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演讲稿(优秀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演讲稿(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丁路德金演讲稿 篇1

1968年,马丁·路德·金在支持孟菲斯清洁工人的罢工中发表了“我已到达顶峰”的演讲。4月4日下午,马丁·路德·金正和他的助手们在位于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兰停车场旅馆的二层阳台上商议该如何支持孟菲斯环卫工人争取权益。就在这个时候,租用了旅馆对面的贝西太太的出租公寓的詹姆斯·厄尔·雷用步***杀了。之后,马丁·路德·金被立即送往圣约瑟医院,但是没有改变他身亡的事实。

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刺杀马丁·路德·金的就是詹姆斯·厄尔·雷。美国政府发动了历规模的刺客大搜捕:田纳西州州长布福德-埃灵顿命令4000名国民警卫队员进入该城维持治安和对居民实行宵禁。

根据线人提供的线索知道了暗杀马丁·路德·金的是一位白人男子,在马丁·路德·金遇刺的时候正住在洛兰停车场旅馆的对面公寓,并且,该男子在行刺之后驾驶的是一辆最新型的野马牌汽车,而现场发现的枪支正是高效步枪。

美国警察在美国境内进行了两个月的天罗地网般的搜捕都没有找到罪犯。一直到6月8日,英国警察希苏机场进行安检的时候才抓捕了一名刚在伦敦打劫过银行的美国人,美国警察才赶紧到希苏机场进行认人,才发现是通缉在逃的詹姆斯·厄尔·雷。

在田纳西州签署了不处死刑的保证之后,詹姆斯·厄尔·雷被押解回国。在审判的过程中,詹姆斯·厄尔·雷岁自己刺杀马丁·路德·金的行为供认不讳,被法院判处的监禁。

马丁・路德・金英语演讲稿:我已达至峰顶 篇2

马丁・路德・金英语演讲稿:我已达至峰顶

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

Thank you very kindly, my friends. As I listened to Ralph Abernathy and his eloquent and generous introduction and then thought about myself, I wondered who he was talking about. It's always good to have your closest friend and associate to say something good about you. And Ralph Abernathy is the best friend that I have in the world. I'm delighted to see each of you here tonight in spite of a storm warning. You reveal that you are determined to go on anyhow.

Something is happening in Memphis; something is happening in our world. And you know, if I were stand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ime,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kind of general and panoramic view of the whole of human history up to now, and the Almighty said to me, “Martin Luther King, which ag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in?” I would take my mental flight by Egypt and I would watch God's children in their magnificent trek from the dark dungeons of Egypt through, or rather across the Red Sea, through the wilderness on toward the promised land. And in spite of its magnificence, I wouldn't stop there.

I would move on by Greece and take my mind to Mount Olympus. And I would see Plato, Aristotle, Socrates, Euripides and Aristophanes assembled around the Parthenon. And I would watch them around the Parthenon as they discussed the great and eternal issues of reality. But I wouldn't stop there.

I would go on, even to the great heyday of the Roman Empire. And I would see developments around there, through various emperors and leaders. But I wouldn't stop there.

I would even come up to the day of the Renaissance, and get a quick picture of all that the Renaissance did for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life of man. But I wouldn't stop there.

I would even go by the way that the man for whom I am named had his habitat. And I would watch Martin Luther as he tacked his ninety-five theses on the door at the church of Wittenberg. But I wouldn't stop there.

I would come on up even to 1863, and watch a vacillating President by the name of Abraham Lincoln fin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e had to sign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But I wouldn't stop there.

I would even come up to the early thirties, and see a man grapp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bankruptcy of his nation. And come with an eloquent cry that we have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But I wouldn't stop there.

Strangely enough, I would turn to the Almighty, and say, “If you allow me to live just a few year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 will be happy.”

Now that's a strange statement to make, because the world is all messed up. The nation is sick. Trouble is in the land; confusion all around. That's a strange statement. But I know, somehow, that only when it is dark enough can you see the stars. And I see God working in this perio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a way that men, in some strange way, are responding.

Something is happening in our world. The masses of people are rising up. And wherever they are assembled today, whether they are in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Nairobi, Kenya; Accra, Ghana; New York City; Atlanta, Georgia; Jackson, Mississippi; or Memphis, Tennessee -- the cry is always the same: “We want to be free.”

And another reason that I'm happy to live in this period is that we have been forced to a point where we are going to have to grapple with the problems that men have been trying to grapple with through history, but the demands didn't force them to do it. Survival demands that we grapple with them. Men, for years now, have been talking about war and peace. But now, no longer can they just talk about it. It is no longer a choice between violence and nonviolence in this world; it's nonviolence or nonexistence. That is where we are today.

And also in the human rights revolution, if something isn't done, and done in a hurry, to bring the colored peoples of the world out of their long years of poverty, their long years of hurt and neglect, the whole world is doomed. Now, I'm just happy that God has allowed me to live in this period to see what is unfolding. And I'm happy that He's allowed me to be in Memphis.

