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本文是勤劳的小编沉默为大伙儿收集的5篇过年的散文,欢迎借鉴。
新年的时钟慢慢地越近,人们急忙着为新的一年过度,成天成夜在忙和着各种过年的准备。
老天爷也算作美,淅沥地飞雪普天盖地将新年打扮,人们常说地“瑞雪兆丰年”,过年的分量被白雪更新,脚下喳喳响声慢慢地步入过年的节关。
真的过年了,真的到了新年的一刻,真的过年了,过年也乐了。
新的一年各式礼炮响彻了大地。,震撼了天空,空宇里的'飞鸟穷刻不见踪影。它们躲藏了,还是自己也回去过节了,也许它们早已习惯了世间这种特殊的繁闹时节。大炮代替了小炮。礼花代替了鞭炮,这炮更响了,放空的更高,高空爆起绚丽的火花,夜空被五颜十色照亮得雪亮,美丽的天空被装扮一新。
过年了,过年乐,莫过于和老父、老母的团聚,也莫过于亲朋好友的相聚,酒杯下多了几封喜语相互乐说,一年不曾相容,几年不曾相见,十几年不曾相遇,几十年不曾相逢。还是那泥童的哑语喃喃,说不清的老话再絮,滋滋有味,久久不竭,过年乐了,心里喜了。
童儿、童孙最乐意还是那个“压岁钱”了,他们哪顾上风雪车龙的烦心颠簸,蛮有情怀地跟在屁后蹦颠,过年了,过年乐,也喜了。
“拜年”就是过年的最大乐事,人们乡里乡外地奔往,还在延续着那份久久不忘习俗和厚情。灯光下人们围坐在温暖火炉旁,几碟糖果,几碟瓜子、花生,几摊橘子、柚子,几杯香茶,人们谈笑风生。谈笑中免不了说说各家的家事,有点喜悦,也有点烦恼。日子得一天一天的过,烦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苦是一天,甜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何不乐点,甜点、笑点呢?
点起古老式香烛,燃起诸仙祈求和对祖先祝愿纪念,红色蜡烛,星点光苗,袅袅谈烟,絮升寥寥,过年了,祖先也乐了。
说到拜年人们也几乎也有点烦了,有点忽悠了,你家到我家,我家到他家,礼品不停地跟随着跑,说不定就是礼品大搬家,礼品大游荡,礼品大漫游。好了街上的商客,亏了自家的腰包。可是真的要吃这些东西,就得自己掂量着,别吃出毛病来。
说到拜年,亲戚们共议想办法改革起来:几个后生来回拜年送礼,劳苦不说,对后生来说也是不少的负担,每家轮回送礼品至少也得四五百元,再说,送来的礼品,不一定老人们能用得上。协商后,后生们不再送礼到各家跑,集中起来,统一到一起共餐,各位后生们把礼品变成出资现金。后生们免得脚下之苦,免得车马之遥,免得来回油气耗量,又是个绿色环保的技措。多好好事,亲戚们来回轮回主持宴会。每家每位出资二百元,四、五个,十几个后生就能合资完成一次美食会餐。大家欢聚一堂,各位后生不再送礼品了,又可吃,又在可集会一起,大家同时见面相聚,欢乐无比。每年轮回一个后生,对每位后生来讲,每年出资不多也能接受,四五年轮回一次也不算什么,就是多次出点三四百元也不在乎什么。几桌餐宴大家都高兴,都省钱又省力,好事多磨就能办成。真是过年了,也乐了,礼钱少了,事办好了,乡亲们欢聚了,亲情不断延续绵绵久长。
人们不再怀旧老的礼法,想办法革新了,省事了,省钱了,又是快乐之事,何而不为之,祝愿天下的乡亲们着眼向前,不再守旧的章法,用新的礼数完成后生们的意愿和对老辈们的情深谢意,久久长远不断,让天下的亲人们各自欢聚一堂,享尽天伦之乐,享尽古老的传统的节日快乐。