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秀6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秀6篇】,仅供借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

“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然而,作为纪录片,它不同于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亦或是能够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 “比赛”形式。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那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人与食物的关系已经达到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人文关怀贯穿其中,用最质朴的表现手法展现那些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1)自然的馈赠 对于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辛勤劳动的人们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 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貌,唯一相同的是作为中国人对主食样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3)转化的灵感 由豆腐、到酒、到酱,再到泡菜,那芳香浓郁的味道令人难忘。一坛坛、一罐罐的发酵,敏锐又果断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碍,营造了条件,把握了机缘,经历了失败。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自己掌握到的技术,转化的灵感是最大的智慧!

4)时间的味道 腌腊、风干、糟醉、烟熏,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盐的味道,它来自时间,也来自人情。它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等感情交杂在一起,才下舌头,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滋味,哪个是情怀!

5)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变化到菜式的变化,水火本是两家人,对立却又互相牵制,对于厨师而言,水火关系的调控,是他们技艺的展示。而厨房的秘密无非就是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

6)五味的调和 甜苦咸酸辣,五味是评定一道“艺术”的关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获,是被认定的喜悦与幸福,不仅仅是对一道菜,更是一位厨师,一种文化的认可;苦是苦尽甘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咸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认同;酸是不堪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然而在菜里它却是不可或缺的“画龙点睛”之笔;辣是坚韧与果断,尤以川菜闻名。

7)我们的田野 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糯稻、海参、河蟹、芋头、青稞,农田还是菜园,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看天!”从餐桌回归大地,颇似头尾呼应的手法,也为《舌尖上的中国》画上圆满的句号……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不同于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厨师等级,不分国界的,但是请别在接纳他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丢弃了属于你自己的乡土人情!

中国自古就是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后更加可以确定了!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后,再一次让我领略的神州大地,中国这一神秘古老而又现代的国度。各种美食的做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很老很老,科技还不发达时人类就能利用发酵等手段。不得不为古人敢于创新与敢于尝试还有智慧与善于观察折服。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它不光是让我对中国所有的食物感兴趣,也令我对各种食物的起源有了兴趣。也令我对我一直生存的国度更感兴趣了!所以游遍中国是我的梦想,把中国文化传播与发扬更是我的梦想。我希望我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涉外导游,让所有的外国人都为中国这个古老神秘又现代的国家折服!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2

最近这几周在寝室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集看完后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这部纪录片,记录着美食以及每到菜品身后的故事。其实,《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都是些生活里常见的美食,它汇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个个食物,实际上在表达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辛勤劳作的人们。每看一次,我就会有一种垂涎三尺的感觉,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东西来填饱肚子,都会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美食对于人的诱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这些感受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所有观看过这部美食纪录片的人的感受,或许正因为这极大的诱惑,才会让这部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

每一集都有着独特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有着几个具体的故事来支撑的,每一个故事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来进行描述的,首尾呼应,将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阐释。在这每一集中,都会有几个令人感到的故事,在这里,要表现的就是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从云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笋,从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肉,不得不说,这部美食片是我国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缩影,它将差异的地域和多样的美食协调般的组合在一起,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领略到了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实地向大家讲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表达了对平凡老百姓的关注和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这一部纪录片取代多部热播电视剧,成为热点话题。该剧被誉为“吃货必追剧”最大原因,莫过于它在让观众们“一解眼馋”的同时也随着电视机的镜头走遍中国各地,踏上了寻找让中国人为之幸福且引以为傲的美食之旅。这部纪录片不仅在娱乐性上做得很成功,更加富有现实意义。“它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写,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3

嗨,陌生的朋友,你好!

你是不是对美食很有研究?你能不能确定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吃货”?你有没有想过要吃到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那正好,我这里有这样一本《舌尖上的中国》,正好可以满足大家很多的期待和要求。

这里面记载了许多的美食佳肴,但更多的是对食物的感情和追思、希冀和传承。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人凭借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从山林、湖泊、深海和平原获得各种各样的丰富食材,又从一粒米、一颗豆中,看到了香喷喷的白玉米饭,一根根精致细滑的大烫干丝。人们用纯熟的技艺与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煎、炒、烹、炸、煮等方式加工食材,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等,而这些也是解决温饱的`基础物质。人们又从亲手烹调的美食中获得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精神慰藉,由此可见,食物对人类是无比的重要,真的需要珍惜。

可能大家还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许多美味看着让人馋涎欲滴,可是怎么把食材转变成美味佳肴,到底如何制作,有何技巧呢?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答案,它提供了不少美食的制作方法,而且在每一章节的后面还会有一些关于食物的文章,菜品的制作方法以及它们的美食溯源。

好了,这就是我要推荐的精彩的《舌尖上的中国》,大家有兴趣都去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4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厨”不仅在节目中学到了许多美食的做法而且还增添了许多(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妈妈正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一边在照着节目炒菜。终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兴致勃勃的夹了一口,然后带着哭腔说:“妈,菜太咸”。海洋妈拍拍他的肩膀说:“那就让时间冲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妈妈啊!

说起吃,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历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得不说---饺子。它也是我的最爱!

总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可是现在的吃货们是何时想吃就何时包煮。我作为现在的中国吃货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包的小白菜馅的饺子。先说说饺子的形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巧玲珑”。一个个又圆又小的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煮好后的饺子更是漂亮,那饺子皮几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绿,轻轻地咬一口,饺子馅的热汤(清香)便溢在(满)嘴里,享受着汤中浓浓的美味!怎么样,有没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呢?这就是我家饺子的与众不同。妈妈告诉我,这用来做饺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和面也有讲究,要揉得有劲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鲜皮薄才真正好吃。

妈妈的饺子常常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我知道饺子不仅味美,还包着对儿女无限的爱!

