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上,争分夺秒。应考作文要求在正确审题立意的前提下,下笔要快。因为考试时间容不得在动笔之前反反复复思量怎样开头?如果按平时作文那样迟迟不动笔,那么时间上无法保证完成,纵然腹内有上好,又有何用?所以,学会一些好的开头方法,以备应试时迅速择优而用,是十分必要的。想一想,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开头呢?下面是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精选9篇),欢迎参考阅读。
关键词:《文章轨范》;作文教材;编选
《文章轨范》是宋人谢枋得据当时科举制度之需而作,提出“初要胆大,终要心小”,提高其科考能力,强调文体的实用性,对科举文体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文章轨范》在其编选目的、写作建议和选文编排上可以为我们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一、 实用性写作目的
《文章轨范》是谢据科举而编写,服务于应试举子的科举需要,意在提高其科举写作能力。明代王守仁在《重刻文章轨范序》中说:“宋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是独为举业设耳。”当然,“为举业”的目的虽事功,但也需通过提高士子的写作能力来实现,因此也从客观上提高了写作的理论水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形成实际写作能力,对常用问题的写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虽然两者目的不同,但在强调文体实用性这一点上,《文章轨范》对现下的作文教材编写还是有益的。作文教材的编写,其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二、 循序渐进的写作过程
谢认为:“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在学生对写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以写作技法、技巧引导他们由粗入细,这样既放得开,历练到一定程度,又收得拢,才能渐入佳境。
在对于某种文体的训练上,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开始时候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放胆行文;形成写作兴趣以后辅以技巧方面的引导,使之能收放自如,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作文教材的编写也应循序渐进的安排训练内容。经过中学各个阶段的渐进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三种文体写作要求与技巧。
三、 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文章轨范》选文与编排的特点
1.《文章轨范》在选文上很有特点。
首先,重视选文内容。谢枋得特别推崇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不关世教,虽工无益”。因此,《文章轨范》中选取的文章多思想性较高,许多文章也因《文章轨范》的编选而流芳后世。
其次,重视雄辩文。策论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方法与内容。《文章轨范》所选文章以论说文为主,他认为,“辩难攻击之文,虽厉声色,虽露锋芒,然气力雄健,光焰长远,读之令人意强而神爽”。(卷二识语)但是谢并未为此意图所局限,通过选文与评注,他形象具体的表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大胆表达自我。譬如,卷七选取韩愈《送孟东野序》与《杂说下》两文,明显地表现出他对朝廷昏庸,扼杀人才的不满。
2.《文章轨范》在编排上的特点。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受编选意图影响,《文章轨范》各卷之间作品的排列是根据士人学习科举程文的进度来安排的。谢枋得认为:“凡作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人细,由俗人雅,由繁人简,由豪荡人纯粹。”(卷一识语)因此,他将本于礼义、老于世事、合于人情的“粗枝大叶之文”与气力雄健、光焰长远的“辩难攻击之文”放在全书的最前面,题为“放胆文”。初学者由此人门,能“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同上)在以豪荡为根底,有了文字驰骋之势,下笔无滞碍之后,谢枋得认为作文便须注意谨严简重。他紧接着安排的便是“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操纵”(卷三识语)、“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卷六识语)的“小心文”。这部分共五卷四十七篇,由此可以看出谢对简雅纯粹之文的重视。
其次,重视艺术技巧的指导。谢枋得编选《文章轨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士子们写好文章,因此强调和突出的是用词、造句、修辞、构思等方面的艺术技巧。就具体内容而言,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如文章的命意、用笔、句法、字法、起承转合、章句特色等,亦间以注音、释义、解释典故和补充史实。这些评语,多是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此类夹评,在全书中非常普遍,它对初学者理解文意、掌握作文技巧很有帮助。
(二)现行作文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教材
首先,这套教材,读写合一,但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写作知识散见于阅读单元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作文训练点之间联系松散,跳跃性太大,而且明显遗漏了一些基础性的单项训练。
其次,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上未作通盘考虑,各自为政,影响作文教学的序列,不利于作文教学的循序渐进。如初中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作文训练分别安排如下内容:一是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二是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三是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四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而在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中,设置如下内容:一是多角度观察、思考;二是确立中心,精选材料;三是丰富联想,完善结构;四是巧用表达技法。按一般规律而言,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相隔三年,在知识层次上应有一定的差异和距离,但上述多个训练点却彼此交叉,区别不大。
2.苏教版语文与作文教材
首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安排。苏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作文训练安排19次,每次一个专题,大都由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两部分组成。但是写作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价值,写作训练缺乏实际选择意义。
其次,《写作》教材。这本《写作》教材编得很好。分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文学作品写作三大块,每块若干分点。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这些训练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本《写作》教材只是选修教材,不是每个学生都要选择的。所以,这本选修教材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还有,如果让学生三年只用这本教材的话,训练的量又显得太少。
