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日记【最新8篇】

一天即将完结,相信大家都有不少体会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日记了。日记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日记【最新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物生长观察日记范文 篇1

一、农村小学科学观察教学的现状

(一)观察实验盲目性

小学生天性多动,对于新鲜事物好奇,但是没有持久观察能力。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不能对一种现象进行长久观察,学生不能对科学观察的目的进行掌握,大部分学生存在“看热闹”的心理。而造成这一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不能把科学观察项目设计得具有趣味性,不能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点。教师在带领学生观察淀粉中加碘的科学实验中,当学生看见淀粉加入碘变成蓝色时,学生们都兴奋地叫起来,但是在实际的观察陈述中,学生观察到的并不是整个现象的全部过程,仅仅是现象的片段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并不知道观察现象的目的,只是在教师指挥下观察与记录。

(二)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观察活动

在学生观察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热衷于对结果的谈论,但是在实际的科学观察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任务中去。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学生对观察的事物不感兴趣;第二,教师不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其中。

二、提高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观察结果的讨论

观察实验从日常观察到科学观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和交流来达到目的。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讨论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变化。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并且寻找观察中现象产生的证据。例如在植物生长高度观察实验中,首先要学生连续数周对植物的高度进行观察与记录,观察完毕时,需要教师公布所有学生的测量结果,并让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展示。计划以学生分组形式进行观察与学习,使学生集中讨论植物一天的变化,然后小组成员一起绘制变化图形进行分组展示。讨论对于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对新鲜事物具有认知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实践,有助于主动投入。而观察之后的讨论部分是将学科知识、问题和实践相结合的共同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观察绿豆芽生长的教学实例

观察课题1: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传统的教科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发出疑问,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得更好?并且让学生们感受植物生长需要哪些必须条件。围绕着豆芽生长与阳光的话题进行对比试验。由于该试验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绿豆芽种子分为在阳光下和黑暗中状态下种下,然后让学生在家中对发芽状态进行观察与记录。

观察课题2: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这部分的活动需要教师来完成,然后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与记录。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对实验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具体观察中发现绿豆芽的跟向着纸潮湿的方向生长,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现象的同时,需要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们分析植物为什么会这样生长。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渗透给学生,以此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观察课题3: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联系

香蕉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由于阳光充足、水分多,因此,叶子比较大,而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子有效减少水分蒸发。这些植物形态说明植物本身具有自适应能力。在以上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环境能够影响植物生长,而植物也能适应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就能结合植物的自适应特质,对本节课中绿豆芽为什么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状态进行解释。在观察中,细心的学生能够将绿豆芽变化用相机记录下来,用极具说服力的实验证据说明观察过程。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日记 篇2

关键词:观察;记录;交流;种植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要求学生亲自栽种植物,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在学生亲历种植中,如何让学生进行长周期的有效观察?这里,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指导,有效进行长周期观察

要切实解决学生科学观察由课堂转到课外存在的实际困难,教师应亲历种植,进行跟踪指导,指导学生长周期观察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挖掘科学教育的契机。

1.教师引导,形成问题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钟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全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在上小学前大多生活在农村,虽然对种植活动并不陌生,但对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这一完整的生命周期了解得并不多,因为他们并没有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过科学有效的观察。所以教师应该在种植前引导学生形成能探究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探究,可很好地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植物从开花到结果这一完整生命周期的相关知识。例如《植物的一生》中让学生种下菜豆种子后,如果只是作日常观察,泛泛地看,就不能发现菜豆从种子到开花结果这一完整的生命周期中一些重要的细微变化,就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观察,就不会对菜豆这一生命周期变化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好的探究问题,以便更有效地进行长周期的观察活动。如:种子种下去后有什么变化?种子的各部分变成了植物的哪些部分?植物的水是根吸收还是叶子吸收的?植物生长需要多少水分?植物生长需要多少肥料?光是怎样影响植物生长的?这些探究问题,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要进行观察探究,而是让他们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按研究问题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

