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我眼中的老舍》。
老舍先生说过“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在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是啊!有时候长久不练也会变得生涩。而老舍先生却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应该向这位文学巨人学习吗?
老舍先生虽然生到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老舍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他第一位老师,老舍先生平易近人、节俭、与人和善、从不敷衍‘这都不是他的母亲传给他的吗?这位母亲是改变他一生的英雄。
老舍先生也是勤劳的,对什么事都非常的认真,老舍先生有腿病,但是,老舍先生还不辞劳苦的养花,养花虽然很辛苦,但是他却觉得很有意思。还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老舍先生他用一个作家安生立命的最可宝贵的文学作品,把世间美好永远的留给人们。让我们的灵魂升华,使我们的情感激荡,这就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平民写家—老舍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不知什么原因,提到老舍我脑海里就模糊地出现像齐白石模样的影像,甚至觉得老舍就是位留着花白胡须的老人。这个假期读了老舍先生的作品《骆驼祥子》,读了老舍的简介,对老舍有了些清晰的认识。
老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即舍弃;予即我;含有“舍弃自我”,即“忘我”的意思。老舍在文学在创作上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首先,老舍忘我地工作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其次,老舍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得细腻真实、活灵活现,根本感觉不到是小说中的人物,正如老舍本人的一句话:“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枝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读完《骆驼祥子》就感觉老舍就是祥子吧,或许是与祥子一起生活的人吧,要不然他怎么能把祥子心里感受写得那么细致入微呢;要不然怎么把上进好强的祥子沦为自甘堕落祥子的过程描写的那么合理自然呢。老舍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关注小人物。《骆驼祥子》正是以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老舍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老舍是杰出地语言艺术大师,他用平易、自然、纯净的带有京腔京味的语言,把祥子的故事娓娓道来。
老舍是我最喜欢的现代作家。不过惭愧的是作品我读得并不多。就写作风格来说,我最为崇敬。
《茶馆》用小人物们的故事记录下整个民族的脉动。老舍先生以小见大的功夫实在是太厉害了,他的作品全都是关于平民百姓的,而反映的又全都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
老舍先生很注重人物的塑造,他的观点是,小说中的人物要比情节重要,情节可以淡忘,但人物是不朽的。
老舍先生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平民化。身为地道的北京人,他是那样明晰老北京人们的生活状态,并用他的笔生动地描绘出老北京的韵味,他的作品就是北平城的巨幅画卷,把故都的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北平旧时的文化、老北京人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画了虎,画了皮,更画了骨!“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前年冬天,走进老舍故居。院落并不大,很简单。院中只有两口水缸,两棵柿子树。雪片打在柿子上,点缀着灰白的院墙。
初三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观看过话剧骆驼祥子,那是我第一次欣赏到话剧版老舍先生的作品。随后又借了老舍作品集,老舍先生的作品确实语言质朴生动,但可能由于时代原因,还是有地方不能看懂。
老舍先生的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就是他与市井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集,正因如此,他才能把他们的生活,举动等一切描写得清楚生动,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作为一个北京人,很多北京的土语我都是从老舍的书中才真正见识到的。
老舍先生作品的“接地气”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接地气并不完全一样。接地气说白了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然而在我看来,前者的“接地气”是刻意的,有些许矫揉造作的,是自己单方面的接近,才会给人带来接地气的感觉。而老舍先生的“接地气”,是双向的,彼此接近,这样则会显得更加自然,是他发自自己心底的流露,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现,从而让人爱看,想看。因此,老舍的作品,读起来让人感觉亲近,活泼,字里行间透着京腔京韵,纯朴自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一位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最终却没能善终。自绝于人民听起来多么可笑。骨灰都没能够留下。我们无法想象那样惨绝人寰的苦楚,无法体会那样切肤的痛。
人民艺术家,出身于人民,为人民创作,最后却自绝于人民,多么可笑。投湖自尽可能就是他的归宿。
自从学了第三单元关于老舍先生的文章之后,我对老舍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眼中的老舍。
老舍先生虽然生到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老舍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他第一位老师,老舍先生平易近人、节俭、与人和善、做事从不敷衍的品质,这都不是他的母亲传给他的吗?这位母亲是改变他一生的英雄。
老舍先生是勤劳的,对什么事都非常的认真,老舍先生有腿病,但是,老舍先生还不辞劳苦的养花,养花虽然很辛苦,但是他却觉得很有意思。还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吗?”对阿,人如果不劳动,连养花这么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好,何谈做成大事呢?这句话触动着每一个人,启发着每一个人。
老舍先生是一个会生活、懂生活的人。他热爱周围一切的美好事物。养花、藏画、养小动物、听戏等等都是他的爱好。所以他的生活从来都不枯燥,相反却充满了乐趣。老舍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花给他带来的“麻烦”他并不厌倦,而是更加爱护花,对于母鸡的叫声一开始给他带来的“烦躁”也消失了,因为母鸡是鸡母亲了,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
老舍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是他过着不比普通人高级,而是比普通人还普通人,他从不在别人面前摆架势,在他眼里,人人平等。老舍先生是多么伟大的人阿,具有那么多优秀的品质,怎能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老舍先生在我眼中,是平易近人的,是节俭的,是与人和善的,是做事从不敷衍的,是勤劳的,是热爱生活的,是伟大的!
