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用各种方式寄托对先人的缅怀。按照我们的家乡——福州的习俗,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踏青、扫墓。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大早,外公就匆匆忙忙地出去买扫墓的用品和祭拜祖先的供品了。外公一回家,就在厨房里忙开了。不一会儿,我就看到餐桌上摆满了用来做供品的食物,有肉燕、鱼丸、菠菠粿等。其中不可缺少的要数菠菠粿了。菠菠粿的皮灰绿灰绿的,他是用菠菠草做的。我尝了一口,咬到了里面的馅,有:芝麻、萝卜等,甜滋滋的,里面有一股清香。
在家里祭拜完祖先之后,我们就出发去陵园给外婆扫墓了。到了墓地,我们用布把墓地擦得干干净净,
然后插上新鲜的菊花,点上蜡烛,在外婆的坟墓前上香鞠躬。大人们开始烧纸钱了,我被分配去捡小石子。我把纸钱放在坟墓的四周,用小石子压上。据说,以前福州人扫墓,不能烧纸钱、放鞭炮。因为不能用火,所以人们把烧纸压在墓地的四周来祭拜祖宗。
最后,我们捡了一根松枝带回家了。折松只是为了讨吉利。每次扫墓后捡一根松枝,插在家门口,表示今年已经祭拜过祖宗了。
虽然外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的记忆里没有她的形象。但是,通过每年清明节扫墓,我总是能感觉她就在我心中。
清明节到了,我从六岁那年,开始就要和妈妈去公园放风筝,今年也不例外,这不,下午,我们来到公园去放风筝。
我拿起风筝,可是它好像不听话一样,我跑了好几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我又跑了好几次,最后一次才飞起来。“飞起来咯”我高兴极了,我不禁想起了为什么清明节要放风筝,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放风筝,大多数都是犯下错误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错误都写在一个纸条上,把纸条沾在风筝上或固定在风筝上,然后,放风筝的时候(一定要看不见的时候),拿出剪刀,“卡擦”一声,让风筝随风飘去,就是让自己的错误流失了,自己就没有错误了,也可以代表死去的亲人,让死去的亲人可以安息。后来,家家户户都来放风筝,就是家庭的错误消失,可以避邪,避免家庭遭遇不幸。
每年清明节的后天,我会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错误写在纸条上,用固体胶轻轻的在风筝上抹一下,让纸条暂时沾在风筝上,放风筝的时候,让纸条随风飘去,这样,我的错误就没有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唐朝诗人杜牧写的古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不只是因为巧合还是因为什么,只要每到清明节总是会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
我望着窗外,看着雨珠“滴答,滴答”打在窗户上。走到外面,一滴,两滴,三滴。滴到脖子上,感觉冰冰凉凉的,让昏昏沉沉的我清醒了不少。站在空地上,抬头向远处望去,天空依然不知疲倦的下着。想再看远一点,可是老天好像故意和我作对,给她穿上了洁白的轻纱,神神秘秘的。
清明节来了,我准备了一些小白花和纸钱。小白花你可以在商店里买到,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动手做,非常简单。只需三个步骤——1。将一张张长方形的纸放在一起,角和角之间对齐,再折成波浪状。2。找到中心,套上铁丝。3。将纸分开,在进行调整。一多漂亮的小白花就呈现在了我的眼前。之前和其他东西当然是妈妈准备啦,妈妈做这些东西可都是老手了,眨眼间,妈妈就完成任务了。
万事俱备,该去扫墓了,我们拿起了我们早已准备好的东西,去“爷爷家”了,到了“爷爷家”爸爸就拿起锄头开始为“爷爷家”清除杂草,我和妈妈也在一旁帮忙。这些都是我们这儿的规矩。
打扫干净了,可以开始献花了,烧纸钱了。妈妈点燃了一些香,分了一些给我和爸爸。妈妈在轻声祷告,我和爸爸在心里祷告。祷告仪式结束了。我激动得把我亲手做的小白花献给了爷爷,我想爷爷应该会很开心吧!
