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又过去了,这一天里,有没有哪件事或某个人触动到我们呢?何不趁现在赶紧写一篇日记。怎样写日记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有关于爱情的日志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区关于母亲节的活动策划书范文一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即将来临,为歌颂伟大的母亲,纪念母亲的恩情,发扬孝敬母亲的道德准则,栅堰社区计生协会和妇联共同开展了“妈妈您辛苦了”母亲节活动。活动要求由学生拿出自己平时攒的零花钱,在5月11日(周日)母亲节的那一天,和爸爸一起邀请妈妈到郊外农庄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通过活动培养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从而增强家庭和谐的福音。活动安排如下:
1、8:30社区门口集合出发,9:00到农庄(大地之春休博园)
2、9:00-10:30参观农庄,拍照留影(我们将请妈咪宝贝摄影社参与拍摄,免费赠送家庭合影照片一张,纪念册一本。)
3、10:45-11:45家庭游戏(向妈妈献花、定格、找妈妈等五项)
4、12:00-13:00用餐(社区统一安排,每人50元标准)
5、13:30-14:30钓鱼(农庄提供鱼具)
6、15:00上车回嘉兴
报名条件:以家庭为单位报名(爸爸、妈妈及孩子),孩子8岁以上。
报名人数:8对家庭,
报名费用:每个家庭150元
报名地点:栅堰社区居委会二楼
报名电话:
报名截止日期:5月9日
奖项设置:由五项游戏的总成绩分别设一等奖一名(奥运纪念币,价值200元),二等奖二名(奖品价值100元),三等奖三名(奖品价值50元),所有家庭均有参与奖。
社区关于母亲节的活动策划书范文二
活动主题:
五月的康乃馨,没有雍容华贵的姿态,没有浓香四溢的味道,只是清清淡淡的样子,就象母亲--想起妈妈亲吻的味道,想起妈妈拥入怀中的甜蜜……
长大后,还会想起小时候母亲的拥抱吗?还会有眷恋吗?还有人会跟母亲拥抱吗?不用每天,只是有时也好。如果没有,那就请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一个拥抱吧。
如果你时不时的会跟母亲拥抱,那也请你在母亲节这天,给母亲一个更深情的拥抱,告诉母亲,你有多爱她。
活动内容:
一、 征文形式,能在论坛上让网友看到的任何一种形式,要有贴子实体,内容贴近活动主题即可。纯文本讲述,图片加旁白或其它形式均可,内容为拥抱那一瞬间的感受,最真实的。
我们只想在最简单最明了的表述中,看到最深刻的情意。
二、在全区会置顶一个许愿贴,将在全社区进行置顶操作,让我们将我们每个人的母爱都说出来,让整个社区充满浓浓的爱意,更加体现shou网民的传统情怀。
活动要求:
活动内容二可自愿参加,活动贴将在5月12日开贴,请不要吝啬我们的爱,让我们把对母亲的爱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见证。活动一不做最低要求,可自由发挥,贴近主题即可,只要让评委看到了最深情的爱意即可。
1. 一个id限原创首发,只发一贴。
2. 参赛贴发至大话搜狐,标签为[母亲节]+标题(自拟)
活动期间:
20xx年5月12日至20xx年5月18日(限活动内容一的参加时间,活动内容二将于14日撤顶)
20xx年5月19日至20xx年5月22日(为评委提名期间)
20xx年5月23日至20xx年5月25日(进行最佳感人奖的投票期间)
20xx年5月27日公布榜单并发放相应奖品
奖励设置:
评委提名奖励:30人,之后进行网友投票角逐最佳感人奖励。
每人奖励社区猪年生宵礼物一套+送福猪一个。
最佳感人奖励:由全社区网友在评委提名的30人中选出10名参赛者获奖。
每人奖励社区实物中狐狸一只。
注:活动内容二:不设固定奖励看活动进行情况随机发礼物,礼物为社区猪年生宵礼物。
活动说明:活动评委预设5人。
其它待定
社区关于母亲节的活动策划书范文三
母亲的爱如细水长流,始终围绕在子女身边,母亲节就要到了,举办一个母亲节活动将是对母亲表达敬意的最好方式,查字典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母亲节活动策划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一、 活动背景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大多数国家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这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一个庆祝节日了。它是为歌颂世间伟大的母亲,纪念母亲的恩情,发扬孝敬母亲的道德而定立的。由此,我们“朝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与清江社区联合举行“2008关爱贫困母亲”活动。
二、 活动目的
1、 关爱贫困母亲,让她们感受到温暖与爱。
2、 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心。
3、 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人道精神。
三、 活动主题
感恩母亲节,关爱贫困母亲
四、 主办单位
土建系“朝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清江社区街办
五、 活动时间及地点
20XX年5月11日、成都市清江社区
六、 活动内容
“朝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出15个志愿者,对清江社区三个贫困家庭的
母亲进行入户慰问。
志愿者将送去慰问品表示我们的关心,送去“母亲节之花”——康乃馨,表示我们的祝福。志愿者将在贫困母亲的家中,帮助母亲打扫卫生,做家务等;听妈妈们的故事等。
七、 安全隐患及应急措施
1、 志愿者到达清江社区采用乘坐公交车的形式。乘车路线:公交车511路到达合作社街办处,下车即到活动地点。
2、 此次活动选择两名负责人带领志愿者前往活动地点,在活动之前,对负责人及所有的志愿者进行培训,讲解活动中有可能遇到的安全事故以及应对措施,力保活动安全有序的进行。
3、 乘坐公交车的时候,避免人群拥挤,在时间上尽量选择人流稀少的时间。避免在烈日下进行。由于是初夏,天气比较炎热,活动前准备好一切暑药用品等,做好一切应急措施。
看了社区关于母亲节的活动策划书的人还看
1.社区关于母亲节的活动策划方案
2.社区母亲节活动方案3篇
3.社区母亲节活动方案
4.母亲节活动策划书范文5篇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偶像剧 受众行为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一些偶像剧改变了播出平台、宣传方式、制作内容及理念。它们转战新媒体并以社会化媒体为支点作传播。社会化媒体拓展了视频节目的受众群体并成为影视节目的重要传播平台。而受众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行为与社会化媒体近年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受众行为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考察受众的媒介选择、使用、意见和态度等,来解释媒介的影响,预测受众的行为,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①
本文对近年来热播并有良好口碑的《爱情公寓》做个案研究,对该剧的粉丝进行深度访谈,从中得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偶像剧粉丝的行为模式及特点。
一、《爱情公寓》的受众行为
1、收看行为
深度访谈内容有:你通过何种渠道得知《爱情公寓》这部偶像剧?你在什么媒介上观看《爱情公寓》?请具体描述你从注意到观看《爱情公寓》的全过程。
通过访谈,现将《爱情公寓》的粉丝从注意到收看的模式总结如图1所示。
可见,《爱情公寓》的许多受众已经不再将电视作为播出平台,而是作为一块播放预告片的平台。有学者提出“网络丰富了电视迷观看电视剧的载体”②。然而对于偶像剧粉丝来说,网络几乎替代了电视。
年轻人的观影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当偶像剧内容逐渐与电视分离,转而依附网络后,偶像剧粉丝不再包含于电视受众中,而成为新媒体的受众。对偶像剧载体选择的改变,最终影响甚至改变了偶像剧粉丝本身。“媒介受众的完整含义,也因时间和空间的移易而不同。”③因此原本依托电视而生的“电视剧迷”,正逐渐被依托网络视频而生的“偶像剧迷”所取代。
2、反馈行为
深度访谈内容有:你会在哪些社会化媒体上对《爱情公寓》进行信息反馈?请具体描述你在社会化媒体上的行为。
依照访谈对象的描述,《爱情公寓》粉丝的反馈行为如下:
(1)SNS:浏览、转发和讨论关于该剧的状态、日志、图片、视频。
(2)微博:关注演员、幕后主创人员、官方微博并留言;浏览、转发、搜索和有关该剧的微博(文字、图片、视频)。
(3)视频网站:观看剧集、预告、花絮、演员的其他视频,并将其分享至SNS及微博。
(4)即时通讯:讨论剧情、角色、演员、幕后主创人员、服装道具;有关该剧的状态;转发关于该剧的内容至好友。
(5)电子商务网站:搜索并购买该剧服装、道具等衍生产品。
(6)点评网站:浏览该剧页面并打分;书写并转发短评及影评;以抒发即时情感为主的短评;关注该剧小站。
(7)公告/论坛浏览帖子、视频集、相册集。
(8)其他:包括官方网站、问答类网站以及演员博客。
3、分享行为
深度访谈内容有:在哪些网站内你会分享有关该剧的内容?你会如何进行分享?