2.教师亲历,及时支持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单元时,教师应亲自参与学生的种植活动,与学生一起种下菜豆的种子,悉心照料,每天都对菜豆进行观察、记录。经过一次亲历活动,教师了解了种植菜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就能及时给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如在研究种子种下去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时,因教师亲历,知道学生会遇到因种子种在土壤中无法观察的困难。我就引导学生自制一个种子萌发袋,即一个10×20平方厘米的可封闭的透明塑料袋,里面平放一张纸巾,在离袋子底部4厘米处钉几行订书针,在订书针上放几粒浸泡的种子,再往袋中倒水,水浸过纸巾1厘米。这样水将纸巾浸湿并保持种子的湿度,订书针使得种子免于掉入袋底的水中,透明的塑料袋不仅能让我们观察到是先长叶,还是先长根,还能观察到种子的各个部分变成了植物的哪些部分。借助种子萌发袋,解决了因种子种在土壤中无法观察的困难,丰富了观察的内容,提高了观察的有效性。

二、学生记录,外显长周期观察过程

记录是观察是否真实、准确、细致,过程是否科学,表达是否合适的一面镜子,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探究的契合点,因此科学、准确、规范地做好观察记录是科学观察的重要条件。

1.真实记录

科学观察就是对观察对象的精确描述。要记录观察得到的丰富细致的信息,就要尽可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找到更多的“观察点”,发现更多的差异点。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观察记录中用到的修辞性语言太多,表述的词语不是很准确,主观想象的较多等,背离了科学记录应突出真实、客观的要求。如果给学生设计、提供科学的观察记录单,一是可以提醒学生按时去观察、记录,二是为学生观察、记录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记录不够真实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种植菜豆时,为学生提供的种子萌发的记录单:

这种既有定性观察,又有定量观察,还可通过画图来记录观察内容的记录单,能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记录也更客观、更准确。

2.交流记录

种植活动,观察的时间要持续2个多月,植物的变化过程缓慢,有些现象我们很难用文字、图形等形式记录,所以小学生普遍感到记录有难度,不能坚持。为此,我每堂课前抽3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种植记录。除每次上课进行交流外,还可以要求学生用各自的记录本制作植物在几周内生长过程的幻灯片或手抄报,那些没有准确记录植物生长过程的学生,想用自己已有想法或原有知识完成这个任务很困难,这样学生在挫折中意识到在科学观察中使用记录本的重要性。经常使用记录本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学生们不仅用到了记录本上的信息,而且还明白了记录信息的重要性。

3.评比记录

在《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中,我每周会让小组同学互评观察记录本,主要是让学生对观察记录的真假进行评说。把作业本中非观察内容或不真实的观察内容标识出来,让孩子们进行有依据的评说,这样引导他们对观察的本质进行思考,并在以后的观察记录中引以为鉴,这样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就有切实的帮助。单元结束后,我还举行了观察记录的评比活动。学生参加评比的作品要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是文字稿,也可以是图画、照片。作品内容可以是对菜豆的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也可以是对其某一状态的详细记录,还可以是围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报告。在评比中,我更多关注的是体现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关注记录本是否起到了记录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作用。

三、家长参与,保障长周期观察活动顺利进行

种植活动刚开展3天就有多位学生向我告家长的状:家长把学生种植的植物扔进垃圾桶了。我校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据学校调查,70%的家长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他们来到厦门之前大多是种地的农民,他们就是为了让小孩以后不再种地才把小孩带到厦门,他们只希望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语、数、英,考个好分数,绝对不允许小孩在家做这种“又脏又累”“又浪费时间”的种植活动。为取得家长支持,我通过短信、家访、学校的网络平台等途径与家长沟通,还专门写了一封《告家长书》,通过沟通,家长不仅能督促孩子,不少家长也参与到了活动中,给学生的种植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植物生长观察日记范文 篇3

观察植物的周记

那天,我去实验田里观察我可爱的小番茄。

小番茄种下去时,不是种子,而是8株翠绿的小苗。小苗不高,只有15厘米,叶子也不多,但很密,一片接一片,没有留下一丁点的空隙。最近,小苗的颜色加深了,叶子也更多更密了。小小的