开始烧纸钱了,是我和妈妈一起完成的。在我们这儿有一个奇怪的规矩——烧纸钱的时候必须点过,这样才是你献给祖先的钱。
清明节,人们都来来往往的扫墓,真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有吃素食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还有孩童都会倾巢出动。携带挖野菜的家什(篮子、小铲)去湖地的田野边、麦地的田埂上、菜园的畸梗上,去挖一种叫“荠菜”的野菜来食用,以此来过一个清气的“清明节”。
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它的根、花、子、均可入药。具有明目,清凉,利尿,治痢的药效。花和子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症。它的药用功效最早还是从村中老中医先生传说来的,然在清明这一天,家家户户食用这一野菜的习俗却流传了很久,很久。
至于这种传说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乡亲们都没有去证实过,然这一习俗却是流传下来了。荠菜的吃法,家家户户也是不一样。有包水饺的,也有煎鸡蛋吃的,也有凉拌吃的,不管怎么吃法,但荠菜的野味都在嘴中品尝,只有煎锅鸡蛋的荠菜会在村中酒馆的饭桌上野味飘香。
家家户户的午饭基本上都是这样过来的。等到午饭过后,人们才会走出家门,买上两刀上坟纸,在家中备置一些酒食、凉菜饭,带上上坟填土的铁锨,陆陆续续赶到村中西南夹老祖坟地膜拜烧纸,以此方式纪念先祖。整个下午,你会听到鞭炮的震鸣声、看到坟前烧纸的火苗在林中传递的呼呼声,还会看见人们挥掀填土飞扬的壮观场面。偶尔也会传来几声啼哭的声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苏牧的一首清明诗,以此描写人们清明节祭扫先祖坟墓的的景象。然今年家乡的清明节,远远没有看到清明雨,但祭扫的场面依然是那么壮观!尤其是晚辈对先祖的思念和寄托下一代的情思,总是游离在回归故乡的亲人期盼中。在我的脑中,恰然有了一份清明时节关于家乡的清明的季节图:“清明时节不见雨,期待后人承先祖。坟前烧纸寄情思,林(坟)中填土有万语。”
离开故乡,走在村中大街的时候,仍然闻到野味飘香的“荠菜”的丝丝味道,也看到忙碌的人们从坟地填土回来的泣丧神情,还有不时落泪的家人。只有孩童欢蹦的嬉笑着,跳跃着,给这个清明节带来“不相协调”的音符,然对孩童的祝福和期盼却深深的寄托在这一辈人的身上。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个季节里,很多人都会扫墓以及外出踏青。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明节由来是什么,下面与大家来分享清明节由来。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晋文公。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 亡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就定为清明节了,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食物,这就是寒食节来源,也就是清明节由来。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我们一家准备去挂亲。
姑姑他们大清早就来了,我们先去小卖部买西,要买塑料纸、纸钱和红蜡烛。
在差不多九点的时候出发,先去菜地。我和大哥把塑料纸拿跟棍子勾起来,再把棍子扎进泥土里。然后放鞭炮,把红蜡烛点燃放到墓碑前,腊肉、鸡、酒摆前边,最后燃烧纸。我们小孩子要把手心合拢,奶奶他们唱保佑,大家排成一排在火前面拜一拜。
去下一个目的地,还是像上回那样重复。这次我不用扎棍子了,在观察墓碑上的字,有一些看不清。我想起之前我和闺蜜走山路,看到墓碑就赶紧跑,好害怕,现在想想都好笑。
回到家,吃饭时,爷爷奶奶会盛两碗饭放在桌上,用筷子往最近的菜碗上架起来,还说是“下姥姥”。之后要拿煤球在走廊上放着,把红蜡烛点燃放到煤球洞里,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这样以后再把饭倒进电饭煲里。
这就是我的家乡邵阳挂亲的风俗。清明节有这样一个风俗真好,似乎不会感到寂寞了。
在每年春天草长莺飞、竹笋开始从大地下钻出来的时候,爸爸会开车带我去老家过清明节。
我和爸爸、妈妈先爬上一座山,找到爸爸祖先的坟墓,把我们带的`东西放在那里。爸爸拿出鱼肉等东西放在坟前,接着在小杯子李带上啦酒,点上啦香,然后我和爸爸一起拜几拜。