I can remember -- I can remember when Negroes were just going around as Ralph has said, so often, scratching where they didn't itch, and laughing when they were not tickled. But that day is all over. We mean business now, and we are determined to gain our rightful place in God's world.

And that's all this whole thing is about. We aren't engaged in any negative protest and in any negative arguments with anybody. We are saying that we are determined to be men. We are determined to be people. We are saying -- We are saying that we are God's children. And that we are God's children, we don't have to live like we are forced to live.

Now, what does all of this mean in this great period of history? It means that we've got to stay together. We've got to stay together and maintain unity. You know, whenever Pharaoh wanted to prolong the period of slavery in Egypt, he had a favorite, favorite formula for doing it. What was that? He kept the slaves fighting among themselves. But whenever the slaves get together, something happens in Pharaoh's court, and he cannot hold the slaves in slavery. When the slaves get together, that's the beginning of getting out of slavery. Now let us maintain unity.

Secondly, let us keep the issues where they are. The issue is injustice. The issue is the refusal of Memphis to be fair and honest in its dealings with its public servants, who happen to be sanitation workers. Now, we've got to keep attention on that. That's always the problem with a little violence. You know what happened the other day, and the press dealt only with the window-breaking. I read the articles. They very seldom got around to mentioning the fact that one thousand, three hundred sanitation workers are on strike, and that Memphis is not being fair to them, and that Mayor Loeb is in dire need of a doctor. They didn't get around to that.

Now we're going to march again, and we've got to march again, in order to put the issue where it is supposed to be -- and force everybody to see that there are thirteen hundred of God's children here suffering, sometimes going hungry, going through dark and dreary nights wondering how this thing is going to come out. That's the issue. And we've got to say to the nation: We know how it's coming out. For when people get caught up with that which is right and they are willing to sacrifice for it, there is no stopping point short of victory.

We aren't going to let any mace stop us. We are masters in our nonviolent movement in disarming police forces; they don't know what to do. I've seen them so often. I remember in Birmingham, Alabama, when we were in that majestic struggle there, we would move out of the 16th Street Baptist Church day after day; by the hundreds we would move out. And Bull Connor would tell them to send the dogs forth, and they did come; but we just went before the dogs singing, “Ain't gonna let nobody turn me around.”

马丁·路德的故事参考 篇3

马丁·路德的故事参考

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1483年他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一度攻读法律(显然是根据他父亲的建议),但是中途辍学,成为一名奥古斯丁教团教士。15他从维腾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久就在该校任教。

路德对天主教会的苦衷是逐渐产生的。15他去罗马旅游,耳闻罗马牧师的贪污腐化和世俗观念,他感到震惊;目睹天主教会实行的受贿赎罪,他极其愤怒,公开表示抗议(赎罪是天主教会赐予的对罪犯惩罚的一种宽恕;包括减少罪犯必须炼狱的年限)。1510月31日,路德把他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的大门上,在该书中他深刻地批判了罗马教会的贪污腐化,特别是维恕罪行为。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送给美因茨市大主教一份,此外还把论纲印刷出来,在该地区进行广泛散发。

路德抗议教会的范围迅速扩展,他很快就否定了教皇和总教会会议的权威,坚持只接受《圣经》和公理的指导。可想而知教会是不会仁慈地看待这些观点的。路德被传叫到教会官吏面前,经过多次审判,将他解职,并根据他的《蠕虫的饮食》一书(1521),最终宣布他为异端分子和犯法分子。他的著作均被查封。

按照惯例路德有遭受火刑的危险。但是他的观点在德国人民和许多德国王亲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种支持足以使他避免遭受任何严重的犯罪刑罚,不过,他还是不得不隐藏了大约一年时间。

路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圣经》的。德泽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顺便提一下,路德把《圣经》译成了华丽的散文,对德国的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影响)。

当然路德的神学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只信仰释罪①学说,一个源自圣?保罗作品的思想。路德认为人生下来就会因犯罪而身败名裂,因而只靠优秀的作品是不能把他从永久性的身败名裂中拯救出来的。灵魂的拯救只有通过信仰,只有靠上帝的慈悲才能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靠行贿来赎罪显然是歪门邪道,毫无用处。传统的观点认为教会是基督的教徒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调停者,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如果人们遵循路德的学说,就会即刻从理论上使罗马天主教完全无立足之地。除了对教会的主要作用提出质疑外,路德还对教会的许多具体信仰和实践提出反对意见。例如他否定了炼狱的存在,否定教士应该过独身生活。他自己于1525年与一个先前的修女结了婚,他俩共有六个孩子。1546年路德在对家乡艾森斯莱市的一次访问中去世。

当然马丁?路德并不是第一位抗罗教的思想家,早在他一个世纪以前就有波希米亚的简?赫斯和十四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利夫。实际上十二世纪法国人彼得?瓦尔多也很可能被认为是一位早期的抗罗教徒。但是在这些早期的运动中,无论哪一个的影响都基本上局限在本地区。1517年,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非常普遍,以至路德的话如同燎原的火种,立刻点起了抗议的烈焰,迅速遍及欧洲许多地区。因此路德理应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发动者。