叶子上透出几条暗暗的花纹。叶子呈下宽上窄,周围有一圈大齿轮,看上去很锋利,摸上去却又软又滑。小苗长得好快,几天时间,已经有40厘米高了,叶子越来越多,数也数不清。小苗有很多分枝

,左一条、右一条,每一条分枝上全是又多又密的新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惊喜地发现番茄开花了,在浓密的绿叶中,露出一朵朵黄色的小花,每朵小花有6片花瓣,如指甲盖大小。

这几天小番茄长高了许多,茎上还长了许多小小的细细的毛,叶子也肥大了许多。它的旁边又长出了一个小番茄的嫩芽,它们成天依偎在一起,像一对好姐妹。离它们不远处的另一株小苗上结了一

颗小番茄,它的身子有些倾斜,好像在向另一株上的番茄姐妹挥手问好。果子越来越多,它们青中带着透明,小巧玲珑,表面覆盖了细细的茸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好似一颗颗小太阳。番茄越来越多

,越来越大,把绿枝都给压弯了。怪不得我每天测量时,都短了几厘米呢!

小番茄虽然又大又多,却怎么也不红。我盼望着它们快快成熟。

观察植物的周记二

前几天,张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种绿豆。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回到了家,我迫不及待的做起了这项作业。

我先拿出几粒比较饱满的绿豆,又拿出了一个圆柱形透明的罐子,把餐巾纸铺在最底层,在把绿豆均匀的撒在上面,随后再铺几张餐巾纸,最后撒上一些水就大功告成了。我看着罐子的“杰作”,心里美滋滋的。这时绿豆上的一个像减号一样的白色的东西进入了我的眼帘,我对妈妈说:“那个可能是它的呼吸器官吧。”妈妈说:“不对,那个东西其实是豆芽的芽胚,是从那儿开始发芽的。”我恍然大悟。

第一天绿豆没有任何的变化,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她的一个绿色的“小房子里”,不肯出来。第二天早上,我起了床,迫不及待的跑向阳台去看绿豆有没有什么变化,只看到舒适的躺在自己的床上还在睡懒觉,依然如当初一样。就这样,一天两天过去了,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有些焦急起来,这个时候我甚至怀疑是自己的种植方法出了问题,只好耐心等待着。

直到第五天早上,我按捺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早早地起了床又迫不及待的去观察绿豆的变化,心里想:这次总应该有点变化了吧。到了阳台,看到罐子里的绿豆,我顿时惊呆了,它们像一只只小蝌蚪露出了“小尾巴。”我欣喜若狂,赶忙拿出来相机把它们的成长变化拍了下来。

看着罐子里的绿豆,我心想:希望你们快快长大,变成一颗颗又嫩又壮的豆芽。

观察植物的周记三

观察,是发现问题,揭示事物本质和提出解决办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这一次我打算观察一下绿豆从发芽到生长的全过程,认识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条件。

九月十四日 星期日 多云

昨天,我把一小把绿豆放进温水里,准备做绿豆生长的观察记录。今天,我去观察绿豆的情况,看见绿豆已经脱下了厚厚的“外衣”,露出了白白的豆肉。

九月十五日 星期一 晴

我依然观察绿豆,发现已经脱皮了的绿豆开始裂开了,在裂隙中,长出了 一根根白白的、尖尖的小根。水边漂浮着已经脱落下来的绿豆外壳。

九月十九日 星期五 阴

今天,我想起了长长的绿豆芽,到了客厅,我被震惊了,那芽已经长出叶子了,叶子是椭圆形的,头很尖,叶脉还是十分的淡,几乎看不见。也许是温水帮助它长大的原因吧?那翠绿的颜色,令人心旷神怡。根长在绿豆的背后,不停地吸收水中的矿物质,帮豆芽一天天长大。

九月二十三日 星期二 多云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日记 篇4

(一)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席位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蛛蛛物品的特点写,就是抓住了这一物品是区别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样写动物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爱小动物,看了以后总想把它们写出来来。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好描写小动物的作文呢?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 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 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喻词的使用。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

小动物也 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实际上也就写出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样写植物

