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血战钢锯岭》在北美被定为R级的电影,因为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十分逼真、血腥、残酷。
但是昨日看完影片后,影片并没有改动,而且很完整。
这部电影虽然是部战争片,但是文弱的主人公二等兵道斯坚守与战争格格不入的信念,竭尽全力徒手救援。他的信念成为战友们坚挺下去的支柱。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二等兵道斯和大部分美国青年一样主动参军,为国而战。他的信条是,“当别人在夺去生命的时候,我要去挽救生命”,所以,他要成为一名军医,十分固执,不肯摸枪。
可以想象,这在严酷的军营里会带来怎样的孤立和霸凌。即使有人故意挑衅,道斯也从不还手。受尽屈辱,又不放弃参军,执意要上战场。
事实上,道斯是一名督徒。在他的信念里:“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点把它拼凑回来,这才是我为国参军的目的。”
然而,他们马上要面对的是二战中最惨烈血腥的战役之一——冲绳岛战役。历史记载,在该战役中,日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人数也高达7万人。
这里到处都是敌军的地洞,堡垒和埋伏。这摆明是送死的节奏。
尤其突如其来的爆头和血浆溅满银幕时,大家惊呼:我们终于与盼望已久的梅尔·吉布森迎面相撞啦。
其实,99%的战争电影都会一定程度美化战争场面,但梅尔·吉布森的脾气众所周知——《血战钢锯岭》评级是R。有多血腥暴力?简单说,17岁以下不得观看。梅尔·吉布森展示了一个只有名词动词,没有形容词的战争。
影片中,除了战争撕裂般的惨痛感,梅导还渲染了在炼狱中人与人之间赤诚的情感。加菲与“阿凡达”萨姆·沃辛顿、“极盗者”卢克·布雷西的战友情,与“精灵王”雨果·维文的父子情,同泰莉莎·帕尔默烽火恋人的伟大爱情,以及与文斯·沃恩官兵间的体恤之情都杀伤力十足,直戳人心。
梅尔·吉布森在电影表达上向来诚意,“他的电影里永远‘战’着一个内心细腻、表面坚硬、信仰坚定的男人”。没错,像他自己一样。
而在电影《血战钢锯岭》中的道斯亦是如此。
看完血战钢锯岭,有很多的感受,这部剧是我到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看的战争型电影了。首先,我是个不喜欢看打战类型的人,对于打打杀杀,动刀动枪一类型的我都敬而远之。故而,在网评很好的局势下,我仍然没有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也不得不说,我挺后悔的。
这部电影大部分讲的都是关于士兵戴斯蒙德道斯的故事,讲着他从小到入伍当兵的事情。
这部电影是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
以前不太关心这些,现在开始,会慢慢去关心影片的演员和导演,一部好的影片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部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在影片的最后也是有真人记录的,当真人出现的时候,我是泪目了。因为看完了才能真正的去体会到,那个士兵究竟经历过什么。
影片于2020年11月04日在美国上映,2020年12月08日在中国上映。 2020年12月,《血战钢锯岭》被选为2020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2020年2月,该片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最佳剪辑奖。
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也是很好。
以下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影片中男主道斯,是个有信仰的人,因为他坚定自己的信仰,所以他坚决不使用枪,也不会去杀人。因此他的坚持在别人眼中,就是不为战友考虑,不在乎战友的生死。
在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时候,他的父亲及妻子都默默支持了他。从小他就恨透了自己的父亲,还差一点开枪打死了他。可是最后,还是自己的父亲在军事法庭上解救了他。这一点也是很感动的。
最后,道斯上了战场。故事到这里,其实有些无以言明。因为战争始终是残酷的。道斯险象环生,在所有人都撤离了之后,用自己坚定的信仰,一次次返回那危险之地营救自己的战友。
这样的行为是会得到别人的刮目相看的,至少他的上尉用行动感激了他。
战争最后胜利了,令我觉得影片很好的地方有一个细节。在描写敌人的落败情景时,很好的尊重了对手。用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
值得大家去看。
