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浅论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藏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为汉语文老师,应针对藏族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藏族地区以藏语为母语、以藏语言为语言环境的农牧区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藏语文作为自己的母语能够适应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是藏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作文教学一直是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费时多而收效微。很多孩子写起作文无非就是“怕”、“厌”、“慢”、“被动”之感觉。提起笔而无从下手,语句表达不清,概念混淆,倒装句,错别字连篇。东拼西凑,内容缺乏真情实感,流水帐式;假话空话连篇,而且内容枯燥单一,不是牛羊,就是草原,不是吃饭就是写作业、睡觉,文中丝毫没有其他篇幅,干巴巴无表情达意,写作文成了学生“头疼”的一件大事,而批改作文则往往要花费更大的功夫,学生写的内容不多,老师批改的却比学生写的要多。归根结底就是环境的影响和束缚,它们制约汉语文学习和提高的道路。在很大方面约束了学生学习和写作的兴趣及想象力。使藏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要改变这种滞后的状况,就必须从提高这些孩子的兴趣入手,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才会有进步,有成就感。因此写作的初始阶段特别强调感情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本人在偏远牧区村级学校从事汉语文教学虽然只有三年,但我总结了一些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供同仁们一起讨论、交流。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藏族地区,要解决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需通过更新和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观念。具体体现为:要根据藏区民族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特点,强调教学的针对性,积极实施因材施教。因教施教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应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育和教学中,而在偏远的藏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更加具有全新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些问题在汉族学生那里已经得到解决了,但对藏族学生而言却很难。因此,我们应该弄清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时存在的特点、困难,有准备、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二、营造汉语学习氛围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汉语言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切感,愿意与教师主动交流。只有在这样无压力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欢快、愉悦的去追求知识。
三、注重口语能力训练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时,应该认识到藏族学生的母语在音位系统、语法规则上与汉语有一定差异,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向这些方面适当倾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如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必须注意学生的发音,发现有错误的发音,应立即纠正。教师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汉语,从而再进一步让学生能够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来表达。在进入小学高年级时可以通过对话、提问、朗诵、讲故事等练习方式有意识地巩固,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四、注重写作能力训练
在小学阶段的写作的方面,教师要始终把整个小学阶段的字词训练与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如词语搭配、成语补充填空、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知识积累运用,使学生的汉语言的说写能力进一步提升。藏族学生在写作方面有其优势,地区有许多寓于边境特色的风物,流传着许多富于民族色彩的谚语、比喻,这恰恰是藏族学生的语言财富,教师要帮助学生发挥这一优势,积极鼓励学生的发言欲望,不管是汉语的表达欲望,还是其母语的表达欲望,都要给予积极支持,充分发挥其对语言的表达要求,使他们的表现成果得到肯定。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藏区的孩子们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往往造成他们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说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等通过熟悉的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积极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素材,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还解决了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如教学《秋天的树叶》时,由于小学生缺乏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因此教学难点是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去描绘景物。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描写各种树叶的视频,配以优美的音乐,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后,再说说自己看到的树叶,有什么感受,由于学生这时已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脑子里有了树叶的形象,便感到有话说、想要说,最后再让学生作文。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非常得心应手,逐步使藏区学生克服了“望题生畏”的心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有效地培养了藏区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初步获得语文学习兴趣时更不满足课文的学习,大千世界,所有怪事,风云奥秘都会把学生从囿于课文学习中吸引出。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的历史、民间传说、科普等课文故事激励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应推荐各大名著给学生阅读,如《三国演义》等儿童版课外书等。在阅读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功效无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设情境 突出重点 开发智力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了。怎样上好语文课?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恐怕是最让语文老师烦恼的问题。我认为,电化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电化教学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有种“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及在外听课的一点感悟,谈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以景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且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长时间,要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是注意对象有变化,因此,须借助电化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如:学习《观潮》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但是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对大潮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让学生聆听大潮的声音,观看大潮的景象,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学生带入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最后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学生大脑中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壮观,体会作者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即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音乐也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课文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文章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韵律,达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章描写的是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文章感情真挚,打动人心。但因为文中描写的事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学生感到比较陌生,再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所以不太容易理解。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观看中朝人民分别的实况录像,然后,配上《离别》这首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凄凉的音乐中目睹大嫂架着双拐在送志愿军,人们泪流满面地挥着手依依惜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分别的场景中。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丰富学生词汇的重要环节,但是有些词句的意义是抽象的模糊的,小学生往往不易理解,然而借助电教手段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使抽象的词句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通其义”。如:我在教《詹天佑》关于“开凿隧道”那一段时,因为学生缺乏基建施工专业知识,而教师又无法带学生进行现场参观了解。如什么是“中部凿井法”?为什么能缩短工期的一半?如果仅靠学生读课文和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中部凿井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字。又如学生对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火车运行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都不十分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多媒体演示了火车爬“人”字形坡的情景,这样就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知识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形象,突破了教师在时间、空间上不易表达的局限,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容易。这样,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开发右脑,均衡发展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四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都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印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认真地去观察事物,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在学习描写一种动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相关的资料、图片等,使学生对动物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实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体观察时,首先要告诉学生观察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一)观察时要注意一定的顺序。一般先整体后局部,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一只小燕子,从整体上看,它有一身乌黑光滑发亮的羽毛;从局部看,它有俊美的翅膀和剪刀式的尾巴,还有一张浅黄色的阔嘴巴等,这样各部分合起来,学生头脑里就自然形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象。
