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浏览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讲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考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
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从而走近鲁迅先生。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
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三、分析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学生回答并给以评价)
——教师总结: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2、梳理课文,重难点分析:
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本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一部分。
课下让大家预习这篇小说,我想问一下,在文章中,最能够直刺你的心灵,引起你震撼甚至触目惊心的是什么呢?
——“吃人”。这是作者在文字中所发出的最为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是“狂人”透过层层的历史和现实的烟云的独到而深刻地发现。(有种说法就是:“对于疯子,他一定是看见了常人所没能看见的事理,或者在他疯之前,或者是他在疯之后。”)
狂人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吃人”这一现象,那么,是什么诱使他发现这一现象的呢?(我们可以在第一节的文字中寻找一下。)
——“月光”:明亮、皎洁、烛照万物。它是引发狂人发狂的契机。在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时代,月光其实是有所指的,应该是一种启蒙主义者所获得的思想武器。月光照亮了狂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使他有所觉悟,然后引起了精神的愉悦,开始发病了。在现实意义上,他是被众人认为“发了疯了”,但在精神层面上却由此觉醒,成为一个启蒙者。(“一个人一旦真理在握,就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启蒙主义者就是大众的教师”。)但狂人却由此而害怕。在不觉悟的时候,尚可浑浑噩噩、昏昏沉沉地过活,视“吃人”为正常,可一旦觉悟,看清了周围环境险恶的真相,他就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恐慌和紧张了。
可以这样说,狂人感到恐慌和紧张的根源是对“吃人”这一现象的发现。我们可以在文中寻找一下,狂人从身边和历史上看到了哪些让他感到震惊的事实呢?
——1、身边的见闻感受。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出了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了心肝来,用油煎了吃,……”(“狼子村”?——狼子野心,象征了一种野蛮的部落,具有现实的代表性。)
狂人在路上的种种遭遇:大家看着我的眼光和窃窃私语;赵家的狗(?百家姓上第一家,是当时皇族权威的象征。);街上女人指桑骂槐的打孩子;家里人的表现如此等等。
2、从身边到历史的思索——过渡。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没有年代?——整个狂人所见的历史都是这样,故无须具体的某一年代,这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现象。)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自己也遭受了种种潜在威胁并敏锐地感受到了,在寻根究底的深思中层层剥笋,追溯到了历史的源头。)
3、对历史追本溯源。
“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突出狂人思维的无绪和慌乱)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吃……”
“……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
“易牙蒸了他的儿子,给桀纣吃,(易牙-桀纣,不同的历史时代?精神震惊后的极度慌乱和紧张以致思维故障,“语颇错杂无伦次”的表现)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迟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有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舔。”(把历史和身边的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者不仅提出了历史上“吃人”的存在。在课文里,还写到狂人所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吃人”的事件,这又是哪两次呢?
——(1)狂人所遭遇的“吃人”的威胁和对将要“被吃”的恐慌,而这也就是他所真正生病和发狂的原由。对于狂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家都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一个发了狂的人;但在理想的层面上,他却是一个无比清醒的“新人”,一个受到新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影响过的时代新青年。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这样一个思想上高度清醒的觉悟者,一个新思想的启蒙者,他是改变社会现实的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叛逆的改革者却要遭遇被吃的恐慌和紧张。而吃掉了他,就等于吃掉了民族的希望之光,也灭绝了民族前进的动力。
(2)已经吃过了的妹妹。她是一个孩童,是社会新生的接班人,吃掉了她,等于吃掉了民族的未来。
以上是对“被吃者”的分析。而“吃人”这一动作包括“被吃者”和“吃人者”,大家再思考一下,又是哪些人在吃人呢?
——1、大哥。这是一个主谋者,他吃了自己的妹妹,又打算吃自己的兄弟。狂人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他在反思中害怕自己也曾吃过人,尤其是曾经参与吃过自己的妹妹!因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狂人的怕:怕狗〈狗咬人〉—怕人—怕大哥—怕自己〈自己也可能存在“吃人”的历史〉)
2、陈老五和何先生。帮凶。
3、他们。被压迫者。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这里面,对“他们”的发现,是最让人惊悚了。可以说,他们是无意识的一群,是被启蒙者,在社会上处于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地位,个人的处境和命运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却也念念不忘要吃人,真是令人悲愤而苦闷。(联系《药》)故此群众的极度不觉悟就成了革命者发狂的真正根源。鲁迅也说:“群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对于将要被吃的人,这些吃人者又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呢?
——1、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这是社会上吃人的方法。
2、愚民思想中的孝悌观念,这是家庭伦理中吃人的方法。
3、巧立名目找口实:“发了疯了”。一个社会和家庭都能够接受的妙法。
4、历史的因袭,毫无原因,无须原因,只是有前例。“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这可说是统治者更为厉害的“国粹”,即强权的专制主义原则。鲁迅: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消以一语包括之,曰:“可恶罪”)
文章中,有这许多的活生生的“吃人”现象,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观点:“吃人”的内涵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呢?联系以往所学思考一下。
——很明显地,“吃人”并不仅仅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而具有一种深刻的象征性含义。虽然,文章中确也提到过人吃人的事例,但这只是皮毛的理解。在以往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譬如他的《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药》中的夏瑜,华老栓一家……他们都成了“被吃者”,因此“吃人”的内涵就深刻的多了:
(1)礼教吃人;
(2)制度吃人;
(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
(4)深刻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文化吃人……
(这里各要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单一的内涵。在《狂人日记》里,各方面都点到了一些,这第一部小说具有一种总纲的性质。鲁迅后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按照这里提出的思路写下去的。)
四、总结“吃人”的意义:
——至此,吃人的含义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是一种政治机器和愚民思想对人的残害。荼毒生灵最终的指向不仅是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它所赖以存在的腐朽思想的专制,而且是生灵们在长期愚民思想中的沉睡,并由此形成了愚昧的积习。他们不仅残害了那些饱受压迫、忍辱负重的下层人民,而且杀害了那些优秀的觉悟者和启蒙者,象夏瑜等人(铁屋子中的呐喊者)。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泯灭和恶化,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是摧残人性的表现。是一种群体的“伤天害理”(从对吃人者的归纳上看,吃人的人囊括了广大的人群,它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人,甚至是全体,是人类的共同的恶,这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故拯救人必须从启蒙开始)。
五、“救救孩子……”
文章结尾处,狂人发出了一声震彻心扉的呐喊:“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很显然地,在这里,鲁迅或者狂人的喊声是另外的意思。我们知道,治标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在文中,作者提到了那些小孩,他们——也同那些成年人一样,是充满罪恶的,在他们身上,存在邪恶的因子,那么在这个时候必须给他们不断换血,在新思想的不断熏陶之下,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身上存在的邪恶的因子,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救赎。在这个时候,我们想想,这里是不是熔铸了鲁迅的思想呢?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和悲天悯人的愿望……
六、小结:
狂人所处的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了,但狂人所思索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人类的普遍经验。在毕淑敏的《红处方》中:“我希望您能在一个清风拂面的早晨开始阅读,因为那个时刻的神经比较坚强;我希望您在傍晚合上书本之后,迅速离开我所描绘的那家医院,返回到亲人们中间;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小说的主题,正如那句话,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
七、作业:
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几成“小皇帝”“小公主”时,有人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是无病呻吟吗?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