当然,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最明显的结果是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虽然新教团体只是基督的一个分支而且不是它的最大的分支,但是它的信徒仍比佛教多,事实上比大多其他宗教都多。

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重大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广泛进行的宗教战争,其中有些是叫人难以相信的血腥战争(例如从16到1648年的德国三十年战争)。即使不考虑这些战争,在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欧洲政治舞台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间的政治斗争都起着一种主要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带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在列入本册的人物中,来自英国的比来自任何其他国家的都多,德国屈居第二位。从整体来看,本册的确主要是被来自北欧和美洲的新教国家的人物所占据。但是人们可以看到,其中只有两个人(古腾保和查理曼)生活在1517年以前。在这个日期以前的列入本册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来自世界其他地区,而生息在今称新教国家的各族人民对人类文化和历史做出的贡献比较小。这显然表明在过去的四百五十年中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量杰出的人物,而从某方面来看,这一事实是由新教即宗教改革运动所引起的。也许在这些地区实行较多的思想自由是一个重要因素。

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宗教信仰的叛逆者,但是他却丝毫不能容忍在宗教问题上和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也许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由于路德不容异说的榜样,才使得宗教战争在德国远比其他国家如英国激烈和残忍。此外他凶狠野蛮地反对犹太人。他极其恶毒攻击犹太人的作品也许有助于为二十世纪德国的希特勒时代开辟道路。

路德经常强调服从合法民权的重要性。也许他提出这一点的主要动机是反对教会干涉政事(人们应当记住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神学论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主义德国对罗马的一次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原因路德才赢得了德国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是不管路德的动机如何,他的声音看来使许多德国新教徒在政治问题上接受了专制主义,这样路德的作品也可能为希特勒时代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金名言 篇4

1、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马丁·路德·金

2、如果你不能飞,那就奔跑;如果跑不动,就走路;实在不能走,就用爬的。无论如何,你得不断前进。 ——马丁·路德·金

3、“不是我很喜欢多次强调黑人的权利,而是很有必要,我才这么做。” ——马丁·路德·金

4、如果你的梦想还站着的话,那么没有人能使你倒下。 ——马丁·路德·金

5、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气焰,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马丁路德金

6、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

7、如果你不能飞,那就跑;如果跑不动,那就走;实在走不了,那就爬。无论做什么,你都要勇往直前。 ——马丁·路德·金

8、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 ——马丁·路德·金

9、我们这一代终将悔恨,不是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是因为好人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10、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 ——马丁·路德·金

11、我有一个梦,梦想这国家要高举并履行其信条的真正涵义:“我们信守这些不言自明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我有一个梦,我梦想有朝一日,在乔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能够同坐一处,共叙兄弟情谊。我有一个梦,有朝一日,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以肤色而是以品行来评判一个人优劣的国度里。我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

12、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 ——马丁·路德·金

13、如果你不能飞你就跑,如果你不能跑你就走,如果不能走你就爬,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必须继续前进。 ——马丁·路德·金

14、“公平如浪涛滚滚,正义如江河滔滔”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15、如果你不能飞,那就奔跑;如果不能奔跑,那就行走;如果不能行走,那就爬行;但无论你做什么,都要保持前行的方向。 ——马丁·路德·金

16、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个楼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 ——马丁·路德·金

17、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马丁·路德·金

18、手段代表了在形成之中的理想和进行之中的目的,人们无法通过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美好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目的是树。 ——马丁·路德·金

19、我们可以接受失望,因为失望是有限的;但千万不要拒绝希望,因为希望是无限的。 ——马丁·路德·金

20、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朋友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马丁 篇5

今天,我高兴的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集会。

1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今天我们就站在他象征性的身影下--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这项重要法令的颁布,对于千百万灼烤于非正义残焰中的黑奴,犹如带来希望之光的硕大灯塔,恰似结束漫漫长夜禁锢的欢畅黎明。

然而120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2019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2019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世。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所有人--不论白人还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让渡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基本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的孩子被“仅限白人”的标语剥夺自我和尊严,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州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我并非没有注意到,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你们是人为痛苦的长期受难者。坚持下去吧,要坚决相信,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

让我们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亚拉巴马去,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回到佐治亚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去,要心中有数,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我们不要陷入绝望而不可自拔。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之中。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岗。”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

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的崇山峻岭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山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

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了望山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

“自由啦!自由啦!感谢全能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马丁·路德·金简介:

1968年4月4日黄昏,马丁·路德·金在洛兰宾馆306房间阳台散心时遇刺身亡,终年39岁。

他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1929年1月15日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黑人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传教士。早年就读于亚特兰大的莫尔豪斯学院社会学系,19岁毕业后加入浸礼教会。