《血战钢锯岭》一听到这个名字,我是没有想观看这部电影的欲望的。因为一听就知道这部电影是战争片,一想到战争中血肉横飞的血腥场面,我就十分抗拒。但是我的朋友们都说这部电影十分值得一看,而且网上的评论也不错。影片讲述了一名叫戴斯蒙德。道斯的年轻人,是一位虔诚的督徒,所以他认为每一条生命都是可贵的,即使在战场中他也坚持不使用武器去战斗,而是在战场上拯救伤者,在这场太平洋战争中,他凭借自己一个的力量拯救了七十多名受伤战友的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十分让人敬佩。在参军前他的信念就是不拿武器,希望能当上一名军医,在战场上拯救更多的生命。但是他没有如愿以偿分配到军医部队,在新兵训练中他因不拿武器受到军队上司霍威尔中士的嘲笑和针对。每天派戴斯蒙德去做粗重的活,而且道斯蒙德不拿武器的行为被军营里的人看为是懦夫的表现,所以军营的人也瞧不起他,经常欺负他。在这种场合,戴斯蒙德是多么的不合群,在一群想要在战争上奋战的汉子中,他却坚持不拿武器,就像当初人们始终相信地心说的时候,哥白尼却相信日心说那样,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最终他成功说服了军队并如愿加入了医疗队。
到了战争开始,一群士兵来到了高大垂直的山崖下,在他们来的路上,他们看到了一车车运满士兵尸体的车从他们身边经过,车上的士兵一个叠一个地躺着,有的断手断脚,有的血肉模糊,他们毫无生气,只剩下残缺的肉体。着群准备上战场的士兵们也有点慌乱了,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在枪击声,爆炸声中战争开始了。血液四溅,士兵们的身体被炸飞。而道斯蒙德在这激烈的战场上还要负责照顾伤员,他刚拿出一管血清,就被子弹打破,给救援增加了困难。
由于伤亡人数太多,美军觉定撤退。刚刚硝烟四起的战场,一瞬间安静的只能听到风吹的声音。那些在战场上被遗弃的伤员是多么的绝望,他们可能会被活活饿死,或者死在敌人的刺刀下,敌人是不会放过漏网之鱼的。这个时候道斯蒙德像救世主一样出现了,他小心翼翼的移动着,寻找存活的伤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伤员是一个满脸尘土的士兵,因为眼睛被尘土覆盖,他以为自己瞎了,当戴斯蒙德用水冲洗他的眼睛后,他说他又看到了光。是的,戴斯蒙德给伤员带来了希望之光。在敌军眼皮底下救走了一个又一个伤员,虽然他已经筋疲力尽了,但他还自言自语地说,只要再一个,还能救一个,就这样他就了几十名伤员。
当戴斯蒙德回到军营中时,军营中的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他。在病床上的人,看见他也十分激动,他给军营中的人带来了士气,迎着这股士气士兵们再次上了战场,敌军举白旗投降,这场战争终于就这样结束了。
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战争是多么的残酷,虽然现在世界比以前和平,但是局部地区还是动荡不安。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戴斯蒙德那样珍惜每条生命,那世界是不是更和平。
第一次3d观影体验,我给了《血战钢锯岭》。说说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吧。影片伊始,惊叹于d技术带来的奇特效果:汽车启动时座椅下方会传来真实的轰鸣声;画面切换到丛林山间时,整个影厅适时的弥漫出泥土芬芳;更神奇的是,男女主春心荡漾时,座椅也会应景的随之起伏。加上复古精致的画面、过分美丽的女主、各种甜蜜的恋爱桥段、多到害羞的吻戏……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觉这不是战争片,而是一部普通的爱情文艺片。
但当道斯进入军队,来到一个完全由男性构成的世界,画风开始突变,美国大兵们荷尔蒙爆棚,配角个个出彩,队长在训练新兵时贡献了最多的笑点。道斯因为自己不碰枪不杀人的信仰,遭受其他人的各种瞧不起和排挤,军方更是企图以精神有问题把他赶出部队。在各种刁难面前,作为一名觉悟不高的女性观众,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干嘛要在这里遭受这种屈辱,回家与娇妻相伴,过普通日子多好。可是道斯却固执的留了下来,为了和平,他愿意上战场,为了信仰,他不愿杀人,他只要做一名不配枪的战地医生,在别人杀戮生命时拯救生命。
上点赞数很高的短评这样写道: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的确,当通过了所有的训练与考核,道斯与军队一起前往日本冲绳时,真实的战争步步逼近,残酷的面纱徐徐拉开,那些画面真实的让人不忍直视:断掉的双脚血肉模糊、炮火瞬间将一个人摧毁、士兵空洞的双眼中盛满绝望……血淋淋的战争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展现出来,梅尔吉布森用写实的手法刻画战争,d效果让影厅变成了战场,这种震撼让人慨叹生于和平年代何其幸运。
当第一场惨烈的战事结束,所有人都已撤退,只留下道斯一人站在烽火连天之中,短暂的思考和犹豫之后,他毅然转身,投身于滚滚硝烟之中,此时,故事才真正开始。
枪林弹雨之中,他以惊人的毅力救出了一个又一个战友,明明已经精疲力竭,“One more”的信念却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闯入茫茫战火之中。上帝啊,请让我多救一个吧。救了一个之后,还想再救一个,救人这件事情仿佛上瘾一般,忘记了自己的安危,他明明是军营里最瘦小的一个,他明明是个连肉都不吃的素食主义者,谁给了他无尽的力量?是什么激发出了他强大的潜能?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一个夜晚,以一己之力救出了7个人。要在混乱的战场和敌人的扫荡中寻找到他们,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救治和言语的宽慰,要背着他们穿壕,走到悬崖边上,要把他们一一放至崖底,体力的透支和精神的高度紧张,他如何忍受过来?
