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梦议论文优秀9篇

时间在不停的转动,世界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随着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科技改变着,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科技强国梦议论文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科技托起强国梦议论文1100字优秀文章 篇1

激发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党和人民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核潜艇“痴翁”黄旭华院士、气象泰斗曾庆存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备受瞩目。各奖项“含金量”十足,彰显中国科技的强劲动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战胜各方困难的信心,激发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激发科技报国的力量。当前,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基础,科技强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这样的努力,必然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对科研和祖国的热爱。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爱国情、秉报国志,艰苦奋斗、潜心探索、无私奉献,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个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新时代伟大征程之中。

激发无私奉献的力量。无私奉献、甘于付出,不计个人得失,是科技工作者的优秀精神特质。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生活了30年。他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刚30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与“风云变幻”打交道,攀登气象科学高峰的曾庆存院士有一句“名言”: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观念,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以“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恒心毅力安心致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激发创新突破的力量。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科技实力明显提升,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21世纪的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守科技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不断实现重大创新突破。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全国科技工作者要以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及全体获奖者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实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托起强国梦议论文1300字优秀文章 篇2

自主创新“走前列” “磁吸”科技强国实力

近日,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进公司展厅、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察看特色产品,了解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等情况。他说,“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现在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创新发展观,深刻阐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行稳致远、开拓未来指明了方向。

风起潮动,风帆正举。围绕国家目标和战略重点,中国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位置,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谋划推动科技实力跨越提升,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敢为人先、攻坚克难、自力更生,释放出与时俱进的“强磁场效应”,“磁吸”科技强国实力,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迈步新台阶。

摸石过河、开路架桥,敢为人先走“前列”。从无到有再到优,从“感光”到“发光”再到“高光”,这条自主创新探索之路,蜿蜒曲折与艰难险阻同在,不懈奋斗与燃情拼搏同在,光荣梦想与灿烂辉煌同在。中国敢于先试先行,秉持“开路架桥”的源头创新精神,把握时代发展机遇,聚合人才非常之力,以开放的胸襟、大胆的尝试、积极的作为“走出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发展“试验田”,成为探索实践的伟大书写者。走在网络信息前沿技术的“天河二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让中国坐标闪耀星空的“北斗二号”……竞相涌流的创新科技成果,打造出“中国智造”金名片,为世界提供了“中国创新”好标本。

跋山涉水、移山填海,攻坚克难走“前列”。雄关漫道真如铁,攻坚克难成大道。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成为庚子年中国自主创新的“双战场”,一边是疫情防控药物疫苗的研发,一边是经济风险的防范化解,而自主创新是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利武器,可以说,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发展关键。面对疫情背景下的双重考验,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将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培育创新人才相结合,不摆造型不哗声势,以攻坚克难的稳健脚步敲响奋进之声,努力攻克前沿关键技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彰显了战胜风浪的自强力和阔步未来的自信力。跋山涉水、移山填海,是中国的自主创新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干出了一番番新事业,闯出了更广阔的新天地,催生出自主创新新动能。

危中育机、勇攀高峰,自力更生走“前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自力更生是中国自主创新“根”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唯有扎下更深的根,才能生长出更繁茂的枝叶。风险挑战如潮涨,国际竞争如浪涌,在危机中育新机、突破发展瓶颈,需要继续勇攀高峰、力争超越,在“十四五”时期再书新篇,将自主创新进行到底,让科创精神更放光彩。聚焦发展方向,要找准技术突破口,掌握发展主动权,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打造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体系,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科技托起强国梦议论文1400字优秀文章 篇3

“强国之箭”筑梦太空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

椰风拂碧海,神箭冲九霄。5月5日,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起跑、加速跑,再到冲刺跑,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万钧之力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胖五”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经历近十年的研制历程,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无疑让中国航天有了更加宽广的表现舞台,也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这“成功”源于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强政治保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几代航天人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在航天载人工程战线上接续奋斗、奉献有为,不断立下新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航天战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克服困难再次创造纪录。实践证明,只有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取得一项又一项重要科技成果,并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功”都源自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主心骨,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力量源泉。