1951年和1954年又先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市的克罗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1954年在蒙哥马利城的德克斯特大道浸礼会教堂任职。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全城5万黑人拒乘公共汽车385天,迫使最高法院宣布在交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

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并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震惊世界。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遇害时,他正准备帮助孟菲斯黑人清洁工人组织罢工。当时他在旅馆阳台上与同伴们谈话,被刺客詹姆斯·厄尔·雷用枪击中。刺客得手后窜逃出境,6月8日在伦敦机场被捕,后被判处徒刑。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4月4日到6日,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了骚乱。

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马丁·路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I have a dream 篇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大家还是否记得马丁・路德・金说过的: I have a dream,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一直很大。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恰恰是《我有一个梦想》。

对生命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书籍那样具有如此的力量。书籍是孤独者的朋友,是被遗弃者的伴侣,是郁郁寡欢者的喜悦,是绝望者的希望,是沮丧者的欢畅,是无依无靠者的相助,是梦想者的曙光。

我有一个梦想。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长存梦想,才是为止奋斗的生命源泉。不断进步,超越自我。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怀着一颗赤热的心,抱着对文学的热爱,我们来了,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未了的激情。

只要我们喜欢写作,去热爱读书、热爱阅读,我们的精神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只要我们勤奋笔耕,只要我们不懈追求,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只要。只要。

我告诉自己,今天,I have a dream!

我梦想的是,将来不再以成绩决定一切,我们的学生都会快乐自由的学习。我梦想的是,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知识的殿堂。

这,就是我的梦想。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I have a dream]

马丁·路德·金简介 篇7

我有一个梦想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黑人是美洲大陆的特殊居民。他们祖籍非洲,十六七世纪起,被殖民者从非洲大陆大批贩卖到美洲,被迫成为种植园中的奴隶,受到各种非人的待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南北战争胜利之后,当时的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黑人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但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黑奴宣言》签署100多年之后,美国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仍然十分严重,黑人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二等公民。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尤其在南方诸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在这种情形下,美国黑人以争取平等自由为目标,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他曾在南方21个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他发表了这篇举世闻名的演说。

演讲一开始,马丁·路德·金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和目的。他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讲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黑人生活的现状。这里连用排比和大量形象的比喻,把黑人不公正的现实处境揭示在世人面前,现状与当初共和国的缔造者“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的诺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作者明确地指出,现在是政府兑现诺言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作者也反过来提醒自己的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马丁·路德·金深受印度圣雄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影响,主张用和平的方式争取正当的权利,反对“以暴易暴”,提出“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而应当用包容、忍耐和博爱来对抗仇恨。这种“不以恶抗恶”的思想为后来黑人民权运动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因为是面对自己的黑人同胞演讲,马丁·路德·金在这一场合还担负着鼓舞同胞士气,帮他们树立信念和理想,团结他们共同前进的任务。因此,接下来的几段,马丁·路德·金用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四个“只要”清晰而生动地表明了黑人民权运动的目标,那就是斗争一定要彻底,每个人都要有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韧劲,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和痛苦的遭遇中都要坚持下去。他充满激情地呼吁大家回到那些最冥顽不化的地方,坚持战斗,不要绝望,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作者连用六个“我梦想有一天”,以诗一样的语言和酣畅淋漓的排比句,正面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抒发了他作为一个黑人内心最热烈的梦想。他呼吁种族平等、人格尊严和兄弟般的情谊能早日到来!他呼吁自由与平等在美国的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实现!这几段文字情感充沛,文采斐然,犹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不可阻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问题探究

1.这篇演讲为什么能激动人心?

因为这篇演讲辞有着极其感人的充沛的情感。作者从“结束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对“梦想”的热烈憧憬,其间无不充满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而且在演讲中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而这正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

2.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演讲辞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几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空头支票”等则形象地说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文中那华丽的词句,典雅的语言,为演讲增添了许多感人的魅力。文中还大量运用排比、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它们纷沓而至,接踵而来,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增强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关于练习

一、“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包含哪些内容?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参考答案:

作者的梦想含义是多方面的,涉及到黑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来阐发,各抒己见。以下答案仅供参考。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被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其次,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第三,在经济上,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

二、朗读第9至第14段,体会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手法?找出来并试着自己演讲一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演讲辞,体会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作用,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本文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排比手法。如第2段、第5段、第10到13段以及文章最后连用6个“我梦想有一天”,都是比较典型的集中使用排比句的段落。学习时可让学生大声朗读,仔细体会其中充沛的感情和磅礴的气势。这些排比句的使用,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更容易感染听众并激起他们深深的共鸣。

三、联系上下文,研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从哪几个方面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

2.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揭示了黑人物质生活贫困,精神备受歧视,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悲惨现实。

2.“空头支票”在这里是个巧妙的比喻。本来,自从林肯总统签署黑奴解放宣言,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美国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内涵大家都非常熟悉,用它来作比,形象且易为人们理解。