3.现行作文教材泛滥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非教科书作文教材,这类作文教材,大多采用“范文+点评”的形式,分门别类。对于范文,往往是把一些大家之作摆上教材,而很难见到一些中学生自己的文章。这样的选文也就不肯能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了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点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由于推崇作家们的成功,不少教材把作家们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搬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上来,强调多观察,多积累素材,而忽视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另一种点评则强调技法讲授要多,技法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模式化。
(三)《文章轨范》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1.范文选择上
首先,选入作文课本的文章,既要有与写作理论配套的作家作品,也要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作家作品不一定是名家作品,但必须短小精美,富有时代气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适应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适于中学生模仿。这些文章必须文质兼美,经得起推敲,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些随大流的人云亦云的赶时髦的平庸的时文必须坚决摈弃。
作文课本中还应该精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这些佳作最好是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或有影响的地区性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的作文,它出于中学生之手,符合中学生的思想感情,特别适于中学生模仿,这种模仿不是雷同,而是受启迪之后的创造。
其次,作文课本中应该选录足够数量的登阶作文。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中等水平的文章进行面批,指导该生反复推敲修改,最后成为佳作。这对该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用,最好的办法是把面批的内容详细地逐点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把初稿、评点和修改稿都印发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把初稿和评点印发给全体学生,请每位学生各自完成修改稿。这种训练反复进行,结构怎样调整、主旨怎样深化、细节怎样补充、文字怎样润色等等,学生就会慢慢地有所体会,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第三,议论文应该占重点。对于中学教学而言,中高考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指挥棒。虽然现在高考作文很少对文体有所要求,基本上都文体不限。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文体不限并未从根本上减轻作文写作的难度。少数作文写作较好的同学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议论文是最“稳妥”的写作文体,这种文体写作模式相对固定,因此也“容易”拿分,至少不会拖后腿。因此,多安排议论文是十分有必要的。
2.教材编排上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作文教材的开始阶段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写作,自由表达内心,让学生能够将情感诉诸笔端。等到学生逐渐形成对写作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之后,在以写作技法、技巧加以引导,形成写作能力。特别是对登阶作文的反复修改,要注意这一原则,先让学生大胆改,然后逐渐引导反复修改,让学生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登堂入室。
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来编写中学作文教材,要顾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智能水平、个性特征,建立部分与整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层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等级差别。如“叙”与“议”,叙为基础、根本,议是补充、提高。二者相较,“叙”更是重中之重,是作文之“本”。因为,青少年形象思维发展较快,逻辑思维要到一定年龄才能成熟,所以,学生写作要遵循“先叙后议”的原则。
第三,要有理论指导。就具体内容而言,《文章轨范》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多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而文章的总体风格、突出特点及其师承源流,这是《文章轨范》的总评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编排作文较此案的时候,既要有最范文字词句段的夹评,也要有对范文整体的总评,同时更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有点、线、面三位一体,才能使学生对作文有立体全面的感觉,既能从小处进行斟酌,又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收得拢又放得开。
作文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汲取经验,为我所用,及早尽快的编写更多优秀的作文教材。
参考文献:
[1]谢枋得。文章轨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现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经济更加迅猛地发展,信息传递异常快疾一切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都在加快。我们生活再这个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工作需要效率,都讲求速效,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胜利。时代需要我们控制最优化时量快速作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也要求"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原来《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大纲》要求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指导与能力培养缺乏完整体系,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处于疲软状态,学生常常"谈作色变"。而快速作文具体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
快速作文与学生的思维息息相关,那种混乱的、拖沓的思维已不能适应社会、紧张、快节奏的严峻现实要求必须清晰、流畅地表达。而快速作文开发了学生地内在潜能,优化了学生的思维。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为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社交,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提高作文质量,除了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控制最优化时量,培养学生最优作文方法。