提起植物,小学生的脑海力会出现许多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要将平时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很多同学却感到很难,有的觉得无话可写,有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怎样 才能写好植物呢?首先,写前要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并把所看到 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其次,安排好写作顺序。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 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 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写观察日记

小升初

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描述某种植物在一段时间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4.以四时变化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割据特色,所以,还可以其四时的变换顺序。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日记 篇5

一本无字的科学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陈鹤琴也提出:“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笔者让孩子们在卷心菜的叶子上寻找小青虫,把它饲养在准备好的盒子里,每天喂它一些菜叶。一周以后,有一个孩子着急地跑来对笔者说:“老师,有两条毛毛虫生病了,它睡在那里一动不动。”笔者告诉孩子们:“毛毛虫没有生病,它要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你们看,它在吐丝把自己围绕起来,变成蛹。”两天后,笔者把蛹拿出来轮流让孩子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说:“它的尾巴在动呢。”“它的前面有点像蝴蝶的翅膀。”十天以后,孩子们兴奋地跑来告诉笔者:“老师,毛毛虫真的变成蝴蝶了。”笔者带领孩子们把蝴蝶小心地放回种植园地的青菜上,让孩子观察蝴蝶把小宝宝产在什么地方?(叶子的反面)它的小宝宝像什么?回到活动室后让孩子把卵――菜青虫――蛹――蝴蝶的变化过程画下来。孩子们的画面丰富多彩,自然科学中毛毛虫变蝴蝶完全变态过程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有的孩子将终身难忘。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物本领大》的内容,户外活动时,让他们在草坪上和种植园地里捕捉蚱蜢,并讨论:在哪儿容易发现、捕捉蚱蜢,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停在大豆叶子上的蚱蜢易捕捉,藏在草坪里的蚱蜢不易被发现。因为蚱蜢的颜色跟小草的颜色一样,在它不动的情况下,是很难被发现的。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幼儿对“保护色”的理解,激发了幼儿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情趣。通过捕捉、观察、比较,幼儿认识了蚱蜢与蝗虫的异同;发现了蚱蜢的种类很多;还寻找到了螳螂;通过它们对种植园地里蔬菜的伤害,得知蚱蜢、蝗虫、毛毛虫、蜗牛是害虫,要消灭;螳螂、青蛙、蟾蜍是植物的朋友,要保护。

一部活教材

大自然是活教材,幼儿园里的种植园地也是活教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帮助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在组织大班《好吃的叶子》活动时,笔者把孩子带出活动室,走进大自然,翻开活教材――种植园地。让幼儿观察种植园地里所种蔬菜,然后让幼儿说说人们吃每种蔬菜的什么部位?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吃青菜的茎和叶”“芹菜也吃茎和叶”“茼蒿、香菜都吃叶子”“兰吃叶子”“马兰头也吃叶子”……孩子们说出了种植地里所有蔬菜的食用部分。还有的幼儿说:“笙菜的叶子可以做汉堡”“香菜的叶子放在鱼下面可以当水草”“山芋吃根”“不对,山芋吃块茎”。两个孩子争得面红耳赤。笔者告诉孩子山芋又叫番薯,应该是吃块根。孩子们通过翻阅活教材,认识了韭菜的叶子扁而实,小葱的叶子圆而空;笙菜只长叶子,莴苣能长高高的块茎;芹菜高而大,香菜小而香;卷心菜的叶子会向心卷,花菜的中心长像球一样的花;能区别竹叶与生姜叶茎的异同;感知了向日葵的向光性等。总之,这本活教材把孩子好奇的眼光引向大自然,在培养观察力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鉴别能力。

