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作品,讲述了红军女战士董秀云在长征途中与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一家产生一段军民鱼水情的故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半条棉被》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10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品”鱼水之情】
三个故事,“三品”鱼水之情,阐述我心中的“人民至上”。
“半条被子”的故事——回望来时路,“人民至上”早已扎根。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发生在湖南省汝城县的感人故事。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群众利益无小事,关心群众疾苦是共产党人的天职,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是毛泽东同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情怀,是邓小平同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是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为民情怀。
“十指连心”的故事——奋力赶考路上,“人民至上”不分昼夜。第二个故事,基层干部在乡镇的夜晚——和群众拉家常、帮助群众打扫院坝、销售鸡鸭蛋、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用党员干部的“十指”敲开百姓的门、走进群众的心、办好群众的事。最近,重庆市荣昌区在所有镇街推行“十指连心”干部值夜制度。该制度自5月开始实施,目前3个多月下来,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真实”。这个真实体现在“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夜间,对于党员干部走访群众而言,是个对的时间。众所周知,老百姓很忙,有时白天下村,群众基本都是大门紧闭,都忙着干活去了,这时基层干部的走访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反,夜晚群众回来了,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上门走访,效果也许更好。通过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诉求,让群众真切体会到党的关心与温暖,这时的群众才算遇到了对的人,遇到了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人。
“脱贫攻坚”的故事——奔赴小康路上,“人民至上”随处可见。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乡镇作为一线战场,每名干部都在倾心投入,尤其是最近,程序员的“996”变成了基层干部的“997”。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位扶贫“一哥”——“皮哥”。单位人都叫他“皮哥”,当然不是因为他皮,而是姓皮。他于今年年初到基层扶贫一线工作,除去疫情影响,细细算来,他从接触基层扶贫工作到牵头这项工作仅3个月时间。对于我们是3个月,于他而言却是扎扎实实的2000多个小时。为了尽快熟悉基层扶贫工作,他废寝忘食、熬更守夜,短短时间瘦了10来斤。某天傍晚下村走访贫困户途中,他骑车把脚摔了,去医院简单处理了一下就回来继续加班。几天后,脚实在肿得走不了路了,才去镇中心卫生院住了一晚。回来时的样子就是杵着拐杖的“皮哥”。“熊猫眼”是大家开玩笑时对他的称呼,玩笑之下体会出的是他的无私奉献。
回望来时路,“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民至上”早已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扎根;再看此刻的赶考路,“半条被子”精神在传承,被子之下的鱼水之情在不断巩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人民至上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迈向民族复兴的导航。扬帆启航,愿我们都能乘风破浪。
【半条棉被忆初心 牢记使命再出发】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向广大党员干部讲述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住在了沙洲村村边的一间破旧茅草屋内。茅草屋的主人叫徐解秀,她家中一贫如洗,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盖的是一堆烂棉絮。女红军们在急行军中都舍弃了行装,只带着一条棉被御寒。夜里,三位女红军就和茅草屋的女主人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一张床上。
几天后的一大早,女红军们要奔赴新的战场,她们看到徐解秀床上的破棉絮,决定把她们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但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要。这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两半,她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读到这里我久久不能平静,半条棉被,是当时女红军们的全部家当,是红军和群众共冷暖的一个剪影,是无法割舍的党群鱼水情。
翻开《习近平讲故事》,里面还有很多同样感人的长征小故事。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顾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跨过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翻过一座座白雪皑皑的高山,越过一片片潮湿阴冷的草地,转战两万五千里,来到陕北延安,保住了革命的火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坚实的烙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路,当代青年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身为满怀豪情,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青少年一代,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响应时代发展的召唤,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用我们的青春汗水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身在甜水里,长在红旗下。2017年4月我从苏州回到家乡,从事农村工作,周围很多人不理解,大城市到小乡村,坐办公室到走街串巷田野里,大家是不是也觉得我脑子是不是坏掉了,我身边的人都这么说。记得回乡不久,我写了一篇题为《回家的感觉真好》的心路话语,当时在“中国美丽田园白甸”镇级公众号发布,一个晚上就有38条留言。我清楚记得,我晚上看了很多遍,更加坚定了我选择扎根基层的信念。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当好一名小村官并不容易,但是一想到半条棉被,联想到长征精神,我就信心满满。同年5月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我觉得我自己人生的长征路才刚刚开始,我觉得我的长征路就是服务好群众,坚守一份为民情怀。
习总书记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作为一名村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路上播撒长征精神的种子,留下新长征路上最闪光的足迹,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用红色基因为初心“保鲜”“提质”“赋能”】
9月16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70多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支撑。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守初心、担使命始终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和终身课题。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需要不断汲取精神养分,方能历久弥坚、历久弥新。