通过访谈,可将该剧粉丝的在线分享模式总结如图2所示。
二、偶像剧粉丝的在线行为特征
1、反馈集中于社交网络
粉丝会几乎将所有内容向微博及SNS网站转载,讨论和内部分享集中在微博、SNS。可见,粉丝对于各类网站黏度不同,对SNS、微博的黏性最高。具有最高用户粘度的是SNS和微博。SNS的实名制将真实的社会关系网全然嫁接到了网络。新浪微博上虽然有众多匿名网友,但V字认证代表的是特定身份的披露,是社交网站实名制的2.0版本——保证了身份的真实性。
除了SNS和微博外,粉丝在其他网站上的行为较为单一,且参与度不深。论坛、贴吧及博客虽有较强互动性,但是这些网站已不再是年轻人的聚集地。
2、懒于创作
许多研究认为,微博等社交网络不仅给了粉丝一个能够开口发表意见的场地,更重要的是这种话语意见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核裂变的方式被转载而成为焦点。“微博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明星与粉丝之间的森严壁垒,为两者搭建起了及时的沟通管道。”④
然而,偶像剧粉丝可能并未遵循“用户制造内容”的规则。粉丝的行为多以浏览和分享为主,以抒发情感为目的短评及好友间的讨论为辅。但较少自行创作及长篇的内容。其原因在于:第一,粉丝认为自己的信息不权威、不及时,会被淹没在互联网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第二,粉丝认为偶像剧不值得浪费笔墨。
3、勤于分享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盛,分享行为成为粉丝在线行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对于内容创造,分享几乎占据了在线粉丝行为的绝大部分。其原因为社交网络分享按钮带来的便捷性以及粉丝们得到反馈后获得的成就感。在传统的博客、贴吧及论坛上,自己发表或参与讨论的话题很容易沉底,即使得到了他人的关注及回复,发帖人也不能及时得知。但社交网络改变了这一状况。
然而,收藏和分享对于个人来说含义不尽相同。用户对于收藏的动作比分享更能代表这个人的真实行为。一篇文章经某人分享,未必代表此人对此文有足够的兴趣,但若是收藏,其兴趣便显而易见了。
4、偏爱碎片化信息
有粉丝说,以社交网络上的视频为例,长度在三分钟以内的为佳,十分钟以内的会考虑观看。但若视频不能在开始的十几秒内就抓住眼球,他们会果断将之关闭。还有粉丝表示,他们虽然喜爱该剧的演员,但却对其博客无所动容。他们习惯于阅读 www.shancaoxiang.com 像微博那样一百来字的信息,对信息长度的“忍耐力”越来越差。
对于粉丝为何偏爱碎片化信息,其原因在于:第一,他们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微博上的碎片化信息,所以无法适应博客的长篇幅。第二,偶像剧粉丝追剧、追星的目的以娱乐为主,因此他们认为娱乐偶像的文字内容既没有微博八卦,也较没有含金量。第三,博客的大篇幅不适合用手机浏览,所以对媒介终端的偏好也使得他们对微博趋之若鹜,对博客等非碎片化网站逐渐冷淡。另外,丧失互动功能的贴吧、论坛、明星博客转而成为内容存放地或者补充资源。总之,粉丝的追星行为变得越来越“浅”。
5、粉丝间疏远而淡漠
在既往研究中,一些研究认为陌生粉丝会组成粉丝团,依靠集体的力量发出声音,增加了与偶像互动的可能性,并在其中找到文化归属感,这种聚合力填补了他们作为社会舆论边缘人物所缺失的存在感。而微博的出现为明星与粉丝之间发生“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互动提供了可能性,单个粉丝不依靠团体的力量也能够及时了解偶像动态,取得与偶像接触的机会。
相反,偶像剧粉丝之间倒是没有过多直接关联,他们不会主动加其他粉丝为好友,也无所谓加入任何粉丝团以找寻归属感,他们的关系是割裂而零散的。偶像变成了粉丝的朋友,而粉丝间则是相对独立的陌生人。粉丝团的神圣感、特殊感被打破。
结语
虽然社会化媒体增加了粉丝接触偶像的便捷性,给了他们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但粉丝的投入度和迷恋度却不见得水涨船高。现在,更多的“粉丝”怀着“看客”的心态。他们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该剧,首先因为他们是社交网络迷,其次才是偶像剧迷;他们轻松地分享着偶像剧内容,因为他们依恋分享这一行为本身:这一秒分享“爱情公寓”,下一秒或许就分享“爱情买卖”。在网络视频和社交网络的驱动下,相较于以往的“狂热”、“冲动”和“执着”,偶像剧粉丝们反倒不那么疯狂了,粉丝间也不再需组成粉丝团以求得“归属感”和“依赖感”。
参考文献
①③[英]Denis McQuail 著,刘燕南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46
②陆亨,《共享游戏:从传播“仪式观”看网络时代的电视迷群文化》[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13
④蔡骐,《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J].《东南传播》,2010(8):1-4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博客 媒介 传播学 解释学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不断变化和演替的交流沟通行为,必然要求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并以此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行为方式。因此,对特定时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传播学领域的一个本质性课题。
无论从何种层面来看,博客空间和博客写作都成为了当今互联网络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形式和方式。为了充分理解这种独特的生存和写作方式,我们借助于解释学的理论武器,从博客空间的意义结构、博客空间的时间结构和逻辑、博客空间的空间结构等几个方面,来拆解和剖析博客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在现代生存中的结构特征及其独特的传播学意义。
一、博客空间的意义结构分析
如果抽离其具体的适用境域,任何交流沟通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媒介。在这一层面上,不论是简单的图画、文字,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还是当今时代兴起的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tag(标签、开放式分类)、sns(社会化网络服务)、wiki(维基)等都可以称之为媒介。这些媒介的兴起和演替,都代表着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传播交流方式上的当下化和特殊化。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媒介物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样态。
在中国当今的互联网领域中,博客和博客写作作为一种互联网人群中路人皆知的媒介方式,在整个互联网空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资料,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共有网民1.8亿,依据此数据推算,中国博客作者(blogger)规模将达到4698.2万人。而事实上在中国国内,博客空间和博客写作的出现与发展的时间和历程并不长,直至2002年,博客的概念才被引入并得到快速发展,至2005年,博客得到规模性的整体增长,至2006年,中国国内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超过了3300万个。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omnic) 2007年12月26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达到7282万个;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4700万,这意味着平均每30个中国人、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其中,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36%,近1700万人;活跃博客用户的有效博客空间数为2875万个。①
博客空间及博客写作在传播媒介领域中的兴起及其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并不只是一种单一的技术革新现象。事实上,当今时代人类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的许多代表性变革,大都发生和出现于互联网络环境之中。与传统传播媒介和方式相比,当今的人类传播媒介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互联网络服务中的“分散中心”或“无中心”式的多层服务结构的出现及其迅猛的发展,就是这种变化的明证。
网络服务从传统的集中统一的“中心化服务”转变为以互联对等式的“分散中心”或“无中心”式的多层服务结构,这是当今发生在互联网和人类虚拟世界中的一种本质性变革。互联网领域的这种转变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或科学上的进步,从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世界和生活领域的巨大影响来看,它更应当被看作是人类在自身生存的时间-空间结构上的一种本质性的拓展, 就此而言,互联网领域客空间和博客写作的产生与迅猛发展,可以说是人类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变革。