比如,去年秋天,孩子们在找丝瓜的种子时,发现其中的有趣和神奇。但他们不知这些种子是怎样来的,对丝瓜的生长根本就不了解。为了让他们对丝瓜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老师们把种丝瓜的活动生成到课程中。今年春天,就带领幼儿进行了种丝瓜的系列活动。先是在种植园地准备两块空地,给幼儿废旧的勾线笔,作为种植工具。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组为单位开始种丝瓜。种丝瓜籽后,一开始没有变化。孩子们利用每天饭后散步的机会跑去丝瓜田,就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细心去发现、寻找秘密,观察丝瓜的变化。大家种植的丝瓜就是一本精彩的书,根据不同的季节,它向我们展现的是不同的色彩。在活动期间,老师们引导小朋友充分运用各种感官,采用分组记录、分组绘画、轮流讲述的形式,了解丝瓜的生长;采用分散观察与集体活动来探索丝瓜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并对丝瓜的生长产生了很多质疑:“为什么移栽的丝瓜才开了几片叶?”“点种的丝瓜已经长出了好多叶,而且还长藤了,长藤了以后怎么办呢?”“我们种的丝瓜为什么慢慢变少了呢?”……这些变化深深吸引着他们,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探究的欲望。有了兴趣的依托,他们能主动、积极与环境互动,并生成了给丝瓜搭架培土――丝瓜开花结果――摘采丝瓜――品尝丝瓜――冬天里的丝瓜等有趣的活动,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充分了解了丝瓜的生长过程。种植园地是一本活教材,要为幼儿创设自主参与、自由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一间科学实验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以及家长资源,开发适合幼儿的自然种植实践活动,立足活动有效组织与幼儿发展,分析所选活动内容,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户外种植活动,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享受种植活动的乐趣,保护幼儿探究热情,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培养幼儿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交流互动的能力。

以种植“黄瓜”为例:在种黄瓜活动中,进行第一个活动“猜猜黄瓜是怎么种出来的?”请孩子猜想黄瓜是怎么种出来的时候,有很多的孩子回答的是,把黄瓜种子撒在泥土里就好了。为了这个探究点,老师们特意去询问了一些农村家长,对于黄瓜种子,是可以直接撒在泥土中,但是成活率很低。黄瓜种子的发芽要求非常高。人们在种植时一般都是使用黄瓜秧,这样黄瓜成活率比较高。在探究这个问题时,老师们并没有直接反驳孩子的观点,但是给予孩子更加正确的、更适合黄瓜生长的使用黄瓜秧种植的方式。在引导幼儿观察黄瓜秧时,因为这是一个很特殊、孩子从没接触过的植物,他们充满好奇心,所以在教师刚拿出黄瓜秧时,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跑到前面来观看。后来让他们自由观察时,孩子的兴趣非常浓厚,都被黄瓜秧深深吸引。在观察时,因为黄瓜秧很小,为了避免孩子因为太高兴而不小心误伤黄瓜秧,教师也对孩子提了观察要求,让孩子用小手轻轻地去摸。教师没有禁止孩子去用手摸,是为了孩子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黄瓜秧的叶子。在观察过程中,孩子用手去碰碰黄瓜秧的叶子说:“叶子是滑滑的,跟我们平常看到的叶子是一样的”“我的这棵有3片叶子”“我觉得它跟黄豆发芽以后的叶子有点像”。孩子们都沉浸在了观察快乐里。

黄瓜秧终于“安顿”好了。然而第二天,一位小朋友非常激动且生气地向教师汇报了一个情况:“有一棵黄瓜秧被别人踩死了。”他的汇报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与愤怒:“我想去看看黄瓜”“肯定是被别的班的小朋友踩死的”……于是教师和幼儿进行如何保护黄瓜的讨论和行动。大家共同设计了“禁止破坏植物”“爱护植物、人人有责”的标志,还有“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宣传语。第二天,竟然有小朋友带来了可以做篱笆的竹条。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去维护黄瓜地,插好篱笆,贴好标志后,孩子们觉得以后黄瓜不会被人破坏,都很开心,还在黄瓜地旁合影,这个办法确实很好地保护了所有的黄瓜秧。在后续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会非常自觉地在早晨去观察黄瓜的变化,教师设计了“黄瓜日记”记录本,鼓励幼儿细心观察黄瓜的生长变化,用绘画方式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了第一次搭架子,黄瓜开出了黄花,长出了细细的藤,做标志防止别人踩坏黄瓜,结出了绿绿的黄瓜,送礼物给保安爷爷……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黄瓜的生长过程、他们的发现,以及与老师和同伴一起经历的有趣的事。“叶子越来越大了,颜色也变得越来越绿了”“叶子越来越刺人了”“黄瓜开花了”“我们的黄瓜结果了”……从孩子们一个个惊喜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对黄瓜的关心。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发现植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以及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