在我心目之中,老舍先生是永生的,我时常深沉地怀念他。因为,老舍先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著名现代作家。是我文学编辑生涯唯一联系最密切的作家。老舍先生弃世是使我受到震撼最为强烈的伟大作家。
为了深入了解新社会里的骆驼祥子,老舍曾在我和交通局干部陪同下,多次前往北京站等处三轮车站点采访。在简陋的木板房里,老舍和工人坐在一条板凳上,欢声笑语话家常。对老舍的问话,工人们都抢着回答。老舍认真听,并做简要记录。经过一段时间,老舍写出了新戏第一幕,把我和人艺的演员,其中有曾演过祥子的李翔,找到他家去,听他读剧本。说实在的,我没有听出所期望的《茶馆》味道,李翔他们也默不作声。老舍抚摸着稿纸,不禁叹了口气:“往下,可该怎么写呢?”后来,他慨叹地向我表示:“现今流行‘打野鸭子’(当时正在上演配合政治任务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戏里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打野鸭子),咱写不来这玩意儿。”从此老舍搁笔,他没有让自己的笔裹进斗争为纲的风雨里去。而他本人,两年之后,却被那场史无前例摧残人性、灭绝人道的“文化革命”腥风血雨裹挟进去,遭毒打,受凌辱。鬼魅横行,群魔乱舞,这世道怎么了?太平湖畔,彻夜思忖。为尊�
逼迫一批正直人士决然自尽,使我最不理解最为痛心的是老舍先生。现代作家之中,他是唯一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大师。新中国建立十多天,他就匆匆海外归来。刚踏上故土,他说:“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他曾经表示:“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潮流。”他爱祖国,爱人民,关怀劳苦大众,追赶社会潮流。归国后随即写《龙须沟》,歌赞人民政府,首先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为配合形势,他写各式各样即兴的剧本,不在乎能不能得流传。他答应写骆驼祥子新编,岂不也是为了歌赞社会。而那时的社会,竟把最忠诚于新社会的他逼上绝路。那时候国际上还不知他弃世,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秘密投票,首选老舍。老舍先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生为中国人,文化人,不可不知老舍,不可不读《骆驼祥子》,不可不看《茶馆》。先生的品格文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民众心目中,老舍是永生的。
您不爱用华丽的语言,所以,我用一个最朴实无华的词还形容你,那就是——伟大的老舍!
在我眼里,老舍应该是现当代作家中比较另类的存在。这种另类不是指老舍先生的行为言论异于常人,而是说他虽然处于那个文学界群情激愤、百家争鸣、正反交锋的特殊时代,其笔触却依然温敦柔和,即使有讽刺批判之意也只是隐藏在文字中,相当含蓄。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任何激烈的话语。此外,老舍的作品中政治目的性也不像同期作家那样浓厚,前期基本没有,建国后的作品虽应时代要求添加了一些与新中国政府相关的内容,也歌颂过新时期新风尚,但整体上也只是淡化色彩。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也许也是老舍在后来的运动中受到冲击的原因之一,但这也正好说明了其与世无争,但求平和的性格。
其实,老舍对于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作为旗人,入主中原的自豪感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一瞬间荡然无存,有的只是耻辱与不舍,就像其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一样。虽然在内容上,老舍写了很多民俗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但里面总能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他用调侃的语气来写他大姐的婆婆一家,一面吃亏空一面又要撑脸面,鄙视他们欠债不还的无赖和无钱仍讲奢侈的贵族毛病;同时又用一种赞颂的口吻来写肉店掌柜的这个汉族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争取到了和满人平起平坐的机会,但对他被封建传统僵化了的思维表示扼腕。在这些人物中,老舍最欣赏的是他的二表哥,聪敏、好学,还没有满族青年身上那种没来由的优越感和惰性,十分勤奋,并对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但他也不是完人,也摆脱不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共性。字里行间,你都可以听到老舍那沉重的叹息声。
如果《正红旗下》能够完成,那它一定是一部足以传世的经典。不论人物细节、民俗风情的描绘还是社会现实的揭露,都细腻深刻,甚至可以说不输《红楼梦》。只可惜作者中途停笔。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清明时节已老舍》。