二、第四学段(7--9年级)快速作文目标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行为志趣,要求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六百到八百左右的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三、作文过程最优化的时量控制--六环节
快速作文要求对作文过程有时间观念,必须严密控制时量,要做到"胸中有丘壑"。下面时量控制表是教改老师和学生的实验经验。具体操作时因人而宜,灵活掌握。大致安排如下:
形式
字数总时量
作文过程
命题作文
600
800字左右
40分钟
审题
(拟题)
构思
行文
修改
3--5
分钟
左右
5
分钟
左右
起笔
重点
结尾
3
5
分钟
3
分钟25
分钟2
分钟
材料作文
30分钟左右
话题作文
最优写作程序:
快速作文实行了最优化时量控制,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要有最优的写作程序。根据写作的程序,将作文全过程确定为六个环节:1、细审题(快拟题);2、速运思;3、妙起笔;4、攻重点;5、巧结尾;6、快修改。
学生快速理清思路,立定格局后,立即行文。在行文过程中要求按三个环节一挥而就,中途不停、不改、不念。文学大师鲁迅在《给叶紫》中曾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地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应该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成文后,再集中精力,手脑并用,对文章做准确、有效地增、删、改,完成整个作文过程。
四、作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时量控制--七步双课时
在课堂操作中,加快节奏,增大作文教学密度,实行最优化时量控制,缩短训练周期,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大体这样控制:
总时量口头作文理论指导出示题目组织教学写作过程教师浏览下座讨论
分组研讨学生评改教师指导学生范读师生评议总结
90
分钟4分钟1分钟40分钟5--10
分钟15-20分钟10分钟5分钟
快速作文课堂教学七步骤:
1、口头作文,理论指导
此步骤主要进行快速作文的准备工作。上课学生起立后进行2分钟左右的命题作文。所命题目要精心确定,尽可能与本次作文相关相连,然后针对学生的作文,有的放失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2、出示题目,组织教学
即命题,所命题目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作文训练计划。
3、写作过程,教师浏览
出示题目后,学生写作,技术巡视、检查,当堂备课(亦可下水作文),交卷后,迅速对试卷浏览,做到胸中有数。
4、下座讨论,分组研讨
交卷后,要求学生谈自己的作文过程,然后讨论,教师做一定的"终判",使学生明确该写些什么和怎样写。
5、学生评改,教师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合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这一步骤由学生互改或自批,要求学生按评改的方法和层次不同的量化标准分项评估(附快速作文评改反馈卡),最后对所评改的作文做150字左右的总评语。这样就把讨论研讨时获得的理论和自己写作中的体验反馈出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6、学生范读,师生评议
选出较为典型的作文,由学生自读,师生进行评议。
7、师生总结
由教师或学生分析本次作文的优劣点与得失,教师可对文章各个环节的处理在方法上作翔实的指导,指示指导学生尚未挖掘到的方面,解答学生作文、讨论、评议、修改中发现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快速作文法。
当然,这种"七步双课时"的教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型,亦可据此上成指导课、评改课、讲评课等。根据计划和实际情况,具体操作。以上具体讲的是写作实践课型,常用的还有理论指导课型,其基本结构是:一、实例导向;二、方法指导;三、写作实践;四、检查小结。这种课型理论联系实际,讲理论不空洞说教,讲实例不就事论事,把典型范例、理论指导和写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讲授快速写作方法技巧及训练适应用这种课型,
五、培养最优作文法
快速作文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神奇之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米之炊"是不可能进行快速作文的。要逐步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最优作文法。
(一)培养写作兴趣,建立材料库
"情动而辞法"(刘勰《文心雕龙》)。提高写作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有感而作,有情而发。
"快速作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调查、访问等途径从生活中直接获取材料,建立起丰富的直接材料库;通过上网,阅读书籍、报刊等,积累典型、新颖、准确的间接材料库;语言是写作的媒体,所以必须学习群众语言,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语法、修辞技能、丰富写作语言,建立语言材料库。
一、不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不知道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无从下手;
二、入题、选材、论证刻板,缺乏散文的灵动;
三、叙议散漫或游离,缺乏论证的明确和集中。
议论性散文既有议论文的鲜明论点、丰富论据和严谨论证,又有散文的飘逸结构、跳跃语言和轻松表达。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但它和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又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做到情理交融。因为议论性散文既可以像议论文一样挖掘事物的本质,表达深刻的思想,又可以像散文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感,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较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那么,作为一种讨巧的文体,怎样才能写好?有何章法可循?
要想让自己的议论性散文在芸芸作文中夺人眼球,不管是构思,还是入题、论证、结尾都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只有在整体上立足“巧”字,才能写出灵动,写出深度,写出文采。
一、熟悉框架,巧构思
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框架较程式化,易于掌握,较容易在考场上快速构思,它的基本框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 形象入题,明确中心;
主体 分解论点,灵活论证;
结尾 华丽收束,给人启迪。
议论性散文看似信马由缰,形式多样,实则开合有度,紧凑完美。它像议论文一样需要分论点,需要具体深入地从多方面或多层次阐释和证明中心论点。议论性散文分论点的表述应该清晰而凝练,最好警句化。对论点的分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横向并列式分解
(1)阐内涵(是什么?)对中心论点或论题的属性、思想意义、内容等进行揭示与阐发,是对某一论题思考认识的结果。
(2)追原因(为什么?)把标题或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其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对标题或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抓住了其中几个主要原因,也就形成了几个分论点。