结束语

植物生长观察日记范文 篇6

观察的对象多种多样,可以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可以观察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社会现象。当然,如果是观察某种社会现象,比如你身边的拆迁事件,这当然也是观察,但这样的观察有些不一样了,我们把此类观察叫作“社会观察”或“社会调查”。我们现在要写的作文,也就是常说的观察日记,一般还是指对自然界中的事物的观察。

观察日记,有单篇观察日记和连续观察日记之分。这两种观察日记,其区别在于观察时间的持续性。单篇的观察日记,针对的是发生时间较短暂的事件,或者不需要长时间观察的事物。比如一个物理、化学实验,或者某个动物某方面的特性。而连续观察日记所记录的是某事物长期的变化发展过程,或三五天,或三五个月,甚至三五年。

那么,我们如何来写观察日记呢?

第一,要确定观察对象。你要观察什么,要做哪些方面的记录,要有明确的目标。你不能今天观察的是黄豆的发芽生长,明天记录的是绿豆的发芽。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日记,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如动植物、环境气象、天文地理,等等,一切自然界存在的现象都是观察对象。

第二,要注意观察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在观察过程中留心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化、天气的不同,甚至温度、湿度的变化,这些都会对动植物的生长和习性产生影响,因此都有必要加以记录。正规严谨的科学观察记录,会把观察时间细化到某一日的某一时,甚至某一分。

第三,既然是日记,就要有日记的格式。而且观察日记所要求的格式,比一般的生活日记更多一些。一是题目。观察日记要写清题目,比如“绿豆发芽实验观察日记”之类,题目在第一行写。这一点与写生活日记就不同了,生活日记一般不写题目。观察日记的题目既要新颖,也要观点明确。如果是连续观察日记,还可在每段日期前再加一个小标题。二是在题目下写清楚观察记录者的姓名,其实就是观察日记的作者,写明日记的时间,即×年×月×日,星期×,天气情况。如果是严谨的科学记录,还要求把当天的室内外温度、湿度都记录下来。三是正文,这是日记的主体。到了正文这一步,与平时写文章的区别已经不大,根据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写法,或记叙,或描写,或说明,甚至也可以有议论和抒情。正文的另一种写法是表格式或坐标式记录,这种写法更近似于“填表”而不像是“作文”,把诸如天文气象、生长变化、分类比较、统计数据等按一定的表格形式记录下来,这种写法更形象直观。在观察日记中,如果需要记录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分成几个小段来写,篇幅长短取决于所记内容的多少。

第四,观察自然界的事物本身就是在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所记内容不能虚构,应依据观察的客观现象如实记录。这样,结论才具有科学性,对今后的查阅、参考才有作用。

第五,写连续观察日记,一定要观察细致,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了就去看一看、记录一下,想不起来就不记录。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观察记录的时间间隔上,要尽量有规律。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点并不是严格的要求,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现观察对象有了新变化时就记录,没有变化时也可以不作记录,可以灵活一点。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日记 篇7

一、教师参与栽培,激励观察欲望

科学教师在不同的课堂时段有不同的定位,如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他是一个设计师,巧妙处理课堂生成;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把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放低姿态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交流,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要求每个学生去种植凤仙花的时候,教师自己也应该和学生一样坚持管理、观察记录。教师应亲身参与学生的课外延伸活动,一是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教师的参与行为,有利于激励学生,引领学生完成这一观察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家长鼎力支持,探究有始有终

