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500字(优秀9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小编演员给大家找到的9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500字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400字 篇1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星辰大海,永无止境。2022年3月23日15点40分,南宁市秀田小学全体师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内进行的“天宫课堂”第二课授课,一起感受了奇妙的天宫。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同学们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共同观看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观看直播过程中,同学们不时发出声声赞叹,激动和欣喜溢于言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最后,张萦校长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天宫课堂为我们展示了科学的神奇魅力,祖国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无比自豪,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用好科学,扬起理想的风帆,放飞科技的梦想,努力做祖国科技事业建设队伍的后备力量。”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通过本次“天宫课堂”学习活动,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同学们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空事业的热情,树立了长大后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600字 篇2

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我国空间站正式开讲。时隔半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我校40名学生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现场参与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西藏分会场活动。

活动开始前物理老师杨志成为全体学生开展了地面课堂的活动,为同学们介绍、普及了有关宇宙知识、失重实验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看、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实验中,认真完成了各项实验。

15时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始,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太空教师”采取天地对话的方式,在轨介绍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等授课环节,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不同于平日里的“三尺讲台”,孩子们对于天外“最高”讲台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目光紧盯着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天宫课堂”直播。

最激动人心的是“天地互动环节”,我校初二五班旦增曲珍同学与初二六班洛桑念扎同学通过天地连线,实现了与宇航员直接对话。宇航员老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耐心地向同学们解答了有关“太空上的月亮与地球上的月亮有什么不同”、“拉萨市海拔较高热水不能烧到100℃,宇航员们在太空可以喝到开水吗?”等问题,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获益匪浅,并立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不断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

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500字 篇3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2022年3月22日下午,xx中学组织学生观看了“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相互配合给青少年带来的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这些实验操作从遥远的太空传到地球上,一下子吸引住了广大师生好奇的眼球。大家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当3位航天员老师展示讲解完一个实验,同学们总是自发的鼓掌。科学实验的开展与空间科学设施的介绍和展示,已经让一颗颗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尤其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真诚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将学生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观看完直播课后,我校物理教师冯永林还带领九年级学生结合空中课堂的实验,开展了实验课程。

xx中学一直以来就注重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提升,近年来建设学校科技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科技活动室,为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科学提供场所,培养学生科技兴趣。“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此次观看“天宫课堂”直播,进一步激发了我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动力,以梦为马,共同奔赴星辰大海。

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500字 篇4

在太空中,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天宫课堂》探索太空的奥秘吧!

瞧,叶老师是飘起来了吗?其实不是,叶老师在演示走路呢!原来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着睡觉一样,横着的。这可与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没有一点要飘起来的样子,就是正着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来,我们再来看看太空中转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气向后转是不行的,必须要用手臂的力气,转身时,右肢要快速旋转,才能转过身来,在地球上转身,只要身子随着脚向后转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么按压,乒乓球最终都会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王老师做实验吧。王老师先把一只黄色的乒乓球放进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后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没有浮起来,竟然沉在水里。真的好奇怪,听了王老师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实验啊,我对太空充满了向往。

我感觉宇航员应该很辛苦,他们肯定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做出了这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却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样,他们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我要向这些宇航员们学习,将来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5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500字 篇6

今天下午的一节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宇航员的直播课程,刚开始我非常的不感兴趣。

电视上有三名宇航员,三名宇航员告诉我们了许多个神奇的知识,他们在陆地上是没有的。,三名宇航员首先告诉我们了他们在太空的生活,他们在飞船里会飘来飘去,喝水的时候是用一只吸管将水吸进去,然后再放出来一口吃掉,就像吃棉花糖一样,因为在飞船里会飘来飘去,所以睡觉的时候他们会在一种神奇的袋子里用绳子将自己包住,这样他就不会在飞船里飘来飘去了,宇航员们在飞船里吃饭时,要把两个筷子用绳子系住,这样筷子就不会飘了,宇航员在飞船里生活,还有许多的有趣事情。

宇航员还跟我们讲了许多的有趣事情。

看了快要一个小时,让我最生动的就是宇航员在太空上做小实验,首先要准备好一个非常大的圆形铁丝,一杯水,一个泡腾片,一种蓝色颜料,还有一个吸水管。然后将圆形铁丝放在一个地方,让它支撑起来,用吸水管将水吸取一点,挤在铁丝中间,水没有落在地上,而是飘在了铁丝的中间,就像一个放大镜,再将那种蓝色颜料挤在圆形铁丝的中间,水变成了蓝色的,如果用眼睛在里面看,会看见东西变大了。最后将泡腾片放在里面,过了三分钟,那个蓝色的球变得越来越大而且里面还有许多的泡泡。真是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本身是当一名老师,看了这个视频,我的梦想变了,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去做更多的神奇实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500字 篇7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炎黄子孙从未停止探索太空的脚步。如今,五星红旗终于能够飘扬在太空之中。

今天,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向地面授课,使我们受益匪浅。

首先,几位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四个有趣的太空实验,有的让人恍然大悟,有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有的又让人感到瞠目结舌……

随后,两位老师又带我们参观了天宫中的两个实验柜,顿时我的目光便无法离开实验设备,听着老师的讲解,我心中不断感叹它们的强大功能,老师讲到:这些科研试验柜可以完成上千种科学实验。我惊讶地想:多棒啊,我国的科研人员从零开始,但他们永不言弃。我们的祖国脚踏实地,一步步迈向理想,从不退缩。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天宫一号,他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他们的梦想是手可摘星辰,他们的信念是伟大的祖国。我实在按捺不住激动之情,站起身,立正站好,向着航天员们端正敬礼,眼含热泪:中国加油,航天加油!

在形势严峻的新冠疫情期间,航空工作人员仍不断突破技术难关,不断探秘浩瀚宇宙。所以,我相信,疫情一定会过去,一定会被我们坚韧的中国人民打败。美好的春天总会到来,我们定能站在海边,对大海说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身负重任,一起向未来。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 篇8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一来,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他说。

不仅如此,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2013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时,教育部负责组织学生,中国科协负责设计准备课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航天员和通信系统。”庞之浩说。

“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中继星的切换也是重要的天地协同。此外,王亚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实验,地面老师也在做相同的实验,天地对比实验几乎同步呈现在视频画面中。”杨宇光表示。

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400字 篇9

“天宫课堂”第二课于3月23日15:40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啦,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我校组织学生收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的全程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三位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在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还真诚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

精巧的实验设备,生动的天宫课堂,将书本上抽象的太空原理生动地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同学们观看时兴致高昂,聚精会神,跟随着航天员的讲解,或抚掌大笑,或惊呼出声。一系精彩纷呈的实验,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宇宙的奥秘,探索的乐趣,科学的魅力。

观看完直播后,同学们仍然沉浸在太空的无限魅力中,对所演示的实验意犹未尽。科学和梦想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当代青少年,身逢盛世,应继承中国航空航天的精神,不断探索,勤于动脑,崇尚科学理念,提高科学素养,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