与传统媒介强调内容提供者作为唯一中心的传播方式相比,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互联网领域新媒体的“无中心”或“分散中心”的传播模式,更加强调将主动性与能动性回归和返还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自身。这也就意味着,媒介能够更多地触及和展示传播结构中相互交流沟通的传播者(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自身的生存及世界,能够更进一步地使他们成为传播网络中的真正的自我决定者和自我控制者。
作为这种新媒体的重要表现方式,博客是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核心的、本质性的运用。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它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种网络媒体交流沟通方式上的便利,更不只是简单地意味着一种传播媒介的更新。相反,博客代表的是一种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网络生存和行为方式,表达的是一种全新的对待世界和生存空间的观点与看法。在互联网及人们的生存生活领域,博客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形式与格局,而且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参与内容分发和定制的特定空间与技术平台。
博客空间不只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实在写作空间的一个虚拟空间,博客写作也决不能被看作是传统写作方式的一种简单位移。相反,从实在空间到博客空间,从实体创作到博客写作,完全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意味着对事物和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观点和视域。
二、博客内容的时间结构分析
博客空间作为一种特定的媒介形式,自身蕴含着传播沟通所需的各种结构质素。这其中,博客写作的具体“内容”构成了博客空间能够成为新型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一个博客空间能否向他者(博客空间的阅览者和接受者)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提供何种信息、如何提供信息等,都可以从博客空间的具体内容中获得其动力支撑。
有关于博客空间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博客写作者自身所提供的个体性素材去加以具体分析,这样的内容可以是无所不包的: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从银河系探究到地质深层空间的发掘、从个人的牢骚到群体的控诉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需要从千头万绪浩如烟海的具体博客内容中剖析出博客空间在内容方面的结构因素和构成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博客空间与当下个体生活世界的必然相关性。
从现今网络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博客服务来看,任何一个博客自身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存储空间(这取决于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存储空间的大小),这使得一个博客的非当前内容(或所谓的“过期”内容)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内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供阅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分类中加以阅读。从对数据的存储这种物理-机械的角度来看,存储空间只有在涉及到对数据容纳的多少时对博客而言才具有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博客的存储空间却不仅仅只是一个容纳大小的“空间”,相反,由于博客日志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叠加,存储空间获得了一种“历史性”的“时间”特性。
从存在论角度来看,人类此在的整个生存本就是奠基于“时间性”之上的,这种时间性与个体自身的整个生存世界和生存样式密切相关,而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在世界中生存的个体的“时间性”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样式,它是唯一的和不可复制的。这种独特和唯一的时间性完全不同于以钟表计时的所谓“时间”,因为后者从根本上说只可能源出于个体生存的“时间性”。这种以钟表计时的时间是一种可以“公度”的自然时间,也就是说,它是任何人借助某种特殊器具(如日晷、沙漏、钟表等)都可以加以测量的东西。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操劳于时间的此在可以丧失的时间愈少,时间就愈‘珍贵’,钟表就愈须称手。不仅应能‘更准确地’ 排定时间,而且规定时间的活动也应尽可能地少费时间,而同时又应得与他人对时间的排定相一致。”②
就其表面而言,博客空间在内容方面所具有的“时间”与自然世界中的其他事物一样,同样遵循以钟表计时所确立的时间,但在其本质上,博客空间由于更多地涉及博客写作者自身的生存与生活,因而它必然具有完全不同于自然时间的独特“时间性”。
从表面现象来看,博客写作者几乎都是按照“自然时间”顺序来创作自己的日志内容(今天写这些,明天写那些……),这似乎使得日志内容的存在完全依循于自然物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但如果我们从日志内容与博客写作者及其所生存于其间的这个世界的关系来分析,这种日志内容所蕴含的“时间”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生存的物质世界之中的客观物理时间,它不遵循任何机械装置对时间的平均切分(时、分、秒……等的机械分割),也不服从自然时间的种种演替规律(昨天、今天、明天……等的先后演替),而是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自身独特的“时间性-生存论”逻辑。
博客写作者作为一个创作主体,身处于他的生存世界之中,并在这个世界中展开自己与他人、他物的传播沟通行为,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生自身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信息、感受或体验作为博客写作者的创作素材和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或影像等方式呈现在他的博客空间当中。这些内容、素材的获得以及在博客中的呈现,与博客写作者自身的生存和存在具有本质性的关联。一个长期沉湎于失恋痛苦之中的博客写作者,其日志内容的时间结构必然不同于“正常人”(特指非失恋者)的时间逻辑。当失恋者将自己的痛苦、愤怒或是软弱等按照自然时间顺序呈现在自己的博客之中以后,这些痛苦、愤怒或软弱就获得了自身独立的“时间性”存在:它们构成了失恋者的一个独特的生存世界,并按照非自然时间的方式发展和演替。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之中,过去的东西并不意味着绝对过期或是毫无用处,过去的东西必然牵连着失恋者现在的情绪和感受,并与现在一起指向和影响着失恋者的未来生存和生活,人们常说的“过去的一场悲剧似的爱情毁了某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意思。而这必然意味着,从博客空间的内在时间结构来看,博客写作者的任何日志内容都没有“过期的”或是“无用的”东西,对于博客写作者或是进入博客写作者的生存世界之中的阅读者来说,所有的日志内容(甚至可以包括当前并没有写而将来有可能写出来的那些东西)都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永不过期的“时间性”特性,并进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因此,那些我们习惯认为是完全按照自然物理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统一存放的日志内容,在本质上就构成了一个以博客空间自身独有的“时间性”结构为基本线索的历史踪迹,那些之前的日志内容并不是成为了绝对的过去,相反,它们的存在构成现今日志内容的潜在背景和视域。今天的最新的日志内容不断的汇入这一历史踪迹之中,从而重新“构成”一个更大的、全新的空间和视域。正是在这种视域的不断转换和拓展的过程中,博客写作者对自己所拥有的博客空间的维护与更新,才具有了不断超出自身已有体验和世界的时间性、历史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一个博客日志的存在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永远需要被充实的、未完成的时间性事件。
三、博客空间的空间结构分析