我问爸爸:“为什么每年都来上坟?”爸爸说:“今天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我又问清明节是怎么来的,爸爸帮我在网上搜到啦资料,啦解到啦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啦逃避迫害而流亡在外。有一次找不到一点吃的,这个时候随臣介子推从自己德大腿割下来一块肉,煮啦一碗汤给公子喝啦,重耳渐渐恢复啦精神。后来重耳当啦国君,重重赏啦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他悄悄地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可是找到时介子推已经死啦。晋文公率众祭奠,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尔邦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4月6日之间,正是春光亮媚、草木吐绿的节令,也恰是让己们春游的恶时间所以古我有清亮踩青的习惯因而又鸣踏青节。清明还被称替扫坟节,鬼节,他的历史很古老,所以清明节仍是留念晋国大君介子拉的节日。
清明节的风俗是丰硕乏味的,除了讲求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抬鹞子……
在清明节这一地,大人们皆往扫墓,祭拜先人我跟小搭档们一伏到家外去踏青踏青又叫春游。
走入原野里,我望到了高空上长谦了葱绿色的小草,漂亮的野花。我们在草地上干游戏,咱们一讫跳绳,父孩在跳皮筋,男孩在玩弹力球……我们还发明了迎春花,它可是春天开的最早的花,他这金黄色的花虽小,却向人们讲演春天的到来!
村庄面,佳多人在荡秋千,有白叟、有小孩、有帅小伙、有美丽的大姑娘、小媳夫……他们每集体的脸上都充斥着笑颜,秋千顶下传去一阵阵人们启口的说啼声……
清明节的运动实是丰盛多彩,我盼望每年都功一个特殊开心、特别高兴的清明节!
又是一个清明节,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知杏花村。”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怀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今天是星期五,我们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扫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长到了我的大腿,我们经过了田野,绕过了小溪,爬上了陡坡,来到爷爷的坟前。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爷爷走了,不可能再回来了,我非常思念、悲伤、痛苦。
我们拿起扫帚,把坟的周围扫了一遍,再用锄头把旁边的草锄干净,又各拿了一把黄土洒向坟头。奶奶拿出祭品,开始向爷爷祭拜,我向爷爷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拜了拜。奶奶嘴里唠唠叨叨地向爷爷诉说着什么。我想起奶奶平时对我说:“爷爷是一个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人”。但我已经没有机会能看见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们扫墓结束,就要回家了。我心里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杨柳青了,桃花开的时候,我一定会再回来看您的。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春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说起清明,我又想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有:上坟、踏青、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即扫墓)之俗,就是很古老的。清明节,它作为传统文化,就是个布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们,表达对他们的尊重与哀思!
过清明节,在海南的许多本地人中称其为做清明。中年人对清明节十分看重,即使不就是作为法定假日,他们也会抽空回老家做清明。这说明清明节已�
