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阿Q正传》读后感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靠给别人打工来维持生活的人,他身上的优点就是“精神胜利法”,他善于自嘲,精神是他的财富。
小说中,阿Q没钱没地位,被赵太爷欺负,被他们剥夺了自己的自由权,称阿Q为“老Q”他是一个很可怜的人,连说话都要时刻小心,因为,赵太爷就想找他麻烦,使阿Q经常挨揍。有一次,阿Q被别人打了,但是他并不难过,自慰说这是“儿子打老子”,很有胜利感。
小说到了后来,阿Q进了城,还凭自己赚了钱,别人对他也是恭恭敬敬的,连赵太爷对他的态度也有所改变。穷人永远受别人欺负,富人永远受人尊重,在阿Q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念,阿Q是可悲的,他生活在那样的旧社会里,受尽了屈辱,但是,他会自慰,他懂得如果自己不这样想,会被他们折磨死的。
我们也要学习阿Q那种精神,当别人欺负自己时,不要生气,要往好的地方想。不然,你再怎么生气,别人也不知道,他们不能替你承受,要学会自慰,学会安慰自己,让自己变得乐观,收获精神财富。
像我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看过一本书之后还要写读后感,感觉好奇怪,一定会有好多人笑,这我知道。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我所知道并会运用的词语真是廖廖无几,不过也没有什么丢脸的,勇气可嘉。
《阿Q正传》,如果没有导读,看完了这本书,我只会觉得阿Q这个人好让人看不起,失败都不敢承认,自己欺骗自己,真是一个既卑微又渺小的人物,这种人有什么可写的?还会因为他而使这部短篇成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怪异。由此可见,我的大脑还真是有够平滑的,只看到表面的东西,怪不得一天到晚能吃能睡的,原来是因为想法太过简单。
通过导读的帮忙理解,我才知道,鲁迅不愧是鲁迅啊!像连环画似的一部作品居然有这么深层的含义,批判的是中国人的这种阿Q心态,不得不承认,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着阿Q的影子。这部作品不只是一种揭示,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醒,鲁迅先生适时的给中国人打了预防针,消除阿Q心态,让阿Q的形象仅仅是回忆中的典型。
近日读了校讯通推荐的著名儿童文学家“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短篇小说集《再被狐狸骗一次》。这部小说集主要收录了作家描写狐狸、老虎、豹子这三种动物的10篇小说。我读后感受颇深,不仅在语言方面受益匪浅,还学到了不少动物知识,对这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动物有感情,动物通人性,动物也懂得知恩图报。更有趣的是悟出了与狐狸、老虎、豹子这几种动物有关的一些俗语的来历,现在总结几条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说“一山不容二虎”呢?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老虎的食量很大,一顿可吃30公斤肉食,而一方土地上的食物资源是有限的,难以养活两只成年的老虎。所有,成年虎会用残脱的虎毛和粪便划定自己的觅食范围,不许同类闯入。在发情期以为的时间里,哪怕是相貌再英俊、风度再潇洒的虎先生闯入虎小姐的领地,也会遭到虎小姐的驱逐;反过来也是同样,再漂亮的虎小姐闯入虎先生的领地也会遭到虎先生的驱赶。若是两只老虎互不相让,其结果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因此就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说法。呵呵,动物园里一个大铁笼里的几只老虎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是因为它们没有食物压力。
为什么把语言或行为气势汹汹,让人感觉不寒而栗的那种泼辣、凶悍的妇女叫做“母老虎”呢?因为在虎的世界里,雌虎要独自承担养育后代的重任。不仅要自己糊口,还要养家,管饱一窝虎仔,比起过着悠闲自在的贵族生活的雄虎来,雌虎的生存压力要大得多。只有更威猛更凶狠更残忍更无情,才能捕获到更多的食物来养家糊口。所以,俗语就把泼辣、凶悍的妇女叫做“母老虎”。
汉语里“***”“狐狸精”又是怎么来的呢?狐狸是一种聪慧机警,动作轻快敏捷的中小动物。它脸颊短而微微凹陷,五官清秀而洁净,皮毛光滑漂亮,乍一看去确有蛊惑人心的媚态,因而汉语里有了“***”一词,人们把卖弄风情、妖媚迷人的女人比作“狐狸精”。虽然“***”“狐狸精”都是贬义词,但是明显含有妒忌的成分。
为什么把胆大妄为的人叫做“吃了豹子胆”呢?为什么说“虎死威不倒”呢?又为什么说“兔死狐悲”,而不说“兔死狼悲”或“兔死豺悲”之类的呢?这里面都含有一定的动物学知识。
我想,爱读书的你一定能从书中找到答案的!让我们亲近书本,增长智慧吧!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