(3)寻措施(怎么办?)集中笔墨解决论证中的“怎么办”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4)索结果(会怎样?)以标题或中心论点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怎样的意义、作用、价值和影响。也就是说有了这个标题或中心论点会怎么样。
2.纵向递进式分解
(1)按意义上由浅入深、事理上由简单到复杂、影响上由小到大等顺序对论点进行分析。
(2)从三个层次对论点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中“为什么?”或“怎么样?”往往还可以再分解。
3.对比式分解
对比式分解即从假设的角度,对论点进行正反分析。
(1)围绕中心论点,全文进行两个大的层面的对比。
(2)在大的层面对比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的层面的对比。
二、力求形象,巧入题
议论性散文虽然不如议论文那么论点分明,逻辑严密,但议论性散文也应该确立议论的话题或者说论题,这个论题往往不必像议论文写作中那样直白地陈述和阐释,只需要将其形象地引出,以之作为议论的中心即可。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可以用一些事例、现象、故事、名言等巧妙引入,读来既有趣又自然。议论性散文的开头,语言要富有文采,当然也应该开宗明义,让读者明白你的主旨指向。议论性散文的开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2.巧设情景,唤起共鸣
3.巧借事例,自然入题 4.巧引名言,彰显底蕴
5.巧追历史,增添人文 6.巧扣现实,发人深省
三、阐述灵动,巧论证
议论性散文不用像严谨的议论文一样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也不用完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但要想让自己的作文熠熠生辉,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挑选材料要鲜活新颖,切忌老套陈旧;阐述材料要生动形象,切忌枯燥乏味;表达句式要丰富灵活,切忌单调死板。
议论性散文的选材和论证的方法是丰富灵活的,归纳近年高考佳作,提供以下五种技法供参考:
1.巧串名句添诗意 根据表达需要,可以将一些名言名句巧妙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来烘托形象,印证观点,增添意蕴。
2.巧借想象展历史 根据掌握的史实合理想象,再现历史人物活动画面,形象化地表现人物某种品性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情怀。
3.巧凭现象解内涵 借助现实中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巧妙地解释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4.巧释故事作分析 在议论性散文中,我们可以把论据表述成“何人、何事、何结果”的故事模式,然后通过对故事巧妙分析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起到论述作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5.巧作思辨呈高度 很多同学喜欢以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风情事物为载体写议论性散文,但往往仅停留于感怀历史的抒情层面,未免使文章的立意缺乏高度。写历史,如果能作适当的思辨性分析,并做到以史写实,以事传情,文章的立意就有了一定的高度。
四、给人启迪,巧收尾
结尾是结构完整的重要一环,读者对文章整体印象的好坏,结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好技术小论文
刘德阳
技术小论文通常是指篇幅不长、小处着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论文。写好技术小论文,方法众多,关键要把握三点。
一是不拘一格,做好选题。
技术小论文是对科技攻关活动的经验性总结,凡是与生产经营建设相关的内容,均可以做为技术小论文的选题。有些似乎很不起眼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无论是否取得实效或成果,均可以拿来形成一家之言。从简易的地方入手,多留心,多积累,有所得,有所思,自有所感。当然,我们的选题也不是漫无边际,要尽量求新、求真、求深,要朝着解决生产难题、提高运行质量的方向努力,使我们的写作更富有实际意义。
二是形式多样,重在表达。
小论文通常不需要按严谨的论文格式撰写,不需要有大量篇幅的旁引博证,可以在表达上更直接更自由一些,小而巧,短而精,随机性强,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仍然是起码的要求。表达方式上可以采用叙述、说明,也可以采用议论,但无论哪一种表达方式,都需要做到整篇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客观真实、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关键词:写作;技巧;议论文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作文写作上的思考,在议论文的开头、结尾、主体等写作上琢磨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使难以驾驭的作文写作通过分步骤、分层次、巧粘连的训练分解开来,循序渐进,最终完成。这样训练降低了写作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这是一种科学而细化的教学方式,我在实施的过程中已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将这些技巧分别阐释如下。
一、开头技巧
1.运用比喻或拟人等形象化的描写,把主题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化,并且多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
例1:以“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为中心写个开头。
美是夜幕上闪烁的星光,美是原野中皎洁的月华;美是黎明时升腾的旭日,美是黄昏际欲坠的夕阳;美是苍穹里游行的浮云,美是隆冬里纷飞的雪花;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
2.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格言警句,借以加深文章的文化底蕴。
例2:以“乐观”为主题词写个开头。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点点白帆,乐观就是鹦鹉洲头随风舞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片片落红。(化用)
3.采用铺垫映衬手法,避免一览无余。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陈,再推出要表达的中心,这样开头,文章如山,回环曲折,有韵味和文采。
例3:以“自信是人生的财富”为中心写个开头。
鸟儿拥有斑斓的羽毛而美丽,狮子拥有锋利的爪牙而凶猛;大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而博大,沙漠拥有漫漫的黄沙而浩瀚;人们拥有聪明的大脑而智慧,人生拥有不变的自信而富有。
二、结尾技巧
1.首尾呼应,加深题旨。这种写法能给读者留下中心突出、结构完整的印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跑题的不足。
例4:以“熟悉”为中心词写的开头结尾。
开头:曾几何时,你与好友中流击水,那场景你是否还熟悉?曾几何时,你与好友相拥而泣?那场景你是否还熟悉?曾几何时,父母深夜为你盖被,那场景你是否还熟悉?也许真是世殊事异,那脆弱而牢固的熟悉,怎敌得,万般时间的捉弄;抑或是,每一分熟悉中,都带有新奇。
结尾:依旧是那些人。依旧是那些事。你依旧徘徊在他们周围,但曾几何时,他们已改变。那些熟悉,已不再是从前。
2.祈使呼告式结尾。即指作者在结尾处针对某人或某类人提出请求,表达一种理想或愿望。这种结尾感情充沛,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起读者共鸣。
例5:“幸运与不幸”结尾。
结尾:我们总在冥冥中祈祷幸运,殊不知幸运的前身也许就是不幸,而不幸转脸一笑就变成了幸运。那么朋友,让我们享受阳光,不拒绝风雨;追求成功,去正视失败;祈国泰民安,救国家危机!让我们珍惜幸运,反思不幸,成就大幸吧!