讲好红色故事,在思想淬炼中坚固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历史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信念永恒,才能继往开来。要讲好党从弱到强、从成长到壮大的光辉历程,讲好党和人民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感人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人,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通过讲红色故事增进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的自觉性,主动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找准学习目标、汲取精神动力,做到常学常新、铭记历史、锤炼党性,进一步擦亮初心本色、底色,让初心保鲜、使命永恒。
用好红色资源,在涤荡灵魂中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树有根,故其高百尺;连有魂,故其传不衰。”在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革命文物、战斗遗址和纪念场地。这些遍布全国,饱含沧桑的文物旧址,承载着光辉记忆,是初心的“红色课堂”。要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染熏陶,走进廉政教育基地警醒警示,走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锤炼党性,把握教育时机,将红色基因注入党员干部血脉,强化情感认同。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中铸牢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仰,感悟革命前辈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感受革命烈士一心为民的铁胆忠心和以身许党许国的崇高品质,不断丰富初心使命的丰富内涵,坚定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传承红色精神,在实践锻炼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党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斗精神、抗疫精神等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这些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薪火相传,指引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在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新的历史征程。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面临坎坷曲折,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在新长征路上,要传承红色精神,升华红色精神,把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变成自觉行动,以坚定的信念、担当的勇气,找准座标,把握方向,提振精气神,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畅通两个循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践行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坚决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一名组工小白的“成长经”】
2020已经过半,细细算来,我成为一名组工干部整整两年了,两年前的我还是一个对组织工作一窍不通的“组工小白”,两年的时光,700多个日夜,我体会到了组织工作的酸甜苦辣。今天,“两岁”的我,想谈谈一名组工小白的“成长经”。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群众工作”。
2018年,刚上班的我,就经历了历年来标准最高、要求最严、难度最大的一次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要确保换届圆满成功,必须要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为了更好地让村民了解换届政策,摸清“两委”班子现状、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等第一手资料,真正选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我们组织开展了入户走访。对于没有真正和群众打过交道的我来说,自然免不了碰壁。不理解、牢骚,甚至门都不让我进,我心里是满满的委屈。但同组的一位前辈告诉我,“既然选择了做人民的公仆,就要经得住各种委屈,学会做‘群众工作’,面对村民的抱怨,拿出我们的真诚,以心换心,村民自然会把我们当成自家人。”慢慢地,村民见到我就亲切地对我喊,“丫头,快来家里喝口水”,对我的眼神由最初的抵触变成了接受与认可,和我说话时能一直拉着我的手……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群众工作”。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组工作风”。
2019年6月底,我来到区委组织部借调。刚来的第一天,领导让我围绕身边先进党员的事迹撰写一篇文章,作为“七一”献礼。当时,我只用了一天时间就交给了领导,自我感觉还不错,领导反馈回来后只是修改了一下题目。“难道自己的水平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直接一稿过了吗?”我沾沾自喜地去找领导,本以为会得到表扬,结果领导告诉我,完全写偏了。顿时,感觉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就这样,一篇1000字的稿子,我反复改了5遍,最后,我拿着修改了第6次的文章去找领导,终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领导说,“知道为什么让你改这么多遍吗?写文章和干组织工作一样,都是细致打磨的过程,组工出品,必属精品,从组织部出来的东西,要让别人挑不出一点儿毛病,这就是组织部的工作作风。”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组工作风”。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初心使命”。
2019年9月,全区自上而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一次,在去基层调研时,一位老书记说的话让我深受感动,他说:“什么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入党申请书是怎么写的,不要忘记当初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宣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朴实的话语,既让人敬佩,又值得深思。9月27日,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党支部书记宣读支部大会接收我为预备党员的决议时,我又想起了那位老书记的话,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只是荣誉,更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管是“只有一床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长征红军,还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不管是“为人民牺牲,死得其所”的革命烈士,还是“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变样”的廖俊波,“一切为了人民”,是一代代共产党员永恒不变的初心。“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看看自己脚下沾了多少村里的土,眼里能看见多少百姓的苦,心中能为百姓造多少福……”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初心使命”。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共产党员”。
2020,庚子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所有人的智慧和勇气。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上下各族人民以最果敢的行动筑牢一道道防线,势必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了铭记这段难以忘却的战疫岁月,将战疫精神传承、延续,作为“战地记者”中的一员,我积极深入社区(村)防控一线,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身边的生动场景和感人故事,记录下这些平凡英雄的不平凡举动。这里,有已经80岁高龄却依然佩戴党徽在严寒冬雪中坚守的老党员,有顾不上家里还在哺乳期的孩子就背着吸奶器奔赴一线的“铁娘子”,有为了守护群众的安全而没有见到家人最后一面的社区(村)干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原来,入党宣誓不是一场仪式,是要用一生去践行的誓言;党员不只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仰。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共产党员”。
