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周年红色电影《秋收起义》小学2年级观后感(优秀10篇)

《秋收起义》根据秋收起义的史实创作,成功地刻画了革命初期的毛泽东形象,这次为您整理了建国70周年红色电影《秋收起义》小学2年级观后感(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心得 篇1

《秋收起义》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推出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好影片,好就好在它真实而艺术地表现了秋收起义这一代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转折点的重大事件,简洁清晰地把秋收起义的背景、进程、后果以及起义部队内部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反映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异常是塑造了毛泽东不信洋教条,作出由进攻中心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光辉形象。

影片着力描述毛泽东为实现这一战略转折所遇到的艰难和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当时的中共中央受共产国际控制,仍然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要求攻打中心城市长沙;起义军官兵充满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愤怒复仇情绪,有的担心重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的盲目服从共产国际和党中央关于攻打长沙的既定决策,纷纷反对毛泽东提出的向湘赣边界转移的主张,他们讽刺说这是“占山为王”,甚至骂毛泽东是“胆小鬼”、“逃跑主义”。在这种上有“左”倾领导的巨大压力,下有受传统思想影响、盲目听命上级的重重阻力,毛泽东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坚定、果断的气魄,他用极大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进行了艰苦的说服工作,在起义部队领导集团内部进行了紧张尖锐的斗争(毛泽东同师长余洒度在士兵大会上舌剑唇槍的辩论,把这种斗争气氛推向白热化)。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及他生动的说理艺术,他的“上山”的正确意见,最终得到多数干部战士的赞同和拥护,实现了向井冈山进军,从而为中国革命开拓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影片经过一组组镜头表现了毛泽东在起义部队受挫、处境危急的关头,处变不惊,沉着应付,冷静思考,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的非凡气概,反映了他善于及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打破对所谓“本本”的教条束缚,从实际出发,独立思索正确革命道路的远见卓识和胆略,使人看出毛泽东作为领导者的过人之处。影片最终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新型人民军队向井冈山进发时,把手中的拐杖奋力甩到远处,这启示人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者,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扔掉“拐棍”,学会自我走路,摆脱洋教条框框的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开创一条适合自我国家特点的道路。今日我们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正是毛泽东所开始的艰难的探索的继续吗!

红色纪录片秋收起义观后感 篇2

这天,教师在课堂上让我们看了秋收起义这部电影,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我敏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我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

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上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正确的路途,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好处。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可是,国共相差悬殊。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可是共军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

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期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仅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明白,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救助山伢子,故事开篇毛泽东以“毛委员”的身份入场,独自一人前去参加秋收暴动的领导会议,路上他遇见一个少年吹着悲怆的号角,身上衣衫破烂,毛泽东走向前问他怎样回事,少年“哇”地一声就哭了。原先他的父亲被反动派杀害,还叫他拿三块大洋赎回他父亲的人头。少年哭诉着,毛泽东扶起他给了他五块大洋,面色凝重地对他说,你要振作起来,要主动拿起武器起来反抗,才能为你的父亲报仇,并告诉他安葬好父亲后能够去找他,一齐参加革命暴动。少年点头答应了。从这件事我们能够看出毛泽东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也为他之后坚持走群众路线定下了感情基调。

毛泽东进入红区,不料却被巡逻民兵当成奸细抓住,押到指挥所,几位起义将领正焦急地等待他到来,突然看到几个士兵对着远道而来的毛委员大声呵斥,顿时怒不可遏,参加暴动的于师长当即命令部下押下去重打五十大板,紧张时刻毛泽东急忙拦住于师长,并微笑着说,这是士兵们觉悟高,用心性强的表现,就应值得表扬,何苦要打板子呢,就这样,那几个手脚无措的起义士兵释去了身上本不该扛负的重担,满脸愧色地出去了。一个起义委员会书记,迢迢赶来组织暴动,竟然被误挡作奸细抓住,弄得狼狈不堪,而毛泽东却能一笑了之设身处地为士兵着想,其勇气和心胸坦荡令人钦佩。这件事证明毛泽东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摆官架子,并且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确保起义的成功发动,这在当时是十分少见的,它显示出毛泽东非凡的品格魅力。

起义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说,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这是中国人称之为团圆节的日子,而我们就要