博客空间的内容结构(时间性特征)决定了博客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媒介所必然具有的个体生存相关性,从而也决定了博客媒介传播活动中的信息要素。在后一点上,博客作为传播媒介并没有凌驾于其他传播媒介的独有权力。如果单从博客空间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博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甚至有可能比不过传统的传播方式(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但博客空间所具有的另一个独有特征使得它可以超脱出传统媒介方式的藩篱,从而进入真正“新”媒体的广阔世界。这就是博客内容的具体安排形式和结构布局。也就是说,博客空间安排博客内容的具体方式和手法,博客空间的结构布局等“空间要素”(形式特征)构成了博客空间的另一个本质性特征,从而也使得博客空间完全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由于博客空间在“空间”(形式)方面的构成要素极其繁杂和多样(如色彩、框架版式、内容分布等等),并根据具体服务提供商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我们只抓住构成博客空间最具有本质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即“tag”来加以分析。
博客日志内容在形式方面安排的独特模式就是tag(标签聚合式阅读)。在博客空间中,tag不只有唯一的一个,一个博客空间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tag分类,这完全可以根据服务提供商和博客写作者自身的意愿来决定。而在广阔的互联网领域,这种tag更可以说是无限多的,因此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tags”。 “tags”不以历时性时间顺序为存在依据,而注重从共时性角度入手来安排杂多的日志内容。在这种共时性的存在模态中,各种日志内容构成一个没有绝对中心的结构模式,每一种内容的存在都具有其自身的二重身份:当某一个tag被点击阅读时,它是其自身,并向接受者传递自身蕴含的独特信息;而就其作为tags的一部分而言,它又是漂浮和不固定的,它的存在只是作为众多tags其中的一个而有其意义,也就说,对一个tag的点击,必然被指向它自身之外的其他的相近似或相关的内容。
博客内容在形式结构方面的这种独有特征,使得整个博客内容构成了一个相互指涉、互相关联的“结构链”,对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个tag的点击和阅读,都必然要关涉到之前和之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得整个博客空间具有了“符号学”的意义。从符号学角度来分析,“从长远的观点看,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无限地倒退的。关系本身就在产生意义,而不是它所指的在它之外的任何‘现实’世界产生意义”。[3]这就意味着任意一个作为“能指”的tag,其自身都是在整个“能指链”(也就是无限多的tags)中不断滑动和漂移着的,要想达到唯一的“所指”或最终本质,这整个过程都是遥遥无期或者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tag的这种无最终所指和无固定本质的存在特性,决定了它总是在指引向别的tags,在不断的相互指涉中才获得其存在价值。因此,在博客空间以tags模式安排日志内容的结构中,任何一个单独的tag就其本身而言都是不完满的,它的存在有赖于别的tags的补充和完善。
就一个个人博客而言,它的tags分类数目在实际中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但在一些多用户博客网站,或者更进一步说,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当中,各种不同的tags构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一个用户的tags可以指涉到另一个用户的相同(或相似的)的tags,而一个网站的tags又可以关联到整个互联网空间当中的所有类似的tags。从理论上来说,任何博客的tags数目都可以是无限多的,因此,tags之间的索引、指涉关系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样式,它们不可能在整个结构环节中的某一点上被最终完成和终结。而这一点,也构成了博客结构安排上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特征。博客写作者之所以可以不断地创作全新的日志内容,并将其纳入合理的博客版式结构中而完全不显得庞杂凌乱,其原因就在于博客形式安排上tags之间的索引、指涉关系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特征。
从其意义结构、时间结构还是空间结构等方面来看,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形式,在当代数字化社会和人类生存世界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博客空间和博客写作代表的是一种不同于之前方式的一种全新的生存样式和传播形式:媒介传播不再是他者(他人、社会、权威等)的强迫行为和被动的表达与接收,而是自身主动的参与与自我控制,是完全出于自我生存的一种本质需求。而这必然使得博客空间具有了广阔而普遍的传播学意义与价值。
注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omnic):《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2007年12月26日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72页。关于“自然时间”、“计算时间”与人的生存“时间性”的区分,具体可参见《存在与时间》“第八十节”、“第八十一节”当中的论述。
关键词 现代女性 精神气质 内心困惑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与“五四启蒙运动”,面临着深刻的历史变革与社会变革。在这个时期,女性开始觉醒,女性书写开始繁盛,女性对自身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沙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二十年代末,这是一个中西、新旧、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复杂时期。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志》中以女性视角塑造了莎菲这个人物形象。丁玲大胆地解剖女性隐秘的内在心理,将理想与现实相冲突而产生的苦闷感与孤独感真切地融入作品,描写了莎菲的独特的爱情观,深刻地揭示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结构。莎菲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解读空间,这不仅仅是因为莎菲形象自身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因为其与现代女性精神气质与心理困惑的内在契合。对孤独感的强烈体验,不被理解的焦虑,与同性交往的困惑,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和苦闷。
1内心巨大的孤独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第一则当中,我们首先发现的是一个独身生活女性内心的孤独。莎菲是一个追求真正爱情,渴望肉体之爱与精神之爱和谐统一的知识女性。她感情细腻、任性、多愁善感,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呵护。丁玲在文章中写道,她失眠,睡不着觉,喜欢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她一而再,再而再去煨那不一定要喝的牛奶,只为了混去一丁点时间;她不仅阅读报纸上所有的琐细新闻,而且还要温习前日早已阅读过的旧报纸;因为实在想不出来做什么,她甚至一个人坐在火炉旁边生气,她嫌伙计的声音又粗又大又单调,可是若一点声音都没有时,又感到无比的寂寞;没有人理会她时,她想念,恼恨,可有人去看望她时,她又让人难堪。她不爱苇弟,但又需要苇弟的陪伴。从这每一条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莎菲女士所背负的孤独的苦闷。这孤独在现代女性身上也很容易找到共鸣点。
现代女性尤其是高知女性在情感方面的困惑似乎与莎菲这个先知先觉的孤独女性有着很大的契合。她们时常不被社会所理解,很容易陷入孤独无助的状态之中。这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必然会自命清高,但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亲密的陪伴的,这也使她们在清高的同时感到恐慌,从而也特别期待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莎菲不喜欢韦弟,但却需要韦弟的陪伴,也正是她内心深处对孤独的恐惧以及爱的渴望的表现。莎菲们高贵的灵魂也不容许其委曲求全,与世俗同污。现代女性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学业,求职,就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各种显性或者潜在的竞争,她们也时常感到孤独,抑郁,焦躁,不安。渴望着能够得到精神层面的理解,能够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以抚慰心灵的孤独,毕竟,大部分女性内心是脆弱的,极其需要得到爱与理解。虽然孤独的时代背景、社会原因、自身因素等等的不尽相同,但孤独、不被理解的这种共同感情却是莎菲女士与现代女性的重要共通特质之一。
2与同性交往的困惑
剑如这个人物出现在《莎菲女士的日记》当中的第二篇,十二月二十八日的那一则当中。日记中用了这样几句话描述剑如。“剑如,她是多么可以损害我自尊之心的,因为她的容貌、举止,无一不像我幼时所最投洽的一个朋友,所以我不觉得时常在追随她,她又特意给了我许多敢于亲近她的勇气。但后来,我却遭受了一种不可忍耐的待遇,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我都会痛恨我那过去的”。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猜测出莎菲与剑如――这个同性朋友交往时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当然,这种困惑也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莎菲女士一个人的,几乎每个现代女性都能够讲述出这样一段与同性交往的痛苦故事。
