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有爱,亲人间、师生间、朋友间、……我们沐浴在爱的海洋下幸福成长,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又回报了多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爱无处不在小学生满分作文,觉得不错就分享给好友哦。
晨、夕、朝、暮,一次次地满足着大地的潜移默化,“物竞天择”在此时似乎已不太适用,有的只是大自然所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画面。在这一幅幅画面背后,和谐又究竟映衬着什么。
当一个个小芽冒出地面时,也许会被人们忽略;当一条条枝干架满枝头时,也许会视为“秃丑”;当一棵棵大树挺拔翘首时,才会得到大家的关注。可又有谁能够明白,在大树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努力呢?大自然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种让万物出生的方式,不是为了沉默不语,不是为了尽显风姿,只因为这是大自然给予它的孩子的爱的初衷。
何为爱的初衷?那是小芽给大树的铺垫,那时花粉给花朵的铺垫,那时子房给果实的铺垫。不需要过多地说什么,大自然为每个生灵赋予的哺乳汁都是一样的,只是方式的不同罢了,可是结果却都是让它们穿上了美丽的外衣。
现代家庭的模式似乎也继承了这种规律。当我们步入学校的大门时,换取的是父母无限的希望。或许正是这个希望,带来了我们无法接受的反差,从关心,爱护到无谓,漠视,使我们感到亲情的望尘莫及,甚至痛恨父母遵循了这一原则,那时候的我们是讨厌父母的。
当我们迈向花季时,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我们开始关注异性。这时,你们的态度是坚定的,生怕踏坏了子女心里最纯洁的一片净土,为了达到效果,有的父母甚至采取极端的.措施,那时候的我们是痛恨父母的。
当我们步入大学的殿堂时,才明白那一次次的骂,那一声声的唤,那一刻刻的泪,是父母发自内心对子女心灵的召唤。冰心的《小花》一诗,也蕴含着这一道理。无论是从小芽到大树,还是从孩童到少年,其实爱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不理解爱的初衷。
“可怜天下父母心”,今日,我终于诠释了你。
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我和妈妈你在对面的饭馆里匆匆吃了一口就着急往家赶,谁让我周六还得上课那。六点半正是下班高峰期,马路上的车一辆接一辆飞驰而过,不给行人留下一丁点儿穿过马路的机会,你试探了一下,刚迈了一步,又缩了回来,一辆奥迪“唰”地一声飘了过去,吓出了我一身冷汗。我看这样过马路也太危险了,一把抓过你的手,说:“跟着我走吧,我天天从这条路上过。”你似乎愣了一下,眼神里有几分“受宠若惊”的神态,然后你的手就安静地蜷在了我的手心里。
你的手很粗糙,因为你是老师,粉笔末无时不在侵吞着你原本细嫩的手,填满了你手上的碎隙,磨出一张张涩涩的成绩单——你是个醉心于事业的人。我摸得到隆起的青筋,你一向很瘦,就没上过一百斤。想到这儿我的心就酸酸的,你这个人,我觉得敬业到“傻”的地步了,每天晚上都十点多睡,凌晨三点就爬起来写材料,晚上有时比我这个初三学生回家还晚。我曾经不解,但是看到你如此辛勤后的憔悴,便又不忍说你不顾家,让爸爸洗衣,做饭全包揽。我的心里泛着感情的波涛。
小时侯,是你抓着我的手过马路,你的手执拗的往后拐,总是把我”拐”到你身后好几步,而你,总是在前面,为我开路,为我指引,为我打开成长的门,帮我拿好成长的钥匙。现在,我是那麽随意的拉起了你的手,却有无限情思与回忆涌上心头,让我的心那麽软,有那麽疼,我就再不忍松开你的手。就那样,我拉着你过了马路----以我童年时你拉我过马路的方式。我拉着你的手走过了形如玉兰花的路灯,到家才放开。
妈妈,你知道吗?那夜的风好凉,可我的手却是湿漉漉的,因为那是我第一次拉起你的手。
“静瑜哎!桌上怎么这么乱?还不快去收拾!哎呀!你都上五年级了,怎么整天就知道看闲书,还不快去写作业……”外婆炸雷般的唠叨声又在我耳边响起。“好了,好了,我这就去收拾!”我放下所谓的闲书,整理好桌上的东西,拿起作业本,一边写一边嘀咕:外婆怎么了?每天从早到晚唠叨个不停,我耳朵都快长茧子了。嗨,要是哪天外婆不唠叨就好了。
“瞧你写的什么鬼字?还不马上重写!”我吓了一大跳,转身一看,原来是外婆正凶神恶煞般站在身后,双目圆瞪,好像火山马上就要喷发。我无可奈何,只好重写。“做作业是要坐端正,要做到‘三个一’,头离本子一尺,身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都跟你说了几遍了,怎么还不记得?”哎,瞧我那外婆,这些话我早就会背了,还在唠叨。为了不让我走神,外婆干脆盯着我做作业,要是哪道题错了,外婆就会没完未了地唠叨个不停。
我去上学了,外婆也要追在我身后唠叨:“书本带齐了吗?”“上课认真听!”“放学早点出来!” ……直到我的身影消失才肯罢休。
