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险为夷的歇后语及详细解释【通用4篇】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化险为夷的歇后语及详细解释【通用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化险为夷的歇后语及详细解释 篇1

悬崖上勒马——化险为夷

一、关于“化险为夷”

(一)解释

1、字解释

险:危险,艰难险阻;夷:平坦、平安。从险境中化成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夷有三种含意:

(1)平坦,平安;

(2)破坏建筑物(使之成为平地)例:夷为平地;

(3)灭掉,杀尽,例:夷族。其中,在化险为夷中,这个夷字为第一解,既化险境为平安。

2、词解释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变成平安。

(二)出处

唐·韩云卿《平蛮颂序》:“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以后还望中堂忍辱负重,化险为夷。”

(三)语法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指危险的处境变成平安

(四)示例

除夕遇险的一幕,自然又回忆起来,但我们这一次是了,虽然费了一些周折。(郭沫若《革命春秋·南昌之一夜》)1990年《商丘地区建筑志》:“袁家山又称吕祖庙,是明朝兵部尚书袁可立为纪念他渡江时化险为夷而建成。”

(五)正反词汇

1、近义词

转危为安、逢凶化吉、绝处逢生、虎口脱险、有惊无险、转败为功、转败为胜、起死回生

2、反义词

火上浇油弄巧成拙雪上加霜危如累卵

二、关于“诸葛亮大摆空城计”

(一)有关“空城计”的歇后语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空城计退敌——反败为胜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但切忌多次使用。

(二)作为成语的“空城计”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

用法: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实例: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这“空城计”也有失手的时候。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引证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但不限于守城。明罗贯中据郭冲《条诸葛亮五事》(按系民间传说)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其情节为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七:“大堂上面那里有甚么机关枪呢?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要空得厉害的,是老卒残兵的影子都不见一个。”茅盾《子夜》十六:“周仲伟像‘空城计’里的诸葛亮似的笑退了那八个代表。

(三)作为典故的“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首先提出诸葛亮的空城计的是南北朝一个叫做郭冲的人,后被罗贯中引用。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四)作为“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

1、《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2、《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一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它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特的功效。

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能准确地惴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

化险为夷的歇后语及详细解释 篇2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但不限于守城。明罗贯中据郭冲《条诸葛亮五事》(按系民间传说)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其情节为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七:“大堂上面那里有甚么机关枪呢?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要空得厉害的,是老卒残兵的影子都不见一个。”茅盾《子夜》十六:“周仲伟像‘空城计’里的诸葛亮似的笑退了那八个代表。”

典故:

《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合,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且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而“郭冲三事”并未说明诸葛亮是在街亭之战时用的空城计,以司马懿在街亭之战时的所在地来否定“郭冲三事”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化险为夷造句 篇3

1、大浪打过来时,大家才能化险为夷,倖免于难。

2、而在师父的护佑下,我们当然一路上都能化险为夷。

3、他诈骗的手段并非总是面面俱到? 所以他还要好好学着点怎么准备好应急方案? 但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同立场坚定的意志力往往能够带来天才般的灵光一闪,从而峰回路转、化险为夷。

4、迟来的体验师父无边法力,使徒儿化险为夷喜悦的鸽子

5、最后得出“对内改革,对外整合能够使我国报业的经营危机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结论。

6、幸亏台风转向,才让这支登山队化险为夷,平安下山。

7、反之,即使情况严峻,若能正确判断局势,当机立断,顺应民意,不但可使局面化险为夷,也无损管治者的威信。

8、工作陷阱虽然层出不穷,但只要小心谨慎,遇到有不明白的地方,向有关方面寻求协助,定能化险为夷。

9、谢师兄夫妇赶紧借用邻居的房间打坐,感谢师父的照顾,让他们一家人能在洪水土石流中,平安地下山,也祈求师父能化险为夷!

10、森林火灾几乎无法控制,幸好老天突然下起大雨,才化险为夷。

11、当遇见困难时这位绅士地英镑总是都能替他排除障碍,化险为夷,可是这一回英镑也不灵了。

12、有了医护人员地细心照顾,爷爷地病情才能化险为夷。

13、但凡事都会有过犹不及地风险,带来反效果。假如市民大众都以为但凡货币银行或金融遇上甚么问题,央行必能即时救御,化险为夷,那他们失望地机会将会很大。

14、遇到意外,首先要保持冷静,才能沉著应付,化险为夷。

15、由于大家地共同努力,终于化险为夷,消弭一场可能发生地灾祸。

16、遇到这么危险的事,他竟然能化险为夷,真是福星高照。

17、突见一位肩背书包的印族少年急步过去搀扶他,过往汽车也停车相让,终于化险为夷!

18、如果不是消防队员及时抢救,化险为夷,这场火灾恐怕会造成惨重的伤亡。

化险为夷的歇后语 篇4

孔明大摆空城计 ———— 化险为夷

悬崖上勒马 ———— 化险为夷

孔明摆空城计 ———— 化险为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