在生活之中,可以发现,女性身边总会出现一到两个关系很密切的同性朋友,这样的人选也大致与自己性情相似,也可以说是情投意合。但是,与同性交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女性之间,时不时会产生许多摩擦与困惑,而且原因大部分都是莫名其妙的。正如莎菲所说她在一星期之内给剑如写了八封长信,而从未被理睬过。即使莎菲很愤恨预备骂她几句,但剑如却会装糊涂,同莎菲毫无芥蒂。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莎菲剑如二人即是好友,剑如为何不回信?既然剑如不会信,莎菲为什么还能持续写上八封没有回应的长信,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失望当中?既然对剑如心存不满,想骂,为何又没有开诚公布,有效沟通,而只是独自生气,拒绝会见剑如?剑如明知莎菲很生气,为何还要装糊涂?诸如此类的困惑现代女性也不能被幸免,身边亲近的同性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伤人伤己,导致关系尴尬。这种痛苦可能是别人给自己的,也可能是自己带给别人的。总之,同性所施加的情感重负也总是让现代女性深感不堪。这一点也可以说是莎菲女士与现代女性的又一个契合点。
3对异性爱情的追求
莎菲的爱情通常是人们最关注的一个部分,前辈学者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发。丁玲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复杂感情。初次见到凌吉士,莎菲被他英俊的外表所吸引。“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留心到”。与其说是莎菲对凌吉士一见钟情,不如说是喜欢上了凌吉士美丽的外表。女性爱美的外表,喜欢听动听的语言,感性的一面再次显现出来。莎菲是大胆的,她敢于追随自己的内心,爱就要去追求。她千方百计地要换住处,接近凌吉士,邀凌吉士给她补习英文,渴望着凌吉士的柔情与蜜意。然而,当得到这些时,莎菲却拒绝了,她觉得凌吉士的灵魂是卑污的,而莎菲要的是灵与肉统一的爱情。她看不起凌吉士。然而,她却迷恋着凌吉士,换句话说,她鄙视她自己,因为她,有着高贵灵魂的莎菲,爱上了一个可鄙的人!
苇弟是莎菲的追求者,面对苇弟,莎菲的拒绝也是很主动地。莎菲认为苇弟是一个只会终日哭哭啼啼的怯懦之人,虽然被爱了,却没有被理解,莎菲有着自己对于爱情的欲望及追求。但是他又不舍苇弟,莎菲需要苇弟做她的闺中密友,更确切的讲,莎菲需要异性的陪伴,这也可以是女性对异性的一种欲望抒发。
莎菲这种纠结的感情也与现代女性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女性是主动炽热的,然而对爱情又是恐惧的。在三月二十一夜的那篇日志里,莎菲讲到她的朋友,蕴姊。莎菲说假使蕴姊不被神捉弄般地去爱上那苍白脸色的男人,她一定不会死得这样快。感情在女性生命中的分量是无可估量的,女性一旦爱上,对爱情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拒绝应该也不单单是因为凌吉士卑污的灵魂,可能还与她自身对于爱情本身的恐惧有关。现在很多的单身女性虽然对爱情抱有美好的想象,但是不愿意结婚,甚至拒绝恋爱,这种失望和恐惧情绪也是一个深层因素。莎菲的爱情苦闷、矛盾心理以及莎菲的爱情观与现代女性是极其相似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真切而细腻地分析了女性的隐秘心理,展示自我内心的焦虑,对基于理解之上的友情、爱情的热切渴望。它是“中国文学第一篇,也是迄今为止绝无仅有的一篇关于一位中国妇女的自述”。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是莎菲女士的矛盾与尴尬依然可以与现代女性进行对话,观照出现代女性的矛盾与困境。
参考文献
[1] 丁玲。丁玲文集(第2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 秦弓。丁玲前期创作的女性主义阐释[J].中国文化研究,1997(3).
[3] 王仲生。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2).
[4] 刘飞娥。丁玲现代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与孤独意识的嬗变[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1).
如果抽离其具体的适用境域,任何交流沟通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媒介。在这一层面上,不论是简单的图画、文字,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还是当今时代兴起的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Tag(标签、开放式分类)、SNS(社会化网络服务)、Wiki(维基)等都可以称之为媒介。这些媒介的兴起和演替,都代表着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传播交流方式上的当下化和特殊化。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媒介物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样态。
在中国当今的互联网领域中,博客和博客写作作为一种互联网人群中路人皆知的媒介方式,在整个互联网空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资料,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共有网民1.8亿,依据此数据推算,中国博客作者(Blogger)规模将达到4698.2万人。而事实上在中国国内,博客空间和博客写作的出现与发展的时间和历程并不长,直至2002年,博客的概念才被引入并得到快速发展,至2005年,博客得到规模性的整体增长,至2006年,中国国内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超过了3300万个。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omNIC)2007年12月26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达到7282万个;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4700万,这意味着平均每30个中国人、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其中,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36%,近1700万人;活跃博客用户的有效博客空间数为2875万个。①
博客空间及博客写作在传播媒介领域中的兴起及其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并不只是一种单一的技术革新现象。事实上,当今时代人类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的许多代表性变革,大都发生和出现于互联网络环境之中。与传统传播媒介和方式相比,当今的人类传播媒介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互联网络服务中的“分散中心”或“无中心”式的多层服务结构的出现及其迅猛的发展,就是这种变化的明证。
网络服务从传统的集中统一的“中心化服务”转变为以互联对等式的“分散中心”或“无中心”式的多层服务结构,这是当今发生在互联网和人类虚拟世界中的一种本质性变革。互联网领域的这种转变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或科学上的进步,从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世界和生活领域的巨大影响来看,它更应当被看作是人类在自身生存的时间-空间结构上的一种本质性的拓展,就此而言,互联网领域客空间和博客写作的产生与迅猛发展,可以说是人类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变革。
与传统媒介强调内容提供者作为唯一中心的传播方式相比,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互联网领域新媒体的“无中心”或“分散中心”的传播模式,更加强调将主动性与能动性回归和返还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自身。这也就意味着,媒介能够更多地触及和展示传播结构中相互交流沟通的传播者(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自身的生存及世界,能够更进一步地使他们成为传播网络中的真正的自我决定者和自我控制者。
作为这种新媒体的重要表现方式,博客是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核心的、本质性的运用。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它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种网络媒体交流沟通方式上的便利,更不只是简单地意味着一种传播媒介的更新。相反,博客代表的是一种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网络生存和行为方式,表达的是一种全新的对待世界和生存空间的观点与看法。在互联网及人们的生存生活领域,博客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形式与格局,而且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参与内容分发和定制的特定空间与技术平台。