外婆不仅在我学习的时候唠叨,吃饭时也爱唠叨。“静瑜,不可以挑食!荤的素的都要吃!来,吃几只虾!”看,又来了。平时我不怎么吃虾,因为我懒得剥虾。这不,明知我不怎么吃虾,还硬往我碗里放。“外婆,我不想吃虾。”
“哎,虾含有维生素,既能补钙,还能补蛋白质呢!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怎么行?不光要吃虾,青菜也要多吃点,青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外婆一边唠叨,一边又在我碗里堆起一座小山。在外婆一遍又一遍的苦心唠叨下,我只好硬着头皮把碗里的东西全部清理干净。外婆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说:“饭后记得漱口,不要剧烈运动,来回慢慢走走……”
外婆每天都对我唠唠叨叨,但我知道这其实都是出于对我的爱。哦!唠叨中的爱!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今年暑假,我买了一本盼望已久的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爱的教育》,它是作者历经八年呕心沥血写成的。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书中的文章很多,但我最喜欢《感恩》这篇文章,这是父亲给作者的一封信,主要说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作者回家经常对老师不满意,其次是他与朋友相处的不好,最后还说父母对他有偏见,关心弟弟却不喜欢他,很令母亲伤心。父亲在信中讲了一番深刻的道理,让作者感到无比的难过和悔恨。深刻地领悟到感恩的内在含义。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老师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老师是我们最值得尊敬和热爱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们,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震撼,智慧得到了开发。而他们的报酬却是微薄的。没有一丝的怨言,为培养祖国一下一代而辛苦劳动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切。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生命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应该对父母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养育了我们。为了儿女的成长,他们精心呵护、百般关照、日夜操劳、费尽了心血。儿女长大了,父母变老了,可他们的牵挂没有断。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呤》中说道:“慈线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天三春晖。”这首诗深受人们喜爱,它道出了天下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老师,看待亲朋。学会感恩,就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窗外星光闪现,窗内烛光跳跃,家里停电,已经很长时间了。
我的卧室里摆放了几根蜡烛,灯火依然微弱,我在这烛下埋头苦读。母亲依旧把门轻轻的关上,安静而又孤寂。
我总希望心平气和地完成作业,然而,每当遇到难题,心里就不由得乱作一团,烦躁不堪,接二连三地叹气让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无一是处。多想找人倾诉,多想从这屋子里找出些许能让自己暂且忘掉伤心事的乐趣。然而我不能去叫醒熟睡的母亲或在这深更半夜拨通谁的电话。“也罢”,我默念,“学习本非易事,不就是难题吗?起来走走,或许一会就攻克了呢?”
于是,举着一盏暗烛,轻轻拨开虚掩的石门,坐这么久了,也该走走。当我脚步趋近母亲的卧室,似乎有浅浅的烛光,我便小心翼翼地将手里的烛灯放在地上,十分小心地从门隙中瞧,这一眼让我感动,让我难忘。
只见熟悉的一只烛光在跳动,微光中只看得见母亲的侧脸。母亲坐在书桌前,竟握着笔在算题!桌上放着我的旧课本和一本练习册,被母亲披散的头发虚掩。母亲斜坐着,一只手托着沉重的下巴颏,另一只手奋笔疾书,那用功的样子我竟差了几十倍!她时而摘下眼镜,揉揉早已疲惫的眼睛,时而喝口茶水以提神。窗子竟还露着缝隙,我还能感到那醒人的微风。
写了一会儿,她又坐在床上织起了毛衣,一针一线都织得细密而沉重,仿佛我此刻跳动的心。烛下,母亲右手上的老茧被映得清晰可见,似乎从来都未见过如此令我敬佩令我心疼的母亲。不知何时,热泪已在手心。已是十二点了。
蓦然发现,黑夜不再孤独。
蓦然发现,生命不会无助。
蓦然发现,母亲不再年轻。
蓦然发现,爱我的人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