在我心目之中,老舍先生是永生的,我时常深沉地怀念他。
老舍,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庸的名字,在很多人听来,是震耳欲聋的。原因很简单,只因为老舍是值得人尊敬的。试想,一个一生致力于写作,为人们创造出800多万字作品的人,怎会不令人肃然起敬?更何况老舍先生的贡献还远远不止这些。老舍先生的作品,哪一部不让人深思?哪一部不流芳千古?现在的作家分工越来越细,诗人就是诗人,小说家就是小说家,分得特别清楚。让我们再来看看老舍:他会写长篇,写中篇,写短篇,写话剧,写曲剧,写京剧,写歌剧,写旧诗,写新诗,写电影剧本,写大鼓,写单弦,写相声,写河南坠子,写太平歌调,等等等等。基本可以这样说,只要文学形式有的,他都略知一二,很多还非常精通。就这样的一个人,被人们如此尊敬,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一个作家,老舍可以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试问,接触的文学形式,那个作家比他多?爱好的面积之广,又有谁能与之相匹敌?没有,至少我找不到。
一个才华横溢,爱好广泛的`人,他的生活也必定是多彩的。老舍正是如此。他爱交朋友,热情好客;他乐观开朗,语言风趣;他兴趣颇多,却又样样精通。因此,老舍的生活从来不单调,每天都有客人登门拜访。而不管来者身份高低,老舍总是以礼相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老舍人格的伟大。看看当今社会,“势利眼“遍地都是,见到高官,就巴结讨好,奉承献媚;见到贫民,便狗仗人势,蛮横霸道。哪里还都能找到像老舍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老舍就是一个传奇,一个无法被超越的传奇。他的人格,他的作品,都已深深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是无法抹掉的。因此,老舍已不可能再被超越,因为无论后有多少来者,也无法毁灭刻在人们心中的老舍。老舍永远是中国的传奇。
老舍爷爷才一岁多一点儿,他的父亲就在八国联军打咱们北京的时候,让大火给烧死了。他的母亲要养活五个儿女,所以,老舍从小就懂得吃苦耐劳。你老舍爷爷19岁从师范学校毕了业,就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一个孩子头儿”。他喜欢小孩天真、活泼,把小孩的天性给泯灭了,他最反对。
在民众心目中,老舍是永生的。
一盅香茗、一包好烟、一个闲适安静的环境、一支小花,一篇关于老舍的文。 记事以来,接触最多、影响我最大的作家一直都是林语堂。在上次作文中,借着林语堂谈及我眼中的文学。林语堂的闲适、飘逸、幽默、豁达,一直都是我所喜爱的,借着林语堂的笔,讲述我所知道的文学。因为上次作文的缘故,这次要写我眼中的作家,一时无从下笔,思来想去,印象最深的也许就是老舍先生了吧。
最初接触到老舍先生的是一篇中学课文——《济南的冬天》,尤今记得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济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先生是一个真诚的人,总喜欢以“写家”、“文牛”、“痴人”自称,从不以“作家”自居。一个安静的环境、一杯散着热气的茶、一支叼在手里的烟,先生就可以用笔书写人生。身为北京人的他,有着传统老北京的喜好: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泡茶馆、听戏等。他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惟以养年”。
老舍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本质上很严肃,很认真;但笔下,笑话连篇,让人忍俊不禁。诙谐、幽默、嘻嘻哈哈的文风;却大多讲述悲剧,忧国忧民。温文尔雅的老舍先生,没有寻常作家的习气;但是,却很有脾气,他不愿做的事,终究不会去做,他瞧不上眼的人,绝不多说一句话。在作品方面,十分谦虚,看到自己的文章永远说的是失败和不足;但是他对文章永远不知满足,什么文体都写,别出心裁。在老舍的身上,嫉恶如仇和舍命从善的激情同样发达,这种相反相成的气质,不时流露出来,塑就了一个真实、鲜活的老舍。我想,我欣赏的正是这样一个老舍先生吧,真诚、正直、有气节。
老舍是一个写家。他说“写家”,不说“作家”。写家——以写作为职业的人,和木匠、拉车的一样,只是一种营生,职业之一而已。每日坚持不懈的写作,是他给自己的规矩,练就了他用最少的字,最通俗最生动的话描写复杂的心态、事务、风景的本领。老舍直到晚年创作力仍然很旺盛,写了二十四部戏剧之后,计划再写三部长篇小说:一部自传体的故事,一部天桥的故事,一部八大胡同的故事。他带着小铺盖卷跑到密云的枳营和香山的门头村去体验生活,准备堂堂正正地描写满族人,已是六十六岁的花甲老人。然而,事与愿违,最后留下的仅仅是一部八万多字的未完稿,一场声势浩大的灾难使他无法再继续拿笔,甚至,无法再去品一杯香茗。完结的只是他的生命,一个写家的生命。
老舍先生是真诚的,因为他常常剖析自己。他不大喜爱写序,也不大爱写后记,最多写上几十个字,交代版本或者书名的缘起而已。先生说:改写的小说里都有了,不必再多做解释;说多了,大有老王卖瓜的嫌疑。的确,很少看见他夸奖自己的作品,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批评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败和低能,对自己十分苛刻和严厉。
