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那默默无闻的大地,呵护着他们的每一寸生命,为他们遮风挡雨;是那夜里的星光,为迷失的学者开辟了大道。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国教育议论文(精彩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大多数中国人只认为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件好事,却没有想到这其实也是一件坏事——这会让中国人各各变的很保守。
中国教育是属于老一套的革命教育,只知道学习,学习,学习,好象学习就代表一切!分数就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似的。与其说很多家长爱孩子,倒不如说是爱分数——一旦一个孩子的成绩不好了,还有多少人爱他们呢?分数已经大于孩子自己了!分数和孩子之间的概练已经成这个算是了:分数>孩子!
而美国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国的课堂里,让学生动手的时候很多。美术课是刻字,下课前所有的作品全部挂出来展示,让成就感时刻伴你左右;陶艺课的陶瓷作品全部贴上标签。作者,干了以后下节课涂色,全部完工后展示,再还给学生本人,学生的能力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兴趣也自然而然追随左右。学校的文体活动丰富多采。纽约州阿尔巴尼市松树地镇的斯蒂辛高级中学曾经接待过几个南京老师和学生,在校期间,他们观看了学校举行的一场校级篮球比赛。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激烈的比赛,那高技术含量的女子拉拉队,精湛的球艺热情高涨的观众,怎么也比的过五台山体育馆的省级比赛!让我死活不肯相信这只是一场校级篮球比赛。后来经过核实,我们才相信这是真的。学生告诉我们,这样的比赛每星期会举行三次!”老天!相比下而言,我们中国的学生瘦弱的多。但这并不能怪我们学生啊,想想,中国大多数学生大多数时间都被繁重的学业占据了哪里能有多少时间锻炼?我想,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而在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们家里就有台球桌,游戏球桌,还有一个简易的高尔夫场。一个家庭的两个上高二双胞胎儿子,一到家打大球,做做作业,院子里有一个简易的高尔夫球场两个儿子都爱打高尔夫,每周出去打两次,过得很充实,成绩也很优秀。其他学生家里也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器材。老天!我长这么大,高尔夫球没摸过,网球没碰过,乒乓球没真正的打过,二胡没拉过(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真的很惭愧!吉他没碰过,钢琴,小提琴,扬琴,大提琴,双簧管,葫芦丝,古琴也都没摸过!连最的电子琴也没碰过!
我想最完美的教育应该是美国学生的素质能力加上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但我想,这大概很难,一旦有了注重培养素质能力,成绩大概就不会优异了!
教育,成为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讨论话题。中国式的素质教育,有着优点,也有它的缺点,那么我们怎么去如何看待喜忧参半的中国式素质教育呢?中国式素质教育路在何方呢?
古有曾子杀猪,说的是古代时候有一个人叫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攻读四书五经,学识丰富,资历过人。有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买菜,曾子的儿子吵着闹着要跟着去,于是曾子的妻子没办法了,就对曾子说:“听话,等娘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听了这番话,立马变得乖巧起来,心里想:就等着娘回来给我杀猪吃了。曾子妻子的这番话也让曾子听到了。等到妻子上完街回到家时,妻子看见曾子在磨刀,磨刀霍霍向猪羊。妻子上来立马对曾子说:“你这是干吗?我对小孩子是骗他的,为了让他在家不外出。”曾子对妻子说:“教育小孩子要讲诚信,要给小孩子树立一个讲诚信的好榜样,这样他以后才能成为这个有诚信的人。”是啊,曾子这番话得句句在理,家长教育孩子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大部分影响和启蒙教育都来自己家长,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在孩子成长初期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大部分是通过模仿他人而进行学习的。
在当今,大多数家长为了想便于管教孩子,经常对孩子撒谎,这些谎言大多是出于善意的,但到了最后往往实现不了,孩子们也会深深的记住这个谎言,然后,去去模仿,更有甚者反过来欺骗自己的父母。可是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出自于哪里呢?出自于对孩子言传身教的父母。
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再加以引导,那么孩子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雪化了是什么?是春天!不,是泥水。
——题记