3.排比议论抒情式结尾。用排比句式抒情议论以突出中心,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例6:熟悉是不会消失的彩虹,挂在美丽的天空,让我们总能看到世界的美妙与神奇。熟悉是不会干枯的海洋,淌在人们的心里,让我们总能感知心灵的纯洁与博大。熟悉是不会溜走的春天,留在人们的脑里,让我们总能体会人情的感动与温暖。
三、主体论证充实的技巧
议论文论证讲究材料丰富、思想深刻、语言有文采。后两点与个人阅历、语言功底关系密切,需更多假以时日,于是我选择材料丰富作为训练的突破口,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或现实中多方寻找材料来证明观点,这样便有思路开阔,纵横捭阖的特点。
例7:幸与不幸……原来,幸运可喜可贺,不幸可资可鉴。幸运时不得意忘形,不幸时不怨天尤人,方是做人、齐家、治天下之大幸。昔者塞翁失马遭不幸,邻里为之哀,翁则乐对:虽失马,焉知无福。不久,失马领野马而归,福祉降临,邻里致贺,独翁喜不形色。翁儿骑马而折腿,忍耐不幸,而征发免役,得父子相守,享天伦,蒙幸运。今者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极限考验。重兵围追堵截,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欲把红军赶尽杀绝,逼死雪山草地。然而不幸就像一个熔炉,冶炼出红军钢铁般的意志,铸造了一批改写历史的社会栋梁。你能否认红军这次战略上的不幸亦是大幸吗?失聪,意味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作品。失明,对一个小女孩无疑是灭顶之灾,而海伦凯・勒却没被击倒,依然不懈地追求光明而终成为盲人世界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人生都很不幸,但这种不幸又恰恰激发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成就其传奇的人生,不幸因而成了大幸。
2.依题集材,充实论据。即根据写作的主题聚合名人名事名言名德素材为一束,组成语气连贯、充满人文气息而语义厚重的句群,充实论据,加强论证。
3.设喻和假设材料,借以丰富论据。设喻就是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和假设一样是自己通过想象推理制造材料,用好这种技巧,能很好弥补积累不足的缺憾。
例8:父母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放纵,也要适当约束。这好比三月天放风筝,要想风筝飞得高、飞得远,还得握紧手中的线,拉紧的目的是为了让风筝避开树梢、山顶及其他障碍并借助风力飞上蓝天,飞向高空,无线或断线的风筝失去了一线约束,结果却飞不起来或坠落尘埃。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得学会放风筝――放而牵之,适当约束。(设喻)
例9:庄子垂钓于濮水边上,楚王派两位大臣前来,恭请他去朝中为相,如若庄子应允,锦衣玉食即刻取代箪食瓢饮,荣华富贵就会如节日礼花,弥漫其左右,但是他头也不回地拒绝了。他甘愿守住清贫,为了自由的心灵、无拘束的思想、思接天地的哲学。所以他成了我们无路可走时的指引,成了黑夜里高悬于世人心空的明月。(假设)
[关键词]写作学理论写作思维研究高地 技巧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1-03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写作学研究队伍之庞大、研究活动之活跃、研究气氛之浓厚、研究领域之广泛、思想观念之开放、学术观点之新颖、研究成果之丰硕等,可谓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写作学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写作学研究天生就注定是艰难的。写作学把所有写作活动,包括应用性、非应用性写作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本身已是一项异常复杂浩大的工程。而要在理论上把所有文体的写作都统摄起来,构建起能够涵盖所有写作活动的“大写作”理论,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窘。因为有两大写作门类即文学、新闻学早已自立门户,分别发展成为了范畴清晰、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而写作学研究尤其是“大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又不能不涉及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这是写作学研究遇到的一大难题。
然而,写作学理论的构建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并非没有空间和前景。首先,写作活动是人类最古老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也是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对历史如此悠久、内涵如此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上是不能无动于衷或留下空白的。其次,写作行为尤其是公文写作是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是指当时流行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各种文体,即所谓“四科八体”。除了诗、赋属于文学体裁外,其他六种文体都是公文类或准公文类的日常应用文,这些文体各有要求和特点,正如曹丕所指出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是公文,其次是日常应用文,最后才是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他比曹丕说得更加明确。古代先贤们早就深刻地认识到公文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消失或减弱。再次,写作学研究的主要是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基本方法、表达技巧等问题,落脚点和核心是研究如何去“写”、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即使文学、新闻学已自立门户,但并不影响写作学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而探寻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基于上述理由,建立起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写作学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现作学理论的提出与初步构建,肇始于20世纪初叶,至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兴盛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观,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各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从国外引进和借鉴新理念新方法,有人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寻找策略,有人从其他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搬来救兵活学活用,有人则试图把各种理论相互打通、融为一体。于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认识论、反映论、方法论、技巧论、哲学、美学、思维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被纷纷引入写作学研究领域。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旨归的教学方法也纷纷涌现,各显神通。经过二三十年的大破大立,过去那些静止而封闭的写作理论被彻底打破了,新的写作学理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薄、单调、僵化和乏味,虽然还称不上是丰肌劲骨、枝繁叶茂,至少已是生机蓬勃、活力充盈!
