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榜样6人物介绍及观后感(精彩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榜样6》中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优秀儿女,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对党对人民的一腔忠诚和拳拳报国心谱写出一章章可歌可泣的诗篇。要学榜样之“样”,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紧抓群众关心关切各方面工作,对待自己的要求不能松懈,不能自降目标。在基层工作就应该攻坚克难,以这些榜样为标杆,脚踏实地地立足岗位,勇担发展初心使命,把榜样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各项工作提水平、上台阶,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学榜样之“样”,做“有担当”的村干部,主动担当作为,扛起时代重任,结合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扎实做好当前我们村各项工作,把群众的事情做细、做实、做好,积聚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磅礴合力,增进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近期,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_》专题节目在CCTV-1播出。节目中的9位榜样人物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广大党员干部在收看节目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主动向榜样看齐。
跟随榜样足迹,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老英雄张富清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战火烽烟,退役转业时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对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荣誉称号,他刻意尘封60余年,令人敬佩不已。第一书记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党员干部在为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动的同时,不妨以榜样为镜,多想想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想一想自己是否能够主动投身到党和国家的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绝对服从组织安排,是否能做到把个人得失和功名抛在身后,跟随榜样的足迹,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探寻榜样光亮,带着坚定信念履职尽责。在《榜样_》节目的9位主要人物中,有三名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名基层干部,他们多年来扎根基层、履职尽责,在基层天地中默默奉献。隋耀达在脱贫攻坚一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共村埋头苦干,整村脱贫后成为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继续坚守在扶贫一线。北京市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在抽粪班一干就是近10年。无论是榜样们对事业的坚定信念,还是在岗位上坚守不离,都应成为党员干部行动上的标杆。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榜样为标尺,主动做到见贤思齐,扎根于本职岗位,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踏踏实实履职尽责。
汲取榜样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榜样_》主要人物中的叶培建、孙泽洲、刘适三名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研究设计嫦娥四号探测器中贡献了重要力量。细想可知,今日聚光灯下的瞩目是他们用多少个日夜的辛勤研究换来的,今天的傲人成绩是他们攻破多少个难题才取得的。党员干部应积极学习践行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不屈精神,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勇于突破工作中的难题,对待失败百折不挠,精益求精地做好本职工作。
《榜样_》专题节目的主要人物既平凡也不平凡,既普通也不普通,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离我们很近。我相信无论从事哪行哪业的具体工作,通过收看节目都能从中获得心灵的震动和前进的力量。
《榜样6》中的榜样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他们的事迹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将在以后工作中以身作则,拥护党的领导,把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到的智慧和涵养转化为工作动力,率先垂范,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12月8日晚20:00播出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两优一先”““七一勋章””特别节目《榜样6》。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是一座灯塔。
这种力量穿透心扉、激荡心灵;
这面旗帜指引方向,给予信念;
这座灯塔照亮黑暗,激励向前。
每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都是一座座闪耀着光芒的灯塔,这一座座灯塔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实干担当和敬业奉献的精神。“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榜样离我们很近,模范就在我们身边。人人心中都有榜样,我们总是在媒体上看到榜样们的事迹,总是觉得榜样在大家的“眼里”,在大家的“嘴里”,却没发现榜样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很近。如果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身边处处都有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们身边不缺乏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传递爱心的感人事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诠释着榜样的精神和力量。
普通而不平凡,细微却令我们感动。“榜样”其实都是普通的个体,但平凡的他们却拥有不平凡的力量。其实拨动我们心弦的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也不是什么曲折迷离的经历,而是他们敬业精业、勤奋创业、苦乐奉献的优秀品质和在磨砺中进取、在探索中创新的精神意志。
我们要善于学习这些先进典型身上可贵的进取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工作中也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向榜样看齐,向着灯塔前行。榜样为我们树立标杆,指引了方向,我们要在榜样的激励感召下,不辱使命,砥砺前行。所有的土地都能滋养高尚。所有的榜样都产生于庸常的人群,只要恪守职责,甘于奉献,每个人都是榜样。做一颗草,尽可能绿染一块土地;做一丝雨,尽可能滋润方寸泥土。
每个人的岗位无论多么平凡,能在平凡的岗位恪尽职守,做出自己的贡献,你就是榜样。
她是一个平凡的女性,膝下无子,却被几百名孩子亲切地称为“妈妈”;她对自己过分节俭,却创办了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写命运;她身体羸弱,仍然不遗余力的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就是时代楷模张桂梅。
每当学习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我都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同为教师,我深知教育的不易。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思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接受自己良知的拷问。虽然,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同。张桂梅是高中的校长,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但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没有变的,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张桂梅老师把自己活成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山女孩的学习之路。她说,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于是,她自己节衣缩食,却把工资、奖金和各种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的教育中。于是,她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余名山区女孩圆梦大学。