3.“这个信念”具体指的是,作者相信总会有一天,美国黑人会和白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高低来衡量黑人和白人,美国一定能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交响曲”的特点主要是多重乐声合奏,在这里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那就是将来总有那么一天,白人不再歧视和压榨黑人,白人和黑人能像兄弟般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四、联系世界史的有关知识,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班里开个读书报告会。

设题意图:加强语文与历史、社会、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广泛阅读,并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略)。

教学建议

一、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一下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这样他们才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主张。

二、本文激情澎湃,文质兼美,应提倡多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读与讲的过程中,领会演讲的特点和魅力。

三、本文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采斐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细细品味和揣摩。也可以采取仿写、改写等方法,达到自如掌握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目的。

有关资料

一、关于马丁·路德·金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终年39岁。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黑人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传教士。早年就读于亚特兰大的莫尔豪斯学院社会学系,19岁毕业后加入浸礼教会。1951年和1954年又先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市的克罗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1954年在蒙哥马利城的德克斯特大道浸礼会教堂任职。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全城5万黑人拒乘公共汽车385天,迫使最高法院宣布在交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遇害时,他正准备帮助孟菲斯黑人清洁工人组织罢工。当时他在旅馆阳台上与同伴们谈话,被刺客詹姆斯·厄尔·雷用枪击中。刺客得手后窜逃出境,6月8日在伦敦机场被捕,后被判处徒刑。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4月4日到6日,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

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选自《20世纪世界各国大事全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二、有关美国黑人的背景资料

1774年,美国的建国者们把奴隶纳入不予进口的商品之列,并直到1783年才废除了奴隶贸易。除两个州外奴隶制被完全废除──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他们因惧怕经济受损而坚决反对。所有北方各州都已早早地废除了奴隶制──最晚一个是18的新泽西州。然而南方坚持1845年后加入联盟的新州可以保持奴隶制。

从1830年后,在北方就有一个坚定,但却不那么有效的声音在要求全面废除奴隶制。随后,1861年,11个南方州成立南部邦联,脱离主张废奴的美利坚合众国。南方和北方间的南北战争随之爆发。经过4年的斗争和超过50万人的死亡后,北方获得胜利。《解放宣言》通过了,奴隶终于获得了自由。

但那只是就理论而言。战争已过了一百多年,南方诸州仍抵制为争取给予黑人平等机会而进行的全国性的努力。南方的白人指责黑人导致了战争、失败和贫穷。他们的领袖试图保持其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遗产”。而黑人则没有土地,受不到教育,没有丝毫改善的可能。

1865年4月林肯总统的不幸遇刺意味着失去了以新模式重建南方的机会。旧的南方领导人没有被排除在公职之外,“黑人法案”除最基本的民权和自由外否定黑人的一切。为了对付这种压迫,1866年生效的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规定了黑人作为美国公民的权利,使其得到在法律之下平等的保护。随后的1870年第十五修正案给予所有美国公民以选举权,无论他们的“种族、肤色或是否曾是奴隶”。

然而,北方或多或少在放任南方按他们自己的意愿对待黑人。其结果是,到1895年,实际上所有的黑人都没有得到选举权。在1890年三k党重建之后,情况糟到了极点;在1889年到19之间,有近三千黑人男子和妇女受到了私刑。

在20世纪50年代,当马丁·路德·金接掌黑人民权运动的领导权时,大多数黑人仍处于贫穷和低教育状态。每一次进展都受到阻碍。例如,虽然依据法律,黑人可以选举,但在南方诸州却设置了许多障碍──从繁文缛节一直到私刑,结果只有5%的黑人能够登记。

在金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今天,金死了后,种族隔离尤其在南方的乡村地区事实上仍存在着。法律声称现在已平等,但存有偏见的白人仍与法律背道而驰。饭店过去只对白人开放。所以当法律判定这样做违法时,饭店干脆关门大吉。在许多南方小镇上现在都没了酒吧、理发店或饭店。那些废除种族隔离的政府学校里只有黑人学生。所有的白人孩子都被带走,进了私立学校。

在某些领域确实取得了进步。在选举法案(1965年)颁布前,在美国只有不到二百名黑人担任公职;到1970年是1469名;1980年4912名,1986年超过了6500人。这仅占美国49万名被推选官员的13%。现有289名黑人市长,28名妇女管理着超过五万人的城市。

贫困的黑人家庭从1959年的55%下降到1987年的约31%;然而在1986年领取食物救济券(以此可以到商店换取食物)的人中,黑人占37%,有45%的年轻黑人要去救济所。1985年,黑人家庭的平均收入仅为白人家庭的55%,所有黑人家庭中有近45%要依靠妇女。1987年,“美国黑人状况”称在北方各州黑人的失业情况:“在诸如底特律、布法罗、芝加哥及克里弗兰等城市,在劳动市场上,黑人,尤其是黑人男性──同白人相比其收入差距可能超过了南方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城市里的最高记录。”