两年的时光,短到在岁月的长河中稍纵即逝,但又长到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年,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我知道,和一个优秀的组工干部相比,我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会一直努力,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未来的每一个两年。愿乘风破浪,未来可期!
【主题教育要用好“红色基因库”】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要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缅怀革命先烈,深入细致了解红色革命精神,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前往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河南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革命博物馆考察,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就要用好“红色基因库”,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红色教育,才能不断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建强红色阵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军史馆、烈士陵园等,都是党的“红色基因库”,存放着无比可贵的红色财富。一代代革命烈士的红色事迹、一件件留有革命印记的红色文物、一个个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承载着无比厚重的红色精神。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革命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每到一处都流传着一段段令人称赞的红色往事,展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政治本色、斗争精神等。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不变的红色基因的深刻意义,新时期下,要进一步深化红色阵地的时代内涵,形成极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品牌,不断党员干部激发爱党爱国之志、增强奋发奋进之力,引领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讲好红色故事。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半床棉被”的经典故事,他指出:“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期必须继承的“传家宝”。红色故事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最生动的写照,在主题教育中,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传统教育,用红色故事上好党员干部的“初心课”,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传承红色基因。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红色基因就是保持我党繁荣壮大、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员干部只有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做到常学常新、不断感悟,才能真正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化为自觉。开展好主题教育,更需要把红色基因当作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心传承、用行动落实,让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红色精神转化成推进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做一名“用心用情”的“贴心人”】
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有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事业就能注入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既已明白党的事业始终与百姓的幸福感同向而行,就更要牢记宗旨、坚守初心,在用心用情的努力奋斗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用心用情必须“身入”与“心至”并行。1934年,三名女红军在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深情地说,“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朴实的话语,说出了共产党人的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都说“相由心生”,身入心不入、走形不走心的形式主义,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只会把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分开。所以,广大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既要有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疾苦冷暖的“身入”,更要有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心至”,这个“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忠心、解难纾困的真心。
用心用情必须“多做”与“做好”统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走得最近、靠得最近的“贴心人”,所做的工作都是惠及民生的实事。对老百姓而言,自己身边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每一件琐事、小事,都是他们最关心的事。广大干部要真正地把服务送到家,把温暖送到心,就决不能只走“指定路线”、看“规定动作”、听“汇报之词”,而是要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聆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琐碎的大事小情、摸清“民生”的脉络走向,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在肩上,不仅要切实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办好办漂亮,还要有前瞻性、发散性、换位性思考,让便民之举多多益善,让百姓笑脸更加灿烂。
用心用情必须“融入”与“参与”结合。对于干部而言,要适应基层生活,做好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融入”基层。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干部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基层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是锻炼一个人品行与能力的最好“课堂”,是成为一名经得住艰苦、受得了磨砺、耐得住寂寞的人的“必修课”。“融入”基层能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而“参与”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就是把“人民情怀”嵌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转变了工作作风,也拉近了干群关系,回答和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这样的“鱼水关系”引领下,群众的事情有人听、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群众的心气顺畅了,干部的工作就合格了。
【以“半条棉被”唤醒沉睡的初心】
时间回转到1934年11月,红军正进行着艰难的长征。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在军队驻扎休整时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并对老人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80多年前,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不仅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正是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