离开了老师,父母就是最有力的指导者。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鼎力支持,将是学生顺利完成此项任务的有效保障。但部分家长认为小学科学可有可无,对老师安排的活动、布置的作业大多无心过问。尤其是现在的家长把考试分数看得很重,非考试科目很难得到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获得家长对课后探究活动的积极关注显然不现实。因此在布置这个课外作业之前,我给每个学生的家长发了一份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意义、操作方法和观察要求,诚恳地要求家长参与指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长们终于明确了活动的重要性,转变了观念。有了家长的支持,孩子们种植凤仙花的热情高涨。有的家长还给我回信、发短信,表示一定会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直到有结果为止。有的家长还说,现在的孩子缺少锻炼,通过种植凤仙花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有的家长还定期在网上与我交流凤仙花的生长情况,反馈孩子在中期交流中的收获。家长的反应让我感动,有了他们的支持与参与,活动的实效性就大大增强。从家长们的回信中我感觉自己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的支持不但确保了活动本身的顺利进行,而且使科学探究活动具有了更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孩子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关于种植方面的知识,如有个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种植了黄豆、玉米、四季豆等周期在90天左右的植物,这样使学生看到了更多植物的周期,为最后的归纳总结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采用多种形式,保持探究热情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是“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的教学课堂实践”。当教师给予儿童的是具有智力挑战性的延伸探究,而不是较低水平的思维活动时,活动才会有效与可行。所以在中长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要仅限于“继续怎样怎样”,不要只是“再去查阅相关资料”……如对甲乙两班的教学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乙班的教学中,我仅布置简单的观察任务,每天观察,有新现象进行记录,这样对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没有足够的促进作用,导致学生对种植、观察凤仙花由最初的热情高涨消退到零点。而对甲班的教学,我可是动足了脑子,在种植的过程中,将可能导致学生放弃的因素都作了充分分析。因为面对的学生较多,所以采取的策略必须切实有效,便于操作。我选择的策略有:适当的时候在教室内贴上“你的凤仙花长高了吗?”“凤仙花的叶子是怎样的?”“你为它服务了吗?”等温馨提示语,通过布置这样的新任务以增强学生持续观察的动力。让我最开心的是我把自己的观察记录贴在教室里,学生与我就有话题交流了,每次上课前的10分钟,学生就会比较记录的结果,这样也便于最后的总结交流。同时和老师做同样的一件事,讨论共同的话题,这让许多孩子觉得很是新鲜有趣,常常是下了课还围着我问这问那。

为了让学生在种植中保持长久的兴趣,我定时开展评比,要求学生在播种后的第三周、第八周、第十二周把自己栽培的植物带到学校来,因为这三个时间是凤仙花的成苗期、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学生拿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到班级进行展示、交流、评比,感到无比自豪。通过评比,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种植凤仙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想出补救措施,及时补救,有利于提高学生栽培的成功率。

四、注重结果展示,珍惜探究成果

课外中长期的探究活动,学生都经历了一番较长时间的努力,有了成果自然期待着展示与肯定。所以除了知识性的总结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式保护或保存学生的这些珍贵成果,而这也将成为学生积极投入下一次探究活动的动力。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日记 篇8

今天早上,我起床观察小豆子,它还没有任何变化,我观察了几次依然如故。到了晚上,我看见小豆子裂开了嘴,正在向我微笑。原来,长出了白白的小芽,发芽了。然后,我还看见了一根根小芽慢慢地长大了,变胖了。芽从嫩黄色变成了白色,从土里伸出头来。头上还长了两片小瓣,豆芽从昨天的纤细小不点变成了白白胖胖的小豆芽。

咦!小豆芽怎么翻身了,豆芽的小触角伸进了土里,裂开嘴的小绿豆立了起来,豆芽被压弯了腰,有的绿豆已经脱去了厚厚的外衣,露出了洁白的内瓤。今天的小豆芽已经有一粒米那么长了,有的豆芽已经伸直了腰,而且头顶上还长出了嫩绿的小叶片。我忽然发现有少数的小豆芽已经奄奄一息了。我观察后才知道是土少了,没有完全遮住根。我想尽了办法,我尽力去救它们,培土、浇水。今天阳光很充足,豆芽在阳光的照耀下长了一大截,豆子已经完完全全脱去了外衣,小叶片越长越高。小叶子已经伸出了头,变成了两片,就像一个英语字母V,还像一把小剪刀。昨天睡着了的小豆芽已经慢慢地苏醒了。

我种的小豆芽长得好吗?我以后还要种许多植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