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新年即将翩翩而至,春的使者为我们送走了冰雪寒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冬去春来,回味小时候迎新春过大年的快乐时光,一股温馨的暖流缓缓流淌在心间,记忆的文字很快在键盘上敲击出来温暖着我的身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临近腊月的天气是嘎巴嘎巴的冷,铺天盖地的大雪隔三差五就会从天上飘然而落,古人云:“燕山雪花大如席”,未免有夸张的成分,北方的雪确是真实的,小时候路边的积雪覆盖着田野终年不化有目共睹,不像近些年受暖冬的影响,一年难得下上一场大雪,现在北方下场大雪都成了稀罕事,人们为了寻找雪地的快乐,只有人工建造滑雪场了。小时候的人抗冻,数九寒天,我和小伙伴在冰天雪地打雪仗,在大自然这个天然滑雪场玩起来就是一天,也不知道冷,每天的疯玩也锻炼出我今天的好身板。进入腊月最大的盼望就是过年,过年不光有压岁钱,还有新衣服穿,这可是我心里每天都在盼望的事。腊月里家家户户都要抓紧时间到市场采买年货,肩扛手提蚂蚁搬家一样往家里运送着好不容易买到的食物,大街上零星响起的鞭炮,仿佛在催促着人们加紧置办年货,要过年啦,空气中我们已经嗅到了年的味道。
记忆中,父母永远都是那么忙,腊月二十四是扫房的日子,一大早,父母就让我们几个孩子起床,把被子抱到院子里,屋里的家具搬出去,父母开始打扫房间,进行卫生大扫除,那时候我家住的是家属院的平房,打扫卫生非常费事,东西两间正房各有一铺火炕,中间是堂屋,还有一间小厨房,由于常年烧炕取暖,烧炉子做饭,房间被烟熏的黑洞洞的,墙角挂满了蜘蛛网,父母用笤帚清扫房间后,还要把所有房间都要重新用白灰水进行粉刷,一忙就是一天。我那时虽是小学生,看到父母粉刷房间很辛苦,也知道为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了,天气寒冷,我的小手冻得通红,母亲心疼,让我少干点,我不肯,仍然高高兴兴的帮着父母干些简单的家务�
过年置办年货是各家各户的一项重要内容,那时候物资匮乏,买食品都要凭票供应,不像现在人们到超市随便购买商品就像不花钱似的,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验当时人们的困难生活。就拿买花生来说吧,现在市场上花生、瓜子满大街都有卖的,甜的、咸的、水煮的品种齐全随便挑。我小的时候可没有这个条件,粮店要在春节前几天贴出通知,大概意思是“今天晚七点粮店供应春节花生,非农业户口凭票购买,每人半斤”。看到通知的人们互相转告着通知内容,消息传得比风刮的还要快,天还没黑,黑压压的人群已经挤满粮店前面的空地,各家的男主人在窗口前拥挤争抢着购买花生,老婆紧抓着孩子的手远远观望不敢上前,怕被拥挤的人流挤坏了孩子。每年春节供应副食品,人们为口吃的都会大打出手,“民以食为天”在当时食品匮乏的年代,“吃”是人们最根本的需求,如果大过年的你家里连个花生、瓜子都没有买到,面对拜年的亲朋好友你的颜面何在?你还会饿着肚子夸健康,打肿脸充胖子,大谈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吗?缺吃少穿是那个时代的烙印,生活在今天的幸福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
都说五谷杂粮养人,我生长的那个年代仅凭粮食本供应的几种粮食,营养是远远不够我生长的速度,感谢我的。父亲,他有一身好手艺,能为我们挣些好吃食,想是小时候我没有挨到饿,身体发育的比较好,现在岁数大了,每天的减肥让我很发愁。父亲祖上传有一手正骨,针灸的好手艺,业余时间经常给人无偿看病,那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大人忙着上班,孩子在家没人照顾,经常有淘气的孩子被打折胳膊摔断腿,家长急急忙忙带着孩子来诊治,父亲是个热心人,对上门求诊的人有求必应,从不收费。那时候人心醇厚讲感情,每到过年时,这些治过病的乡亲就会从乡下带些自家的农副产品送到家里表示感谢,送给父亲的煎饼、粘豆包、烙糕、冻豆腐等平时难以见到的农产品经常会堆满堂屋,父亲用两口大缸装好这些食品,放在院子里妥善保存,够我们家人吃到正月开春。