“半条棉被”呼唤着共产党员认清“我是谁”。有的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时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没有很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觉悟方面甚至没有普通群众高。“半条棉被”的故事正如一剂猛药,让党员干部立即苏醒过来,及时追本溯源,认清“我是谁”的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先认清“我是谁”,才能有正确的思想作为引导,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升华自己的理想信念,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才会有分给人民群众自己“棉被”的行为,进而兑现对党对人民许下的诺言,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
“半条棉被”呼唤着共产党员弄清“为了谁”。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混日子、毫无目标;有的党员干部从政后只图职权谋一已私利。“半条棉被”的故事就像一把钢锤敲响了警钟,让党员干部立即警醒过来,及时悬崖勒马,弄清“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弄清“为了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最基本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条件和前提。共产党员要想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只有常问自己“为了谁”,常敲“半条棉被”的警钟,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迷失自我,才能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送上“新棉被”。
“半条棉被”呼唤着共产党员理清“依靠谁”。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需要时围在人民群众身前身后,任务完成便把人民群众丢在一边,还时常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半条棉被”的故事好比一击重拳,打醒了沉睡的初心,让党员干部立即清醒过来,理清“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党员干部要干成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因此,党员干部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理清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期、所盼,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去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并与人民群众一起创造历史,成为改革发展的推进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半条棉被”的故事就像一股精神力量,它映射出了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党员朋友们,当你的初心即将沉睡时,不妨再重温一下“半条棉被”的故事,它将帮助我们认清“我是谁”、弄清“为了谁”、理清“依靠谁”,并指引着我们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双线”作战要“战士”不要“绅士”】
决战脱贫和防控疫情,是两场大考,更是两场大战,都必须胜,没有半点退路可言。战斗,自然需要战士,在“双线”作战中,党员干部就是“战士”,他们是脱贫攻坚一线和疫情防控一线主力军,是打赢战役关键所在。
但并不是党员干部就能当“战士”,有的更擅长扮演“绅士”。这些“绅士”级别不高、架子不小,走到哪都习惯于前簇后拥、车接车送,喜欢“纸上谈兵”激扬文字,不顾实际“瞎指挥”;有的“绅士”热衷于装点面子、铺设摊子,总想搞出点“大动作”,不惜代价举债欠账搞“面子工程”,希望一鸣惊人名留青史,最后却是事与愿违,劳民伤财遗臭万年;还有则是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把“慢条斯理”当作人生信条,遇事绕道走,遇难靠边站,不愿揽责,更不愿担责,俨然一副事事“与我何干”的模样。
绅士,指的是待人待物谦谦有礼,值得赞扬。但是在战场上,如果党员干部都保持“绅士”状态,不温不火、慢慢吞吞,这必然会贻误战机,导致战役失利。当前,面对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场硬仗,党员干部绝不能当“太平绅士”,要当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战士”,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拿出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坚毅,咬定青山不放松,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坚决夺取“双线”作战的全面胜利。
不当“绅士”当“战士”,就要敢于挺身而出、带头示范。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声声“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党员让我去”……喊响了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一封封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背后凝聚着红色力量。挺身而出带头示范,一直以来就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将领冲锋时喊的是“跟我上”,而国民党军队指挥官喊的却是“给我上”,一字之差决定了胜利归属。“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中,就要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给人民群众当好标杆、做好示范,团结引领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凝聚起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切实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不当“绅士”当“战士”,就要敢于真抓实干、骁勇善战。战场不是“秀场”,不能对上一套、对下一套,更不允许消极应战、浮于面上,搞花里胡哨的“假把式”,敷衍作秀。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疫情防控,人民群众需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干部,干字是当头的。必须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要找准“双线”战役中存在的短板弱项,补齐补强,让贫困群众鼓起腰包,摘下“穷帽”,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要紧盯“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目标不动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战士,战字是当头的。“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党员干部要尽锐出战、骁勇善战,慎终如始、善作善成,以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坚定,做到不获全胜绝不鸣金收兵、刀剑入库、马归南山,坚持一战到底。
不当“绅士”当“战士”,就要敢于扑下身子、一心为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半床棉被”的故事教育党员干部,“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是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命运相联的真实写照。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贫困群众都是条件最为艰难的,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用心用情用力帮群众出思路、找门路,用上一切可以用的“战术”,按时兑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在疫情防控的后半程,党员干部更不能懈怠、松劲、麻痹,要继续做好群众教育引导工作,防止前功尽弃,对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要多关心关注,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