博客空间不只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实在写作空间的一个虚拟空间,博客写作也决不能被看作是传统写作方式的一种简单位移。相反,从实在空间到博客空间,从实体创作到博客写作,完全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意味着对事物和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观点和视域。
二、博客内容的时间结构分析
博客空间作为一种特定的媒介形式,自身蕴含着传播沟通所需的各种结构质素。这其中,博客写作的具体“内容”构成了博客空间能够成为新型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一个博客空间能否向他者(博客空间的阅览者和接受者)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提供何种信息、如何提供信息等,都可以从博客空间的具体内容中获得其动力支撑。
有关于博客空间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博客写作者自身所提供的个体性素材去加以具体分析,这样的内容可以是无所不包的: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从银河系探究到地质深层空间的发掘、从个人的牢骚到群体的控诉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需要从千头万绪浩如烟海的具体博客内容中剖析出博客空间在内容方面的结构因素和构成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博客空间与当下个体生活世界的必然相关性。
从现今网络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博客服务来看,任何一个博客自身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存储空间(这取决于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存储空间的大小),这使得一个博客的非当前内容(或所谓的“过期”内容)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内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供阅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分类中加以阅读。从对数据的存储这种物理-机械的角度来看,存储空间只有在涉及到对数据容纳的多少时对博客而言才具有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博客的存储空间却不仅仅只是一个容纳大小的“空间”,相反,由于博客日志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叠加,存储空间获得了一种“历史性”的“时间”特性。
从存在论角度来看,人类此在的整个生存本就是奠基于“时间性”之上的,这种时间性与个体自身的整个生存世界和生存样式密切相关,而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在世界中生存的个体的“时间性”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样式,它是唯一的和不可复制的。这种独特和唯一的时间性完全不同于以钟表计时的所谓“时间”,因为后者从根本上说只可能源出于个体生存的“时间性”。这种以钟表计时的时间是一种可以“公度”的自然时间,也就是说,它是任何人借助某种特殊器具(如日晷、沙漏、钟表等)都可以加以测量的东西。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操劳于时间的此在可以丧失的时间愈少,时间就愈‘珍贵’,钟表就愈须称手。不仅应能‘更准确地’排定时间,而且规定时间的活动也应尽可能地少费时间,而同时又应得与他人对时间的排定相一致。”②
就其表面而言,博客空间在内容方面所具有的“时间”与自然世界中的其他事物一样,同样遵循以钟表计时所确立的时间,但在其本质上,博客空间由于更多地涉及博客写作者自身的生存与生活,因而它必然具有完全不同于自然时间的独特“时间性”。
从表面现象来看,博客写作者几乎都是按照“自然时间”顺序来创作自己的日志内容(今天写这些,明天写那些……),这似乎使得日志内容的存在完全依循于自然物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但如果我们从日志内容与博客写作者及其所生存于其间的这个世界的关系来分析,这种日志内容所蕴含的“时间”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生存的物质世界之中的客观物理时间,它不遵循任何机械装置对时间的平均切分(时、分、秒……等的机械分割),也不服从自然时间的种种演替规律(昨天、今天、明天……等的先后演替),而是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自身独特的“时间性-生存论”逻辑。
博客写作者作为一个创作主体,身处于他的生存世界之中,并在这个世界中展开自己与他人、他物的传播沟通行为,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生自身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信息、感受或体验作为博客写作者的创作素材和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或影像等方式呈现在他的博客空间当中。这些内容、素材的获得以及在博客中的呈现,与博客写作者自身的生存和存在具有本质性的关联。一个长期沉湎于失恋痛苦之中的博客写作者,其日志内容的时间结构必然不同于“正常人”(特指非失恋者)的时间逻辑。当失恋者将自己的痛苦、愤怒或是软弱等按照自然时间顺序呈现在自己的博客之中以后,这些痛苦、愤怒或软弱就获得了自身独立的“时间性”存在:它们构成了失恋者的一个独特的生存世界,并按照非自然时间的方式发展和演替。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之中,过去的东西并不意味着绝对过期或是毫无用处,过去的东西必然牵连着失恋者现在的情绪和感受,并与现在一起指向和影响着失恋者的未来生存和生活,人们常说的“过去的一场悲剧似的爱情毁了某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意思。而这必然意味着,从博客空间的内在时间结构来看,博客写作者的任何日志内容都没有“过期的”或是“无用的”东西,对于博客写作者或是进入博客写作者的生存世界之中的阅读者来说,所有的日志内容(甚至可以包括当前并没有写而将来有可能写出来的那些东西)都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永不过期的“时间性”特性,并进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因此,那些我们习惯认为是完全按照自然物理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统一存放的日志内容,在本质上就构成了一个以博客空间自身独有的“时间性”结构为基本线索的历史踪迹,那些之前的日志内容并不是成为了绝对的过去,相反,它们的存在构成现今日志内容的潜在背景和视域。今天的最新的日志内容不断的汇入这一历史踪迹之中,从而重新“构成”一个更大的、全新的空间和视域。正是在这种视域的不断转换和拓展的过程中,博客写作者对自己所拥有的博客空间的维护与更新,才具有了不断超出自身已有体验和世界的时间性、历史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一个博客日志的存在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永远需要被充实的、未完成的时间性事件。
三、博客空间的空间结构分析
博客空间的内容结构(时间性特征)决定了博客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媒介所必然具有的个体生存相关性,从而也决定了博客媒介传播活动中的信息要素。在后一点上,博客作为传播媒介并没有凌驾于其他传播媒介的独有权力。如果单从博客空间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博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甚至有可能比不过传统的传播方式(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但博客空间所具有的另一个独有特征使得它可以超脱出传统媒介方式的藩篱,从而进入真正“新”媒体的广阔世界。这就是博客内容的具体安排形式和结构布局。也就是说,博客空间安排博客内容的具体方式和手法,博客空间的结构布局等“空间要素”(形式特征)构成了博客空间的另一个本质性特征,从而也使得博客空间完全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由于博客空间在“空间”(形式)方面的构成要素极其繁杂和多样(如色彩、框架版式、内容分布等等),并根据具体服务提供商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我们只抓住构成博客空间最具有本质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即“Tag”来加以分析。
博客日志内容在形式方面安排的独特模式就是Tag(标签聚合式阅读)。在博客空间中,Tag不只有唯一的一个,一个博客空间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Tag分类,这完全可以根据服务提供商和博客写作者自身的意愿来决定。而在广阔的互联网领域,这种Tag更可以说是无限多的,因此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Tags”。“Tags”不以历时性时间顺序为存在依据,而注重从共时性角度入手来安排杂多的日志内容。在这种共时性的存在模态中,各种日志内容构成一个没有绝对中心的结构模式,每一种内容的存在都具有其自身的二重身份:当某一个Tag被点击阅读时,它是其自身,并向接受者传递自身蕴含的独特信息;而就其作为Tags的一部分而言,它又是漂浮和不固定的,它的存在只是作为众多Tags其中的一个而有其意义,也就说,对一个Tag的点击,必然被指向它自身之外的其他的相近似或相关的内容。