而在另一方面是不容置疑的成功例子──比尔·科斯比在1987年是全世界娱乐业收入最高的人,吸引了8300万观众看他的电视系列节目,赚了近一亿美元。杰西·杰克逊是另一个成功例子──他是民主党竞选1988年美国总统的重要竞选者。流行歌星如麦克尔·杰克逊和蒂娜·特娜的摇滚音乐会遍及全球。其他像管理人员克里弗德·r·华伦,前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成为美国最大的养老金基金主席及一名企业家,赫尔曼·e·瓦伦丁,是美洲系统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和总裁。

最终,成千上万的普通黑人进入了中产阶级,获得了医生、律师、银行家、经理和其他职位。据估计到,每三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非白人──这包括亚洲人、西班牙裔人和黑人──凭着毅力、教育和更大的推动,马丁·路德·金的伟大梦想或许会在下一个20年中变为现实。

(选自《马丁·路德·金传》,汪群译,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

三、立足道德自强,争取社会正义(何光沪)

年纪稍大的中国人应该还记得,1968年春,“文革”还正如火如荼之际,毛泽东发表了一篇“五二〇声明”,全国各地为此举行了由上级组织的大规模游行。很多人应该还记得,事情同马丁·路德·金被刺杀有关,而这位马丁·路德·金,乃是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事过多年之后,我却发现,不少人居然把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同四百多年前那位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相混淆,而对他的主要主张“非暴力抵抗”,更是懵然无知!1956年,在26岁的马丁·路德·金第一次领导黑人市民,抵制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公司的种族隔离制度时,他就举起了“非暴力抵抗”的旗帜。他号召久被歧视的黑人群众说:“我们要抵抗,因为自由从来不靠恩赐获得。有权有势的欺压者从不会自动把自由奉献给受压者。……权利和机会,必须通过一些人的牺牲和受难才能得到。”但是,“仇恨产生仇恨,暴力产生暴力……我们要用爱的力量,去对付恨的势力。我们的目标,绝不是击败或羞辱白人,正相反,我们要赢得他们的友谊和理解。”

然而,当他回到家里,却接到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恐吓电话!再过一段时间,恐吓变成了事实──他的家被炸了!

就在那被炸得七零八落的家门口,他对闻讯赶来、手持武器、群情激动的支持者发表演说:“冤冤相报的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以和平对待暴力,记住基督耶稣说过: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无论那些白人对我们怎样,我们要爱他们,如同兄弟。耶稣不是说过‘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逼迫你们的祷告’吗?我们要以恩报怨,以爱报恨。”

后,这位“非暴力抵抗”的倡导者,死在枪弹的暴力之下。这当然令人想起马丁·路德·金所钦佩的印度国父圣雄甘地──他作为“非暴力抵抗”的首创者,也死在枪弹的暴力之下!

于是,有不少人得出结论说:非暴力主义是软弱的、无效的、注定要失败的!它的两位最著名的鼓吹者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失败了吗?他们用生命去实践的主张是失败的吗?是无效的吗?是软弱的吗?

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国的古话“勿以成败论英雄”,是出于良知的智慧,而“历史由胜者来书写”,是人类社会的耻辱。

即便我们只采用世俗的“成败观”来评判这两个人物和他们的主张,我们也无法抹煞这些基本的事实:

就甘地而言,他比任何别的印度领袖都动员了更多的民众,他用最少的人命牺牲赢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功!他以最低的代价(或伤亡率),以和平的方式,最有效地摧垮了一个统治方式最有效的殖民帝国的长期统治!他那副瘦骨嶙峋的身躯包含着的精神力量之强大,使得那个作为世界霸主的敌人也肃然起敬,不但多次把他从阶下囚尊为座上宾,而且至今把他的塑像同诸多英国伟人一同安放在伦敦的蜡像馆中!他不但成了印度的伟人,也成了世界的伟人,他的思想和典范不但属于印度,也属于全人类!

就这本书的主角──马丁·路德·金而言,他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不但赢得了蒙哥马利城公共汽车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而且赢得了全国全世界对伯明翰市黑人运动的关注和同情;不但胜利地组织了向首都华盛顿的大进军,而且深深地打动了包括总统肯尼迪在内的各阶层白人的心;不但促成了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结束美国黑人的被歧视地位,而且影响了英国国会通过反种族歧视法和反性别歧视法,从长远来说还促成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崩溃──顺便说说,南非黑人运动的领袖曼德拉,可视为自甘地和马丁·路德·金之后最伟大的非暴力抵抗倡导者。

至于这些胜利之伟大,以及马丁·路德·金的努力成效之惊人,可以从以下事实略见一斑: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曾在长达三百多年之中被视为当然,被视为有理,所以问题远远不止是法律的禁止与否,而是人们的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否,后一件事情人人都明白是最难做到的。然而人们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些大学的白人学生**,还仅仅是因为学校收了几个黑人学生;而在20世纪结束之前,白人却早已习惯了大量的黑人官员、黑人警察、甚至黑人部长、黑人军队首脑,更不用说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黑人白人的共同活动,甚至已有了不少白人与黑人的通婚;而在21世纪开始之际,甚至已有黑人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

