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别人良好沟通(通用3篇)
一、准确认识沟通的前提
1.把沟通建立在热情、真诚的基础上。
“金诚所致,金石为开”,教师对家长和学生热情地接待,真诚地沟通、交流,设身处地地为家长和学生着想,一定会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和责任感,一定会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2.把沟通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对待孩子我们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待家长也是如此。让家长觉得教师厚此薄彼,这是教育的大忌。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3.把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
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教育,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沟通中要学会倾听,倾听有助于我们更全面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孩子的教育方案。学会倾听要学会暂时放下自己的想法,努力去体会和理解家长,专注的神情和适当的点头表示自己的用心和认真,也是对家长的尊重和鼓励。
二、恰当地实施家校沟通策略
1.把握好第一次沟通
应该说,与家长的第一次见面,就是第一次家长会。家长的心情大都是一样的,都想借此尽可能了解自己孩子的老师,以便确信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老师则希望通过第一次见面,从家长那里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里的一面。同时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家长对事物的看法,了解家长的性格特点等。所以了解了各自的意图之后,老师就要提前备课了。教师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也更容易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2.注意沟通的频率
沟通的频率要因人而异,在我们班,我给所有的孩子设定颜色区域。沟通的频率由高到低分为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进入红色区域的孩子就要注意自己的表现了,同学和老师都会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表现。这样孩子们也都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表现,争取老师尽可能多的表扬并进入绿色区域,让家长收到老师的表扬短信或电话。
3.注意沟通的方式
和家长的沟通有很多方式:电访、信访、随访、约访、家访、家长开日等。所有的孩子都要进行电访、信访,尤其是家长不经常来学校的。家长经常来学校的就可以进行随访。如果孩子的问题比较多,就要进行约访或家访。在我班,我进行了几次家访后,其他的同学也强烈要求我们去家访,可见我们的家访不是“告状会”、“批斗会”,还是很受欢迎的。为了公平,也为了让家长积极参与家校沟通,我和孩子们讲,让他们主动邀请老师们进行家访。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在家访时多表扬他们,所以他们会尽力表现自己,争取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家长和老师见面成了学生积极要求进步的动力。
家长开放日是对家长进行集中培训的最好机会,家长开放日的主要目的有:1、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2、解读学校的办学特色。3、介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4、针对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帮助家长集中分析本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和具体的解决办法。5、针对家长反映比较集中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6、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家长配合,争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化批评为支持——赢得更多同盟
当我们兴致勃勃地提出一个自己很得意的设想、计划、方案时,旁边忽然有人来一句:“别做梦了!”或“这个想法根本不现实!”感觉真是有如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对抗,试图说服对方,往往只是平白消耗自己的力量。
其实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化批评为支持,那就是找到批评中的正面动机。当我们看到对方正面动机,往往比较容易达成共识。找到共同点后,就会赢得更多同盟和支持。
■方法
1、从批评的言辞中找到对方的正面动机。比如 “这个想法不现实”的正面动机很可能是“希望你考虑事情更具操作性一些”。
2、就正面动机做“如何、怎样”式的提问。比如,对于“这个想法根本不现实”,可以回应:“谢谢提醒。那怎么样让这个方案更现实、更可操作,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如果对方提出很好的意见、建议,就使批评者变成了顾问,要感谢对方;如果对方没什么好的想法,只不过是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么你会知道,那批评其实与自己无关,不必理会。
直接表达——给情感增添动力
情情绪低落时,一句贴心的话语会让我们觉得十分温暖。相反,如果亲友、伴侣未能提供合适的情感抚慰,往往会让我们觉得不被理解,甚至心生怨恨。愤怒和怨恨,正是代表我们内心对爱的饥渴。
我们往往以为,对方如果爱我们,自然就会知道我们的需求。然而事实却是,我们是不同的个体,内心的感受如果不表达出来,再相爱的人也很难猜到对方的需要。如果养成直接表达感受和需求的习惯,就能在沟通中学会互相照顾,从而增进亲密感。
我们要突破一些错误理念,比如:人只能坚强,不能脆弱;靠自己搞定才算强者,找人帮忙会被人看不起,等等。
■ 方法
1、如果需要情感抚慰,就直接说明感受(累了、委屈、难过、觉得脆弱等),说明对方如能怎么做(比如耐心倾听、陪伴一段时间、拥抱、让自己在他/她怀里痛哭一场等)自己会感觉较好、恢复较快。在对方做了之后表示感谢。
2、要注意这是提出请求,而非命令。真诚的请求容易赢得支持援助。
3、提请求要明确,让对方知道如何操作。比如“我很委屈,想大哭一场,你能不能抱着我,让我尽情哭?你不要劝我别哭了,也不要问我为什么,我哭出来就会好很多。”
4、如果需要倾诉,注意两点:一是说到真实感受和情感需求(需要被爱、被肯定或需要安慰等)的倾诉更易见效,而只停留在抱怨的方式不是倾诉,而是控诉。
最后,务必要找到比自己状态佳、情绪稳定性好、内心力量更强的人倾诉。
一、与老师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
父母的态度要主动,联系要适时适度。
有些父母误以为主动联系老师会打搅老师的工作、生活,怕老师不欢迎。其实父母主动联系老师会给老师带来便利,因为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一个个去家访要很多时间,家长主动到来,可以了解很多重要信息,可以交流商讨教育方式,这是家长老师都乐意的事。
联系要经常,不要等到问题成堆或者问题严重再被迫去学校。
联系要适时适度,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更要尊重老师的意见。联系太频繁没有必要,间隔太久,达不到效果。
二、与老师沟通要理性和明智
当老师反映孩子问题时,父母态度要冷静。孩子在学校难免犯错,老师通报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注意纠正。家长如果当场责骂孩子,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使孩子怨恨学校和老师。
对老师的看法,家长要做细致分析,充分肯定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当然,老师也是人,老师也会有看错的地方。家长不必惟命是从,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设法让老师意识到他的错误。
孩子有时为了逃避处罚而传递错误信息,家长就更应该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当沟通渠道畅通,才会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孩子的小聪明也不会耍了。
三、一些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1.约定会面时间
作为老师,没有什么比在上课前、放学后或课间时间遇到家长开即兴会议更糟糕的了。尽量尊重教师有限的时间,不要忽然间出现,老师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时间充分解决你的问题。
2.学会用各种方式沟通
包括面谈,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电子邮件往来等,以达到经常与老师沟通的目的。
3.愿意承担你需要做的部分
老师们可能已经对现有的工作量感到沉重。说实话,一些老师对在满满的工作日程上再加一件事,会感到非常具有挑战性。你需要确保老师知道你愿意配合他们的工作,并在家庭里支持他们。
4.与老师成为盟友
你和孩子的老师应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你可以尝试通过一些非正式的聊天来建立关系。时不时的给老师带杯咖啡。在教室里做志愿者或主动提出在家里帮助做一些项目。如果你每次见孩子老师的时候都在抱怨或不停地言语攻击,老师会开始躲着你或对你有所防备。请别忘了,你与老师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帮助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