记着有这样一个外国的趣味题,在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你驱车回家时,看见路旁有三个可怜人,在风雪中簌簌发抖:一个是病得奄奄一息的老太太,一个是救过你小命的医生,一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车只能载走一个人,那你会先载哪个呢?有人选了老太太,说生死攸关,非同儿戏;有人选了医生,说救命之恩,不能不报;有人选了梦中情人,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每个答案都有各自的道理。可答案却是,把车子借给医生,让医生载着老太太去医院,然后和自己的梦中情人,在风雪夜一起等公交车。
当我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着选哪一个更好,但是这个题的答案却仿佛转了一个弯,表达了爱心,回报了恩情,还能和梦中情人漫步。这的确是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这个选择没有走中国式教条化的思路,却是最完美的。凡事不要从单方面去想去做,要以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走不平常的思维路线,也许你能得到独一无二的答案。这便是外国式的教育。
教育=不平常的思维路线+全面的思考≠单方面的想与做
有一次,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老师问同学们,如果发洪水了,学校的一台老式电视和自己家的一台高级笔记本电脑都掉在了水里,会捞哪一个。学生们几乎都说,捞学校的那一台老式电视。只有一个学生说捞自己家的高级电脑。老师说那个学生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给了他一个零分。但是,为什么不让我们从反面想一想:高级笔记本电脑不论是从质量还是功能都比老式电视要好得远。为什么我们要喜坏厌好,可能老式电视一捞上来就因进水坏了,也可能因为用时太久而寿终正寝。而高级电脑,可以用的很久,也许可以捐给学校,代替电视的作用。岂不善哉!
教育=多想想后果+好坏的评判力≠扼杀看似不正常但正确的想法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如果教育这一步的失误,将会但来多么可怕的后果。我想,教育绝不等于教条,教育不仅仅是受之于渔那么简单。教育,它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
有时候说到教育,我就情不自禁的把它拿来与美国相比,当然比来比去的结果就是有好有坏,首先来说说中国的教育。
中国就是学习式的教育,小孩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学习,用一句俗语就是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让小孩子从小就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因为老师从小就说,1是1,即使小朋友们说错了,也会改正过来。
再者,中国的小孩子如今生活就是一个安乐窝,好吃的,好玩的,伸手就有,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大哭大闹,直到满足自己才停止,大人们当然舍不得孩子这样,所以不论孩子们什么样的要求,爸爸们妈妈们都会尽全力去完成。
反观美国,对于小孩子们的教育就是放养,如果一件事不能做,小孩子非要做,那就让小孩子们去做,直到做后尝到了苦头,这样以后这样不能做的事情他们肯定不会再去做了。
这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小儿教育,虽然好多人都抨击过,但是,只有少部分的家乡才改变自己古老的看法,当然我的希望就是不能让孩子们过的太安逸。
对于一个人,一个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行动口号,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当然,也不能说中国不重视教育。
现实是很残酷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喜爱的不过的是一些所谓的“好学生”——成绩很高的一类学生,却恰恰忽视了其他的学生。而好学生在一所学校中的总人数占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不应成为空话。我认为: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同样的关爱。
每个老师都会说:我爱每个学生是一样的。可真正做到样的老师却少之又少。对于那些所谓的“好学生”,老师总是眉开眼笑,不停地“开小灶”;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老师不是横眉冷对,就是熟视无睹。
亚里士多德说过:学生本来就有一切知识,学校的教育并不是知识的来源,学校的作用只是将学生已经具备的天才激发出来。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作为一个老师,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学生,所有的老师都知道这一方法,但却很少有人做到。
我们国家的教育不应成为一种“教育模式”,我们的思维也不应成为一种“思维定式”。现在是21世纪初期,中国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希望我们国家的学生成为初级阶段的试验品。每个学生都应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我记事以来,我就认定:考试,是为了检测学习成果。
可现在呢?不管是让我看了不爽的老师,还是让我尊敬的老师,都是:这个知识点,考试不考,不用学了,跳过。
学习是为了考试么?那一张单子真的这么有用么?结果还不是出一群群书呆子白痴?