(二)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世上的万事万物千姿百态,观察时要注意发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如猫的眼睛是绿的,绿得发亮;同一只猫的眼睛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况下,又不相同:夜晚捕鼠时,它睁得又圆又大,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却眯成一条缝;又如兔子的眼睛是红的,像两颗红宝石;鸡的眼睛是黑的,天一黑就看不见东西等等。这样,学生在观察时通过比较分析,不仅了解到事物的主要情况、和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获得感性的认识,而且还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掌握对事物的描写方法。通过对动物的描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对周围人和事的描写,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自习课,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四、做好学生的习作评价
一、小组学习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并非都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如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只会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课堂的纪律。因而从教学的有效性考虑,就必须对小组的内容进行取舍和优化,哪些内容最适于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要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将学生的才情发挥极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课堂延伸等,这些内容一般量大、面广,通过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各个击破能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教学《找骆驼》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在户外分小组分角色表演,各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样使全班同学都得到参与表演的机会,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学时效大大提高了。
二、小组学习采取多样性的形式
小组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获得最大的效果。第一分工合作式,即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例如在教学《寻找幸运的花瓣》一文时,要求学生找出“我”是怎样想的?“我”是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利用小组分工寻找,再交流,这样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第二小组自主交流。在学生分工合作之后,综合各成员的意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可以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信息。第三竞争式。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内之间的竞争。如:对课文精彩章节,可以“打擂台”演讲,小组间演讲,从而达到预定的效果。当然,小组学习的形式还很多,而且实践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用那种形式,再用这种形式,往往是多种形式交错或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发挥小组学习的自由、灵活、高效的作用。
三、小组学习要规定有准确的目标及时间
从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考虑,过多过滥的小组合作,必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造成心理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小组学习的效果。从教材的重难点处设想,只有科学地选准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才能明确目标。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形式,但在有限的课内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如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因为有多种认识和看法不一致时常要小组合作;如在感悟语言文字规律或人文内涵时,观点或情感出现了偏差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无止的争论。所以最好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教师要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还有时机要得当。如在突破重难点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转入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思路明确了,学习中也体现到成功的喜悦。
四、小组学习要建设有灵活性的组合
各班最开始小组学习组合一般采用是男女搭配,优差生搭配。实践证明,这种稳固的“帮扶式”的组合,能发挥一定的以优带差的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组内差异明显,优等生发挥着小教师的权威作用,这种方式可以灵活,没有平等的地位,就不会有平等的合作交流,这样不但制约了中差生的进步,同时也制约了优秀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小组学习的组合上可以提倡变固定的“帮扶式”为灵活的“平等式”的组合,依据小组学习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既可以是优中差生的等级组合,也可以是全优、全中、全差平级组,还可以是全男、全女的性别组合,可以是教师指令的组合,也可以是学生的自由组合。不管是哪一种组合,目标都是在谋求人人参与、人人发展。
五、小组学习要实施积极性评价
合作学习评价方式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探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积极互动关系,促使学生尽一切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的评价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如一个小组在展示自已的学习结果,其他小组通过讨论进行初步评价,然后老师参与再进行点评,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的小组记录员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在期末的时候,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与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组、最具潜力组、最佳创意组等奖顶。尽量做到各组都有奖,保持小组的积极性,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六、小组学习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 “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时,教师干什么?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生在展开讨论时,教师应该也应当是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放下教师的师道尊严,蹲下来看孩子,坐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地发现小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激励,及时反馈。在汇报讨论结果时,师生也可以易位,让学生代表承担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换位到这个学生的小组中作为一个成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其他学生解决不了时,再由教师以大朋友的角色来解决,小组学习呼唤新型的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68-02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实验中占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语文教师个人索质的差异,对新课标的不同解读,致使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不甚理想的状况。现就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法中出现的误区浅谈一下拙见:
1.过于泛滥、脱离实际
经过多次的教学观摩发现目前课堂讨论的一般流程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交头接耳,气氛热烈,几分钟过后,教师要求各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其实是公布"标准答案"。
2.匆忙展开、草率收场
小组内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剥夺。有一次,听一位老师执教《向命运挑战》,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就下列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他克服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成就?如果灾难降临到你的身上,你该怎么办?也许这是公开课,教师担心时间不够,于是,当各小组讨论正热烈的时候,老师说:"两分钟时间到了,停下,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回答刚才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想要真正将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我觉得必须傲到以下几个"明确":
3.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重、难点
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还需要认真考虑这次小-组合作学习的重、难点。那么,哪些内容有必要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呢?