博客内容在形式结构方面的这种独有特征,使得整个博客内容构成了一个相互指涉、互相关联的“结构链”,对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个Tag的点击和阅读,都必然要关涉到之前和之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得整个博客空间具有了“符号学”的意义。从符号学角度来分析,“从长远的观点看,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无限地倒退的。关系本身就在产生意义,而不是它所指的在它之外的任何‘现实’世界产生意义”。[3]这就意味着任意一个作为“能指”的Tag,其自身都是在整个“能指链”(也就是无限多的Tags)中不断滑动和漂移着的,要想达到唯一的“所指”或最终本质,这整个过程都是遥遥无期或者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Tag的这种无最终所指和无固定本质的存在特性,决定了它总是在指引向别的Tags,在不断的相互指涉中才获得其存在价值。因此,在博客空间以Tags模式安排日志内容的结构中,任何一个单独的Tag就其本身而言都是不完满的,它的存在有赖于别的Tags的补充和完善。
就一个个人博客而言,它的Tags分类数目在实际中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但在一些多用户博客网站,或者更进一步说,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当中,各种不同的Tags构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一个用户的Tags可以指涉到另一个用户的相同(或相似的)的Tags,而一个网站的Tags又可以关联到整个互联网空间当中的所有类似的Tags。从理论上来说,任何博客的Tags数目都可以是无限多的,因此,Tags之间的索引、指涉关系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样式,它们不可能在整个结构环节中的某一点上被最终完成和终结。而这一点,也构成了博客结构安排上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特征。博客写作者之所以可以不断地创作全新的日志内容,并将其纳入合理的博客版式结构中而完全不显得庞杂凌乱,其原因就在于博客形式安排上Tags之间的索引、指涉关系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特征。
从其意义结构、时间结构还是空间结构等方面来看,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形式,在当代数字化社会和人类生存世界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博客空间和博客写作代表的是一种不同于之前方式的一种全新的生存样式和传播形式:媒介传播不再是他者(他人、社会、权威等)的强迫行为和被动的表达与接收,而是自身主动的参与与自我控制,是完全出于自我生存的一种本质需求。而这必然使得博客空间具有了广阔而普遍的传播学意义与价值。
注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omNIC):《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2007年12月26日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72页。关于“自然时间”、“计算时间”与人的生存“时间性”的区分,具体可参见《存在与时间》“第八十节”、“第八十一节”当中的论述。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25页。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博客空间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传播学价值。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传播和生存样态,一种独特的看待和对待世界的方式。与传统传播媒介形式相比,博客空间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特征。而在其空间结构方面,它又具有“Tags”的指涉链条的符号学特性。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博客空间都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于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情况报告
市XXXXX: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精神,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深入发展,根据市XX办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要求。XX镇紧紧围绕“让居民受益、让群众满意”这个中心,扎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引导和动员全镇干部群众投身志愿服务工作,为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将XX镇的志愿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志愿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一)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情况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加大力度进行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机关和11个村(社区)做到了全方位覆盖。共成立了14支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XX镇共有登记注册1720名志愿者,志愿者男女比例为3:2,服务总时长5504.33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3.2小时,为志愿者提供培训10余场,为志愿服务投入充足的工作经费。
(二)志愿者管理情况
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的、有意义的事业,是每一位具有奉献心的人理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XX镇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化、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微博、微信、坝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招募志愿者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推动注册志愿者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发挥好联络、协调、督促、服务的作用,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学习教育,广泛宣传,提高全镇干部思想认识,自觉踊跃地参加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形成了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三)开展志愿服务情况
志愿服务工作是我镇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镇坚持把活动与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XX镇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同时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精神,至2008年以来组织策划开展了系列志愿服务行动:
1.爱心捐助、心理抚慰、亲情陪护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传递爱心力量,给贫困群众、孤寡老人带去了直接的、贴近的、交流互动式帮助关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生活信心和内心动力,推动了全镇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发展。
2.组织志愿者进行防灾避险、疏散安置演练、急救技能等应急处置知识宣传,加强全民防灾避险等安全知识的普及,切实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安全稳定工作。
3.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各村(社区)两委、中小学师生共计1000多人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义务扫街志愿者活动。志愿者们分工明确、干劲十足,打扫卫生不留死角,得到了周围群众的广大好评。
4.深入社区老年群体、敬老院开展帮孤助残献爱心活动8次,开展扶残共度人生、我们的节日等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13次,举办关爱弱势群体志愿服务活动10余场次,为150户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使孤寡老人、残疾人及留守儿童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和社会的温暖。