他一开始是不被理解的,医疗营地里的医生们边手术边讨论:钢锯岭上有个神经病,在不断的往下运伤员。可是第二天,他成了所有战士心中的保护神,必须等他做完祈祷才敢上战场。当他最爱的《圣经》丢失,没有人像影片开头那样嘲笑他,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他找回,和他一起共同守护这份信仰。因为此时,大家都已明白,《圣经》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以自己的实力和精神,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钢铁岭上的两天两夜注定是道斯生命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直恪守了自己的信仰,没有用枪,没有杀人,一直在默默的救人。这样的故事听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一个没有枪的医疗兵,如何能够在步步险情的战场中单枪匹马的救出7人?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是根据历史上真人真事改编,事实本就如此,并不是编剧的脑洞大开。据说,真实的道斯犹如开挂一般,被俘虏的日军在接受审判时陈述,他们早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来回穿梭救人的医疗兵,可是每次要开枪射击他时,都扣不动扳机,看来冥冥之中果然有神庇佑。
他太累了,鏖战了两天两夜,影片定格在他置身于云端,安详的休息着。他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虽然伤痕累累,但终于荣归故里,娶了心爱的姑娘相伴一生,并享有87高寿。比起那些付出生命的英雄,这样善终动人的结局总是更能够慰藉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从怯懦到勇敢,被被人瞧不起到受人尊重。千篇一律的故事讲出来,却如此引人入胜。
说起来,我对它的片名不是很满意,原名《Hacksaw Ridge》,《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直译未免显得无功无过,太过刚硬和血腥,其实影片里有很多人文、柔软的细节。父亲的酗酒和殴打母亲给道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在心里早已杀死了父亲,可是父亲,又何尝不是战争的牺牲品?虽然惨遭毒打,但母亲依然对父亲充满深沉的爱,她跟道斯说:你不知道没上战场前的他有多好。饱受战争迫害的父亲,在道斯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之时,穿上久违的军装,动用人脉关系,用尽毕生荣光,为他换来了一线生机。父亲依然面容冷峻,可是谁都能读出他对儿子的爱。战争摧毁的不仅是那些逝去的生命,更让活着的人一直负重前行。
小时候道斯与弟弟打架,弟弟险些丧命,他因此皈依基督,有了毕生的信仰。长大后他救了一个人,医生跟他说:多亏了你,你救了他一命。看得到他眼中的晶莹闪烁,对于差点失手杀人的他来说,救人的意义格外重大。这些战场之外的种种伏笔,体会得到导演的用心。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让我们在观影的两个小时里血脉贲张激情澎湃,更重要的是在影片结束后带给我们深入的思考。思考战争为何会存在,思考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思考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争究竟是何种模样,影片呈现出的究竟有多少。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也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只能祈祷世间再无战争。
这就是奇迹!