在明天发动暴动,这是为什么呢是正因反动派和土豪劣绅不让我们团圆,所以,我们要拿起武器,打倒一切反革命,大会在潮水般的掌声中落幕,标志着秋收起义正式打响。之后,起义遭到敌人的顽固抵抗,起义军伤亡很大,前进受阻,关键时刻毛泽东毅然决定撤退,放下中共中央攻打长沙的计划。没想到这一决定立即遭到除了总指挥卢德铭外的其他起义领导人的坚决反对,更棘手的是士兵们的进攻情绪十分激动,他们激昂高呼打败敌人,占领长沙,毛泽东镇定自若,平静应对众人的质疑,丝毫没有取消决定的意向。最终,于师长代表大家当众质问毛泽东违反中央命令的原因,毛泽东不慌不忙,举起自我的雨伞,大声说道,一把伞最重要的是骨架,没有骨架伞是绝对撑不起来的。剧情发展到那里,我认为这已经是高潮了,正因主人公毛泽东的高大形象已经清晰地展此刻我的眼前,我仿佛置身那战火纷飞的岁月,目睹中国下层社会残破落败的现状,加之反动派疯狂迫害革命者,压逼老百姓,我能明白毛委员的良苦用心,他是站在全中国的高度上思考中国的出路,中国的状况太特殊,太复杂,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他国走的路子,务必要根据自我的实际状况出发,那就是走群众路线,联合全中国的广大劳苦大众,建立工农联合的革命武装和政权。正因,

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已经证明,农民阶级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在农村。

1、实事求是:

在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下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创造性思维: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总之,秋收起义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很大,必定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建国70周年红色电影《秋收起义》小学2年级观后感精选5 篇3

《秋收起义》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推出的影片之一,是一部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好影片,好就好在它真实而艺术地表现了秋收起义这一代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转折点的重大事件,简洁清晰地把秋收起义的背景、进程、后果以及起义部队内部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反映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特别是塑造了毛泽东不信洋教条,作出由进攻中心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光辉形象。

影片着力描写毛泽东为实现这一战略转折所遇到的艰难和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当时的中共中央受共产国际控制,仍然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要求攻打中心城市长沙;起义军官兵充满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愤怒复仇情绪,有的担心重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的盲目服从共产国际和党中央关于攻打长沙的既定决策,纷纷反对毛泽东提出的向湘赣边界转移的主张,他们讽刺说这是“占山为王”,甚至骂毛泽东是“胆小鬼”、“逃跑主义”。在这种上有“左”倾领导的巨大压力,下有受传统思想影响、盲目听命上级的重重阻力,毛泽东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坚定、果断的气魄,他用极大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进行了艰苦的说服工作,在起义部队领导集团内部进行了紧张尖锐的斗争(毛泽东同师长余洒度在士兵大会上舌剑唇枪的辩论,把这种斗争气氛推向白热化)。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及他生动的说理艺术,他的“上山”的正确意见,终于得到多数干部战士的赞同和拥护,实现了向井冈山进军,从而为中国革命开拓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影片通过一组组镜头表现了毛泽东在起义部队受挫、处境危急的关头,处变不惊,沉着应付,冷静思考,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的非凡气概,反映了他善于及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打破对所谓“本本”的教条束缚,从实际出发,独立思索正确革命道路的远见卓识和胆略,使人看出毛泽东作为领导者的过人之处。影片最后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新型人民军队向井冈山进发时,把手中的拐杖奋力甩到远处,这启示人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者,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扔掉“拐棍”,学会自己走路,摆脱洋教条框框的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开创一条适合自己国家特点的道路。今天我们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正是毛泽东所开始的艰难的探索的继续吗!

建国70周年红色电影《秋收起义》小学2年级观后感精选5 篇4

为了加强我们对党的了解与认识,我们学院组织大家看了《秋收起义》和《长征》两部经典的红色电影。

观《秋收起义》,我看到了革命崛起的艰辛,览《长征》,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红军为了解放中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同时,经过秋收起义和长征,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待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及完善的历史环境与过程。