在学校,老师这么讲,我顶多无语下,
而在外面的“名师”补习班呢?呵!就更直接了,那些什么省特技教师,优秀园丁。在课上,和我们讲着考试的得分之道。如:这题,考试不大会考,但还是要注意的,一般写出两个解,他就不扣你分了。
这题刚讲完,又来:我们来研究一下2007年的中考题目,额,这题,不会考,但这种类型的题目在高中会很流行,我不做要求。有兴趣的看下,喏,这题是重点题,很重要,还有,下次多去书城看看,又出新题型了,有空去买个几本。接触的题型多了,自然而然的题目就好做了。
这叫什么特级?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纯粹是用题海战术来造就一群群书呆子,一群群看似有才,实则庸才的人,然后,哪个教出来的分数高,教出重点的多。给他来个“特级教师”的名号,然后让这些人再去打着特级教师的名号去把更多人带白痴,他们没什么特别的,只是相当于衣服品牌中的耐克,阿迪达斯罢了,或者,不过是比其他造书呆子的工具更高级点的机器罢了。
漫长乏味的假期已经结束,百无聊赖的我无意间观看了近来热播的美国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其炫丽的色彩,逼真的动画,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明的寓意,无不令人叹服。同时,我也不禁深思,为什么我们国内电影行业无法制造出与其匹敌的震撼大片?难道中国人天生愚鲁,还是外国人的资质本来就更胜一筹?
不,我想不是的。中国人从)○(来不比外国人笨,中华民族也从来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纵观历史,古今多少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烙印。从宏伟蜿蜒的万里长城到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无不巧夺天工,纵有吞吐宇宙之势。然而,曾经纵横一世的中国人却无法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中给人以耳目一新冲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仅仅因为一个“新”字。
新,即创新,正是因为创意的不足,才导致了电影产业的孱弱与文化事业的不足。投眼于国内电影市场,奢华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者,焕丽如《十面埋伏》者,庸俗如《刺陵》者,可谓不胜枚举。它们只是注重了视觉的渲染与一味地追求色彩,而忽视了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好比拉丁舞中的旋转跳,仅仅粉饰门面而已。真正出色的电影如《建国大业》者,更是屈指可数。
可是,仅仅是创意的不足才造成国内电影产业的竞争力不足吗?恐怕不是的。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有这么一句话: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因此,其创意不足的根本归咎于教育——中国的”素质教育“。谈到教育,尤其是中国的教育,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其外为素质教育之表,内为应试教育之实,孩子走进校园的那一刹那,身上便已压上了千斤宝鼎,”上学=考试“”成功=高分“这似乎成了上学的唯一真理。刚刚进入校园便禁锢在如此沉重的枷锁之中,便使孩子的思维中存在了一中单向性定式,即教条主义。正是因为不敢大胆创新,再加上中国人的实践能力先天性不足,中国人的创新输给外国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创新能力的先天性不足,加上思维黄金期(青少年时期)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其造成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因此,为了防微杜渐,教育必须改革。要说中国的教育改革,每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总是不了了之,无法突破教育的框架束缚,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不是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无知的国人明明已经认识到了当今教育的缺陷而不从根本上去改变它。国人对当今的教育逆来顺受催生了”中国人口众多,不得不采取这种教育模式“等一系列堂而皇之的借口,而这些借口也恰恰反应了国人对教育的心态,他们实际上也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
教育兴邦,创新立国,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必须重建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必须海纳百川,吸取其他民族之精华。改革教育,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人自古就有踏实的`学风以及刻苦的求学精神,这事散漫的外国人所无法企及的,若是能将中国人的勤勉与外国人的创新这两者加以糅合,做到”中体西用“,那中国教育的兴盛之日必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