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又因为阻止父亲时枪走火差点伤人。这些经历都为他对枪敬而远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己方部队撤退之后,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邻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创造就这种奇迹,那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
某影评说:“让我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他是这是20xx年唯一的一部杀入影史百强的作品,靠着8.3的IMDB分数排在第91位。第二,则是梅尔·吉布森这个金字招牌,这个在九六年,就凭借着《勇敢的心》囊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彪悍人物蛰伏十年以后,带着全新的作品回归,让我完全无法拒绝第一时间来尝鲜。”显然,看到这样的影评我也只能感慨大作的名门出处和赞叹我的影视审美尚算在线,确实是震撼人心的好片,即使我不知道它有那么大的来头和名头,也不妨碍它让我心跳加速和热泪盈眶然后一股情感想要喷薄而出却不知从何说起。
大部团队20几号人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之所以确定看这部电影是源于推荐也更源于战斗片所能带来的启发式的团队进攻意识。无疑这很激发我们的狼性,即使在打了一场意志力的胜战之后。
电影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描写艾尔蒙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仰,从他童年的经历,一次意外差点害死兄弟,难以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暴戾生活,以及成年之后偶然救了一个人之后一见钟情美丽护士的一段爱情,这样的经历将他引导向了敬爱生命和决不杀人的信仰,下半部分主要刻画他参军后的经历以及到最后身陷战火中时,这样的信仰产生多大的力量?这部电影看完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当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还是不停的念叨着“onemore,onemore”,只要能多救一个人,他都觉得这是他对上帝最好的回应。
纠之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信仰,或许在和平年代并不会那么被放大被广而宣扬,但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却让我尤为触动和深刻,看到几分钟前还站在路边看着一辆辆运送伤员和尸体的车子走过的尚斗志昂扬的列兵们在几分钟后就在荧屏中被弹火击中倒下,这样的鲜明对比,却是最反复无常的生死不期,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几张消逝的再也看不见的青涩脸庞。看到一个个被炸的血肉模糊的战士仍在乞求救护渴望生存的时候,看到多斯一次次义无反顾的跑回战场中救下一个个企盼救援的列兵时,我捂着自己的心,是那样激动和震撼,健康完整的生存在这世界,不知道有多好!更强烈的对比是看到日军被海舰炮火攻击,在战败时惨遭杀戮和屈辱时的画面,会联想到,当时战火中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战士,是否比这更炮火无情,血腥残虐。
现在的生活我们庆幸不用过多忧国忧民,还能偶尔奢侈和浪漫,却也有无可奈何的现实的残酷考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人都喜欢把它比拟成一个没有硝烟的小战场。生活中困于琐事的烦恼,物质的追逐,时间的安排和惰性的挣扎,工作中囿于目标的达成,工资的涨跌,加班的劳累和迷茫的求索,很多时候不是在与他人的斗争,就是在自我的纠结和执拗。没有手***和机关枪可以横扫一切的障碍,没有掩护和地洞可以避开一切的攻击,更像是赤裸裸的站在许多人的战场中进行一场一个人的自导自演的战争,还要顾及当我倒下的`时候是否会有人来测试我的呼吸平稳度将我脱离战争现场进行抢救医治。.。
如果是一个人去看这样的电影,我一定会更加有一种不安和离索,如上所说的一个人陷于一场战役中孤独求索的感觉。庆幸是跟这样一个团队来看的,当看完之后我们熙熙攘攘的从电影院走出来,看到外面依旧现实太平,看到大家都说看哭了的时候,看到朋友圈我们走过的足迹晒过的阳光美照,和回想起才刚过不久经历的一场我们工作上的小胜战,会顿然觉得,很多时候自己都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迷茫求索,而是有很多人与你一起经历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忧伤,小题大关,并且还能带给你感动和欢乐,让你感到前行的无忧放心!
多斯的信仰是生命至上,来自于胸口的圣经;我们的信仰或许已有很多明确的缺失,但其实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是否足够坚持和坚韧,坚韧的程度决定它拯救自己和拯救他人的力量!