1927年,蒋介石的叛变无疑是给中国革命一个沉重的灾难与打击,当时一片白色恐怖弥散在整个中华大地。在敌我力量悬虚很大,中国革命面临消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性转变点意义的八七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认真分析和总结了革命当前面临的困难,同时敏锐地发现中国革命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立脚点,他提出,要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要让中国革命先站住脚跟,这样敌我力量悬虚的形势下,有必要先保存我们的革命实力,重新整顿好队伍,并鼓舞广大红军战士“我们这块硬石头迟早能砸破蒋介石那鼎水大缸”。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正确建议结束了中国工农革命长期漂流的命运,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克服艰难险阻攀上了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扭转了中国革命当时的局面。毛泽东带领中国革命迈出了不同寻常的一步,这一步虽然走得很艰辛和沉重,但历史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这里不开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与中国工农军的努力。

而从长征过程来看,中国红军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创下了这一令全世界人们惊叹的壮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面临中大危机时自觉承担了拯救中华民族、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这个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义无反顾,卧薪尝胆,先后经过了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惊心动魄的战争。他们饿着肚子,光着脚丫走出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这种为了中国远而长征,为了人民而战斗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净胜,是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与其说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历史,其实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支先进的队伍,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历史使命,才能拯救中国。

通过这次对《秋收起义》和《长征》两部记录了中国革命艰辛的影片之后,我对中国革命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要革命,就得要人牺牲,就得出汗流血,而正是中国红军用鲜血来谱写了革命的历程,让我感觉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更加坚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的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的生活,为人民创造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一名党员,我更应该主动承担起当今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不断发奋图强,为能建设祖国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一切从维护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全心全意去为人民服务。

秋收起义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5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

(2)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实事求是

在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创造性思维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

秋收起义观后感 篇6

秋收时节,一声。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就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就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就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好处。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但就是,国共相差悬殊,无论就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就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就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期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就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就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就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三湾改编观后感600字 篇7

12月31日我们班组织看《三弯改编》我深有感悟。

影片一开始就以激烈的战争场面展现了秋收起义失败后的我军部队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放弃攻打长沙而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转移的重大决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部队在萍乡芦溪遭敌人伏击,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的壮烈场景,让我深切感受了共产党人面对战争失败、面对困境不气馁、不服输、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影片中毛泽东遇见余洒度等军官开小灶的行为时以身边战士吃的都是红薯进行批评,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行为,大力提倡官兵平等,并且成立士兵委员会。部队来到三湾村,在外面搭棚住、不拿老百姓的一个红薯,针对村里喝水难问题帮村里人打水井等情节充分体现了我军是人民的军队,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用生动的画面展现我军战士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不畏死、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不动摇的铮铮铁骨。这些忠实地反映了历史,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情节深深打动了我。

通过观看影片,重温这段革命道路,真实感受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队伍进行改编,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的这段历史。让我真正认识到正是“三湾改编”确立了共产党为老百姓打天下的目标,实现了军队民主平等和民主监督。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员干部要铭记历史,自觉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信仰,坚持党性。

红色纪录片秋收起义观后感 篇8

近期,我们观看了电影《秋收起义》。本来不怎么喜欢看红色电影的我却对这部电影感触很深。

秋收起义这部电影中, 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1927年,蒋介石在背叛革命,一片白色恐怖弥漫在华夏大地上空。中国共产党委派毛泽东前往湖南组织秋收武装暴动。毛泽东和潘心源/陈志安走到张家坊,却被阎仲甫所设的哨卡拦住。几个团丁押着三人走在山路上,毛泽东巧妙施计得以脱身,三人来到铜鼓镇工农革命军第三团集结地。秋收起义终于打响了。工农革命军一路攻下多处要害后遭到敌人包围,因敌强我弱,部队损失惨重。毛泽东仔细思考局势,在会上指出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我方应先站稳脚跟,保存实力。虽然这声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有自己敏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椐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特的军事思想分不开的。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实事求是和创造性思维。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在秋收起义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移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于是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当发现参加秋收起义的个别团的领导者存在机会主义/盲目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时,毛泽东同志果断地在1927年9月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对军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虐待兵等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口号,甚至还给逃兵发路费。从中体现了爱民和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我们不由自主地体会到这确是一支刚强的人民军队。

秋收起义的爆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创建了我党第一支工农军队,设计制作了我党的第一面旗帜,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最后,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移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性,特别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心得 篇9

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时,部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而秋收起义时,中国共产党则有了第一支打出自己旗号的武装军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诞生了我军第一面军旗。

