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编辑醉清风帮大家整理的6篇2024年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__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____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____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____—____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合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归纳整理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积累空间和图形领域内容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
整理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利用电子白板》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我们来共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之前让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请同学们六人一小组对照一下,看看哪些知识其他同学整理出来而我们忘记了,哪些知识我们整理出来而其他同学忘记了。然后各小组推荐认为较好的作品,说明推荐理由并由设计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小组展示推荐作品,说明推荐理由并介绍自己的想法。)
2.提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整理卡来说一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包括哪几方面?
学生:包括长方体的认识、特征;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利用白板绘制知识结构图)。
在交流“特征”时,引导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图表示。
3.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和棱长总和复习计算公式:
习计算公式:
长方体: s=(ab ah十bh)x2
v= abh=sh
c=(a b h)x4
正方体: s=6xaxa
v= axaxa=sh
c=12a
4.即时巩固。
完成练习二十八第11题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二十八第12~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利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表示数学思维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探求解决问题的优化策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中发现最优策略。
教具准备:瓶装口香糖、课件
学具准备:圆片、纸笔。
教学过程:
一、借助直观,理清“找次品”的思路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或家人、同学有买过次品的经历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产品,有的外观有瑕疵,有的成分不过关,还有的轻重不合格,我们称它们为次品。(板书:次品)
出示实物,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天平的原理。(课件出示天平图)你们都知道天平吧!谁来说说天平原理?
3.在2瓶中找次品。(课件演示)看,次品在哪?
4. 在3瓶中找次品。
全班汇报: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口香糖。
课件演示:随意拿两瓶放在天平上,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7-
小结:看来从3瓶中找一瓶次品,我们称一次,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就能准确找出次品。
5.在4瓶中找一个次品
提出问题:如果增加1瓶,有4瓶了。要怎么找出轻的这一瓶呢? 可以怎样称?结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6.揭示课题。我们就用这个好方法,今天一起来研究——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题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再从4瓶中找次品。在2个、3个和4个中找次品是基础,只有理清了这些“找次品”的思路,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引导探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1.出示例题 :5个乒乓球中有一个较轻的是次品,你想怎么称?
(1)收集称的方法。(一个一个称,两个两个称)
(2)同桌合作,摆学具,想一想:怎样称?需称几次?
(3)指名汇报:(教师随机课件演示: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
5(1,1,3) 2次
5(2,2,1) 2次
2.小结:同学们真是能干!从5个乒乓球中找到了轻的那一个。先分一分,想到了两种方法,再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至少2次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学具模拟天平实验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猜测实验,寻找规律
1.出示例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8-
2.枚举所有称法,学生分析、汇报。
(1)有几种分法?
(2)画图分析,有困难的可以摆摆学具帮助分析。
(3)汇报各种称法。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优化解决办法:分3份、平均分。
5.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比较这三种方法,发现只要把9个零件平均分成3份,就能最快找到次品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操作,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找次品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让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探索最简的方法,经历学习、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优化策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的“找次品”的问题并不能平均分成3份。“我们看看前面的5的例子,[师指黑板5(2,2,1)],我们要分成3份时要分得尽量怎样?”(要分得尽量平均)。
2.在8个中找次品。试一下,怎么分3份?(预设:2,2,4或3,3,2)
引导学生分析哪种分法好?板书:8(3,3,2)2次
3.小结:看来,没法平均分的数,我们只要“尽量”(试着让学生说出来)平均分。也就是分在三份里的数中,最大与最小份只相差1,也能既快又保证找到次品了。
补板书:尽量
同学们真了不起,能从刚才发现的规律推理到8个中找次品,并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设计意图:从5个中找次品类推到8个中找次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要尽量平均分成3份,完善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五、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师:有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想不想试试它的功效呢?
出示:有( )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水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让学生自主选择10或15,尝试解决这道题。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最优?
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发现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3.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找次品?板书: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1)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 1)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 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瓶装口香糖、课件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影音资料: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可见,不合格零件的危害有多大。
2、你从播放的影片中看到了什么 ?
3、飞机失事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找出不合格产品,也就是找次品。
板书:找次品。
二、学用天平,了解原理
1、老师这里有5瓶口香糖,其中一盒少了几颗,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瓶?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好吗?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2、你们都很聪明,老师听了你们的建议决定用天平来找次品。那你们会用天平吗?
3、怎样用天平来找次品?谁能边演示边把找次品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师板书)
小结我们用天平找次品时,不管我们把零件分成几份,天平一次能称几份?
三、归纳策略,体会最优
如果老师这里不是5瓶,而是有9瓶口香糖中有一瓶我多放了几颗(比其它几瓶重一些),你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这瓶?
1、现在我们不用天平了,用画图一步一步地分析、推理,请同桌的合作学习。
课件演示:
课件出示:
零件个数 分的份数 每份各几个 保证能找到次品的次数
9 9 1,1,1,1,1,1,1,1,1 4
9 5 2,2,2,2,1 3
9 3 3,3,3 2
9 3 4,4,1 3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表,你有什么发现?你喜欢那种称法?
用天平来找次品我们把待分物品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这种方法最好。
板书: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 最好
四、应用策略,拓展提高
1、你们通过实验、讨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孙悟空和猪八戒也来凑热闹了。孙悟空把手上的珍珠递给猪八戒说:八戒,这13颗珍珠中有一颗要轻些,是我用猴毛变的。如果你能用最少的次数保证能找出假珍珠,这12颗珍珠就归你了。猪八戒抓破脑袋也没有想出办法。我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帮八戒,好吗?
五、课堂回顾,知识延伸
1、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 什么 ?
2、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总数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这一类找次品问题,当然在生活中有些次品不止一个,不知是较轻还是较重;总数里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等等。如果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研究研究。
板书:
找 次 品
用天平称 分成3份 平均分--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