5.“帮困扶弱”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应急救助、心理抚慰、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爱心捐赠、营养饮食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6.“便民便利”组织各类专业志愿者在各社区、小区开展法律援助、就业指导、文化辅导、医疗保健、计划生育、电器维修、理发织补等便民利民服务活动。
7.“科普宣传”普及防火防盗、应急避险、应急救护等知识,宣传禁赌禁毒和防范违法犯罪等工作,提高群众消除安全隐患意识,完善群防群治网络。
8.“环境治理”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围绕维护公共环境、提供便民服务、美化环境卫生、创建文明街区、宣传公园城市等五大类主题,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
(四)志愿服务站建设情况
临江社区志愿服务站位于XX镇临江社区委员会,按照四化标准,建设标准化社区志愿服务站。始终把临江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承接市民群众日常志愿服务意愿的重要载体。一是“设施标准化”。依托临江社区服务中心现有办公场地,设置服务站办公室,配备办公桌椅、电话、电脑、照相机等必要的设备器材,统一标识。二是“队伍专业化”。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每个服务站至少建立社区帮困、便民服务、邻里守望、社区文化等四支志愿者队伍。三是“服务多样化”。通过社区调研、网格员日常工作掌握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信息,建立本村(社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基本信息和需求台账,并设立服务热线沟通需求,按照有求必应、快速反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开展应需式、定期式、活动式志愿服务,从一般家政服务、生活帮扶做起,逐步扩大范围,细分职能,向送文化、送环保,倡导新生活,输送正能量方向提升。四是“制度规范化”。建立志愿精神宣传、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机制,志愿服务制度、志愿者守则、志愿服务流程全部上墙明示,志愿队伍、服务对象、活动资料全部建档。
二、创新做法和经验
(一)“鹅卵石上的风景”手工制作课志愿活动。为提高青年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2018年8月5日XX镇在临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了“鹅卵石上的风景”主题活动。 当天天气格外好,小朋友们早早的来到了日间照料中心,我们组织小朋友去河边挑选“画纸”--鹅卵石,挑选石头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都表现的特别兴奋,为了能够更好的在石头上作画,小朋友们非常细致的挑选光滑易上色的石头。
(二)志愿者开展广场舞教学活动。为了丰富百姓业余生活,提高百姓业余健身质量,不断提升广场舞爱好者综合素质,我镇于2018年11月11日在XX镇文化站进行,活动期间吸引30余名学员参加。此次广场舞教学主要教授爱好者们广场舞基本动作要领和主要注意事项,舞蹈老师结合我镇独有的地域特色进行舞蹈编排,开展教学工作。广场舞教学结束后,学员们对老师依依不舍。大多群众一致表示,对此次广场舞教学活动表示相当满意,并期待我镇以后更多地结合百姓所需,多安排此类文化惠民教学活动,以不断增强百姓的身体素质。
(三)开展“茶马XX·文创XX”志愿活动。2018年9月7日,由XX市民政局、XX市民政局、XX镇临江社区联合主办,XX市注力社工服务中心参与承办的“茶马XX 文创临江”社区营造项目启动仪式,在XX镇临江社区居委会顺利举行。活动当天,有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小分队早早就来到了现场,积极维护秩序,引导来宾。通过小志愿们的努力,此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下一步发展规划
(一)建立健全机制,全面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规范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制度,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发挥志愿者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服务队、志愿者小组为分支机构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二)以服务社区为核心,探索志愿服务新路径。志愿者活动本着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培养全民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志愿者服务体系,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发展目标不断的完善着。
RADO瑞士雷达表HyperChrome皓星系列黑色自动机械对表采用精密的注塑工艺,创造出单一构造高科技陶瓷表壳,同时配以高科技陶瓷表带,质感温润,浑然天成,完美舒适,亲密贴合每一个手腕。
飞亚达“四叶草”系列腕表,让这个有关幸福的梦,在腕上悄然绽放。腕表以天然贝壳、锆石等元素唯美演绎。贝壳表盘随着光线和角度的变幻,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影,如海上云霞般梦幻。更大尺寸的设计,彰显新女性主义风范。复古玫瑰金色的线条,勾勒出或繁复或简约的图案,似绘画般美妙,充满浓郁艺术气息。
飞亚达“摄影师”腕表,从相机中汲取设计灵感,成就腕上时尚、记录时间之美。用腕间时计传达一颗赤子之心,不浮华于表面专注于心,撷取瞬间感悟定格爱意无限。摄影师系列腕表运用了镂空、螺纹、复刻相机镜头形态的腕表底盖等元素,透过镂空去欣赏机芯律动,仿佛摄影师透过镜头去洞察生活:铭记过往,却从不停留。
“浪漫一生,琴瑟和谐”,深谙爱情真谛的浪琴表再度凝聚甜蜜灵感,并以现代优雅著称的黛绰维纳系列精钢玫瑰金钻石情侣对表作为特别节日中的浓情献礼。浪琴表黛绰维纳系列的设计灵感源于意大利率性欢愉的生活方式——la dolce vita(甜美生活)。玫瑰金的温暖,配以耀眼夺目的钻石亦造就了黛绰维纳系列的精致璀璨,宛若打破沉寂冬日的一缕炽热阳光。情侣仿佛置身阳光照耀下的罗马广场,享受小镇里阴凉露台的恬静舒适,品味意式佳肴甜点的精致美味……
卡地亚蓝气球系列灵感源自人类关于飞行的梦想与尝试:1783年成功升空的蒙特哥菲尔蓝色热气球,是人类第一个飞行器。挣脱重力束缚逾飞逾高的蓝色气球幻化成凸圆表镜一侧美丽的蓝宝石表冠,承载了人类对于神秘美丽外太空的幻想与永恒向往,以及爱情带来的绵绵不绝的力量和勇气。无怪乎诸多情侣都以蓝气球对表表达对彼此的至情不渝。每一段圆满的爱情,都少不了缘分的成全。仿佛天赐良缘,卡地亚蓝气球系列对表以浑圆造型融合经典与创新,表冠中镶嵌的蓝宝石,就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饱含对幸福未来的憧憬,演绎一段别具趣味的缘。
天梭豪致系列2014节日特别款男表仿佛一位俊朗的绅士,它以低调的风格向极简主义致敬,凸显佩戴者的卓尔不群。精钢表壳及简洁的表圈勾勒出腕表恢弘大器的轮廓,而黑色的表盘和表带则流淌着深邃浑厚的韵味。同样地,拥有纯洁气质的美丽女性一定会被女款深深吸引,简约的现代美学在这枚腕表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设计与男款相仿,主色调却采用了反差极大的白色,着意刻画女性柔情似水的一面。珍珠贝母表盘搭配白色皮质表带,让佩戴者更显清丽脱俗,十二颗顶级威塞尔顿钻石化身为腕表的刻度,跃然于珍珠贝母表盘之上,散发出女性优雅神韵。
劳力士蚝式恒动日志型是崇尚经典、追求高雅人士的最佳腕表之选。不论是经典的美学设计还是出众的功能特性,日志型都是腕表的典范。该腕表于 1945 年首次亮相,是世界上首枚在 3 点位置设置日历窗的自动上链防水腕表,并因此得名。
劳力士日志型在腕表的日历显示上做出了革命性的突破。传统的日历腕表在表盘上有一个日历圈,并依靠指针显示。劳力士在日志型腕表的 3 点位置设置日历窗,其后这一设计在制表业中被广泛使用。女装日志型是劳力士标志性腕表日志型的延续与升华。1945年一问世,这款标志型腕表就成为优雅风格,精准时计的代名词,其特点包括 3 点位置的凸透式放大日历窗、三角坑纹外圈以及五排链节纪念型表带。多年以来,日志型不断推出新款,着眼为女性增添独特魅力。
典雅的外形,经典的雕纹,简洁的表盘完美诠释了温文尔雅的豪雅男士,宽阔的银色表盘上,带有螺旋雕纹效果和“巴黎钉饰”(Clous de Paris)图案,搭配手工压嵌的玫瑰金时标清晰明了,显示日期的窗口位于3时位置。搭载Calibre 5自动机芯,以拥有恒久意涵的机械表表达对他的脉脉心意。
Link Lady系列自推出之始,便以其优雅的设计与豪雅一贯的精度、性能和可靠性,成为女士腕表中的翘楚。精致饰有银色“扭索”饰纹的表盘上镶嵌有11颗钻石,古典的罗马数字时标则嵌在18K纯玫瑰金的表圈上,鹅卵石造型的表壳与18K纯玫瑰金的Link系列特有的“S”型表链相辉映,十分贴合手腕,整款腕表浑然一体,尽显都市女性真我绽放的本质。全球限量100枚的LINK LADY彰显女性独有魅力的腕表一定适合不懈追求永恒价值又温婉动人的她。
欧米茄Ladymatic腕表融合了众多令人惊艳的设计元素,低调简约中蕴含卓尔不凡的奢华风格,尽显柔美典雅的女性魅力。表壳采用18K Sedna?金精制而成,这种新型合金的成分组合可以保证其玫瑰红色泽永恒持久。
欧米茄海马系列Aqua Terra GMT计时表是广受欢迎的欧米茄海马系列中的全新表款,它所搭载的欧米茄9605同轴机芯正是欧米茄独有的革命性同轴机芯家族中的一员。此表款采用43毫米表壳,搭配由18K红金与精钢精制而成的表链。表盘饰有标志性的“柚木概念”垂直纹理,令人联想到奢华游艇上的柚木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