清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及尊重。清明就是古人传统习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奠节日,就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奠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非凡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人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使清明成为了国人追思先祖的节日。在清明人们纷纷回乡祭拜祖先,这已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习惯。
踏青去,踏青去。
这就就是中国悠久的清明传统文化。
家乡清明节的主旋律就是挂青。挂青的内容有打纸钱,做挂青糍粑,上坟山祭祀,吃挂青酒。
打纸钱
纸钱是挂青的主要祭祀品,在坟头纸钱烧得越多,老祖先们就越有钱用,也表示子孙们越孝敬。所以有的人家在准备挂清的前几天就开始打纸钱了。打纸钱也很有讲究的:纸一定要是土纸,折叠后再用钱锉打空,每一张的钱挫印只能是单数,打纸钱一定要男丁动手,因此我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纸钱,这一件事做好了,其他事才好按顺序做起来。
做糍粑
清明节做的糍粑主要用作挂青,所以也叫做挂青糍粑。做糍粑就是女人的活儿了。做糍粑的主要用料是糯米和结米,如果要做成黑糍粑,还得加上野菜水牛花。所有原料都要磨成粉状,用水搅拌均匀后,揉成团,再包上白沙糖或肉团,在火上蒸上一个小时就可以食用了,但刚出锅的糍粑不能吃的,要祭祀完以后才能食用,否则是对祖宗的不敬。
上坟山祭祀
家乡的挂青有着严格的风俗礼仪的,选取时间有规定,则二月清明挂后,三月清明挂前。挂青的人员通常是家庭的男丁,嫁出的女儿不允许去挂青的现场的。来到祖先的墓地后,先摆供品如燎熟的猪肉,农家米酒,农家茶,新鲜糖果,再装好红烛,点好香火,接着大哥跪于坟前,手执钱纸,边向祖先告慰边焚烧钱纸,殷请祖先对后人加以庇佑,告慰完成后,便是安排鸣炮,顿时炮声响彻云霄,惊动山谷。最后,众人修整祖坟、清除杂草、树枝、掘取较好的草皮覆盖于祖坟之上,完成后大家便一起品尝祭品,由年长者讲些先人事迹,激励一番后人,就一同下山。
吃挂青酒
男丁们挂青回来后,女眷们早就把各种佳肴准备好了。有鸡肉、鸭肉、鹅肉、都有是家养的土鸡、土鸭,还有自己捉的泥鳅,时令小菜,这时谁有炒菜的好手艺都可以露一手,我也不推迟,下厨炒了鸭肉和鹅肉,这时整个堂屋飘荡着菜香味,逗得大家垂涎欲滴。这时,二哥也不示弱,争着要炒泥鳅,我也乐呵呵地退出的厨房,因为呛人厨房实在让人受不了,再呆下去满桌的好饭菜就无法吃下去了。
觥筹交错中还是二哥炒的泥鳅最受欢迎了,没有谁提到我炒的鸡和鸭,我有一点失落,但我想今后会练好功夫,把菜炒得更好。饭后一家人一起谈家常,说心事,其乐融融。
家乡的清明令人难忘。
一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古时就有“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的景象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一,在古往今来的农村,这个节日的重要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清明节,人们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大江南北花语鸟香,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 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注意防治病虫。
千百年在坊间流传着“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这句俗语 。小孩不光盼过年,还会盼着“清明节”呢!作为儿时的我们,过了年后,就会掐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数日子,很是盼望这个节日快快到来。之所以特别盼望“清明节” 赶快到来,是因为在正月,有“春节”和“元宵节”两个大节日 ,常言道: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呢,所以即使再贫穷的人家,在过年时,饮食上也总会比平日里丰富一些,所以贪嘴的小孩都把嘴给吃顺了。可在过了年之后,清明节到来之前的这一段时日里,孩子们的肚子里早已变得清汤寡水了。在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孩童眼里,以其美其名曰把“清明节”说成是祭念离我们而去的亲人,不如直接说是祭祀孩童们瘪肚肚里的肠胃呢。所以,儿时的玩伴们对“清明节”的那个盼啊,你便可想而知了!