老舍剖析自己,不论指出的是缺点还是优点,都能意想不到地对别人发生好 多奇妙的作用。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老舍是用他的人格在写作。他很能忍耐,知道用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刚使他骂世,义气又使他富有善心。老舍说:“要做一个写家,须先做一个‘人’。盖自己不崇高宏大,何以能体会世上最善最美的事?何以心明如镜,鉴别善恶?有了真人,而后才有至文,文艺并非文字把戏也。”老舍的谦虚,使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
满族人;
穷人;
生于上上个世纪最末一年,死于1966年初起;
一生有数十年生活在国外……
以上五点对他来说,最为重要,是了解老舍、懂得老舍的五把钥匙。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北京,其后隔了二十五年,到了五十岁又回到北京,直至去世,他六十七岁时死于北京。如是看来,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过的,是个地道的北京人。这一点,帮了老舍很大的忙,北京是他的写作源泉。
老舍的代表作,公认的一般有以下几种: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这九部代表作,很巧,全是写北京的。可以说,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的。老舍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他以为热烈的追忆往往能写出绝妙的传世之作。他说: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
作为北京人,他用北京话写作,老舍走了一条“五四”运动后写作的新道路,给当时的文坛刮来一股清新的风。他是第一位纯粹用北京人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他的文字被誉为最活泼的、最俏皮的、最有音乐性的、最流利的和最上口的文字。
老舍诞生在一个满族低级军官的家庭。一个清末普通的满族人,多多少少都会唱两句京戏或者牌子曲,会玩一两样乐器,会养鸟,会种花??总之,在文化上相当成熟。这个满族出身的背景,对一位作家来说,非同小可。老舍一岁半的时候,父亲死于和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生计完全靠母亲做点私活。从小,他就看见苦命的母亲和自己清贫的童年。逆境给了他一副瘦弱的身体,但同时也给了他顽强坚韧的性格和勤劳务实的精神。
老舍的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的悲剧倾向,另一个则是它们的幽默风格。他这两大特点的形成,和他的穷人出身关系极为密切。老舍外表热情温和,可是在文字中,他总说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内心极为严肃。
然而,他由一片黑暗中走了出来,他并不知道是怎样摸索着走出来的,“走出来,并无可欣喜;想起来,却在悲苦之中稍微有一点爱恋”。这点爱恋把他由痛苦中升腾了起来,强打精神,咬着牙,把泪全咽到肚里,将嫉恶如仇和舍命从善同样发挥到极点,并越过这个极点,开始用笑脸面对世界,大彻大悟,大慈大悲,成了一个大幽默家,信笔写来,嬉笑唾骂皆成文章。
身后的盛况,时间的考验,地域的覆盖,一起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老舍先生,这位饱经苦难的人民艺术家,这位中国现代文豪,深深活在人们的心中,像一块不朽的丰碑。
一个人生为文学奉献,一个人,一生怀着一颗爱过的心,他就是平民作家——老舍先生。
小时候,也就是三,四年级,包括五年级,心中不喜欢老舍的作品,觉得他的作品很难懂,而且有些句子都很难理解。
或许那是自己与老舍太生疏了,估计我接触他作品很少的缘故吧,与他越来越疏远。但是,我读了第三单元,通过与老师,同学们交谈,我感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是那么奇妙,他用极其普通的文字来描述当今社会,不得心中对老舍心中肃严起敬。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小说,我看了其中的一章《祥子买车》,就像书中所说,老舍先生把他的作品描写的犹如那幅旷世奇作——《清明上河图》的结构一般
祥子之所以进城,是因为乡下呆不住了,要拉车,为了养家糊口,买新车,也是因为希望家里日子可以过得很好,这难道没有把人间的人情世故写出来吗?把当时旧社会的昏暗与腐败也体现了出来。
老舍先生文章幽默,用词准确,精神,结构,层次分明,在《济南的冬天》,一个“卧”字生动地体现出那副景象的唯美,祥和,看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老舍的文笔真的让我赞叹不如。
老舍的作品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熟悉,亲切的字影在读者的心里跳动。虽然您离开了,但是,您永远是我们最亲近的作家,最亲近的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