覃可霖是新时期以来投身于写作学研究与教学的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他不是一个被众多目光所关注的人物,却是一个在写作学研究领域不可被忽视的坚定的探索者。覃可霖为人笃诚谦和,作风扎实,处事低调,在写作学研究最为喧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概念、新方法、新旗号满天飞的时候,他不跟风,不凑热闹,不参与争论,甚至很少参加写作学界的研讨活动。他只是冷眼观察,潜心读书,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若干年后,当许多曾经热血沸腾地在写作学研究领域里纵横驰骋的才俊们纷纷转身他顾的时候,覃可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领地,仍然在写作学研究的天地里披荆斩棘,埋头耕耘。他在学术上可谓一生执着,心无旁骛,而正是这种坚持和沉稳,终使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就。
覃可霖选择写作思维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思维是写作活动的总开关,是写作行为的“统帅”和“灵魂”,循着思维的路径可以更好地窥探写作的奥秘,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实际上,对写作行为起着‘统帅’、‘灵魂’作用的恰恰是‘思维’。思维直接影响着主题的酝酿、萌生、成熟及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动笔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并且影响着整个写作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切入研究写作活动,这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选择,但覃可霖没有畏惧和退缩。他犹如一位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地质勘探师,他相信自己选择的勘探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选定的地方打出一口深井来。他成功了,他的深井打到了泉眼上,甘洌的清泉喷涌而出。他在写作思维学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先后发表了《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论写作思维与语言的多变性》、《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一批论文,出版了《写作思维学》、《写作思维技巧》等多部专著。其中系列论文《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荣获广西社科研究最高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以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站到了写作思维学研究的制高点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他的又一部新专著《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摆到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集中体现其研究水平的理论著作,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生命之作。纵览全书,有几个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一是系统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是写作思维论、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从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三大板块,三个层次,每个板块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从而搭建起了较为系统的写作思维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作者指出:“写作离不开思维,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则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思维,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进行写作。写作思维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重要的条件,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中的催化剂和油;如果说写作思维是自由的想象空间,那么写作技巧则是有规律可循的经验总结,两者并不脱离,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思维才可收放自由,两者相辅相成。”写作思维学内在逻辑关系的阐述与揭示,为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学理上的基础。
二是创新性。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类具体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二十多年前,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之后,这门学科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一直默默关注着写作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覃可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思维科学来研究写作活动,或许是揭开写作奥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写作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按钮。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覃可霖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坚定地认为“写作就是思维”。由此,他选择在一条人烟较少的学术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之旅。写作行为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与心理活动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融会贯通,是作者在研究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对此,覃可霖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按照人类思维的本质来说,人的思维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如意识、潜意识、灵感、想象等,也都与心理学中所运用的相同、相通。因此,人们常常把心理学看作是思维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钱学森教授又曾说,心理学应该属于思维科学范畴。但就实际运用看,思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常常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常常是思维科学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二者是交叉、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仅就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学也要研究,正是这样,我们把心理学置于科学的原则指导下,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这就更有利于在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写作学科,重新探讨写作学科的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是符合写作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覃可霖认为,要研究写作学科,就必然要研究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行为实践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具体活动等问题。因此,他把写作心理、写作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相关的学科理论借鉴过来,从而丰富了写作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写作学研究的领域。
三是深刻性。写作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自始至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力为基础,有赖于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它是写作中获胜的‘法宝’之一。”把创造性思维置于写作活动中的关键位置,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深刻的。但写作中的思维活动又是异常活跃、微妙而又复杂的。“我们考察整个写作思维活动,发现在写作思维中并不是只有一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而是多种思维方式共同参与,互为作用的。在前期思维中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此,作者对写作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思维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阐述有颇多新颖独到之处。灵感是在写作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思维现象,古人对灵感这种神奇的现象早就有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晋・陆机《文赋》)但因为灵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现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容易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因此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触及也往往是浅尝辄止。“”期间,灵感更是被当成唯心主义而成为研究的。彻底打破这个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0年,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把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提了出来。次年初,钱学森再次明确提议,把灵感思维学同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作为基础科学来进行研究。自此,灵感受到知识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探讨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在本书中,覃可霖对灵感思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概括出了灵感思维的五个表现特点即突发性、模糊性、跳跃性、综合性、意象性等,并对灵感思维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显示作者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四是实用性。《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注重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书中“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两大部分,对指导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训练论部分,作者十分强调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作者依据人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精心总结和设计了一套写作训练方法。作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而写作教学要进行思维训练,也当相应的遵循这么一个由低往高的训练程序,即形象性思维训练、逻辑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各个层次的思维训练贯穿着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基于写作思维学理论的系统性较强的训练方法,也是指导性、实用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或许,这套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写作者,但至少为写作训练开启了某种新的思路,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启示。
覃可霖教授大半辈子都是在大学里从事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兼任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广西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思维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近年来,除了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笔耕不辍地著述之外,还担任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培养薪火相传的年轻的写作学人才。如今,可霖教授已届耳顺之年,很快就要退出教学第一线了。作为老朋友,我很乐意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写作学事业的同行的敬意!
