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生读后感3000字精彩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终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
然而,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心灵的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
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照顾好自己,但是泪水却流下了脸颊。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来,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爱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后,引用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处境的人要说的话。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应该永远保持热情!……”
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乌云密布的海,电光火石的暴风,它是像一只海燕,卷着狂风巨浪,直着冲上天。
穷困了一辈子的孙家,古老的双水村,落破的石屹节公社,在黄土高原上上演了一幕人生的悲喜剧。路遥先生用他毕生的精力为我们亲身经历似的诠释了文革时到改革开放这段新中国“最困难”的事情偏远地区农民的劳苦生活经历。路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想也只有一个亲身经历过这艰难而波折的穷困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惊世憾人的不朽力作来。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图书馆的查询室旁。记得当时在查书时总有一本书排在查询量的前三名,接连几天仍是如此。于是,我的手也随着思想在键盘上敲下了那几个字——平凡的世界,结果果然让人一震。馆藏的几十本都被借出不说,连预约数也达到了最大。还有下面的多条评论,除了震惊本书写的好之外,就是感慨借不到这本书。要知道,其他绝大数的书几乎是没有评论的!这更激起了我读这本书的欲望。,于是我开始在图书馆疯狂的找起来,尽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我都去等待是否有人已经把书还了。但是结果和评论一样——好书难求啊!干脆,我去淘一本来!说干就干,我忍痛花了68元去网上买下了这本书《平凡的世界》。终于,我开始幸福而又享受的读起这本书来了。
就这样,将近三周的时间,我一字一句的读完了这三部百万字的巨著。那种感情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在此也仅能竭力描绘一二。直到下笔的那一刻,我内心的激动还仍不能平复下来。
少安;少平;孙家两条硬铮铮的汉子。同时,也是书中的两条主线。孙家祖上便落魄饥荒的历史,也因这两条硬汉而改变。
少安,无愧于长兄和男子汉,在当时文革那样落魄困难的年代,十三岁便和父亲出山劳动,小伙子精明能干,几年来为家中的活路和弟弟妹妹奔波劳累,在村中是仅有的几个能人,而且还是生产队一队的队长。但是即使这样卖命,每年上交完粮食后,自己一家人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还是无法解决。饥饿就像人每天都有吃饭一样缠着他们。
爱情!他二十三岁了,在当时早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他深深的爱着他的润叶,润叶也深深的爱着他。他们青梅竹马,他们有美好幸福有甜蜜的回忆。但是,两人却不能结合,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想。一切简单而又明白:这是不可能的!是的,不可能。一个满身汗臭的泥腿把子怎么可能和一个公家的女教师一块生活呢?一个连结婚的新窑洞都打不起来的男人怎么给她幸福?他和她曾经心贴着心,离得那样近,却身处两个世界。
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褪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我们祝福普天下所有在感情上经历千辛万苦的人们,最后终于能获得幸福。。
文革的乌云退尽,一切都恢复了生气。少安办起了自己的砖窑厂,日子越过越红火,砖厂越办越大。他为父亲箍了新窑,某种意义上,这是为孙家立一块“纪念碑”。他不仅要用细出窑面石料,还要戴砖帽!另外,除过围墙,再用一色青砖砌个有气派的门楼——他有的是砖!他还想在门楼前打两座石狮子哩,更让村里人佩服他的是,他要为双水村建一座小学!现在少安党眷唱的水都是蜜。是啊,他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就像梦境一样,家里生活殷实,弟弟成了正是的工人,妹妹在最好的大学里读书,而眼下小学也马上就要建成了。彷徨现在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就在小学建成的庆典上,乡镇上的领导都来祝贺,全村的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时,他的妻子,在他最困难时帮助他,辅助他,给他体贴、温柔,他最亲爱的人——秀莲,突然口喷鲜血,昏死在地——后经石屹节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肺癌。
悲剧,其开头往往是喜剧。这喜剧在发展,局中人喜形于色,沉湎于绚丽的梦幻中。可是突然······
少平,又一位硬汉。除了有壮硕的体魄外更让我感受到的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初中的“初恋”让这个年幼无知的毛头小子渐渐尝到了生活的味道。每顿知识两个黑糠馒头,连一份丙菜都买不起,再加上学校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让这个年轻小伙子经常饿的双腿发软,眼前昏暗,经常是无意识的行走、劳动,但是面对这些苦难,他都熬过来了,没有抱怨,没有愤恨——他能上学完全是因为少安哥十三岁就辍学来扶持整个家。
高中,他认识了晓霞,一个以后他深爱着的也深爱着他的人。晓霞是润叶的妹妹,因为少安,少平认识了晓霞,因为两个人曾经偶然的参加了学校的活动,他们熟悉了。她就像他的启蒙老师,教他每天都要看报,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而且两人经常会在学校的报刊栏处不期而遇,就这样继续着,三年的时间是短暂的,她如愿上了大学,而他回到了双水村。两人从此失去了联系。人生啊,总是让人难以捉摸,一个古老的双水村,怎么能留得住一颗激情跳动的心!终于,他离开了双水村,来到了黄原县,成为了天桥下众多揽工汉的一员。奇迹般的是,偶然有一天,在影院门口,一位优秀漂亮的女大学生,和生活在黄原最底层的、满是尿骚味和臭汗味的烂窑洞里的揽工汉再一次相遇了。是的,他们再一次相遇了。久别重逢的感情就如同即将喷涌的火山一样,他们相爱了,爱的那样炽热,在黄原的小山上,两人像尤里·纳吉宾(《热妮娅鲁勉采姬》)中写的那样,定下了约定两年之后,这同一个时刻,不管我们那时在何地,也不管我们各自干什么,我们一定要赶到这地方来再一次相见······