春节当天,全家人都会早早起床,我穿上母亲给我缝制的新衣裳,心里充满了过年的喜悦。早饭后,母亲忙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灶间的大锅上煮着大块的猪肉,咕嘟咕嘟的肉香味弥漫在空气中,馋的我多次扒头向灶间张望,看肉煮熟了没有。父亲贴春联、年画,我每年都刷好浆糊,帮着父亲把房间、院子大门的对联贴好,在房间把《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年画贴得端端正正,每个房间都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太阳还没落山,大街上的鞭炮已经此起彼伏的响起。听到母亲的吩咐,我急忙点响早就准备好的鞭炮,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年夜饭开席了。丰盛的年夜饭,现在想起来我还垂涎欲滴,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味佳肴炖肘子、红烧扣肉、小鸡炖蘑菇摆满了饭桌,压轴的酸菜火锅火爆登场,成为我们的抢手菜,年夜饭吃的香啊,全家人围着饭桌挤的满满的,欢声笑语始终不断,尤其是远在宁夏的大哥一家,只有过年才能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过除夕,看着热热闹闹的一家人,父母高兴的眉梢嘴角都带着笑容,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年夜饭吃过后,我跑到街上和小伙伴燃放鞭炮欢度除夕,父母还要包饺子守岁。平时一贯节俭过日子的母亲把房间的电灯都打开,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房间院子的每个角落,母亲说,过年就要亮亮堂堂的,来年日子才好过。每年父母都要求我们几个孩子守岁,午夜12点吃过新年的饺子才让我们去睡觉,长大后,我才知道父母让我们守岁是期盼我们早日长大成人,生活圆满。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走向富强,上世纪老百姓春节凭票购买商品的年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现在我对过年看的很淡,儿时对过年的盼望已�
每年过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
今天回租住的房子,刚进巷子,“砰”的一声给了我些许惊吓!随后一群孩子熙熙攘攘,手里拿着花子、摔炮嘻哈的笑着、叫着,好不愉快!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不禁让我回想起曾经自己也有这般美好的童年,在有关过年的记忆中,最深最忘不掉的就是鞭炮声声。除了参加工作以后癸巳年春节是在单位值班,在之前若干个春节,都是我在守着春晚倒计时,然后准点放炮的,这是一项神圣的义务和权利,零点的鞭炮意味着为全家轰轰烈烈揭开新的一年,开始新的征程,有关过年放鞭炮的趣事,是我成长中必不可抹去的童年记忆!