就马丁·路德·金个人而言,他不但在生前获诺贝尔和平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而且他的生日早被确立为法定全国假日,这在从国父到各界名人的行列中也极其罕见。最主要的是,他也同甘地一样,不但成了他本国良知的代表,还成了人类良知的代表。而这一切所证明的,恰恰是同样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之强大,恰恰是他和甘地、曼德拉等所代表的非暴力抵抗的精神力量之强大。而这种精神,往近处可以追溯到托尔斯泰和雨果,往远处可以追溯到人文主义的许多伟大思想家,究其本源,还可以追溯到各大文明的创始性人物耶稣、苏格拉底、佛陀和孔子。当然,我们已经看到,就马丁·路德·金来说,他的这种精神之强大,是来源于他的基督教信仰。但他认为基督福音不是个人精神的福利奖券,而是社会公义的实践要求。但在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中,他认为“爱心是我们惟一的武器”。他说:“‘爱你的敌人’……是指圣经希腊文的agape(圣爱),是无视敌友亲疏、仿效上帝的无私博爱。”这种爱有一种最根本的神学肯定作为存在基础,即“上帝就是爱”。

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强大到不在乎胜利与否的地步──他领导的运动参加者要遵守的“非暴力十诫”中有一条是“要争取正义与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这令人想起林肯的名言:“我关心的不是事情能否成功,而是事情是否正当。”

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强大到视“受苦”为“救赎”,甘愿自己流血牺牲的地步──他说:“要争取自由,必须付出流血的代价,而流的血必须是我们的鲜血……无辜受苦是有救赎力量的,它可以取代欺压者与受压者双方苦毒怨恨的悲剧结局。”这更令人想起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

这种来自信仰的精神之强大,在马丁·路德·金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就表现为一种道义上的强大或道德上的自强。为他在复杂的处境、艰难的斗争和内心的矛盾中提供了坚如磐石的基础的,正是这种道德自强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任何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来说,是经费的或经济的、武器的或武力的力量都不可比拟的。

马丁·路德·金已经去世33年了。但是,这本书所提供的他的言行,对于当今的世界来说,不是仍值得思索吗?这些言行所树立的崇高榜样,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不是仍值得效法吗?

(选自《我有一个梦想》,中央编译出版社版)

四、关于“非暴力反抗”(何怀宏)

为了让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一较完整的了解,我们首先回顾一下罗尔斯对“非暴力反抗”的定义。他将“非暴力反抗”定义为“一种公开的、非暴力的,既是按照良心的、又是政治性的违反法律的行为,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使政府的法律或政策发生一种改变。通过这种方式的行动,一个人诉诸共同体多数人的正义感,宣称按照他们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自由和平等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合作原则此刻没有受到尊重。”

罗尔斯对这一定义的解释如下:

1.它是一种违法行为,虽然是出自良心的违法,但却还是违法。并且,它不仅包括直接的“公民抗命权”──直接违反要抗议的法律;也包括间接的“公民抗命权”──如通过违反交通法规来引起社会注意而表达自己的抗议。

2.它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向拥有政治权力的多数提出来的,是由一些政治原则而非个人的道德原则和宗教理论来指导和证明的,它诉诸的是那个构成政治秩序基础的共有正义观。

3.它是一种公开的行为。

4.它是一种非暴力的行为。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表达深刻和认真的政治信念,是在试过其他手段都无效之后才采取的正式请愿,也是因为它是在忠诚法律的范围内(虽然是在这范围的边缘上)对法律的不服从。这种忠诚是通过公开、和平以及愿意承担违法的后果来体现的。

马丁·路德·金也曾对他领导的“公民抗命权”运动的基本原则“非暴力反抗”(nonviolent resistance)作过详细说明,他认为这一“非暴力反抗”的6个特征是:

1.它并非消极,而仍是反抗,且从根本上说是强者的手段;

2.它不寻求打败或羞辱对手,而是要赢得他的友谊和理解;

3.它抵抗的目标是指向邪恶本身而非在行这种恶的人;

4.非暴力反抗者愿意接受痛苦而不报复,接受对方的打击而不还击;

5.非暴力反抗者不仅避免外在的物质暴力,也避免内在的精神暴力,即不是恨,而是爱对方。这里的爱不是爱欲,也不是友谊,而是指一种冷静、理解、善意、寻求保存和创造共同体的爱;

6.非暴力反抗者深信世界是站在正义一边的,深信未来。

我们现在对马丁·路德·金所领导的“公民抗命权”运动及其所蕴含的根本的非暴力精神已经有了一个概略的印象,下面我们试具体联系与本书相关的材料,来对一些可能容易引起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作一些说明。