每个吃货都有自己最爱的美食和最难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货吗?你最喜欢中国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5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吃”这个词的连锁反应——关于美食,关于中国文化,关于吃的历史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由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舌尖体”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和我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过七旬的鱼把头,在严寒中起早贪黑的张网打鱼,并在除夕夜当晚,与家中大厨一起,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鱼宴,也为观看纪录片的观众送上了一次绝美的视觉享受。

这部记录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绘圆法结构,即纪录片的主题就是一个圆心,以这个主题为圆心,不断地向外扩充内容。这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整集片子的画面内容都围绕着“馈赠”二字展开,片中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物产——莲藕,东北的大鱼以及海鱼等等。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在主题这个圆心的周围,将主题不断地扩展和充实。

随着记录片艺术的不断改革进步,现在的纪录片不再仅仅追求对一个完整事件的全称跟踪记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纪录片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即纪录片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去呈现,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个主要的人物和他的命运发展。在渔船的船长带领着他的船员们出海捕鱼的那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重担在身的船长,他一个人的决定掌握了周围所有人的命运,他的决定就决定了能不能捕到鱼。在这一部分中,导演将人物命运化刻画的非常的好。第一次打捞,捞起的渔网中竟然没有鱼,而是只有几只水母,这也就宣告了这次捕鱼的失败。在这里,捕鱼失败是导演有意再造的一个喜剧性场景,其目的就是为了无限的放船长在捕鱼失败后的焦虑和迷茫,从而增强影片的戏剧性。从这一个事件中,就将人物的命运感体现了出来,为观众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的空间。导演对于人物命运感的成功塑造,也给观众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观众在看美味食物的同时也参与到片中人物的命运中去。导演有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与食物本身无关,但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在片中,导演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比较细致入微。这部纪录片看似是一个讲述中国美食的片子,但是在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东北全鱼宴的背后,是那个掌握着所有捕鱼者命运的鱼把头。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通过用近景、特写拍摄了很多鱼把头的表情与动作,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变化。例如在冰面上捕鱼时鱼把头镇定的表情;在买福字买对联时,脸上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除夕夜,与家人一起吃全鱼宴,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导演抓住了人物表情的细微变化,也就抓住了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完整的刻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本片对细节的塑造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那些精致的食物。在鱼把头家里制作全鱼宴的过程中,特写镜头无处不在——家中大厨用刀切鱼的动作,用手拌馅料的动作,包饺子的动作,都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重点展现人物的行为过程,让观众能更近距离的看清人物一步一步的动作;在做菜的过程中,在全鱼宴的餐桌上,也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特定的有表现力的东西,以展示表现食物的色泽与细节,这样近距离的观察,能让观众更加有品尝欲。在拍摄这些特写镜头时,导演与摄像也非常注重用光,选择好的光线条件去拍摄,这样更能够为食物的表面增色,达到一种美轮美奂的效果。细节的刻画不光只是在画面上,在音响方面的细节处理也是非常的成功的。捕鱼时渔网的声音,马在冰面上跑的马蹄声,制作全鱼宴时的切鱼声,煎鱼时锅里发出的油声,都被导演有选择性的录制下来并放大,让观众能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这些动作的真实,仿佛是身临其境。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所说:他是怀着一种对事物的情感和敬意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是用画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事物的故事,更是关于时间空间、关于文化以及关于情感的中国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 篇6

在现在这个高速发达的时代,导演陈小青通过中华传统美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岁月,还原了从前古朴的模样。

任何美食,现代机器都可以做出来,而且不会有人为的失误,一个模子刻出来,效率极高。但是,有些独特的味道,只会来自手工技艺,是不可超越的。用心做出来的食物,情感与时间火花般碰撞,是蕴含着人们的热爱与真诚,那种全心全意的心情是无法替代的。无论是做的人,还是吃的人,都会因为这份食物而幸福。

从古至今,人们对食物,生活笨拙而缓慢的探索与发展,仿佛轮子在悠长的时间轴上转动,一点一点凝聚智慧,一代一代传承,造就了今天精彩纷呈的中华美食荟萃。对于那些智慧,我是感到震惊的。特定土地所赋予当地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不可思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在这片土地,他们既无奈又庆幸。

懂得吃的人,不一定懂得做。因此,人们可以边看边学知识,换一个角度对待吃这件事情,更能珍惜食物,尊敬这份智慧。虽然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中华美食,但是可以有一个较为宽的框架,相对整体的了解。通过了解中华美食,观众可以产生文化认同感,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该片有很多特写食物的镜头,多种角度的拍摄,交替衔接,观众隔着屏幕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鲜食物的蒸腾热气与香味,那扑面而来的色香味俱全,看的时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导演也说过,就是要拍的人们馋,这也是他对镜头质量评判的一个标准。除了食物,还有关于人采摘、烹饪,生活的画面。独有的风景地形,家庭环境,浓郁的生活气息,使片子更加接地气的联系到人们现实生活。时间流逝,多采用快镜头景色变化。渲染氛围,则是对特定动作的慢镜头。节奏错落有致,是一场完美的视听觉盛宴。

这才是真正的国产片,是真正值得骄傲与认同的自身的文化精髓,也唯有我们自己才能拍出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