记得在矿区的年代,每逢春节,父母亲总要赶着最后镇子上的集会,给家里办年货、给我和妹妹买新衣裳,最不可少的,就是我和妹妹拉着爸爸在鞭炮摊位前的喜悦,我喜欢蜡炮、哨鸟、蜂鸟、大雷子,当然还有一盒盒的火柴炮,妹妹喜欢花子、摔炮、长筒炮,我们各自拿着一个袋子不停的装着、边装边说“多拿些,要放到正月十五哩”,随后换来是妈妈的阻扰,爸爸也喜欢热闹,就说“叫娃拿吧,好容易盼着过年”,就这样,爸妈提着年货、我俩提着各自的衣服和炮,好不开心。特别是在年三十的晚上,在矿区的广场、小区楼下,我们的玩伴随处可见,平日静谧的矿山,因节日的到来,显得热闹非凡。小时候父亲手把手教我们各种炮的放法,因为父亲的热心,在我身上出了一起不小的关于放炮的“安全事故”:
那是我五年级的一个春节,我家还住在矿子校的老教学楼,我家住在二楼,楼中间有一个公用阳台,这个阳台在平时就是晒晒衣服,每逢春节就是我们的炮场。当时新出了一种炮,叫哨鸟,那种炮是一个竹棍上系着一个炮头,引线在竹棍底下,当你点燃引线,它就朝着你手举得方向,发出“吱吱——”一生蜂鸣,然后再空中爆炸!因为之前没有玩过,我不会放,看父亲用手捏着,不紧不慢的点燃引线,然后听着“吱吱——砰”,很是好玩,我学着父亲的样子,把炮拿在手上,对准夜空,拿起燃着的香,对准引线,看着引线燃烧发着耀眼的光芒,期待第一次成功燃放的喜悦,听着“吱吱——砰”一声响,我的手被刀割般的疼痛,然后“哇哇~~”的哭了起来,父亲听见哭声,瞬时明白我被炮打了手,张开我的手一看,大拇指头和食指被炸的'乌青,肿的跟棍一样!晚上父母带我去诊所,人家都过年三十,不营业,害的我妈啖瓜我爸几天,幸好最后没有大碍,几天过后就消肿了, 或者在有雪的夜里,我们合力堆一个雪人,然后在雪人的嘴里叼一个大雷子,引爆大雷子,看着雪人被炸得五马分尸,激动不已。或者寻些个酒瓶,燃着一个蜡炮,这种炮的威力大的惊人,点燃后甩进酒瓶,“咚”的一声酒瓶炸开了花!或者是拿着五毛钱的一个大雷子,点燃了向空中一扔,“爆”的一声巨响,听着远处的回音,然后炮灰散落一地。在矿区的日子里,我们总觉得,没有鞭炮的春节是无聊的、乏味的。
后来到市里上了高中,母亲给我陪读,父亲每年春节来铜川和我们团聚。有一年的春节,我们在川口亲眼目睹一个鞭炮售卖点儿爆炸,川口桥上烟雾朦胧,呛的人难以呼吸,烟雾散去,鞭炮铺子后的房子被引燃,老板重伤,119灭火,120带走伤者。一个春节无情的让一个家庭陷入恐慌的和无助!而在空中依然能听到广场上轰烈的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我小时候的那种对烟花的热情逐渐降低。
上大学后春节回家也是象征性的放个鞭炮,不再购买其他的烟花爆竹玩耍了。随后几年,因大气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频发,有关民间团体呼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对这样的行动我是支持的,PM2.5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我们被取笑代替英国的伦敦成为新的“雾都”。
但是关于鞭炮的记忆是清晰的,却怎么也抹不掉。抹不掉的童年,因为有它的存在,让我们才能感觉到一丝丝年味儿。
小时候,我是在老家甘肃农村长大的,兄弟姊妹好几个。那时候,家里很穷,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农村娃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
因为过年时我们都可以穿上新衣服,新鞋子,还可以得到父母的压岁钱,我们把得到的一角两角压岁钱还藏起来,像得到了宝贝一样。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妈妈早早地用自家喂的猪肉,做几个菜。如,猪耳朵、猪心、猪肝,猪尾巴等,香香的让人垂涎欲滴。爸妈总是先给已故的长辈和亲人献上,同时教育我们长大以后要尊老爱幼,要孝敬父母。然后我们才能吃这顿年夜饭。香啊,这些好吃的都是我们平时吃不上的,大人再喝点自家酿的粮食酒,那个美呀。那时候家里没有鱼,奶奶让过年每顿饭专门剩点,那叫年年有余。