二
“清明节”,像我这样只知道吃的孩童到底盼望什么来祭祀我们的小肚肚呢?有两个“盼望”,“一盼望”是,清明粑——顾名思义,清明粑,就是在清明时节做的粑粑。其实,这样的解释也不太准确,只有加了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才能名符其实。
那些年,在我们这穷乡僻里的人户都穷得叮当响,人们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顿干白米饭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清明节便是大人们忙农活的时候了。顿顿喝那清得可见碗底的稀饭或包谷面糊糊是难抵挡那繁重的体力活的。于是人们不知从何年开始,一到这时节,便纷纷发动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后,主妇们先将它除杂洗净砌碎,然后烧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将刚烧出灰装入筲箕过上适当的清水,将过出的灰水和砌细的清明菜拌上适量的盐巴煮上几分钟后,再将其和入预先准备好包谷面里搅拌均匀:白里泛绿,绿中见黄,看到眼里都香。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锅边贴上几圈儿,粑粑搓完后再盖上锅盖密封好蒸上一阵,这时便有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待蒸熟起锅后咬上一口更是满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馋得流口水。那时,只要奶奶将锅盖一揭,早就守在灶边我就会伸手从锅缘上抓起一个清明菜粑粑,顾不得热气烫手迅速地往嘴里塞。总惹得奶奶好气又好笑地骂。等到开吃的时候呢,孩子吃相简直让人忍俊不禁,只见他吃得舌头直打转圈,直到把他那小肚肚吃成圆球形才肯罢手,才肯罢嘴!我自己的吃相呢,只能由别人评判了,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三
“二盼望”是,“挂清”——“清明节”,在我们这些对“生老病死”朦胧、不懂得“缅怀”已故先人的孩童的心中,根本不存在衷思啊祭祀啊什么的,对于我们来说,吃清明粑是之一爱,之二爱呢,则是第二天,同姓族人全部都要到葬老祖先的坟山上去“挂清”(即通常说的祭祖 ,前些年的“挂清”显得异常隆重,相比起城市里的绿色环保的扫墓自觉几分落后),“挂清”,就是全族人对祖坟祭祀完后,大家在家族中某一家聚餐!整个家族男女老幼到每一处,会给被牛踩马踏的祖坟培培土,会把祖坟周围及坟上的乱树杂草砍掉,让坟茔和墓碑现出来,这样,路过的人才会知道这个姓氏的族人没有忘记这个祖先。然后在祖坟前供果品,烧香点烛,再在坟茔附近就地取材或人为地找根木棍挂上白纸钱,又跪拜一番,之后放爆竹以示简单的`祭祀结束。所以,这一期间, “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 这一句话的上口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有些老人,会不愿其烦的在儿孙面前念叨!
“挂清”结束后,大人们赶着回家准备丰盛午餐,我们这些孩童就漫山遍野地疯:男孩子,钻入荆棘林中去摘一种叫作“酸咪子”的野果子;女孩子天生喜欢花,就会到处去折映山红;或挖些野蒜带回家作菜。大家玩得正开心时,听到大人的叫喊,大家就会往回跑。因为,在离开前,大人们有交待,听到召唤,说明吃饭的时间到了!
大人们忙碌了一上午,村子里袅袅娜娜升了半天的炊烟终于可以烟消云散了,这也预示着聚餐终于可以开始了。当然,聚餐前族人会在最长辈的那个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每一个人跪拜,这个长辈都会以这个人的实际情况许下很愿望。比如,要老祖宗保佑学生入学中举;或希望老祖宗保佑刚结婚的人来年生个胖娃娃;也或有家族中的老光棍来跪拜,希望来年能娶个好媳妇的等等!一番“折腾”之后聚餐终于开始了,家族中的妇女们端上头碗、都粑块炒回锅肉、粉蒸扣肉……这样一顿丰盛的家宴,实则是给全族人(尤其是相聚较远的族人)提供一次大团聚的机会,年轻的相互认识交往,年老的大家在一起叙叙旧。同时也为我们这些孩童解解馋开开荤,满足了我们又一盼望。
四
这些都是流年往事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记忆啊!
在老家,如果岳父岳母还健在的话,“清明节”这天,已出嫁的女儿女婿会被老人接回娘家过节!可老家的习俗:已出嫁的女子,一般情况下不方便也没必要回娘家参加全族人的“挂清”,但是,如果要祭祀的对像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父母,而自己的娘家人又会盛情邀请参加的话,也就不便也不必推辞了!
昨日清晨,忽然听到“买清明菜粑粑——买清明菜粑粑”的吆喝声。寻声过去,才发现一个小商贩提着竹篮,竹篮里都码满了小笼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问,要一块钱一个,比小笼包子贵一倍。管他的,还是买来尝尝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加了糖,甜得腻人,一点也没有昔日的那种香味儿了。
也罢!我想用一篇小文的方式来祭奠一下那些与我相隔了一层泥土的亲人们,也追忆一下我那些渐渐模糊的童年时光与青春岁月!
