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死亡诗社有感【精选5篇】

这是一部干净而纯粹的电影。 校园、青春、成长、人生,这些在无数电影中用滥了的主题,却在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中再一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观死亡诗社有感【精选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1

在我对这部电影一无所知的时候,“死亡”“诗社”这些具有魅影般的字眼深深的触动着我的内心。当然导演并未辜负我的期望。当下媒体以及大众在关于一部电影的讨论涉及到最多的字眼多为票房,明星演员等等,对此,我颇为不屑。大众审美的庸俗和低级使得当下电影的精神含量日趋直下,沦落为贩卖眼泪和满足大众视觉猎奇心理的娱乐消遣。但总有一些电影,它们没有刻意营造的华丽,没有故弄玄虚的剧情,但是他们朴实无华。用最坦率的镜头讲述不平凡的“世界”。影片中的英语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貌不惊人、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他叫“基廷”学生们亲切地喊他“船长”——“哦,船长,我的船长”,这是华特惠特曼(一个诗人)为亚伯拉罕林肯先生所写的。基延自比为船长,一个为学生们导航的人。相比之下“威尔顿学院”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地狱学院”这里管理森严,刻板,学生们被抹杀了个性,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容器。

成为失去了生命真谛的可悲的存在物。影片伊始的开学典礼上,学生们一色着装,迈着整齐的步伐,共同喊着学院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口号。这是个性的毁灭,对生命真谛的亵渎,即使如此它们也无法抑制生命本能,这种强大的力量潜藏在学生们的内心中。他们叛逆,抵抗,宿舍是他们的另一凡天地,他们自有他们的四大信念——模仿、恐怖、颓废、污秽!但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着强大的来自学校和父母压力,尼尔便是一个有着很高艺术潜力的孩子,他内心激情澎湃,生命的原始力量击打着脆弱而忧郁的他。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但他的父亲想要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他试图和父亲反抗但都被无情地压制了,最后他不得不如步兵对司令般言听计从。到这里的每个孩子都一样,他们的父母都对他们寄予厚望,工程师、科学家、银行家或者其他。他们要为此牺牲生存的真正意义。牺牲来自于诗的原始动力。他们失去了航向,直到基延来到这里。

第一堂课,他是吹着口哨晃悠着进来的。习惯了板着黑脸“至高无上”的学院老师的学生们突然间无所适从了,他们惊讶,窃喜以及不安。他把他们带到一间房间内,他指着墙壁上的老照片对学生说,这些照片上的年轻人和你们一样,青春,不可一世,认为整个世界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但他们现在全化为灰烬,这是很早年前的照片。他让学生们读书本中的章节——“及时行乐”“花开堪折直需直”。这在理性主义者看来是荒唐的,另人发指的。但是基延看来,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必须面对死亡,僵硬与衰老——CARPEDIEM,基延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及时行乐”这个词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理解上的误区,这也可能是翻译带来的意义曲解。“及时行乐”不是纵欲,不是欲望的泛滥。

看完这部片子后你可能才会理解,此“乐”非彼“乐”,此“乐”的真正解读应该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精髓”“爱”“一花一草一木”“丛林”“大自然”“诗歌”——(为什么我总找不到省略号)就像“红楼梦”中“宝玉”的“淫”而非“荡”。基延要让学生们去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生命,让他们在心中自问生命的意义,自问“在戴运无信者的绵延车厢中,在充满愚人的城市之中,身处其中的意义为何?”他跳上桌子,让学生们体验换一种视角看待问题的不同感受,他让学生读课本序言21页“普查利”“了解诗”的愚蠢序言,然后歇斯底里地叫他们把这一页撕掉,愚蠢的论断,诗歌不是数学公式,不是可以靠计算得到的一种结果。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技巧,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诗——美丽、浪漫还有爱,他告诉学生们,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啊,我,这个问题不断重演的生命”去品尝文字,文字与思想能改变世界!他告诉学生们一个叫“古诗社”的地方,一个致力于“吸取生命精髓”的社团,它在丛林,在山洞里,他们在篝火下轮流朗读梭罗、惠特曼、雪莱的诗歌。“我到森林里,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实,汲取生命中的精髓,扬弃一切与生命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至于发现我白活一场”