【“半条棉被”虽小 为民初心却大】
最近,阅读《习近平讲故事》一书,被“半条棉被”的故事深深打动。笔者感到,“半条棉被”虽小,却折射出共产党人初心之大、使命之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从“半条棉被”中深刻感悟初心,认真践行使命。
“半条棉被”彰显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三名红军女战士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毫不犹豫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两半,一半留下,一半带走,这不仅反映军民鱼水情深,而且充分体现共产党人一刻也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中,努力为人民群众雪中送炭、排忧解难。
“半条棉被”揭示不忘初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向广大党员干部讲述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就是教育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说明“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共产党员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不是搞虚虚假假的“天桥把式”,不能搞学归学,做归做,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表现,要从为人民群众解决“半条棉被”做起,要从为人民群众解决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办起,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抓起,努力让每一个人民群众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真正让人民群众都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到实处,取得实质性成果。
“半条棉被”告诫全党从党史新中国史吸取精神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讲述半条棉被的故事,就是为了告诫全党: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新中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创新史、光荣史,是党和国家及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富矿”。在开展主题教育中,各级党组织要釆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共产党员要深入挖掘党史、新中国史这个“富矿”,从中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夯实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基础,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民履职,为民担责,为民服务,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努力奋进新时代,不断取得新业绩。
【汲取“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的奋进力量】
近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红军过境汝城时“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半条被子”故事蕴含的深刻含义历久而弥新,以一个有形的实物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领悟这“半条被子”背后承载着的初心、蕴藏着的使命,牢记中国共产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红色历史,汲取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的奋进力量,在大战大考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往无前!
回望过去的历史、回顾一切大战大考,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半条被子的温暖”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的红色基因及为民本色,如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攻号令生动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头、始终同人民奋斗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必须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
与民同苦,坚持民生为大,时刻以人民为中心
“半条被子”的故事讲述了共产党人在生死攸关的战争年代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群众受苦的坚定信念,也生动阐释了严酷悲壮的革命征程中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当下我们刚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也正在经受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大考,风雨兼程,我们始终保持着与民同苦之初心,这在“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中得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句暖心的话背后正是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所在。大战大考中,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就是共产党人要时刻关注的重要事情,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脱贫攻坚等等工作中着眼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把更多精力放到民生事业上,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紧紧围绕群众最需要、最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民生事业,以初心换民心,切实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真真正正地感受到幸福!
为民而战,坚守初心如磐,牢记一切为了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使命,过去,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奋斗、敢于担当,在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深入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为民而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不惧困难、扎根一线,用忠诚和汗水书写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战疫大考中,共产党人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将党旗牢牢插在战疫最前线。来势汹汹的疫情、汛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共产党人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为民而战书写奉献担当,为人民群众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大战大考中,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一份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无穷征程上,还需继续坚守初心如磐,把为民情怀写进共产党人的心底,为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贡献共产党人应有的力量!
“半条被子”是一堂生动的红色课程,“半条被子”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重温“半条被子的温暖”,汲取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的奋进力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