一、抓记叙的要素
在阅读记叙文时,需抓住六要素,即人物、地点、时间、事情起因、事件经过及结果,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与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而有的记叙文,其所记事情较为复杂,地点与时间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由东京写起,而后写了仙台,接着又写了北京的寓所,内容随地点与时间的转换而逐渐深化,逐步显现中心。在阅读的过程中,若没有把握地点、时间的变化及相关知识,那么学生就难以把握课文的脉络。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抓准记叙的要素。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还需弄清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理清主次,避免孤立片面的分析。另外,在对记叙要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将其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作用
记叙的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其中,顺叙指依照事情发生、发展与结果的顺序进行描写。这一叙述方式使脉络更清楚,条理更清晰。
其次,倒序则是将重要的、突出的情节或结局提前写,而后依照事件发生与发展的顺序往下写,即主体部分还是以顺叙的方法展开。因此,倒叙是顺叙的局部变通形式。同时,顺叙环节的结尾处和开头先写的结尾应能够遥相呼应,这样写结构才是完整的。换时语句、段落是如何相连的。
另外,则是插叙,即因内容需要,在叙事时将对原情节的叙述中断,而插入相关的事件或情节,而后继续原先的叙述。这样,可交代有关背景,充实内容,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总之,在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切入,把握记叙顺序,提高阅读效果,如辨别顺序类型;思考为何文章采用这一顺序。
三、理解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在记叙文中,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并辅之以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若想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需理解议论、描写、说明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描写包括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可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思想、揭示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有着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提示环境、季节与时间特征等作用。而社会环境描写,则交代社会背景与人物活动场所,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抒情包括间接与直接抒情这两种形式。通过抒情可以引起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既有叙述,也有描写,还有抒情,如:“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与依恋之情。
第三,议论包括夹叙夹议、先议后叙及先叙后议三种形式,有着升华主题、统领全文、承上启下等作用。此外,在记叙文中,还有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功能、性质与状态等特点。在记叙文中,说明服务于叙事写人。
四、指导阅读技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即如何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句子等。
第一,文章内容概括。如要素归纳法。首先找文中的主要人物。其次,了解人物怎么了或者做了什么。而后对地点、时间、事件的起因与结果加以补充。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通过反推内容法来验证是否正确。题目扩展法。有些课文,其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稍加充实拓展,就可以归纳文章大意。摘录句段法:在有些课文中,其重点段落、过渡句或总起句总结了文章的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稍加整理或直接引用,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明确文章中心。这可由文章标题、开头及篇末切入,可直接引用中心句,如《枣核》一文中,末段直接点明中心。亦或抓住关键句或点题句,并利用适当的词语揭示文章中心。另外,注意抒情与议论语句。此外,还可由时代背景切入,以深刻理解其折射的内涵。譬如《最后一课》,当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可更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培训目标
学习掌握现代公文新理念,新思维,树立公文沟通理念和正确的写作思维;
正确认知良好公文写作习惯和写作技巧的修炼及修养,掌握公文写作的职场意义;
掌握现代公文的分类、文种、特点和行文规范规则,自觉规范公文写作;
专题学习掌握常用公文 (函、通知、通报、计划、总结、报告、请示、批复、简报、授权书、管理制度、
会议纪要、策划案等)行文规范、写作技巧和方法、模板化;
了解常用公文的行业特点,以及如何将企业文化内涵融入内部公文,提高公文沟通应用效果; 传授讲师的写作应用感悟,启发学员认知正确的写作思维,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注重日后的自觉修炼; 掌握商务公文的文理与法理的融会应用,快速提高内部常用公文写作技能和水平,提高职场业务公文的应
用和沟通效率。
课程大纲
公文,是企业和社会人沟通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和重要手段。公文写作技巧是公文规范、公文质量的重要基础。然而,我们常常的事实是:公文撰写格式不一,公文沟通常常不能令上级满意或效果不佳,更有甚者,词不达意,或冗长混盹,等等,为什么?观念缺失?工具方法缺少?技巧缺乏?!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公文写作的新理念认知,写作的工具方法论、流程和公文应用实务的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的公文写作素养和技巧,从而提升公文的应用和沟通效率,打造职场的第三张脸,塑造企业公文素质和公文文化!
开篇:理念与概念
【引子】:小故事《你方我方》
【开篇】:企业内部公文沟通的困惑与问题
第一章:公文沟通理念新知
1.1 公文的沿革
1.2公文沟通新理念新思维
1.3公文写作的职场意义
1.4公文的写作理念:公文写作是一种文理与法理的融合。
【案例分享】:文革时期的公文实例分享
第二章:公文的简要概述及写作基本步骤
2.1现代公文的分类、文种与特点
2.2现代公文的行文基本规范: 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
2.3现代公文的基本修养
2.4现代公文的语言技巧
2.5现代公文的写作步骤与技巧
【案例分享】:语言技巧案例分享
实务篇:常用公文的写作规范与技巧
第一章 函的写作
1.1函的特点
1.2函的类型
1.3函的写作技巧
【案例分享】:某机构〈告知函〉
【练习与互动】:邀请函
第二章 通知的写作
【案例分享与点评】:<关于xxx通知>实例
【互动练习】:关于树立社会诚信文化的公益活动的通知
2.1通知的文种、特点、格式
2.2通知的类型
2.3通知的写作技巧---
点评: 通知案例或作业
第三章 报告的写作
3.1内部报告的文种、特点、格式规范
3.2内部报告的类型
3.3内部报告的写作技巧
【案例分享与讨论】:某机构研究部门专题报告案例分享
【互动练习】:
3.3.1如何突出报告的关键点
3.3.2如何让报告生动有效
第四章 请示与批复的写作
4.1请示与批复的特点、文种、格式规范
4.2内部请示与批复的特殊形式----会签
【案例分析】:企业内部会签
4.3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分析研讨】: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4.4请示与批复的写作技巧
4.4.1请示的技巧
4.4.2企业内部会签的技巧
4.4.3如何提升“签报”的功率与水准?