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邻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创造就这种奇迹,那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
看完《血战钢锯岭》,我立马给它起了另一个标题——信仰、良知与惨烈战争的较量,呵呵,虽然我的有点长,但是似乎与影片所表达的主题更贴切些。
就这部影片,我想谈谈它给我带来的强烈震撼,139分钟的时间,我是一点没拉下,看完全篇又看字幕,当白色的字幕出现,音乐响起,我仿佛看到影片制作团队在幕后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还有那充满着兴奋的激情、巨大的成就感。我们不得不承认,导演、编辑包括演员在这部影片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且展现了他们作为电影人智慧、执着、巧思的一面。
电影一开始的场面就很震撼,熊熊烈火,血肉横飞,近距离短镜头的战争写实画面直扑眼前,整个画面让我想到这些词:惨烈、血腥、生命瞬间倒下、到处是尸体、空气中充满着绝望、拼杀、求生欲望及死亡的味道,前五分钟我就被这影片所吸进去了,这也正是作为一个导演所要具备的最佳能力之一。
《血战钢锯岭》除了场景拍摄的成功,还有剧情安排的巧妙。先说影片的时代背景和事件背景,影片的时代处于二战期间,准确说是1945年4月,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国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1945年4月,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在太平洋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而要想拿下冲绳岛,就必须先攻破日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美国大兵中,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就是来自美国弗吉尼亚也是本片男主角的德斯蒙德·多斯。
情节上从男主角德斯蒙德·多斯(以下称多斯)的家庭尤其是他的父亲入手,多斯的父亲是一战老兵,由于战争失去了三个最好的哥们兼战友,他的脾气也变得暴躁、阴郁,经常跑到墓地和他们自说自话,其中这段对话安排的很精彩。
他的父亲对已故的战友说“杰克孙街和主街的街角挖了,铺了人行道,你们肯定认不出来了,恐怕他们(邻居或友人)也很难认出你们,我经过他们身边时,他们就差点没认出我来,仿佛我和你们一起死了,仿佛我们从未存在过”,从这些话观众可以感受到,多斯的父亲由于战争,更由于亲密战友的离去,内心已经是一片死灰,战争的创伤和死亡的阴影一直在困扰着他,这从侧面烘托了影片的主题——战争对人性的改变。原来的他勇敢,爱自己的家庭,不会打骂妻子和儿子,现在的他经常干些连他自己都觉得很可怕的事。(令我至今没想清楚的是,多斯的父亲为什么要在日出时打他们一顿,然后在日落时又打他们一顿,难道只有这样才能展示或宣告他这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抑或显得他这一天过的多么的令人难以忘记,以便让三个战友感知?)
但尽管如此,多斯的母亲依然爱着他,当儿时的多斯来到受伤的母亲身旁,他的母亲说:他不是恨你们,而是恨自己,只是有时……(这省略的部分我猜应该是“控制不住自己”吧),母亲依然在为父亲辩护,争取儿子们的谅解。
这里,导演并没有直接去拍摄或以一种回想倒叙的方式去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通过多斯父亲那暴虐的脾气,苦痛、纠结的内心,以及对儿子和妻子无谓的情感发泄,内心既不愿意让儿子参军等细节,向观众集中传达了一个认识:即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灭绝和对人的心灵、精神所造成的巨大创伤,即便战争结束,这些依然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看到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西方垮掉的一代和战后精神恐惧症,以前有不少欧美影片曾拍过这些)
细想后就会发现,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刻意让其充满着浓郁的——氛围,在这个背景的烘托下,导演一步步让男主角多斯从一个普通人通过信仰逐渐发展为一个精神领袖或者说一个信仰导师。从刚开始的基督训导“你可听过,耶和华是永恒之神,创造地极之主,他既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无人可揣度,他赐力量予疲乏者,增能力予软弱者,正值青春也会疲惫困倦,青年亦会绊倒跌跤,但信仰上帝者,必重新得力,他们必如赢展翅翱翔,必奔跑而不疲倦,必行走而不跌倒”,到“哥俩打架,多斯良心上感到不安,就去跑到门后盯着《主祷文十诫》,然后他母亲告诫他说‘杀人是众恶之首,夺取他人的性命,在上帝眼中是最严重的罪,没别的比这更令他伤心’”,再到“史密提故意挑衅多斯,打他左脸后让其再递上右脸”等等,这些都源自于圣经。
个人认为,这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对上帝的信仰,对人性中那些正义、良知、美好事物的追求。从一个侧面,我们看到——不仅在生活中对西方的社会、家庭影响至深,且在人(某部分人)的内心深处、精神领域占有着无可动摇的地位,但在表现这些时,影片跳出了“直接表白”的窠臼,通过让男主角历经一系列挑战对比鲜明地给我们展示了信仰的坚定性。