这“成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优势。

道路,关乎着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新时期建设航天强国、世界科技强国的独特优势。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航天战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自力更生。这是一条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道路,让航天事业前进有方向、有突破。这是一条航天人不断创造历史的实践道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前赴后继投身航天事业,用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推动科学发展的磅礴力量。这是一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在环境严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创历史丰碑,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新局面。

这“成功”源于中国航天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就,这离不开中国航天队伍的优良传统和航天精神的强大支撑,老一辈航天人把青春年华书写在浩瀚无限的太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航天事业的伟大进程中,“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以航天人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让中国航天人步履矫健而铿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攻无不克、探索创新、忘我牺牲的真实写照,他们知难而进,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他们满腔热血,道道难关面前绝不退缩。中国航天的光荣传统和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和“魂”,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设航天强国之路征途漫漫,攀登科技高峰永无止境,向中国航天致敬,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为之不懈奋斗!

科技托起强国梦议论文1300字优秀文章 篇4

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工作者们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国家才能战胜一切困难登上创新创造高峰,才能走向发展高峰。有一支矢志报国、一心为民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正是有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勇敢地“逆行”,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一线,提出疫情防控的宝贵意见正确措施,才在第一时间为全国人民撑起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科技“保护伞”。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广大科技工作者们仍夜以继日坚守在攻关战线上,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科技支撑,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彻底战胜疫情的希望。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优秀科技工作者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参与祖国建设发展。很多科学家甘愿隐姓埋名数十载,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扎根艰苦边远地区、扎根基层一线。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们,他们矢志不渝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生,他们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他们将永远被国家、人民铭记、尊崇,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必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实现创新发展,要坚持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更要建设一支有竞争力的科技工作者队伍,在全社会形成尚贤爱才的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就强调,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近年来,《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党中央和国家识才爱才敬才的良苦用心。奖励创新、关爱科技人才,不能只是提升对他们的物质奖励,而要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科技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要让科研人员从繁重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潜心进行科技研发,加快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宁爱本乡一捻土,勿恋他国万两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这“大变局”中把握机遇更进一步,让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创新创造是关键,而科技人才就是通向创新创造大门的“金钥匙”。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传承发扬“科学家精神”,不忘科技报国的使命,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要在各行业各领域中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奋斗历程,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把科学研究做在祖国大地、做进人民心坎,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祖国每一片土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

科技托起强国梦议论文1300字优秀文章 篇5

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培育“科学精英”,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的竞争。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至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化时代的核心技术买不到、求不来、换不来,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自主创新开辟一条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培养具有前端思维、把握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善于凝聚力量、敢于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自我突破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科学精英”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用“科技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弘扬“科学精神”,让科技创新活力“百舸争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工作者是于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生力军。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党和国家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持续让创新的激情扑面而来,激荡着祖国坚定向前的信心。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各级党委政府要弘扬“科学精神”,根据科技人员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全面支持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用死板制度约束其研究活动,用行动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争当“觅新机开新局”的开拓者和奋斗者,促进创新活力“百舸争流”。

坚持“科学态度”,让科技创新生态“砥柱中流”。创新发展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稳定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防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实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了解,充分增加了人们对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上,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主体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引领社会攻坚克难、共克时艰。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态度”,主动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汇聚众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进实干,提升“六稳”“六保”的质量效果。要主动服务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创业主体,奋力提升新时代科技创业的中国质量。

关于科技强国的议论文 篇6

现代生活离不开科技,我们衣食住行用都凝结着科技发展的成果。科技创新是人类智慧的展现,科技突飞提进,改变了我们生活面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搭上科技的快车,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充满浪漫和激情。

在飞往太空的道路上,中国人在不断探索和追求,在古代,中国人民走在世界的前面;在今天我们也在急起直追。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__年,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成功。20__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__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有人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将显示出灿烂的前景。20__年6月,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工作框架图”。20__年2月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精细图”。我国是唯一参与改变了人类基因研究的国际格局,显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第三科技革命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的兴起,把这一革命浪潮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方面推进,并推动了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值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才,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的地位和尊严。为此,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上的差距,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轻松和方便时,还应该深刻认识到所有重大的科学发展,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是与科技家的辛勤思考和艰难探索分不开的。