4.4.4批复的技巧
【互动练习、分析研讨】:XX部门<请示>的写作案例;
【互动练习】:内部会签
第五章 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5.1总结的特点、文种、格式规范
5.2总结与计划关系
5.3总结的类型、基本结构
5.4总结的写作技巧:三要诀
【案例分享】XX部门年度总结案例
第六章 通报的写作
6.1内部通报的特点
6.2通报的类型
6.3通报的写作技巧
【案例分享】:批评案例
【练习与互动】:表彰通报
第七章 简报的写作
7.1内部简报的特点
7.2简报的类型
7.3简报的写作规范
7.4简报的写作技巧
【案例分享】:简报案例
【讨论与互动】:
第八章 授权书的写作
8.1授权书的类型特点与作用
8.2授权书的结构模式
8.3授权书的写作要领
【案例分享】:某集团〈授权书〉
第九章 会议纪要的写作
9.1会议纪要的文种、特点、格式规范
9.2会议纪要的种类
9.3会议纪要的写作要领
【案例分享】:某企业会议纪要
第十章 管理制度的写作
10.1内部管理制度的文种、特点
10.2内部管理制度的内容与语言技巧
10.3 内部管理制度的逻辑技巧---企业流程文化的宣贯
【案例分享与讨论】:某著名企业案例分享与点评
10.4如何让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第十一章:策划案写作
11.1策划案的文种属性及特点
11.2策划案的结构模式
11.3策划案的写作规范与技巧
11.4策划案的写作要诀
【案例分享】:某机构专题策划案分享
【案例分析与讨论互动】:企业X部门策划案
总结篇:常用公文的写作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
第十二章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
12.1公文写作常见错误10种错误
12.2公文写作常见错误原因分析
12.3公文写作常见错误10种错误解决方法
【案例分享】:公文写作常见错误案分析
细节理解题主要考查原文中的具体信息,用who,when,where, what, which, why,how many和how much等进行发问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中学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文章,提供参考学习,欢迎大家阅读。
解题技巧一
1.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主要考查原文中的具体信息,用who,when,where, what, which, why,how many和how much等进行发问,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某一特定细节的理解能力。
解题原则:
忠实于原文原句及全篇逻辑关系,不能主观臆断。
解题方法:
Step1:题干中选定关键词(定位词)
Step2:通过略读、查读锁定文中定位区域
Step3:结合信息区域上下文理解、比对
Step4:排除干扰项,筛选得出答案
技巧1:
若针对举例子、人物言论出题,需要查找例子以及人物所说的句子前后的内容,然后与各选项逐一核对。
技巧2:
在出现一些关键词,如however,but,moreover, therefore,thus时,要特别注意句子前后意义的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技巧3:
细节理解题的答案一般是同义替换项或者同义转换。
技巧4:
选项中有绝对语气词的一般不是答案。如: must,never, the most, all, merely, only, have to, any, no,completely,none, 等。但不是绝对,也有例外。
技巧5:
注意选项中的副词、形容词和介词短语等与原文是否一致。如:must, may, often,should, usually,might, most,more or less,likely,all, never, few等存在程度不同,经常被偷换,往往被忽视。
技巧6:
注意干扰项特点:与原文内容相反;与原文内容一半相符,一半不同;叙述过于绝对化;原文没有提及。
解题技巧二
推理判断题、词义猜测题、主旨大意题、写作意图题、观点态度题
2.推理判断题
高考英语推理判断题的考查方向主要包括:推断隐含意义;推断文章出处或读者对象;推断人物性格;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推断写作手法或篇章结构。
技巧7:推断隐含意义
题干中常出现know about, learn from,infer(推断),indicate(暗示),imply(暗示),suggest(表明,暗示),conclude(得出结论),assume(假定,认为)等短语或词。
技巧8:正确选项的特点
不是原文直接叙述的信息。一般没有表示绝对概念的字眼,通常含有usually,may,most likely,some,might,can,possibly等词或短语。
技巧9: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出处
介绍某产品性能的文章可能来自广告;介绍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可能来自传记;介绍浅显的科学知识的文章可能选自学生用的教材或杂志;介绍新型交通工具的文章可能来自报纸上的科技版面;介绍某处名胜或景点的文章可能出自旅游杂志、休闲杂志等。
技巧10:根据文中关键信息判断文章出处
含有网址或click等字眼的文章可能出自网站;含有experiment,research等词的文章可能来自科学报告或研究论文;含有admission,routes等词的文章可能来自旅行指南;含有food,health等词的文章可能来自健康杂志或报纸的健康版块。
技巧11: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
做这类题目时,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文章可能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也可能按因果关系、对比关系等来叙述)。作者往往先提出几个要解决或说明的问题,或提出几种观点,然后再一一解释说明。因此,考生可以先找出作者已经阐明的问题或观点,接下来文章将会如何发展便一目了然。
技巧12:推断写作手法或篇章结构
解答此类题时,考生要能够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弄清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可能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组织文章,如通过举例、类比等手法来阐明主题。
解题技巧三
3.词义猜测题
技巧13:
利用构词法、语法关系、逻辑关系、上下文语境、生活常识、文化背景等来猜出单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
4.主旨大意题
技巧14:
通过略读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和主题句,把握篇章结构,然后根据文章的框架分析作者行文过程中的详略安排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文章的主体脉络,从而弄清楚作者的思路和意图,最终归纳出主旨大意。
5.写作意图题
这类题要求考生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具备对作者所阐述的问题及使用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技巧15:主旨推断法
写作目的通常是阐述作者为何要表达某个中心主题,因此可根据文章或段落的主旨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
技巧16:文体推断法
根据文体的特点来推断。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目的,比如广告类应用文的写作目的是推销产品或服务,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阐述论点,科普类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科学知识,使大家紧跟时代步伐。
6.观点态度题
技巧17:
判断题目考查的是作者的观点或态度还是文中人物的观点或态度。
技巧18:
切勿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或文中人物的观点。
技巧19:
注意文中描写环境以及表达感情色彩、观点或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利用它们来推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技巧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