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读后感【优秀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小英雄雨来》读后感【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篇1

我在假期里读了《小英雄雨来》这本书,故事的小主人公就叫雨来,他经常和小伙伴去长着很多芦苇的河里游泳,好像一群鱼。雨来仰浮的本领。但是他的妈妈不让他耍水,怕有危险。雨来还是喜欢去游泳。秋天,雨来的爸爸让他去夜校念书,老师教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一天,雨来一个人在家里念书,交通员李大叔跑进来搬开缸钻进地道,让雨来把缸搬回原来的地方,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十二岁的雨来拿出吃奶的力气,才把缸搬回原来的地方。雨来刚到堂屋,日本鬼子就唔里哇啦地拿着带雪亮刺刀的枪进来,雨来被抓住捆绑起来,鬼子装出温和的样子,叫人给雨来松绑,还拿出雪白的日本糖块和金戒指给雨来,让他说出刚才跑进来的那个人在那儿。雨来没有接他的糖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鬼子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们把雨来打的脑袋嗡嗡叫,眼冒金花,鼻子流血,还嗷嗷吼叫拉出去枪毙。河沿上响了几枪。人们含着泪顺着河沿找雨来,忽然小伙伴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在芦苇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还像个小鸭子那样抖着头上的水,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原来枪没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冷不防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我要向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雨来学习。雨来一面和敌人斗争,一面坚持学习。现在我们在漂亮的学校,明亮的教室学习是多么幸福呀!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篇2

学了《小英雄雨来》之后,我不禁想到:十四岁的雨来有如此气魄,居然宁愿牺牲自己,也坚决不泄露党的机密,他真令人佩服。

我敬佩雨来的勇敢,面对凶残的日本鬼子他竟然无所畏惧。如果换做是我,很可能会被吓得腿脚发软,浑身发抖。可他没有,而是机智勇敢地和日本鬼子周旋。

我佩服他的机智。他正是用他的机智、聪明的头脑打败了日本鬼子,也正是他的机智挽救了李大叔和他自己的生命,这点我应当向他学习。

他那爱国的精神,更让我惊讶。他宁愿牺牲自己也决不告诉日本鬼子李大叔在哪里,要想想,那时他只有十四岁呀!那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啊!

雨来勇敢、机智、爱国,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我们要多为祖国做贡献,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篇3

《小英雄雨→←来》是一本抗日年代的故事,现在被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为语文课标必读丛书。它是有著名儿童文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金波主编,管桦著作的。

《小英雄雨来》是我最喜欢的书,对我的印象太深了,响应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雨来是个调皮的孩子,个头不高,但是机灵,还会游泳,更会扎猛子。被敌人抓到要枪毙,就是利用跳水扎猛子脱险的。雨来参加了儿童团尽职尽责的站岗放哨,丝毫不敢松懈。一个人在夜里为八路军送鸡毛信,机智勇敢的小雨来在分不请敌友的时候,把信悄悄的藏起来。终于到达终点,亲手把信交给了杜邵英,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沟通。

雨来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吃的苦,受的罪比我们多的多,书的最后雨来和八路军一起炸碉堡的时候受了伤,醒来后还不忘要支枪,打鬼子,为了国家不怕牺牲。如果没有先烈们的热血奉献,哪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呀。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篇4

今天,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本书。故事写的是晋察冀边区有一个村庄叫芦花村,村里有个小男孩名字叫雨来。他水性很好,尤其擅长潜水,像个小鸭子一样灵活。

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李大叔被敌人抓住了,鬼子让他交出李大叔,可是雨来宁死不屈,这下激怒了日军,敌人对他用了大刑,毒打、威逼、恐吓他,他仍然没有屈服更没有动摇,对于十二岁的小男孩来说,真是难能可贵啊!想想我们,能做到他那么英勇吗?小雨来表现出机智、勇敢的同敌人做斗争。雨来多么勇敢爱国呀!敌人用糖块、金戒指诱惑他,他没有接过糖和戒指,也没有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最后换来的是一顿毒打,要是换了我们一定忍受不了这种痛苦。

十二岁正如花儿绽放的时刻,我们还在爸爸妈妈的细心呵护下快乐的生活、学习、成长。父母处处关心我们,不仅交钱供我们上学还十分宠爱我们,在这种和平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发奋读书,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在学校要争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希望我能好好学习,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几十年前先辈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知道,逃避不是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只有鼓足勇气,乐观地迎接挑战,这样才能找到出路,取得胜利。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珍惜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珍惜美好的一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