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景晖所写的《清朝那些事儿》大体以时间为顺序,全方位的介绍了清朝各个年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文化、艺术乃至礼仪、饮食文化等。它主要分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篇、清太宗皇太极篇、清世祖顺治篇、清圣祖康熙篇、清世宗雍正篇、清高宗乾隆篇、清仁宗嘉庆篇、清宣宗道光篇、清文宗咸丰篇、慈禧篇、清穆宗同治篇、清德宗光绪篇、宣统篇和大清杂谈十部分。它以小说的文本方式,详尽讲述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但每部分的时间顺序并不十分鲜明,且许多故事是发生在那个年代但跟当时的皇帝没多大关系的,还有一些是讲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事儿。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生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但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作者自己的鲜明的见解,给人的感觉就是单纯的把一些史料进行整合,有些故事在其他材料中早已出现过,而有些故事作者并不能保证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这些故事到底是出自正史,野史还是民间传说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清朝的名人轶事和清朝的宫廷礼仪和传统。以史为镜,历史中许多人的高尚气节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忠君,孝悌,节俭。同时,这些品质也有很多方面是不可取的。比如忠君中的愚忠,还有像道光皇帝那样的节俭,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的尺度未免有些过度,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我个人是很喜欢康熙帝的。我觉得作为帝王,康熙帝不仅是一位明君,更是一位能君。他对孝庄的孝顺,对疆域的捍卫,对人才的运用,对知识的渴求,对子女的教诲都很让我佩服。我觉得读书,读史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同时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吧!
你好,我帮你整合了一个文章。
之所以看《清朝那些事儿》,得益于《明朝那些事儿》。抱着一种很高的期望,翻开了《清》。作者朱景晖以时间为序,对清朝各个年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文化、艺术乃至礼仪、饮食文化等,全方位的进行了解析。以正史为第一手材料,以小说的文本方式,详尽讲述了一个个短小却血脉清晰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又分门别类地堆积起每个君王时代的逸闻秘史,系统、完整,塑成了一个个君王清晰立体的帝王生涯轮廓。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铁的史实为依据、“靠山”。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卑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深刻而不失生活况味,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于是,阅读在对冷漠森严的历史书卷想像中展开,却在极尽享受的故事体验的尽兴中结束——读本的价值无须赘述!本书同一直热销的《品三国》一样,采用的都是通俗的语言,以小说的文本方式,以正史为鉴,讲述着众多大家熟悉却又陌生的动人故事。
清朝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有血腥,有文治武功,有丧权辱国,有板上钉钉的铁案,也有难求答案的谜雾。清朝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本书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清朝历史,以精彩的故事演绎清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做了较为生动详尽的描述。展现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插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清朝皇帝乱-伦惹下绝后之祸
尽管文中对于各类事实描述的并不详尽,作者的初衷也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历史常识的推介,但却让我们对大清的概貌有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
在自己的心目中清朝是一个不争气的时代,它葬送了我们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它埋没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荣誉与自豪。所以从内心来说,对清朝是排斥的,对清廷是痛恨的。唐代的繁荣,汉朝的安宁,似乎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就连残暴的秦始皇也有着他令人欣慰的一面,中华民族的统一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到清朝的皇帝,挂在嘴边的无非就是康熙、雍正、乾龙等,这几代帝王在位的时间长,更重要的是他们当政期间华夏文明也还算是较盛之时。读了这本书之后,至少对清朝的历代帝王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尽管比较肤浅,但作为老百姓,我想也足够了。
熟悉的和坤、刘墉、纪晓岚,不熟悉的于成龙、彭鹏,耳熟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能详的黄飞鸿、霍元甲,不管熟悉的还是不是熟悉的,作者总能讲出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
满族忌食狗肉,原来是因为老罕王努尔哈赤在被李成梁追杀时,一只随行的大黄狗舍命救了老罕王。
乌鸦这样一种现代人往往视为不吉利的家伙,在大清朝却倍受呵护,其原因却也是乌鸦救过皇太极的命。自此后,皇太极下令在索伦杆上敬伺乌鸦。
哎,不过清朝最后还是没落了,看到 慈禧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我的笔也突兀的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