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星球上的人类,也将继续繁衍和发展,直至遥远的未来。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多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一天,都将会走向自己的终点。死亡,这是伟人和凡人共有的最后归宿。热情的诗人高唱生命的恋歌,而冷静的哲学家却说:“死亡时自然法规的胜利······”
是的,如果一个人是按自然法则寿终正寝,就生命而言,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也不必过分地伤痛。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时候,去猝然间凋谢了。
“本报记者田晓霞,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
牺牲?牺牲!牺牲······
每每想到这里,流着两行泪的心都会紧缩成一团。生活啊,苦难啊。多少美好的东西消失和毁灭了,世界还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是的,生活在继续着。可是,生活中的每个人却在不断地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生活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痛苦却时时在发生······
悲剧,其开头往往是喜剧,这喜剧在发展,局中人喜形于色,沉湎于绚丽的梦幻中,可是突然······
这种“苦难哲学”深深烙在我的心里,我想,当以后的我经历相同的不幸与磨难时,当我用手去抚摸这心中的印记时,或许会挺住塌下的脊梁,继续成长吧。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名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
这就是我们对一个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够做的祭文。
这个假期我的枕边多了一本书,那就是《人生哲理枕边书》,正如书名一样,是一本适合夜深人静时靠着枕头慢慢品味的书,在阅读中沉思入睡,感觉何等美妙。《人生哲理枕边书》通过故事形式,让我理解最深的人生哲理。我把书放在枕边,在闲暇无聊或苦闷彷徨的时候,打开她,使我在轻松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不管我是浅尝,还是深味,她都会给我指导,给我安慰,给我鼓舞,给我力量!一个个短篇故事,一句句人生箴言,构成了书的格调。没有絮絮叨叨的说教,没有深奥难懂的哲理,平实恬淡如生活本身。
“成功的人不是从未被击倒过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积极地往成功之路不断迈进的人”、“只要你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就能够把握命运,战胜一切障碍”、“聪明人会从失败中学到教训。而失败者却常常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却不会从中获得任何经验”……这一些哲理深深地打动着我。
是啊,当我们真正感到困惑、受伤、甚至痛苦时,我们会从柔弱中产生力量,唤起不可预知无比威力的愤慨之情。人立命于世,首先要自尊自重,遭到歧视,决不低头,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这样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我们应当消除自身的自卑感,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充满信心地进行努力应对。书中丽莎陷入自卑的沼泽中,看不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生存的价值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她自己感到不如别人,感到非常自卑,后来她听了心理医生的指导,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看到了自己面对的问题许多人也正面对着,看到了自己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使她渐渐地重拾了自信。
《要做自己的主人》中,通过一个小故事,我懂得了,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彷徨时,总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们停下来,犹豫再三,去请教有经验的人,在心里权衡,甚至去拜神求仙,却从来不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是呀,当我们彷徨犹豫时,可以在自己的心灵花园里静静地走一走,扪心自问,我在做什么,做了我不后悔吗?然后就一如既往地去做,不管成功与否,自己尽力了就不要后悔。
《把行动和空想结合起来》中,爱默生曾经很欣赏一个青年诗人,在他给爱默生寄的信中,爱默生看到了他的才华横溢,于是力荐他写诗歌。但这个青年人只是有理想,或者说总在幻想中成功,但从不去努力实现,最后他销声匿迹了。爱默生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朋友们,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对呀,我也曾在午后的阳光下,眯起眼睛,做过黄粱一梦。但真正把理想负著于现实的却很少。看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要根据自身,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详细的计划,去一步步努力实现每一个小的目标,最后争取最终的成功。
《不失希望就有作为》中,琼斯曾经是一个身体健康、工作努力的农民,突然有一天,厄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上了全身麻痹症,卧床不起,而他已是晚年,几乎失去了生活能力。当人们几乎对他不抱有任何希望之时,他自己却对自己抱有希望,虽然身体上不能动,但他的大脑却还可以思考,他不断思考,最后发明了一种香肠,这种香肠成为了人们最喜欢的食品。人们常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为自己不愿努力来开脱,其实世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人。积极的思想几乎能够战胜世间一切障碍,所以,不要对自己没有信心,要相信自己,自己可以做好。