3.1 有关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在《将相和》一文中,廉颇跟蔺相如不和的原因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帮助学生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2 可以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有一个合作小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周瑜知道在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提问的学生话音刚一落,其他小组的学生就回应到:"知道","不知道"……笔者意识到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周瑜知不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瑜想以造箭为名,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
3.3 明确合作小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引领者、组织者,教师要即时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适时点拨、引导,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开展全班交流做准备。
4.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4.1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十分重要。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对合作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根据课堂座次划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的座位进行分组。这样分组的优点就是方便迅速,组员之间也是较为熟悉,能够更好地进入状态;其次,根据学生成绩进行划分。在这个划分方法中,还可以衍生出几个划分方法:按照成绩的高低依次划分,这样划分可以体现出优等生的优越性,实现跨越性的发展;优等生和学困生交叉划分,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灵活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人一岗,定时轮换。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小组内部的有序运行,又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4.2 强化教师对小组的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虽然是学生,但是也不能缺少老师必要的引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语文老师要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体系,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让学生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点就在于合作,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进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在课堂中创设团队合作的情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课本的时代性和活泼性,利用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采取佳作评说、夸夸小记者、我是语文老师、演出课本剧等具体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技能,掌握团队合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人教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价值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以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是,在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语文教师只重视文学教育,也就是说,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文化技能教育。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不能发现,审美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和知识技能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教育工作者已越来越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文中发表一些陋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在进行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其原因为:
1、时代的发展需要审美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不再是仅仅需要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对人才的标准已从智商、情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方面考虑了,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娃娃”的养成教育抓起。在这一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了。
2、学生的发展需要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在熏陶中逐渐净化了,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其它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例如,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协调一致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已呈丰富化、生活化的特点,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可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新课程理念理解透,在教学时仍然沿袭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拓展,没有突出文本的时代感。在教学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出现某种“缺失”或“偏差”。其原因如下:1、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着误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教学的实际作用,而采取形式主义的方式,在教学时,并没有切实结合语文美学教育的目标进行,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切实的好处。2、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意念全盘贯输给学生,而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文本中的审美思想教育,掩盖了文本阅读的审美客观目标。3、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不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影响审美教育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教师体态语不恰当,教学用语不规范,教学语言贫乏单调,板书不工整,与学生交流时不讲求语言美,穿着不注重场合,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爱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情感获得解放,使人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某一事物是正确的,而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笔者在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1、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美是要通过自己去亲身感受,才能体验到生活当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来,在实践中体验美的教育。学生只在乐在其中,才能去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在感受时,才能培养自己美德的形成,以达到发展美学的教育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用“表演――体验教学法”。此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基本理念下,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审美观点的发展。其操作过程为三:想象、表演以及体验。但是在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而设置不同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情境,营造审美教育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自己的审美观,从而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例如,我在教学诗歌《悯农》时,通过网络下载农民在田地里劳动的场景,同时在穿插烈日、汗水等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来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然后再播放《悯农》的朗诵。最后再引导学生们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闭目遐思,在遐思中去体验农民们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所以,在学生全方位体验中,不仅能感受到教学的主旨所在,更体验到诗歌美、画面美、情感美。这样的效果远远超出简单的认知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情感目标,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层次与质量。
2、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所以,教师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审美对象之一。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则无法组织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过程。因此,作为现代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素质应从三个方面去进行。1)、观念美。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综合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对文艺、体育有广泛的情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2)、语言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教师如果教学时不能在语言上以辞激情,学生就会因为教师语言的枯燥无味性而对语文学习无兴趣,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更无从说起了。3、形象美。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板书优美的教师形象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形象建设,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对有效开展审美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所以,战斗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首先是要注意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其次是要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要把审美教育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来,第三,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人翁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葛美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培养[J].语文学刊。2013(04)
[2] 聂秀芳,袁文智。浅谈电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35)
[3] 贾利娟。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4)
[4] 夏群录。言形情境理――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浅探[J].陕西教育。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