尽管在科技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通路,但是在科学精神的激励下人类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正因为这样,社会才得已发展。我们要树立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关于科技强国的议论文 篇7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抉择。

第一,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在总结世界各国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9世纪后半期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快慢、综合国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近代以来,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各强国兴盛的重要原因。战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支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力队伍。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提出,“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将加速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还很落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我们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严峻任务,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实践证明,在一个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科技托起强国梦议论文1300字优秀文章 篇8

让科技与人才产生“化学反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科研遇上人才,两个“第一”激发出“化学反应”,必然会达到“1+1>2”的效果。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扎实做好科技与人才的结合文章,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擦亮选才识才慧眼,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启动科技人才这个强劲“引擎”,通过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爬坡过坎增添底气。对于科技高质量发展而言,给钱给物都不如给支好队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求才若渴,在心底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在行动上惠及人才、吸引人才,着力构建人才聚集的“强磁场”,让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才蜂拥而至。是骡子还是千里马,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同样的,招才引智也要突出实践实干实效,既要尊重学历、资历、论文等客观存在的事实,又要善于透过这些包装来看待人才,以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为衡量标准,打破隐性台阶,大胆使用那些“没戴帽子”而能力突出的人才,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持续不断激发科技人才队伍的“一池春水”。

搭建干事创业舞台,锤炼科技人才能力。“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当今世界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换代加快,如果不能以超前的思维来谋划和开展人才培育工作,不仅不利于人才成长,对整个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要坚持在人才培育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为人才教育和培训“疏通经络”“供血打气”。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一方面避免揠苗助长,另一方面更要避免放任自流,积极探索建立分级分层的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为人才提供培训课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思维活跃、技能高超、作风优良的战略科技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主动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对其提出的好思路、金点子,在经过一番严密细致的研判和评估后,充分赋予其技术路线决策权、人员调动权和经费支配权,确保人才的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在广阔的舞台上得以施展。

打造优越服务环境,增强科技人才动力。“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是众人争抢的“香饽饽”。可以肯定的是,引才是一时的,留才则是长久的,留住人的难度远胜于引来人。因此,必须持续完善和优化人才服务机制,从工作、生活、精神等多个方面为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切实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要大力提升人才安居品质,加快建设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交流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公寓,积极帮助符合入住条件的人才解决住房需求,让人才住得下,更驻得下。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人才服务站,为高精尖人才提供“一对一”的管家服务,解决人才在子女入学教育等方面问题,切实免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要注重对人才思想的保驾护航,既重视成功,更宽容失败,让人才能够撸起袖子放心干,甩开膀子奋力搏。

科技托起强国梦议论文1000字优秀文章 篇9

@党员干部 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

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在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支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精神是第一指导思想。无论何种领域,都需要科技创新精神这个强大的武器来推陈出新,甚至反败为胜。身为党员干部的你,该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养创新“土壤”。展望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从第一颗***爆炸成功、导弹研制开发取得重大成就、第一枚中国自己设计的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到人造卫星技术的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的进步、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和杂交水稻的研育成功,再到高铁列车、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每一次取得的成功都在经历着“破土而出”的苦痛,这一切都根植于创新“土壤”,只有将这片“土地”做大做肥,厚积薄发,才能实现科技兴国之宏愿。

其次,要用好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每一次的科技创新成就,都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责任担当和呕心沥血。倾听钱学森、于敏、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奋斗宣言,不乏爱国、求实、创新、奉献、协同和育人的精神品质,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宣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慧眼识才、诚意爱才、大胆用才、雅量容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才能凝聚为圆梦努力奔跑的硬核力量,营造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奋进局面。

再次,要弘扬“抗疫”精神。庚子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亿万人心,打赢防疫抗疫攻坚战成为各界最重要的任务,而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中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过程中,教育、办公、医疗、信息共享、金融、城市政务等8大领域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更是体现了3大标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应用尽用。当前,疫情席卷全球,将加速国际格局变革,各种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需要我们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努力增强我们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科技兴国为首要目标,用制度把科技创新固定下来、用机制把科技创新坚持下去,推动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有利武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