挑战一:圣经教导他爱邻人,当他得知有两个同龄人因未能参军而自杀时,他的怜爱之心告诉他,他必须参军,否则就是对自己信仰的背叛,这是多斯参军的动因——爱邻人,要良知。同时,这也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因为他参军的目的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去保家卫国,打击敌人,杀死敌人,他是一个因良知而拒绝携带武器者,他的目标是军医,是要去战场上救人。(如果不是这个身份,估计他早就死在战场了,所以说,正是这个身份和他对基督的信仰成就了他)
挑战二:信仰教导他不许杀人,因此,在进行射击训练时,他拒绝拿枪,但不拿枪就通不过训练,通不过训练就上不了战场,他救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信仰又一次受到挑战。影片中有一段,我记得非常深刻,就是当别人都休假可以回家探望时,那个光头长官唯独没有批多斯假期,因为他违反了军规,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不拿起枪训练,要不被送上军事法庭。看到这,我第一时间想起了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一条军规》,这几乎就是那本书中所揭示的悖论的翻版,这让我有理由怀疑,导演或编剧借用了《第二十一条军规》里的创意,不然这也太巧了。
挑战三:多斯被关进监狱,女友来看他,女友多罗西劝他不要太自傲和倔强,适当的时候要做出表面的妥协,就算做做样子也行,还说多斯把自己的意志当作了上帝的意志。而多斯的回答是:如果我不能忠于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更不是成为你希望我成为的那个男人。
瞧瞧,在无比美好且准备倾注一生情意的爱情面前,男主人公依然没有动摇其信仰。看到这时,我对多斯这个人物是彻底折服了,心中只有一句话,就是信仰的力量无坚不摧,不可战胜。
挑战四:进入前线后,惨烈的战争场面给从未上过战场的多斯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惊,刚开始他似乎动摇了,觉得上帝怎么能这样呢?让这么多人被活活的烧死或打死,他告慰自己说这一切都不是上帝的安排,但随后通过自己所创造的神一样的奇迹(在敌人的追杀下救出了75位伤员,包括他的上司,那个训练他们给他们起外号的教导员),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当一个士兵呼喊“救我,上帝”时,他似乎真的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之后他不停地鼓励自己说“再救一个,帮我再救一个”。当看到这,我又禁不止想起了另一部著名的二战电影,呵呵,你也想到了?对,就是《辛德勒的名单》,只不过那部影片中,男主人公是用财产、珠宝救人,而这部男主人公是用肉体和坚强意识救人。
还有一个挑战在影片的最后,当准备第二波进攻时,大家都希望有多斯在,而他们的长官也希望这样,多斯此时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不巧的是那天正好是多斯的安息日,圣经教导安息日是不能干活的,要安心侍奉上帝,更别说参与到无情的杀戮当中了。但此时,相对于战友的生命,胜利的在望,遵守安息日这个信仰的末节似乎已经显得不再重要,所以多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战友们站在了一起,这虽然违背了圣经的仪式,但却从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另一种信仰——对正义和胜利的渴望,对亲人和祖国的报答。
当多斯受伤被送下悬崖,怀抱圣经,导演用一种近乎神示的方式告诉观众,多斯由于对信仰的虔诚,已经成为上帝最忠实的信徒,要想学到其中的真义,我们须仰视才见。
除了以上这些,影片中可圈可点的还有很多,比如刚到前线,当这些新兵看到几辆大卡车经过,上面堆满了死尸,而坐着的几个活着的面孔也是个个表情绝望、悲惨。这些镜头,导演没用一句台词,仅仅通过老兵和新兵的表情对比就把战争的惨烈和残酷程度一下子让观众体会到了。(当时看到这,我整个的心都是吊着的,太震撼了)
另一处可圈点的是通过台词表现的,哪句台词呢?就是在战争间隙,一个士兵绝望地说出的“战争时期父葬子,和平时期子葬父”,这句话一说出,给影片瞬间笼罩上了一种悲情成分,极好的刻画出了当时在众兵士心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情绪。
还有一点就是导演——梅尔·吉普森,从最早看他的《勇敢的心》(现在似乎还能想起他饰演的那个人的嘶喊“freedom”),到现在的《血战钢锯岭》,他完全从一个让无数影迷为之倾倒的演员,成功蜕变成了一个能拍出如此精品的实力派导演。
好了,不多说了,相信大家在看了影片后,也都有各自的感受和看法。在此,让我们一起重温《血战钢锯岭》,感谢那些经典电影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新时代下,让我们一起珍爱和平,拒绝战争,拒绝假丑恶。最后,小编把影片中出现的一些句子摘选了些,送给大家。
影片金句:
当世界在自我毁灭时,我觉得做一点点补救,并不是一件坏事。
上帝说不可杀人,我给你们一个新的戒律,即你们要爱彼此,就像我爱你们。
任何干预他人信仰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不管在军队里还是别的地方。
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变得认真,会严肃对待自己的人生,就会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而他(多斯)就是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