尼尔和同学们在夜幕下,从学校森严机械的精神地狱中逃了出来,他们像鬼魅一般奔向丛林,本向生命,他们或许不可能成为诗人,但他们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一个人在内心缺乏诗意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他拥有一切,但是精神枯槁,行同走肉,直到最后他发现自己白活一场。纳克斯勇敢地去追求他的女孩克利斯,虽然遭到拒绝,但他做到了。尼尔争取到“仲夏夜之梦”的角色,他兴奋异常,安德森超越了自己的恐惧,他学会了表达自己而不是逃避。就在一切都按照美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接踵而来的愚蠢的压力把一切都冲垮了。尼尔没有从父亲那里争取到自己打算从事演员的愿望,虽然每个人都看出来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他绝望了,他自杀了。学校就此事展开对“古诗社”的调查,其实他们真正针对的是基延,他们的四大信念与基延的理念格格不入,所以他们必须把他排挤出去。

诺伦接管了基延的课程,他问学生什么是诗?他要学生们打开课本序言21页普查利“了解诗”序言的时候,和前面的撕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愚人如何懂得诗?但基延面对诺伦的羞辱却无能为力,我们有热情,我们是凡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诗”。基延饱含泪水,他舍不得这群孩子们,他舍不得任愚人去践踏孩子们纯真的灵魂,所以他不舍离开,而面对强大的霸权压力,他无能为力,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非常纠结,孩子们是弱势群体,他们无力反抗。但最后孩子们还是在那个胆怯而忧郁的孩子安德森的带领下站在桌子上向老师公然致敬,我哭了,我和他们一起站起来,为了基延,为了生命的真谛。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2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咆哮的青春》)1989年出品

编剧:汤姆•舒尔曼

导演:彼得•威尔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饰基廷老师)

罗伯特•肖恩•雷奥纳德(饰尼尔•佩里)

埃森•霍克 (饰托德•安德森)

荣获第十六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外国片 (1991)

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 (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 (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创歌曲 (1990)

电影简介: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威尔顿贵族学校正在隆重举行的开学典礼并纪念该校100周年的华诞。讲坛上,校长诺伦博士骄傲地追述着学校的辉煌成就。他强调威尔顿成为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就在于一百年来始终坚持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会上,他向众人介绍了从伦敦回来执教的新教师约翰。基廷也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此番回校接替退休的英文教师。

然而这一切在是因为基廷而发生了改变。基廷在第一节课就用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观死亡诗社有感 篇3

在看过《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后,我主要想从基丁老师和尼尔这两个人物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从基丁老师这个角度来说,他曾经也是威尔顿预科学院的学生,而这里我们就有必要讨论一下这所学校了。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升学率极高的超一流学校,它所坚持的教学方法是完全按照书本,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古板,传统,守旧的方法。我认为就是所谓“完全应试教育”式的教学。这与我国古代的科考制度倒是有几分相似,日夜读四书,论五经,书八股,手无缚鸡之力,甚至还有《范进中举》这样的丑谈。完全限制了人的思想,人的自由,人的灵魂,使人们深受荼毒,而我稍后谈到的尼尔就是最大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社会学家认为: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认同的。所以我认为威尔顿预科学院实际上反映的就是那个古板,传统,守旧,不思进取,拒绝新事物的大社会。而基丁老师毫无疑问就是这个社会的先驱者,开拓者。他意识到了每个人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大写的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意志与思想,要自由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才是有灵魂的人。而那些照搬书本,按照家长意愿行事,万事都顺着安排好的的路做,完全没有自己意志的人只是一个个提线木偶罢了。但遗憾的是基丁老师只是这个大时代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他无法改变整个社会,所以他从威尔顿预科学院这个典型的当时的微型社会开始,尽他所能的使他所教的学生有自己的意志与思想,成为有灵魂的人。而困难远比他想象的要多,他的超前不被这个社会 “秩序”的“领导者”所接受。就像校长,为了维护他所建立的“秩序”而要将基丁老师这样思想先进的人“扼杀”。他们也许并不是刻意如此,但这种病态的“秩序”已深入他们的骨髓,致使他们认为这才是真理。所以他们也只是这个病态社会下的受害者罢了。如此看来,他们也有些可悲呀!不过无论如何我认为基丁老师是成功的,因为他已经把思想自由之花的种子根植进学生心中了。