清明节家乡的空气里弥漫着清明的气息。生机和活力涨满了大地寒冬的印痕一去不返。
我们这儿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和踏青外,还有煮鸡蛋、放风筝等。
今年清明节这天的早饭,母亲煮了一些鸡蛋给孩子们吃。煮鸡蛋大都是红皮,白皮的被涂成了红色,有的还画上了娃娃,那俏皮样令人忍俊不禁。可我对于吃鸡蛋却不感兴趣,只是拿在手中欣赏,妈妈则哄我说:“不吃怎行呢?吃了眼睛会又大又亮。”于是不情愿地吃了两个,而且只吃了蛋清,母亲又劝导:“不吃完怎么行呢?”于是又不情愿的吃了一个蛋黄。剩下的蛋装在口袋里,后来玩腻了,送给伙伴了。
照照镜子,自己的眼睛又大又亮,大概就是清明吃蛋吃出来的吧。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的一大特色,空地上,一个个风筝凌风而起,好似一个个飞舞的精灵。放风筝也需娴熟的技巧。手中丝线要扯紧,如果你手忙脚乱,手中的线一旦失控风筝就会不知所措,切莫慌乱,只要迎风猛扯风筝线,就会乖乖飞起。将风筝抛飞于柔风的那一刻,是何等惬意。
放风筝就像放飞了童心,放飞了欢快,放心了畅想,放飞了希望。
清明节又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去给爷爷扫墓。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去年的这个时侯,天气特别好,也许是老天作美,生恐人们忘了为失去的亲人扫墓。一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带着各种各样的礼品,还有许多我们的同龄人,脸上并没有大人们的哀伤。相反,他们东瞅瞅,西瞧瞧,充满了好奇和快乐。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爷爷的坟前,只见坟上长满了许多嫩嫩的小草,绿油油的,微风一吹,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只有一种叫马芷笕,厚厚的叶子一动不动的,他好像在给爷爷说话。你不必寂寞,因为由我们天天给你作伴,今天有你的许多亲人来给你说心里话,还有那么多的吃的,还带那么多纸钱,够你享受一段时间了。看你的亲人一个个穿的那么漂亮,还有那厚厚的一沓钱及高档的供品,就能看出他们他们呢生活多富足,你在另个世界快快乐乐的生活,不必挂牵他们。临别前,我也学爸爸妈妈给爷爷磕了三个头,并告诉爷爷,你安息吧,我会做个乖孩子,妈妈都笑了。
今年的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只有在遥远的郑州送去对爷爷的祝福和哀思。老天好像也理解我们的心思,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把我们的泪水也带到爷爷坟前,好像告诉爷爷,虽然你的儿孙不能来你的坟前,但他并没有忘记你,我替他们给普天下不能到坟前的人,送上一份哀思,并愿人们越来越幸福。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都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流,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听到这首杜牧的诗,就让我想起了清明节。
说到清明节的习俗,历史最悠久的就要数扫墓了。这天,我和亲戚们一起来到了安息堂。安息堂很大,让人没有一丝恐惧。走上台阶,一眼望去,一楼有许多房间。我一言不发,跟着大人默默走进其中的一间。我的目光不断在放骨灰盒的架子上盘旋着。找到了,爷爷的照片!他微微笑着,好像在高兴我们来看他了。接着,我们来给爷爷烧纸钱,我也参加了进来,心想:爷爷,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要收好。我一定会用好成绩来报答你的,不辜负你的期盼。那烧进去的纸钱像白蝴蝶一样,翩翩向天堂飞去,带着每个人的祝福飞去。离开了安息堂,我们来到了我的老家——陶中房。
来陶中房干什么?当然是踏青啦!那里有大片大片的菜地,许多娇艳的花儿。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被花儿包围着,还有许多蝴蝶围绕着花儿飞舞,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一路走过去,有野花、油菜花、蝴蝶兰……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正当我陶醉在着迷人的花世界中,妈妈的喊声把我吸引过去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团团的棉花呀!我轻轻的采下一朵棉花,哇,这还是我第一次摸到棉花呢!真让我大开眼界。放眼望去,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美不胜收。闻一闻,有一股芳香扑鼻而来。再闻一闻地上的野花,香味纯净疏淡,还带着泥土的芳香。
该回家了,我们告别了田野,告别了村民。清明真是一个神圣而又难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