张桂梅老师对待教育事业是执着的,是无私的。张老师虽然身患多种疾病,却丝毫不影响她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她为了不让一名贫困女孩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万余里。张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爱生如子。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折射出对党、对国家、对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与深沉的热爱。
张老师有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白:“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土地时,心里不愧。”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她就是这么一个人,有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我也是一名党员教师,我要学习张桂梅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我要张桂梅老师学习坚毅执着、与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完成学校交给的工作任务。我要学习张桂梅老师信念坚定、党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在工作中发挥一名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我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潜心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明珠教育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观看《榜样6》后,我受益良多。在今后工作中,作为组织干事,我要求真务实,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把控,坚决杜绝“带病入党”、发展党员时间节点混乱等违规现象的发生,一丝不苟做好党建工作,深入基层,用心服务群众,既要脚踏实地走遍每一个村小组,对村中“三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更要用真心、讲情怀,对群众所需求的,结合乡村振兴相关配套政策做到应保尽保。
看了《榜样6》后,我从张桂梅老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
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无法保障学生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
2008年9月,在张桂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国惟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中学终于顺利成立。
民族大义藏于胸,人民利益举过顶。这些榜样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忠诚担当的精神风采。作为青年组工干部,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嘱托与期望,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以身边优秀的党员同志为榜样,充分发挥党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把对党的忠诚和信仰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为争创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献一份力。
57年很长,一名战士从黑发到白头,几十年如一日坚守;57年很短,守边的日子如白驹过隙,一晃到了耄耋之年,仍要守下去。
“我没有文化,但我有力气。拿起枪就巡逻放哨,扛起镐就种地放牧。党指挥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只要我还能动,就要在这里一直守下去!”每当讲起这些话,这位耄耋老人的脸上就会露出自豪的笑容。7月6日,笔者跟随新疆塔城军分区某边防团官兵来到老人家中,聆听了一堂“特殊党课”。
平凡的重任
老人名叫魏德友,山东沂水人,1960年入伍。1964年,他与30多位战友响应号召,脱下军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垦戍边人。
沿着蜿蜒崎岖的牧道,笔者一行走进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这里有一片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在一处用红砖和土块砌成的房子前,81岁的魏德友身着迷彩服、头戴迷彩帽,精神抖擞,身旁的羊群悠闲地吃着草。他扎根中哈边境草原“无人区”,被称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蓝天白云下的萨尔布拉克草原辽阔壮美。然而,这里也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必经通道。每到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1米多。到了夏天,蚊虫猖獗,号称“十个蚊子一盘菜”。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坚守了整整57年。1982年,魏德友所在的兵二连解散,百余户人家陆续撤离,他也有机会调到市里或回老家工作。但魏德友主动选择留下,成为一名护边员。
“我与边防连的战士们一起巡逻守边。他们帮我家建房子,还给我们运马草、送药品,我舍不得离开。”魏德友说,“我熟悉这里的地形地貌,了解社情民情,可以协助战士们护边。”
魏德友家向西8公里,就是中哈边境173号界碑。说这话时,他一边赶着羊,一边盯着边境线的风吹草动。
如山的承诺
“再难!我也要一直守下去。”魏德友缓缓闭上眼睛似在回忆。“我结婚时,妻子从山东老家随我入疆。千里进疆路,愈行愈荒凉。火车换汽车,汽车转驴车,妻子走一路,哭一路。我们当天入住的‘婚房’,只是戈壁滩平地挖出来的一个地窝子……”
从此,“家住路尽头,屋在国界旁,种地是站岗,放牧为巡边”,就是魏德友和妻子的生活写照。每次巡逻前,魏德友都会将院子里的国旗高高升起,傍晚回来,看到国旗就看到了家。这面国旗见证了魏德友的守边岁月,也见证了一代代戍边人守土卫民的赤胆忠诚。
魏德友告诉笔者,过去,戍边条件非常艰苦,饮水主要以河水、高山融雪为主。晚上站哨,时不时传来狼叫,有时还能看见冒着绿光的眼睛,挺吓人的。一到冬季,大雪封山,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让身上的棉衣仿佛成了薄纸。一次,魏德友与额敏河边防连的战士们一起巡边,风雪中大家手挽着手、肩搭着肩,艰难地向前挪行。行至河中央,河面上的冰层突然破裂,战士小陈掉入冰洞中。战友将他拉上来时,他已全身冻僵。魏德友立马将自己的衣物脱下,抱着小陈用身体为他取暖。过了许久,小陈才恢复知觉。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除了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护边员的巡查也很重要。一次,魏德友骑马巡查,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等到飞机离开后,他在盘旋区域内发现两串通向境内的脚印,魏德友立刻向连队汇报。经过地毯式搜索,终于发现可疑人员,并将其劝退到边境线外。魏德友的胆大心细赢得连队官兵一致称赞。至今,魏德友已义务巡边20多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次。
忆守边岁月,魏德友讲得动情,官兵听得入心,纷纷站起身向魏德友致以庄严军礼。
使命的相承
魏德友常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干着普通的事,党和国家给了太多荣誉,心里有愧。而且自己年纪越来越大,真的哪天走不动了《·》,就不能再为国防事业作贡献了。但让他欣慰的是,二女儿魏萍接过了接力棒。
魏萍告诉笔者,父亲一天不到边境上看看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一次父亲巡边遭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被困了5个多小时。我们担心得要命,央求他回家养老,可他却不为所动。”魏萍深深理解父亲对边防割舍不下的情感。在父亲的感召下,魏萍辞去在山东的工作,回到萨尔布拉克草原,当了一名护边员。
“这几年边防的变化真的太大了。”魏德友说,以前边境线上光秃秃的,现在有了3层铁丝网,还有防火隔离带。“边境线上各个点位都有监控覆盖,时不时还能看见边防官兵利用无人机进行巡边侦察。”魏萍接过话茬,“各类边防公路也得到修缮,无论严寒酷暑,边防官兵和护边员都能吃到新鲜的蔬果。和父亲相比,我们新一代戍边人幸福得多!”
魏德友告诉笔者,战士们的执勤装备也升级换代了,作训大衣既保暖又轻便,新式水壶即使在零下30摄氏度的室外,保温效果也很好。装备器材的改良大大提升了边防一线的执勤能力,这也是国富军强的体现。
笔者看到,魏德友家周边种了上千棵树苗。他特别喜欢树,说一代代戍边人就像这一棵棵树,扎根边防,蓬勃向上……