都有这样的`元宵节,家人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晚上很热闹!
在街上,人们挤满了人,非常忙碌。人们已经到达有龙灯的地方去看龙灯。我和父母也会去看他们。这次我看到的龙灯和我们经常看到的龙灯不一样。龙灯上面写着一个字,就是“王”字。这龙灯多牛逼啊!当然,这么有威望的龙灯就是龙形灯!它像蛇一样缠绕在一个大操场上,从远处看像一片光的海洋。
龙的头上有一双大眼睛,像两个小气球,一张大嘴,巴里,和一个圆形火球。火球好像转得很慢,厚厚的一层白纸是长长的浓胡须。
龙的身体是由小龙组成的,有高有低,高的比我爸爸高很多,低的和我差不多。小龙五颜六色,祥云密布。有的写着吉祥的成语,有的画着各种各样的花。我数了一下,一共136个,从头到尾看了很久。
在龙灯的尾巴前面,有几个牛灯。为什么要有牛灯?啊!原来今年是牛年。牛的。形状不一样,有的是独立的,有的不只是牛,牛背上还有个孩子。孩子们开心、快乐、兴奋。
看着看着,我忘了回家。突然,爸爸问我:“我现在可以回家了吗?”我才意识到。天晚了,我不情愿地回家了。我觉得今天的龙灯真的很漂亮,明年的龙灯会更漂亮!
我很早就听老奶奶说过了新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最后到了,家家各各团团圆圆,要这么巧遇上情人节,元宵节能够吃上十分好吃的汤圆。说得我天天都在盼望元宵节的这一天快快到来。时光过得真快。
下午,天下起了咪咪地细雨,我和表弟们想出去外面玩玩,那只好呆在家里看电视,但脑子想着明日的汤圆。我和爸爸把红红的灯笼挂在墙上,门前,到处红红火火,好不红火。
奶奶从超市里买了许多汤圆。我围着奶奶要她立刻煮汤圆给我吃。奶奶说“好的”。说完,奶奶就开始煮汤圆。等奶奶煮好后,我立刻拿个碗走过去,奶奶给我盛了一大碗。我高兴地端起汤圆就一下子吃了十几个,吃着元宵,看着烟花,好不热闹。吃得我的小肚子胀胀的。味道真好啊!奶奶问我还要不要。我说不要了,一点也吃不下去了。
吃完那美味的汤圆和白乎乎的元宵后,我们把一串如蛇的鞭炮点燃,那“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那每一个都代表我们一个心愿。“噼里啪啦”代表在工作·学习上能够“噼里啪啦”;在身体上能够壮如虎;在生活上能够美满幸福,开开心心;生活越多越美满……
放完鞭炮,我们全家一齐去看烟花。那烟花美丽极了,“砰”一声响,一个烟花急速的冲上去,又是一声“砰”然后绽放出一朵美丽而又娇艳的“鲜花”那“鲜花”是有五彩缤纷的颜色组成的,就像一朵七色花。那“花‘形状很多,有的像一个大圆盘;有的全部绽放开了,像是一个太阳花似的,金光闪闪,十分漂亮;还有的像流星雨一样,先绽放出一朵美丽的花,然后“哗——”一次落了下来,就像天上落下金光闪闪的星星……
突然,只听见一声巨响,“啊”我不由得大声叫起来原先是一个又大又圆又美的烟花,就在那一瞬间,我发现这个烟花有三层,每一层颜色都不一样,看到这一幕,我感叹道;真是太美了!
好不红火,好不开心,好不幸福美满……
我想不到元宵节还有这么好吃的汤圆和这么好看的烟花。
今天是我们中国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晚上,我戴着红彤彤的“小_角”发夹,左手提着用纸做的小灯笼,右手拿着带灯的魔法棒,快乐的穿梭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
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天空,只听得“嘶、嘶”几声,夜空中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紫色的牵牛花,有的更像是从银河上落下的繁星……真是绚丽多彩!
“咚咚呛、咚咚呛”,震天的锣鼓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我们跟着人群来到锣鼓队的旁边,“哇!”只见他们穿着彩绸的表演服,用毛巾扎成两个小_角,浓妆艳抹的好精神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欢快优美的秧歌舞,生龙活虎的舞龙队,给这个元宵节带来了欢快的气氛。人们挤来挤去,争着要看他们的风采呢!人群中不时发出惊叹声和鼓掌声,大街小巷到处闪烁着“小_角”的光芒,看来今年真是“_气冲天”呀!
今年又增加了一个庆祝元宵节的时尚项目———放孔明灯。你看!伴随着五彩缤纷的烟花,一盏盏“红灯笼”“黄灯笼”“白灯笼”冉冉升起,飞向高空。传说孔明灯又叫许愿灯,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愿望,我带着一盏红色的孔明灯来到医院,为住院的爷爷放飞我们的祝愿,希望爷爷早日康复!
我们来到楼下,拆开包装,把纸制灯笼张开,写上祝福爷爷的心愿,然后点燃蜡烛的四个角,热气立即充满灯内,孔明灯带着我们的祝愿,随风飘到城市高空,犹如星星点缀天空,真是好看!
我看见爷爷在窗口对我笑呢!
这真是难忘的_气冲天的元宵节呀!
正月十五,我国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那一天我们一家过得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让每家团团圆圆,今晚妈妈“权力下放”,把煮汤圆的重要任务交给我来执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务,生怕煮破了,因此心里好像揣着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妈妈教我煮汤圆的经验: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注意水不可以太多,多了会过稀;也不能过少,少了没粘性。然后取一块皮在手掌中搓成圆形,再用手指在上面按一个窝,把芝麻捣碎做馅,放在里面“包”好。放馅时一定不可以太贪心,否则会把皮的“肚子”给撑破的。包好后,终于可以下锅了。我按照妈妈说的煮汤圆的四个诀窍:“开水下锅,慢水煮,点冷水,勤换水”将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元宵放进水里。没多久,可以起锅了,掀开盖子,只见一个个雪白的汤圆漂浮在水中,彼此紧贴着,好像一粒粒大珍珠,看得我直流口水,将它们舀到碗里,闻着那香喷喷的味道,忍不住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又香又糯。我刚把汤圆端上桌,大家就狼吞虎咽的吃开了。大家高兴地吃完了我煮的汤圆,“美食家”妈妈给我打了一个九十三分,夸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兴奋不已,第一次煮汤圆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心里美滋滋的。
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元宵汤圆,觉得特别好吃,心里特别开心。盼望着明年元宵节时再做汤圆给大家品尝。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初一学生写的`叙事文章,描写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者给家人做元宵得到夸奖。情感真挚,叙事条理,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乐融融的景象呈现给了读者。
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元宵节的一些由来吧。
一、三元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二、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三、起源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