随手翻开一页,都可以成为阅读的起点,因为每个短小的故事都是一盏启迪人生的明灯。书中的故事有真人真事,有传说寓言,每个故事后面都告诉我们一句人生哲理,让我们明白故事中所蕴藏的内涵。这是一本你可以随手拿来看,又能随时获取智慧的书。
这本书里讲的很多都是真实的故事,有风雨坎坷的经历,有灿若夏花的人生,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每一次的成功必定需要许多的勇气和时间,他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有了很好的结果,是啊,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好的结果。世界对思考着的人来说,是一出喜剧,而对凭感觉的人看来,只是一出悲剧。
书中经常会提到遇到怎样怎样巨大的困难,其实,并不是它们很困难,而是你畏畏缩缩,不敢面对,所以困难变得越来越大,而如果你一开始就勇敢面对困难,那么困难则会越来越小,最后,就战胜了它。对于一只漫无目标的穿来说,不论什么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曾经,那些名人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也会碰壁,那是什么使他们成功了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勇气、决心、坚持和适当的时机,所以,如果我遇到了困难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知难而进,而不是知难而退。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会如尘土一般落到我们头上,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因为,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烦恼,如果你摆脱不了它,那它就会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你左右,生活就成了一副沉重的担子。“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不是每日都照常升起吗?”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年轻人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了。 ——原来要获得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都很想成为一位智者的学生,智者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光亮,结果好多天过去了,智者都没来,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烛台。有一天智者突然到来,大家的烛台都蒙上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被大家叫做“小笨蛋”的小孩,虽然智者没来,他也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学生。 ——原来想实现理想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就可以了。
“人生如同赛跑,你必须知道终点在哪里,还要知道如何才能一直沿着最短的跑道不断冲刺。”这本书为我成功奔向理想、轻松潇洒地生活指明了一条捷径。 这本书可能没有一些名著那样有魅力,但就是这么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也会带给我独到的理解和思考,总是在不经意间,让我心弦为之一颤,让我在某一个瞬间打开心门,领悟生命的真谛。它所带给我的精神和生活上的愉悦和顿悟,细细品位,总有全新的感觉。如果你想领略枕边的人生哲理,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在你床头!
耳畔一席温存话语的问候,枕边一本哲理小书的陪伴,给我忙碌的生活带来片刻的轻松和宁静,一百多篇哲理故事伴我笑看朝花夕阳,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经典,《人生哲理枕边书》陪我共走漫漫人生路。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在中国文坛,似乎还没有第二位严肃作家像路遥那样,面临着评论界的冷落时,却长久而持续地受到读者的怀念和热爱。尽管对“极左”和“四人帮”等历史概念不甚了了,但这并不妨碍年轻的读者从路遥那里获得感动,汲取力量。
在很多读者看来,《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不仅仅是文学名著,更是人生读物,“流泪”“感动”“震撼”是读者评价这两本书最常用到的词汇,回忆初次与这两本书相遇的少年岁月也是很多读者谈到这两本书时的必备桥段。如今早已是很多年轻人励志榜样的潘石屹曾说,《平凡的世界》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重温一遍。当心灵鸡汤式的励志故事席卷着微博和朋友圈时,一个早已过世的作家,一个个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故事,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但仅用“励志”这一个标签来概括这部作品、这位作家,却带着速读时代的肤浅和粗暴。
让我们回到路遥及其作品。
在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略萨等现代主义作家盛行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路遥却选择了柳青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用三卷本达上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反映中国从1975年到1985年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路遥对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新动向并非没有察觉,“我的精神常如火如荼地沉浸于从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开始直至欧美及伟大的拉丁美洲当代文学之中”。
