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通常,大多数读这本书的人已经是名义上的父母或者将会成为父母。但是,您是真正的父母吗?也许,您会说:“这毋庸置疑啊!我的孩子已经……”其实,我要说的是,无论您的孩子多高,不管您的孩子多大,都不能说明您已经是完整意义上的“父母”。因为为人父母并不是简单的生育孩子,而是更重要意义上的养育孩子!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小生长在上海的犹太姑娘,在与丈夫结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后来丈夫离她而去,她就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并在孩子稍大后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以色列。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又不懂当地的优惠政策,这位母亲一边辛苦劳作,靠卖春卷维持日常生活,一边又秉承着中国“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照料着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孩子们也理所当然地接受母亲为自己准备的一切。
这种教育理念与犹太人的教育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他们一家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邻居们的责难。
看着三个孩子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等待母亲照顾,一位邻居训斥她家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随后又转过头来训斥这位母亲说:“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这句话乍听起来很伤人,细想之下却发人深省,它在警醒我们重新认知“父母”这两个字。说实话,我们现在这些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是以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就升级成为父母了?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生了孩子只是证明你是孩子生理上的父母,却并不代表你已经具备了养育孩子的能力,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养育才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父母都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来爱孩子。然而,我们的这种爱却往往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怎么能够说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呢?后来这位犹太人母亲放手让孩子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三个孩子主动勤工俭学,在帮助家庭的过程中挖掘出自己的商业天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踏上了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做父母和有孩子是两个概念。生了孩子只是代表你有了孩子而已,这只是一种物质上的联系,并不能够说明你是在做父母。做父母是一种智慧,是与孩子的精神链接,是懂得并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更是传承祖先基因和创造家族兴旺的责任。
父母是传承家族能量的通道。只有父母真正成为通道,才能够通过自己把家族的能量传递给孩子。透过自己的精神归属来传承家族精神能量,让家族延续,这是人类最为淳朴和基本的传承方式。让家族中的每一代,至少让你的下一代传承、延续、扩展上一代的能量,使自己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这种家族能量过更好的生活,家族兴旺的火种才能够生生世世相传。
也就是说,为人父母对于孩子不止是一种教育、一种艺术,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事业!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项事业的重要性,直到孩子出现问题,甚至无可挽回才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在“为人父母”课堂上有一对精明能干的夫妻,一心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孩子一生下来就交给爷爷奶奶带。经过多年的打拼后,这对夫妻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然而,就当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人生成功的时候,儿子却找不到了。几经周折,他们才在一个网吧里找到了几天未曾回家的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完全没有耐心理会他们的苦口婆心,整日以网吧为家。
儿子的状况让他们痛心不已,每每提到都会泪流不止,甚至许愿说:“只要儿子能回来,我们愿意花掉所有的资产与积蓄。”显然,这对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职,宁愿用所有的财产来换回儿子的回头。然而,这世间有很多东西是很难用金钱交换的,就像孩子的品行与健康一样。
这些年来,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父母——在外人看来很成功,自己却觉得很失败,原因就是孩子出了问题。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至痛,最终醒悟到:人生最大的事业不是公司,不是业绩,不是资产,而是孩子。可惜,很多人却在孩子还能被用心“经营”的时候全然投身到所谓的“事业”中,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扔给了学校、老人或保姆,总是以自己很忙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伤害,在孩子心里种下分离、恐惧、担忧、害怕等情绪的“种子”。而这些种植在孩子心灵中的情绪“种子”,当环境适合的时候,就会再次爆发产生负面效力,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每次我问大家有谁从小被父母打过,很多人举手;我再问有谁打过自己的孩子,大多数人还都高举着手。而且,人们往往会发现,当初父母是怎么打他的,他也会用类似的动作、方式打孩子。这就是细胞记忆,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如果父母不改变,那么孩子以后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培养孩子需要从改变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开始。
人的命运来自行为,行为来自思想,而思想是由意识和潜意识共同作用形成的。意识是我们知道的部分,潜意识是我们做到的部分。人生很大程度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衣服可以换,幼儿园可以换,学校可以换,老师可以换……唯独父母是永远不能换的。一个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孩子在幼年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总会以忙碌作为借口回避与孩子的相处。
但是,孩子的教育不可能等待我们去弥补,只要我们稍有忽略,就可能会造成我们和孩子一生的缺憾。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做父母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这项事业的成败决定着我们40岁以后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不管之前挣了多少钱,不管创造了多少的资产,如果没把孩子教育好,人生就是失败的。