秋收起义余部通过著名的“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由此发端。

这个制度也是此前中国历史上所没有的新制度。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起义虽然在初期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地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

正如罗荣桓生前所言,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开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向农村进军,依靠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借此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渐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走入井冈山,秋收起义部队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毛泽东点燃的井冈山之火,照亮了一条与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人们把它称之为“井冈山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方向。

建国70周年红色电影《秋收起义》小学2年级观后感精选5 篇10

有幸观看经典红色革命电影《秋收起义》,使我对那个革命年代感触颇多。在新时代如何发扬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实事求是,是我收看《秋收起义》后最大的收获。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要坚持这一精神,把这一精神发扬光大。

1927年,乃中国共产党存亡之秋也。外有蒋介石、汪精卫的白色反革命迫害,内有陈独秀左倾错误。这个时候需要一盏明灯指引着共产党人突破这白色恐怖的笼罩。年轻有为的毛泽东,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为党乃至全中国万万劳苦大众寻求出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秋收起义发动后,我方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战斗力的差距、武器的差距、人数的差距以及某些人的盲目自信、大意轻敌使我方节节撤退。这种情况下攻打**,谈何容易。敌人手里是装备尽量的机枪大炮,我们手里却是子弹都供应不上的土枪土炮;敌人有坚固的城墙,而我们只有血肉之躯。攻打**城,无异于飞蛾扑火,以卵击石。苏联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苏联模式行不通,那就自主创新,实事求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革命之路。当时的神州大地,富的是官商地主,穷的是工人农民。既然城市被你蒋介石牢牢控制,那么我们转向控制薄弱农村,先帮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要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大手一挥,我们去井冈山,去建立我们的革命根据地。我们打地主,分土地。首先推翻压在农民头上的这座大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虽然这火如同星星一般微弱,但是足以为中国革命指出前进的道路!秋收起义的意义并不在于取得多大的胜利,而是在于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同时实事求是也成为我党的一大法宝。

在学习中如何运用好"实事求是"这一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值得深思的问题。"实事求是"一词,源自于《汉书�**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指研究;"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后用"实事求是"作成语,告诫人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行动,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也不缩小。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在我们大学校园中浮华之气越来越严重。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崛起读书"的思想渐渐被主流思想而忘却。现在校园中过分关注是游戏爱情,穿着打扮。盲目攀比之风日益高涨:玩游戏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比人家级数高,装备好;生活中,买各种昂贵高端电子产品,却又用处不大,只为人前炫耀。我认为,我们大学生首先应该以学业为主,然后再劳逸结合,业余爱好只要是脚踏实地,我们都可以接受。但如果是盲目跟风,为了攀比绝对要制止。我们当代大学生毫无疑问也离不开实事求是,正如我们党在治党治国中离不开实事求是,我们大学生都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来解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会改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才有望把问题解决;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不佳或者其它的原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鲜明的例子都能表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看到每一位同学都踌躇满志,都希望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都希望能过着潇洒的生活。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如愿以偿;更确切地说,只有少数同学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很显然,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做到了实事求是;未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背离了实事求是。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追求学习效率,必须大量投入学习时间,必须按时完成各项作业,这便是客观事实,能符合此要求的人便做到了实事求是。然而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大学世界里,各式各样的诱惑都试图吸引着我们,一旦我们被吸引,必将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学习任务。不实事求是,学习将毫无保证,优异将无从谈起。

古人云:"误以恶小而为之,误以善小而不为"这不仅仅是教诲我们做人的原则,也告诉我们不管做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水滴石穿,日久天长积累的结果。那有天生下来就是伟人、英雄的。他们都是在不段的在小事中磨练自己意志和追求。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傲视群雄。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你难道愿意碌碌无谓、平平凡凡当个井底之蛙吗?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和追求。脚踏实地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脚踏实地也就是以实事为依据,努力一步一步去做你应该做的事。然而,作为我们学生让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所以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一点一滴的去积累。学习当然也包括学习怎么去做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实事求是的做人是我们大学生的根本。"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我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计划。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去找一个很好的工作,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现在做起。其次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学习使自己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再次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完成几件让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好事。我们所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泡字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是沉迷于校园恋情,大丈夫志在四方,我们要放眼世界,思想开阔,与时局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做好每件小事,才是我们的做人根本。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