当路遥将《平凡的世界》手稿第一部交给《当代》杂志社一名青年编辑,这名编辑在只看了部分稿件的情况下就草率退稿,因为他觉得小说中“那些平凡少年的平凡生活和平凡追求”太“质朴”,满足不了“读者标新立异的渴求”。当时,中国文坛正流行现代主义,追新求异之风尤盛,不少文学编辑、评论家、作家成为各种“新思潮”的“忘情歌者”。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前,路遥就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坛风潮的变化,但他告诫自己“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他仍然选择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因为他坚信扎根人民群众的现实主义在中国不会过时,“在现有的历史范畴和以后相当长的时代里”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他之所以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结构小说,选择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作为小说的主题,是出于他的自觉。正如当时文坛“导师”之一的略萨所说:“小说家不选择主题,是他被主题选择。他之所以写某些事情,是因为某些事情出现在他脑海里。”路遥写城乡交叉地带,是别无选择。
路遥的生命充满苦难,在资源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尽管父亲在土地上勤劳耕作,但是路遥一家人依然是吃穿常常都没有着落。路遥七岁时,家里没有办法养活他,父亲带他一路讨饭,讨到伯父家里。说好是带他玩玩,住几天。但早已懂事的路遥知道,父亲要把他过继给大伯了。父亲走时,路遥躲在一棵大树后面,泪水哗哗地流,却没有跟父亲走。路遥说:“我似乎有一种感觉:我生下来就是大人。严酷的生存环境使我的童年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片黄土地。”
带着童年时期贫穷和饥饿的创伤性体验写作,路遥将自己浓烈的感情移植到了他笔下的人物身上。高加林、孙少安和孙少平无疑是路遥人物世界中最主要的代表,也是广大读者心目中励志的榜样。《人生》中的高加林几乎符合心灵鸡汤类故事中励志典型的所有先决条件:出身贫苦,却又有着对于成功的渴望(离开土地,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屡遭磨难(民办教师职务被去掉、在城里被人瞧不起),却意志坚强。
只是励志故事强调的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意志坚强,不怕艰辛,努力奋斗就能成功的套路,在高加林这里不适合。高加林住进了县委大院不是靠自己的毅力,而是通过叔叔开的后门;与励志故事中主人公的高大正面形象相比,高加林为了上位而离开了失意时陪伴他左右的巧珍;甚至在励志故事中所允诺的最后的成功,高加林也没能获得。电影《人生》里那句“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正是高加林的道德、奋斗以及失败的讽刺。
而《平凡的世界》中另外两个路遥小说世界中更重要的人物――孙少安和孙少平身上,励志的成分就更加少了。作为高加林这一复杂人物的延伸,孙氏兄弟二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孙少安在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中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后,平心静气地开始了自己农民的生涯。凭借着精明强悍和能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他成为双水村的“能人”,并经营起了砖厂。然而孙少安却没有励志人物所具有的野心,已经是万元户的他本来可以投资电视剧干一番大事,但路遥还是让他退回到了本就属于他的乡土生活。而在小说的尾声,孙少安的妻子秀莲更是积劳成疾,患了肺癌。不懈的奋斗以这样的结局收场,励志的成分多少打了些折扣。
作为高加林理想主义的那部分,孙少平却缺少了高加林身上的拼劲。作为一个读过点书而又见过一定世面的人,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却又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带着自觉的放弃和不自知的追求,孙少平“踏上了一条逃亡主义的道路”。
然而到了城里的孙少平却渐渐远离了励志式的奋斗路径,想在城市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学识谋求一份与精神世界有关的工作,而是放下了自己的“先生”身份,甘愿掩藏自己读过书的经历,忍受着繁重的劳动给生理上造成的极大痛苦。在城市里,孙少平唯一得到满足的就是有书报可读。苦难是具备了,可是奋斗的精神和成功的欲望却弱了下去。连最后成为煤矿工人这种看似光明的结尾,也只不过是路遥为其尴尬的处境找到了一块捉襟见肘的遮羞布罢了。这样的故事和励志相去甚远。
路遥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他们无一例外地被放逐到了这个平凡的世界,只剩下人生中那不屈的精神和温暖的感动穿过时光,鼓舞着需要奋斗的青年们。但与其说这是励志,倒不如说是真实。路遥看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青年出路的艰难。他不回避现实的阻力,也不夸大精神毅力的作用,更不许诺虚无缥缈的成功。
他唯一能做的,是用满腔热忱讴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不放弃努力,愿为一点点的理想坚持的“失败者”。这是路遥真诚的无奈,而不是打鸡血式地一味鼓吹奋斗和精神的作用。
路遥完成此书之后,还为《女友》杂志写了一篇五万字的创作随感《早晨从中午开始》,里面详述了自己写作的艰辛:“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三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要寻‘无常’。”1987年在延安宾馆写作《平凡的世界》时,他每天写五千字,然后在墙上画一个道道。有时写得累了,他会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个一个道道地数,看写到多少万字了。在最低谷的时候,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脸病容,愁苦地望着来看他的朋友说:能有人替代我多好呀!接着叹息一声说,瞌睡还得眼里过。然后,又对着桌子上几尺高的写好的稿子说,也许会是一堆废纸吧!然而,他到底是坚强的,“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
孙少安在《平凡的世界》中曾有这样的一句广为流传的经典台词:“所有的隐忍痛苦什么幸福啊成功啊,当他经历过以后,他还是要回到最初的地方,觉得这才是属于我的,虽然我是平凡的但是也是很伟大的。”在平凡的世界中,努力寻找不平凡的人生,孙少安如是,路遥如是,你我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