其次从尼尔这方面来看,他毫无疑问是这种社会下的受害者。他如此热爱表演,但他的父亲却坚持反对,要让他去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甚至不惜让他转学去军校,而尼尔最终由于自己的想法不被父亲所理解与认可,忧愁绝望之下选择了自尽。我认为尼尔是个感情很沉郁的人,我想这与他最终走向不归路有很大关系。但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这个大社会,这个社会使他无法追逐自己的梦想,使他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而当他想要挣脱时,他只有两个选择,屈服或是毁灭,显然,你而选择了后者。而基丁老师对于尼尔的死是否有责任呢?这点我不置可否。如果没有基丁老师,也许尼尔会按照他父亲的意愿活一辈子,连尝试表演的机会都不会有,如此,他的确可能活下来,但这样的人生真的有意义吗?我相信每个人在面对这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与选择。而屈服还是毁灭,我只能说:“这是个问题。”

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4

看了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的的是开学的一些场面和基廷老师讲的三节课。 开学尹始,学校校长向新生说出学校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在这种信念驱使下,学校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学子。所以以后当老师的话,特别是当班主任,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理想信念,并督促学生积极力行,如果有幸当上校长的话,要努力营造一种学校氛围,努力营造一个尚学崇学的学风,这样在应试体系下才有可能取得卓越成绩,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人活在世上,总得有自己的信念,用信念支撑生活,所以当老师的话,无关学生成绩,给学生一种信念,能让学生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

第一堂课,英文老师基廷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并引导学生告诫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告诉他们这样将学会品尝文字与语言。当今应试教育体系下,能够出高分人才,但鲜有做出积极创新之才,关键还是缺乏独立思考,以后作为老师的话,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积极思考能让自己诗意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另外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这也是一种独立思考,这样对学生才公平。

第二堂课,基廷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并告诉学生我们是人类中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这些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须条件,而诗、美、浪漫、爱,这些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所以以后当老师的话,不光要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积极阳光,让他们明确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引导他们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诗意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堂课,基廷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己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廷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

总之,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要“及时行乐”,莫负好时光。另外一个老师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果要当老师的话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好老师。这是我看完这部影片后的感受。

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5

第一次看《死亡诗社》是在南师学习期间,当时边做功课边看,不是很专心,加上是纯英文版的,看得半懂不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约翰·基丁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比如让学生撕掉书上枯燥的对于诗歌的割裂开的数字化的评价方法,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感官和激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进而创作诗歌,充分尊重了诗歌的本质和学习的本质。再比如:他让学生站到讲台,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正如站的越高,看的更远,更客观。他提倡他们要坚持自己的脚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诵的诗句那样:“两条路在森林分叉,我选择人少的那条。”

这次再看《死亡诗社》,除了对基丁教授的崇敬(崇敬他敢于冲破传统,崇敬他能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崇敬他的智慧和干练……)更多的是对现实残酷的一种感怀。尼尔是一个有梦想但却完全屈服与父亲威严的孩子,他在基廷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他背着父母去演出话剧,他年轻的生命借着“仲夏夜之梦”的精灵飞扬。然而当帷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终于,不幸的事发生了,在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向着天堂去寻觅自己的梦想……这让人感到颤栗和无奈,现实就是这样强力地阻挠着有梦想的人,最后基丁被以灌输给学生消极思想而撤职,他的教育梦想也许和尼尔一样。人的梦想和激情就是这样被现实击碎的。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人——尤其是孩子们,为什么天真烂漫、活泼快乐、满怀希翼地来到世界,来到校园,最后大多沉闷、古板、麻木空虚地离开。没有梦想和激情就没有生活,不要太多的禁锢,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这才是健康的教育和生活状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