第一,“公民抗命权”是一种特殊的“违法行为”,它是一种出自“善意”“良知”或者说强烈的“正义感”的行为,至少行为者主观上是如此认为,也得到相当多的人的如此承认。但即便如此,它又确实仍是一种违法行为,确实违反了当时的法律、法规或政令。所以,马丁·路德·金等领袖在发动这种斗争时是不无犹豫的。当然,他也不是要推翻整个法律体制或政府,他甚至试图更忠诚于他所理解的“宪法”或“宪法精神”,他始终是一种改革而非革命,更非旨在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亦非具有绝望情绪的恐怖活动。这是马丁·路德·金始终强调的。

第二,抗议者之所以采取这种违法行为,而不是在守法的框架下寻求问题的解决,常常是因为违法者觉得在法律的框架内已很难解决问题,或者说需要旷日持久的时间和程序,已经让人很难等待。这还意示着,在一个法律基本上能够顺应民意的社会里,抗议者常常并不是处于多数,而是处于少数,而多数对于这少数感到的痛苦常常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因而容易流于麻木。所以,抗议者希望通过某些相对激烈的行动、通过像我们上面所说的“集体违法”行动来刺激多数,来唤起他们的正义感,而绝不是要把对方消灭。

具体到马丁·路德·金所开展的斗争,那就是,他以及追随他的人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代表多数,而只是少数,他所面对的对手,甚至可以说也主要不是美国联邦政府,而是普遍的南方白人,这些人在南方许多地方居于多数,在市议会中占据支配地位,其中一些人同时还是权力机构的执掌者或执行人。这些人代表着另一种“民意”,是一种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居于多数的“民意”,这种“民意”不仅是地方政府要优先考虑的,中央政府也不敢小窥。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马丁·路德·金所遭受到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就来自这一“多数”──其中包括麻木、冷淡的多数人和一些激烈的少数人──像爆炸、刺杀、恐吓大致就是后者所为。

第三,所以马丁·路德·金及其运动成员确实需要一种很高的精神、意志、理性和训练,其中包括相当重要的一种自我克制力和妥协精神,比如说在某些时候停止示威一天,这并不只是作为一种斗争策略来使用,而是源自一种根本的、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认识到人性的某些基本缺陷,认识到正义的抗议者自身也同样还有阴暗面,因而即便是对罪恶,也主要是“罪其行而不是罪其人”。

第四,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抗命权”运动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抗议者的相当广泛有力的组织;需要具有卓越判断力和坚强意志的领袖;需要恰当的斗争策略,还需要具有两个很重要的外在条件:其中一个是立宪体制和法治,这意味着对手接受法律,遵循可以预知的游戏规则。在这一意义上,你有什么样的对手确实至关重要──至少对于这种运动取得成功至关重要,抗议者也可由这一法治得到保障。比方说,一个个被捕的“公民抗命权”的参与者只要交了保释金,就可以轻松地微笑着离去。另一个就是强大而自由的、独立于政府的、多元和开放的新闻媒体,这还意味着媒体和舆论也不仅仅是顺从多数,更不是顺从权力,而是要遵循真实甚或追求某些直觉到的道德真理。在伯明翰的斗争中,马丁·路德·金组织少年学生违反禁止令连日示威,开始警察还未使用暴力,只是执法捕人,但当这些少年示威者一天天持续涌现,监狱也人满为患时,就开始发生警民流血冲突了。而当闻风云集的新闻记者将实况、照片向全国报道;看到少年们挨打,一时间全国哗然。此外,还有时机也起了作用,1963年是由年轻的民主党人肯尼迪担任总统,这对开展民权运动,争取通过民权法案是有利的。马丁·路德·金入狱时,肯尼迪甚至亲自打电话给他的妻子给予安慰,并为改善马丁·路德·金在狱中的处境进行干预。

第五,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切都可以在法律的意义上来理解,基本的观念还是法律,或更准确地说,是宪政和法治:抗议者的组织得以存在、发展和壮大有赖于健全的法治;真正合格的领袖得以涌现,群众经过理性的节制和训练而得以成熟,也有赖于健全的法治;而这种运动最终能够取得成功,也同样有赖于健全的法治。而对成功的理解,斗争的直接目的也是通过民权法案,而一旦通过立法,权利也就确实能得到保障。如此艰难争取得到的法律不会是一纸空文。当然,真诚友善和心心相契并不能通过法律得到,但至少明显的侮辱可以通过法律撤除了。而“公民抗命权”本意也就是要忠于宪法精神,或者说给法律一种道德的基础,为按照某种正义感和良知来改革具体法律提供动力和契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恰当进行的“公民抗命权”是一种最可谅解的“违法”。当然,对一个社会来说,它最好是一种最后的诉诸手段,这里的“最后”的意思有二:一是抗争者在程序上最后才考虑采用它;二是作为手段本身它也最好是最后的,过此就将逾越非暴力的界限。

由于社会处境的不同,以上有些观念对我们可能还是相当陌生的,所以借此机会特意予以说明。

(选自《我有一个梦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