为人父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父母代表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培养,一种引领,一种传承……真正的父母之爱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内心,懂得塑造孩子的价值,懂得给予孩子自由和能量……爱孩子不是户口本上你有几个孩子,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知道,一种做到,一种无怨无悔的陪伴,一种全心全意的付出……做父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头学起。
对于杨澜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是用来问的。
《一问一世界》汇聚了杨澜和上千位名人的思想精华,每个问题都能让人洞开视野,解决困惑。书中摘录了很多杨澜采访成功人士后的真实感触,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杨澜对真实人性的探求。书中还有很多对传媒行业的回顾和对前景的展望,浅读几章就感慨颇深,我想这本书是值得去品读的。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杨澜有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她充满智慧,敢于挑战一切。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性,她对待工作的敬业,她的才学,她的睿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对理想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让我感触最深。梦想这个字眼虽然令人神往,但它却总是和现实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并把它付诸现实。
少年时有梦,这不足为奇。承载梦想还需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困难,承受失败。假如有了梦想而不去坚持,那是悲哀的。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杨澜心中一直珍藏着这个梦。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她一直努力着。一路走来,她承受更多的是艰辛,失败和忐忑。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发奋获得的。她积极应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取,是她一步步实现梦想的基石。因为有梦想,所以坚守,所以执着。
不要被现实消磨掉梦想的光辉,要让梦想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坚持不懈的发奋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别整天把自己搞的很忙,每天无论多忙也要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杨澜问出了一个世界,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她那样的优秀,但至少,我们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问来探索,来提升自己,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只要敢于尝试和坚持,不放弃,即便梦想再遥远,也总会有到达的一天。
问遍世界,看到自己。
《人生》讲的是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高加林是一名在农村环境下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做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既能体面的展示他的才能又可以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好景不长,村长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无事可做,高加林被替代了下来。正当他失意无奈被迫重回土地之际,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刘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在善良的刘巧珍眼中,高加林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她不顾村里人的指指点点,向高加林表白了,故事看似正在向人们料想的结果发展。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惊喜和机遇,当兵走了几十年的叔叔荣归乡里,这为高加林提供了一次回到城市的机会。在城里,高加林重遇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一个活泼开朗又能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现代女性,高加林经过惶惶不安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分手。
选择总会付出代价,因为黄亚萍的恋爱自己被情敌张克南的妈妈告到纪检处查到“走后门”,高加林再次被命运作弄了,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善良的村里人并没有看他的笑话,家乡人给了灰头土脸的他各种安慰,德顺爷爷用朴实的话语为高加林找回自信,已嫁为人妇的刘巧珍一把鼻涕一把泪在高明楼面前为高加林央求工作……
读完《人生》,给了我一些想法。
人生,有时候需要妥协,在高加林被辞去农村教师职务之后,他不得不向村长高明楼低头哈腰,放弃“清高”,求得一份“掏粪工”的工作;面对现实,不得不卖白馍换取买油盐。还要在清苦的生活中避免与同学相遇暴露自己的不堪。
理想从来不乏浪漫与传奇,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或许只能去适应现实,向现实妥协。抱怨、牢骚并不能改变适者生存这个铁律,向现实妥协是一种智慧,也考验着人们的勇气。
人生,要面临很多选择。如果高加林经受了生活的考验,坚强能干的巧珍是他幸福生活的不错选择,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了粗俗底下的农民生活,高加林也将迎来他更为广阔的未来。
人生,要学会珍惜和感恩。面对朴实的乡亲给他的各种安慰、善良的刘巧珍对他背叛的包容、德顺爷爷为他在村长面前斡旋,高加林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哭。
现在,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它驱使着人们追求更大的权益,是人们自我提升的源泉。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很多岔道口,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的人生本源、价值道德和理性思想反复斗争而做出抉择。走过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回忆,我想这就是《人生》要带给我们的真谛。
每每在电视中,看到访谈节目主持人杨澜,心中犹升敬佩和崇拜,这不仅仅因为她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外形,更因她满腹内涵,博学多才深深吸引了自己,当自己拿起她的《一问一世界》这本书,一眼就被封面上,穿着白色礼服的杨澜吸引,她手拿话筒,低头深思,那静静的眼神加上那飘逸的衣裙,感觉很美,一种很有内涵的美。封底上几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
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她祈望以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它可能是地理,可能是心灵……因此自己急切地想了解,这个如此精致的女人她的精彩的人生。
《一问一世界》讲述了,她1990——-2010年,从事电视行业艰辛的历程,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台前幕后节目团队的组建,及所付出的心酸和努力。
书中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人物的过招,如何对嘉宾巧妙提问,如何精益求精地,创办这个有价值的节目,书中围绕两条线索进行描写,一条是她个人的成长过程,另一条是电视传媒界的,兴衰与发展历程,它由种种真实故事串联而成的。
读过此书,自己感觉到,自己走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记者的世界。杨澜留给人们的印象,美丽大方,举止优雅,侃侃而谈,工作干练,凭借着聪慧,成为精致的女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