接着妈妈开始剁饺子馅,包饺子。爸爸和我们一起打扑克,打“5、10、K”、“争上游”等,大人要是输了脸上就贴一溜子报纸,叫贴“大字报”,我们小孩子输了就罚站。熬到十二点,我们就开始放小鞭炮,就只见噼里啪啦一阵乱响,伴随着小伙伴们的笑声,响彻整个村庄。
吃过大年初一的团圆饺子,大人们就带着我们小孩子去到村里给每家每户拜年,相互祝福。初二、初三后,跟着父母到几公里外去走亲戚,一路上走走歇歇,无比的高兴。
1962年,我支边来到了兵团,在七师128团10连定居,我成了连队的职工,还在这里成了家,如今儿孙满堂。
随着团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住上了楼房,过年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今,我们家过年每年都是二十几道菜,鸡鸭鱼肉,美味佳肴,应有尽有,然后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饭(团圆饭),但吃后总是找不到过去的那种清香的味道。连队上的人边看着春晚,边打着牌,娱乐的种类多了,晚上的烟火少了。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吃完饺子后,就在家里看电视,一家人都拿着手机开始用、微信、手机发祝福短信,相互拜年。不再像以前走家串户拜年,过年走亲戚都是自家车或者打的,很少骑自行车和走路了。
现在生活的节奏加快了,年味淡了,总感觉少了过去的那种温馨。
从前记忆中的过年,总是热闹非凡的,而现在,每次过年都是那么的无聊,也许这就是成长,把以前喜欢的事变得毫无兴趣,得不到的也不想得到。
我的家在一个陕甘交界的小村子里,那里与甘肃的土地都是相连的,因此有很多的风俗与甘肃很相似,甚至一样。在我的记忆中,过年可是最高兴的事,平时不能干的过年家人都会催着你去干,还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
我们所说的过年基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因为这是俗称的小年。所谓的小年,就是迷信点的人在一年中对神灵什么的虚了心愿,然后在二十三这天杀猪杀畜还愿,穷一点的杀只鸡。有的是养了一百年的猪,没有卖掉,然后这天直接杀了将肉卖给村民,但比街道集市放心的多。说到杀猪,还挺有讲究的,村民很多都来帮忙,挖一个大坑,然后铺上雨布,烧满热水,然后将猪固定在一个门板上,一到放血,但不杀死,而是等到血流光猪死。这些血都会被用盆接着,然后放着,这个可以与面粉和着做血条面,然后晒干可以吃。等到血流光猪死了后,放进水坑里面泡一会儿去猪毛,最后挂起来分肉,不过,每个部位都会在盘子内面放一份,然后和猪头,猪内脏组合在一起晚上献给灶神。
一般的这天晚上会请灶神,灶神分两类,景灶和土灶,一般是按上面的人口分的,我记得有类是九口,当然,算的是灶神图上的全部,还包括家畜。提前在集市上请到灶神,然后在这晚上贴在灶台的东部,然后献上家中有的那些吃的,还愿的还要献上那些盘子放着的猪或者其他。然后烧表(黄色的比较软的一类烧纸),上香,这要三拜,跪着完成这些动作。每家还会在自己的大门外点堆火。小年这就算过了,然后剩下的几天都会在备年货。
我们那里到集市上比较远,有时候就那种三轮车拉这一车人去,回来的时候下面是一车货物,上面是一车人。买的东西比较繁杂,因为这要用接近一个月的,还有的是缺的日用品。冬天一般都没什么蔬菜了,去集市上花大价钱买点夏季的蔬菜,有的买肉,鸡肉、牛肉、鱼肉、当然还有猪肉,买很多的花炮,香还有那种烧钱,等等很多的东西。这几天家里会把所有的衣物都换洗一边,还有将房子、窑洞彻彻底底的打扫一边,我家那会儿是窑洞,但是很要打扫,很费劲的。每家准备蒸馒头,蒸花卷花馍馒头,蒸包子,糖的肉的素的各类的,煮肉,将猪肉切成大块,煮熟放着来人做菜,还有将那些蔬菜有的过水煮熟凉调,将那些油炸的炸好。将这些准备好,基本就到了除夕了。除夕一大早就起来,然后将院子房子彻底打扫一遍,然后都将自己从头到脚洗一遍。中午的时候找村里写字好的写几幅对联,每个门框上都要有,院子,门外也要写上出门见喜之类的,写好但还不能贴,要等到黄昏。家里的大人都回去祖坟上拜祖先,烧钱,响炮,烧香,烧的时候还要念念有词的说着那些请取钱买你们买棉衣之类的。小孩就在家门外点火,这次要用柏树的枝叶点,这次点着后好几天都要一直烧下去,等家人都回来再贴对联门神,门的两边还要在给灶神上香的时候给门神也上香,给灶神上香的数量和家里人口数一致,并且插的顺序还有限制,长辈在前面,晚辈在后面,然后哪处香燃烧的快,就说谁的魂魄先回家。做完这些,放一阵炮,然后关门。家里坐在一起煮饺子吃,通常都会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一枚硬币,谁吃到这个谁来年就有福气。吃完饺子,然后就准备年夜饭了,准备十几道菜,然后血缘近的一般会坐在年长的那家,也端着做的年夜饭,大人小孩围在一起,吃饭聊天看春晚,吃完年夜饭,然后瓜子糖之类的就拿出来,还有就是发压岁钱。压岁钱一般要自己装着,小孩都有那肚兜,通常里面都会装满糖瓜子压岁钱。有的家会坐着守夜,打麻将,打扑克聊天,整整一晚。
第二天初一,要起早,要不然就会睡一年的懒觉,也不能吃药,要不然就会吃一年。早上起来去将大门外的火加旺,我们哪里早上吃的是面条。煎汤面,细细的面条,用胡萝卜、豆腐、鸡蛋等等做成的汤,浇着吃,吃之前还要给灶神上香,这次是一处香,初二就两处,以此类推。当然门神也要上香,在院子里面还要响炮,吃的时候要给火堆旁边献一些。这次吃的面是拉魂面。吃完早饭,长辈就带着我们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一家一家的拜,拜完年,有的就会端一些简单的凉菜、瓜子糖、酒之类的',亲点的还会给压岁钱。拜完年,所有的裤兜,衣兜都是满满的,全部是糖花生瓜子。然后大人们会在某家打麻将,小孩就在一旁打扑克玩,这时候是一年最放松的时候。坐在一起,边打边商量往年的收成,来年的安排,淳朴的关系,那才叫和谐。
下午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给灶神,门神都要上香,也要响炮这一只要维持在初七。大年初二,小孩去舅家,大人结婚的去丈人家,带着各种礼物,然后风尘仆仆的去拜年。亲戚多点的要拜好几天,亲戚少点的当天就回来了。基本上初二初三初四都在拜年和被拜年中渡过。初五,又称五穷,谐音无穷。这天在每个房间都会响炮,俗称破五穷,这天很多人都会好好的响,年前买的剩余的基本都在这天响掉。
初七,又称人七,谐音人齐,如果没什么事,家人都在这天要待在家里,但是现在法定假日基本都在初七收假,所以很难齐全。这天不能吃生,不能吃蒜葱,不能使用刀具,剪刀之类的。
接下来几天就都会准备十五用的东西,给孩子买灯笼,蜡烛,礼花,家里也会蒸一些牛馍等等。过十五这天也要给灶神,门神上香,还要点柏树枝叶火,黄昏要去给祖坟上挂个灯笼,这样就可以给祖宗照亮了。晚上,小孩都挑着灯笼,满村子跑,还有一项最热闹的就是在刚结婚的那些家里去偷牛馍,通常每家都会在各个地方点着蜡烛,灯都会关闭,被偷的那家来年会有好运,然后就是一个小村庄的大部分人,那家一年放烟花最多就去那家看,热热闹闹。那会儿的日子总是在简单中寻找快乐,而且是那么的快乐,而现在呢。
过完十五,年还不算完,等到过了正月二十三才算真的完。正月二十三这天,会用谷叶点火,家人都要齐齐从火上过一次,然后将家里的灶具也要在火上过一下,最后将灶神图焚烧,用黄表包着送到河边,让其顺着河水远去,这样过年才算真的完了。
过去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好吃的,好喝的,还有压岁钱,尽情的玩家人也不会说,而现在呢,过年早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都是敷衍着过过而已。怀念的过去不再复回,现在的现在不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